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莫斯科保衛戰是成功的,而中國的南京保衛戰最後卻成了一場潰敗?
實力上,中國和蘇聯差距是全方位的,且1932年以後,國軍在淞滬的表現退化了,還不如128
戰略上,國軍違背了自己戰前一系列預案和規劃,帶著極強的投機心態具體到戰役規劃與指揮層面,南京遠接近稀里糊塗的丟掉以後,實際上已經不可能守住南京了。一項一項說
實力上,什麼蘇聯是一個工業總量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蘇聯一個師一個軍有多少坦克大炮一類的老話就不提了。
單說國軍的退化。128事變中央軍嫡系,以87、88、教導總隊編成第5軍,馳援淞滬戰場。此時的87、88裝備比37年差的多,但是工事構築有板有眼。知道構築多層塹壕體系組成有彈性的防禦會布置斜切陣地會在突破可能性最大的位置布置倒打火力點不光重要火力點只要有條件連交通壕都要加頂蓋對工事和塹壕廣泛使用就便器材和偽裝網實施偽裝鐵絲網布置極有水平,單層鐵絲網就不提了,128事變作戰中,第5軍是中國最早開始應用屋脊型鐵絲網、蛇腹形鐵絲網、絆網的軍隊這些都極大的削弱日軍炮兵火力的效果。這些東西不能不說第五軍抄了十九路軍,不過日軍的評價是支那軍中第五軍的工事修的最好。到了37年呢,87、88欺負慣了裝備低劣的紅軍和地方軍閥,只會修高聳的木石結構碉壘、重機槍只顧射界不顧隱蔽、班排修築死守變守死一炮一個莫名其妙的環形工事……你要說國軍學了什麼新東西,比如87/88有德國顧問教授的步兵突擊群戰術什麼的。
十日圍攻時,巷戰不帶炸藥,慣於在無遮無掩的馬路上玩密集衝鋒;甚至在愛國女校、公大紗廠不止一次玩出在日軍機槍前翻鐵門的87/88師……德國顧問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說戰略規劃
戰前民國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兩次規劃。對日本的海軍都忌憚的很,認為這是中國方面萬無可能與之抗衡。128事變日軍通過兩棲登陸迫使國軍退卻的教訓還在眼前,又完全無力通過海上軍事行動阻止日軍登陸;而日軍一旦突入長江,半天時間即可兵臨南京城下。32年以後,陸大、參謀部、德國顧問都建議在京滬取守勢。果脯在上海和南京之間構築多條國防線,36年秋季大演習,想定也是東軍(日本)已淞滬為根據地向南京攻擊前進……結果到了37年,將日軍艦隊和航空兵視若無物,居然放棄所有既定準備,轉為進攻……說一下國防線
直接引用在北朝的回復吳福線和錫澄線不是馬奇諾防線的形式
馬奇諾是在要點區域構築永備性質的築壘地域,以達成對交通線和重要地域的屏蔽
馬奇諾對於制止敵軍大規模部隊的進攻是有有意義的
對團及以下分隊從築壘地域火制地帶間隙的滲透,馬奇諾防線本身也沒有好辦法,只能依賴防線體系本身的步兵師、團和機械化分隊發起反擊,將滲透之敵趕回出發陣地吳福線這樣的東西
只是預先在防禦要點構築少量永備半永備工事將這些工事作為未來野戰防禦工事體系的基礎和要點和馬奇諾防線不同其防禦體系本質上就是加強的野戰築城體系要守備這樣的陣地
不是光有幾個已經修建的工事就行的這些永備防禦基點,只是野戰築城體系的一部分,間隔大、無法以火力互相掩護,平時也無固定編製的守備部隊和相應火器進駐根本構不成防禦體系的
只有在野戰條件下,進駐部隊、進行野戰築城作業,構築野戰陣地才能才能掩護工事、側翼並調配反衝擊部分隊,才能真正形成防禦體系果脯那幫爛貨
從八月初京滬開始動員一直到11月中旬淞滬全線撤退三個半月時間沒有組織守備部隊進駐、佔領防線,也就算了連組織地方勞動力預先構築野戰陣地都不做這樣的防線還守個屁可惜一幫子文科生跟著瞎參合連保長跑掉,找不到鑰匙開不了工事門這樣的鬼話都編出來了
流毒甚廣,十分扯淡……我說個最簡單的吧
淞滬幾十萬雜牌軍和德械的幾個師用人命拖了幾個月然而··
組織工業設備人員財務轉移的,居然是私營的船王盧作孚··還特么是自發的那種
蔣公的參謀部後勤部···
