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友誼的物種都有哪些?

同種族和跨種族都算。


這頭叫泡泡的非洲大象在母象被偷獵者殺害後獲救時只有154公斤重、1米高,來到野生動物園後與一隻拉布拉多小狗貝拉成為了好朋友,直到它長到了4噸重、近3米高,這種感情也沒有發生變化,它們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互陪伴。

可能是都喜歡玩水嬉戲這個共同的愛好使它們形成了深厚的友誼。

它們還能在一起玩球,泡泡扔、貝拉去取。

泡泡既能當船又能當跳板~

累了還可以當床。。。

這種不同動物之間違背常規、反差極大的在一起相互陪伴、玩耍、依偎的行為與現象,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中形成的案例日益增多,抓住人們眼球的同時也激發了對於跨物種關係的想像。而同一物種內或跨越物種之間,甚至相互敵對的、其中一方本應成為獵物的動物友誼,實際上是一個動物情感的複雜程度以及環境如何造就與影響的問題。

早期的傳統思想通常認為情感是人類所獨有的能力,只有人才能夠感知到忠誠、愛、同情等建立長期友誼不可或缺的基本心理因素,動物不過是依賴本能與條件反射而存在的一部生化機器罷了。然而通過對群居的社會性動物研究表明,在合作的互惠利他主義基礎上,同一種動物中無親緣關係的不同個體之間也可以形成持久的、表面上看來與人類性質相似的友誼,具有分享、共同禦敵、更多親密行為、長期的陪伴、甚至悲傷體驗等特徵。

它們的內心活動我們並不清楚,有關研究表明就算猩猩也不具備揣摩和分析同伴心理活動的能力,它們也沒有這種主動去探知的想法,只能對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情緒進行判斷和反應。但不可否認的是,所有的哺乳動物也都擁有恐懼、憤怒、悲傷、興奮等情緒衝動。動物之間的友誼,尤其是跨越物種的關係似乎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有些的確可能超越了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像海鰻和石斑魚之間的合作狩獵,就是一種異常互動的共生關係。)

通常情況下,相互敵對的物種之間的友好交往不太可能在自然界中發生,已經發現的案例基本都是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中形成的。其中的關鍵是在動物出生後不久即讓它們一起相處,可能是因為好奇、玩耍與陪伴的需要、渴望求得安慰等因素使得他們在小時候對很多事物都不排斥,能夠在年幼階段保持著開放性。幼年期正在發育中的大腦,在形成交互關係的能力上具有更強的可塑性,並且動物的個性對接受程度的影響也很大。

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在獵豹凱西2個月大時,嘗試著將它與3個月大的拉布拉多麥塔尼養在了一起。挑選小狗時,如果它試圖護食或者習慣於獨自玩耍就不會被選中。(紀錄片《奇特的動物夥伴》)

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獵豹和狗發展出了它們自己的交流方式、建立起友情和信任。凱西看起來更依賴麥塔尼,如果它沒有在旁邊,凱西會四處去尋找它。獵豹的速度比狗快很多,但在追逐、撕打的玩耍中,無論是奔跑、躲閃還是轉彎,獵豹都能把速度控制在和狗差不多的程度上。不知道凱西是否明白,如果它完全展露出獵豹的天性可能就沒得玩了。

在這類跨越物種的友誼關係中,狗的出場率很高,可能是因為狗在與人類的生活中習得了很多社交技能,擅長閱讀肢體語言、察言觀色,就像一個動物界中的「社會心理學家」。而其它諸如馬、牛、羊等馴化動物也可能具備這些特點。

40歲的老馬查理與16歲的老山羊傑克在收養者的牧場中成為了一對好友,在查理一隻眼睛失明時、傑克就在另一側領路,而當查理雙目失明時、傑克就開始在前面領路,傑克每天都帶查理去牧場後面吃草。這隻老山羊很聰明能夠清楚的判斷出馬的失明狀況,動物顯示出這種智力程度的例子被發現的並不多。當查理死在吃草的路上時,傑克沒有做更多停留而是自己徑直走回了牧場,不過在那之後它的身體狀況也很快就不行了。

