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業紙質媒體(雜誌)還有發展空間嗎?有多大?


紙質媒體必須要分開來看。


1,就媒介載體本身,紙質已經不是大眾媒介的最佳的載體了,因為第一,印刷和紙張成本高昂,明年一噸紙估計要向7000飛去了,第二,不環保,包括紙張來源以及印刷品去向。

作為一個大眾媒介的載體,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廉價,第二是便攜。在移動互聯和信息化當下,已經使用了兩千年的紙張顯然不是最好的載體。而移動互聯終端已經無可非議的成為了最好的載體。


2,就媒介渠道看,紙質媒體的渠道還是很有優勢的。尤其是目前一些自辦發行的媒體將發行渠道和社區服務相結合,互聯網再發達,也需要現實世界的配送物流。從近年來主流紙質媒體的經營來看,自辦發行已經基本能自我持平,有些還通過多種經營盈利。而另一些高端渠道,比如書店、機場等,已經出現了和休閑服務的結合趨勢。


3,就媒介內容看,在網路碎片化的年代,傳統意義上的時效性中的「及時性」內容,紙質媒體已經完敗,但讀者對完整、深入、客觀、真實內容仍然有相當的需求。因此優秀的內容人才將是紙質媒體的最寶貴財富。紙質媒體應在內容上以深度應對快速,以客觀應對非理性、以真是應對謠言、以完整應對碎片,還是大有可為的。


4,就媒介內容創作者方面看,紙質媒體面臨著一個內容生產方式的轉變,對於即時的新聞,還要不要發布?如何發布?發布希么?現在業內其實已經出現了討論,如果大家都是自媒體,所謂「專業化媒體」生存的意義何在?我個人的看法,傳播有著一定的惡性,古代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諺語,現代我們在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上也可以清晰看到,正面的消息傳播不如負面消息好(這包括為了達到一個目的,選擇消極的內容、弱勢的內容,一定比積極的內容效果好),謠言傳播的比闢謠消失廣。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專業的媒體內容製作者,就一定要在傳播這種惡性的對立面上,謹慎生產,力求提供最客觀、積極、接近事實真相的內容。

5,就媒介傳播方式看,過去我說,你看的單項傳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需要社會化地互動傳播,更簡單的說就是兩方面,內容創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讀者之間的交流,「知乎」不就是這樣子的么?在信息獲取方面,「搜索+推送」的模式已經暫露頭角了。目前既有rss,又有各種社交媒體的個人信息中心,不過在傳統的rss和個人信息中心,也就是讀者和內容創作者交流方面仍然有一些障礙,這其中一定會誕生好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其實,把雜誌換成媒體這個概念就海闊天空了。B2C媒體(或者說通用媒體、消費媒體、商業媒體)日子會越來越難過,而B2B(或者說行業)媒體的好日子才剛開始呢。至於空間有多大,有興趣可看看pennwell公司的玩法http://www.pennwell.com/index.html 當然,人家玩了一百多年才到這個份上。其實,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介質,在於能否滿足讀者需求,內容、渠道等等等。


1、先要回答:行業媒體有發展空間嗎?

有,整體有很大空間,行業有差別。

大眾媒體,不管是什麼介質,做得有多大,也都留下了垂直性的行業媒體的空間,因為兩者解決的問題不一樣:前者提供社會人、地域人的參考信息,後者解決的是個體人、專業人的參考信息!看看現在每年變幻多少新產品、新模式、新環境、新競爭,就能知道有多少行業信息的需求!通常,大行業、大需求,催生大行業媒體;小行業、小需求,也需要小行業媒體,哪怕是一個博客,一個微博,一張手抄報紙。

2、再回答:紙質媒體(雜誌)在行業媒體中有發展空間嗎?

有,整體有一定空間,行業差別更大。

紙質媒體有便攜性、展示性、易批註、易影印、實物感的優勢,自有其生存道理。有的行業大、從業者多、老人多,行業變化稍慢,能養活行業雜誌,甚至報紙;有的行業窄,從業者少、年輕、變化快,電子媒體更適合;還有的行業靠信息賺錢,必須實時,行業媒體變成了專線、專業軟體、專業終端,金融證券就是這樣。

最後,不管紙在不在,但報(刊)一定在,采編行業信息的人一定在。


紙質媒體應多開發具有收藏價值的深度文章,讓浮誇,快餐性的新聞留給新媒體吧!


紙媒上的內容還有用,至於它的載體,就慢慢只能推出了。


推薦閱讀:

該選擇讀法律碩士,還是去時尚雜誌社做喜歡的雜誌編輯?
成為一名雜誌編輯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辦一本紙質雜誌需要什麼樣的一個團隊和流程?
現在出名的雜誌都不接受新人的投稿了嗎?是不是《萌芽》《花火》《最小說》之類的雜誌都不帶草根玩了?
一本雜誌的製作流程是怎樣的?通常需要使用哪些軟體?

TAG:媒體 | 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