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事件是個案嗎?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首先,從類似事件發生頻數和頻率來看,盧剛事件在中國學生中算是個案,但是曾經有過盧剛念頭的人尤其是phd不在少數。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心中的道德感、責任感、情感和懦弱戰勝了那個小念頭而已。惡念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只是大部分人不會把它實踐出來。

從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發:

1、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朋友圈子(除了男女朋友以外的圈子)

2、要有出了學業、工作以外的其他life,可以是體育、藝術,甚至是和朋友嘮嗑。否則主業受挫就相當於人生的天塌了,會把人逼瘋

3、要適當融入外國社會,或者說至少了解當地文化。有困惑和不滿多和人溝通

以下是我知道的一手資料

-----------—---------------------------

----------------------------------------

我今天認識一個當年親眼見證盧剛事件的iowa 大學的CS phd,大致了解了一下相對真實可靠的信息。

造成盧剛悲劇主要以下幾個原因:

1。miscommunication以及文化差異

首先,盧剛是一個天才。他所研究的領域全世界的學者加起來不超過兩百人。而他本身的研究成果可以推翻他導師的理論。所以他的論文被按下來遲遲不能發表可能是他導師的原因,而他自己對這個設想是堅信不疑的。所以他對導師懷有深深的恨意。然而,他導師雖然表面上嚴厲,其實在背地裡都跟別人說盧剛是他最得意的學生,(他導師貌似是個德國人,比較喜歡在背後夸人,文化差異?)但是所有這些他導師對他的正面信息他自己一點兒都不知道。

至於對系主任和另一個教授annie還有另外一個物理高材生的殘害,則是源於另外一件事:他希望獲得最佳論文獎,但是被要求要用雙精什麼的重新做一遍實驗再修改論文,而與此同時另一位物理高材生的論文被看中並在deadline前四天提交了。盧剛認為系裡在deadline前提交論文是違規行為(他理解的是必須在deadline當天交)所以十分忿忿,便到系主任那裡理論,美國人當然對他的想法不屑一顧。後來去找annie(她是student affairs chair,對中國人特別好),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見到面,也沒打到電話。

在這整個過程中,他沒有做到與相關人員的有效交流,造成了巨大的誤解,所以導致仇恨的步步累積。

2。朋友圈

盧剛在案發前的兩年幾乎完全沒有和任何中國人交流過,也打進不了美國的社交圈,所以幾乎是沒有朋友只有research的狀態。以上的那些誤解,其實只要跟幾個朋友說說,基本都是很容易被消除的,但是他恰恰是把自己隔絕在這個之外了。和他唯一有交流的同學是他一個學弟,非常崇拜盧剛的學術成就。他知道盧剛從案發前一年就開始買槍、練射擊,也知道他的殺人計劃,但出於盲目的崇拜,是他完全沒有阻止。

所以有一些益友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僅環節心理壓力,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還能減少很多蠢事的發生。

3。自身原因。

很多人回問為什麼盧剛會兩年不跟中國人交往呢?起源也是一件小事:有一次中國人出去春遊,最後aa,盧剛表示他帶了薯片也要a進去,而且算錢要按照個人的消費單獨計算。但是由於他的薯片是之前自己吃過的,所以有幾個本來就比較損的人就數落他了。盧剛這麼驕傲的人是受不了別人的數落和打擊的。從此以後他再也不參加任何中國人的活動也不和其他人來往。而他這種性格本來能交到的朋友就少。久而久之,真的就isolated了。


內情我們已經不得而知。看了天涯的報道,這樓里的兩份其他當事人和校友的口述,給我大概的印象是:

遇到一個不合適的導師確實會對學術道路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是畢竟讀博士就像找工作,會遇到合適的老闆,也有不合適的老闆,這種事算是大概率事件。

從客觀條件來看,盧剛6年博士畢業了,北美的PhD同學應該都知道,這在博士項目里算是正常的時間,找工作的困難客觀上有經濟情況的原因,在美國找工作確實不容易,但是一般遇到這種情況的同學可能會考慮回國或者回亞太地區(那會他這個條件回國去北大教書應該不太難吧)。這個大多數留學生都採取的思路,盧剛卻完全沒有考慮。

還有他那個中國同窗,天涯那篇對盧剛比較美化的報道,但是即便在那個報道里,仍然看不出這個同窗有什麼錯。他處事態度積極,人際關係處理的好,和老師的研究領域契合,這些都是他自己的爭取的結果。對於盧剛找不到工作、和老闆相處不順等問題他並沒有任何責任,也沒有證據表明他有賄賂,沒原則討好老師的行為。作為受害人我認為他非常無辜。