就是一群二貨····如果說鬼子是完全沒有戰略的話那國軍的戰略就是等日本人自己犯錯·····答主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朱可夫的回憶錄,了解一下蘇聯人,蘇聯下至士兵平民上至最高統帥部在戰爭中的想法。
不負責任的說,蘇聯人的戰鬥意志平均水平基本要比革命老區高一個等級,更不要說蘇聯損失一大半的工業產能後仍然可以產出足夠的坦克和火炮等技術兵器。
以下節選自序章部分:
「你堅信我們能夠守住莫斯科嗎?我懷著內心的痛苦在問你這個問題,希望你作為共產黨員誠實地回答。」斯大林問。朱可夫馬上回答,「毫無疑問我們一定能守住莫斯科,但是至少還需要兩個集團軍和二百輛坦克。」結合作戰地圖以及我的資料,我認為我表達得很清楚了,國軍士兵也不都是豬玀,若不是非常絕境,怎麼可能輕易的絕望到潰敗那種地步,南京所處的地域環境對國軍作戰失敗後的大潰敗必然有著一定份量。有人說天文地理沒用,其實這人並不了解環境對於作戰的影響,德國進攻莫斯科在蘇聯腹地所遭遇的困境很能說明,其中,德軍的冬裝可以說完全不適合在蘇聯境內作戰。這個問題下的高票回答已經很明了的解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99000在貼的資料里,大家可以看到南京所處地域形似大鍋,北東南皆有群山,如果防禦得當,本是易守難攻,那麼把這個如果拿掉,群山要地被日軍佔領,這個地勢就是瓮中捉鱉。西部為長江,下關為重要渡口,而下關水文情況並不適合泅渡,無船隻渡江十分危險,在國軍自掘墳墓式的封鎖渡口之後,曾有數萬絕境下的軍民在遭到渡口守軍射殺情況下嘗試渡江,無異于飛蛾撲火,或許有部分幸運之人渡過長江,但是看到江中屍體,軍心民心恐慌更甚。根據資料,南京土質脆硬,又不是雨季,道路不會像德軍進攻莫斯科過程中碰到的泥濘,而順風少霧,非常適合上海機場的日軍飛機出動。南京氣候適宜,冬季氣溫並不算惡劣,日軍根本就不用特別準備冬裝,也就不會有德軍的後勤窘境。至於為什麼談到人口分布,南京城北輕南重,而國軍撤退路線正是需要撤離到或者穿越這些人口眾多的平民區域,眾多平民聚集有時候會是勝利的基礎,但是有時候有可能導致反向的結果,很不幸的是,南京保衛戰恰好是個反面。
………………………………分割線………………………………
這次我想從其他方面談談南京與莫斯科保衛戰結果的差異。先傳幾張大圖,有一張1936年新南京地圖因為太大了傳不上,有興趣可以自行網上搜索。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地勢如同一口大鍋,多出險山峻要,又處於長江下流之要衝,既有進展之資本,又有險固可守。一、地理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在江套南部,東邊離江口400公里,由空中向東北直達大海,約240公里,由鐵路到上海,約310公里。隔江由浦口相對,約1000公尺。由於首都光環,為全國主要交通路線中心。二、地勢
南京各處地勢高下不齊,有高山有平原,亦有低洼之地,但就南京城而言,如同一口大鍋,雖然一面臨江,但是開戰初期國軍毀去渡江船隻,就真的是一口大鍋。南京城外大小山陵甚多,所有山坡,都為險峻之處。東部紫金山,高出地面420公尺,北部八卦洲,最高為老虎山,180公尺。浦口近郊,地勢平坦,夏天水可以淹沒,浦口背面有一列高山,均100公尺以上。南部各山相比略小,最高為雨花台。紫金山東部山谷,有青龍山、黃龍山圍繞。揚子江兩面江岸,都有大幅地段,江潮漲時,皆可淹沒。三、河湖南京周圍河流眾多,以長江為例,長江由西南來,到江心洲南段被分成兩股,東部支流叫做夾江,夾江至江心洲北段跟主流複合,再向北走,距離下關2公里的地方,又被分成兩股,包圍八卦洲,在八卦洲東段又複合東出大海。這是南京水路交通重要部分。 四、土壤地層南京土壤可分為兩種:沖積淤泥和肥土城外的大山,大多石質脆硬,石灰石少,主要成分是石英、砂石、孕子石(?)地層分東西兩向,斜度為南向50°。五、溫度南京氣候中和,夏涼冬暖,1904年到1936年平均溫度南京雨季為1-4月,6-9月,雨量比上海略少。
六、風多位東、東北、北風,多適宜飛機升降。
