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知乎精英」認為國共兩次合作都是國民黨吃虧,該如何理解?
第一次合作,國軍完成統一。第二次,打敗日寇,我想不通,請教各位高見?
如:台灣為什麼不和大陸共御南海? - 陳英雄的回答台灣為什麼不和大陸共御南海? - 知乎用戶的回答台灣為什麼不和大陸共御南海? - Chamkit 的回答
謝邀,先提醒下題主,不要想搞個大新聞,再把知乎用戶批判一番。小布爾喬亞從來都算不上精英。
接下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國共兩次合作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兩次合作的模式也有不同,不可以簡單的用合作兩個字來解讀。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國民黨的性質。
李敖關於國民黨有個論斷,他說國民黨是學共產黨的結構,是一個『列寧式政黨』。這話也對也不對。成為一個列寧式的政黨,從而達到『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是國民黨長久以來的努力方向。
在國民黨的歷史中,和這個努力方向接近一些,它的執政便能有所成就。但這個不成器的政黨,像一個中毒深重的癮君子,稍有挫折,亦或是分贓不均,便會從一個近現代化的政黨,蛻變為一個鬆散的、落後的、山頭林立的反動集團。拿孫中山發起的興中會來說,下面是某兩年的入會名單,可以看出僅有的14個入會者中,多為親戚同鄉、會黨成員。這個模式也是國民黨在建黨之後常見的組織模式。
自興中會、同盟會後,宋教仁組建國民黨,給這些幫會成員們的帶來過一絲改組為現代化議會政黨的希望,宋遇刺身亡,這點希望也就不了了之了。
接下來孫中山新建中國國民黨(和宋教仁的國民黨不是一個黨),被陳炯明打跑,被迫向蘇聯人乞援,才有了國共第一次合作。
國共第一次合作幾年內,蘇聯人和共產黨帶進來了那麼一點列寧式政黨的影子。國民黨在這個階段,執政能力、政治組織度都因為有了共產黨的改造,得到了很大提升。國民黨從幫派、會黨、兵痞林立的鬆散組織,轉變成了一個有知識分子參與管理的近代化政黨。這一點在基層尤為明顯,舉個很小的例子,國民黨第一個綏靖委員會成立於1926年,這個三人委員會中,共產黨員佔到了兩個人。共產黨對國民黨融入之深,可見一斑。
參見:為什麼國民黨軍隊在地方叫綏靖公署? ? - 胡舌的回答 第一次國共合作,對於作為政黨中國國民黨來說,並沒有吃虧,它變得更強大,更進步了。真正要吃虧的是行將被掃入歷史垃圾堆的國民黨反動派們,於是便有了清黨。讓國民黨吃大虧的反而是清黨,清黨之後,國民黨黨員銳減,王奇生引用了歷史檔案記載如下:更深層的影響是,國民黨自此脫離了對於基層的控制,喪失了一切政治信仰,僅靠裙帶、會黨幫派組織政黨,這也為未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依靠著僅存的組織度,國民黨還是啃著北伐軍的老本,達成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
第二次國共合作,蔣介石沒敢再走黨內合作路線,儘管蔣時刻提防掣肘共產黨的發展,中共還是在敵占區做大。日本人佔領的地盤,共產黨能下到基層,佔領農村,這一點,沒有組織的國民黨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對於國民黨反動派來說,溶共,他們就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和共產黨不平等競爭,也還是競爭不過現代化的共產黨。國共怎樣合作,國民黨反動派都是要吃虧的。而那個能從國共合作獲利的國民黨,在1927年就已經死了。
多說一點,抗戰之後,國民黨黨務組織的腐化的一發不可收拾,發展黨員也變得如兒戲一般。劉振墉回憶道:『師範生要向省廳領公費,每個月都要造花名冊,大家拿著圖章排隊依次蓋章。這樣做花時間而且很麻煩,於是校方要我們每人交一枚圖章,集中保管,每月代蓋。至今我還記得,全校學生的圖章,就放在教務處左前面的辦公桌抽屜里,一個班一個個紙合,也不上鎖。大概在黨、團合併時,就像填公費申請表一樣,由專人填表蓋章,不勞三青團員們自己麻煩,不知不覺地都成了國民黨員。』
蔣介石在1949-1952年推行了國民黨的改造運動,全面向共產黨學習,『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才得以苟延殘喘了幾十年。不料李登輝之後,大家熟悉的幫派會黨國民黨又回來了,國民黨又又從列寧式的政黨變成了山頭林立的買辦集團。
至於信仰?大家知道該黨現在怎麼入黨嗎?
