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按照發音翻譯中文人名時基於什麼標準?

例如「孫文」被翻譯為「スン?ウェン」(當然漢音読み是「そん ぶん」),是不是說「孫」和「文」這兩個中文漢字的發音已經約定俗成地如此翻譯了?

感覺這樣的方式很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版本。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漢字都有固定的表音方式呢?


已有的答案沒有完全準確的。

中國人名在日語中的讀音有兩種系統,一是漢字的音讀,二是漢語發音(一般為普通話)的音譯

這一點 @薄錦 說對了, @kyonolife @小愛 說的「訓讀」與此沒有關係。除了想要發揮個性的情況,中國人名在日語中不用訓讀。

在兩種讀法中,傳統上是使用音讀。

這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制定的「相互主義」原則的結果:中日兩國互相用自己的讀音來讀對方的人名(見下參考)。

但是日語中漢字的音讀比較亂。首先,漢字有吳音和漢音兩套讀音;其次,還有很多字有慣用音。

對此,有人(中國系の人名の日本語での読み方|Colorless Green Ideas)認為應該無條件選取漢音。我並不同意這種觀點,主要是像「夢」「立」這些漢字,其吳音、慣用音使用得如此廣泛,以至於幾乎無人知道它們的漢音,一般的辭典上也不會給出漢音。

據我觀察,日語中漢字各種讀音的使用頻率大致有這麼幾種情況:

1) 吳音、漢音、慣用音中,只有一種比較通行;

2) 三種讀音中有兩種或以上比較通行,根據含義區分(如「行」字);

3) 三種讀音中有兩種或以上比較通行,不根據含義區分(如根據出現在詞中的位置區分,或無明確區分標準,如「大」「文」等字)。

我認為,只有在第3種情況中才優先選擇漢音。這也與下面參考文獻中的觀點一致。

(參考:http://www.nhk.or.jp/bunken/summary/kotoba/yougo/pdf/037.pdf)

這樣,一般的詞典所載的音讀往往就是應當選擇的音讀;如果真有需要明確區分吳音、漢音、慣用音,請查詢《漢字源》,或者我做的安卓應用「漢字古今中外讀音查詢」(http://goo.gl/nXjjqH)。

近些年來,出現了音譯中國人名的趨勢。目前看來官方並沒有表態要把音譯作為標準。

與音讀相比,音譯的優點是不需要懂日語漢字音,對中國人來講門檻比較低。但它的缺點就是沒有標準,容易造成混亂。

其中,最混亂的就是漢語中不送氣聲母的表示,有的寫成清音,有的寫成濁音。

我在網上找到了兩個拼音與音譯的對照表(都不是官方的),均把不送氣聲母寫成濁音:

中國語音節表記ガイドライン[平凡社版](2011年8月1日公開)(看「媒體用表」即可,「教育用表」太奇葩了)

ピンインのカタカナ読みと姓の漢字

但據我觀察,大多數實際使用的音譯人名都把不送氣聲母寫成清音,例如日文維基上的章子怡(チャン?ツィイー)。

@薄錦 舉的「孫文」的例子,讀作「そん ぶん」是典型的音讀。「文」字的吳音為もん,漢音為ぶん,二者均通行,且無意義區別,屬於第3種情況,取漢音ぶん。題主說的「雯」字與「文」字同音。


灺妖。

簡單說,提問者應該是混淆了「(中文)漢字讀音」「(日文)漢字音讀」的概念。

音讀只是日本引入漢字時,模仿當時漢音建立的一套讀音系統,標註對象為「日文漢字」,而非「中文漢字」。

無論「日文漢字」還是「音讀」,都是一套完全獨立於現代「中文漢字」和「中文拼音」、主要應用於日本本土語境的語言系統。

現代中文人名翻譯成日文時,因屬「外來語」範疇,需依照「音譯」原則,以片假名標註「(中文)漢字讀音」,而非「(日文)漢字音讀」。

如果把範圍收窄到「中國大陸人名」,則所標應為「漢語拼音」對應讀音,而與該漢字的日文讀音無關。

至於「孫 文(そん ぶん)」這樣的例子,個人推測有兩種可能:

一是早年的中譯日因為在規則上尚未成熟、完善,普遍陷入了與提問者類似的漢字迷思,凡漢字直接借用音讀;

