人類語言什麼時候產生分化?(如為何產生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等的巨大差異),而且在某個具體語種里的巨大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如漢語中吳語與江淮官話),這些過程如何進行的?


這段時間感覺自己對語言的興趣越發宏觀,可以嘗試回答一下這題了

從我比較了解的亞歐大陸語言來說,

至少在舊石器時代,印歐、閃語、東亞、北亞 這幾塊語言區,互相就沒有任何相似處了

這裡要先說幾點

1、東亞系,其實是包含好幾個不同的語系,但其中由於 漢藏緬、苗瑤、壯侗、孟高棉、南島、日琉 6大語系的主流民族,在分子人類學上的Y染色體都是以O型底下的不同分支為主,且音繫結構能夠推出來自共同祖先,所以這6大語系合併成一個超語系,是能夠得到語言學和生物學2方面的支持的

2、韓國人最大的類型雖然是O1b2,但他們的音繫結構跟北亞接近,且缺乏O系同源詞「目」,所以我非常傾向於帶來韓語的核心人群是C2a,韓國人中大量的O1b2是日琉語系在半島的後代

語言的核心辭彙是成立語系的關鍵要素,

但這也使得「核心辭彙—語系」的這個框架,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概念

人類語言的辭彙為什麼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就可以保持較高的穩定,從而形成一個個語系

這個原因目前不是很清楚

但很顯然,要探究舊石器時代的語言面貌,用辭彙已經沒用了

這個時候,你能用上的,只有語音、音系

語音、音系他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他雖然貌似很不穩定,一直在變遷

但他卻會堅定的沿著一條路走下去,他不會走到另一條路上,或者逆行

上古漢語有 pr、kr、tr 這種複輔音,而且 r 是很銷魂的大舌顫(類似 俄語的 r)

到了上古末期,-r- 變成近音(類似英語的 r)

到了中古,-r- 消失,變成二等、或者翹舌化(英語的 tree=chui,也是一樣的翹舌化)

正是因為語音演變是如此的因果環環相扣,所以他就像年輪,縱深十分的久遠

印歐、閃語、東亞、北亞 這四塊語言區,在舊石器時代的語音面貌大概是這樣的:

C=輔音,V=母音

東亞,以CVCV和CVCVC為主,後代有3種情況

(1)單字化,如 漢藏緬、苗瑤、壯侗、孟高棉、南島的占婆

(2)五十音化,如 日琉、南島的波利尼西亞

(3)依然是CVCVC為主,如 主流南島語

==&> 其中(1)和(2)由於輔音丟失過多,往往產生辨義的聲調、高低調來彌補,如漢語、日語

北亞,這個比較籠統,我的知識不全,但北亞跟東亞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有 CVCCV結構

比如:芬蘭語 maksa;土耳其語yildiz;蒙古語 zorga;滿語 sakda;朝鮮語 tarpi;阿伊努語 pirka

但北亞底下的不同語系,很顯然可以進一步細分

印歐,詞根以 CVC、CVCC、CCVC、CCVCC為主(就是沒有東亞系那2種)

因為印歐語是屈折語,所以 V 實際上會根據屈折需要而變化

今日的印歐語,基本上傳承了這個結構

閃語,詞根以 C-C,C-C-C 為主

閃語跟印歐語一樣都是屈折語,V會根據屈折需要而變化,

但是閃語在這方面更加極端,C和C之間不一定有V

比如,k-t-b 這個詞根表示「寫」,但派生詞有可能會有 yaktubu 這樣的,也就是k和t之間沒有母音

今日的閃語無一例外仍然全部都是這個結構

至於印歐語的早期形式是不是閃語這樣的呢?

