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分析一般會有哪些思路和方法?


題目問得挺寬泛的,要寫一個系統的答案勢必要長篇大論。並且在不同的場景和目的下,財務分析的思路和側重點也必然有所不同。比如同樣是對現金流進行分析,債權人重視的是對方未來現金流的穩定性、對到期債務和利息的覆蓋能力;早期風險投資者關心的是資金用途和耗用速度;等待交割的收購方關心的是一個業務周期下需要保留的最低現金儲備;等等。這裡還是基於財務盡調和審計的出發點,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首先還是強調過無數次的,任何有價值的財務分析都是基於理解公司業務模式的前提,在Wifs P:如何寫出有深度的財務分析報告? 里已經討論過了,不贅述。

在這個前提之下,以下列舉的一些日常所用的財務分析方法,實際上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方法都很基礎,主要聊聊方法背後思考問題的思路。

------------------------------------------

其一,通過同行業的橫向比較,找到分析對象的薄弱環節,並推斷其背後的原因和改進方式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通過把分析對象的一些財務指標和同行業標杆的財務數據做橫向對比,

1)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幾個問題:

  • 分析對象的毛利率水平高於4家同業競爭對手的平均水平,但銷售凈利潤率低於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於其經營費用占收入的比重較之同業平均水平高出約8%;
  • 分析對象的年人均銷售額約為同業競爭對手的1/7,人均凈利潤約為同業競爭對手的1/8,遠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人員效率奇低;
  • 分析對象的總資產利潤率、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利潤率均只有同業競爭對手平均水平的一半,說明其資產利用水平較低;
  • 分析對象的經營現金流量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低於大多數同業對手(剔除現金流存在問題的C公司後,可以看到同業的平均水平在17%-19%左右,分析對象的指標僅為同業三分之一),顯示其賬期顯著長於行業標準,應收款管理能力薄弱,收入質量差。

2)以上這些結論都是通過財務指標的簡單對比就能得出,並沒有什麼難度。但是財務分析的工作如果到此為止,那就僅僅停留在了表層。分析的目的不單單是發現問題,這只是第一步的工作,發現了之後要解決問題,至少要為解決問題提供有益的指引和參考,這是財務分析在經營管理、投資決策中的價值。仍以這個案子為例,

  • 資產回報率低、資產利用水平低,是經營能力的問題,還是資產質量的問題?進一步分析企業的資產構成,發現長期資產中包含了很多非經營性資產,比如員工宿舍樓、閑置設備、對第三方企業的股權投資(其所經營的業務與本公司主業無關)。假如能對這些資產進行剝離或置換,就能有效提升整體的資產周轉效率。
  • 同樣,人均產出低、人員效率低,是管理水平、生產流程的問題,還是人員結構的問題?進一步分析企業的人員結構,發現企業中有大量歷史原因遺留的「三類人員」,這些人員不參與生產、對收入和利潤沒有恭喜,單純只是成本和費用。由此相比於其他人員結構更為單一的競爭對手來說,人數規模反而成為該分析對象的包袱。

3)再進一步,基於上述分析結論,計算相應的財務數據和模擬結果,作為管理決策的信息來源。比如:

  • 對於需要剝離資產,這些資產的凈值是多少,市值是多少,公允或可行的剝離對價是多少?能否找到合適的資產受讓方,是可以在關聯企業、集團公司內部解決,還是要到公開市場上去找買家?涉及到股權投資類資產的剝離的方式,是以股權轉讓為佳,還是資產轉讓為佳,涉及到的稅賦有何差別?
  • 對於「三類人員」,能否通過買斷的方式來一次性解決歷史包袱?如果不能買斷,在未來的若干年度內預計要承擔多少與主業無關的人員開支、對利潤和經營效率的影響能否大致量化?將這些未來支出的現金流貼現後,是否可據此估算買斷所能承擔的最大對價?假如是一個IPO或併購案例,考慮到IPO成功後的溢價或併購協同效應,是否可以在預計支出現值之上承擔更大的買斷溢價,如何依據風險權重進行調整?在Wifs P: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為什麼要開展精算業務? 中也討論過類似的情況。當然這些計算可能已經超出了傳統財務工作的能力範疇,需要藉助外部力量,但至少應當在管理和投資決策過程中,由財務層面提出來作為必須考慮的決策因素提醒公司管理層和股東。

此外,通過與同行業標杆的比較,除了能判斷經營層面的問題,也能推斷在財務處理、會計政策上的潛在問題

上面這個例子中,兩家身處同一行業、業務模式和結構幾乎完全一樣的公司,凈利率也大致相當,但毛利率卻有極大的差別。看一下利潤表的結構,就會注意到把分析對象的成本和營銷費用加總後,其之和占收入的比重與對標對象是基本一致的,但兩者分別的佔比又截然不同,可以由此推斷:分析對象對某些支出的分類和會計處理與同行業對手是不同的,某些支出在同行業歸集為成本,在分析對象則歸集為營業費用。

但這是否意味著分析對象的會計處理方法一定有問題呢?也未必,就算對比對象是上市公司數據,大家最好也不要迷信A股/港股上市公司財報的質量,就我所見過的案例中,誤解、亂用、刻意歪曲會計準則的例子不在少數,有些被自己更正了,有些被監管查處了,有些現在還堂而皇之掛在年報里。因此對於何種處理方法是恰當的,還是要靠自己對會計準則的理解和對公司業務的理解。

------------------------------------------

其二,三張表之間合理性的勾稽。這裡所說並非簡單的數字勾稽(比如資產負債表裡固定資產折舊的變化,與現金流量表裡間接法下的折舊是否匹配)。簡單的數字勾稽是複核的工作,而不是分析的重點,如果數字都不平那應當把財務總監和簽字會計師拉回去打屁股。這裡所說的勾稽,是指不同的財務指標體現出來的業務趨勢是否協調一致、還是存在令人不解的矛盾

在上圖的例子中,一家從事某類工程建造業務的公司,其施工中用到若干類主要的材料。分析存貨(尚未完工的工程項目)和已完工結轉的成本,發現其中主要原料的構成比例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如果工程項目的類型和工藝技術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那麼這種巨大的差別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此時需要考慮幾種可能:

  • 雖然工藝、技術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主要材料的價格是否在本年度內發生過巨大波動?換種說法,材料成本的量差很少,但價差很大?
  • 或者,由於建造周期很長,導致本期完工結轉的成本,實際上是很久之前已經發生的建造支出(比如16年完工的項目,其中部分支出發生在14年,而其耗用的材料又是在13年甚至更早時就已購入),從而造成成本結構的不可比?
  • 假如上一條成立,報表層面計算出來的存貨周轉天數與上述從實際項目中觀察到的周期是否相符?本年度內採購的材料價格與往年度相比如何,是否會對以後年度的銷售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假如目前存貨中的材料價格很高,有潛在減值風險嗎?
  • 如果上述情況都不存在,就要留意是否在成本的歸集和結轉中是否存在什麼問題。一方面通過修改BOM表來修飾成本是一種常見的財務粉飾手段,另一方面BOM更新不及時、或者編製錯誤也是導致成本核算差錯的常見原因。

------------------------------------------

其三,趨勢分析/波動分析

分析特定時間段內某些財務數據的變化趨勢、或者不同期間的對照比較,是最常用的財務分析方法之一。上例是很常見的一個例子,分析不同時間段里業務收入的波動情況。通常情況下,分析這一點是為了判斷業務的走勢,以及是否存在季節性變化因素等。但除此之外,這種趨勢分析有時還可以提供其他信息。上例是一家文化娛樂領域的企業,每一種產品都代表其開發製作的某一項文娛項目。我們用圖表的形式列示各個項目在不同月度的收入變化情況,除了分析整體收入趨勢外,還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各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基本上就在6到9個月左右。判斷這個產品周期後,很多建築在此之上的會計估計(比如如何界定某些收款的受益期間,或者某些一次性預付成本的分攤期間等)就可以得到更有力的佐證。除了對歷史經營情況的分析外,這樣的判斷還可以用於對未來業務預期、新項目開發決策、研發投入預算等提供決策信息。

上圖是我在其他回答中也用過的另一個例子,對營運資本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這家公司從2014年開始,從日常經營中獲得的自發性負債(應付賬款)急劇下降,反而成為了需要向供應商預付款項的結算方式;另一方面應收款則一直居高不下,存貨也未減少,使得大量的流動資金被經營活動佔用,即使對外借債越來越多,也無法改變其資金存量持續下跌甚至接近告罄的窘迫局面。在這樣的局面下,常見的幾種原因包括了:

  • 經營環境出現重大利空,業務明細下滑。這種假設可以從損益表的分析中得到證實,比如收入下滑、毛利率和凈利率下滑等(這又回到了上面第二條所說的報表信息勾稽驗證)。
  • 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份額、拓展新客戶,提供了對客戶極其有利、而對本方不利的信用政策。這同樣可以從利潤表分析中得到佐證(但呈現的結果與前一條是相反的)。
  • 主要原料的供應發生市場性變化,供不應求,迫使分析對象調整結算政策。這可以從採購價格、原料庫存、存貨周轉速度等分析中得到進一步驗證。
  • 預付款項中存在「貓膩」,並不全是真實的經營性預付款,比如股東藉此套取公司資金、或向關聯方轉移利潤,比如通過預付款的名義將資金套出體外後再偽裝成收入注入體內。這些可能性也許不能通過單純的財務指標分析來得到證實,但起碼上述分析結果提供了一個警示和考察方向。

總之,無論何種原因被認為是引發上述財務表現的內在因素,都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比對來驗證其可信度。


曾經做過十年上市公司年報,脫離財務崗位多年後,最近又看了差不多上百份年報,每份都有一百多頁(季報頁數少一些),我幾乎逐字逐句看完。

然後又自己寫了幾段小代碼,通過程序批量分析了幾千張會計報表。

感覺略微有一點點經驗。

因此從一名報表編製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看財務報表的思路。本答案提到的財技手法,我大多都有過實操。

在此向投資者們鞠躬致歉。還好我七年前脫離了財務崗位。

一、分析財務報表的目的

公司領導分析財務報表和市場上的散戶投資者分析財務報表,側重點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的目的,必然會有不同的分析思路。

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管理者更傾向於:

1、內部資源是否配置到最優。

2、分支機構之間的費用、利潤是否相對均衡。

3、資產、往來款項是否與收入、利潤匹配。

4、費用執行情況是否與預算一致。

5、產銷量、收入、利潤是否完成預期。

而投資者更注重企業的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等指標,尤其是擔心打算投資或者已經投資的企業,基本面有沒有坑。

下面我從普通投資者的角度嘗試提供一些分析的思路。

二、構陷法審視財務報表

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企業的財務報表一方面體現了報告期間的經營情況,但另一方面,其真實性是存疑的。或者說,更多的不利於企業的信息藏在會計報表深處,而不是簡單的通過F10就能了解到的。

我提倡用「構陷法」來分析財務報表,也就是說,我看你利潤不太好,或者有虛增利潤的主觀意願,那麼再結合財務報表中項目的特點,預設這方面你有造假嫌疑,然後看報表的時候就專門向這個方向傾斜。

常見的構陷包括但不限於:

1、壞賬準備的少提漏提。資產負債表上有巨額應收賬款的企業,其壞賬準備是需要深究的。比如中沃科技。

2、在建工程沒有及時轉資。少提了大量折舊,虛增了利潤。比如金晶科技、利源精製和中國長城。

3、應收賬款票據化。比如八一鋼鐵,大量的應收賬款轉成商業票據,從而少提壞賬準備。

4、通過存貨虛增利潤。比如美圖公司,2016年報表存貨量遠大於其招股說明書的承諾。

5、通過投資收益調節利潤。尤其是瀕臨或者已經ST的公司相當普遍,如珠江控股、中昌數據。

6、靠政府補貼活著的上市公司。南京高科的員工出差都有政府補貼... ...

7、會計估計變更。2013年以來,數十家鋼鐵企業陸陸續續進行了會計估計變更,統統調長了折舊年限,僅靠此財技,像河北鋼鐵一年就能增加15億利潤。

==========================================================

更多的年報知識,歡迎關注我的年報專欄:年報那些事兒


財務報表的使用者不同,分析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投資者通過財務分析看企業價值,尋找內在價值和定價之間的差異;審計師通過財務分析看企業是否造假或盈餘管理,特別是在風險評估階段和分析性複核階段;內部FA研究財報,從財務報表整體把握企業經營成果及潛在經營問題,老闆都看財報大數,小兵豈不都得一一理得清清楚楚。銀行信貸部門、主並方看的財務報表重點都不一樣。

第一層:無論報表的使用目的,首先要保證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識別假的、有水分的財務數據是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功。

1. 縱向和橫向的財務數據對比是發現問題的主要手段

  • 財務報表分析最基本最基本的基礎,是深度理解各財務指標。

財務報表分析,先得根據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框架計算主要的財務指標,要求分析師能深度理解每一個財務指標的內涵,超越簡單計算的層面。例如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這個最主流的償債指標用于衡量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如果僅僅是會計算這個指標,我想初中生水平足矣,但是是否每個分析人員都足夠理解這個指標呢?