希望蔡英文當選『總統』再接再厲(一)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全台灣省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清查黨產,保護幾十年來國民黨吸取的人民血汗。(二)奮勇前進,逮捕一切怙惡不悛的國民黨徒。不管他們逃至何處,均須緝拿歸案,依法懲辦。特別注意緝拿匪首馬英九。
(三)向任何國民黨地方黨部和地方集團宣布清查黨產的最後通牒。對於凡願停止政爭、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者,你們即可照最後通牒的大意和他們簽訂地方性的協定。完談歷史,還能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
這樣來看,莫非當時就只剩下國共兩個黨派當主角了?
東北張作霖,直隸北洋系,山西閻錫山,西北軍馮玉祥。當時可是群狼爭食,無歲不戰的亂世好吧。更何況露出獠牙的惡鄰日俄,鋼鐵洪流足能摧毀舊日偉大的城牆。現在可以說是挑肥揀瘦,斤斤計較。可那些沒有上帝視角的親歷者,在大勢中那個不是身不由己,步步驚心。陰謀與陽謀,忠誠與背叛。
國民黨第一次合作之前,國民黨難道還能挑挑揀揀!
就是第二次國共合作,蔣介石不同意,西安城的亂兵會不會出手呢。再者說,就是他的大本營南京里也是各方勢力的勾心鬥角。一旦南京政府出兵,這件事不和平解決呢。嘿嘿。
二次革命後, 孫中山改組革命黨,與元老黃興產生齟齬。後來廣東革命政府,又有陳炯明兵變。真可以說是是勢窮人疲,屢戰屢敗。而盤旋在嶺南以北的可都是擁有十幾萬軍隊的大軍閥。靠嘴炮和口號,還真能打到北京去?就是一個廣東,在孫中山先生死之前還是和陳炯明的叛軍擠在一塊的。還是靠蔣介石他們領導的二次東征,才使得北伐基本上有了一個穩固的基地。
一開始和蘇俄政府有聯繫的是誰?這種大分崩的局面,無非是求活而已。黃埔的援建,新革命軍的建立,北伐的逐步成功,裡面是有國共合作的汗水的。
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我們現在看來或許是司空見慣,但在當時,這是非常難實現的事情。秘密結社的會黨,和一個近代化政黨的距離,說是天上地下也毫不過分。馮玉祥有十三太保,袁世凱有北洋三傑,張作霖拜過幾個兄弟。更像是封建下的恩義情懷,最後還不都是分崩離散。國黨的前身,裡面就有不少會黨的因素。孫中山先生可以憑威望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後來者呢,以陰謀軍權角力的武夫呢?桂系,粵軍,還是中央軍?那個有這樣的實力和魄力。
從廖仲愷案顯露崢嶸,蔣介石又憑藉中山艦事件,軍權凌駕於黨權。汪精衛自請出國,蔣經過重重角力成為一號人物。國民政府,實際上已默認了諸多的軍閥的存在。要獲得財閥列強和軍隊中部分地主階層的青睞,那麼顯示一下肌肉是可以的。清黨和政變,自己也有了難以痊癒的傷口。物必內朽而後敗,天下之常理。
新軍閥,新軍閥,軍閥中的最強者,可不是所有軍閥都跟著他同心同德。畢竟上位的新領導,都是依仗軍力財力的人,身旁圍繞著陰謀家。
所謂的合作,都是博弈之下的抉擇。他的後果,卻遠遠超出了當時本身。亂世之爭,有德者,有力者居之。國共資源的延綿,而軍閥已化為歷史舊物,已經很可說明黨派制至於軍閥們的優越性,新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有時間聽「精英」傾訴,不如去選擇歷史本身,看一段百科也是好的。
楊希閔(民國滇軍將領),第二次東征_百度百科首先,恕我直言,我對政史類話題也關注了一段時間了,我不能確定他們是不是知乎部分精英。我能確定的是,「兩次國共合作都是國民黨吃虧」完全是一派胡言。第一次國共合作,使得國民黨控制區域從幾個城市到了全國;第二次國共合作,使得國民黨的全國統治地位徹底穩固。這明明是悶聲發了大財,怎麼能說是虧了呢?
