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詳細過程?

歷史,歐洲歷史,軍事,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以清除異端的名義發動的所謂「正義」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國等。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是200年間,十字軍東方戰爭中唯一對穆斯林取得勝果的戰事,奪占耶路撒冷聖城,奪回主的聖墓,在當時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發了空前轟動,也是烏爾班二世至死未曾想像過的完美大捷。自然,它受到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累世的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後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讚美基督大能,如神跡般傳誦。同時,這場戰爭及其後拉丁東方的建立,更是影響了整個東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各方的強烈關切。拜占庭、亞美尼亞、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種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陳辭,詳述此事,以資借鑒反思。(阿爾伯特,耶路撒冷史)

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和敵對。

名稱:十字軍東征

時間:1096年至1291年

參戰方:歐洲封建領主和騎士,穆斯林

結果:歐洲封建領主和騎士失敗

參戰方兵力:200多萬人(總計)

分享

戰爭背景

拉丁語: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幾次十字軍。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十字軍主要是羅馬天主教勢力對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區作佔領並建了一些基督教國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但也涉及對「基督教異端」、其他異教徒和對其他天主教會及封建領主的「敵對勢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將矛頭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軍的最初目的是收復被穆斯林統治的聖地耶路撒冷。當塞爾柱土耳其的穆斯林在安納托利亞對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取得軍事勝利時,十字軍的戰役為響應拜占廷的求助而被點燃了。曠日持久的戰役斷斷續續在黎凡特地區展開,戰爭中敵友雙方界線不完全是按宗教劃定,例如第五次東征時基督徒們與羅姆蘇丹國結盟。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里寫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敘利亞海岸最後一個橋頭堡——阿卡被攻陷,十字軍國家的命運告終。十字軍東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其中有些痕迹至今尚存。

戰爭起因

?烏爾班二世

從第一世紀開始,創始於羅馬帝國境內猶太省(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羅馬帝國。4世紀時的基督教已是羅馬帝國的最大宗教,313年米蘭敕令使之合法化,並在380年時狄奧多西大帝任內成為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都處於羅馬帝國及其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境內,基督徒在聖地佔據壓倒性優勢。 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像基督教一樣,伊斯蘭教明令禁止穆斯林以武力脅迫非穆斯林入教和發動非正義或非防衛性的戰爭,在此原則下,先知穆罕默德的後繼者——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穆斯林們踐行了有限制的武力,並迅速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似乎有矛盾,但有限制等於還是讚許暴力,條件可以被編造,因此伊斯蘭在黑暗時期具有強大的武力動員能力),中東的歷史格局從此發生巨變。而此時拜占廷帝國和波斯的薩珊帝國因彼此的連年戰爭而筋疲力竭,人民厭戰,新興的穆斯林從中得利,獲取民心。穆斯林在636年的約旦擊敗拜占廷軍隊,並於638年佔領了聖地耶路撒冷穆斯林稱為古都斯。在7世紀的剩餘時間裡,阿拉伯人不可阻擋地向北方和西方驅進。阿拉伯軍隊於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並擊敗了西哥特人;次年擴張至伊比利亞半島中部(今西班牙);到8世紀30年代,在歐洲西面,以北非柏柏爾人為主的穆斯林征服者挺進到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地帶,卻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挫敗,其在西歐的擴張步伐遂被遏止。而在東面,717年—718年君士坦丁堡抵擋住了烏邁耶王朝阿拉伯人的圍攻,到9世紀時西西里島和許多其他地中海島嶼已被阿拉伯人奪取。 在這場征服風暴過去後的時期,尤其是在阿拔斯王朝時代,在官方奉行伊斯蘭教原則下,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徒總體是安定的。的確,教會和大地主喪失了他們的土地,而這些土地被收歸於伊斯蘭國家國庫、寺院以及他們的高層官員所有;但是,當地民眾很少遭受騷擾,阿拉伯人的政府所課的土地稅和人頭稅,比過去拜占庭帝國所征的相對較少。在耶路撒冷有奧米耶朝所建立的年集市,吸引了大批西歐商人和朝聖者。在《聖阿丹南傳》里,對下列情況表示驚訝:「來自各國的無數商人群眾,常聚集於耶路撒冷來互相進行買賣。」在869年耶路撒冷主教狄奧多西寫給君士坦丁堡的同僚的信里,讚揚了薩拉森人的寬大政策,因為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並依照他們自己的法律過活。10世紀,拜占庭收復了周邊一些失地,但未佔領耶路撒冷。 909年,伊斯蘭教什葉派首領在突尼西亞以法蒂瑪和阿里的後裔自居,自稱哈里發,是為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稱「綠衣大食」),建都馬赫迪亞(969年遷至開羅)。1009年,西方對穆斯林態度發生了巨變,日後聖地的統治權在十字軍出現前反覆在什葉派(開羅)和遜尼派(巴格達)政權之間交替。這一年, 第六任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暴君哈基姆(Al-Hakim bi-Amr Allah)下令摧毀包括聖墓教堂在內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加深了對非穆斯林的迫害。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路被封,在近東,朝聖者受新入主西亞的突厥奴隸軍人穆斯林侮辱的消息傳至西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互相對立氣氛更加嚴重。 1039年,在埃及,哈基姆的繼任者收受了一定的財物後允許拜占庭重建聖墓教堂,雙方關係再次和平。隨後,朝聖者被允許往來於聖地,同時突厥穆斯林統治者們也認識到朝聖者之於增加財源的重要性。因此,對異教的迫害中止。然而,破壞畢竟已經造成,而後來的塞爾柱人(另一支入主西亞的突厥人)加劇了基督教世界的堪憂。