天涯的文章有意把問題歸結到種族的不平等和隔離上,這也是盧剛的思路,但是矛盾的是,引起盧剛走上絕路的導火索,卻是和一個中國同窗競爭的失敗。作者筆下那個注重邏輯正義的盧剛,在這一點上卻做不到邏輯自洽。

當然,那個時候美國還沒有那麼多留學生,留學生可能平均水平比現在更優秀,但是學校對留學生的服務可能比不上現在。至少在現在,找工作有困難可以找主管就業的老師談談,會得到很多思路;和老師相處不愉快,可以聯繫換組,換方向,實在不行拿master走人重新讀別的學科或轉行。


盧剛的悲劇,原因在於內心對自己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相差太大,最終不可調和,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作為留美學生來說,盧剛已經非常成功了,有獎學金,有好導師帶,有好項目。如果換了其他人,說不定做夢都會笑出來。對於盧剛來說,也許是因為看到美國同學在做項目的同時,還能有很多社交,娛樂活動,自己也非常羨慕,但投入很多時間在社交活動之後,研究上就退步了,進而得出導師歧視他的結論。

對於盧剛當時的心理狀態,做一個假設,他從小在學業上很順利,形成了付出就要得到這個在學術上不合理的假設,以前競爭對手少,這個問題還不突出,一旦到了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的時候,心理上很難適應。其實在國外讀PHD是非常痛苦的,和導師有分歧是常事,做不出成果也是常事,甚至不畢業也是常事。如果把讀博和成功之間划上必然的等號,一旦學業不順,是很難適應的。

在生活中,我們見到的成功者,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那一個,也不一定是情商最高的那一個,但一定是勇於在失敗後不斷嘗試的那一個,這句話說得容易,但在生活中的能做到的,也許一萬個人里也找不出一個。順境做事易,逆水行舟難。抗挫折的能力,只能靠自己去積累。盧剛正是缺少了這個積累的過程,最後才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事情報道中感覺對盧和山都說得有偏頗,先說盧,能通過李政道的篩選,肯定各方面不會差到那裡去,一個人能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去說明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很大勇氣的。他不圓滑,不會和山那樣處事不漏痕迹,通過兩件事可以看出,一、山作為學生會主席讓新來的兩個北大的新生,而且是一男一女到盧的宿舍住,這件事山做的很陰,明的十給蘆淞區他的校友,還讓盧不好拒絕,別忘了盧不是自己住一個宿舍,他的室友是一個美國人,我們都知道白人是很注意自己的隱私,就不是白人,我覺得這樣做也不合適,怎麼說也應該讓盧先徵求他室友的意見,室友不同意這事就不行,山是學生會主席,那個同學不能安排,怎麼非要安排到盧的宿舍,還是兩個人。如果是一個中國人還好說,結果是,那兩個新生沒住幾天,盧提出他室友有意見,很明顯這兩個人首先想到的是盧不好嘎護,以後都不和盧來往了,讓我說這兩個人也是不為別人考慮得主,他們怎麼不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呢,讓我就不會覺得是盧不好,咱要為別人著想不是嗎?好了,山不漏痕迹的讓盧得罪了兩個中國人。二、有一次再說起電視機的牌子,有人說盧說什麼牌子的好,上說他懂什麼,他是什麼人你還不知道,這句話很明顯是在挑撥大家遠離盧,這事做得很不厚道,就這兩件事給我的感覺山這個人不是那麼好的完美的人。,一個不會圓滑的人與一個有心計的的人處事肯定是要吃不少啞巴虧的。室友盧越來越孤獨是必然的,而山對其他的人那麼好,給人的感覺是他有目的和誰好,既然他那麼好為什麼單單就給盧使絆子呢?應了那句話,中國人的劣根性,窩裡斗。算盧倒霉,一身才能沒有遇到好老闆,遇到一個只對別人好的「好同學」,結果就像看到一篇結論說到的:盧剛事件的反思

盧剛事件是個悲劇。時間已經成為過去,記憶也已淡切。但是,生命教訓的警鐘時時想起。如果你不給人一條生路,會不會逼人太盛,把人逼成兔子來咬人,就看你的運氣,以及對方的為人。