這隻小郊狼和獅子在它們都僅僅1個月大時被養在了一起,等長大了獅子就成為了巨獸,但飼養員從沒有看到過它們要故意傷害對方。

小小的郊狼也敢騎在獅子脖子上咬它耳朵,這在野生環境中是不可想像的。而且獅子居然也會玩和狗一樣的遊戲,郊狼從飼養員褲子的口袋裡偷偷叼走了一塊毛巾。

一番追逐過後。。。

獅子搶到了毛巾,如果不是在人工環境之中,很難想像野生的成年獅子會玩這麼無聊的遊戲。。。

而這頭出生時患有代謝性骨病、導致部分癱瘓的公獅子居然能與它的臘腸朋友共同分享肉食。。。

互舔~

一起睡覺。。。

相依為命。。。

不過,若是缺少了人類的參與,幾乎不太可能發生。。。

而猩猩和狗在一起,狗更像是一隻寵物~

黑猩猩抱著小虎崽就有點像人了。。。

這三位絕配的天生死敵。。。

熊大哥~

如果它們重新回到野外的話會怎樣呢?

長頸鹿的舌頭要是全伸出來,比鴕鳥的腦袋都要大許多。

家養的狗和狐狸在習性上會比較接近。

能夠走到一起似乎不足為奇。

而貓頭鷹在破殼之後具有印刻效應,會追逐並跟隨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

但母雞能喜歡上小狗卻沒有什麼生物學知識能解釋清楚了,這狗蛋也太大太黑了點,能孵出來個什麼呢。。。

這隻貓和狐狸是漁民在野外發現的,在一起已經一年多了,會分享食物。

小野豬在學小狗叫?

由動物攝影師Tanja·Askani在野外發現的兔子和鹿是非常少見的案例,不過兔子在晚上到底回不回洞里睡覺呢?

烏鴉這種好奇心極強智商也不低的傢伙經常能做出一些出格舉動,這隻烏鴉會用蟲子來喂這隻小流浪貓,沒事就在一起玩、咬咬貓腿貓尾巴,小貓也經常會把烏鴉撲倒象徵性的咬幾口,一隻鳥能與貓撕打著玩實在是太罕見了。

雖然是為了吸引參觀流量,但像這樣的人為培養也有點過度了。。。

虎落平陽被豬抱,欺負老虎也不帶這樣的啊~~

又不像是天生好脾氣的水豚。。。

這類的例子目前已經積累了很多,但網路上流傳的圖片和視頻中,如果沒有確切的出處和長期的觀察就不一定是真的。可能是擺拍,也可能是捕食的那一位恰好吃飽了,而且捕食者也並不是一直都會在追捕之中,獵物如果太大或不合適或不容易屈服也不會去獵殺。

在社會性群居動物中,人類的魅力可能是最大的,幾乎所有的動物都能與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紀錄片《最後的母獅》講述了尚比亞柳瓦平原上由於無度的盜獵而僅剩下了唯一 一隻母獅——柳瓦夫人,正值壯年的她孤獨的徘徊了好幾年,直至一位南非攝影師赫伯特的到來。赫伯特和同事在一次夜間攝影返回營地後,他聽到樹林里有動靜,仔細觀察發現原來是那隻母獅來了。但直覺告訴他母獅不是來狩獵的也不會傷害他,那一晚一個男人和一隻母獅建立起了信任關係,從那之後母獅每兩晚都會來營地一次。

