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里曼人體結構繪畫教學》有那麼好嗎?
原問題還包括:為何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學,最後只覺得是浪費時間?
原描述:
我覺得很多關於人體結構的書和教程都比這個要好的多,這本書很老了,它是曾經的經典,但和現在的人體結構書籍中詳實的照片與文字資料相比(比如vilppu、Michael Hampton、《anatomy for sculptors》、《牛津藝用人體解剖》,這些書和視頻都很好),我覺得它並不怎麼樣,這本書的插圖都是畫的,沒有實際的照片,有很多地方是很難讓人弄清楚的。我在網上也看到很多人說這本書學不懂,為何還有這麼多人不停的推薦這本書?是不是必學?
我的意思是,伯里曼這本書里很多知識,別的書里也有講。這本書里解剖確實是佔了相當大一部分的,而這些內容都是用的一些比較藝術化而不太精確的插圖,會讓人很難理解清楚。
其實伯里曼這本書里關於結構、體塊這些東西,vilppu的視頻教程里講的更好更清楚。
(有人說我沒有看過、畫過,這套書我真的有買過,還買的是貴的比較清晰的版本,一開始是在紙上臨的,後來買了板子就用PS畫的,反正我覺得花了這麼大力氣去學用處是不大的,畫人體我臨過的最有用的是Glenn Vilppu的速寫書)
這是幾年前我臨的伯里曼,還有很多很多張
伯里曼是好書,是不是必修要兩說,不過看了對思想境界有很大幫助。
非常同意上面孫韜、葉南那本《結構人體》,老牌蘇派知識,一本基本解決所有人體造型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或許是還沒入門。我手裡基本備一本就足夠用了,剩下桌子有個海洋堂的模型看體塊就足夠了。
霍加思的也湊合,不過太過於油滑(個人意見),這對畫畫不是好事。
具體說一下伯里曼為什麼好
因為一般的解剖書,或者素描教程,要麼太多理論名詞(藝術史評論),要麼畫的不好(國產系列),要麼不適合藝用(醫用),要麼不專業或者不夠專業(漫畫插畫)
相比之下伯里曼比較集大成,而且勝在概括好,生動而沒有失准。畫的細不算功夫,能概括出本質是本事,尤其是畫了很多年後還能不改初心沒有陷入泥潭的更是難得。
裡面有很多是講究觀察方法的東西,而不是講技法。講的是怎麼看一個對象,怎樣理解一個對象,並且把對象用合適的方式表達。你可以理解為指南針,而不是地圖。給了你一個明確的方向,而不是一條現成的路子照著走,這很好,因為藝術的最大魅力是自由發展。
-----------------------------------------一圖流親身服藥體現療效-------------------------------------------
手機拍的工作中的圖,除了手部造型其他無參照。
方法如上面教程所說------------------先要有立體的概念(基本的繪畫方向),亮暗基本區分(塑造手法),相同大小的色調不要相鄰(顏色分布)。
我覺得基本上把伯里曼吃進去的,都可以做到---------默寫。這是創作的最佳基礎。
因為只要理解了,所以捏造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東西,就不難了。剩下的只是細枝末節的糾錯,比如哪裡要多一點,少一點,亮一點。這一切都可以被比較容易的控制。
所以伯里曼是一本教畫畫的書,而不是教----對著對象畫畫的書。
當然要看白話版還是推薦孫韜、葉南那本《結構人體伯里曼是本好書。我是一個追根覓源的人,書要找最根本的那本,伯利曼的書就是根源,很多書都是根據它編輯的。它好在哪裡呢?它好在歸納到位,精簡,不啰嗦,文字到位,表現也很精彩,唯一的問題是印刷不夠清楚,我有過最早的伯利曼的書,印得還比較清楚,小小的,現在的書是把以前的書放大了,所以看不清楚,可惜了,一本好書給毀了。圖片網上找的,侵刪,謝謝。
現在的書都是翻印這幾本書的,所以不清楚,人們看不到細節,我曾經瘋狂的臨摹這書,大概有五次以上,越畫越覺得書好,文字到位,可惜大家都急躁,看不到它的好,不但你是這樣覺得,我學生也是覺得,這書難懂,字多圖糊,只好慢慢講解,理解多少看緣分了。如果你將來看到外文原版,一定會覺得真是本好書啊,簡單易懂,清晰明了。
實在不行,你換本書好了,結構解剖的書很多很多的,安德烈·維薩里 (Andreas Vesalius) 的《人體構造》也很不錯,但是初學者就不用買了,我朋友就很喜歡,其他的書,我就不想說了。適合初學者是書中的體塊概括方法,然後再配合霍加斯和盧米斯了解一些淺顯的解剖學知識,再理解伯里曼會更透徹點,只是漫無目的的照抄意義真的不大。