師生之間,本來是導師和被指導的關係,但是一旦變質成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那就不要指望奴隸會順從你。我想,這個事件應該對國內外的各位「導師」們敲敲腦袋。做事是有原則的,依原則做事,不要對人太苛刻,何苦逼人太盛,不近人情。如果你變態,總有一天,會碰到比你更變態的,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希望不要出現這類兇殺事件,但是一旦出現,必然有根源。你的行為有問題嗎?如果有,請自己調整下,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這不但是挽救你自己,也是在救你的學生。


我應該是大學期間了解的dark matter這部電影,還有背後這個事件,所以過去很多年了。

只是讀他資料的那時候,我沒有把他和我朋友圈的一個人聯繫起來。今天正好想到大叔,看了一下名單,於是,所有相關不想關的東西開始浮現。

我們來看看都是CUSPEA精英,其他人的行為。看盧剛是不是個案。

我之前其他帖子分享過關於干政的一個小插曲。

就是幾年前,我在YAHOO閑聊,偶遇一個香港大叔,此人帝國理工本科,後來到普林斯頓讀博士,然後做工程師,目前已經在新澤西退休。

第一次聊天嘛,大家就是互相問問工作啊家庭啊日常啊,還沒聊幾句。大叔這個腦洞大開,突然問我:干政哪兒去了。

我估計你拿這種問題突然問中國大陸任何一個路人,大家可能就是黑人問號臉。但是所幸我是一個用我爸的話來說:「門門通,樣樣瘟」的人。你問我就對啦。

我很淡定,跟他說:「干政賦閑在家,和他媽媽住一起,他在普林斯頓得罪了導師,被趕回中國,但是中科大教書需要學位,他沒有」

大叔吃驚得,連連說了好幾聲「可惜」

然後重複:「他是我這輩子見過最聰明的人」

(我內心嘀咕,那是,中科大少年班出來的,和在國外讀高中本科然後上美國名校本來智商就不是一個等級的)

然後大叔開始陷入他和干政第一次在普林斯頓見面然後和導師吃飯的場景無法自拔。

所幸,干政還性格溫和,沒有槍殺自己導師,但是跟盧剛一樣,和導師產生矛盾,而且這個矛盾估計挺大,否則怎麼會很快就把他趕回來了。

一個案例無法說明問題,我們再來看CUSPEA的另外一個案例。以下摘自網路,關於馮奚喬的死因,當然是CUSPEA的同學的推測,但是你有沒有發現CUSPEA裡面很多人的共同點:自視過高。

這個我覺得跟時代有關係, 有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應該知道,我們對理工科,對天才的崇拜達到了一個巔峰。因為經歷文革之後,大家對於知識的渴望和崇拜立馬達到了史上最高點。

那麼在這個時代,大家都還沒有出國留學機會,你作為人口基數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挑選出來的全國前十名,你自然對自己有超出常人的要求。

那麼馮奚喬為什麼會死呢? 郭衛說他看過巴黎警察的記錄, 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 在馮奚喬的死亡現場有一本書, 這本書是被倒放在座椅的扶手旁邊的, 封面和封底朝上, 顯然是讀者讀到一半時有意放下的. 郭衛說他後來專門去書店買了這本書, 讀完以後頓時恍然大悟.

郭衛說他和馮奚喬朋友多年, 深知他心高氣傲, 容不得任何超過他的人. 正是馮奚喬的自命不凡, 造就了他的輝煌. 馮奚喬的對手已經遠遠超出中國學生的圈子, 馮對中國女孩子也早已看不上眼, 他換了一個又一個的金髮女郎. 他的目標是貝爾, 是洛克菲樂. 郭衛說了一個故事, 他說馮奚喬的坐騎是一輛時髦的運動跑車, 有一天郭衛坐在他的車上, 走在前面的是一輛更顯眼的義大利紅色敞蓬車. 郭衛只說了一句你看前面那輛車很拉風, 馮奚喬立即加大油門狠狠撞了上去, 那一次郭衛在警察局陪了他一個下午.

郭衛說他認真攻讀了馮奚喬留下的那本書, 那是一本比爾蓋茨的自傳, 上面有一句話是說比爾在三十八歲那年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 郭衛說馮死的時候正是他剛剛過完三十八歲的生日的時候.

好,以上案例主人公都沒有走到李政道想要建立CUSPEA之初的夢想:(看我陰影部分)

那麼誰實現了李政道先生的夢想呢?