實際上,來往朝聖的人們中有不少帶著朝聖者和商人的雙重角色。如10世紀末期,一些義大利商人利用拜占庭給他們的保護建立了同埃及與敘利亞的商業關係。他們對聖地表現出熱忱,在安提阿和耶路撒冷為朝聖者建造旅舍。後來,穆斯林與熱那亞和比薩艦隊作戰失利,加之諾曼人征服西西里(1090年),伊斯蘭勢力逐漸喪失了在地中海的優勢地位,義大利沿岸各共和國的商業野心受到了有力的刺激。

東征前的十字軍

主條目:收復失地運動和諾曼人

實際上基督徒對異教徒的「聖戰」的序幕在東征之前就已拉開,如1090年義大利南部皈依基督教的諾曼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回了西西里島。而最早的十字軍運動發生在西歐的邊緣——伊比利亞半島,西歐的基督徒與穆斯林的矛盾在此表現最為劇烈。早年阿拉伯人入侵併滅亡西哥特王國時,半島上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11世紀,支援伊比利亞人對異教徒的戰鬥的外國騎士(主要來自法國)增多,同時半島北方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與萊昂王國實現了聯合。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夕,作為與東征部隊的呼應,教皇烏爾班二世便鼓勵這裡的基督徒們收復塔拉戈納。

第一次

(1096年—1099年),是唯一一次勝利的東征。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進城後瘋狂屠殺7000餘人,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因為此次屠城造成了主流左翼歷史觀點將十字軍活動定性為非正義的,但對於百年的複雜宗教軍事政治文化運動來講,不應該輕率定性,因為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

1095年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費朗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年民兵十字軍東征,在小亞細亞被殲,潰退。

1097年十字軍與亞歷克西一世衝突,進入小亞細亞。

1098年法蒂瑪王朝佔領耶路撒冷。十字軍拿下安提阿,博希穆德成為安提阿君主。博杜安成為伊德薩伯爵。的黎波里成為公國,發生阿什克倫戰役。

1099年7月 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法蘭克人的王國在耶路撒冷建立。德弗魯瓦當上國王,只接受「聖墓的保護者」的稱號。

1100年威尼斯和法蘭克人王國締結貿易協定。

1100年—1118年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一世。

1101年幾次派遣援軍均告失敗。

1102年博杜安在拉姆勒獲勝,占塞薩雷。

1103 年十字軍攻佔聖-讓-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在哈蘭打勝仗。拜占庭人要求回安提阿。