野生動物通常都會避免與人類發生接觸,赫伯特從來也沒有餵過母獅,營地中也沒有什麼獅子能吃的東西,赫伯特確信這隻曾經被人類追殺的母獅僅僅是為了找個伴而已。有時候母獅就躺在他們的帳篷旁邊過夜,但赫伯特並不想馴化它,所以始終與母獅保持著距離。可是母獅卻不斷的努力想要引起他的注意,有時抓咬樹榦、甚至弄壞汽車座椅。最後赫伯特與動物保護組織從其它地方運來了兩隻公獅子,柳瓦夫人終於不再孤單了、也不再纏著他了。

柳瓦夫人經常在赫伯特身後跟著,或者含情脈脈的看著他,這可是一隻純粹的野生獅子啊~~

在對恆河猴的研究中發現,個體的糖皮質激素水平會隨著它們社交網路的強弱而產生變化。糖皮質激素是一種腎上腺皮質激素,與所承受的壓力相關,人在應激狀態下分泌量會上升10倍。當幾隻猴子維持著密切關係(友誼)時,它們的糖皮質激素水平較低;若社交活動少,含量就會比較高。在狒狒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當狒狒失去家庭成員時糖皮質激素水平飆升;而在與其它狒狒建立新的友誼時,糖皮質激素很快就會下降到正常水平。

不少研究表明,具有密切社交關係的人群,他們的血壓和應激激素水平較低、免疫系統更強大(病理因素除外)。2010年,楊百翰大學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收集到的30多萬人的數據;他們發現,由於社會關係不佳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高於吸煙習慣、甚至高於肥胖。

動物的情感和反應更為簡單、直接、純粹,對動物友誼的研究可能會在更為基本的層面上建立清晰的模型,以用來剖析人類複雜的社會行為與身心健康的關係問題。擁有親密朋友可以為更長的壽命和更低的疾病發生率做出貢獻已經是較為明確的結果,但對於究竟是如何產生影響的機理並不是很明確,而動物研究可能會提供一些線索和答案。人類一直都了解,沒有朋友很難擁有快樂幸福的生活,動物似乎也本能的知道這個秘密。

經常養魚的同學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在養的魚比較少又非常熟悉時,不但可以隨意撫摸、魚也喜歡與你的手嬉戲,若是換成更大號的野生魚類會怎樣呢?

這麼大個的鯊魚居然也會求摸摸、求抱抱。。。。。。奇妙的世界!

----------------------------------------

地球上還有原始人嗎?

切斷人體左右腦的連接會對意識造成什麼影響?

人的自我意識是怎樣產生的? 意識到底是什麼呢?

世界上有哪些動物在某一方面堪稱空前絕後?

.


那當然是自然界的厚德載物君——水豚了:

管你多強多強,還是要跟我做朋友的。他可是動物界的老好人,因為它習性單純,可以和自然界大多數的動物和平相處。


狼和烏鴉~

有的烏鴉會在狼群經常出沒的地方主動飛出為狼群尋找獵物,當烏鴉發現獵物的時候它就站在附近的樹枝上叫以引起狼群的注意,狼群聽到了叫聲就去捕獵,吃剩下的也足夠烏鴉飽餐一頓啦~ 獵物:「說你呢烏鴉,叫nmb,趕緊閉嘴!卧槽什麼情冫


動物行為學中有一種行為叫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記得當時學的時候老師有講過狒狒在交配期時,兩隻雄性狒狒之間會產生特殊的『』友誼『』……

(別想啦肯定不是gay啦?_?)

事實上,這是一種互相幫忙找對象的互利關係。

比如說,狒狒A與狒狒B是好基友(?ω?)。狒狒A 在追求一隻雌狒狒時如果遇到強勁的競爭者,狒狒B便會前來與競爭者進行打鬥,這時狒狒A便會悄悄帶著雌狒狒離開……

但研究表明,狒狒可比人類厚道多了。當為兄弟兩肋插刀的狒狒B也在為追不到女神苦惱時,狒狒A也會反過來為兄弟支開競爭者。

這種行為屬於相互回報式利他行為,不只是狒狒,許多動物,尤其是社會性強的種群中都或多或少會存在利他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友誼啦~( ̄▽ ̄~)~