某大叔,也就是今天我準備用來和盧剛形成對比的案例。

他是走到了最後的人。

經常有知乎上面的人說自己身邊誰的了物理競賽獎,誰是某美國知名大學博士,誰就是物理大牛。

我想說,真正的物理大牛,是已經做到了美國頂級物理實驗室頭頭的這個位置的人。他已經在分配美國能源部的科研資金,已經在楊振寧訪問過的實驗室管理科學家們了。

說幾點他和盧剛的區別(當然,我不了解盧剛,都來自網路,我只能臆測),看能不能達到你想要的「啟示」

  1. 自我認知。他沒去美國之前,應該和盧剛一樣,自以為是天才。區別就是,後來大家去了不同學校,盧剛和干政其實都應該嘗試一下大叔去的那所:Cal Tech. 應該會對自己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因為大叔說去了Cal Tech師從費曼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不是天才,因為那裡處處都是天才。這也符合我朋友圈某個矽谷高管當初跟我說的:別的學校我不認,如果加州理工博士那必定是很強的
  2. 愛好。大叔熱愛古典樂,沒事兒會自己到紐約去聽交響樂,某次還饒有興緻讓我聽他孩子拉的大提琴(我不忍告訴他我真心聽不懂而且沒興趣,我是一個聽音樂劇的俗人)。而且他不斷主動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包括有一次朋友圈分享一個美國TOP50大學教授去酒吧做類似TED分享的活動(不是那麼嚴肅的,就是隨意聊聊,然後換drinks),當然,還有就是我說他想做陪審員(這愛好也是醉了)。他已經完全融入了美國社會,他的很多觀念已經完全西化。比如上次他跟我說一定要自己保持健康,一定不要拖累自己孩子來照顧自己,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3. 脾氣不好,但是情商還殘存了一些。我真的算是我每次居住地區方圓幾百里脾氣最壞的人之一了,我媽覺得我是學了我爸,其實是因為她離婚前溺愛我導致的,所以只要我脾氣上來了,沒有什麼能阻止我。所以,遇到大叔才是遇到了對手。經常一件小事他先吼。講話從來不客氣。比如我經常跟他說我身邊誰誰誰跟我說了什麼,他永遠就是:Why you listen to bullshit like that!

某次,我因為上傳了一些NAZI軍服照片,他就評論: you make me sick

老子一聽就炸了,多大件事兒,上綱上線,是不是在美國待久了政治太正確,於是吵一架後刪除他。

你會發現,隔一段時間,他就會跟沒事兒人一樣,比如他在聊天室或者YAHOO上看到我,就會跟普通朋友一樣正常打招呼。

於是我:上次咱們不是吵架嘛

他說:不記得了

所以,這是他一個大優點,也是和盧剛的最大區別之一。他時常會選擇性失憶。

因為他覺得這個跟最主要的事情比起來不值一提。

他認為什麼最重要呢,他某次和我認真談過,他說:

人就是兩樣東西:家庭和事業。必須有一樣成功,否則人就會失意。

所以,大叔把很多時間留給了自己的孩子,也時常跟我分享他孩子照片,他以自己孩子為傲,甚至連侄女在Swarthmore College的入學他也要去參加(這個侄女的ACT,SAT分數都高的嚇人)

盧剛的問題,就是:事業和家庭,他什麼都沒有。


我現在覺得,這事除了眾所周知的內因之外,一定有不為人知的外因。

好比最近幾年美國的本土恐怖事件,很多都是本來精神不穩定的人在社交網路上受到了伊斯蘭極端思想的誘導。而且有證據證明,這種誘導很多時候是點對點的。

1991年的時候,USENET/IRC之類在美國大學應該已經開始流行了吧

盧剛這種現實社會社交孤立的人,很有可能會經常在網路上尋求寄託。


關於那段逝去的悲劇,不管是誰對錯都已經划上一個悲慘的句號,縱然今日讀來仍後背發麻心生惋惜,但是悲劇總是有悲劇的理由,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客觀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斷彌足珍貴,希望這篇轉載能夠給大家一些觸動。

本文刊發在《華夏文摘》後遭遇命案另一重要男主角山林華遺孀楊宜玲以及文中多位提及人的聯名提出異議的信件,此轉載一一貼了上來。

本轉載持中立立場,本著尊重死者已矣的態度,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原則轉載。

以下是致《華夏文摘》的信件:

《華夏文摘》編輯:  

  貴刊近期專輯刊載的《萬聖悲魂》令我們深感不安。作者劉予建在文中列舉的一些細節與事實相去甚遠,對受其採訪的愛大學生的談話多處引用不當、斷章取意、甚至無中生有,違背了受訪者的初衷。讓我們感覺該文中很多地方有憑空編造,混淆是非之嫌。  

