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的原因都不一樣,作為職業投資者學習金融歷史還有哪些實用價值?
金融危機分四種:銀行業危機(最普遍,如次貸危機)、匯率危機(東南亞金融風暴,墨西哥、阿根廷)、惡性通脹危機(也很常見)還有主權債務危機(如歐債、俄羅斯金融危機)
其實他們的成因並沒有太大不同,像匯率危機大多是因為該國政府財政不自律導致債務可持續性受到懷疑,從而主權溢價上升→資本外逃、貨幣貶值→企業以外幣計價的債務負擔變大,資不抵債→高通脹。有人把這類危機歸咎於資本項目的自由化,但凡財政穩定的情況下,資本項目開放是不會導致國際投機資本攻擊其貨幣的。
而惡性通脹的本質其實也是債務可持續性弱催生的,政府不得不通過鑄幣稅來支付利息償還本金(既債務貨幣化,這在近代和古代戰爭時期特別常見,既赤字融資做軍備)
債務危機無需多談,既政府資產負債表的大幅擴張配上不具可持續性的雙逆差和大量債務導致的危機。西班牙政府在歷史上出現過超過12次債務違約。
而銀行業危機其實也屬於寅吃卯糧的債務性危機,只不過主體變成了銀行、企業和私人,表現為資產負債表的急劇擴張,依靠乘數效應不斷放大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雙泡沫,從而不得不通過貨幣化以及去槓桿化的方式解決。
至於使用價值嘛,那當然是為了今後碰到同樣的情況更好地規避風險並指導投資決策。首先謝謝@朱塵 的整理。這個答案很好地解釋了「金融危機的原因都不一樣」。
但為什麼還是要學這些危機的歷史?能學到什麼?我說說我的看法:
在所有的危機中,大多數投資者大概並不能成為危機的製造者,也不能成為危機的終結者:這兩個角色都不是常人所能承擔的。更多的時候,我們僅僅是市場的參與者。既然是參與者,你肯定想知道:這場危機別人會怎麼看?他們會怎麼做?什麼會暴跌?什麼會反彈?為什麼會這樣?而所幸的是,人性是亘古不變的,無論是哪一次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人們在面臨猶豫、恐慌時的行為都有高度的重複性。對習慣於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切入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學習這些歷史,其實是在給自己面對危機、觸底、恢復期時進行的預演。技術上說,金融危機不太可能完全相同,但是本質上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都是因為價格和價值發生了極大的扭曲,金融危機在客觀上是為糾正這種扭曲而發生的。從人性上說,都是因為貪婪和傲慢。
金融危機的成因里往往醞釀著人類不可逆轉的趨勢,這類趨勢主要包括匯率、大宗商品、資本流動、人口與勞動力價格、全球分工、科技創新、金融市場變化。金融危機往往是上述複雜因素中某幾個達到臨界進而轉化的階段,也正是金融危機才能讓人警醒,知道某些因素在發生趨勢性地變化了。我覺得對這種趨勢的把握與投資密切相關。比如金融危機後中國巨額外匯儲備被認為是導致美國長期低利率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國必然調整匯率,這種趨勢下對依賴加工貿易、出口退稅返點的行業就是嚴重打擊,這個趨勢在當時即可預判,從而調整策略。
危機原因雖然不一樣,但 參與者 大部分還是 人類 這一種生物吧, 觀察他們過去的行為,還是有助於預測 其未來相似情況下行為的。
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鑄幣權的壟斷。因為貨幣的匯率(不同貨幣間叫匯率,貨幣與商品間沒有類似概念的稱呼,也泛指匯率吧)被認為控制,形成價格扭曲,最後爆發金融危機。現在危機的範圍額越來越大的原因是鑄幣全,或者說貨幣的流通控制範圍越來越大。如果每個銀行自己可以發行貨幣,銀行對自己發行的貨幣信用負責。那麼發生的只是單一企業(金融機構)的危機,但如果貨幣匯率及發行權被高度控制,那麼發生危機的範圍就是權利控制的範圍內。這就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開放市場之前,西方的經濟危機對我們影響不大。
連續的經濟危機有關聯性 不連續的經濟危機有政治因素 經濟危機的相同因素無非是「資不抵債」 粗淺的研究當然不能對歷史過於細究 但要想成文成據 歷史的經驗還是有價值的簡單講 有相同也有不同 我們要研究探求的正是這種不同和區別 以期待未來不會在相似的「陷阱」中 栽跟頭
金融危機的本質都是人性的貪婪,上帝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瘋狂,當金融市場大部分人都瘋狂的時候,就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
非常感謝樓主的提問,因為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很有啟發性。
但是,對於樓主的問題本身和金融危機的概念、分類,我不想過分詳細的回答,也不建議讀者過分認真考究知乎網上這個問題下的所有答案:原因在於,這些回答,通通都不夠系統,也不能嚴謹。
不否認部分答案的確合理——只是這樣的合理性並不能引導讀者(特別是業餘愛好者)通往正確的道路;如果真心想要獲得正確的結果,還需花些功夫和精力,研讀一些相關的著作。有關金融危機或者金融史的書籍、論文甚至視頻資料,數不勝數,樓主可以盡情去學習。教科書資源也是很多的,相信很多高校也會將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學說等等作為考題,呈現在捲紙上。
方法總是比答案本身來得更加深刻。
真理總是建立在事實與數據,邏輯與人心之上的——沒有學習的思考是徒勞,沒有個人思考的學習是機器學習。如果想要獲得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積累:收穫理應建立在積累之上的,無積累只得到結果,就是一種投機,太過單薄;大量積累之上才會有自己的見解。同樣的話,高手說出來,你可能覺得「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找到區別,才能看出自己與高手的差距。互聯網帶來的浮躁風氣,使得社會上人人都認為「專家」就是狗屁,人人都認為自己就是「專家」。在此基礎上,只是識記與背誦理解,沒有自己的想法,是機械的;甚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更是可悲的。往往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說法或是既成的理論,一些經過檢驗,但還需補充、拓展和更新,更多的是帶有目的性的解釋和貼合。看似正確的未必正確;沒有錯誤的未必正確。——這些都是學習理論是需要注意的地方。雖然不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但還是要做些思考。
駁論總是要比立論來得方便些,在這種情況下,不妨我提出些引子,希望能引起你的興趣。首先,危機的本相是不是源自人性的貪婪,是不是喪失理性?
