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低端勞動力的使用?

是否可以進行大規模的不重複的多工業鏈條 以提供工業消耗品及其衍生品,從而達到勞動力的最大規模使用?


謝邀。眾多的預期,哪怕當時很吸引眼球,結果都被歷史嘲弄了。目前中國經濟,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因素是不確定的。我不想作這樣的預期,也作不了這樣的預期,更不想被嘲弄。

正巧見到國家財經周刊的一篇文章,對中國當前需要作什麼,說了一番想法,我覺得說得還是不錯的。現複製如下,供參考。原文見鏈接: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20905/110913051782.shtml

萬磊:尋找經濟改革最優路徑

2012年09月05日 11:09 財經國家新聞網

站在新一輪改革十字路口,中國需要尋找一條平滑轉型而非「超越式」發展的路徑

  

在與改革相關的思想市場上,並不缺乏眾多觀點的爭議與衝突。站在新一輪改革的十字路口,中國需要尋找一條平滑轉型而非「超越式」發展的路徑。這一路徑必須與每個階段的客觀經濟形勢相契合,并力圖促使每一階段與下一階段之間形成漸進而非激烈的過渡軌道,最終不斷積累發展,為更深層的制度演進與變革進步提供基礎架構。

  

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的法律制度以及各類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秩序等方面需要不斷完善。這樣,就可以分階段完成中國整體社會的大跨度轉變。

  

回顧歷史,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採取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為邏輯起點,相繼形成了以扭曲的宏觀政策環境、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和沒有自主權的微觀經營機製為特點的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這一模式遇阻後,中國轉向充分利用勞動力多且相對便宜的優勢,去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進而取得了改革的階段性成功。

這一基於「比較優勢戰略」的實踐經驗,需在接下來的改革中得到延續。

首先是三農問題,這始終是我國改革和發展中的根本性問題,應該堅持推行市場取向的改革。解決農村問題的一個關鍵是農村勞動力往外轉移,轉移必須有外在的招工需求。這意味著中國需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保證創造出足夠多的工作崗位,滿足城市與農村的就業需求。

因此,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數量可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資本密集型企業中勞動力需求偏大的企業。相應的,政府的投資規劃以及相關的金融支撐,都應該向促進這兩類企業的發育環境傾斜。如各類刺激計劃,如果將資金投入到勞動密集型領域,向農村和中小企業傾斜,就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長遠而言,這也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空間,進而逐步消除消費不足的瓶頸。此外,對應的相關社保機制也應該日趨完善,為農業相關人群的城市化轉移提供製度支撐。這也有益於社會的長治久安。

在金融改革層面,需要針對中國當下以及理想的企業分布格局設定最有效的金融結構。

現階段我國最具自生能力的企業,是與我國要素稟賦相一致而又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保證這些企業的融資需求應該成為我國當前金融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對中小企業來說,最合適的融資方式是利用銀行進行間接融資,但大銀行主要是為大企業服務,所以發展市場化的中小銀行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性的中小銀行一定要商業化,不能由地方政府控制。另外,發展中小銀行需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引進銀行間的競爭機制,防止人為壟斷產生低效率。

  

中小民企之外,從綜合激勵框架的角度,取消國企的政策性負擔是改革的關鍵。只有從消除國企面臨的不對等競爭入手,創造國企與民企之間公平的競爭環境,形成能夠反映經營績效的充分信息指標,消除責、權、利不對等現象,最大限度地避免經營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實現所有者與經營者的激勵相容,這樣才能促進國企走向健全的治理機制,形成國企改制的平滑過渡,進而完善整個經濟秩序,避免國企對於中小民企生存空間的擠壓。

有觀點認為,各類刺激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將造成累積性的產能過剩,這需要區分對待,因為,刺激計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容與取向。不同的刺激計劃其最終效果可能存在天壤之別。根據當下經濟形勢優化的刺激計劃,可以在規避產能過剩的同時,為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尤其是消費的增長提供強勁支撐。

  

可以將投資著眼於對未來發展有帶動作用的領域。同時,在產業升級的層面,避免「好高騖遠」和「拔苗助長」,因為政府補貼畢竟成本極高而難以持續。中國可以選擇向資本密集型產業過渡過程中,那些勞動力相對密集的資本型領域,以實現對中國勞動力優勢的「平滑」對接。

  

一旦中國能夠優化政府角色對接改革需求,進而實現技術創新的連續性平滑升級,並通過大面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以促進消費,則中國經濟仍有持續穩定增長的潛力。中國轉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和矛盾,也就可以在漸進的深化改革中逐步化解。


任意選取中西部地區,看其數據:

2012年,新疆喀什地區生產總值達5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2億元,增長6.6% ;第二產業增加值143.1億元,增長28% ;第三產業增加值199億元,增長17.5%。

2012年,陝西寶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3.26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932.65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333.96億元,增長9.5%。

