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業如何像美國一樣搞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搞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是否可以加大農業產量?機械化生產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最近這是怎麼了呢?日常黑一波中國農業的節奏啊。

開宗明義的回答題主的問題: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農民都瘋了,同時還要失憶、選擇性無視、閱讀障礙症一起發作,中國才能像美國一樣搞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是因為中國別的地方都不大好黑了還是怎麼回事啊,最近好多人拿中國農業跟美國農業比較,以此說明中國不行,藥丸。我納悶的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比較不是不可以,要有一個公平公正的標準:現代智人,短跑跑不過獵豹,長跑跑不過斑馬,打架打不過黑熊,游泳游不過鯊魚,是不是現代智人就藥丸了呢

被你們人類干滅絕的動物大概不會這麼想。

本來呢,龍牙老師已經好多年沒有動過Photoshop這種高科技的東西了,種地的嘛,搞那玩意兒幹啥?今天也是逼不得已,龍牙老師是出了血本了,扛出壓箱底的寶貝,生動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操作略風騷,走位略抽象,畫風辣眼睛,請大家盡量少吐槽。

大家心目中的美國農業,大規模機械化的,大概是這個畫風:

大型聯合收割機啊,好高大上。這天,民主燈塔突然就佔領了中國,好萊塢一聲炮響,給我們帶來了資本主義思想,同時也帶來了高大上的大規模巨型機械農業,神州大地春雷響,川普主席掌舵忙,大地紛紛換顏色,農民心中好敞亮。

我們來看看畫風:

漂亮!

美帝解放軍也來到了龍牙的小破農場,帶來了川普主席的關懷與厚愛:

幹得漂亮!

真是太給力了!

川普主席真是太給力了!感動的我是熱淚盈眶,徹底的解決了我種地的辛勞——我他媽失業了

好了不開玩笑,下面是正經內容:

農業不僅僅是糧食種植。實際上,糧食種植全球都不怎麼賺錢,大部分種植戶都在靠著政府補貼活命,不管是中國的小農自耕還是美國的大規模機械化種植。

這裡我就不引用統計數據了,實際上,中國糧食年度總產值與鮮活農產品總產值基本上持平的,都在3.5萬億左右。而根據預測,到2050年,糧食總產值將低於鮮活農產品20%左右。

從我國居民食品消費量可以看出問題所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6統計年鑒。

重點看看幾個標紅的數據,糧食消費按照4塊錢一斤算,夠高了吧?這可是原糧哦,沒有加工的,脫皮都沒脫,一年也就1060塊錢。

僅豬肉一項,12塊一斤,480塊。水產一項,6塊錢一斤,便宜吧,130塊。我們是吃瓜群眾,我國是吃瓜大國,40公斤一個人,2塊錢一斤算,80塊。鮮菜1塊錢一斤,食用油8塊一斤,奶8塊,一共算520塊。咱們一年幹掉的鮮活農產品,1210塊左右。

實際上這也是發達國家主要農產品消費的典型結構,也就是地里長出來、吃下肚子去的東西市場結構。大家可以看出來,所謂的「美國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在中國為什麼有問題了吧?

老師,能不能給力一點

好的,我知道你還沒看出問題來,老師給力一點:

任何問題都要首先問自己一遍: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那麼再問為什麼。也就是知乎上常說的,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第一、中國該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的地方早就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

東北松嫩平原,水稻、玉米、小麥產區,機械化不是十幾年,不是二三十年,而是解放初期就機械化了。

西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產區、青藏高原河谷農業區,也在2000年左右實現了全面機械化。

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水稻主產區,2000年左右全面機械化。

華北平原地區要走得早一點,90年代左右已經機械化了。

隨便來一張新疆棉花生產的照片你們感受一下:

以上是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的地方,實現形式主要是機械出租為主,農戶平時不擁有機械,農忙季節採取租用機械、操作員的方式實現機械化播種、收割。江蘇宿遷,是我們常說的蘇北貧窮地區,也早就在2000年左右實現了這種形式的機械化。