更深度的解讀應該是:企業償還負債,最健康的方式是通過經營性現金流償還借債,只有極端情況下才需要變現資產進行償還,而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最強,因此流動比率實質是一種壓力測試,一種極端條件下的債務保障能力;同時我們對流動資產的期望是一年內自動變現的,若有積壓多年而未計提跌價準備的存貨、有本就應該三五年才能分批收到的質保金放在應收款(錯誤分類的),那麼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就要打個折扣了,這時候流動比率也就不那麼靠譜了。若一家有良好現金流的貿易公司,營運資金周轉極快,銀行的短期負債儘管掛賬較大,但良好的現金流能保證實現自我清算,無需擔心償債問題。

再例如對毛利率的理解,可以參考這個答案:如何正確看待和分析毛利率?

另一方面,分析師應該保證財務指標的可比性。我不止一次看到,對有增加新業務或剝離老業務的公司,分析師還在機械地對比前後兩年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指標,這幾乎完全不可比嘛。

  • 計算出的各項指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這時候需要一個標準,主要就是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與自身歷史期進行對比,發現指標的變動趨勢;與行業可比公司進行對比,發現標的公司財務指標與行業水平的差距、與行業的平均變動趨勢是否相符。通常而言,只有重大的變動或差異才需進一步分析判斷,尋找原因,若對比出來的各項經營指標均無重大異常,那分析師的心也就能放下一半了。

例如:渾水質疑輝山乳業的高毛利,主要是質疑輝山乳業的毛利是同行業的兩倍;

如何尋找可比公司,對於新手而言有些複雜。我一般通過兩個途徑,一個是看Wind首頁的「行業中心」,目前wind的行業中心板塊分類比較細,把A股、新三板公司都做了分類,從這裡一般能找到某細分領域的上市(掛牌)公司,一般而言,A股公司的財務數據質量會更高;另一個途徑是通過查閱券商的研報,一般行業分析師會cover該領域的主要上市公司,甚至同行業港股、美股等。

從這兩個途徑,基本上能找到一些指引,然後一一查詢篩選即可。

2. 通過財務報表分析,抓住企業經營特徵和商業模式,找到財報分析的關鍵點(「題眼」)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經營模式,大體而言,企業有兩種戰略選擇。低成本戰略的公司追求薄利多銷,毛利和銷量是企業的生命線,需要持續確認產量壁壘和規模效應能否阻擋新進競爭者;差異化戰略的公司定價能力更強,毛利高但需要持續的研發創新投入、市場推廣投入,企業能否長期投入保持優勢以阻擋替代品威脅。

在黃世忠老師的書中談到一個例子:兩家航空公司A、B,A航空公司主打低成本戰略,面向價格敏感的低收入乘客,飛行舒適度、航班準點率居於次要地位;B航空公司主打差異化戰略,通過安全品質、航班準點率等附加值來提高票價。那麼兩家公司對飛機的折舊政策就存在差異,A航空公司選擇更長的折舊期限,目的是降低當期折舊費用、付出更高的保養費用和犧牲航班準點率;而B公司的折舊期限短,定期更換老機型以保持相對新的機隊,減少了因飛機保養而導致的飛行延誤等。這就是戰略選擇對會計政策的影響!

從個體層面,不同公司的經營策略可謂差異巨大,因此需要在理解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找到分析的關鍵點。類似審計會在項目實施前評估高風險領域和重點關注領域。

例如接觸到的一些案例:

  • 標的公司內部價值鏈分析,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的銷售、再運輸到終端客戶手中。一家境外林業公司從事板材加工和銷售,通過對內部價值鏈分析和實物鏈流轉分析,發現當地交通運力不足,無法將大量產品運出去,限制了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規模,找出了企業的關鍵發展瓶頸,偏向於內部管理決策分析了,這種分析非常厲害,層次和段位都極高(案例來自 @Wifs P )。類似的案例瓶頸分析之前也有遇到過,比如渾水做空網秦的時候,對網秦宣稱的prepaid card網店和終端門店進行走訪,測算這種card的滲透率及潛在規模;此外,某移動端軟體宣稱自己有3000~5000萬的活躍用戶,可以稍微測算一下中國安卓用戶的總用戶數和該款APP的潛在滲透率,你會發現這家公司要實現其承諾的未來盈利規模,需要全國人民人手安裝一個。。。
  • 生產製造型企業,關注成本的結轉過程。如大神 @投行小兵 所述,有案例將部分人工成本結轉到當年的主營業務成本中,部分結轉到存貨。由於在大批量的生產過程中,成本結轉主要通過是分攤、倒擠等方式,缺乏與投入明細一一對應關係,因此操縱的空間較大。在審計中,各種在產品、半成品、庫存商品的轉入轉出,真的是眼花繚亂。
  • 存在在建工程轉固定資產的公司,需要特別關注轉固的金額和時間點選擇。通常而言,在建工程是企業造假做平現金流的重要手段(固定資產不像真金白銀,值多少錢用眼睛看不出來,所以通過在建工程把公司體內資金掏到體外非常常見),且轉固時間的操縱能調整跨期間的折舊費用,有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
  • 產業鏈上的弱勢企業,現金流量表的表現一定不好,需要特別關注營運資本的周轉情況。例如某些技術附加值低的系統集成企業,其實只是干組裝的活兒,向上游買核心零部件一般是預付款形式,向下游銷售一般是長賬期的應收款形式(誰叫你技術附加值低呢),如果下游再面對政府部門、大型國企等,公司都能被拖到資金鏈斷掉;比如強勢的京東,為什麼一直虧著但是現金流很好呢?因為其強勢的產業鏈地位能拖上游供應商的貨款,如果京東持續地業務虧損,那麼必然會觀察到應付的相對規模越來越大。為了促進銷售和捆綁用戶,京東推了京東白條、分期付這種信用卡性質的產品,這是會拉長應收賬款的賬期的。但京東的應收賬款形成應收賬款池,可分散單個消費者的風險,因此這個資產包是很容易拿到質押融資直接回款的,如果質押融資的手續費低於京東收取消費者分期付款的利息,那麼這又能穩賺不賠。隨著業務的開展和大數據的積累,京東能更加精準地評估每一筆應收款項及整個應收賬款池的風險,定價模型也就會更加地精準了。
  • 對於集團企業,母公司旗下子公司A向子公司B銷售設備,需要特別關注A公司對毛利、期間費用率的確認政策、是否存在操縱等。根據會計母子公司合併規則,如果A公司將100元期間費用策略性地確認為主營業務成本,那麼合併抵消後,在集團層面實際上能將這100元期間費用按照折舊年限,分多年進入損益表,當期集團整體的費用就相應變少了。