2013年,河南洛陽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40.8億元,年均增長11.2%,總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2013年,湖北襄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14.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1.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6.5億元,同比增長4.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11.4億元,同比增長1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16.1億元,同比增長10.7%。

2013年,湖南長沙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53.13億元,比上年增加753.22億元,總量突破7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2.0%。

2013年,四川綿陽市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5.12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93.8億元、增長1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0億元、增長13.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1億元、增長7.4%。

2013年,重慶永川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2.4億元,同比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2.4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8.2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1.8億元,增長10.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9.8:55.1:35.1。

挨著地圖看了一下午,總體前景十分樂觀。注意,不是樂觀,是十分樂觀。


中國經濟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以內,最重要的驅動力必然還是人口紅利

把這種優勢翻譯到引領板塊,也就是製造業互聯網

  • 製造業

人口紅利創造了中國世界第一的製造業規模,但我們都知道中國製造的人口紅利邊際效益正在遞減。而對於新晉的增長區域——往往擁有大量人口且國民主要成分是與中國類似的低水平勞動力的國家們(例如東亞、南美)——大力發展製造業是幾乎也是獲得穩定快速增長的唯一選擇。他們會不會搶中國製造的飯碗?答案是必然的。但中國製造會不會因此衰減,答案也幾乎必然是不會的

——1、中國製造能不能讓位?中短期內肯定是不行的,原因在於人口基數與教育水平,製造業的轉移即使是必然趨勢,中國的政府與企業家也一定會想盡辦法爭取轉型時間,好等一等大量還不夠富裕不夠有文化的國民,同時任勞任怨的中國人也一定會一如既往地給力——雖然這世界變化快,但人不會變得那麼快的。

——2、中國製造會不會讓位?這是必然的——中國製造本來就在轉型升級,很多高端製造業的領域甚至已經可以與傳統列強一較高下,在高端製造業領域蠶食的份額必然會導致低端領域份額訴求的降低。但多出來的高端份額不一定能彌補低端損失,因為越是高端的製造業越是不拼人多。

——3、中國製造可能謀求何種身位?不只是管轄自己在國內的工廠,更有能力統籌管理全世界的工廠;不止輸出產品,而是輸出整套產業鏈——這些對於正在埋頭製造產品擴大規模的製造業新秀國家來說就是填補剛需。作為目前全世界製造業經驗最為集中、製造業資本最為雄厚的中國,完全有能力有必要接替曾經由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肩負的歷史重任,但與他們最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中國有全世界數量最為龐大的製造業領袖、高層、中層...並且應付過最為複雜的情況,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不僅僅是低端勞動力的概念而是更立體化的存在,中國人有能力比前列強們更深度地下沉到全球產業鏈的經脈之中。

更為重要的是,上一代的製造業強國都發跡於前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時代,全世界的供應鏈層級都正在變得扁平化,變得更易於掌控,傳統歐美日跨國公司在全球深耕數年緩慢積累出的市場壁壘自動削減;中國製造在輸出經驗、體系、資本、甚至文化時所面臨的隔閡與溝通、交易成本也大為縮減。雖然革命仍需努力,但硬傷已經不復存在,後發優勢值得期待。

中國可能不會長期是世界「製造中心」,但中國人可能長期作為世界製造業的操盤手與骨幹力量,這也許就是中國製造業的未來。

  • 互聯網

中國互聯網的成長,與製造業其實經歷了如出一轍的「貿-工-技」軌跡,只是來的更加迅猛。

一個互聯網產品,搞定中文版就搞定了世界五分之一的市佔率;甚至不需走出國門,就足以通過競爭證明一個互聯網產品是否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這就是人口紅利的可怕之處。

不過,互聯網與人口紅利其實是一對歡喜冤家:一方面互聯網提升了全社會的交易效率——做同樣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可能已經不需要十年前那麼多人力,這是中國低水平勞動力市場的利空;另一方面,互聯網大大降低了社會的交易成本——我們花同樣的錢可以買更多的東西,可以辦更多的事,對於消費市場是大利好。

從本質上來看,互聯網本身就是一門全球化的生意,按照中國互聯網的增速,將來所能創造的增量價值應當遠大於低端勞動崗位削減所損失的價值。依託全世界最大數量的消費人口,這種增量價值的實現幾乎是必然的。

至於損失的勞動崗位與提高的消費力相比孰重孰輕?短期可能各種情況都有可能,但按照現有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升速度,再考慮到中國社會保障的推進速度,估計一些人狂歡一些人陣痛是免不了了。其中可能面臨的陣痛與利益轉移分配問題,將拷問政府及各方的智慧。如若無法妥善解決,可能會令整個社會的安全受到嚴肅的威脅。

但是,在互聯網摧枯拉朽的效率革命浪潮中,政府都不一定能解決的社會安全問題何嘗不是一個絕好的施展機會呢?