  一年前,槍殺突然發生在寧靜安詳的愛城,發生在我們熟悉的人物環境中間。我們因為悲痛和震驚,一時無力用文字來理性地向公眾澄清事實並表達我們的感想。但我們真心地希望當時雲集這一時因流血而聞名的小城的媒界人士能夠真實地反映事情真相。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們遇到了不遠千里之遙自費從紐約來採訪的劉予建。我們的聯誼會為他安排了免費的住宿。據他當時表白,他是個自由投稿的記者,準備寫一篇關於IOWA慘案的詳細報道,並且希望這篇報道對他找工作有所幫助。  

  被採訪的同學不久發現,劉先生喜歡對一些偏向性很強的問題糾纏不放,讓人感覺他是在為自己事先設想好的一套論斷搜尋證據,而非做客觀的記錄。因此,好幾個同學不再願意與他交談。真正接受了他的採訪的同學,為了讓他對事情有全面的了解,曾不惜花上數個小時從各個角度對他陳述事實。  然而我們努力陳述的事實卻被劉先生在《萬聖悲魂》中用一種與我們的初衷大相徑庭的口吻描繪出來。我們驚訝地看到我們的原意和原話被曲解,但更為真正的受害者被隨意誹謗而憤慨!  

  作為《華夏文摘》的讀者,更因為我們的名字在劉先生的報道中被直接或間接地提及,我們有權並且理應過問這篇報道的前因後果。當劉先生用他那大紅大綠、充滿個人色彩的一面之詞來點綴自己的故事時,我們不禁要問,他就沒有對這場慘案中真正受難的人們產生一絲憐惜之情嗎?  

  當然劉先生有權表達他個人對此案的思考和判斷,他甚至可以憑自己的想像來寫一篇義俠小說,在其中塑造一個被小人迫害圍剿最後不得不藉助非法手段來伸張正義的悲劇英雄。然而在「專題調查報道」的名義下動用受害者和被採訪人的真實姓名來扭曲事實是為新聞界的職業道德所不容的。這樣的「報道」只會蒙蔽真相、愚弄公眾。另外,我們認為劉先生對愛大物理系及愛城華人的描述也有不恰當和不真實的地方。我們強烈要求劉予建先生對所有的受害者做出公開道歉。  

  IOWA慘案的周年祭日是一個沉痛而肅穆的時刻。如果《華夏文摘》願意紀念這個日子,我們認為:《華夏文摘》應該呈獻給公眾一些謹慎符實的報道,或者就此事件展開嚴肅的討論以博採多方意見,讓IOWA慘案成為大家引以為鑒的實例。我們中好幾位是《華夏文摘》的忠實讀者。這一年多來《華夏文摘》刊登過許多精彩的文章。然而我們卻遺憾地看到《華夏文摘》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單單刊登了在幾篇關於IOWA慘案的長篇報道中唯一很不屬實的一篇。這種「報道」的發表嚴重損害了《華夏文摘》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華夏文摘》僅僅在一篇不尊重客觀事實的「報道」前加上「不一定代表本刊編輯或本刊編輯部的觀點」的聲明,是不足以消除它在公眾中造成的不良影響的。  

  ◇安濤 馮煒 季兵 王金根  IOWA大學 物理和天文系  

  ◇李新 宋斌 雪山  1991年在 IOWA大學 物理和天文系  

  ◇高青林  1991年度IOWA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  

  附註:本文是所有被採訪的中國學生的一致意見。《萬聖悲魂》中的X君,也同意本文中的觀點。他一貫不願意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

【來函照登】             

  山林華先生遺孀的來信《華夏文摘》編輯部:  

  我是楊宜玲,是去年十一月IOWA CITY事件中六名無辜受害者之一山林華的妻子。對於劉予建先生不負責任、斷章取義的所謂「調查報告」,我表示非常憤慨!  