3. 財務報表邏輯「內洽」

財務報表的編製有一套嚴格的標註,報表間有嚴格的勾稽關係,投行經典面試問題,「若折舊多計提10萬元,對三張報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考察最基礎的財務報表邏輯關係。財務報表中一個指標變動勢必會影響到其他指標,因此財務造假是很難的,除非假戲真做或者完全體外循環,不然總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例如:

  • 預收賬款經營模式可能代表有較多的利息收入;
  • 設備製造型公司,當對外銷售時會預提後期維保費用,這部分銷售費用應該與收入匹配;
  • 能源支出費用(電費)與收入匹配;
  • 渾水做空東方紙業時,蹲點在工廠門口數運輸紙張的卡車數量,看是否與收入匹配。計算卡車數量的公式:卡車數量=(產能??產能利用率-自身倉庫存貨容量增加額)/365/單位卡車的運輸量/平均每天的運輸次數;
  • 經營槓桿越大(固定成本越大)的公司,產量上升能更大程度地攤薄單位成本,提升毛利,如航空業(也要防止部分公司通過做大存貨買做高毛利的盈餘操縱手法);
  • 存貨積壓的公司,按當年收入規模十年都賣不完,這肯定不合邏輯;
  • ……

例如接觸到的案例:

  • 一家製造型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20%~30%,毛利穩中有升,且計算出來的應收賬款和存貨周轉情況均明顯好轉,但現金流量表的經營性現金流入和經營性現金流出均出現下滑,無需看現金流量表的編製過程就能看出問題,經諮詢原因後,發現是標的公司往年現金流量表的編製將票據也計入現金,而當年不再將票據計入現金,導致現金流入流出規模均下降。
  • 對於大規模樣本,分析數據分布有一定意義。分析遊戲公司的用戶充值消耗比以確定是否有虛假充值現象,由於用戶數量眾多,統計分析一般只能看統計指標,例如平均值、方差等,這時候可以畫分布圖,看充值消耗比的分布,極值情況多不多、是否大多都圍繞100%左右,如果大量數據能服從正態分布,能相當程度上讓人安心;對充值金額,可以看是否符合長尾分布等特徵。例如,對某款遊戲2016年top用戶的登陸、充值和消費數據進行分析,根據用戶最後一次登陸的時間進行分組,看到很多較多用戶在11月份最後一次登錄,而且平均登陸天數都較短(從第一次登陸到最後一次登陸的時間間隔),因此對這部分用戶又按照首次登陸時間進行分組,發現11月份停止登陸的用戶主要是10月份的新用戶,從而推斷出10月份有一次大型的促銷活動。

4. 財務報表邏輯「外洽」

財務報表,不僅反映企業的內部經營,還能反映外部信息和外部環境。如果財務報表的內部變化不能充分反映外部環境特徵,那要十分警惕。

  • 外部證據印證。2017年5月奧瑞德被質疑造假,主要是發現其披露的前五大客戶中包含另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而另一家上市公司也披露了子公司的收入、利潤和上市公司前五大採購,對比之下發現奧瑞德披露收入金額遠大於外部數據。(在IPO核查中,發行人的採購方、銷售方若有上市公司的重大銷售方、採購方,則這種外部數據是非常可靠的,但要注意口徑,或者多想幾種潛在解釋。還是拿奧瑞德案例舉例,下遊客戶採購後可能以原材料形式堆著尚未進入成本,對於集團企業,可能設置一個專門的子公司來集中採購,那麼就會觀察到這個子公司的盈利體量與採購體量差距較大,甚至供銷雙方因為會計政策不一致而存在一個暫估了另外一個不做暫估,都會導致差異。再假設相互購銷的是機器設備,那麼採購方的利潤表根本不會反應採購成本。所以這些外部證據的判斷需要綜合考慮。)
  • 行業的生命周期、行業集中度、學習成本等。當行業處於快速增長期,各公司的增長收行業規模增長驅動,所謂的「被增長」公司,如果此時發現某公司的增長率低於行業增長水平,無論增長絕對值高低,一定要充分質疑該公司的增長潛力,因為當行業進入紅海,這類公司可能最先倒下。當行業增長放緩或停滯,此時各公司為了增長開始進入份額爭奪,競爭加劇,可能會導致毛利下降、推廣費用上升,行業整合和併購增加(如美國80、90年代的併購潮)。如遊戲行業的競爭不斷加劇,單位獲客成本快速上升,遊戲公司用於發行、推廣的費用越來越高。
  • 對於有公開市場價格的產品,毛利分析更便捷,wind的經濟行業資料庫中收錄了大量商品數據,常見流通商品的產量、銷量和價格都能找到,比如某些大宗商品的現貨價。例如emerson做空中國宏橋中,根據煤價變動估算了當年單位產電成本的變動情況,產電成本中70%為煤炭成本,30%為設備折舊,當年煤價上升了23%,發電度數為去年1.96倍,則理論產電成本變動為【70%?(1+23%)+30%/1.96】。

第二層:通過財務報表分析企業價值

最近在重刷黃世忠的《財務報表分析》,有了些新的思考。我認為通過財務報表分析企業價值,可以參考黃老師的分析框架。我簡單的複述+自我理解一下。

首先,三張表都要涉及到,大體就分為盈利質量、資產質量和現金流量分析。

1. 盈利質量

主要指標是收入、凈利潤的成長性和波動性;毛利率反應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及企業投入到研發創新、營銷推廣中的空間有多大,毛利百分之幾的公司是沒有閑錢做創新投入的(當然除了燒錢的公司);收入的現金含量反映了賬款回收能力,這是衡量營收能力的重要指標。