1106年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里吉·阿爾斯蘭佔領梅利泰納。

1107年唐克雷德佔領拉奧迪塞。

1108 博希穆德被俘於亞歷克西一世。

1109 佔領的黎波里和貝魯特。建立的黎波里公國。

1110 博杜安一世佔領西頓。進攻的黎波里。

1112 羅歇繼承唐克雷德為安提阿君主。

1113 土耳其人進軍。博杜安一世在太巴列戰敗。

1115 十字軍與大馬士革的阿塔貝克結盟。發生特勒達尼特戰役。博杜安一世攻佔莫阿布。

1116—1118 博杜安一世進攻埃及。

1117—1118 阿拉伯人重新佔領薩拉戈薩。

1118—1131 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二世。

1119 特拉基布蘭之敗。羅歇遇刺身亡。

1124 十字軍佔領蒂爾。

1125 伊斯蘭教徒佔領阿萊普,後來在阿齊茲為博杜安二世所擊退。

1126 博杜安到達大馬士革。

1128 曾吉控制阿萊普。

1130 曾吉佔領哈馬,進攻安提阿。

1131—1148 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一世。

1135 曾吉進入的黎波里公國。

1136 雷蒙成為安提阿君主。

1137 富爾克在巴蘭(蒙特費朗)投降。

1138 安提阿君主雷蒙承認約翰·康尼努斯為最高主權。

1139 富爾克和大馬士革結盟對付曾吉。

1140 曾吉從大馬士革撤兵。

1142 十字軍在奧龍特河被曾吉打敗。

1143—45 拜占庭人和安提阿人又起糾紛,雷蒙屈服。

1143—51 托羅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西里西亞。

第二次

(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1144 曾吉佔領伊德薩公國。

1146努爾丁繼承曾吉王位。聖伯爾納在韋茲來發出號召,由法王路易七世在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展開第二次東征。

1148 包圍大馬士革失敗。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歐洲。

1149 努爾丁攻佔阿帕梅,殺死雷蒙。

1153 博杜安三世佔領阿什克倫。

1154 努爾丁佔領大馬土革。`

1155—1156 雷諾洗劫塞普勒斯。

1158 博杜安三世重新佔領哈里姆。努爾丁在布塔哈戰敗。

1159 安提阿承認曼努埃爾為君主。法蘭克人與拜占庭人聯合圍攻阿萊普。拜占庭與努爾丁清和。

1160 雷諾被努爾丁俘虜。

1162 博杜安三世的繼承者阿莫利一世。

1164 努爾丁佔領哈里姆。

1167希爾庫赫在埃及。阿莫利一世攻克開羅。

1168 阿莫利在埃及受挫。

1169撒拉丁任埃及首相。法蘭克人與拜占庭結盟。包圍達米埃塔。

1170 阿莫利在死海痛擊努爾丁,在加薩攻打撒拉丁。

1171 薩拉丁推翻開羅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

1174 努爾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博杜安四世即位。薩拉丁攻佔阿勒頗,並奪敘利亞政權。

1177 薩拉丁敗於蒙吉薩爾,被博杜安四世擊敗。

1179 薩拉丁人侵蒂爾。

1180 薩拉丁和博杜安四世休戰。

1182 薩拉丁進攻納扎萊特、太巴列、貝魯特。

1183—1184 撒拉丁佔領阿萊普,劫掠薩馬里亞和加利利地區。

1185 博杜安五世,王位不久由德·呂西尼昂繼承。

1187 薩拉丁在哈廷擊敗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

第三次

(1189—1192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了西西里島。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衝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鬍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繼續東征。腓力佔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了塞普勒斯王國,又賣給了原耶路撒冷國王。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薩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打亂了拜占庭的統治秩序,使拜占庭處境困難。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的形象被拉丁人醜化,拜占庭皇帝們不得不迎合西方,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世紀末拜占庭未能也無力迎合西方,這成為西方入侵的借口。前三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人與拉丁人關係惡化,拜占庭人對西方人的仇恨使得西方更加想要征服拜占庭。