  一年多來,我一直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之中。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對窮凶極惡的兇手做出讚美?難道殺害了五名無辜並重傷一人的兇手值得同情?天理何在?善良的人們自然會明辨事理!我只想在此強調兩點:  

  1)我先生山林華從沒有掩飾過他的父母是農民。(難道每個人都要在他的腦門上貼上出身的標籤嗎?)他一直為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能在空間物理學界做出成績感到莫大的自豪。從我認識他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訴我他是農民的兒子。我們的朋友們也都知道這一點。  

  2)我先生為人一向誠懇、正直,最看不起那種阿諛奉承、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們才有許多朋友。甚至對兇手盧剛,他也熱心地幫助。其中有一事我記得很清楚,那是在91年春夏之交,盧剛正處於找工作困難的情況下,他的導師Goertz教授建議他調整一下研究方向。由於山林華在盧剛感興趣的領域曾做過不少工作並發表了論文,於是盧剛就找到了山林華。山林華當時毫無保留地談了他在此領域的心得,並且將他自己保留的這方面的資料和筆記全部交給了盧剛供其參考。  

  最後,我還想問一下劉予建先生,你一定還記得你曾經不請自到,來我家「採訪」我。(在你「採訪」之前,季兵和馮煒曾向我提過你,我請他們轉告你我不想接受任何記者的採訪。)記得那是事發後的一天下午,當時我正處於極度的悲傷之中。你自稱是代表紐約的中國學生來探望受害者的家屬,在我不很情願的情況下進屋開始了「採訪」。問了我一大堆問題,並深表同情且聲稱要為我們主持正義。但卻趁我不注意,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就打開了錄音機。待你全部採訪錄音完畢之後,給了我一張綠色的名片,塗去上面你兄弟之名,換上了「劉予建」三字及電話號碼。然後說:「我是學記者的,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這次回去後想以這件事為素材寫一篇轟動性的調查報告來幫助你,並且對我找工作也……」我連聲道謝將你送走。現在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來者不善」!  

  我本無力去回憶那段令我心碎的往事,但劉予建先生歪曲事實的文章卻使我不能再保持沉默,我希望貴刊能以負責的態度澄清事實,也希望劉予建先生能以起碼的職業道德和良心對待此事。  

  IOWA大學  ◇楊宜玲

原文出處:http://bbs.enjoykore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9840extra=page%3D1page=3mobile=2


近幾天,網上流傳開一條」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的中國留學生倪瀚祥遭學校開除並被遣返」的新聞,起因是這位杭州籍的23歲小夥子在INS上寫的一句話——「這學期我這麼認真學習,如果學校還是讓我掛了,我就讓教授們體會下當年盧剛的恐懼。」旋即,警察登門,而校方更是在他還有一年就將畢業的情況下,不留情面將其開除,學生簽證也隨之被取消。

倪瀚祥在INS上發布的持槍照

是倪瀚祥因言獲罪?是愛荷華校方反應過度?

倪肯定知道盧剛的「事迹」——25年前,這位倪的同校學長曾用一把左輪手槍,在愛荷華大學校園大開殺戒,連斃五人,隨後飲彈自盡,製造了轟動一時的燦烈血案。

但倪顯然沒想到,雖然已過去這許多年,盧剛的陰雲卻還印伏在愛荷華大學的上空,依然是一個聞之令人色變的禁忌之名。因此,倪自稱的一句玩笑話被當做了恐怖威脅,校方迅速將其處理。

長相清秀、文質彬彬的盧剛

六死一傷校園慘案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點半左右,愛荷華大學物理系大樓三樓309室。

一場天文物理的專題研討會正在進行,與會者包括克里斯托弗·戈爾咨(Christoph K. Goertz)教授、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博士以及其他數位科學家和學生。

是年28歲、已取的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盧剛悄悄出現在會場,靜靜旁聽約5分鐘後,他毫無徵兆地掏出一把塞滿子彈的左輪手槍,開始射擊。

戈爾咨教授(也是盧剛的博士生導師)首先應聲倒下,盧剛又對準他的腦後補了一槍;爾後,搶口轉向史密斯教授,砰砰,兩槍;直到此時,其他在場人士才反應過來,這不是惡作劇,是真的殺戮,有人逃跑,有人暈倒;隨即,盧剛將槍口瞄準他的同學山林華博士,向其腦部和胸膛連開數槍。

槍擊這三人之後,盧剛並未停手,轉頭來到二樓208系主任辦公室,一槍射殺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

在確認尼克森已經死亡後,盧剛出人意料地又回到第一現場309室,檢查戈爾咨、史密斯、山林華三人是否全都死了?此時,幾名學生正在搶救還未斷氣的史密斯教授,盧剛揮槍將他們趕走,迎著史密斯驚恐而哀求的眼神,補了致命一槍。