第二、不該用大規模機械化的地區,也早就實現了小型機械化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廣闊的山地地形,山裡人也要活命,也要發展。按照題主的說法,山裡人是不是就該去屎呢?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湖北西部,廣西、廣東,這些是我國的主要丘陵、深丘、山地地形農業區,也已經在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實現了全面的小型機械化。

主要實現形式是農戶自有、交換借用、分散配置的小型輕便型農機,就是上面圖片里這種。實際上已經實現了從耕地、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到最終的初步加工,一整套的機械化操作。

比如說,老李家有個旋耕機,隔壁老王家有個脫粒機,村頭老周家有一套大米加工機。播種的時候老李拿出旋耕機大家一起用,收割的時候老王貢獻出自己的脫粒機大家一起用,水稻晒乾了老周拿出大米加工成套設備去殼、拋光、篩選,成品大米就出來了,運到城裡賣給你們這些四體不勤的城裡人吃。

老師,能不能再給力一點

老師腰不好,省著點給力。

實際上,中國現在的農業生產正在從機械化向信息化邁進,跟美國農業的發展步伐差不多,有些地方甚至更先進一點。

我的農場前幾天剛剛安裝完所有棉被,這是當時山東來的師傅在調試機器。這批機器是全自動的,使用感測器採集內外溫差、照度、降雨、風力等等數據,自動實現棉被的收放。這不是什麼高科技,幾塊錢的感測器、二十多塊錢的單片機就能把這事兒幹了,貴就貴在軟體。實際上一個控制箱也就才300塊錢多一點,還能聯網,能實時監控,能半自動操作,能故障自檢告警。

老師,你別給力了,你好像答非所問啊

這位同學的悟性有點差啊,你是不是經常吃被門夾過的核桃補腦呢?

第一、中國不用像美國那樣搞大規模機械化

1、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

中國山地多,美國那種大規模農業沒有實現條件,也沒必要跟風學。能夠大規模機械化的地方早就大規模機械化了,這個問題本身問跑偏了你曉得不?

2、中國不是以農業為主要盈利產業的國家,中國農業的任務是餵飽自己,不是出口創匯

中國農業出口創匯、支持工業發展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中國農業的任務是為國民提供儘可能豐富多樣的農產品。

第二、中國需要的不是美式機械化

大規模機械化僅僅對大面積糧食生產有用,僅僅能夠降低人力成本,在特殊條件下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前面已經分析過了,糧食生產只佔農產品市場的小一半,大型農機在設施農業中基本上沒有卵用,在養殖業裡面作用有限。

先說龍牙老師從事的設施農業。設施農業不是不能機械化,而是只能小型機械化,需要的是個頭小、智能化程度高、靈活的小機器,而不是動不動幾百千瓦功率的大傢伙。前幾天龍牙老師怒砸一個樹莓派,有的同學還記得,好多小夥伴跑出來秀智商——你知道龍牙老師想幹嘛不?我當時想做個自動摘番茄的機器人,你行你來?

再說養殖業。中國市場本身排斥規模化養殖業,都稀罕農家散養的,怪誰?怪農民嗎?農民是跟著市場走的,規模化養殖產品市場雖然不喜歡,照樣佔據著大頭,該機械化、自動化的早就實現了。

這是西藏拉薩的一條蛋雞生產線,一天產蛋500000顆左右。

這是一個位於成都市郊的現代化養豬場,他們有全自動豬圈,我沒來得及拍。全自動豬圈是啥呢?每頭豬耳朵上會有個耳牌,豬小時候就釘在耳朵上了,裡面有個晶元,自動監測豬的體溫、心跳等等數據。豬圈裡還有自動稱重的地秤,空氣、溫度、濕度等等感測器自然不在話下。

這個豬圈每天會自動根據豬的身體狀態、年齡,配最合適的飼料給豬吃,定量、定時。

那麼這個養豬場的規模在成都周邊能排到第幾呢?養豬場老闆跟我摳了大半天腦袋,說排名太靠後了說不出來,應該在50名以後去了吧。

中式機械化與信息化正在同步進行中。

老師,來講講咱們機械化得咋樣了?我聽說還有好多小農經濟形式存在啊

好的,沒問題。

有的同學喜歡美式機械化純粹是出於對大型機械的熱愛。講道理,是個男人都熱愛大型機械,我兒子才5歲,最愛大型工程機械了,從兩歲開始熱愛。

我也愛。當年還在部隊的時候,身為一名上尉軍官,能恬不知恥的央求個上等兵讓我開開坦克玩兒……他居然有96A玩兒!