國民黨選擇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國對於蘇俄的需求。中華民國建立後,政權主要由北洋軍閥掌控;孫中山等人發起的一系列鬥爭,則紛紛失敗。這使得孫中山認識到革命必須要有重要的外援,在當時有合作機會的只有剛剛建立的蘇俄。於是,孫中山力排眾議,聯俄容共,以期從蘇方得到援助的機會。當時的中共成立不久,實力有限,但是和蘇俄意識形態一致,因此國共合作是個聯俄的好契機。蘇俄的大量金錢援助、武器援助,幫助建立培養了大量革命人才的黃埔軍校,列寧式現代政黨組織方法等等,使國民黨實力大增。孫中山死後不久,國共合作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先是通過兩次東征戰爭消滅了一直排擠國民黨的地方軍閥陳炯明,在廣東得以立足;後是通過北伐戰爭擊敗了三大北洋軍閥,又結盟了幾地軍閥,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至少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以一隅而抗全局,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得到的蘇方盧布功不可沒。
國民黨選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面對日本侵略的壓力。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與蔣結盟的李馮閻等人對蔣並不信任,中原大戰蔣介石慘勝,但也無力主導全國;之後,蔣介石以剿共為借口打擊其他軍閥的勢力,結果在督戰時反被大軍閥張某某活捉交給共黨。在民族危機的大局(當時離日本全面侵華僅隔一年了)和除日本外幾乎所有列強的斡旋(這本身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於是,國民黨不僅避免了由於核心人物被殺而導致的混亂,還因此結束了與共黨、左派、其他軍閥等勢力的衝突,團結了當時所有社會力量。盧溝橋事變後不久,蔣介石發布了廬山講話,正式開始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中,共黨開闢敵後戰場,很好地牽制了日軍,並因此在最後的反攻中起了重要作用。而蔣介石在正面戰場抗敵的同時,也借抗日暗中打擊了其他派系的勢力。在第二次國共合作聯合抗日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黨與蔣介石本人的實力與聲望都空前提高,以蔣氏嫡係為主的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為中國全國無可爭議的合法政府。
而國民黨的失敗,卻伴隨著對兩次國共合作的撕毀。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軍取得了明顯成果後,國民黨右派崛起,其頭目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選擇與江浙財閥合作,倒向大資產階級買辦勢力,選擇撕裂第一次國共合作。其後國民黨右派發動的幾次反共清黨事件,不僅打擊了共黨,也打擊了國民黨左派,使得國民黨失去了農村基層組織。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戰勝利後,蔣委員長又撕裂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與共黨開戰,並無力阻止政府官僚接收時的貪污腐敗與大買辦勢力借中美航海通商條約與金圓券改革的搜刮。這使得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基礎越來越薄弱,各種群眾運動與學生運動此起彼伏。國黨的短處,也即共黨的長處。共黨注重黨的建設,完善基層黨組織;走群眾路線,解放了工農群眾;建立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了國民黨左派等中間勢力。這也是國共戰爭中共黨最終勝利的原因。
兩次國共合作後國民黨吃虧了嗎?沒有。恰恰相反,從幾乎無處立足到統一全國,從形式統一搖搖欲墜到地位穩固全球知名,每一次他們都賺得盆滿缽滿。使他們最終吃虧的,是他們對自己農村的放棄,對大資產階級的討好,對美國的僕從讓利,對貪腐官僚的寬限放任,對本國廣大水深火熱的無產階級的漠視。總而言之,是他們自己的貪婪、短視與愚蠢。鐘山虎踞,風雨如晦,解放戰爭後期,在位於國府統治中心的當時全國最好大學中央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連一位出身於首都南京附近中上階層家庭的理工科超級學霸,都開始積极參与學生運動怒叱國民黨的統治的時候,國民黨在大陸的覆滅已經不遠了。謝邀
題主圖中「精英」的邏輯背景是:「國民黨去抗日了而土共不抗日卻去發展自己。」