隨後,盧剛來到旁邊的生物系大樓,從一樓一直走到四樓,似乎在尋找特定目標,期間他曾遇到數位師生,但並未開槍濫殺。

在尋找未果後,盧剛又來到行政大樓,沖入一樓111室的校長辦公室,向副校長安·柯萊瑞(T. Anne Cleary)前胸和太陽穴連開兩槍,剛好在室內的學生秘書茜爾森(Miya Sioson)試圖報警,也被盧剛射了一槍。

最後,盧剛來到二樓203室,用殺人的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整個槍擊過程看似漫長,實則不足20分鐘,盧剛輾轉4個現場,共向6人開槍(5人喪命,女學生茜爾森全身癱瘓),目標明確,行動冷靜,甚至不忘檢查目標是否死亡並無情補槍。

盧剛兇器

殺人動機源於報復

盧剛18歲考入北大物理系,1984年通過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主持的嚴格考試,於1985年公費赴美攻讀博士,就讀於「公立常青藤大學」之一的名校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作案之時他已在此就讀6年,並剛於5月份取得博士學位。

看起來整個一聰明勤奮、前途光明有為青年的履歷,是什麼讓他在大學校園中做出如此慘烈的同歸於盡式殺人行徑?對自己的導師、同學又是哪來的這麼大仇這麼大怨?

警方在事後截獲了盧剛事發前幾天寄回國內的包裹、家信、匯款等,並找到了他事前寫下的四頁英文遺書,而媒體則大量的採訪了盧剛生前的同學,匯總起來大體可以捋出慘案背後的殺人動機。

首先還是那句老掉牙了但你又不得不承認確實有道理的話——「性格決定命運」。在同學們眼中,盧剛是一個剛愎自負、目中無人、時而埋頭研究、時而放浪形骸的人,出國前就個性很強,孤僻,不合群。出國之後,似乎變本加厲,在與留學生同鄉的相處中表現的情商非常低,據曾經與盧剛同住一室的愛荷華大學教育系博土生赤旭明回憶,盧剛自視甚高,說話喜歡揭別人短處,以嘲弄別人為快樂。久而久之,與留學生同鄉關係愈加疏遠,又融不進美國社交圈,幾乎是沒有朋友只做研究的狀態。

如果僅是孤僻不合群也不算什麼,世上多的是孤獨的人,至少盧剛在學習和研究上依然是佼佼者,然而他很快又遇到了一個搶去他僅剩榮耀的「仇敵」——本案的受害者之一山林華。

山林華

是年27歲的山林華出自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性格上與盧剛截然不同,熱情開朗,喜歡活動,人緣極佳,曾擔任愛荷華中國學生聯誼會主席,威望頗高。他比盧剛晚兩年來到愛荷華大學,但在學業上很快超過盧剛,更深得導師欣賞,畢業前已有三四篇論文已刊登在行業權威的(JGR)刊物中。畢業論文更獲得了全校最佳論文獎,拿到學位的時間比盧剛還早上半年。

與此同時,盧剛的研究工作一直不太順利,博士論文幾經反覆,好不容易畢業後,找工作的事始終沒有著落。看到山林華的成績,盧剛心中頗不服氣,愈加失衡,認定導師刻意刁難自己,在他找工作上不幫忙,以及對山林華違規照顧,他曾幾度就山林華論文得獎事向系裡和校方提出抗議及申訴,但毫無結果。

嫉妒和不公在心裡滋長,種種矛盾日益深化,隔閡愈加撕裂,好像身邊所有的人都在刁難他,都在給他下絆子。而身邊又沒有朋友可以交談,可以舒解,盧剛在苦惱中越陷越深,漸至走火入魔……

電影《暗物質》

2007年,導演陳士錚拍攝了電影《暗物質》(Dark Matter),就是以盧剛事件為故事原型,劉燁飾演的角色劉星影射盧剛。當然電影不是紀錄片,與真實事件相去甚遠。

不好意思,下面是廣告。


我看到的是一個天涯上的帖子,真相可能無法還原了,但是當時的華人在美國應該是沒什麼地位,隨時有被遣送回國的可能(根據事件的細節推理,未必如此),而盧剛事件加劇了他們在美國的壓力,如果不譴責而是同情,那麼在美國將無立足之地。所以以致於在美華人圈的輿論一致指向盧剛,國內的消息大概也都來源於此。令人悲痛的並不是這樣一個事件,而是這其中不能言說之人性。但除了這些更可悲的是,在這個事件過去了十幾年後,民眾的情緒依然是被媒體或者是輿論所左右,粗暴地去判斷一件事的是非。


