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勵引導孩子當眾表達自己?

作為父母想更好的與孩子共成長。集中大家的經驗和智慧,大家有好的鼓勵和引導孩子的經歷或方式么?聽聽大家的交流與分享,學習做更好的父母,謝謝


僅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甚至對有點害羞的成年人更加尊重和信任。我發現害羞但自信的成年人背後往往有個寬容自信的家庭,沒試圖強行把他們掰成外向星人;他們和外向人適合的生活和工作不是一個畫風,但也不妨礙他們過得幸福。

內向還是外向不是麻煩,內向無損小朋友的機智和自信。

麻煩的是家長覺得小朋友的害羞內向是個性格缺陷的話,小朋友會因為家長的不滿感到困擾甚至羞愧。他們因為對自己的羞愧感而不自信、而迴避表達自己,而不是因為性格內向。結果大人看到小朋友的迴避和退縮,還要繼續追著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內向吶!

——————努力體會了一下多數家長想法後的分割線———————

只灌雞湯,說「接納孩子一切」,沒有實際可見的競爭上的好處(儘管好處很多),恐怕還不夠。畢竟我國國情和雞湯式教育國家國情不同,我們人多粥少孩子難免面對競爭;畢竟內向孩子的家長出於希望自己的孩子至少不要吃虧的美好願望,當看到外向孩子佔盡風頭,在自己職場看到會來事兒的同事佔盡風頭,還是會忍不住心裡有點著急,去催促孩子改變害羞內向的性格,推著他們站到人群中「來事兒」。所以我試試從更實際的角度來說說。

推薦一本書叫《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馬蒂·蘭妮著,各大電商有售,討論了內外向性格的生物背景和內向性格的優勢。先無視這個誇大其詞的腰封哈哈哈,書本身還是很嚴肅的。

作者討論到的主要有:

「喜歡學習新知、有同理心、創造力強、靈活性好、具有高情商、注重細節、善於分析、清楚自己的情緒、願意花時間去感受周圍事物、能跟同伴愉快相處,且值得信賴、堅持不懈、不愛慕虛榮等等」

看完之後也許會對內向孩子的家長有一點熨平焦慮的作用;同時也轉移一下視線,別老盯著內外向這一項,每個孩子身上都多的是值得鼓勵培養的性格優勢。

總結一下利弊:

催促孩子強行改掉這種較大程度生物背景決定——注意噢,不是因為孩子不想走出舒適區噢——的人格特質,改不改得了先不說,老天爺賞飯給的優勢可能先丟了。

希望家長在權衡教育行為中的利弊的時候,不要從「消滅我家孩子將來可能吃虧的劣勢」的角度考慮,這對咱們成年人也難極了不是?如果真要讓孩子發展出優勢,不如結合閱讀得到的提示,識別孩子的性格優勢,然後加以助力,讓大家都舒服不好嘛!


看到題主說「自己是個害羞的媽媽,爸爸也是個內向的爸爸,不想讓寶寶變得像我們這麼內向」,為人父母者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超越自己,比自己好。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感同身受。可是我想提醒題主的是如果父母本身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卻希望一個三歲半的孩子做到,這種期盼和要求,是否對於一個幼兒過高了一些呢

我們常常想著改變孩子的行為,其實最應該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如果自己改變了、成長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孩子自然會學習父母的行為,自然而然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也會隨之發生。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示範,以自己的成長來帶動孩子的成長。

孩子膽小害羞不願意打招呼可能跟孩子自身的性格有關,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強迫孩子。

三歲半的孩子已經處於自我意識發展第一關鍵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你越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越喜歡做,因此,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您的描述會讓我覺得在您的認知裡面「害羞不願意喊人」是不好的,那麼可能您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會覺得「害羞不願意喊人」是不好的;孩子「害羞內向不願意喊人」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存在焦慮情緒,內心恐懼,孩子的內在需要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所致。如果是這種狀況的話,我們家長要做的是接納,先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主觀斷定孩子「害羞內向」這是不好的。我們需要先處理孩子的焦慮情緒。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允許接納孩子情緒,先處理情緒,然後再跟孩子溝通如果媽媽自身有焦慮情緒的話,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由此會表現出焦慮情緒。