七、霧關於霧的記載不多,不過1935-1936年,10月11月有霧天7天,1月3月有霧天3天,秋天山谷山坡多有霧,早晚常見。八,人口當時南京城為逃難人群聚集,城裡城外密布,而南京本身設計又是北輕南重,南邊均為居民區。 九、其他根據南京衛戍軍戰後總結報告,雖有誇張推脫嫌疑,但是仍可一觀。 此外,南京城到江陰要塞漢奸、間諜甚多,寧海艦指揮陳慧回憶,在江陰封鎖線計劃實施之前,被成功封堵的八重山號、淺羽號等13艘艦船竟然能在封江前夕逃脫,當時實行嚴格的燈火管制,居然還能在夜間看到信號彈及莫名其妙的燭火出現。下關大部分船隻都被海軍司令歐陽格控制,運輸司令周鰲山完全是個廢物,36師宋希濂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只允許衛戍司令長官部人員通過,其餘一律射殺。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大敵臨前撤退如風的桂永清等國軍將領略過不談。撤退計劃也非常扯淡,而且還有拖延嫌疑。除宋希濂部從浦口撤退,其他部隊要麼都被安排面向日軍突圍,要麼乾脆不遵守撤退計劃,紛紛湧向江門。根據南京警備司令部參謀程奎郎回憶,會戰後期,軍隊高層未通知就先行撤離,他自己是在食堂吃飯沒吃完看到傳令兵才知道撤退的,還是最後一個撤退的參謀,由於先行堵死中華門等處,導致雨花台、紫金山撤離的部隊在敵軍炮火下又要沿著護城河兩岸撤退,這些部隊如同被狩獵一般死傷慘重。以上種種,怕是蘇聯紅軍及蘇聯人民沒有碰到的吧。莫斯科是真保衛,南京是@誓同城亡唐生智
斯大林兒子在前線被俘,死在戰俘營裡面。
蔣介石兒子戰時在江西,白天搞新生活晚上搞秘書。所以南京大屠殺,日人是惡魔,某些統治集團也是有罪的。之前在知乎上看到過這麼一個回答(只記得大概的意思):
當蘇聯人說:「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退路,背後就是莫斯科。」 人家真的沒有退當唐生智說誓與南京共存亡之後,扭頭就跑了如果原答主看到,認為侵犯的話,立即刪答案黑蘇聯也不是這麼黑的
棄城而逃的總指揮,,搶平民衣服偽裝的國軍士兵,排隊等槍斃的市民,能打贏保衛戰才有鬼了。三十萬平民加十五萬國軍主場,南京城裡打巷戰,也得讓日本軍人死一半吧,然而日軍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南京。
同樣在二戰,波蘭的猶太人發起隔都起義,對陣納粹德國軍隊,都堅持了半年。日本軍隊和納粹德國軍隊,那差距不是一般的小。斯大林敢把工業和機關轉移走,自己留在莫斯科老蔣他敢嗎?
畏敵如虎的軍人 苟且偷生的長官 還有麻木不堪的人民 這種情況焉能不敗看看莫斯科吧 斯大林就在城內指揮防務 城內秩序有條不紊 男人大多都去當兵了 女人也出來幫助編織鐵絲網和協助生產 防空氣球大量安置 夜間人人遵守宵禁 燈火管制 所有人都在忙碌在自己的崗位上 甚至在敵軍空襲的時間某著名歌手(忘記名字了)依然上演著演唱會 沒有商人在準備發國難財 沒有將軍在考慮避戰自保 沒有士兵想著臨戰退縮 季耶夫大尉在城外作戰面對敵軍坦克部隊 說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名言 「蘇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無不反映他們強烈的戰鬥意志至於南京 隨意的棄守外圍陣地 雜牌部隊看到日軍坦克就潰散 克虜伯山炮營怕遭到敵軍火炮壓制不敢開火 士兵不敢在自己首都城內打巷戰 隨意丟棄槍支 拋棄城內百姓於不顧 衛戍司令坐著一號戰車倉惶出逃 捨棄上萬士兵於不顧 88師師長孫元良為了苟活竟然逃到妓院認了一個老鴇當乾媽 士兵為了逃命瘋了一樣湧向下關碼頭 城內漢奸盛行 一到了夜間就用手電筒引導日軍轟炸 我軍城內彈藥庫也遭到漢奸放火 最後 數萬萬放下武器的士兵和無辜老百姓被日軍押解到指定地方活埋或燒死 沒有一人反抗... 中國人是聰明的 這句話運用於此最合適不過 第一個上去和鬼子拚命的肯定會被打死 所以人人都希望別人去做那第一個 結果就一起跪在地上 讓鬼子的大正十一年機槍挨個點名 我們總在調侃毛子戰鬥民族 但他們的那種民族自尊心 那種堅定不移的意志 那種團結精神 國人永遠學不會...
