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要悼念死人?
中國有很複雜的喪葬儀式。我們都知道死人又看不到,為什麼還要辦頭七二七三七,還燒紙上貢品?
為了減輕生者的悲痛。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悼念死者(節哀),心會得到安慰,才能更堅強的活下去。
一、為生者。二、為死者不是真正的死去。
就喪葬儀式的排場和隆重性而言,它更多的是做給活人看的,因此死亡變得不是死者的事而成為生者的事。俗話說」事死如事生「, 即是指事奉死者要像他活著時一樣,事奉死者的原則如同事奉生者。
而祭祀或掃墓,它通常以制度、風俗或節日的方式,強制性地或習慣性地發生,表達生者對已死者的敬意或悼念,也會給生者尋求一種精神寄託和安慰。如」老祖宗保佑我家孫子高考順利,給你多燒點紙錢「一類。
我始終認為,死者的死去是肉體性的,而已死者和生者的聯繫是精神性的,生者通過紀念文章或追思會議以語言文字或圖像等方式向已死者表達敬意或悼念,或者以閑談方式隨意地或偶然地談起已死者;不管哪種聯繫,已死者與生者的關係都是一種被談論的關係。這種關係,也就是俗稱的」活在我們心中「,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追求這種類型的永生靠的就是複雜的喪葬禮儀。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 那就真真死掉了。「 ——魯迅主要原因來自對死亡的畏懼
《喪鐘為誰而鳴》
——作者 約翰·敦 譯者 李敖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那便是一塊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莊園,一旦海水沖走,歐洲就要變小。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作為人類的一員,我與生靈共老。喪鐘在為誰敲,我本茫然不曉,不為幽明永隔,它正為你哀悼。
延緩接受事實的過程。
源自祖先崇拜
為什麼人要悼念死者?為什麼要一個成年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明知地球要毀滅,卻要精心撫養下一代?
這種問題可以找出理性的原因,但在原因的後面,如果想再分析一層,找出更深層的道理,卻往往只能歸之於本能。
因為並非"
我們都知道死人又看不到"
不是超度亡人,而是超度生者。
1)不願忘記死者。2)也不願被遺忘。做給活人看。(兒子看著,將來有一天我死了,你就這樣來看我)。
因為道教推崇」靈魂不死「,佛教講究」生死輪迴「,而儒家又以孝道為先並把喪葬禮儀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如孔子所言」生,事之有禮;死,葬之有禮;祭之有禮」。他的繼承人孟子和荀子更是認為厚葬才能講禮盡孝,否則就給你扣上「不孝」的大帽子,所謂」「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漫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在這幾位大家的影響下,歷朝歷代都奉行「慎終追遠「」事亡如事存「的喪葬觀。有種說法是」不死其親「,就是說不把死去的親人當做亡人,而是把他視為靈魂與肉體仍然存在的活人。」事亡如事存「就是要求人們在對待死者的態度上要與生者等量齊觀。
至於後來為什麼喪葬儀式發展的越來越複雜,就跟社會階級的分化有關了。顧炎武曾說」古不墓祭「,說東漢以前沒有複雜的喪葬民俗。後來出現地主和富商大賈,家族私有財產的繼承製逐漸代替宗族共有財產的繼承製,人們的家族觀念加強,才開始流行喪葬禮儀。而其中土葬受歡迎,也是因為其最能體現出禮制的等級差別。例如有五服制明確與死者關係的親疏遠近,打「引魂幡」只有第一繼承人才可以,送個終也得彰顯繼承權順位。
還有其他的一些喪葬習俗例如題主提到的」頭七二七三七「 」燒紙上貢品「等主要是和」靈魂不死「的思想有關。另外通過這些活動還可以起到進一步明確血緣、親族、與社會關係網路的作用,通過這些紀念活動可以增強熟人之間的凝聚力。毛主席都說了嘛,」村裡死了個人,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換現在的說法,可以促進咱和諧社會。
還有,葬禮與紀念儀式還可以調適親族心理與撫慰情感。死亡是大不幸,對於生者而言也在各方面都會發生大變化,從而引起焦慮不安。而葬禮可以將相關者都集合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相互療傷。反問一句,你所在乎的社會允許你不掉念嗎?