1187 蒂爾大主教號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

1188 除了的黎波里、蒂爾和安提阿外,薩拉丁佔領法蘭克人的全部領土。

1189 德·呂西尼昂包圍聖-讓-阿克。

1190腓特烈一世進入小亞細亞,佔領科尼亞,後溺死。

1191腓力二世和獅心王理查率十字軍東征。理查攻克塞普勒斯,佔領聖約翰達克。薩拉丁在阿爾蘇夫戰敗。

1192 德·呂西尼昂拿下塞普勒斯。出身香檳區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蒂爾的領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薩辛派刺殺。理查在雅法打擊薩拉丁,敗於耶路撒冷城前,返回西方。後於奧地利被俘。

1193 薩拉丁去世。

1194 阿莫利繼承德·呂西尼昂的塞普勒斯王位。

1197 亨利二世去世。重新佔領貝魯特。伊貝蘭(Ibelin)的約翰一世成為領主。

第四次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和架構提供了條件,它使看似輝煌的拜占廷帝國瞬間崩塌,為義大利航海共和國的勢力能夠深入和控制該地區提供了便利,也給後來影響西亞和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觀上提供了條件。

1199—1220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富爾克宣布,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蘭德斯的博杜安九世同率十字軍東征。

1204 十字軍佔領君土坦丁堡。建立東方拉丁帝國(1204~1261)。

第五次

(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普勒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由耶路撒冷國王德·布里埃納,以及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率領。1217敗於塔波爾山。

1218—1219 十字軍佔領達米埃塔。聖·弗朗索瓦在埃及。

1221 十字軍遠征開羅,沿途燒殺擄掠。達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

(1228—1229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1229 與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雅法協定,耶路撒冷重歸腓特烈二世,為期十年。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建立了一個優雅尚智的宮廷。

1232 聖-讓-阿克自治區成立。

1239 十字軍在加薩戰敗。第七次十字軍東征開始。

1244 基督教徒在加薩失敗。伊斯蘭教徒(卡爾茲米安的土耳其人)最後佔領耶路撒冷。

1247 土耳其人佔領太巴列和阿什克倫。

第七次

(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1248 法王路易九世(聖路易)在塞普勒斯登陸。

1249 路易九世佔領達米埃塔。

1250曼蘇拉戰役,路易九世投降,放棄達米埃塔以換取自由。馬穆魯克騎兵篡奪埃及政權。

1250—1254 路易九世重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後離開東方。

1260—1277 馬穆魯克騎兵的蘇丹巴伊巴爾

1265 巴伊巴爾佔領塞薩雷和阿爾蘇夫。

1268 巴伊巴爾佔領雅法和安提阿。

第八次

(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場。

1271年,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完結了。

1270路易九世死於突尼西亞。

1274—1275 馬穆魯克騎兵劫掠西里西亞。

1277安茹的查理覬覦耶路撒冷的王位,後奪取聖-讓-阿克。

1282 塞普勒斯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

1287 埃及蘇丹卡拉溫佔領的黎波里。

1291 卡拉溫的繼承者卡利爾攻佔聖-讓-阿克。敘利亞的十字軍王國滅亡。

戰爭軼事

說法一

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準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說法二

兒童十字軍,即十字軍中以少年兒童為主的民間十字軍,指的是發生在1212年,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或虛構傳說,通常有以下幾個元素構成:一個法國(一說德意志)少年見到異象;欲使聖地(指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和平地皈依基督教;兒童於是進發,至義大利;被作為奴隸拐賣;後來變賣兒童的船主被處以死刑,而許多兒童直到17年後才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解救,回到祖國。

自從Peter Raedt的研究工作在1977年發表後,現階段學界普遍認為參與者並非「兒童」而是德國和法國流浪漢組成的隊伍,其中一些人企圖前往聖地,而其他人從未作此想。早期關於此事件的記敘多不可靠,且長期以來一直多有出入。