人就是這樣的動物。一個人本領再大,觀點再正確,別人占不到他的好處,也不會講他一句好話。一旦有利益衝突,本領大,講的對就成了別人首先要打擊的對象。而有的人本事也許不怎麼樣,巧言令色,只是善於迎來送往,利益輸送,欺上瞞下,哪怕從中滿足了自己很多私慾,只要其他參與者跟著沾了光,大家一樣說他是大好人。盧剛就是自我中心,對他人期望過高了。別人不是在害他,只是不在乎他是死是活罷了。他死了,還少了一個競爭者。而其實他也不在乎別人的死活。那是一個中國精英為了留在美國,在美國刷盤子嫁普通白人老頭的年代,所以他們承受的壓力和歧視,我們恐怕很難體會。


以對身邊phd的了解來看,某些領域的phd有盧剛這種想法的大有人在,只是還沒被逼到那個程度,或者說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強一些。

到了phd這個級別,不少人對於生命的意義都看的比較開,反正人總是要死的,早死晚死區別不大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了。殺人沒啥了不起的,在宇宙這個尺度上,幾個小細菌掛了也就掛了,並不會影響這個宇宙億萬年的運轉。

當意識到活著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又覺得死了比活著舒服,拉幾個墊背的也就沒有任何心理壓力了。

父母什麼的不是事兒,反正全人類只是早晚要死的小細菌而已。


有評論說「還有他那個中國同窗,天涯那篇對盧剛比較美化的報道,但是即便在那個報道里,仍然看不出這個同窗有什麼錯。」於是摘了劉予建《萬聖悲魂》里的兩段原文:

這期間,不知聽到了什麼有關盧剛的傳聞,戈爾咨變得越來越「關心」盧剛的行蹤去處。每次他去513室,只要一發現盧剛不在計算機旁,便馬上過來問山林華:「盧剛又去那兒了?」 接著,盧剛回來後便發現戈爾咨臉色鐵青,久久不語,氣氛凝重而緊張。

某日,大伙兒天南地北的閑聊,聊到電視機的更新換代。有人插嘴:某某電視機的牌子,據盧剛說不錯……「盧剛懂個屁!你根本不能聽他的!」山林華馬上不客氣地打斷道:「他是什麼人,你 還不知道嗎?」眾人知趣,微笑不語。於是再沒人提起那個牌子了。據說類似情形不止一次。只要有人提起盧剛,「盧剛他懂個屁!」幾乎是山林華的習慣反應。盧剛反之亦然。

不需要多說了吧


1、大學教育只是傳授知識,而且好多是不合時宜的;

2、國家呵呵,一句話的段子,人民日報篇篇正確,但是不能搞個合集;

3、有帶路人是好事,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路都是自己闖出來的。走了多少彎路,自己知道就行了。事實上絕大多人終其一生找不到定位。

4、凡事不要走極端。所謂好奇害死貓。


墨跡都 勝者為王。道理是勝利者制定的。不服就殺嘍或者不服就忍吧!


今天留學愛德華大學的老師說了這個案件。盧智力高 ,科大少年班的,EQ極其低。 博士畢業,系裡剛好多出來的教職給了另外一個中國留學生。 結果盧就先去練習槍法,然後殺人……… 把中國留學生同胞也殺了 還殺了他指導教授。


看看誰在散布仇恨?誰在痛恨美國?


這人故意對盧剛使壞


都不知道一幫人在逼逼什麼,正如盧剛所說的我做的我負責,你們逼我沒法活我就把你們都做了。美國的那幫華人都是一幫膽小鬼沒骨氣的王八蛋而已,而這個社會缺少的是對盧剛的同情和包容而已,對比美國只能說胡適當年說的是對的,兩國國民素質一對比立竿見影!


殺人犯還想洗白?如果因為這樣的事就殺人,人類早就滅絕了!


反社會人格的人無法改變包括教育優越的經濟條件,如果你遇到且沒被殺死,建議買一張彩票


推薦閱讀:

留學生想回國發展如何克服人脈不足?
美國老百姓的平均年薪大概是多少美元?
在美國當助教(TA, teaching assistant)應該注意些什麼?
選擇美國寄宿家庭應該注意什麼,應該選擇哪樣的寄宿家庭?
如何看待2016年7月初美國警察涉嫌槍殺非裔男子及達拉斯騷亂?

TAG:法律 | 美國 | 留學 | 留學生 | 社會 | 社會心理學 | 留學美國 | 兇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