——————

大晚上碼字,已經無力檢查邏輯和錯別字,先拋磚引玉,請大家指教。


我們的經濟樂觀嗎?理論上的事我不懂,但現實我是能看到的,我所在的城市是北方一普通三線城市,最近可謂多事之秋,幾個大型的投資公司相繼破產(其實就是龐氏騙局玩不轉了),老百姓的存款血本無歸,另一方面許多開發商,小企業主因為吸收了過量的高利貸,跑路的跑路,破產的破產,形成了惡性循環。就類似的情況我們省並不是我們一個市存在。我爸有朋友在新疆做外貿,他說因為勞動力成本、市場等原因,不少同行都倒了。同時該考慮的,是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泡沫(我也認為北上廣房地產沒那麼嚴重),一年前,我市的建設局長跟我爸說,現在我市的房地產供給量是每年需求量的十倍。其實我覺得,看中國經濟,看數據不如看生活,不如和生意人們聊一聊。我看到的情況是大量門店無人經營,我聽到的生意人都說生意難做。我不敢說蕭條來了,我只能說像林毅夫所謂8%的增長再來20年的說法我很難認同。


政治:民眾力量會增強。外部力量,內部矛盾會逼迫改良。

社會:階層愈加固化;資源更集中,社會底層的水資源、養老、性、住房等需求更加突出。

地域:政府主導下,產業和人口出現地域轉移,從東南到西部;鼓勵大城市向二三線轉移、城鎮化。一線城市仍擁有更豐富的資源和機會。

整體不樂觀,但互聯網技術繼續發展,獲取信息成本下降,但隨著信息的倍數增長,信息的不對稱依然存在。在新興行業、二三線城市、年輕人群等領域,還有機會。

基於上面的理解,「社會階層更加固化,資源進一步集中,財富從檯面隱藏到水下;新興行業等某些領域還有機會」。


貨幣超發、貧富分化、資本機構化、股市泡沫、資產泡沫、互聯網泡沫、股市崩盤、熱錢出逃、互聯網產業重創、rmb貶值、經濟下行。20150523 不好意思,我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當然以上是不樂觀的預測,實際如何難以預料。但是美國的三次QE和中國的超發貨幣已經埋下了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危機的伏筆,且就在未來數年間。歡迎大家來討論


開頭首先要承認我是悲觀論者,學得也不是經濟學。我認為,中國必將在五年內爆發經濟危機。我的觀點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結構

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土地財政,說白了就是賣地,搞房地產。我認為樓市必將在三年內崩盤,樓市大跌。

二、央行降低利率

央行降低利率代表著經濟出現很大的問題

三、製造業危機

關於製造業危機大家可以去看郎咸平郎教授的書,我認同郎教授的觀點

四、產能過剩

這個大家都懂,我就不說了

五、銀行危機(重點)

舉個例子,鋼貿行業在不同銀行間的重複抵押。銀行的爛帳,還沒有爆發出來的問題。

我水平有限,目前就只發現這些問題。

長痛不如短痛,我認為政府應當主動引爆危機,主動進入大蕭條,集中全部資金只保護銀行,電力,供水,通訊,公共交通這五個行業,其他行業無論出現任何危機都任由發展,即使中石油中石化破產都不出一分錢救助。


2015中國經濟很好


崩潰5,000年~


這個夠直接吧,一家之言可做參考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5324/295630

從evernote粘貼的,

亞洲前哨報——中國真的不行了 ?

  1. 結構性難題 「公司式國家」

  • 西方主要聚焦在僱傭了大約1.5億勞動力的出口行業的成功,但「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實際是佔據了這些年來增長額接近40%的國內資產固定投資」。

  • 中國和巴西一樣水平的0.57.而印度的基尼係數為0.37,美國為0.43,日本為0.38,俄羅斯為0.42. 基尼係數

  • 工資單上官員的數量從1980年代的少於2千萬到1994年的4千6百萬到現在的5千萬至5千5百萬。巨大的由公共財政支付的250萬輛公車隨時可用。本 地官員每年花費大約800億美元在出國考察、宴會、旅遊和其它娛樂上。另外,政府花費大約2000億美元在官員的醫療保健上,而花費僅僅500億到600 億美元在為它的農村居民建立醫療保健上。實際上,國家主導的發展方式正在整個國家扼殺創業精神。

  • 大多數國企並不盈利 不惜代價維持中產階級和城市地區的經濟增長 銀行實體經濟貸款 利差與 凈利息收入佔中國銀行全部利潤額的80% - 90%。」


推薦閱讀:

中國房價能降嗎?
如何看待福布斯雜誌封面對馬雲的評價?
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機遇在以前是幾乎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差距這麼大?
如何簡單明了解釋升水和貼水的含義?
如何評價姜建清對工商銀行的功過得失?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中國經濟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