歷史影響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鬥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的決鬥,協同動作有限。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勇猛果敢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恩格斯寫道︰「……在十字軍遠征期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而且由於其侵略暴行和本來的罪惡面目,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所謂要奪回的聖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頭目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聖墓」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虜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佔領該城後,對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天大屠殺。「勇士們」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乾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十字軍東侵在客觀上打開了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侵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藥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侵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侵,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藥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

盡?十字軍東征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闢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回教徒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係。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響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響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儘管領袖之間一直爭鬥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抵抗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儘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衝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鬥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份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回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佔領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辭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入侵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轉自百度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由法蘭克和諾曼騎士組成,他們靠著宗教狂熱和穆斯林內亂以及拜占庭的支持,佔領了耶路撒冷、安條克、的黎波里、埃德薩,建立了一批十字軍國家。此後穆斯林重現統一,開始收復失地,差不多到了十五世紀,上述地區一一丟失,十字軍逃到了塞普勒斯、羅德島等島嶼上。

第二三次東征是為了收復被穆斯林奪走的上述地區。第五到第九次是進攻埃及以期收復上述被丟掉的地區。第四次東征是個異類,本來想進攻埃及,結果威尼斯把十字軍帶去進攻君士坦丁堡抵債。


一部分

到 1202 年初夏,威尼斯人已經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足以將 33,000 人運送 1400 英里,跨地中海東部,並配備了足夠的供給,能夠維持這支艦隊一年時間。

「威尼斯人出色地履行了他們的合約義務,甚至做得更多。」維爾阿杜安承認,「他們建造的艦隊是如此地宏偉巨大,任何一個基督徒都不曾見過更好的。」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這都是威尼斯人集體組織的一項偉大成就,是威尼斯國家工作高效率的見證,這種高效率將為威尼斯共和國海上力量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艦隊已經整裝待發,完全可以按照預定出發日期(1202 年 6 月 24 日,聖約翰節)啟航,但十字軍本身的協調卻很糟糕,一再拖延。十字軍原定於復活節(1202 年 4 月 6 日)離家出發,但很多人直至聖靈降臨節(6 月 2 日)還沒有動身。

士兵們在各自領主的率領下,打著自己的旗號,零零散散地抵達威尼斯。而整個十字軍東征的領袖──蒙費拉的博尼法斯(Boniface of Montferrat)──卻直到 8 月 15 日才抵達威尼斯潟湖。但在 6 月初,形勢就很明顯,在威尼斯集結的十字軍人數遠遠少於合約規定的 33,000 人,威尼斯人為他們準備的龐大艦隊一下子顯得不必要了。

一些人為了方便或是省錢,選擇了其他路線,從馬賽或阿普利亞(Apulia)出發,前往聖地。又或許是他們聽到了小道消息:威尼斯艦隊的真正意圖是攻打埃及,而非解放耶路撒冷。

維爾阿杜安強烈譴責了那些沒有按約定出現在威尼斯的人:「這些人,還有其他許多人,對集結在威尼斯的大軍的危險遠征心存畏懼。」

但真相併非如此,維爾阿杜安和他的上級十字軍領主們在人數統計上犯了重大錯誤;而且即便是那些集結起來的十字軍,也並不受到他簽訂的條約的約束,並沒有義務選擇前往威尼斯的較遠陸路。

維爾阿杜安寫道:「抵達威尼斯的軍人遠遠不夠,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巨大的不幸。」

此外,威尼斯城自身並沒有足夠的地方來安置這些十字軍,而當局對這些武裝士兵停留在擁擠的城區也深感憂慮。他們讓十字軍駐紮在荒涼的沙洲──聖尼古拉島上,這是幾個利多中最長的一個,如今被簡單地稱為「利多」。

克萊里的羅貝爾回憶道:「於是,朝聖者們去了那裡,搭建帳篷,儘可能安頓下來。」羅貝爾是一名來自法蘭西的落魄騎士,他寫下了記述此次東征的生動的第一手材料,不像維爾阿杜安一樣從貴族的視角,而是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寫。