被對岸的宣傳媒體洗的此類「精英」相當的多,他們被洗成這樣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對歷史非常的無知。
1,國軍掌握全國95%以上的軍力,軍備,後勤補給,戰略資源,外國援助,充當正面戰場是理所當然,如果不滿意土共不去做正面戰場,請把所有的軍力,武器,補給,戰略資源和援助都交給土共啊。去讓一個兵力只有幾萬人的游擊隊當正面戰場?腦子有坑吧。
2,坐擁全國95%兵力資源去跟幾萬人游擊隊比戰績和陣亡將軍數的,也是腦子有坑,況且陣亡將軍人數越多,越說明國軍打仗水平差,讓將士白白喪命,要是給土共指揮,損失肯定會少很多,比陣亡將軍數的都是高級國黑啊
3,抗日戰爭前期,都是日軍做主動進攻方,日本人主動進攻哪,哪就是正面戰場,誰當正面戰場,那是日本人選的,如果不滿意土共不去做正面戰場,去找日本人抱怨啊,你們日本人為啥不去派正面軍隊去窮山溝溝樹林里打那幾萬游擊隊,而非要來打我們國軍守衛的富饒城市戰略和資源要地啊。
4,說土共不抗日卻發展了自己,請用史實說明土共發展出來的大片根據地是從國軍手裡「發展」出來的還是從日軍手裡發展出來的。小心自己打自己臉1912年,剛剛出生的國民黨跟袁世凱合作搞共和,結果不用說了,丟了江山,死了黨首,吃了大虧;
1921年,孫醫生跟列寧合作,搞出了個跟共黨黨內合作,結果被「知乎精英」下結論:「吃了大虧」;
1931,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姑且算國民黨陣營的吧)想保持老爹時代跟日本的合作,好左右逢源,結果么丟了老家,吃了大虧;
1932年,常校長想跟國聯友邦人士合作要回東三省,要出了個《李頓報告》,淪為國際笑柄,吃了大虧;
1938年,汪副總裁想跟日本合作大東亞共榮,結果不用說了,半生英名淪為千古罪人,吃了大虧;
1942年,國民政府跟英國人合作入緬作戰,被坑得幾萬精英憋屈死在野人山,吃了大虧;
二戰後,常委員長跟人類的燈塔合作,結果合作出個《中美友好通商條約》來,吃了大虧;
常總統派兒子小常、後來的常二世總統跟斯大鬍子談合作,約好了一起對付耄,結果把外蒙搭了進去,然後自己全家還被耄干下海,盟友斯大鬍子拿了好處卻只是抱著手在旁邊嘿嘿笑,毫無疑問又吃了大虧。
按國民黨一貫的尿性,合作「吃大虧」是正常的,不吃大虧才不正常。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它弱雞。
按理說,在知乎,「你弱你有理」理應被鄙視,這簡直是知乎的政治正確。為啥一到了國民黨這兒,就不成立了呢?
原來,對這些所謂的「知乎精英」來說,還有一條更高的政治正確定律:反TG者必正義。這類精英還是少點的好,不然知乎變貼吧指日可待,藥丸藥丸,吃棗藥丸。知乎沒有什麼精英,謝謝
從前以為是常凱申剿匪不力,現在才知道,原來KMT一開始就是個坑貨。
第二次合作已經有很多人解釋我就懶得再講了,單說第一次。第一次國共合作,要不是蘇聯給槍給炮給銀子,孫中山回不回得了廣州都還是問題。當年孫越會談的時候稱兄道弟,等腳跟站穩就開始罵「里通蘇聯」了?敢情KMT鐵骨錚錚沒拿過蘇聯一塊盧布?第一次國共合作分明就是張三和李四合作辦廠,本錢是李四家大哥出,活兒李四幹得比張三好(葉挺的鐵軍骨幹都是黨員),員工們也都覺得李四比張三靠譜,結果張三覺得李四這勢頭是要蓋過自己,搶先一步把李四趕出去了,把廠子里親李四的員工包括自己手下的不少員工全部開除了個乾淨。這也叫KMT吃虧?那死的血流成河的TG還是贏家?說話能不能有點良心?
大便的沉淪,
是因為地心的引力,還是肛門的不挽留?
換句話說,就是國民黨拉不出屎來卻怪地心沒引力。
歷次圍剿之後,紅軍殘部不足極盛時期十分之一,輜重經費骨幹幾乎損耗殆盡,何其艱難。國民黨坐擁精華地帶,挾中央以令軍閥,連仗都不一定需要自己去打。結果呢?怎麼就輸了?覺得不公平,那簡單代換一下,把雙方所處情勢換一換,國民黨是不是能贏?我覺得少數果粉不能代表部分知乎精英。
事實上,如果不抱蘇聯大腿,開啟第一次國共合作。泡黨連陳炯明這一關都過不去。仍不免為喪家之犬。
就不要談後來的盤據廣東,整軍,北伐,形式統一,領導抗日了。。。國民黨根本就是蘇聯扶殖起來的,沒有蘇聯的武器裝備,國民黨根本成為不了全國性的政黨(孫中山一度還想讓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國共第一次合作,完全是國民黨取利。蘇聯就是20世紀的攪局者,沒有蘇聯攪局,西方的殖民體系就不會崩潰,就不會有大量的殖民地獨立。蘇聯政策有兩個,一個是輸出共產主義,如果輸出不了就要破壞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像土耳奇等民族革命就是蘇聯背後提供武器。
第二次合作是迫於形式,中國要亡國,國民黨要還存在就會成為漢奸黨,迫於國民黨內部很多人不想亡國的壓力才有第二次合作。總是吃虧說明自己智商不高,總是認為自己吃虧說明情商不高。
第一次合作,沒有gcd,kmt根本連黃埔軍校都開不起來,更別說後來的北伐多的名義上的統一全國了。對比下kmt在合作前和合作後的態勢,怎麼能說是gcd得到的好處高於kmt?