然後被拒絕了……

中國人玩兒機械其實厲害得很,跑偏了會鼓搗出這玩意兒:

不跑偏的時候就會弄出這些東西:

你真的以為一個破爛大型農業機械會造不出來?造出來不能量產?量產了成本會比美國高?naive!

中國的「發達國家粉碎機」稱號不是跟你開玩笑的。

中國農業機械化講究的是個「因地制宜」,決不搞教條主義的那一套。

中國各地每年都有無數的農機博覽會,從最大型的機械到一個人能扛著爬山的小農機,最基本的拖拉機,最科幻的無人機,應有盡有。不客氣的說,就美國那點小破博覽會,門類絕對沒有中國的齊全。中國人的創造力在這個場合簡直體現得淋漓盡致,許許多多的創意叫你目不暇接。不管你是在平原還是山地、熱帶還是寒帶、草原還是叢林,總能找到你需要的農機。

看了這麼多,還不明白「中國的農業如何像美國一樣搞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同學,我還有最後一招秘籍:

仔細參悟,自然就明白了。


前中國農業大學學生滾來答題。

===============================================

先來看概念,什麼叫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

農業機械化起始於資本主義侵入農業以後,其發展在歐美各國一般地經歷了三個階段:

1.半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19世紀中葉到末葉。特徵是在農業生產上廣泛使用畜力牽引的簡單的農業機械。.

2.基本機械化階段。大體上是在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特徵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業普遍採用拖拉機牽引的農業機械。

3.綜合機械化階段。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特徵是在農、林、牧、漁各業的各個環節上,及其產前和產後部門,都廣泛地使用更為先進的農業機器。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

從上述的階段劃分來看,中國的情況比較複雜,華北、東北、新疆等主要糧食產區部分達到了綜合機械化程度,小麥、大豆、玉米、棉花、馬鈴薯等種植收穫環節普遍採用專業的機械(當然機械的先進程度和美帝還是有差距,但當我第一次看到可以收馬鈴薯的機器時已經感覺很神奇了);華中、關中地區大部分實現了基本機械化,拖拉機、小型收割機等等均比較常見,這可能也是大多數人對中國農村的普遍概念;部分偏遠落後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還停留在半機械化水平,牛車/馬車甚至人力勞動還普遍存在。

我們想像中的中國農村大多數是這樣的:

這樣的:

甚至還有這樣的:

但其實我們的農村也有這樣的:

大型小麥收割機

大型玉米收割機

大型施肥機

當然美帝的農場大部分是這樣的:

這貌似是個牧場。。。不管了。。。

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這是美帝的高科技,噴農藥用的,感覺比我們的霸氣了好多。。。

講完概念我們再來看看中美兩國農業的簡單比較情況:

1:中國糧食種植面積大,產量高但單產低

以2009 年為例,中國的穀物種植面積為8859.28 萬hm2,高於美國的5 800.15 萬hm2。同年穀物總產量48 368 萬t,高於美國的41 981萬t。但同年中國穀物單產只有54.60t/ 萬hm2,而美國穀物單產為72.38t/ 萬hm2,中國穀物單產僅為美國75.4%

2:中國農業從業人數多,佔總人口比重大

中國穩定從事農業勞動人口約3億(不是擁有農業戶口),佔總就業人數45%左右;美國長期從事農業勞動人口僅300萬,佔總就業人口2%

3:中美人均耕地面積差距懸殊(這點是最關鍵的,後面再分析)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4畝,摺合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大約3畝,美國人均耕地面積0.7公頃約10.5畝,摺合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約525畝。這個數字雖然不一定精確,但反映了中美農業人口耕地面積差距在100倍數量級。