Pony---矮種馬


多年以前,我曾冒著霏霏細雨,乘獨木舟過江。上岸,走進大峽谷,天已經黑了。吃罷飯,邊防軍連長有些神秘地對我說:「不久會有可愛的小朋友給你送禮物。」送禮物,誰呢?我想一定是哪個孩子。

  邊防哨所從來沒有上鎖插門的習慣。敞著門,我睡得甜極了。第二天醒來,矇矓中聽到一點響動,睜眼一看,見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忙起身追出去,見是一隻毛色鮮亮的猴子,回頭看了我一眼,還點點頭,轉過屋角,閃進叢林,躥到樹上消失了。

  這就是雪猴,與普通猴子的最大區別是軀體較為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它們是邊防軍人的好朋友,見了穿軍裝的人就顯得非常高興。如果來了新客人,就會熱情地送上一點森林中的禮物。

  我的窗前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這就是雪猴的樂園。幾天下來我發現,雪猴和邊防軍人相處得是那麼友好。

  清早,嘹亮的號音伴來晨光,軍人出操了。樹林里,雪猴也按號音起身,攀枝歡跳,飛身躍林,開始做「早操」。軍人到哨所旁邊溪水畔洗臉刷牙,猴兒也一齊擁到水邊,用爪子捧水抹抹臉,把腳趾伸到嘴裡掏掏,那神態像是很認真。軍人在場上操練,猴兒就蹲在枝頭觀賞,有時還咧嘴齜牙地狂叫,彷彿為軍人鼓勁叫好。興緻來了,它們還會跳到地上,在一旁摹仿。一次,一個新戰士從單杠上摔下來,首先奔上去的竟是猴兒。它們把那個戰士圍得嚴嚴實實,又蹦又跳,用它們特有的方式表示關切和同情。戰士們上課,它們也會不遠不近地學著戰士們席地而坐,凝神聽講,只有身上不舒服時才用爪子搔一搔。

  一次,友人陪我到山下寨子里去採訪。歸來時,我們在一片青草地上休息,聊天。突然,猴王帶領它的部下把我們團團圍住。它們有的把頭垂得很低,有的用爪子緊捂朝天鼻,有的甚至把鼻孔抵在肚子上;它們左蹦右跳,扯著嗓子亂叫。我正大惑不解時,友人忙拉我快走。他說這裡氣候變化莫測,常常一個時辰就可以出現陰晴雨雪、冰雹風霜多種天氣。雪猴對這裡的氣候最敏感,剛才它們是向我們預報有大雨,催我們快走。果然,我們剛回到哨所,就下起暴雨,雨中還夾著冰雹。

  離開大峽谷哨所時,我才更加明白,為什麼有的戰士服役期滿,不只與部隊難以割捨,還捨不得那些雪猴。


雄獅般的兄弟情。

我們都知道,獅群是由雄獅和它的後宮組成的。平時雄獅就在那曬太陽,吃軟飯,偶爾遇上硬點子就出手干丫的。但是當它的兒子長大時,總不能父子聚麀不是,多尷尬……那麼就要其中之一滾蛋——或者說,其中之一留下,其它都滾蛋。

很多年輕的獅子打不過父親,就會被攆跑。但是一個年輕小夥子,哪來的能力去組新後宮呢?別擔心,團結就是力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很多相同遭遇的雄獅們會互相組隊,一起打天下。有時候,他們會搶到別的雄獅的後宮;有時候,他們死於兄弟身旁。

當他們搶到一定數量的母獅子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新的正常獅群生活。如果數量足夠的話,他們就可以相忘於江湖,偶爾到兄弟家裡做做客,享受一下兄弟的後宮團,但是不夠分的話,也無妨的,大家當個共治獅王,來個一字並肩王,於是,一個以同時兩頭雄獅為核心的獅群誕生了!