第二次合作,對於kmt內部最大派別而言,最大的利益j就是蔣的安然無恙,因為一旦蔣不在,基本上kmt就在內部分崩離析了,以前名義上誠服的各路軍閥也必然重新各自獨立,kmt很可能被掃回到北伐前的狀態。沒有第一次國共合作和蘇聯的金盧布水連珠,恐怕孫中山的黑澀會也不會進化為一個黨,就一開始那點人馬,連廣州的商團都打不過,遑論廣東北方的三大軍閥。至於第二次國共合作,能把大義名分玩到玩砸的千古萬人我覺得真是醉了。再說一句吧,一大幫子民國時期貧下中農、城市貧民的後代,在共黨的社會裡上了大學,都覺得逼格上升,開始紛紛給自己攀闊祖宗了,意淫自己穿回民國,都是洋車洋妞環繞身邊,卻不想想穿回民國自己會不會是那個連樹皮得啃的老農民
國民黨和誰合作沒「吃虧」?
這是知乎的精英在知乎被黑的最慘的一次。ヽ(???)?
知乎有的是大V,哪來的精英!!!!
有那麼幾個人關注贊同的大V就是精英?
學術上真正的精英有空到這裡和你吵嚷嚷?
政治上真正的精英對這種幼稚問題都懶得關閉!
是誰告訴你知乎里有的是大神有的是精英?
很多能說會道的其實連書都沒翻過!
哦,有人翻了,他說你翻的都是阿共仔的洗腦書……
你怎麼說的過他即使你翻了幾百本不同來源的書籍?
剛想稱讚國民黨瞬間又被罵成狗……
歷史書有的是,幹嘛不自己好好看看?
知乎上的人都這麼說這麼認為關你什麼事?
你的腦子被塞慣各種各樣的知識了不知道自己怎麼判斷?
你說我答非所問
我還覺得你腦子有問題呢,提問那麼有建設性的問題!
不匿名又怎麼樣,看不慣就舉報唄
在國共兩次的合作中要是國黨都吃了虧 那第一次合作失敗蔣公要清算時阿共仔就沒了還有第二次合作? 如果在國共第二次合作時吃了虧的還是國民黨,沒了阿共仔的敵後游擊戰,就憑國軍的那點表現都不好意思拿出來顯擺我記得高中歷史教科書就指出過,國民黨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兩種矛盾屬性:既需要為自己爭取利益,但由於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由不得不向各種勢力妥協,所以國民黨引領的革命常常以失敗告終。從國共合作,甚至到最近的台灣選舉莫不例外。高屋建瓴。
不知道有些人在想些啥。說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沒吃虧倒是對的。沒有蘇俄扶植國民黨很難統一中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蘇俄扶植國民黨的目的在於讓共產黨借殼上市。如果蔣介石沒有清黨,KMT倒是真的要吃虧了。然而如果你們說第二次國共合作KMT也沒吃虧,那你們就真的是屁股決定腦袋了。如果沒有張學良這缺貨,蔣介石繼續邊剿共邊鞏固統一,很可能就沒有後來的國共內戰了。反國儼然是知乎新的政治正確。(最好笑的是很多人都是拿著馬克思的歷史必然的論調來反國)可悲。
不止國共合作啊
國民黨受援也盡吃虧呢受蘇援吃虧受美援也吃虧總而言之,這就是:小媳婦心態推薦閱讀:
※為什麼台灣至今仍然會有外省人、本地人的輕微分歧?
※怎麼看待2017.06.19夜問打權朱高正的發言?
※如何評價台灣統派青年張瑋珊發表支持統一言論,被台灣輿論「圍剿」?
※兩岸服貿協議是什麼?為什麼台灣民眾反應很激烈?
※台灣當局所稱的「中華民國」,在政治方面是否包含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