4:中美農業科技投入水平差距巨大

首先是國家層面的,90年代美國每年用於農業科研的經費約為620 億美元,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明顯大於整個社會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經費投入大概是中國的數百倍。加上中國科研界的逐漸嚴重的學術腐敗問題,真正用到實處的經費更要大打折扣(曾經和總書記攜手植樹、工程院最年輕院士、母校著名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涉嫌貪污2000萬)。其次美國農業科技投入中私人投資比例較多,也孕育了擁有眾多世界知名農業企業,例如大名鼎鼎的農業公司孟山都(全球最大種業公司,轉基因技術的主要推動者,小崔同學吐槽的草甘膦是該公司旗艦產品)、農機公司CNH(農用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生產世界排名第一),依託全球500強級別母公司從事農業行業的杜邦、惠氏、拜耳(拜耳是德國的)等等。反觀自稱傳統農業大國的中國,居然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農業公司,中糧的重心一直不在傳統農業,目前農牧行業市值最高大北農也冒出了總裁夫人在美國偷玉米種子被捕的鬧劇大北農境外竊種風波再起 董事長之妻在美國被捕,最搞笑的是2011年A類大農業板塊前三甲居然都是白酒企業A股大農業類上市公司排行榜發布 酒企佔據三甲。

當然還有國家農業政策、氣候水文條件等等等,不懂的就不詳細說了。

============================================================  

限制中國農業發展大規模機械化的根本原因耕地破碎化程度太高,而且這個問題短時間之內不可能普遍解決。典型就是黃土高原地區和南方的梯田。有數據顯示,中國2003年末戶均地塊數5.722塊,其中規模不足0.5畝的有2.858塊,規模在0.5-1.0 畝的有1.194塊,在1.0-2.0畝的有0.813塊,在2.0-3.0畝的有0.342塊,規模在10畝以上的僅有0.233塊。放眼望去都沒有10畝以上的一塊平整土地,怎麼搞大規模機械化?有的地塊甚至在半山腰、懸崖邊,拖拉機它也開不上去啊(恩,下一部變形金剛可以考慮變個收割機什麼的)。

你告訴我這樣的耕地怎麼搞大型機械化!!!(在這裡我要吐槽一下 @孟德爾 的答案,真沒有那麼簡單啊)

這種耕地過度破碎,一方面是由於土地自然條件造成的(例如西北和西南地區,地理不好不展開分析,但這個硬性問題很難解決),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農業人均耕地面積太小造成的(這個可以通通過土地政策、城市化手段變相解決)。

假如有1000畝地,都是平原地區,氣候水文條件優良,農業設施齊全。

美國只有2個農民負責種這1000畝地,大家喝瓶啤酒一商量,好嘞咱今年就種麥子明年種玉米吧。大不了你種小麥我種玉米互不干涉。然後各種大型拖拉機、農用飛機、收割機一齊上陣,這就齊活。

中國將有300個農民種這1000畝地,估計光分地打壟畫線就能折騰一年,然後你想種小麥,老李想種玉米,隔壁老王想種棉花,鐵牛看上了大豆,二蛋惦記更值錢的烤煙。各種作物種植收穫的時間不一樣,需要的機械也不一樣,加上面積太少用機械確實不方便,好比開著法拉利進了北京衚衕串子,真心掉不了頭,一不留神壓了別家地還得出事故。各自一琢磨,還得把自家老黃牛牽出來了。

這就是中國很多農村的現狀,雖然輪作間作也有一定優點,但對大規模機械化推廣確實非常不利。

同時我國的土地政策也給這一現狀雪上加霜。中國自1978年以來在農村實施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即在保持土地國家集體所有制前提下,將耕地承包給農戶,農戶獨立經營自負盈虧。這一制度在實施初期大幅度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為了平均分配土地,各家各戶按照土地肥瘦搭配、遠近搭配的做法,在人均耕地已經很少的現實條件下,直接導致了耕地的嚴重破碎化。例如一畝陽面的水田就搭配4分陰面的山地,我老家有些農戶4畝地甚至分成了5個地塊。

額。。。好像和 @孟德爾 的意思也差不多。。。打臉。。。

==================================================

總結一下:我們國家部分地區(華北、東北)具有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也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但受制於科技條件,還未達到農業發達國家的水平;另一些地區(西北、西南)則由於地理、水文條件,確實不適合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我們國家的地理條件、社會結構、經濟水平、政治制度等眾多因素決定了不可能實現美國那樣的普遍性的大規模機械化農業。