經常在Google找各種大師的技法,學伯里曼的老外真的很少,不知道為什麼。
謝邀,這裡是個人觀點,沒有啥資料做依據。
我認為伯里曼真正練的,是把人體結構與概括能力相結合,重點在怎麼概括,並不在人體結構本身上。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我們在看伯里曼(很像表現人體結構的線稿)的時候用的是臨摹的思維,而看人體結構資料用的是寫生思維(人體照片、3D模型)。臨摹是偏重於學習概括方法,寫生更偏重於研究結構本質。以上純個人體會。
所以,抱著熟悉結構的目的去看,在我個人看來有點緣木求魚了。其實這書還是很有用的,但是甫一開始,當你沒有足夠的練習量的時候,並不要精讀或者跟著練。
從頭到尾翻閱一邊,然後畫速寫。有畫不通的地方,再去翻閱補充知識。而當你的速寫量積累到一定地步,你畫著畫著就能聯想到人伯里曼怎麼說的,嘿,那真真是和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再過個十年八年,你就能自創人體理論,就能再不把伯里曼當圭臬,而是想著超越他,他是個競爭對手。
現在十多歲二十左右的畫得好的多如牛毛,不論是基礎還是設計,總有後起之秀出來嚇人,這是好事。有壓力才能進步,從而你追我趕,促進整個畫界繁榮。
但是!有些前輩在給人意見時自鳴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誰牛逼啊我牛逼」,對這樣的人不必心生不滿,從現在開始他就是你的競爭對手了,超越他,然後跟他說:「啊不,還是我牛逼」!對於學畫畫而言,我們還是太急了
這是本總結類的書,你什麼都不知道呢,要什麼總結。之所以有很多人覺得好,是因為這些人都是過來人,發現這本書把以前學的零散知識概括總結的如此到位。人云亦云者也不在少數。書中的講解的知識側重體塊和原理,是默認你已經清楚人體有哪些肌肉骨骼的前提下進行的。否則的話很可能你看他畫的是肌肉還是骨骼都分不清楚
冒名前來。
相信我,伯里曼屬於進階階段的書籍,在你了解人體基本結構的基礎上,伯里曼可以教你怎麼用繪畫的思維去畫人體,換言之,就是畫出立體的人體。
所以先要對人體有基本的認識,谷骨骼肌肉的大致分布、形態。
先認識平面的人體,伯里曼主要負責平面到立體的思維轉換,不負責教你人體的基本知識。
先看看孫韜、葉南那本《結構人體》再看伯里曼就能理解了
不清楚是正常的,因為這畫法本身就有誇張加寫意的成分在裡面,可以這樣說,初學者看這本書都是暈菜的,就像一個繪畫新手看到印象派的感覺。說個虛的說法,這書的境界挺高了,要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理解。比例,構成,形態自成一體,精準又舒適,人體的舒適的放鬆的那種感覺出來了,同時又非常的準確,你覺得收穫不大,可能多因為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而它的形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不簡單,有很多細小的變化在那裡,每一個動態都是如此,神就是從這些細節處出來,能到這個地步的水平絕對不是一些解剖教程可以達到的。
建議早期還是從基本的教程入手,這本可以當作藝術欣賞,相信我,隨著你水平的提升,會越來越讚歎這本書的
知音啊!當時畫室漫天飛著這本書,說真的,一看那厚度,再看滿篇文字,我直接棄文了╰(‵□′)╯︵┻━┻ 我同學有的倒是沒事就翻翻,都說挺好的。
我覺得任何事呢,都不是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別人覺得好,但我看不進去也沒辦法,非要硬逼著來,那我幹嘛還畫畫啊,直接去背數理化好了。
所以,像畫速寫啊頭像啊啥的遇到不會的,我都翻翻解剖圖啥的,更直觀點,知道了裡面有什麼,畫外面還有什麼難的,再有不會問問老師,看看我能看的進去的書╮(╯▽╰)╭
說不定,哪天就能看的進去 伯里曼 了呢╭(╯^╰)╮這本書是經典,但必須是有閱讀力,有理解能力的人方能受用,任何經典著作都如此,是你必須攻讀進去的。要「攻」,你必須具備充足的彈藥,技能及勇氣......這不是讀流行小說。再,伯里曼此書的優點除了優秀的人體素描之外,是他專註於人體組塊,面,動態的研究,這些在西方藝術來講是純粹繪畫與雕塑的問題。讀者的難點在於文字所指與圖形不能很好匹配,這是一個理解能力的問題,當然,作者如能詳細標註就更好了......