其實現在研究發現內向者有自身的優勢。推薦題主看《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內向者優勢》,或許可以緩解您的焦慮情緒。

孩子平時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表現還可以,但是在外面表現很害羞。這可能是孩子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中感受到不安全所致

舉個我家大橙子小時候的栗子。我帶他第一次去參加親戚的婚禮,由於第一次見到那麼多的人,大橙子感到很害怕,一直讓我抱著他,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面不出來。我在想寶寶可能是感到不安全了,雖然我很想去外面看熱鬧,但還是決定陪著寶寶待在房間裡面,安撫他的情緒。後來大橙子見的這樣的場面多了,也就不害怕了,甚至會拉著我在人堆裡面湊熱鬧。

因此,當孩子感到緊張害怕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

給予孩子一個抱持性環境——接納並給予相應的支持。允許孩子的情緒存在,給予孩子安全感,等到孩子有足夠安全感了,Ta就可以去嘗試了。此外,我們還可以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機會,增加孩子的積極、成功體驗。積極關注並及時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記住,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強迫孩子!!!


謝邀。更傾向於給孩子尋找性格互補的玩伴。我孩子班上有一個特別靦腆乖巧的男孩,上課下課都雙手放在腿上乖乖坐著不動的那種。孩子媽媽主動找了我和另外幾個孩子的家長(我們這幾個孩子都屬於活潑好動喜歡講話的類型),讓我們和孩子說,帶樂樂(靦腆孩子)一起玩。一個學期下來好多了,會主動和別的家長打招呼,上課敢主動發言。

提主別急,鼓勵孩子和小夥伴一起玩,明確表示家長是孩子後盾,大膽表達,大膽玩,出錯改了就好,爸爸媽媽不怪他。慢慢會好起來的。也請老師和別的家長協助一下,沒事的。


為什麼非要覺得見人就叫,嘴巴超甜的孩子才是你心目中的好孩子呢,為什麼覺得能在眾人面前唱歌跳舞背唐詩的孩子才是具有才華的孩子呢?每個孩子都能言善辯,乖巧可愛怎麼可能。

我家孩子就是題主家這種內向悶不吭聲的孩子,但是她有外向孩子沒有的優點啊,她一歲就可以獨自看書半小時,4歲做事情就懂得先思考後行動,做任何事情都有條有理,不愛說話的她畫畫不錯,作文不錯,學習東西有耐心,有毅力,話不多,但是善良可靠,是妹妹們最喜歡的大姐姐,沒有之一。

我只會慢慢的引導她多出去,多接觸,我也承認一個好的表達能力對孩子的將來很有幫助,但是這個能力是加分項,我希望她可以擁有,但是不強迫她,她是我的孩子,不管是文靜還是活潑都是我的寶貝,我不會因為她不願意過年給大家表演個節目就覺得我孩子這樣不好,因此責罵她,我會拉著她一起表演也說不定。


這是新手爸媽經常遇到的問題。

讓孩子有能力表現自己,懂禮貌,有自信心,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搞清孩子問題出在哪兒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個情況,孩子不肯上台表演,那你想要做什麼?

你可能想問:「我怎麼才能讓孩子上台?我怎樣讓孩子聽我的話?我怎麼才能讓孩子勇於表現自己?」

那麼我們試著把這些眼前的問題轉化為一個養育的長期問題:「我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感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獲得面對挑戰的信心?」

那麼目標就很明確啦。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價值感,並有自信。

不要說讓孩子心碎的否定句

「在家裡很會表演,但是到了學校卻不肯上台。」

回想一下你的小時候,有沒有類似的場景呢? 站在學校台前的那個小小的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什麼感覺?你想要去做什麼?

到了今天這時候,作為媽媽面對著同樣的場景,你的心裡又是怎麼想的?什麼感覺?你當時做了些什麼?對孩子說了些什麼話?