這個我覺得可能性很小,因為印歐語的 CC- 和 -CC 排列是有規則的,跟閃語的又完全不同

從這些可以看出,人類共同生活在非洲的時候,即便有語言,辭彙量應該也很小

到辭彙量擴大到需要牽涉至少3個C的時候,人類已經散播到了世界各地了


我們能夠研究的語言的歷史很短,如果我們從最早期的通過聲音表達心理的早期語言雛形來看的話,人類語言的歷史要比我們能看到的早太多了。

現在各大語系看起來差異大,是因為這些語系的祖語成型時候差別就很大,而且這些語系的祖語,距離我們今天很近,距離人類語言的誕生,很遠。

按照類型學的一個假設來看,屈折語可以變化為孤立語,孤立語可以變化為黏著語,黏著語可以變化為屈折語。我們能夠推測的每種語系的祖語,只不過是某個語言歷經漫長歷史歲月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到他在某個時期停留在孤立語,停留在黏著語,停留在屈折語,或者停留在某個中間階段,但我們看到的,也只不過是某個時刻的面貌而已,不是他最早的形態。

你看單詞,看核心辭彙,看語法結構,貌似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等等的差異極其巨大。但是你從信息結構,認知等的角度來看,人類表達語言遵循的還是大體一套規律。

我們當然希望通過對世界上所有的語言研究,把歷時研究不停的往前找,我們發現我們可以研究的語言數量及其具體,裡面必當蘊藏著可以挖掘的價值,但換個角度想,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語言早就滅絕了,這些滅絕的語言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一點痕迹都找不到。

總結起來,語言變化很快,人類遷徙也很複雜,但語言發展的歷史很長,我們著眼於幾千年以內的範圍,看到的是一些發展好的語言,可以研究的語言,我們構擬漢藏語系,構擬阿爾泰語系,研究的都是這幾千年的事兒,但是語言早已經變了無數個輪迴了。這就是為什麼阿爾泰語系和印歐語系會有巨大差異的原因


我們首先作出一個假設:所有自然語言有共同的一門祖語PL。

當講PL的人類從非洲走向全世界的時候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聚落、種族。由於地理隔絕造成文化和語言的隔絕,而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條件下不同聚落的PL開始分化。

比如日耳曼語族語言的輔音比例很高,我們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原始日耳曼語PG誕生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當地的嚴寒使得人們選擇多說輔音少說母音來減少熱量的散失以保證通話的持續與流暢。

又比如漢語族的語言,由於使用了表意的漢字,因此原本 輔音群-母音群-輔音群 的音節結構由於漢字的獨立性和表意性而變化成了 單一輔音-單/雙母音-單一輔音 的音節結構。

居住在不同環境具有不同生活習慣的聚落的語料庫不同,這是不言而喻的。

PG作為高度屈折的屈折語,在進化到英語後已經十分接近分析語。比較近的例子是thou thee thy thine併入you you your yours。由於這樣的併入可以簡化語法並且極少產生歧義,因此被廣泛接受。

英語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陳述式的變位消失。

諸多的原因使不同聚落的PL具有不同的進化方向,最終演變成了現在諸多的語言、方言、口音。被使用得越多的語言演化的速度越快,因此不同的語言停留在距離共同祖語的不同歷史層次,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漢語和嘉絨語。


首先人類口語歷史遠早於農業、畜牧業、文字、金屬這些重大變化,人類什麼時候會說話的,這個不可考,反正很早就會了。

人類口語分化很自然是由於長期地理隔絕,加上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技術革新,語言自然會分化,而且一定很散,因為早期人類族群小,文化不穩定,口語自然各地不同。

但是由於某些複雜原因造成了農業、畜牧業、文字、金屬的出現特別是馬拉戰車導致某些族群由於未知的原因極度擴張,語言再度同化,成為幾大語族。

所以實際上那些語族是同化的結果,而之後因為細分的各個民族以及自身文化、文字成型又造成新的阻隔,語言又以新的方式分化了。

最初人類為何要遷徙,包括農業之後人類為何要遷徙,一般認為是為了躲避環境變化(地球環境是多變的),另外一種是對外擴張(因為掌握了先進技術,能殺人又能救人還能征服人的技術)。

而漢語是特例,漢語的情況和其他語族不同,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完善。

漢語可能沒有經歷上面講的中間階段,或者說漢語區的中間階段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的。