這就是雄獅間的兄弟情。劉昭烈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猶可補;手足斷,安能續?


友誼算什麼?讓我們超越友誼,上車!艾瑞巴蒂來次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拆解下友誼,以免不必要的誤會。

舉個例子,人類與寵物之間的那種友情更像是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之間的關係。友誼應當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在這裡問題中想要尋找的友誼應當是無關血緣、性和協作結盟關係的。

------更新------

1、魑蝠

以上這只是偽魑蝠,正叼著一直風琴鳥(咳咳,沒有說應該注意不到吧,現在感覺很噁心吧)

德國《地理知識》上曾經用封面介紹了美國生物學家傑拉爾德·維爾金森對這種吸血蝙蝠的研究結果,它們連續三天吸不到血就會餓死,假如有一隻倒霉鬼未能獲得血液,處於快要餓死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同伴就會將自己儲藏的血液供給給它。被救助過的蝙蝠並沒有忘記這份恩情,而當同伴也遭遇危機時,被救助過的蝙蝠會更加積極的幫助它們的同伴。但是如果有一隻被救過的魑蝠不懂得回報同伴,就會被排斥,不會再得到血液。

那些互相救助的蝙蝠間也並不存在血緣關係,它們只是純粹的朋友。對它們來講也很看重禮尚往來啊。

2.狨猴

對就是這麼萌萌的。

朋友間有時候也可以不求回報,即便在沒有可能獲得回報的前提下,狨猴依然會把食物分給同類。

為了驗證這種不求回報分享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人類學家JudithBurkhart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將兩隻猴子分別安排在兩個鄰近的籠子中。那隻「捐贈」的狨猴能夠接觸到籠子外平台上的一套器皿。這套器皿由兩個碟子組成——一個碟子里裝的是可口的蟋蟀,而另一個碟子是空的。當捐贈的猴子將這套器皿拉過來時,一個碟子會滑到它的面前,而另一個碟子則會滑到「被捐贈」的猴子面前。研究人員發現,當另一隻猴子在場時,捐贈者將裝有食物的碟子推到同伴面前的幾率增加了20%。捐贈者從未因為自己的善舉而得到任何回報,同時它們知道這樣做只會使自己少吃一隻蟋蟀,但這都無所謂。

繼續佔個坑,想到再更。


人家問的是還有什麼同種物種的動物之間可以建立友誼關係,比如金絲猴a和金絲猴b是朋友。


如圖所示


倭黑猩猩。

雖然關於他們的污段子很多,但是,當一隻雄性倭黑猩猩威嚇年輕的雌性的時候,周圍的雌性倭黑猩猩會聯合起來追打那隻雄性,甚至上牙咬,直到那隻雄性落荒而逃。這些聯合起來的雌猩猩很少是親戚關係,但依舊會聯合一致。年輕弱小的雌猩猩通常會聯合一致對付這種情況,或者尋求較為年長的雌性罩著。

回答的時候問題定義的並不是很清楚,個人將友誼作「沒有血緣關係下的合作」理解了。

寫這個回答,只是想起了最近的一些事,要是智人也可以如此處理這類情況,就會少許多受害者與二次受傷的受害者吧……


補充一些同物種間利他行為的例子

松鼠(地松鼠)

當某些松鼠感覺到附近的危險,或著視線必須穿越高草時。它就會用強健後腿站立起來並向上跳躍,觀察好情況。如果發現捕食者,便會彎曲合攏爪子到胸口,會發出警報聲以提示其他家庭成員。

顯然,收到警報的松鼠獲得了收益,因為警報增加了它們的生存機會。

但發出警報聲的松鼠難免遭殃,因為發出尖利的叫聲的松鼠更容易被捕食者盯上,變成捕食對象。

(雖然有時他們會發出48千赫左右的超聲波,但僅僅是飛禽和我們人類聽不到,大部分陸地捕食者卻能更好的定位他們。發出的聲音頻率它們會視情況而改變。)

那些松鼠為什麼要舍己救「鼠」呢?