如果覺得換位思考很難的話,其實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直接地、真誠地問TA:「親愛的寶貝,你當時是什麼感覺?」

如果沒有進行上面的自我剖析、問題審視,那麼多半我們會採用傳統的、簡單粗暴地育兒方式,來「對付」這個站在學校的舞台前臨場退縮的孩子。

作為媽媽,你就可能感覺非常的惱火、灰心、沮喪、失望。

所以在這樣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媽媽可能會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用?!在家還好好的,臨場你不行了?」

孩子聽了這些話,TA心裡可能會感覺自責、內疚,感覺自己很失敗,很迷茫。可是TA又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所以TA會很害怕,不知道怎麼處理。

基於這些心理感受,孩子當時的表現可能就是:大哭,激烈的反抗、逃避、退縮。也許,有的孩子可能選擇勉強上台,然後在台上無比拘束。

當然了,也有可能出現孩子上台之後表現很好的情況,但這真的是撞頭彩的小概率事件了。

好了,事情到了這裡就基本完結了。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想一想,媽媽如果採取這樣的方式的話,她教給了孩子什麼?

孩子當時的感覺也很不好,自責內疚迷茫失敗感極強,那麼TA的選擇可能就是討好你就按你說的做,或者激烈反抗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就不自知地教會了孩子自卑,自我否定,消極地處理問題,或者莽撞不加思考的面對困難。

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的童年,重要的真的都不是我們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而是在當時,那些事情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感覺,當時父母什麼態度以及他們做了什麼。

這,才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我相信這都不是媽媽所希望的,所以我們需要尋找一些其他的方法了。

一些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力的方法,而不是讓他的人生總是由別人來掌控。

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說你就是個害羞膽小的人。他們還處於人生的起點,有太多的可能。

改善是貫穿一生的過程,怎麼可以在一開始就給孩子定性呢?

難道是孩子真的會天生要強,還是天生害羞?

孩子接受了害羞的標籤,他可能就會享受「受害者」這一角色,並尋求過度關注。

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孤獨,不合群,膽小。也不敢嘗試新事物或在傷害的時候進行報復,遇到挫折就放棄。

如果孩子接受了「我是個要強的人」的標籤的話,那他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

他會受不了挫折,受不了打擊,消極情緒極易堆積,個人目標也總是無法達到。

所以,在向別人介紹孩子的時候,不要貼標籤,說我的孩子很要強,或者很害羞。不要把孩子框在一個框框里。

其次,家長可以做的是真誠地和孩子交談,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換位思考並體會他的感受。

帶著一顆好奇心,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去詢問孩子有沒有解決辦法。

對於小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用選擇性的語句徵求孩子的意見,給他們選擇權,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很重要。

比如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回到家裡後,在睡覺前回憶當天事情的時候,可以真誠並柔和地對她說:「媽媽知道,今天你臨上台的時候特別得緊張,還有點害怕。我小時候在學校彙報表演之前也是一樣的感覺,當時我都不知道怎麼辦了呢!」

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自己的情緒被媽媽接受。這點很重要,因為這也是給他們安全感。

孩子會退縮當然也是一件好事,他需要先觀察周圍的情形。

我們當然也要允許孩子謹慎地對待這些情形,謹慎地對待他們不熟悉、不舒服的周圍情況。

用自己的經歷教會孩子自信

我們需要手把手地教他怎樣準備充分才能登台表演。可以結合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分享給孩子聽。

比如,告訴孩子:「當我準備一場演出的時候,我會先寫下計劃表,告訴自己目標的實現日期是什麼時候,然後在台下掐時間排練20遍,或者我會先寫下來登台的流程等。」

結合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告訴孩子你是如何通過準備充分的,然後更加自信地登台的。用自己成功克服臨場退縮的事例來鼓勵孩子。

比如,孩子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那我們就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

我們自己先做到見到朋友時熱情地說:「早上好!」並交談。如果大人有時候都難為情的話,那怎麼又能勉強孩子呢?