伯里曼很6,不過建議剛開始學還是看其他人體書,伯里曼我高中學畫畫的時候就沒看懂過,那個時候老師沒教人體都是讓我們直接臨摹速寫,建議開始學人體的時候找一些人體結構畫的清清楚楚的那種,先把人的肌肉骨骼大致記好了,至少能知道個大概了再去看伯里曼,不然人體哪哪都沒清楚就看伯里曼,你可能會連他某一筆是畫的啥好在哪都不知道,臨摹也就只能臨摹個型,伯里曼相當於進階版人體書,筆觸筆法很6,肌肉結構的處理也是一針見血,然後伯里曼最好買書看,本來書就不太清楚了,PDF的簡直糊成馬賽克了
人體方面個人感覺沒有主流一些高考教學的書那麼直白,百手圖不錯。
個人看法
伯里曼在形式上感覺更加註重形體結構的概括,提煉和表達。他的概括可以說是將生理結構(解剖)包含在內。注重對於形體的理解。誇張點說,他是用一種整體的結構觀念去重構對象然後再表達出來,含有一定的形體語言。注重從思維到實踐表達過程的建立。
而解構人體相對來說更加細緻,代表了在生理結構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概括形成形體結構,注重尋找人的生理結構上的規律,不具備形體語言的表達,將生理結構翻譯為形體結構。你臨了嗎?
伯里曼不教解剖,只教結構。對新手而言不是那麼友好,但是是一本好書。
請問你看完了么?
伯里曼主要學習的是概括的塊面和整體輪廓,然後是穿插關係
我覺得這本書不錯,把很複雜的人體結構簡單的分開講述,有一些插圖有一些門外漢看了也能理解,所以這本書再配合文字認真閱讀的話很容易理解。 以前我看的時候也不愛看文字的,有一次在書中看到了這句話:手是行為的的奴隸表現的大師。對我來說很受啟發。
確實是本好書,但是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初學者了解塊面結構以及人體比例,還有一些基本的動態造型。說到實用性上,在理解了人體塊面結構基礎比例之後,就可以放進書架,偶爾翻看了。
就學解剖學這一點,這本書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你要是掌握了解剖學,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對劃分體塊做個參考。畢竟是老藝術家,藝術風格又那麼鮮明。估計不少人都和我有同樣的感覺,最近十年我們有了許多更好的解剖學資料,對比下來,這本書有些雞肋了,但下意識覺得棄之可惜。大家覺得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的那個16開怎麼樣?我有一套文革版本。這個16開的,有沒有人覺得,放大後印刷會變形?用來看會不會影響效果?
伯里曼都看不明白應該先去看看自己的大腦構造。我覺得這書講的很直接很簡單也很基礎,適合初學者簡單練筆,了解人體基本構造。掌握方法之後可以自己進行一些寫生。反正我是看這本書入門的,有的時候畫什麼模型想不明白也可以偶爾看看複習。
推薦閱讀:
※如果要在一年之內學會素描且達到一定水平,需要怎樣的練習量?
※素描頭像時用光影和明暗進行造型?
※自學素描有什麼推薦的書籍?
※為什麼素描握筆姿勢和寫字握筆姿勢不一樣?兩種姿勢各有什麼優劣?
※如何用淡淡的線條畫出強烈的塑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