研究發現雌性松鼠發出警報聲的次數比雄性多得多,而且她們往往沒有後代,周圍有很多有血緣關係的親屬。

有兩種理論解釋她們的這種行為

1.內含適應性理論(該理論尚有爭議)

這是一種進化而來的行為機制,雖然發出警報聲的松鼠面臨更大的風險,但和她擁有相同基因的親屬生存機會更大,保證了種族的延續。

就像我們人類擇偶時喜歡面孔漂亮的人一樣,有利於物種的延續,而我們本身卻不會意識到這一點。

(面孔漂亮的人基因多樣化,對各類疾病有較強的免疫能力,繁殖成功率也高。生下來的孩子遺傳了基因,相對於來說更健康些,生存下來的幾率更大,生育後代的幾率更大。)

(Buss, D.M.(2015).Evolutionary Psychology: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2.互惠式利他行為理論

發出警報聲的松鼠一旦生存下來,其他松鼠會更加照顧她,有利於自身生存。

提出這個理論是因為研究者發現在出現領地紛爭或個體衝突時,松鼠會幫助她有血緣關係的親屬,而不會幫助其他非親屬成員。

(Holmes,W.G.Sherman.P.W.(1982).The ontogeny of kin recognotion in two species of ground squirrels.American Zoologist,22,491-517)

貓鼬

貓鼬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群體中的成員各司其職。

有一些雌性貓鼬負責照顧群體中所有的幼崽,在捕食者來臨時,這些「保姆」會帶幼崽到地下避難。若是無法躲到地下時,她們會聚攏幼崽,並用自己的身軀擋在他們上面,甚至付出生命。

圖中的雌性貓鼬在保護幼崽

為了保障貓鼬家族的安全,當其他貓鼬在覓食或嬉戲時,會有貓鼬進行放哨任務,當危險來臨時哨兵就會發出叫聲(對於不同的捕食者有不同的音調),讓夥伴們躲進地下避難。

「哨兵」很認真的在觀察情況,此時其他家族成員在進食。

有時面對地面衝突時,它們會採取群攻戰術,挺直腰板恐嚇敵人或一擁而上,把敵人嚇跑。

另外貓鼬的日常生活很豐富,有時會開展摔跤、賽跑類的活動,有時還會用嗓音變化來歌唱。(誠會玩)

其他動物也存在同物種利他行為,比如狒狒(助攻)、吸血蝙蝠(分享食物),其他答主已經答過了,不作贅述了。

黑猩猩中還存在聯盟,經常與其他群體戰鬥(有時甚至會殺害其他聯盟的黑猩猩),勝利的一方,會支配戰敗方,擁有優先交配權、大量資源和領土。這一點和人類類似。


動物同類間的友♂誼?這個當然首推人類的近親——黑猩猩!

這是真正的純粹的、純潔的友♂誼,不摻什麼異種間的互惠互利。

(前方果體福利)

在同伴陷入危險時挺身而出當「表面兄弟」。

還懂得安慰同伴。

「猩猩摘桃」技能GET


海綿和海星


不請自來,然而估計沒人看

小狗和小貓做朋友!

狗是我家養的,長了一口大齙牙。貓是附近的流浪小貓(這種流浪小貓到處都是)。

他們關係非常好,就像圖片里看到的這樣。

他們認識的經歷就是小狗主動去找小貓,咬貓玩……,

小貓最開始的幾天都很有戒心,不停和小狗對峙周旋。可小狗比他大一圈最終還是把貓摁倒咬脖子、咬耳朵、咬尾巴。我在旁邊無法靠近(小貓對人特別警惕,人一靠近就弓起身子,跳走,小狗過去反應就沒這麼大),只能觀察情況,可小貓似乎有點欲拒還迎的意思,怎麼說呢……