通說觀點:危機總是重複地上演,儘管表現形式並不相同,但似乎本質上都指向唯一的起源,即是人性的貪婪導致了危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華爾街主導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歐美主流媒體推行價值觀,國內媒體不知疲倦充當傳聲筒的龍套。由此,這種思想便成為了主流,也寫進了教科書。但今天,有必要重新審視人性的話題。危機確實總有導火索,但當壓死駱駝的稻草落下來的時候,危機究竟是如何展開,就部分取決於你的哲學觀。如果是英雄主義觀,那麼金融大鱷就是主謀;如果是人民主義觀,那麼危機的蔓延與個人的行為集合就密不可分了。無論是哪種思想,都部分正確。值得注意的是,當銀行發生擠兌,原因不是貪婪,而是避險,並且出於理性,換句話說是集體的理性加速了危機的蔓延;當債務無法償還,原因不是貪婪,而是愚鈍與短視,好心也會做錯事,能力就是無法忽視的一種限制;當房產被沒收,原因不是貪婪,而是閉塞,不對稱信息帶來的劣勢與錯誤決策共同催生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因此,貪婪是部分人的嘴臉,不是危機背後的全部,更不是本質。其次,研究技術性分類是否有意義?
幾乎所有「教科書」都會將危機分類,按年代、按地域、按市場、按工具……然後學者給出一系列的理論和學說,提出政策建議。於是我們有了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又有了第一代理論、第二代理論、第三代理論……還有了劍橋學派、芝加哥學派、北歐學派……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蕭條被解決後,滋生了滯脹;滯脹被壓縮後出現了滯縮;滯縮被緩解後又出現新的泡沫……似乎世界在告訴人們:學,無止境。也許學術界忘記了,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的區別、數學學家和經濟學家的區別。金融總是在不斷地創新,監管也只能追著它的腳步,因此窮盡技術原因,看不到終點。中國的考試背後只能帶來八股生和官方機器,產生不了鬆弛有度、靈活應變的大家。時間關係,不能將這樣的問題一一說明;從能力上說,也不能將這樣的問題一一說明。總結成一句話,任何既成理論都有重新思考的價值,都有推翻的可能,包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在內。
關於樓主的問題,「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的原因都不一樣,作為職業投資者學習金融歷史還有哪些實用價值?」。首先取決於你的出發點,你的目的決定了的方向。其次取決於你的位置。我不贊成恣意的菲薄自己,也不覺得JP摩根年輕時就認為自己可以終結經濟危機。也就是說你的位置取決於你的主意和想法,而不是你現在的能力,更不是別人的做法與觀點。最後談到「實用價值」,取決於你的定義。你的收穫當然也取決於你的水平。
歷史上有好多驚人的相似處
以史為鑒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對歷史周期、宏觀周期、生命周期有過洞悉的人。看金融歷史,可以更好地復盤經濟格局。就像有的交易員每隔一段時間會復盤股票交易情況一樣,只不過在這個框架下,你復盤的是人類的經濟金融史。我覺得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產生、交換的頻率要快得多,我覺得是加速了經濟事件,無論是positive的一面還是negative的一面。也許現在經濟周期呈現的特點是,振幅較歷史更長,但間隔較歷史更短。所以看看歷史,有助於對金融經濟有更好的一個大格局觀。
歷史上的金融危機確實是表面的原因各種各樣都不同,但是其實很多時候它的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因為當時的歷史環境的不同以及各種不同因素,時代背景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是以不同的形式所呈現出來。當看清本質尋本溯源,你會發現歷史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從歷史中其實是能給大家帶來一些看現實金融問題的角度和啟發。就像大家都經歷了2015年的中國股災,其實在130年前的中國就以及發生過股災,當時也是過度投資,也存在配資,甚至當時的朝廷在為洗牌刻意做空,1882年《申報》對中國股民竟有此評論:「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
學習歷史上的金融危機意義不大,親身經歷才有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電影《利益風暴》(Margin Call)中出現的風險管理危機?
※如何評價紐約國寶銀行的法律案件,以及紀錄片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如果有一天互聯網公司大量裁員,我們該怎麼辦?
※金融危機後的中國 如何應對中等收入陷阱?
※在金融危機剛來時賣空信用違約互換 (CDS) 可以賺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