人喜歡一些啥意義都沒有的儀式。從文明起源這樣,這是文化遺傳。思想啟蒙後,儀式沒了,但還是要依賴一點形式釋放失親之痛。生者悼念死者只是為了自己,對死者而言,一切都毫無意義。
過幾日便是冬至,路邊有燒紙錢的人。連綿陰雨,好像每年這些時候都會有雨,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冬至也是雨。外公去世那天倒是沒什麼雨,出殯時那日起風,我的麻與孝被吹到湖裡,漂浮一陣沒有沉下去。我私認為自己是最被他疼愛的,臨終之前他卻最終沒來得及見我最後一面。那天冥冥之中感覺要發生什麼事,和母親通完電話,向班主任請了一周的假打算去滁州,本想沒能力養老至少也要送終。洗完澡準備早睡趕長途大巴,然後母親突然來電。外公去世。15年8月21日,22時04分。#外公墓立在他父母不遠處,母親說這是歸根。於是一座頗有年頭的陵園立了一座新墳,嶄新還沒受風雨侵蝕,吹喪樂的人滴滴答答討著錢。他終究只是化為一堆白骨,哪怕走過青山黃土。
新墳里永眠著一個老人,帶著活著的人的祈願和無奈以及未能盡孝和送終的人的悲愴。
簡而言之是我的無聲慟哭丟失了歸宿。而一個一向硬朗頗受晚輩尊敬愛戴慈祥的人卻突然離世,原來這世界終歸是不公平的。#一向不喜歡墳這個詞。應該是因為江城子的緣故覺得太悲涼,死亡畢竟是一件太過寂寞的事。老人一向疼愛後輩,嘴裡念叨著車軲轆的早點回家,出門注意安全,而今後也再聽不到他臨睡前一個電話撥給母親問周末去不去看他,母親幾近懊悔痛恨自己染疾而無法照顧好他最後一程。泣不成聲。火葬場把骨灰遞給大舅入殮那一刻,起了一陣溫和的風,我對母親說外公走了,她無言點點頭。外甥女還年幼,問她媽媽:「太外公永遠不會回來了么?」是,他不會回來了。#外公去世後,外婆無事時便盯著遺像發獃,每天把外公在世時喜愛的一套西裝重複疊整齊若干遍。一個不愛聽收音機的人,每天把外公的收音機擦拭乾凈放著他常聽的頻道。她試圖讓自己習慣伴了自己白頭的人已經離去,可醒來再沒有什麼人在身邊告誡她天冷穿衣,別看電視太晚。
他們自由戀愛,明年就該金婚。外公給外婆結婚時說:「我要對你好一輩子。」只是卻僅僅是他自己的一輩子。外公的墳留著一個空位,百天祭事外婆給我提及說:「我得活得好好的,不然過去陪他的時候,他又要擔心我。」#母親染疾後心態一直不好。她那天突然跟我說她感覺自己度不過這個冬天了。今年冬天太冷了,沒有老人會在你晚歸詢問怎麼還沒回家,沒有人會給你留一盞燈一桌熱菜。我問今年冬至是不是該燒紙錢了,母親說規矩每年都該,不過無所謂。我說今年有了該燒紙錢的對象了,母親卻怕外公收不到,因為隔著太遠了。又起風了。人死了為什麼要悼念,試問為什麼不要。現在樓下的一老太太去世了,正在辦喪事,昨天是哀樂,我實在聽不慣,倉皇出逃,今天下午有僧侶在這裡誦經,現在晚上在有人在唱歌,我不知不覺勾起我曾經歷我大大小小的喪事,逝者已逝,生活卻在繼續。 家居孔孟之鄉,「死者為大」體現的淋漓盡致。印象太深刻的五歲多的時候,家裡的四爺爺去世了,冬天下著雪我在外面給來弔唁的人磕頭回禮,沒什麼為什麼只是知道那個在照片上的人去了,桌子上擺著不常見的零食。當時,天氣壓抑的很,人人都是去陰暗的臉,我只知道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到後來,我爺爺奶奶去世,家裡面的喪事都是在我家裡面辦的,因為我家院子里夠寬敞,能夠擺的開酒席,讓樂隊的人進來。我奶奶從我出生以來就拄著拐棍,到老了只能坐在我爸爸做的一個輪椅上,我爺爺在我奶奶去世後的一年,奶奶去世的那一天都沒敢告訴他,他當時都吐字不清了,當時十五六歲的我覺得人去世了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你看不到他或者她了,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會隨著去世這一事實淹沒,一次翻到他們以前的合照,我都快忘記了,他們的模樣了,他們曾抱過我罵過我了。