二是當時尚無漢語拼音或其他全國廣泛統一的標準音系統,中文人名音譯成外文時,普遍類似於韋氏拼音處理方式,依據的是地方方言發音,考慮到南方語系與日文音讀的許多近似性(語系傳承那些我就懶得展開了),「孫文」二字在當時的香山方言(?)中發音正巧近似「そん ぶん」,也是很有可能的。

當然,此處觀點未經查證,純屬臆測。歡迎指正補充。

《更新》

經 @Hoiging Lee 和 @楊步陵 指教,「孫文」在香山方言(廣府片粵語)中發音為「Syun1 Man4」,故以上第二種推測不成立。

@王贇 Maigo 的觀點則支持我的第一種推測。

《音讀 vs.音譯》

將我在評論里與 @陳微風 圍繞此問題展開的探討添加過來。

——「我的問題是,直到現在,似乎日文中出現的中國大陸人名也並沒有統一都使用漢語拼音的對應發音來標註。有些地方還是用日文發音來的。」

我認為這是一個翻譯理念及對應規範建立與推廣的進程問題。對於仍有地方或媒體採用音讀注音的現象,可以理解成不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不一樣。

觀察近年日語的日常實際應用情況,會發現,「外來語」在現代日語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尤其是專業術語、專有名詞上,最大限度的「借用原文」而非「本土化/翻譯」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基於全球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考量,我認為「音譯」這種理念和方式是更加合理、高效的。同樣,我也支持漢語與日語彼此間,對於對方的原生術語直接借用當地漢字辭彙(漢字可轉寫)。當然此為另一話題,暫且按下不表。

——「最簡單的例子,王、李、張等姓氏,似乎並沒有用你說的「音譯」來進行翻譯。」

我本姓「王」,當年我在日語課上把自己的姓用假名寫作「オー」時,被我的日語老師(日本人)特別訂正為「ワン」。那是2000年左右的時候。

如果你的依據是標日,我只能說那套教材雖然經典,但在具體的日語用法上脫離時代很久了。建議你多看看現實生活中日本人所用的日語(比如日本網站、媒體、出版物等)。

——「然後是第二個問題,如果說按照規定應該是採用音譯的話,那麼是怎樣的標準呢?」

音譯標準,就是漢語拼音到片假,跟英文人名讀音到片假的過程沒什麼不同。

我不清楚日本是否有一張官方的轉換規則表(西文轉片假有么?),但只要對日本西文片假化規則有一定的熟悉,拼音到片假的轉換沒有什麼難度。

——「比如對「薄」字,有標準的譯法嗎?不然「ボー」或是「ブオ」之類的其實很相似,不是都能作為音譯來使用了嗎?」

「薄」作姓用時念「bó」,片假為「ボー」沒什麼好爭議的。

「ブオ」對應的是雙音節,音近「bu-o」,就算硬把它說成與「bo」同音,

對於單字,放著現成單音(雖然加延長音)不用,非要拆成雙音拼寫,不覺得多此一舉么?

但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裡討論的是嚴格、標準的中文姓名的官方通用譯法

比如我的「薄錦」只是一個筆名,並沒有「姓薄」「名錦」這樣的明確意味。因此我會考慮日本人發音便利因素,而特別就近標為「ボッキン」或「ボキン」。

這種情況,則應遵循「名從主人」原則,類似於將其視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屬於特例,而非一般人名的翻譯規則。


日語漢字分為「音読み」和「訓読み」。

音讀就是當年漢字流傳到日本時本來的讀音(吳音、漢音、唐音等);而訓讀是日語本來的詞的發音根據意思搭配而成,因此有些使用習慣跟我們不一樣。

回到正題,說到人名的讀法其實可以說是有標準也可以說沒有沒有標準。當然中國人名的讀法應該都用「音讀」。

先說可以有標準。在日語中很多漢字已經有了音讀的發音,比如「張」對應「チョウ」,「李」對應「リー」,「王」對應「オウ」,這時候就可以按照這種已經形成並被認可的發音對應漢字來叫名字。當然,如果你的名字中有的文字是及其罕見的,可能日文中沒有的,可以借用日文中有的並且在漢語中為同音字的文字的發音來借用一下。