另外,鼓勵孩子每次的小進步。

比如可以這樣對他這樣說:

「我看到你認真地在練習,反覆彈奏你容易出錯的小節,最後終於彈得順暢了,你現在是不是覺得有信心了一點呢?」

「你剛剛好熱情地跟阿姨打招呼了哦,是不是感覺特別好?」

我們還可以通過繪本的講述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我也是非常推薦媽媽們重視睡前閱讀的。

不僅僅是講故事,而是你可以在這個獨特的親子時光里,通過和孩子的交談,幫他梳理每天的經歷,也幫孩子建立起解決問題的積極思維方式。

*DrKing科學育兒王牌團隊成員、 香港大學兒童健康發展方向在讀博士 Jennie真真 *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自@DrKing科學家庭育兒

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關注我,百位育兒專家幫你搞定


普通怕生只是跟人接觸少,現在的家庭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多帶孩子出門接觸人即可。。

至於表達表現能力,電視台的小主持人班,很多家長為了能報上名凌晨一兩點開始排隊,你上個知乎就解決了這不是太不公平了?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不要因為大眾的眼光或個人的喜好,去勉強孩子的本性。

作為父母,無條件地接受他愛他,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自信之源


題主,敢不敢當眾表達自己?


可不可以不讓孩子表現呢,因為我小的時候也是不想說,後來大人生逼著我說,很難受


不請自來。

對於孩子不願意當眾表達自己,我有個招。定期開家庭會議。

《正面管教》第八章第九章

結合羅伯特議事規則

總體思想是,父母把教育和培養的責任擔起來,在家庭內部實踐鍛煉,在學校社會上機會不會那麼多,有了機會也不一定得到針對性的培養。在家就不一樣了。更重要的是,要有家庭教育甚於學校教育的意識。

寫完看原題目,發現題主是因為小朋友不打招呼而展開的,這就容易了。

兩點,父母以身作則,和把是否打招呼的權利還給孩子。想不想打招呼,和誰打招呼由孩子自己決定。

不要強迫孩子做任何事,他是他自己的主人。孩子禮儀能達到什麼程度,還要看各位家長自己究竟做到什麼程度。


純個人觀點~

首先不要盲目地「推」自己baby出去表現自己,不要讓他對這件事產生反感。

第二,平時日常多帶baby走出去,見到陌生人養成打招呼的好習慣,從打招呼開始。

第三,培養孩子自己獨立的「朋友圈」,在自己小圈子裡先放開自己,逐步帶到更大的圈子中。

第四,不要逼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本事性格,逐步引導就好。


你自己要多多的鼓勵一些吧


題主,首先我沒有太理解你的當眾表達自己,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孩子自信,落落大方,有禮有節呢?這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都是一個不低的要求,何況孩子呢?

個人認為,要讓孩子自信大方,首先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作為父母,要學會傾聽,尊重孩子平時的心愿表達,因為,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在家裡合理願望得不到回應、唯唯諾諾的孩子在外面變得自信表達。

其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看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他們會模仿會學習、會長成另一個你,所以,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自己。

最後,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花蕾,需要耐心來靜待花開。


直接表演就可以了


在平時的時候多鼓勵他,培養他的自信心,在外人面前不要批評他。孩子還小,不用急於一時


三歲半…在這個年紀,自己的意見都很難形成,要當眾表達那就可能更為困難。

當然,題主可能不這麼覺得。但對於一個三歲半的小孩來說,這的確是個天大的難題。哪怕是小學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其中有很多都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於表達自己意見,不受約束,有在大家都說No自己還敢說Yes的這種勇氣,能夠清晰的梳理好自己邏輯的人,那麼我建議題主先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

譬如,跟孩子在公眾場合(講座,討論…)等地方自己先勇於舉手發言,這樣孩子會覺得舉手發言並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在家裡和家人討論問題的時候,問問孩子的意見(對於他起碼的尊重),並且容納意見的廣度(即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會否認孩子所說的東西),當孩子能夠明確表達意見時,需要及時的口頭鼓勵和支持。

想讓孩子也願意熱情的叫爺爺,可以先觀察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是一個對親朋好友熱情的人(經常叫親戚、叫伴侶孩子昵稱)。最後,也可能是孩子認為爺爺和他的關係還沒到那麼親密的地步,所以叫「爺爺」會有些困難。一個三歲孩子的害羞我們誰不能寬容呢?不一定需要急著改變這一點。


推薦閱讀:

中國教育很失敗嗎?為什麼周圍的人總是這樣說?
支教時如何避免支教結束後孩子對自己原先老師的不信任?
讓接受捐贈的孩子上台對不對?
心理學上將先天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是否在胎兒時期氣質就已經形成?懷孕期母親哪些行為會影響胎兒氣質形成?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心理學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