唐生智發誓與南京城共存亡,於是當了總指揮官,並且鑿沉了船,還不需平民和物資撤離南京。然後丫自己在開戰前逃跑了。在這場戰役中同樣「出色」的還有孫元良,丫身為一個軍長,拋下自己的部隊化妝成妓女一個人逃跑了,後世kmt贊曰 僅以身還。
執行力不同,軍隊性質不同。蘇軍怎麼說也是具有強大意志,可用非凡了,的強大職業軍隊。國軍,說他們是軍閥武裝都是誇他們。還有就是決心不同,國民對戰爭的態度不同,民不知有國,國亦不愛民,光是不組織全面疏散就是混賬透頂了。至於高層,呵呵呵。
一個是兄弟們跟我上,一個是兄弟們給我上。
估計果粉們可以怪中國南京在南方,沒有被動技能「凜冬將至」吧。
因為 國軍 前期淞滬會戰 的戰略目的是 拖幾天等國際插手協調停戰。
天子不守國門,君王不死社稷。
反法西斯方面:
斯大林——在德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發表演講,在紅場閱兵,然後在莫斯科和首都共存亡。
凱申公——大概說了說焦土抗戰之類的話,11月就遷都重慶了(南京12月13日淪陷)。
朱可夫——臨危受命,將帥之才,運籌帷幄,斯大林的救火隊員,從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白俄羅斯,柏林,一路凱歌
唐生智——內戰起家,「和尚將軍」,先投精衛,後從凱申,南京之後,慘淡多年,喜迎解放。唯一一個沒和共產黨交手的國民黨一級上將。比起軍事成就,有些骨氣倒成了亮點。
法西斯方面
德國——傲嬌病晚期,堅信自己入冬前結束戰鬥。直到天上飄雪,才想起來軍大衣還在後方
日本——處心積慮,乘勝出擊,偏偏南京還不下雪無組織、無紀律、無計劃、無執行,更將希望寄託國聯,怎能不敗?武器落後不是理由,土共武器更落後,起碼進退有據。歸根結底,是高層無能和無恥,高層居然率先逃跑。朝鮮戰爭的180師差不多全軍覆滅,根本原因也是放棄指揮和組織,讓大家自行突圍,哪怕是指令幾個集團,分頭突圍也好啊。
這個不好評判,大家自己體會摘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4%BF%9D%E5%8D%AB%E6%88%98一、背景
- 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讓中日戰爭獲得國際間的注目,並希望藉由國際壓力逼迫日本停止華北的進攻。1937年8月11日,軍事委員會下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和第八十八師投入上海,向上海的日本租界發動進攻,隨後因作戰不利逐漸自各地加運部隊至上海;隨後因戰局僵持,中日雙方均調集大量軍隊投入這一戰場。國民政府前後共計投入70萬部隊,日本方面亦前後增援30萬兵員左右。日方從戰局僵持到後期登陸杭州灣取得戰場主動權,最終取得淞滬會戰全面優勢。國民革命軍面臨前後夾攻,因此全線撤退。國民政府於1937年10月末決定遷都,而軍事委員會仍留南京;然至1937年11月,軍事委員會便已移至武漢。
- 1937年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向華中方面軍下達「臨命600號(統制線)」,規定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區域為蘇州、嘉興連結之線以東,只掃蕩上海附近之敵,不準進取南京。11月9日,蔣介石令上海國軍全面向南京及杭州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11月13日,日軍艦15艘入長江。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告移都重慶。
- 11月24日,蔣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官。當時南京城防工事亦稍有規模,據一般估計,均可守一相當時期,而各方且又相信蘇嘉線工事可能發生作用,故各機關及私人撤退,無一定計劃,及至京滬戰事急轉直下,若干人已無法撤退。
- 日本參謀本部下達「大陸指第5號(第二統制線)」,廢除臨命600號統制線,華中方面軍之作戰區域擴大到無錫、湖州一線以西部分地區。11月28日,隨著無錫、常州、廣德的淪陷,日本參謀本部決定向南京追擊。
二、參戰部隊
中國方面- 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加上從他處抽調來的10個師,總共13個師,再加上由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共計1萬2千餘人)、憲兵部隊、江寧要塞部隊,理想上這些部隊滿編將有18萬人左右,然而除去第10軍的第41師及第48師是漢口開來的增援部隊,其餘均是由上海戰場撤出,受創整補中的殘部。因此實際上沒有滿編,按唐生智統計約有8萬人,其中新兵就佔3萬人。
日本方面