為什麼會關注這幾個方面呢?可以看企業的估值公式,企業價值=PE*凈利潤。

  • PE倍數:PE倍數體現投資者對公司前景的看好程度,即成長性。成長性的指標多種多樣,最直接的指標就是收入、凈利潤,有些行業還有一些特殊指標,比如電商平台看的是GMV,視頻網站看活躍用戶數(賣廣告)等。
  • 凈利潤指標:凈利潤主要不是關注規模,而關注盈利能力,例如毛利率、收入的現金含量、一年以內應收賬款占收入的比重等,議價能力強、盈利質量好的企業,其回款理論上是健康的。基於ROE的杜邦分析是對盈利能力的拆解,對比資產回報率和借款利率,可以判斷是加槓桿還是去槓桿,用於指導經營活動也是極有必要的。
  • 風險:另一方面,投資者都是風險厭惡的,因此風險會減損企業價值。風險就用收入、凈利潤的波動性來衡量,這也是金融領域常用的風險指標,背後的含義可能是企業應對系統性風險的能力、是否能對抗周期、潛在的政策風險等。對個體風險,越市場化的企業對抗風險的能力越強;上游供應商和下遊客戶越分散的企業對抗風險的能力越強;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對抗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越強,

2. 資產質量

資產結構:資產越重那麼退出壁壘越高;固定成本越高經營風險越大、借債越多財務風險越大。

現金含量:現金佔總資產的比例,可以反映企業的財務彈性,有好的機會能快速抓住,有風險時可以抗住;現金含量高的公司,應收賬款、存貨相對少,那麼減值損失會更少,潛在損失也就越小。

3. 現金流量

經營性現金流量:反映企業的造血能力,收入質量;

自由現金流:在經營性現金流量基礎上扣除必要的資本性支出、還本付息和支付股利,這才反應公司為股東創造的超額價值。

分析完了,這家公司到底有多好呢?這還是得回到第一層,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

第三層:內部FA如何關注財務報表

我在大型跨國公司的財務部門待過一段時間,主要是跟著某條產品線財務。公司主營大型設備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在全球多地區進行銷售,我所在的產品線為技術服務產品線,業務是附加在設備銷售上的。

總部的財務部門每個月主要拿著財務報表幹啥事呢?主要就是盯著當年的業績考核指標分析目前gap、根據最新的銷售情況滾動預測全年的數據看gap,核心指標就是收入和毛利。當月哪怕1%的數字變動,都會通過數據的拆解找出原因,比如拆到某個地區、拆到某個合同、拆到某筆人工費用等。財報數字不僅僅是企業經營活動的表現,更是業績考核的標尺,對任意一個風吹草動,財務都能說出「??地區因為??合同導致當月新招了??個新員工,由於7月份??地區短期衝突導致用工緊張,當月用工成本提升了3%,預計下個月會回落到歷史平均水平」。

以上。


財務造假是IPO紅線,現在告訴你粉飾業績的十大路徑

1、調整收入確認政策

一般情況下,主要就是發行人的收入確認政策和收入確認時點與同行業可比公司存在差異。

某案例中,發行人將收入確認的方式從完工百分比法調整為一次性確認收入,監管機構關注到收入確認會計處理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某案例中,發行人收入確認的時點是發貨驗收確認收入,而同行業可比公司基本上都採取產品在客戶處試運行成功之後確認後入,監管機構關注到收入確認是否符合規定,是否審慎。

2、提高其他業務收入的比重

在主營業務經營不利,導致業績指標大度下滑或者增長緩慢的情況下,發行人為了保持基本的IPO業績指標,會在其他業務收入方面提高規模和佔比。比如:毛利率很低的業務、跟原來業務關聯度比較低的業務、聯合招標業務超過獨立招標業務、集成業務超過研發業務,甚至可能存在直接銷售半成品原材料等等。

某案例中,發行人主營業務是軟體開發,而在報告期最後一年技術服務收入比上一年增加800多萬元,並且毛利率為98%以上。

某案例中,發行人的主營業務是院線經營和分賬收入,而報告期內公司廣告服務收入從500多萬元直接增加到3000萬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28.81%。

3、通過非正常渠道取得訂單

發行人可能存在報告期內新增加客戶增加收入、未通過招投標取得客戶訂單、某個客戶訂單金額突然增加的情形等。

某案例,發行人報告期最後一年對新增加的一個客戶銷售佔比超過85%,並且發行人後續的業績增長仍舊依賴於發行人與這個單一客戶簽署的訂單。

4、提高信用周期、向客戶提供資助

在發行人銷售疲軟的情況下,為了鼓勵客戶繼續採購甚至增加規模發採購發行人的產品,發行人可能為客戶提供更加優惠的採購政策。

某案例中,發行人對某些客戶的信用周期從三個月提高到六個月以促進銷售,同時為了鼓勵某些客戶採購發行人產品會通過關聯方向客戶提供借款服務以及融資租賃的服務。

5、關聯交易

在目前的IPO審核規則中,對於關聯交易一直也是開放性的一個關注要點,主要還是關注關聯交易對於發行人業務獨立性以及持續盈利能力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發行人報告期內的關聯交易都會徹底清理或者逐步降低比例,也有可能發行人為了業績會增加關聯交易的比例。

某案例中,發行人與關聯方報告期內持續發生關聯交易,關聯交易佔比10%左右。發行人最後一年向關聯方銷售的比重突然增加到30%,如果剔除關聯交易的影響,發行人的業績在最後一年存在大幅下滑的情形。

6、降低廣告費投入

以上我們論述的主要是通過一些不合理的方式增加發行人收入,那麼後面的一些方式就是通過一些處理降低成本或者費用。在某些案例中,報告期內大幅降低廣告費就比較典型。

某案例中,發行人將廣告的方式從電視媒體改變為紙媒或者網路媒體,並且減少了投放的頻率和質量。通過這種方式,發行人報告期最後一年廣告費減少了2000萬元以上,監管機構關注發行人降低廣告費用後以後的銷售規模是否能夠保持。

7、減少員工人數

對於發行人來說,通過減少員工人數的方式來降低費用也是直接粗暴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員工人數減少的理由有實貨很牽強並不合理。

某案例中,發行人最後員工人數從2000多人直接減少了800多人,因此減少的員工薪酬就有4000萬元左右,對於發行人的業績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剔除這樣的因素,發行人最後一年存在業績大幅下降的情形。

8、降低員工薪酬標準

這種方式跟減少員工人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在員工人數不減少的情況下降低員工薪酬水平,尤其是高管和管理人員的薪酬水平也就是因為這個員工,監管機構會要求核查發行人員工薪酬水平與當地平均工資水平、同行業公司工資水平是否存在重大差異。