==================================================

數據、圖片均來自百度

歡迎大家指正

以上


初中的時候在家看一個節目,當時農業稅還沒有廢除,加上提留款什麼的,連帶農民種地的化肥、農藥、機械投入,地種下來根本不賺錢,甚至還要賠錢。很多農民寧肯土地撂荒也不種,都外出打工了。

然後這個村子裡的一個大姐還留在家裡種地,外出打工的農民也都把土地直接委託給她家來種。結果到最後這位大姐竟然種了上幾千畝地,各種農業機械一應俱全,也算是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

後來國家免除農業稅,還有一定的補貼,農民又回來把地給要走了,結果這個大姐各種農業機械也無用武之地,反而陷入困境。

實際上就我所見到的農村情況,基本上也已經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只是沒有達到美帝那種大規模的機械化農場生產罷了。收割有聯合收割機,耕地有拖拉機,播種有播種機,只是晾曬、施肥等比較複雜、繁瑣的工作還是需要人工。我們雖然沒有大規模的現代化農場,承擔不起各種大型農業機械,可是完全可以去租賃。部分有所資本的農民會購買聯合收割機、大型拖拉機,農忙時農民可以直接找機器到自己家地里收割、耕作,付一定的費用。而且大型農業機械的購買是有國家補助的。每年麥收時節,從南方開始,收割機會次第往北方出發收割麥子,整個收割季節大概要持續一個月左右,而機主據說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但是其中的辛苦也是不用多說的。


美國二戰前一戶農民要達到收支平衡(意思是農用機械隨便買,出了新型號就買輛玩),大約需要耕種200英畝土地,據說現在起碼要上千英畝才可以收支平衡。換成中國就是6000畝地。華中地區500戶的一個村,一般有2500畝地,也就是說2個村只能留一戶人家。

農業機械化的最終目的是解放人力,解放的人力只能進城賺錢,無論是一人種100畝地自己用1台機器,還是100人各種1畝地合用1台機器,最後都一樣是99個人沒活干,還是要進城。
可惜農村沒那麼多地,城裡沒那麼多活。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你們這些城裡人都裝上火箭發射到人馬座去,然後農民們接替你們的工作和房子,農村留200萬農民,凡是不適合機械化的山地丘陵直接拋荒還林,中國農業明天就能實現機械化。這個方案中國早就在實行了,叫計劃生育。

日韓做不到,所以日韓農業現在也只是半拉機械化,人多機器少,大家用五分之一的精力種地,五分之四的精力和ZF斗,抗議進口外國農產品。

美國人為了方便灌溉,只種中間圓形的部分,大約2成土地是閑置的。而且有一定比例隔年休耕的,人家土地多得種不完,都是300年前從印第安人手裡搶來的。如果當年滿族侵略者把漢人像印第安人一樣殺光,那就——


部分反對 @曹豐澤 的回答

中國農業存在像美國一樣搞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地方,這個地方叫黑龍江農墾。

 截至2016年底,墾區農機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6%,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黑龍江墾區在大農機、大科技應用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標準。

原文鏈接:砥礪奮進的5年 數說農墾-黑龍江-東北網手機版

我給出來的解答是:

1)土地流轉

2)農民非農化

3)減少補貼,減少關稅,糧價管控放鬆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三農問題很難解決,認為我們這群從農業大學畢業的學生,學農愛農卻不獻身於農很不光彩,認為農業最大的問題是後繼無人。我卻認為我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民生之多艱」,卻認為農業最大的問題是現在人太多。

黑龍江的人口每年都在外流,黑龍江農墾的人每年都在減少,但黑龍江農墾每年的糧食還是在增產,人均收入不降反升,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黑龍江糧食產量穩居全國第一 農民收入躋身前十