- 奉皇命「大陸命第7號」,華中方面軍戰鬥序列主要由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構成。此外,還有通信部隊、鐵道部隊、航空部隊、工兵部隊、兵站部隊等。日軍大將松井石根屬於「中國一擊論」的強硬派,認為日本唯有透過前線將領擊垮國民政府才能解決中國問題。第10軍軍團長柳川平助也是主戰派,無視參謀本部的統制線範圍,放任各師團追擊國軍,以逼迫大本營擴大戰線
三、戰鬥
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大陸命第8號」:「華中方面軍應與海軍協同,進攻敵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調集第十軍徐源泉,第八十三軍鄧龍光,及淞滬會戰撤出之第六十六、七十一、七十二、七十四、七十八軍,教導總隊、警備、憲兵步隊[31] 參與南京保衛戰。粵軍第八十三軍、第六十六軍擔負龍潭、湯山第一線防禦。12月2日,江陰方面發生激烈陸海空激戰,丹陽與江陰同在12月2日失守,3日日軍進至句容,離南京120里,另數路亦趕到石頭城下,開始圍攻南京。[4]日軍第9師團、第16師團分別攻佔金壇、丹陽,第114師團佔領溧陽。日軍第3師團於蘇州集結,被定位為二線師團,跟隨9師團的路線前進。
12月3日,上海派遣軍第9、16師團主力沿丹陽向句容推進。
12月4日,國軍第八十八師孫元良部,與陸軍裝甲兵團第三連(一號戰車)在南京南方和日軍正面接觸。
12月6日,日軍發動全面進攻,第三飛行團以龍華、王濱機場為基地,廣德、常州為前進機場,猛烈轟炸國軍主要陣地。日軍第11師團第10旅(天谷支隊)佔領鎮江,並繼續沿揚州-仙女廟朝江北大運河前進。國軍以第七十四、八十三軍防衛主要陣地,第七十二、七十八軍及教導總隊部署於獅子山、雨花台、紫金山等最後防禦陣地。第六十六軍在湯山堅決抗擊日軍的進攻。[32]
12月7日,蔣中正於凌晨離開南京,前往廬山。日軍第114師團佔領秣陵關,第6師團急行軍至114師側翼,聯合對雨花台一線陣地進行攻擊,遭國軍頑強抵抗。12月7日下午,日軍第16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湯山作廠言家村遭66軍炮火被炸傷左腿。7日,日本華中方面軍下達南京城攻佔要領:(節錄)
一、勸告開城謀求和平方式進城……
……
七、(之二)特別嚴格規定部隊軍紀風紀,使中國軍民尊敬服從日本軍的威武……
12月8日,日軍佔領湯水鎮(今湯山鎮)。12月8日晚,日軍全線突破中國軍隊的外圍防線。唐生智下令撤守外圍陣地,退向城廓一線陣地;但沒有擬訂撤退計劃,造成守軍移動時遭到日軍尾隨,直逼南京城。
12月9日,日軍攻佔市郊後,派出軍機向南京上空投放鬆井石根對守軍之中譯文「致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勸降文告」,限國軍在隔日中午前投降,否則將要發動總攻擊。日軍國崎支隊佔領太平,渡過長江朝浦口前進。日軍第三飛行團密集轟炸中華門[33]。
12月10日,上午11點要求投降遭拒後,日軍在朝香宮鳩彥王指揮下向南京發起大規模進攻,國軍士氣低落、部隊潰散。日軍第18師團推進至蕪湖。第16師團佔領蒼波門、下麒麟門,並朝附近之紫金山進擊。
12月11日,南京衛戍司令官唐生智,向蔣中正發了一則電報:
從12月9日到11日,日軍自光華門迫近三次。……11日中午開始,壞消息頻傳,雨花台地區、安德門、鳯台門陷入敵手,迅速下令第八十八師逕赴前線,與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一軍並肩作戰……
12月12日,南京東南方紫金山、雨花台淪陷,守軍全數殉國。
孫元良第八十八師之戰鬥詳報:(節錄) 12日晨,沿京蕪鐵路進攻之敵已逼近賽虹橋。雨花台方面因系敵主攻所在,雖經全部我官兵奮勇苦鬥,奈外無糧彈,內無援兵,且敵挾戰車、飛機、大炮……上午,韓團長憲元、營長黃琪、周鴻、符儀廷先後殉難;下午旅長朱赤、高致嵩,團長華品章、營長蘇天俊、王宏烈、李強華亦以彈盡援絕,或自戕或陣亡,悲壯慘烈。全部官兵六千餘員皆英勇壯烈殉國
下午,第八十八師遭日軍重炮轟擊,俞濟時、孫元良想渡江撤退經唐生智與宋希濂勸阻返回。唐生智於下午17時在其百子亭住宅中召開守軍各軍、師長會議,出示軍事委員會電:「如情況不能久持時,可相繼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下達守軍全軍撤退的書面命令,制訂了各部隊的突圍方向與目標、方案,要旨是「大部突圍,一部渡江」。會議尚未結束,撤退的消息就已傳開。當日17時半,守軍各部隊在混亂中開始突圍[35]。唐生智、宋希濂、孫元良、徐源泉、邵百昌先後撤離。由於司令部間很多互相矛盾的命令及簡單的命令被遺漏,少數部隊不知撤退命令,事實上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圍」,守軍絕大部分部隊都向城北下關挹江門一帶江邊潰退,在此防守的第36師宋希濂部沒有及時得到新的命令,仍依唐生智以前關於不讓一人一槍出城的指示,誤以為友軍擅自撤退而使用機槍掃射。這些混亂加上戰前欠缺心理準備,讓國軍很少有機會可以撤退。僅第六十六軍迅速集合,依照唐生智的撤退計劃,當晚20時許從太平門出城,從在太平門、紫金山東北岔路口、馬群等地正面衝破日軍戰線,經紫金山北麓,沿寧杭公路向浙皖邊界突圍成功。[36]日本航空部隊與特別攻擊隊在攻佔南京的過程中,於長江上游15至28英里處,誤擊英美船隻巴內號[1](美國警備艇)、列迪巴多號及瓢蟲號(英國軍艦,遭日本陸軍炮擊),引起外交紛爭。