某案例中,發行人高管和管理人員的平均薪酬從人均50萬元直接降低到10萬元,銷售人員平均薪酬也有一定程序的下降。

9、降低差旅費報銷標準

發行人還可能會在銷售費用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來調節業績,比如原來出差坐飛機的現在為坐火車,原來需要出差的現在調整為開電話會議,甚至存在到了十月份就不允許再報銷相關費用的情形。

某案例中,發行人報告期最後一年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主要解釋的理由就是加強了費用的管理和出差的頻率等。

10、推遲成本的結轉

發行人如果通過少結轉成本或者體外代為墊付成本調節業績的話,那麼就是屬於典型的業績造假的情形,但是某些情況下也會存在灰色地帶。

某案例中,發行人將每年發生的人工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拆,一部分進入到營業成本中的人工成本,一部分會計入到存貨待下一年度結轉成本。


作為二級市場投資者,當然要挑選一個實力超群,能力出眾,財力雄厚的企業,才能放心把錢交給他。劃重點,三大硬指標:實力、能力、財力。

資產負債表——實力

驗證實力,可以從一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開始。

企業在每個財報期末,都需要編製資產負債表,列示報告日當天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資產,是企業擁有的,並預期能使未來經營受益的經濟資源,未來可以給企業帶來正的現金流量。簡言之就是「錢」和「能來錢的資源」。

負債,是指財務義務或債務,代表企業未來負的現金流量簡言之就是「借來的錢」和「未來要還的債」。

所有者權益,代表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即在債權人要求權全部滿足後,所有者擁有企業的剩餘資產。簡言之就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錢」。

還哪些具體指標可以用來評判實力?

還可以關注流動性、償債能力和財務彈性。

流動性,可以衡量企業是否有資源償付當期債務,也就是「短期還債能力的強弱」。用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我們可以得到流動比率,由此觀察企業經營失敗的風險。

償債能力,表示企業支付到期債務的能力,也就是「長期還債能力的強弱」用長期債務除以資產作為衡量指標,長期債務相對資產的水平更高的企業,其償債能力相對較低,還不起債的風險更高。

流動性和償債能力會影響企業的財務彈性。財務彈性,是指企業採取有效行動改變現金流數額和時間,以應對未預期需求和機會的能力財務彈性越高,企業就更容易在困難時期生存下來,也更有能力抓住意想不到的投資機會。

利潤表——能力

如果說資產負債表顯示目前了企業可用的資源,利潤表展示的,就是一段時間內企業利用資源帶來回報的能力和效率,也就是掙錢能力如何。

如何快速精準地透視一家上市公司的能力?這就需要了解利潤表的組成。

首先是經營部分,報告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收入和費用,也就是「主業」。其次是非經營部分,報告公司次要或附屬活動的收入和費用,也就是「副業」以及偶然收入和費用。

為什麼一定要區分來看?

掙錢有兩種方式:努力幹活和彩票中獎。他倆雖然都能掙到錢,但努力幹活掙的錢是可持續的,而買彩票中獎是看運氣的,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能力強的企業,通過日常高效運營,獲得豐厚的經營利潤,這是實打實的工作能力。而有些企業雖然在這一段時間利潤很高,但其收入如果是通過變賣「家產」或者炒股得來的,顯然在可持續性上就需要打個問號。所以我們要看的,應該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也就是買彩票得來的收益)後的非凈利潤。

除了收入、利潤的數字大小,還有什麼可以看出企業的營收質量,也就是一塊錢的收入能換來多少錢的利潤呢?這就涉及到另外兩個重要指標:毛利率和凈利率。這兩個指標反映了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對於同行業的公司進行比較而言很有意義。

簡單地說,毛利率反映的是一家公司的經營效果,扣除的是銷售商品的成本。因此毛利率越高,說明這家公司的商品成本占售價的比例越低。

而凈利率則要在毛利的基礎上,再扣除三費的影響,即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一家公司如果毛利率很高而凈利率很低,說明這家公司的各種費用,譬如員工工資、廣告宣傳等,吃掉了大量的利潤。

現金流量表——財力

吾日三省吾身:錢從哪來?錢花哪了?還剩多少?這是短期生存的大問題。

看實力,看能力,歸根結底還要看三個最重要的東西——錢、錢、還有錢。

看一家企業,實力能力固然重要,有資產有利潤當然很好。但如果資產不能很快變現,利潤多只是紙上富貴,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才是真土豪。

現金流量表就是企業財力的體現,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企業一段時間內現金收入和支付的相關信息,記錄現金的流入和流出,最終反映到資產負債表的現金餘額上。

現金的流入和流出與三類活動相關——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

經營活動可理解為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包括買賣商品、接受或提供勞務、交納稅費、經營租賃等項活動;

投資活動指企業購買固定資產,進行長期股權投資等項活動投資和收回的款項;

籌資活動是指企業通過借款、發行債券等項活動或償還借款、債券等項活動使企業的資本和債務規模發生變化的活動。

總而言之,「有錢花」是最高標準,同時還要看這錢怎麼花,花得好不好。

財力看什麼?怎麼看?

首先我們要重視「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因為這個數字可以反映運營利潤的質量。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入越多,說明利潤真實度越高。

其次可以看「流動現金負債保障比率」,翻譯成人話就是「債主來收錢了你能不能還上」,它表示企業能否用一年內生產經營產生的現金來償付流動債務。這個比率越高,還不上錢的風險越小。

通過經營活動現金量,還可以計算出「自由現金流量」。常見的方法就是從經營活動凈現金流量中減去資本性支出和股利支付後的凈現金額。這一數額意味著公司在滿足企業經營全部需求之後,企業可以用來任意使用的現金流量。

各項指標增長率——潛力

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大致可以反映一家上市公司當前的水平。但!是!除此之外,眼光要放長遠看,我們還需考察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也就是潛力!