十字軍繼續零零散散地到來,合約規定的出發日期到了又過了,丹多洛的不滿日益加深。

十字軍的士氣因一些高層級人物的到來而間或高漲起來:法蘭德斯的鮑德溫(Baldwin of Flanders)於 6 月底率軍抵達,布盧瓦伯爵路易(Louis)隨後也率軍趕到;7 月 22 日,教宗使節──卡普阿的彼得(Peter Capuano)抵達威尼斯,為東征事業提供宗教上的支持。但目前軍隊的規模與合約規定仍然相差甚遠。

直至 7 月,仍然只有 12,000 名軍人。就連維爾阿杜安也承認:「事實上,威尼斯人提供了大量船隻、槳帆船與戰馬運輸船,足以容納現有人數的 3 倍。」

如果說這對十字軍領主們來說是一個尷尬的局面,那麼對威尼斯來說則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共和國已將自己的整個經濟押注在這次交易中,而對丹多洛而言,這將是一場災難,因為他曾做為中間人為十字軍鼓吹,用花言巧語說服威尼斯人民接受這次的合作。像其他所有威尼斯商人一樣,丹多洛堅信契約的神聖性。而這一次的契約尤其必須得到尊重。

據克萊里的羅貝爾記載,丹多洛對十字軍領主們很是惱火:

諸位大人,你們對我們竟如此不公!我和我的人民與貴方大使剛剛簽訂協約,我就命令所有商人立即停止貿易,投入到艦隊的準備工作中。一年半多以來,我們全心全意投入此項工作,沒有任何收益。他們為此損失了很多,為此我和我的人民希望你們能償還欠債。否則你們將無法離開這座小島,我們也將停止供給你們食物與飲水,直到你們清償欠款。

伯爵們和十字軍戰士聽到執政官這番話,感到十分焦慮和慌張。

我們不知道,丹多洛拒絕提供十字軍飲食的威脅是否當真。克萊里的羅貝爾又說:「執政官是個偉大而可敬的人,他並未切斷他們的飲食供給。」但被長期困在利多上的許多普通士兵的生活愈來愈不舒服。他們在島上實際上等同於囚犯,忍受著陽光炙熱的烘烤,踢起長長海灘上的沙子聊以自慰,望著這一邊亞得里亞海的碧水清波,而另一邊,威尼斯在潟湖裡燈紅酒綠,在遠處誘惑著他們,折磨著他們。

一位顯然對威尼斯沒有好感的編年史家記載道:

在這裡,他們搭好帳篷,從 6 月 1 日等到了 10 月 1 日。1 羅馬升(sistarius)的糧食能賣到 50 蘇勒德斯(solidi)。威尼斯人頻繁下令,不允許任何朝聖者離開這座島嶼。結果,這些人實際上已經淪為威尼斯人的俘虜,方方面面都受到控制。而且,一種極度恐慌的氣氛在普通士兵中逐漸蔓延開來。

他們虔誠地聚集於此,原本是為了獲得靈魂的救贖,現在卻發覺自己被基督徒夥伴背叛了。這實在說不過去。

日益惡化的憤恨之情後來會以更觸手可及的方式重現—疾病橫行,後果是「沒有足夠的活人來埋葬死者」。並且,或許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們如此滿腔熱血地希冀的航行的目的地根本就不是聖地。對窮人而言,此次東征不過是當權者和富人締結的一次又一次毫無誠信的交易。

威尼斯已經被認為是罪魁禍首。

當教宗使節──卡普阿的彼得抵達威尼斯後,他解除了十字軍中窮人、病人和婦女的聖戰誓言,允許他們回家。還有很多人乾脆已經當了逃兵。卡普阿的彼得做為教宗代表來到威尼斯,以教宗的權威發言,代表教宗的良心,以「妙不可言」的佈道鼓舞信眾,但他始終無力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十字軍無法支付欠款;威尼斯人又不可能免除其債務。這兩方面不可調和的矛盾碰撞在一起,將會給此次東征帶來持續不斷、疲於奔命地處置危機的氣氛,其後果在當時還沒有人能夠預測到。