原因不是大規模機械化,而是人少了,人少了,為了保證產量,才會大規模機械化,人均收入才會提升。

農業和其他行業不同,不是說一塊地十個人種就比一個人種的產量增加十倍,不是,而是很可能不增加。所以,把大量的農民困在農村,才導致了當下農民的人均收入過低。

我國農業要做的,第一是轉移過量農民,把他們從田裡解放出來,帶到可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更豐厚工資的二、三產業和一二三四線城市,而不是一直祖祖輩輩耕種著貧瘠的一畝三分地。

第二要做的,就是土地流轉,即把進城後的「農民」的土地,流轉到一個集體或者一個人的手裡,然後再搞規模化,才會有戲。至於我國南方大量的山區,難以機械化的地方。直接退耕還林就好,沒必要守著18億畝的紅線不放,何況還是那樣的地方。既然有東北廣闊的平原,為何不用?既然國外可以進口低成本的糧食,為什麼不進口?當然,國家安全是一方面,可是這是否也是各個省份間不流通的表現?

最後,農民需要的不是補貼,而是合理的價格,是把自己手裡的蔬菜水果豬肉牛肉,賣出值得的價錢,不應該一直被國家壓制著。

我一直想回家養豬,但現在我國的大環境,還無法讓我安心養豬。


中國的地形多山,農田作物多水稻,所以農業機械只是企圖山寨和引進美國大平原農業機械,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兩個解決方案

1,嘗試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減少水稻的食用量,增加其他農作物(比如土豆)的食用

2,獨立自主研發梯田水稻農機,比如遙控和三維定位的自動插秧機用以在梯田工作。

但事實上上,中國農業無法研發或者普及大規模機械,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問題。簡單說,就是中國的人力成本還很低,不足以倒逼市場或國家提高對農機研發的投入。

中國農業未來要走向機械化,勢必會像義烏東莞的血汗工廠一樣,人均工資提高後,就沒人願意去血汗工廠了,工廠就會求變,有些倒閉不幹了,有些就集資後置辦自動化流水線。中國農業則首先需要「農民紛紛出走城市,務農人數不足」,才有可能推動機械化集約化,農機才會有市場,農機研發才會有資金投入,在此之前,都是白搭。

中國農村還有5億人至少,至今還是人多,還不是機械化的時候。


不談地形差異就談如何機械化是扯淡。

最需要琢磨特色的時候倒是cos上西方價值觀了


目前我認同溫鐵軍教授的觀點,非殖民地的原住民大陸絕不能搞大機械農業,同時我們還需要一個相對破碎,但所有權分散的大農村來為城市經濟兜底,否則一單我們的工業化出現問題,我們就無處泄洪,破產工人回不去農村,就會像南美一樣聚集在城市,最終中國的發展之路被龐大的貧民窟拖垮。

我們在歷史上面臨危機的時候,之所以沒有徹底倒下,就是因為我們可以發動青年上山下鄉,讓勞動力去農村,從而化解危機。


其實題主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層次來看,一個是農業機械化,一個是大規模機械化。我老家冀東南平原,小麥重要產地。我們那裡人均土地只有一兩畝,地基本被劃分成了一畝多的小塊,但由於地勢平坦,小麥,玉米等作物種植與收穫十年前就基本實現機械化了,從耕耘到播種,從收割到脫粒再到秸稈粉碎還田一台機器就可以搞定,我好幾個小學同學都購置了大型聯合播種收割機播種機,每年收穫季節新聞聯播也會播放專業收割機團隊自南向北掃蕩的新聞,應該說,機械化基本實現了。但是,現在機械化的潛力已經被發揮到了極致,而大規模還談不上,主要原因就是地被劃分成一個個小塊,分屬不同的家庭,每個小地塊分別收割結算,大型機械只能按戶一次操作一小塊,效能無法充分發揮,而且大型機械供不應求,有些農戶因為等不急被迫採取落後的方式,所以,儘管農業機械化的條件已經成熟,但大規模機械化的道路任重道遠。


很多人都誤會了這個問題。

因為中國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少,所以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

實際上這個完全沒有邏輯。

舉了最簡單的例子,很多年之前,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叫人力車,就是駱駝祥子那種,那時候應該不應該引進汽車呢?你可以說,不應該,因為引進了汽車,這些人力車夫去哪裡生存?

所以就不引進汽車了嗎?