12月13日早晨,日軍第6師團及第114師團首先入城,同時第9師團進入附近的光華門,日軍第16師團與第13師團其中一部則進入中山門及太平門,山田支隊佔領烏龜山,朝幕府山前進。同日下午,2支日本海軍小型艦隊到達長江兩岸。
隨後6個星期,日軍展開了南京大屠殺。
此役殉國之國民革命軍將領- 蕭山令(1892年-1937年)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廳廳長、南京市長(1937年12月擔任)。湖南益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南京保衛戰時負責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華門等陣地。12月12日上午,蕭山令率部與日軍激戰殺傷當日全部進攻日軍,準備同日軍巷戰時,接上級命令撤退。該日夜於儀鳳門外又指揮憲警與追敵激戰,渡江時為日軍汽艇機槍掃射中彈受傷,拔槍以最後一彈自戕,殉國。後追晉中將。
- 朱赤(1900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少將旅長。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2月10日,日軍第6師團在光華門攻擊失敗。逐以兩個師團三萬兵力在飛機,大炮,坦克的協同下猛烈攻擊二六二旅防守陣地。守軍奮勇死戰,陣地也逐漸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殘部一百餘人因彈儘力竭全部殉國。
- 高致嵩(1898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四旅少將旅長。廣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2月與八十八師二六二旅死守雨花台,光華門重要陣地。12月12日下午,殺傷日軍數千後,因彈盡與全旅大部官兵殉國。追贈為陸軍中將。
- 易安華(1900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2月參加戰鬥。與八十八師二六二,二六四旅死守雨花台,光華門重要陣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華門附近力戰殉國。
- 羅策群(189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少將副師長、代理師長。廣東興寧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工科畢業。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率部與日軍在外圍湯山激戰。該師師長已經渡江北撤後,羅策群代理師長。1937年12月12日夜,66軍突圍中,羅策群親自率部在紫金山東北岔路口衝擊日軍防線時殉國。
- 姚中英(1896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三軍一五六師少將參謀長。廣東平遠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軍用一個師團兵力攻入紫金山東的青龍山。為掩護其他友軍。率整師在紫金山東衝鋒,殺出一條血路。身先士卒,殉國。
- 司徒非(189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少將參謀長。廣東開平人。1917年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1937年11月上海淪陷,隨軍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湯山阻擊戰開始,12月10日奉命突圍。隨部經太平門突圍至句容撤至大水關與日軍大部相遇,激戰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彈盡身中數彈後與數千將士全部殉國。
- 李蘭池(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一一二師少將副師長。遼寧錦西人。1926年冬,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圍,激戰中率部與日軍於太平門肉博戰中,不幸中彈,殉國。
- 劉國用(1898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一七四旅少將副旅長。廣東梅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1937年11月率部奉命保衛南京,12月9日於牛首山一帶與日軍激戰,1937年12月13日因彈盡與數千將士於水西門外殉國。