雙方緊張地僵持著。

威尼斯人怒火中燒。領導十字軍東征的諸侯因自己未能遵守合約而感到羞愧。他們努力敦促每個人支付自己的旅費:騎士每人 4 馬克,步兵每人 1 馬克。每一次十字軍東征都受到缺乏現金的困擾,這一次也不例外。很多人已經支付過,便拒絕再交錢;有些人則根本付不起。

欠款的數額依舊十分巨大。利多的夏日驕陽似火,十字軍內部也為下一步如何打算展開了激烈爭論。有些人想要離開,然後另尋他途前往聖地。也有人為了獲得靈魂的救贖,準備傾其所有。

十字軍面臨著分裂的尷尬局面。貴族領導者們努力以身作則,交出他們的貴重財物,並在里亞爾托借錢。維爾阿杜安自我辯護道:「你應該看看那些被送到執政官宮殿以償付債務的精美金銀器皿。」即使這樣,還存在 34,000 馬克──也就是 9 噸白銀的缺口。他們告訴執政官,他們再也籌不到更多錢了。

對威尼斯和丹多洛而言,當前的形勢非常嚴峻。是執政官親自商定了這次交易;他必須出面解決危機。

丹多洛不得不先後向大議事會和公民大會報告了目前的形勢。大家的情緒很惡劣;整座城市都投身於這筆交易中,每個人的利益都受到了威脅。面對破產的危機,人民很是憤怒。

日子一天天過去:很快地,時間來到不適宜出航的季節,這次遠征可能也不得不宣告失敗。更要命的是:威尼斯目前還供養著 12,000 名日漸焦躁不安的武裝人員。丹多洛憑藉他 90 歲高齡的智慧以及威尼斯史上的前車之鑒,想出了兩個辦法:

第一,威尼斯人可以收下已獲得的 51,000 馬克,放棄東征計劃。但這會讓他們在整個基督教世界留下罵名:「從此,我們將永遠被視為流氓和騙子。」

第二,他們可以暫時擱置索要債款的事,他本人主張這麼做:「不如這樣,我們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能用最早一批征服的收益來償還欠我們的 36,000 千馬克(原文如此),我們就帶他們出海。」

威尼斯人都同意第二個辦法,到 9 月初,他們向十字軍發出了這樣的提議:

……他們(十字軍)都非常高興,拜倒在他(丹多洛)腳下,忠順地承諾一切聽從執政官的建議。那天晚上,所有人都陷入了狂歡之中,最窮的人也張燈結綵,他們把點燃的火把綁在長矛上,伸向空中以示慶祝,還在帳篷內點亮燈火,整個營地都被火光環繞。

從威尼斯看去,利多燈火通明。

大約在 9 月 8 日(星期天)的聖母日,大批威尼斯人、十字軍和朝聖者聚集在聖馬可教堂,舉行彌撒。在禮拜儀式之前,丹多洛登上講道台,發表了一段動人的演講:

諸位大人,你們的盟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你們要去完成的是前所未有的神聖使命。我只是個年老體衰的人,身體殘缺,需要休息,但我看到,沒有比我──你們的領主──更合適的人來領導你們。如果你們允許我加入十字軍,並將領導你們的重任交給我,並願意讓我的兒子來接替我的位置、保衛這座城市,我願意與你們一同前往,和朝聖者們共存亡!

人群歡呼雀躍,表示贊同。

每個人都大喊道:「我們請求你們,看在上帝的份上,答應吧!」這個年逾 90、雙目失明的老執政官,無疑時日無多,竟志願加入十字軍,令群眾熱淚盈眶:「人們都被這位高貴的老人感動了,其實他只要願意,本可在家安度晚年。況且他雖然眼球無損,但已經看不見了。」維爾阿杜安回憶道。

丹多洛從講道台走下,在旁人引領下,潸然淚下地登上高高的祭壇,在那裡跪下,並讓人在他的執政官尖角帽──一種象徵執政官地位的大棉帽──綉上了十字,「因為他希望人們都能看到」。

這對威尼斯人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他們紛紛加入十字軍隊伍……朝聖者們看到執政官親自加入十字軍,喜不自勝、萬分感動,」維爾阿杜安寫道,「因為他非常睿智,享有盛譽。」