潛力怎麼看?除了前面說過的利潤率之外,還要看看各種指標的增長率。

只看一季的財務報告遠不足以透徹地了解企業,要用發展的眼光,從歷史挖起,才能更穩妥地預測公司未來的前景。

碼字不易,點贊再走啊


大神們已經很多了,不班門弄斧,這個回答適合 「財務小白」 來理解如何閱讀財報。

作為一個商業世界的從業者,並沒有學過財務類的課程,面對這些複雜的報表,對於財務專業人士由衷的佩服,對我來說要看懂報表已經很難,更別說通過不同的計算、合併、拆解而得出不同的結果。

如果你是初級的諮詢、風投、商業研究從業者,或者僅僅是興趣,歡迎一起來學習,財務大神們請溫柔的打擊。

【以下正文】

明確我們的目的「讓世界上沒有複雜的財務報表!」

一. 有三點要確立:

  • 研究財務報表的目的(分析獲利能力、經營效率的分析等等)
  • 要整體的看財務報表(不能以偏概全)
  • 要結合行業的特點(靈活多變會對比)

二. 最基礎的認識

  • 1個核心: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凈資產)
  • 2類原則:關注事實(存量),注重變化(流量)
  • 3種活動: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
  • 4張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表

三.四張報表怎麼看

首先給出一個核心奧義:

  • 資產負債表:了解企業的財務結構
  • 利潤表:分析企業的經營能力
  • 現金流量表:評估企業的持續競爭力
  • 所有者權益:了解企業所有者的經濟利益

下面來一個一個看,在這裡我沒辦法解釋每一個科目,不是因為懶,主要是知識有限,實在不敢班門弄斧

我要做的是給出比較核心的財務指標(以商業分析為目的):

  1. 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算是老大哥了,最能體現企業的財務狀況,前面提到的核心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三項在其產負債表裡可是都能找到。

需要關注的財務指標:

負債比率:總負債/總資產*100%

主要是反應企業總資產中有多少是由負債組成的,一般來說,負債比率在50%~70%是比較合理的,如果高於100%,那就是「資不抵債」,但是如果負債太低,也可能是不好的信號(資產流動性差、供應山不給賒賬等)。跟同行業的企業進行對比會比較有效,畢竟行業不同,難以制定統一的標準。

舉栗子:

2016年蘋果的負債比率是58%,2016年沃爾瑪的負債比率是59.6%;

可見兩家國際大企業的負債比率控制的是很優秀的。

我們再來看一家,2016年招商銀行的負債比率高達93%;

當然不是招商銀行運營不當,高負債是銀行業的特點,能達到93%的負債比率,反而說明招行的風控上的信心。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用來衡量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一般來說,業界普遍將150%~200%的流動比率作為衡量標準,如果流動比率太低,說明資金周轉不靈,難以償還短期債務;如果流動比率太高,則說明企業閑置資產過多,經營效率低。

不過在流動比率的分析上,一樣要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舉栗子:

2016年蘋果的流動比率是135%;

2016年沃爾瑪的流動比率是86%;

世界500強NO.1的沃爾瑪竟然有如此高的流動負債,但是這是由大型零售渠道行業的特性,消費者在沃爾瑪一般都是現款現結,即使用信用卡,銀行也會在7天之內付給沃爾瑪,而沃爾瑪對其供應商一般採用30天以上的賬期。所謂「快收錢、慢付賬」,因此造成了流動資產小於流動負債,不過僅僅是增速層面,86%的流動比率反而說明沃爾瑪現金流創造和競爭力的強大。

資產負債表另外兩個需要重點關注的,是應收帳款和無形資產。

應收帳款:這個可以算事企業風險的聚集地,企業一般會計提應收帳款的壞賬準備(就是可能收不回來的錢),但是這個數據是很容易操作的,移動要綜合分析應收帳款里出現壞賬的數額和可能性。

無形資產:一般指的是品牌、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等,對於上市公司或者中大型企業,都有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計算,但是對於創業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可能沒有很多的數據參考,就需要做更多的行業研究了。

2. 利潤表

利潤表很好理解,主要就是看企業的獲利能力,是否賺錢。利潤表是最需要對比著看的,除了對比競爭對手,也要對吧同一家企業每年利潤的變化。

需要關注的財務指標:

資產周轉率:總收入/總資產*100%

企業最核心的能力就是用資產創造收入,是最能體現企業的經營效率的指標。

舉栗子:

2016年沃爾瑪的資產周轉率達到了244%(2.44次)

2016年蘋果的資產周轉率則為66%(0.66次)

兩家所處的行業不同,沃爾瑪是大型零售商,本身就要求把資產做輕;蘋果是科技製造業,要有研發生產以及大量的庫存,因此會有較大差異,所以分析報表一定要結合行業。

成本控制:這個不是某個具體指標,而是一系列指標(毛利凈利、銷售成本、管理費用等)

但是做商業分析的時候,這些數據最能體現一個企業經營策略。商業世界發展這麼多久,主流策略無非就是「成本領先」和「差異化」。所以一個企業是什麼發展策略,是否有效執行了策略,可以通過成本相關的指標一探究竟。

比如,一家迎合消費升級,目標客戶新中產階級的家居用品品牌,但是其成本結構里,毛利只有20%,然後5%屬於營銷管理費用,這個並不太符合做精品產品和品牌的邏輯。生產成本如此高,沒有足夠的空間留給營銷和品牌,是很難達到目標的。

(在這裡多說一句,利潤表還涉及一個投資行業經常接觸的「市盈率」,之後有機會寫關於估值的文章再與大家討論吧。)

3. 現金流量表

反映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現金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對於評估企業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要知道有很多企業在沒有盈利的時候,都是靠現金流活著的。

影響現金流的就是企業的三個活動,「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

需要關注的財務指標:

經營活動現金流:

  • 經營活動現金流+利潤:動態的看,綜合分析,跑不掉的四種情況如下
  • 經營活動現金流增加,利潤也增加:成長型企業的表現
  • 經營活動現金流減少,利潤也減少:衰退型企業的表現
  • 經營活動現金流減少,利潤增加:警報之一,要注意企業的應收帳款是否有問題,庫存是否大量增加,很可能這時候企業內部已經「掉血」了,但是被利潤的增長所掩蓋。當然,也有虛驚一場的可能性。(比如企業用現金購置了大量存貨,並通過客戶預充值的方式規避風險)。
  • 經營活動現金流增加,利潤減少:這個是比較奇葩的情況,一般是企業內部有數據調整,進行一些清算或者減損的時候才會出現。

投資和籌資活動現金流:

企業是否做出了較多有利於經營活動的投資(長期或短期)?是否通過籌資的方式獲取了所需資金?籌資的方式是哪種(股權融資、債權融資)?通過這些,可以看出企業管理者在經營上的信息,以及專註度。

一般來說,企業融資會有一個順位:盈利能力突出的公司,用自有資金(保留盈餘)的方式發展/前景比較穩健的公司,可以進行債券融資/前景不明確(初創企業),採用股權融資的方式(VC風險投資)。

4.所有者權益表

所有者權益表主要用來了解公司的股權結構、股東構成,以及股東們對於企業發展的支持程度,也可以看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股東的利益分配。

