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要祭奠故去的人?


只談中國的由來

祭奠故人的由來應該是從黃帝祭天開始的,按照《史書·封禪書》解釋,」築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報地之功故曰禪。「也就是說,祭奠文化的由來是從祭天開始演化,而主要的行為是歌功頌德,這與後面的祭奠方式有所不同,暫按不表。

從黃帝之後到殷商時期,這個時候的祭天活動也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祭天、地演化為了祭三皇五帝,關於三皇五帝的說法有很多種,其中有以XX氏為結尾的三皇,XX氏是一種族姓,這是一種部落首領的崇拜,讓宗教信仰來輔佐政權是很常見的手法,或許三皇還有其他解釋,但不管怎麼樣,此時的祭奠都以人為藍本,說明了這種「神」具有人格,具有血緣傳統。也就是說這種「神」具有「自私」的局限性,只應該蔭蔽自己的子孫。

直至周朝建國後,正如前面所說,神具有人格,這樣的神按理只會蔭蔽殷商後人,周朝為了打破這種神權壟斷,開始將三皇五帝的人格進行剝離,重新定義了神的屬性,這樣的神就成了全知全能無所不及的至高神,被稱為「天」「天帝」「上帝」「昊天上帝」等等。這也建立了周朝政教合一的體系。而對至高神的崇拜也催生出了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宗教文化儒教。

很多人認為,孔子是無神論者,因為他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其實這是不對的,不語的意思不談,不談意味著敬仰,孔子對於鬼神之事,向來是敬而遠之。特別是《論語》中說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祭奠祖先就像祖先真的在那裡,祭神就如同神真的在那裡。表明的依然是尊敬的意思。

在儒教文化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孝,曾子曾經問孔子,最大的孝是什麼?孔子說,」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而這裡的天,就是儒教的至高神,上帝。當時祭天,是最高的禮儀,只有皇帝才配享有,所以孔子提出了,想要孝,就是在祭天的時候順帶祭奠自己的祖先。《孝經》裡面就寫了,」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由此也就轟轟烈烈的拉開了中國祭祖文化的由來,但這裡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此時的祭祖,依然以歌功頌德上帝為主,並且人不能向祖先討要什麼,只能向上帝請求。

但是隨著後世時光的流傳,特別是西方宗教傳入中國後,將上帝一詞挪用表示他們的耶穌,人們開始逐漸遺忘上帝的身份,而祭祖和祭天也開始分開,人們不再歌功頌德,而開始與祖先進行交流,追思,祈求等等行為。

這樣就愈來愈與我們現在清明上墳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相近了。

正如同現在的清明上墳一樣,你的兩個同鄉,其中一個死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會去祭奠故去的人,並且追思他們的過往,其中也滿懷傷感之情。


每個人都會死,這是我們唯一可以確信的事。在這樣一個灰暗的前提下,怎麼面對人生?

生活就好比數據。數據的載體是沒法永遠保存的。光碟十來年,硬碟幾十年,紙張幾百年,石刻幾千年。但只要你有心,數據本身可以永遠保存下去。拷貝、復刻、拓本,兩個載體對接,數據就會連綿不斷地在新載體上永存。

逝去的人是已損毀的舊載體,我們是保存了舊數據的新硬碟。祭奠是重新回顧哪些數據,用共同記憶跨越陰陽之隔,幫我們打敗時間。


我問活下去的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後來發現有一種和活下去相反的狀態,於是找到了一絲生命的存在感。


祭奠是為了活人,不是為了死人。


海明威有句話,「喪鐘為誰而鳴」,為的是每個還活著的人。

這是每個人都無法掙脫的牢籠,我們的悲傷,最終正是悲傷的我們自己。


人生的美好與痛苦,在於記憶的模樣。


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精神的寄託,其實是想跟自己聊聊


種種用來紀念的儀式作用都差不多。

不想忘卻,用儀式來標誌自己不曾忘卻。


這個問題, 首先人是有感情的, 好比談戀愛,分了手了並不代表不會思念, 或者說, 情侶之間如果異地,或者家人之間, 那必定會思念牽掛對方, 如何解除思念, 那必然想到的就是和思念的人作交流了。 對於死者的家屬,也是一樣, 出於對死者生時的情感, 並不會因為死亡而磨滅, 所以自然會去祭奠故去的人。


人生在世,哪怕最後都化為灰。也不可能會毫無牽掛。不論是對自己還是於整個世界。或多或少是留下痕迹,葆有影響之類的。況且人在面對死亡總深感無力,再去面對的時候,既是追憶逝去的時光,沉湎也好,遺憾也罷。都是人骨子裡的一種類似落葉歸根的古老的寄託。而於那堆墳墓由始而終的沉默,人彷彿又是直面內心,會有些許頓悟之感吧。


記得犬夜叉裡面有一句話,墳墓並不是為死人立的,而是為生者,為了安放生者對逝去者的思念。

大概是這麼個意思,具體表述記不清了。


證明自己還活著


看看死亡,很多問題就想開了。


還有為了讓你更珍惜現在,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活著的意義。哲學的思考不可避免的要想到死亡。這個是要好好想想的,真的。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為了懷念故人,同時提醒自己好好活著


為了紀念那些不舍的回憶,為了紀念過去的自己。雖然那位已經走了,但是帶給我們的改變,就像河流改變了岸的形狀,永不消褪。祭奠是為了提醒現在的人們,我們是帶著希望生活下去的,一如往昔。


不願時光磨滅過往的回憶,不願那個曾深愛的人在我們的記憶再死去一次


祭奠是為了情感的抒發,是為了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下抒發感情而不被責怪,不被冷眼相待,不被視為異類。


對祖宗長輩的緬懷,以示感恩;對聖賢先烈的悼念,表達敬仰。不管生者亦或是逝者,均我親我師,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適合祭奠已逝朋友的詩?

TAG:心理學 | 人屬動物人類 | 死亡 | 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