年邁的執政官一下子就佔據了十字軍東征的中心位置。最後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艦隊預計於航海季節的末尾出發。

恩里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威尼斯第 41 任總督,是威尼斯史上著名的商人及政治軍事家。(Source:互動百科)

但這一次,真相遠不是虔誠的朝聖者們看到的那麼簡單。威尼斯人表面上溫和地同意暫緩收繳欠款,一直等到「上帝允許我們一同得勝」,但實際上卻與十字軍領導人締結了新的秘密協定。

根據這些密約,此次東征將會逐漸地顯露出真面目。

為了彌補暫緩收繳債務所帶來的損失,並確保威尼斯一定能夠得到具體的收益,丹多洛做了一番非線性思考,向十字軍領導層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要求。這個要求與威尼斯對亞得里亞海地緣政治──尤其是達爾馬提亞海沿岸城市扎拉──的迷戀有關。

威尼斯對這片海域的主宰,以及它對貿易和關稅的控制,一直令達爾馬提亞人心懷不滿。

扎拉這座「坐落于海濱……非常富裕的城市」一直對威尼斯的控制耿耿於懷,自西元 1000 年彼得羅二世.奧西奧羅執政官發動遠征以來,扎拉一直在謀求獨立。1181 年,他們又一次擺脫了威尼斯的束縛,與匈牙利國王簽署了保護條約。這種局面屢次重演。威尼斯人認為扎拉人背棄了封建效忠誓言;更可惡的是,他們竟然還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海上對手──比薩人眉來眼去。

丹多洛很可能原本就打算在率領艦隊沿著亞得里亞海南下途中,教訓不服管教的扎拉人,但在閉門會議中,他只是告訴十字軍領主們,此時要航向東方,已經太晚了;如果十字軍能幫忙攻打扎拉,那麼威尼斯人民就更容易接受將還款日期往後延。

為了避免此次東征徹底失敗,他們同意了。

從神學角度來看,這個決定非常不妥。十字軍東征的第一站竟然是另一座基督教(而且是天主教)城市。更糟糕的是,扎拉的新宗主──匈牙利國王埃默里克(Emico)自己也是十字軍。也就是說,兩支十字軍要互相殘殺。

的確,埃默里克沒有任何要真正動身出征的意思。

威尼斯人認為,埃默里克加入十字軍東征的目的主要是向羅馬教宗尋求保護,免遭類似的報復。即便如此,攻打扎拉仍然算得上是彌天大罪。此外,教宗英諾森三世在埃默里克的提醒下已經向丹多洛發出了嚴正的警告:「無論如何,不得侵犯這位國王的領土!」。

丹多洛不準教宗使節卡普阿的彼得做為教宗的代言人隨同艦隊出征,堵住了他的嘴,同時繼續準備艦隊。頗有些可憐的彼得祝福了十字軍,同時保留了自己對其目標的意見,匆匆返回羅馬。英諾森三世準備了一封警告信。事實證明,他之前對奸詐的威尼斯人的擔憂,是完全有道理的。

於正在集結的十字軍內部,也走漏了風聲:第一個攻打目標將是一座基督教城市。

十字軍名義上的領導者──蒙費拉的博尼法斯禮貌地謝絕參加第一階段任務:他顯然不想捲入威尼斯的帝國主義計劃;但整個十字軍東征陷入了尷尬的境地──要麼進攻扎拉,要麼就會土崩瓦解。


【世界歷史重大事件】十字軍東征_地圖看世界山寨版_新浪博客


ck2刷起來,wake up——教宗方濟各


推薦閱讀:

學習巴哈伊或者成為一名巴哈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佛教中「越布施,越富饒(有錢)」,這個觀點經得起推敲嗎?
峋山修道會、共濟會、兄弟會真實存在嗎?
自性屬不屬於空?
如果破戒殺一個正在吃鱉的鱷魚,就能救下鱉池裡數十隻無辜的鱉,虔誠的佛教徒會如何抉擇?

TAG:歷史 | 宗教 | 歐洲歷史 | 十字軍東征 | 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