- 藍運東(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預備第十師少將參謀長。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12月於南京殉國。
- 萬全策(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一旅少將參謀長。廣西蒼梧人。入廣東西江講武堂,後進過中訓團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學校左側、孝陵衛、西山、中山門一帶,萬全策自12月8日起協助旅長周振強與敵交戰,主陣地始終未失。至12月11日戰事最激烈時陣亡,殉國。
- 雷震(1901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三旅上校副旅長。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軍與日軍近衛師團遭遇,血戰殉國。追贈少將。
- 謝承瑞(1905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一旅二團上校團長。江西南康人。法國里昂中法大學陸軍專業畢業。南 京保衛戰之初所部與八十七師二六O旅防守工兵學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師敗退回城,在尾追的日軍第九師團的猛攻下陣地 失守,遂退入光華門與八十七師、一五六師、憲兵教導二團等堅守城垣,並迫退城外日軍。12月10日於光華門兩度擊退破城日軍,殲滅殘敵,但亦在戰 事中為火焰傷,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關方向撤退,於挹江門因身體虛弱被擁擠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追贈少將。
- 華品章(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長。。四川西昌人。於1937年12月12日下午,與旅長朱赤率殘部一百餘人殺傷大量日軍後因彈盡全部殉國。追贈少將。
- 韓憲元(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上校團長。廣東文昌人。於1937年12月12日下午,與旅長朱赤率殘部一百餘人殺傷大量日軍後因彈盡全部殉國。追贈少將。
- 黃紀福(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長。廣東梅縣人。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拒敵於湯山。湯山失守後經麒麟門退至大水關集 結待命。12月10日隨一五九師調駐明故宮,策應增援光華門的一五六師。1937年12月12日,南京失守,隨六十六軍經太平門突圍,沿途戰鬥中犧牲。追贈少將。
- 蔡如柏(?-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九五六團上校團長。廣西陸軍幹部養成所畢業。1937年12月13日在湯山與日軍第十六師團激戰中殉國。追贈少將。
- 戰後1937年12月13日起,華中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下令「紀律肅正戰俘(屠殺戰俘)」。日軍第16師團佔領紫金山後,俘虜敵軍萬餘人向師團參謀中澤三夫請示,經參謀長確認後下令俘虜全殺;16師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則對蔣中正私人物品非常感興趣,將官邸、辦公室財物陳設搜括一空。同日,日軍進入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劫走圖書古物玉器銅器等[37]。12月17日,日軍舉行「南京入城式」。12月18日,「慰靈祭」。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舉行政治會議,隨著日軍攻佔南京,毛澤東所堅持的獨立自主路線獲得黨內肯定,會議里糾正了以王明為首,所謂統一戰線團結抗日的右傾投降主義[38]。1937年12月16日,汪兆銘向蔣中正表示:「想以第三者出而組織,以為掩護。」1937年12月17日,蔣中正發表《國軍退出南京告全國國民書》,重申抗戰到底的決心,其內容足以媲美丘吉爾的告英國同胞書[39]:此次抗戰,開始迄今,我前線將士傷亡總數已達三十萬以上,人民生命財產之損失,更不可以數計。……就中國本身論之,則所畏不在鯨吞,而在蠶食,誠以鯨吞之禍,顯而易見,蠶食之禍,緩而難察。