一般來說,所有者權益可以分為:

  • 普通股股本:就是指所有者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普通股的持有者享有相關的權利(投票權、優先認購權等);
  • 資本公積:上市公司中,這一項多是指股本溢價,對於創業公司,一般在融資時,採用增資擴股,一部分認繳註冊資本佔取股權,一部分計入資本公積用於公司發展;
  • 保留盈餘:公司過去的盈利之中,還沒有分配給股東的部分,分析保留盈餘在所有者權益中的佔比,可以看出企業賬面資金主要來自自身積累(成熟企業),還是來自增資等方式向股東取得(發展中企業)。

另外要加一點的是「市值與凈值比」,炒股的朋友比較關注這一點,理由是代表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當然,在股市波動比較大的市場(比如說...),參考價值有待商榷。舉栗子看一下:沃爾瑪曾經在1998年達到過12倍的市值凈值比(股市大好,且那一年沃爾瑪凈利較少),正常來看,沃爾瑪的這一比值維持在5左右。

噔噔噔噔

總結一下,看財務報表,要記住這個1234:

  • 1個核心: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凈資產)
  • 2類原則:關注事實(存量),注重變化(流量)
  • 3種活動: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
  • 4張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表

最好再來歸納優質企業的三種特性:

  • 營收增長(規模化發展)
  • 獲利增長(成本控制得當)
  • 經營活動現金流增長(現金周轉能力強)

以上,可以算是顯性層面的分析,那麼隱性層面的,許多是直觀的閱讀財報的時候看不到的,需要結合對企業管理和市場規律的理解。

下面繼續來總結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

財務報表的分析,最需要遵循的原則是---整體性。

這裡又分為財務報表的整體性和行業的整體性,單獨的分析某一個報表和某一家公司沒有意義,要綜合對比,簡單來說分為幾個步驟:1.計算關鍵的財務數據和比率---2.與行業競爭者進行對比---3.分析數據驅動因素---4.形成結論。

現在忘記四大報表,從財務分析的目的,我們分成四大類:

【獲利能力分析】

  • 營業毛利率:成本控制是否得到
  • 營業凈利率:主營業務是否賺錢
  • 所有者權益報酬率:融資能力如何
  • 資產報酬率:資產配置效率如何

【償債能力分析】

  • 流動比率: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
  • 利息保障倍數:(稅前凈利/本期利息)支付利息能力

【經營效率分析】

  • 存貨周轉率:賺錢的效率
  • 應收帳款周轉率:市場營銷的效率
  • 總資產周轉率:整體的運營效率

【財務結構分析】

  • 所有者權益比率:是否主要靠股東投資或者自身獲利經營
  • 負債比率:是否主要靠負債經營

以上的四點,要綜合四個財務報表進行綜合的分析,要避免片面分析,比如有的企業獲利能力不錯,但是償債能力比較差,就有突然崩盤的風險。

以上幾點,需要很理性的計算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會比較完整的體現企業。但是有時候我們需要比較快速的了解企業的競爭力,並且對於很多初創企業,本身也沒有完備的財務報表,是很難做全面綜合的分析的。

因此,我們快速通過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競爭力,可以主要關註:資產的競爭力、凈利的競爭力、經營的競爭力:

【資產的競爭力】

資產的核心價值體現在「未來給企業創造現金流」,因此,在這裡可以通過計算內在價值的方式評估資產的質量。

舉栗子:奶茶店需要添置一款歐式奶蓋機(價格20萬),做出來的芝士奶蓋味道鮮美,可以讓產品更貴,每年多產生5萬元的現金收入,這台機器可以使用20年,我們按照10%的市場利率(通過折現降低現有資產價值)來計算,這台機器對於奶茶店的內在價值就是42.5萬元(還是比較有價值的資產)。

另外,還有兩個經常被提及的原則:

  • 資產通常不會變好,只會變壞
  • 負債通常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因此要綜合的來看資產和負債,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盡量減少資產的減值,降低負債的風險。

【凈利的競爭力】

關注股市的朋友一定對於兩個數據很熟悉:市盈率和每股盈餘。

所以,如果要最直觀的看企業的估值和競爭力,凈利潤是最直接的指標。

什麼樣的凈利潤質量比較高呢?如下:

  • 持續性的凈利潤:盈利不難,難的是保持盈利;
  • 容易預測的凈利潤:可預見到的盈利;
  • 穩定的凈利潤:是否可以扛住行業波動;
  • 帶來現金流的凈利:有足夠的現金收入才是真實力。

【經營的競爭力】

讀了一些相關書籍,發現很多高管和投行的專業人士,都非常關注一個指標:ROE(「凈資產收益率」或者「股東權益報酬率」)。

字面上理解,就是股東投入的錢帶來的收益,體現了自有資本獲得凈收益的能力。

ROE的計算公式相對複雜,值得我們去拆解:

ROE=凈利潤/凈資產

=凈利潤/營業收入 * 營業收入/總資產 * 總資產/凈資產

=凈利率 * 總資產周轉率 * 槓桿比率

拆解之後,我們看到組成ROE的三個因子:

  • 凈利率:代表經營活動的成果;
  • 總資產周轉率:代表投資活動的效益;
  • 槓桿比率:代表籌資活動的運作。

正好也對應了上一篇提到的企業三個核心活動,「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

所以ROE一個數據涵蓋了三個核心活動,最能表達出企業經營的競爭力。

分析ROE也需要拆解後綜合分析,比如一家企業ROE的比率很高,拆解之後,發現凈利率並不高,僅僅是資產周轉率較高,那說明企業可能在犧牲利潤低價競爭,過度的低價對於長期穩定的獲利和品牌建設都不利。

到了尾聲啦,之前看到過大神總結的企業三條健康線:

Top line:營收增長,代表企業擴張市場的動能;

Bottom line:獲利增長,代表企業成本控制能力;

Blood line:現金流增長,代表企業應變抗風險的能力。

【更多商業知識,歡迎關注知乎專欄商業知識儲備


推薦閱讀:

土豆為何能在盛大文學、迅雷上市連連擱置的情況下,搭上「上市末班車」?
為什麼很多不缺錢的互聯網公司還是要上市?
為什麼有公司不上市?
如何看待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計劃於明年初上市?
AMC 上市時,影院資產有 43 億美元,其中為何商譽(Goodwill)高達 23 億美元?它的商譽都體現在哪裡?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股票市場 | 財報 | 財務指標 | 財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