同樣的問題,中國農民太多了,機械化生產又是資本密集型的,如果真的機械化生產了,那這些農民都會失業,城市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崗位,所以就不應該機械化。

這樣想很好。

但是還不夠好。

就像汽車淘汰了人力車,人力車夫沒有工作了一樣,就像改革開放以來大批國有企業倒閉,國有企業員工下崗一樣,市場經濟,一切有效率的生產方式會淘汰一切沒有效率的生產方式。

讓我們進行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中國有一百個農民,每個農民一畝地,每畝地生產100斤糧食,還有一個資本家,資本家發現,如果把土地集中起來,搞大規模機械化經營,會有規模經濟,也就是集中100畝地生產的糧食,要大於100畝地分別生產然後加起來的糧食。例如後者一共生產100*100=10000斤糧食,而前者除去成本可以生產11000斤糧食。

該不該讓這個資本家把地買下來?

你可以說,不該,買下來之後農民就失業了。可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集中機械化就是有效率的啊?

我們設想,能不能有一種方式,讓二者都受益。當然有。例如資本家仍然給每個農民100斤糧食,他們不用幹活,就當地租了,而資本家獲得1000斤的剩餘。這樣農民起碼沒有損失啊,他們得到的和以前一樣多,還不用幹活。雖然他們也是失業了。而資本家更是賺了1000塊錢啊!而且整個社會是不是也進入了一個更有效率的境界。

是啊,農民沒有土地了,失業了,但是農民的狀況沒變壞,資本家的狀況變好了,整個社會的財富提高了!為啥比這麼干?

所以一切「以中國人多,人均耕地面積少,城市提供不了就業崗位」來反對一種更效率生產的,都是耍流氓。

問題在哪裡?第一,農業生產有沒有規模經濟?第二,分配能否解決好?

第二點比較容易理解,因為資本家不是什麼好東西,官商勾結之後,這倆都不是好東西,所以損害農民的利益是可預見的,但這是不推行有效率生產的理由嗎?如果是,中國也別改革了。

第一點呢,這是個技術問題,既有組織上的技術問題,也有技術上的技術問題。從組織上看,或許家庭為單位的生產規模比大工業園區式的農場生產規模更有效率,這個好像有實證研究,具體我也忘了;技術上的,我國很多地方尤其南方,土地特點不適合大規模生產,也就是所謂的「土地細碎化」。

我也不是專家,研究都談不上,說這些的意思是,不要拍腦袋寫個答案,多想想。沒有什麼東西是有效率生產的借口,除非它沒有效率。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不要第一反應是阻止有效率的生產實現,而是想辦法解決分配問題,使得有效率的生產真正實現。


梯田種的紅米好吃,超級稻難吃


看地方,東北華北西北是可以的


1農村一產勞動力大量外流到二產工業和三產服務業,二產經濟危機後就業向三產流動

2最低工資與居民負債不斷上升

3農村適齡就業人口不足,農村新土改將土地流轉給專業農民和企業組織

4國內農業用地價格上漲,專業農戶和企業投資海外農業

5在巴西修建大豆鐵路專線,在烏克蘭修建萬畝小麥農場,在俄羅斯修建大量蔬菜基地,在各大洋開展遠洋捕撈

6合成食物


您配嗎?

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您配嗎?

咱們現如今有三條路可以選:

1.殺光白人,讓中國墾荒團登陸美洲大陸種他們的好地。

2.堅持強制一胎化一百年不動搖,同時關閉邊境,許出不許進。

3.突然間天神下凡,將中國的山地丘陵夷平為萬頃良田。

您看以上三條路哪條靠譜?