……且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我全國同胞誠能曉然於敵人鯨吞無可倖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敵愾,步步設防,則四千萬方里國土以內到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制敵之死命。……1937年12月18日,唐生智至達武漢:「原定14日撤出,嗣於12日午後敵由幾處衝進,遂分別突圍,即第36、51、58、87、88師過江北撤。原定衹36師保護重兵器渡江走,乃臨時隨88師走。其餘出太平門西南撤走[40]。」1937年12月19日,徐永昌日記:13日,南京失陷。18日唐生智到達武漢向我說:「原定14日撤出南京,嗣於12日午後敵由幾處衝進,遂分別突圍。若不為復仇,真不願出圍也。」一個月前,唐生智自請誓死守南京,並引述太原守城自戒,以傅作義未能與太原共存亡為恥。如今以「復仇」自解。當日蔣中正在紀念周會上斥責軍政人員不負責、沒能力、可恥種種,所言極是[41]。1937年12月26日,唐生智見到蔣中正稱「比以待罪之身來鄂晉謁,反承溫慰,並覺惶悚。」並未有當面責備之事。1938年2月26日,松井石根、朝香宮鳩彥王、柳川平助等人被裕仁天皇召回日本,特贈銀瓶以嘉勉他們攻克南京。1938年起蘇俄對中國之協助轉趨積極[42],但出口到中國的物資僅占外蒙古的三分之二。1938年9月30日,唐紹儀在上海家中遭軍統局「制裁」。隔天,蔣中正日記:「實為革命黨除一大奸。此賊不除,漢奸更多,偽組織與倭寇更無忌憚矣。……」日軍戰敗後,曾借口推諉南京大屠殺罪行:中國軍由於民族主義的自覺,在上海死力抵抗,苦戰多時;攻南京時亦遭中國軍堅強抵抗,日軍傷亡很重,因此痛恨國軍。所以引致南京屠殺報復[43]。日軍中將武藤章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訊問中曾說:「由於日華戰爭是不宣而戰的事變,所以決定對被捕的中國人不作俘虜處理(屠殺)[44]。」孫元良認為松井石根是:「無天良、無見識、無節操、無骨氣」[45]。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1939年內地產鋼量掉至1200噸,國軍兵工廠每月最多只能生產1500萬發步槍子彈。評價1938年1月11日,蔣中正在開封會議中對第一戰區、第五戰區將領自責表示:「我作為全軍統帥第一個有罪過,我們對不起已死的官兵和同胞,對不起國家,尤其對不起自已的良心。」唐生智拒絕向日軍投降後下令扣留所有船隻,不許軍民渡江,卻私藏船隻為自己預留退路,本想讓將士們「破釜沈舟」、「置死地而後生」,結果扣留船隻的軍令反成了國軍突圍時的最大阻礙。當南京城郊還在激戰時,唐生智已乘車北上,經徐州往武漢[46]。之後唐生智更將棄守南京的責任歸咎於新補士兵過多與孫元良之88師潰敗。黃仁宇:以唐生智報告來看,他部署未定即倉卒應戰,……少數敵兵入城時,無反攻計劃,尤無撤退及突圍規劃。蔣中正的作戰計劃缺乏縱深,此等錯誤成為日後政敵(史迪威、李宗仁)攻擊蔣不知兵之口實。李宗仁:唐生智當初自告奮勇擔任南京城防司令,其實只想趁機掌握兵權,所謂與城共存亡的話,不過是空頭支票。……據說,撤退時毫無計劃,任由官兵亂竄,各自逃生。少數勇敢部隊不知究竟,誤認友軍畏縮,擅自撤退,竟在城樓架起機槍,掃射潰竄出城的友軍,卒至自相殘殺死傷枕藉…(略)[47]白崇禧:唐氏已脫離部隊近十年,又沒有基本部隊可依靠……何況參與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多是從上海戰場上剛退下來的,有的部隊傷亡過半,士氣非常低落,以久戰疲憊之兵保衛南京不會守久。唐的體質羸弱不堪,蔣以唐防守南京,實無知人之明。顧祝同:唐生智對防守南京的國軍各部情況不甚熟習,於是蔣中正命令我留在南京協助唐生智指揮作戰。孫元良:唐生智未能靈活運用部隊,也未盡指揮官的責任,任由部隊戰至戰力全失……由於他的「清靜無為」、「作壁上觀」,若干部隊被凍結起來,始終沒放過一槍。宋希濂:第36師打完淞滬戰役後,全師僅剩三千人又奉命參戰,駐京之後雖補充新兵四千人,但全師多是初入伍沒摸過槍的新兵。另外,在突圍作戰時,各軍師不重視上級命令,因此部隊失其掌握,草木皆兵。以導致各級官長放棄職責互不相顧。日軍步兵33聯隊:紫金山的國軍陣地是倉促構築的,因此除迫擊炮外,無法使用炮兵火力炮擊日軍。且國軍陣地設備笨拙,射擊死角多,又未能清除影響射擊之樹林。南京天文台高地有構築堅固防禦工事,紫金山頂鋒雖被日軍攻佔,國軍仍可據守抵擋,但天文台高地守軍幾乎未加抵抗就撤退。杜聿明:德制一號戰車有槍無炮,威力不大,性能也不適宜。不如留下英制水陸兩用戰車(裝甲兵團第2連「維克斯」戰車),有槍有炮,必要時又可橫渡長江。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國軍中條山戰役?
※日本法西斯主義者是怎麼面對日本文化中大量的中國文化影響的?
※80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對南京大屠殺確實沒什麼印象這是事實么?
※如何評價女生喜歡看抗戰史?
※為什麼抗戰時期日軍一直沒能進入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