有掙扎,但好像只是做做樣子,也不叫,我看了一會兒沒有危險,我就沒有關注了。

過了幾天我發現,小貓瘋狂在蹭小狗,拿臉蹭,拿整個身體蹭,不停的蹭,一遍又一遍……

但小狗好像有點冷漠,就沒有一開始主動找小貓的熱情了,對於小貓蹭他的這個舉動,沒有什麼反應,具體表現就是坐在那裡讓他蹭……

現在就是圖片上那樣了,晚上睡一起,不過現在小狗完全不去找貓了,都是小貓主動找小狗,小狗還不搭理他……

現在挺和諧的,只是人還是無法靠近貓……

還有這種友誼被食物一戳就破…… 小狗瘋狂護食,對於食物,小狗對小貓非常凶(就是那種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也沒有辦法。PS:這隻貓完全是野貓哦,只是晚上來這睡覺,平時都是自己找食物的。


狼狽為奸?


男閨蜜


網易雲和b站。


記得以前讀劉易斯 托馬斯的《水母與蝸牛》,對兩種共生動物的關係印象深刻,摘抄如下:

有時候,不同的自我相當糾纏不清,以至於兩種生物受彼此分子構型的吸引,會把兩個自我合併在一起,結成一個單個物體。關於這,我聽到的最好的故事,是關於那不勒斯海灣中的裸鰓類動物和水母的。

那種裸鰓類動物是一種海生蛞蝓。初看時,發現它身上長著一個小小的不出眾的寄生物,樣子像一個水母,永久性地固著在裸鰓動物的口器的腹側表面上。出於好奇,有些海洋生物學家就去探討,那水母是怎樣來到那裡的。他們首先搜尋臨近海域,尋找其早期發育形式,結果有了驚人的發現。那種附著的寄生物,儘管顯然是特化了,放棄了獨自的生活,但實際上還是可以繁衍後代。因為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節里,它們的數量特別多,它們在較為靠上的水層中隨波逐流,成長得驚人之好,最終長成羽翼豐滿,像模像樣的正常水母。與此同時,那種蝸牛也產下了幼崽,也開始正常生長。但時間不長,還在極小極小的時候,它們就被水母的觸手逮住,然後又被吞沒到那傘狀的身體里。乍看之下,你會認為水母現在是捕食者,而蝸牛則是它的獵物。上輩子受辱蒙羞,低人一等,這會兒總算天道好還,揚眉吐氣了。可是不然,蝸牛不但沒被消化,而且還貪得無厭,沒過多久,就開始反咬一口了。先吃掉水母的幅管,接著吃掉它的周邊,最後吃掉它的觸手,直到那水母實質上被完全吃掉,而蝸牛的個頭則相應長大了。到末了,兩者的關係又回到我們最初見到的樣子,那頭裸鰓動物優哉游哉,晃來晃去,水母卻什麼都沒剩下,只有一個成功加工的圓圓的寄生物,安然無恙地附著在蝸牛口邊的表皮上。

我沒有考證過作者舉這個例子的準確性,不過這兩種生物的確是相愛相殺了。水母先長大,然後捕獲蛞蝓幼仔,蛞蝓反吃掉水母的大部分繼續成長,水母剩下的部分成為寄生物附著在蛞蝓身上,直到兩者下一次繁殖,想想還有一種星際爭霸蟲族和異形電影那種詭異駭人又超現實的畫風。


題目被改了?那我奉獻一張在亞特蘭大水族館拍的照片,告訴你什麼是擁有友誼的物種


推薦閱讀:

鹿的紅細胞是鐮刀狀的,為什麼不會造成疾病?
為什麼古代沒能大規模把鹿馴化成家畜或者寵物?
各種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紅猩猩等等)裡面,哪種猩猩最聰明,智商最高?
駝峰是怎麼保存水的?
狗的天性是奴性還是忠誠?

TAG:生物學 | 神經學 | 動物學 | 動物行為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