再說可以沒有標準。中國人在日本辦理居留證的時候會讓填自己名字的日文發音,這個完全是自己填,一般姓張的人會填「チョウ」,但有的人不願意,就想讓日本人發音為「zhang」,就只能用日文假名湊合填一個「ジャン(聽起來更像中文jiang)」或者「チャン(聽起來像中文的qiang)」,這樣登錄自己的名字完全可以,而之後自我介紹的時候就這樣說,別人也就這樣稱呼你,只不過當別人直接看到漢字「張」,而叫你的時候有時候會根據習慣讀成「チョウ」,這就沒辦法了。而日本人(通常是從媒體開始)說到中國的名人的名字都會直接學中文的發音,比如「章子怡」就是「チャン?ツィイー」而不是簡單的音讀成「ショウ?シイ」,而題主所說的孫雯的讀法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對於一般人,用的是漢字音讀;對於知名度較高的人,則是有些漢字音讀,有些片假音譯。

比如我們的 X.J.P 同志,一般使用漢字音讀「しゅきんぺい」(漢字音讀)。不用「シー?ジン?ピン」這種片假音譯的原因是,他是代表中國形象的,用片假名的話看起來更像一個西方人,很違和。

再比如說姚明,則反而是「ヤオ?ミン」這種讀法被普遍認可,因為他經常出現在 NBA 這個世界舞台上,他不僅僅是中國形象,也是世界形象,世界上所有人都叫他 YAO MING,日本人也不適合再特意為他弄一個漢字音讀的讀法。

為什麼不是都用片假音譯?因為我們和日本的語言享有同樣的漢字系統,只是彼此的讀法不同,如果改用片假音譯,那麼等於沒用上原有的漢字系統,記憶難度加大。比如「中島美雪」這個名字,日語讀法是「なかしま みゆき」,如果我們中國這邊也按照完全音譯的讀法,把她叫做「納卡西瑪·米由紀」……

違和感不要太強烈啊。

所以,你覺得你的中文名字被他們用日文音讀的方法讀不舒服,其實他們自己覺得很正常。你要是有強迫症的話,不妨起個日文名字。


很極端的說,你喜歡怎麼拼,就可以怎麼拼。登錄的時候不會有任何職員對你的名字的注音有意見。

日本人的字和讀音是分開的兩個概念,很常見的見到人名或者地名卻念不出來。甚至有些字是造字。有些是當て字,你甚至可以看到某些歌詞的漢字上注的音是英語單詞。而身邊同一個漢字不同發音的數不勝數,有的是音読みと訓読みの違い、有的八杆子打不到一塊。

中國人在日本普遍習慣採取音読み(不包括香港)、韓國人習慣將他們的名字的讀音找字而不是漢字,聽起來更像他們真正的名字。但是很多國家沒有漢字,而電視台在收到選手名單時拼音居多,所以用這個套路多,但是部分時候知道中國人的漢字時會發成音読み比如乒乓球選手丁寧打比賽的時候電視里有說ていねい。

近年來比如林志玲,章子怡等等都是用用名字發音,加之中國名字翻成音読み以後由於音読み的特徵關係,很多原來的多樣性都喪失了,常常會和很奇怪的單詞同音,比如我的名字和缺點同音,有朋友名字就是抵抗。再比如丁,程,鄭,等等都是一個叫法,名字的字少等等原因,選擇真名字的發音的中國人也開始多了


其實是對等原則在起作用。

因為日本人,只有是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一定要取漢字名。如果中國人按日語讀音音譯,那麼日本人名會很奇怪,這樣日本人自己會覺得不舒服。

既然,日本人希望中國人直接用他們自己的漢字名(真名),那麼對於中國人必然也是用真名而不是假名。

日本語中,漢字是真名,地位最高;片假名是半個漢字,地位次之;平假名就是平常人用的假名,地位最普通…


回答太多沒仔細看 。

的確名字是分「音讀」和訓讀的,不過這兩種讀法都是日式的讀法。正常下外國人的名字應該按照原發音來拼寫。(劉德華呀,李連杰呀,有英文的大多走英文發音,教科書上的歷史人物名字大多以「訓讀」為多,比如:毛澤東等。)

自己的親身經驗:

中文名字 「躍雨涼」先改寫成拼音 「Yue Yuliang」 然後拼音往日語發音上靠「ユエ ユウリャン」

不過我還是喜歡叫自己為「がく うりょう」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用的日語詞典軟體?
翻譯界對待日文假名寫出的人名的漢譯的原則是什麼?特別是片假名寫出的西洋式姓名該怎麼翻譯?
日本人說能夠為什麼經常用XX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而不是られる?
日本人說日語吞音嗎?
洪荒之力用日語怎麼說?

TAG:日語翻譯 | 人名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