所以還是別做夢了。誰tm都有一個美國夢,但中國的當務之急是達到小農的極限。是推廣150畝的家庭農場,讓農民至少過上小康,吃上肉。剩下的邊角土地可以搞搞農村養老,不指著賺錢,但也省得一群壯年人閑著,至少解決一下副食。

而不是像某些農業學家臆想的那樣「過上窮且安然的生活」。


機械化生產不一定能提高農業產量,但是一定能提高效率,把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里解放出來。

詩經說,民亦勞止,汔可小休。農民太勞累了,希望能休息一下。說句大實話,每個人來到世上都不想勞動,所以統治階級都想吃現成的,但是農民工人不勞動不行。農業機械化之後可以大幅度減少農民的勞作,讓他們有更多的空餘時間。

這些空餘時間幹什麼?可以當工人,使工業得到發展。工業發展之後,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就減少了,可以有很多的休息時間。

這樣的話,不都失業了嗎?私有制下確實會失業。所以私有製為了防止失業,社會不穩定,會設法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銷毀過剩產能等等,不讓機械化自動化的程度太高。所以馬克思說私有制是腐朽的制度,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

而公有制里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提高之後,就不會有失業的。可以把所有的勞動者分成幾批,輪流勞動,休息時間待遇不變。休息時間幹什麼?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可以打牌下棋,可以旅遊,可以發明創造,可以研究學問。

現在中國的農業之所以不適合大型機械化作業,是因為單幹,農田被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大型機械根本抹不開。

現在單幹的農民都僱傭中小型農機,這種農機浪費很嚴重,拿收割小麥、玉米、黃豆、水稻來說,通常每畝都要灑落幾十斤甚至上百斤。大家知道農業上要提高几十斤的單產有多困難嗎?可是這上百斤的產量就在最後這一關被輕易地損失了。而且因為地塊太小,使這種中小型農機的效率也很低,又由於每家每戶的農民還得參與農田的管理和種收,農民工都心掛兩腸,邊打工還得邊管著農田,給企業也造成了不便,所以目前這種狀態遠不如美國大型機械化操作的優越性高。

要使中國農業也實行大型機械化作業,必須土地重新歸公,幾百畝幾千畝劃成一塊,重新平整土地,規划水利。現在搞的土地流轉,把土地歸為一家耕作,其他農民為他家打工,搞大地主模式,這個做法雖然比單幹的效率要高一點,但是大地主與大地主之間會有糾紛,大地主和政府之間也會撕扯,還會引起更嚴重的貧富分化,這個辦法不好。


機械化農業需要配套產業,就是農業服務公司

並非一個農場主要採購全部機械

甚至他可以什麼機器都不買

一切都是租用的

以紐西蘭為例

只要一個電話

有平地的公司來平地

有耕地的公司來耕地

有圍欄的公司來圍欄

有播種施肥收割......

甚至有人提醒你什麼時候該幹啥....

別以為就是兼并更大的土地

自己買好多設備啥的

不需要的!

農業機械化以縣為單位

組建配套服務比較適合

朗咸平說過這個話題


把東部地區閑的無聊的人通通發配新疆,西藏,青海等等地廣人稀的地方。

搞集體農莊,生產到戶。農莊收取收成的一部分用於補貼農莊內生產力低下的家庭,剩餘部分歸集體所有任何人都不能動這部分產品的錢,這部分的錢用於購置設備並且該設備歸集體所有而不是歸屬某個人。

好吧,第二條是不是很熟悉?還有誰願意加入這樣的農莊?


中國唯一可能這麼乾的只有東北地區。


你得先把那麼多靠種地吃飯的人趕到城裡去給資本家打工……

不然大規模機械化了,靠種地吃飯的人要餓死。

哦對了,國家管這個步驟叫城鎮化。


土地私有化。

中國有個西山會議對這個問題爭論的很激烈啊。這些都是中國的精英,最後做出一項決定,家庭聯產太保守,土地私有太激進,最後開始土地流轉,用一種非常緩慢的方式來完成土地集約化經營。

道理很簡單,中國也想加入世貿2.0版,問題是農業是個坎啊!假如中國願意放棄政府壟斷第三產業的話,那就業根本就不是問題,而且掠奪農村人口還可以遲滯中國的空心城和老齡化問題。

土地政策是共產黨的生命線,是上台執政的基礎,所以黨國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非常小心的。


推薦閱讀:

現在政策開放二孩,是不是應該投資乳製品?
房地產金融的知識框架是怎樣的?
為什麼中國眼鏡市場,寶島眼鏡一家獨大?
有關低端勞動力的使用?
中國房價能降嗎?

TAG:政治 | 經濟 | 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