喪事有喪事的流程,村裡的老長輩是怎麼流傳的就怎麼做,白鞋白衣服白帽子白綁帶白臂章,為什麼我一想起這就是想起那天的雪花來,只是覺得氣氛好像好像。 頭七三七這些節日必然要去燒紙,送錢去,生前受苦拉扯六個孩子長大,生後難道還要受苦。那時候我爸喝多了就會哭的的想起我奶奶來,當時的我覺得「死者已逝,節哀順變」,我安慰不得任由我爸哭累了就睡著了,後來就越來越少見他這樣過了,遺忘了還是不願想起了,悼念他的爸爸媽媽,我不能體會。 再後來,我離開了家,跑到了一個做火車要30個小時才能到的地方上學,距離產生了遺憾,是不能彌補的遺憾。2010年下半年的時候,我最敬愛的大爺去世了,下午接到電話當時我就不能自已,我好想回去去見他,他獨自一人撫養了我哥哥,暑假的時候我還在醫院照顧了他一個月,想起他喝了酒罵我的樣子,和他爭辯雞毛蒜皮的小事, 離家2300多公里的我多麼想回去,四處找人借錢買了機票。然後我爸爸勸我把機票退了,說我大爺已經知道我的心意了,再然後是我哥哽咽的勸我說還有課要上,回不來沒關係。我還能做什麼,想見他一面,回去見到也許就只能是骨灰盒,前面的黑白照片。我想表達我的感激感謝愧疚失望悲傷我的情緒的,悼念我的親人,只想磕幾個頭,上柱香。我終究沒有回去,我想像不出來當時的情景是怎麼樣的,誰在抬椅子誰在拿花圈睡在捧著骨灰盒誰在燒紙誰點了歌誰在磕著頭誰在墳上填著土我想不出來。 我爸媽怕我衝動,我最敬愛的姥爺去世的消息都是在一個月以後才告訴我。我默默的掛掉了電話,入土為安了。我為什麼這麼遠,為什麼這麼遠的地方讓我都不能回去一趟,見一面,在他面前哭一場,小時候在姥爺家生活好幾年,最快樂的是跟著姥爺去放羊,一群羊只要一甩鞭子管好領頭羊,就能自己找吃的,我還是沒有能學會把鞭子甩的很響的方法。為了逮到魚給我,把一個水坑的誰都刮幹了。他唯一講給我的故事是他和他兄弟來著平板車去濟南找生計,路上進了一家麵館實在渴得得不行想先舀鄰桌的麵條水喝,那個人不讓。後來在半路上看見他得輪胎沒氣了就問我姥爺就打氣筒,他說這種人不借給他。他生活的很簡單,沒那多複雜的想法。想起種種,我是不能自已,買了兩瓶啤酒,朝著北方磕了十二個頭,這不知道是不是弔唁,我只是想借著我表達我對失去我人生中重要人的思念。 我選擇了不要記起,寫下來想起以前的一幕幕,我重新經歷了一遍的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總要記住我們的親人,活在我們的記憶深處,藏起來是最好的結果。寫下來是不要忘記,關閉它是還有新的一頁要寫。 追悼逝去的親人,方式只是一個容器,把我們的感情放在裡面,在棺材的石板蓋上的時候,蓋起一切,看著汶河的水自東向西流去,知道麥子該返青了。
過年的三十的下午,我三大爺對我爺爺奶奶越來越高的墳說:
「一年了,回家過年去吧。」
"讓逝者再一次得救,不是逃離死亡,而是免於湮滅無聞"
讓人有個時間,慢慢的想念逝去的人啊
悼念死者為了讓活著的人對現實做出妥協。
孟子說:比如一個人父母去世,遺體被扔到深山裡。幾天後他路過,看到遺體被動物啃食,被蟲子啃咬。對著這樣的場景,他一定會回去拿了棺槨,將遺體收好埋葬。這是因為他對遺體仍有感情。似乎有點跑題了。但悼念死者,其實也是一樣,都是因為對死者有感情,所以才不願忘記。
更好思索活著的意義
悼念的本質是自憐。
衣服說到底是為了禦寒的,但為什麼人還要穿漂亮衣服呢,隨便一塊布不行嗎?這就是文化。人除了吃飯拉屎,還有很多動物看來很無用的事情,所以人之為人。
推薦閱讀:
※痛苦感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玩比特幣的都願意叫自己比特幣博士,比特幣女博士,比特幣教父,比特幣導師這類的,什麼心理?
※為什麼「存在感」對一個人這麼重要?
※死亡可怕嗎?
※一個人在咖啡店喝咖啡是什麼樣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