但是在農業之前不同地區口語不同的前提是肯定有的。

http://ctext.org/fang-yan/


先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怎麼產生的分化,

大前提就是人類是單一起源的。所以,語言也只有一種,就是人類的語言,至於是漢語英語柬埔寨語等等只是人類語言的不同的表現罷了。

N年前,人類全都生活在非洲東部,日子久了(時間要以萬年來計)就開始分道揚鑣,這些非洲的人類開始去往別的地方,有的進入了歐洲,過了N年,一部分生活在歐洲的非洲來的人中,又開始去往別的地方,進入了東亞地區。

進入了東亞地區的人,因為地理條件或者還有其他原因隔絕、阻礙了和其他地區人類的交流,於是走上了和非洲東部、歐洲的人類不同的語言發展道路。就比如漢語亦或是漢藏語系在世界語言中顯得另類的原因。

據說語言越原始,語法就越簡潔,所以說,古漢語就可能保留了最古老的語言特徵…………


語言和現代人祖先一樣,都應是單一起源,10萬年前從非洲走出的現代人祖先應該都操著同一種語言,隨著他們分頭向世界各地擴散,語言也隨之分化。

比如,5萬年前,西亞人的一支進入歐洲,那麼5萬年前大概就是西亞語言(閃含語系祖先)和歐洲語言(印歐語系祖先)分化的時間,隨著人類分散到全球各個角落,語言也隨之分化成多種多樣(至今大概有6000多種語言),因為地理隔閡導致分化出來的同語族人聚集,繼而導致和分化出去的異族產生差異,而且隨著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差異會越來越大,直到分化成異族的種族之間互相聽不懂。

另外還因為在分頭演化過程中,人類生產力不斷提高,不斷認識和接觸新生事物,語言也從簡單向複雜演化。單拿辭彙舉例,新辭彙僅在各自的活動範圍內有需要時才被創造出來,比如,西亞人在八千年前就馴化羊了,那麼羊這詞在六千年前才分化的各族語言里就應該是一致,斯拉夫語族的羊和羅曼語的羊就大體差不多。而東亞語言中的羊就大不一樣了。而汽車是一百多年前歐洲人發明出來的,所以那些在幾千年前就從歐亞大陸分化出去的太平洋諸島上的波利尼西亞土著的原始語言中自然就沒這詞。

當然,在分化的大趨勢下,同化過程也同時存在,比如馬的馴化導致印歐語系的擴張、秦統一書同文等,但相比之下,分化仍然是大趨勢。只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大趨勢是否會發生變化,尚未可知。

總得來說,現代語言中的兩種語言之間差異越大,說明分化時間越久遠,比如漢藏語系和閃含語系,因為東亞人的祖先和西亞人的祖先可能在六七萬年前就分道揚鑣了,差異越小,說明分化時間越短,比如英語和德語荷蘭語,因為英國人的祖先是1500年前才從荷德西北海岸遷徙去的,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法語分化也都不過是幾千年的事。這種事現在仍清晰可見,比如魁北克法語和本土法語、本土西班牙語和阿根廷西班牙語、美語和本土英語、新加坡漢語和普通話等等等等,差異也是逐漸變大的趨勢。若不是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人際交流不受地域障礙限制,互相溝通便捷頻繁,假設以上這些地區之間,也像古代那樣隔絕幾萬年,估計幾萬年後的美國人和英國人也完全聽不懂對方說什麼。

PS:題主如需專業答案,請參看《第三種黑猩猩》


回答第二個問題,吳語和江淮官話應該屬於上古時期先楚諸方言,人種上,在南方越民族向北部太湖流域的吳民族進行融合,吳語是古楚語和古越語融合後產品,太湖流域以北的江淮民系獨立發展並在戰爭時期不同程度在南北進行搖擺,以古楚語為主體,深受北方話和古吳語影響的方言_江淮方言


推薦閱讀:

英語單詞里字母s後的p, t, k等為什麼由原本的送氣念成不送氣?
是否歐洲語言有向分析語發展的趨勢?是否分析語較之綜合語更加先進?
為什麼關和官拼音一模一樣,聲調也相同,讀音卻不一樣呢?就比如當官,換成當關,感覺讀音就不一樣……?
為何日語當中「h」與「p/b」形成清濁對應關係?
如果已知某種語言以後會完全失傳,有什麼辦法可以破譯?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語系 | 語言演變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