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軍隊中「連」這個級別士兵情感是最緊密的?
很多影視劇《士兵突擊》等,都是連長訓話,一個連似乎自成一個團體,榮譽感是一致的。 這個是目前的真實情況嗎? 如果是,為什麼不是營、團、排等單位?為什麼恰好是連? P.S 國外也是這個情況嗎? 戰時情況會有變化嗎?
社會學有個研究,150人以下的小團體,可以完全依靠人際關係還有自然形成的潛規則運行的井井有條,超過150人就必須依靠規章制度。就像公司經營,小型的那種家族公司其實不用多完善的制度也能運行好,但大型的公司就必須靠一個管理體系才能保證正常運轉。
有個概念叫「鄧巴數」(Dunbar"s number),大概是148,可以近似認為150。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類的大腦能夠妥善處理的穩定的社交網路的最大容量,就是這個值。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微信好友或是郵件、手機聯繫人,把那些泛泛之交排除在外,剩下的人基本不太可能超過這個數,不是因為你的社交能力不能進一步增強,而是因為人類的限度就是這個樣子的。
另外,為什麼有的人本來在一起玩得挺好的,後來就生疏了呢?因為你的交際容量就這麼大,認識新人了,有的老人就得頂下去。
為什麼有很多最好的朋友都是小時候交下的,再往後交朋友就很難了呢?不考慮社會的複雜性的話,還是因為你的交際容量就這麼大,老人不退出,新人就進不來。
不光人類是這個樣子,其他的很多靈長類動物也是這個樣子。群體太小,難以自保,群體太大,從一塊地方獲得的食物又不夠吃,所以大致這個數目就是一個群體的極限了;超過這個限度就會自動分家。
時間長了,大腦就被塑造成這個樣子:剛好足夠處理同群體內成員的社會關係。
進而呢,那些規模大致是這樣的群體往往是最有效率的。尤其是那些面臨較強生存壓力的群體,規模會和這個數靠得更近,比如游牧部落和軍隊等等。
歸根到底,這是個心理學、動物行為學和生態學的問題,和部隊本身關係不大。部隊只是一個典型的縮影而已。
參考資料:
Robin Dunbar: "Neocortex size as a constraint on group size in primates".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2: 469-493. (1992)
一群人,一個連隊,在一塊生活訓練,挨罵,反正就是基本上都是在一塊兒,在我們那個大單位,每個連都有榮譽室,都有一副以連為家的牌匾。大部分當兵的都是在基層,而基層的解釋基本上就是連隊。幾張圖,都是一個連隊的。冬季演習,,,,不是拉練,完了之後一個我們一個排的合影, 西藏阿里的一個縣,可能還沒一個村子大,荒涼與寂寞並存,但我們快樂,。
進軍西藏在一個達板空地上一個排的合影,不知道達板的自行找度娘哦。
一四年被選拔到庫爾勒隨團參加加偵察兵比武,可能這裡面會有同行,如果你一四年也去庫爾勒參加比武了,我就給你透漏一點,,我們是團體第二,就是因為這次武裝五公里比一個兄弟單位慢了一秒,對,你沒聽錯,就是一秒。謝邀
第一方面:
我來做個比喻吧。
部隊里的班、拍=學校每班裡的小組
部隊里的連=學校每個專業的班
部隊里的營、團=學校里的系
第二方面:
如果單純從感情角度來說,其實感情比較好的基本是同一個班的,或者同鄉。
第三方面:
題主所提的為什麼榮譽感或者集體感,會以連隊為單位,而不是營或者團?
首先,這是有意為之。
軍事管理指揮不同於企業
陸軍一個連一般120人左右。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數字。
從指揮學來看在戰鬥中通過現場指揮能形成有效戰鬥力的最小範圍恰恰是這個數字。(特殊軍種及特定任務除外。)
於是通常訓練及相關集體活動,會注意以連隊為單位。藉此來有效的形成戰鬥力。
第四方面:
此處省略200字
基本就是這樣吧。
問的很詳細,但我不知道咋回答。
最簡單的就是,以連為單位住在一起,包括訓練,教育等等都是一起。
班算是最小的單位,比如紅三連五班的看草原駐訓地。所以他們幾個人天天呆一起,感情肯定好。
那麼他們和連裡面的感情肯定不深,因為他們雖然屬於紅三連,其實也很少機會看到三連的人。關於榮譽感,都是有對比就有傷害。所以不只是鋼七連的榮譽感很強,班與班,排與排,營與營等等都是很強的。只不過建制上來說,連更像一個拳頭,因為連是報團生活訓練都在一起,平時一個地方住都可以見面。而營或者師團什麼的,更像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身體。無論咋的建制,對外必須團結有榮譽感!
一個正常的連,起碼裡面所有人都認識,隔壁連的可能你只認識其中一部分。
也有像五班那樣,可能他們到退伍也不認識自己連的人多少個。比如一些哨所,雷達站,觀測站等等,班排為單位。
班排也是有榮譽感的,連隊叫鋼七連,排又可以分戰鬥英雄排,班叫格鬥白刃班,一大堆榮譽稱號,營團師全都有。我軍曾經那麼大,改革壓縮到今天兩百萬,所以基本上每一個單位都是曾經的英雄單位,都有紅軍榮譽室。
還記得那些稱號。
紅軍師天山雄師鐵騎勇猛頑強英雄#
長攻善守英雄#紅四連黑五連,土豆燉面在六連,刀光劍影機槍連,延麻皮啪二炮連
另外,康西瓦這個圖片是我們。
明明我是來回答連隊關係問題,咋那麼多人問我在哪裡?哪個單位?而且說自己單位經歷什麼的的是高票?反正我是一本正經的回答不懂群眾們為啥喜歡說自己經歷咋樣咋樣支部建在連上,以前官兵一致平等。現在拿錢辦事堅決,抵制
連級單位有炊事班!這一百多號人在一口鍋里掄馬勺…
因為支部建在連上。
難道不是因為我軍配備炊事班的最小單位就是連嗎!?吃貨國的人和自己的飯友感情最深!
首先,連隊是部隊的最小單元,一個連隊吃住都在一塊,這是最容易形成凝聚力的土壤,同學只是一塊兒學習,一個班級就很團結了。
其次,對於大部分軍人來說,部隊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訓練、公差、開會、抄本和吹牛逼當中度過的,他們過著相似的生活,有著相同吐槽對象,吃著差不多的苦,每天都是在和「知己」一起生活,見證著彼此的成長,好看的靈魂萬里挑一,遇見一群萬里挑一,感情自然差不到哪裡去。
再者,我軍的悠久傳統之一就是各種政治文化活動,雖說拔河、拉歌之類外人看來很無聊,但是親身參與的感覺是很熱血的,集體榮譽對於凝聚力形成的作用遠超我們的想像。最後,每個連隊的胖子、老黑、猴子和狗哥都是活生生有趣的人,有困難的時候拉自己一把的是他們,窘迫的時候哈哈大笑不停黑你是他們,馬路邊抱著電線杆吐的時候跑去買酸奶的也是他們,叫你怎麼不去想他們?多年以後我們坐在某個角落會回想起分離的那個下午回想起那一張張熟悉的臉龐夏天的風把我們吹到一起又把我們送回家鄉日曆翻過
時間都去哪兒了強化訓練黝黑的膚色里永遠整不完的內務里緊急集合的哨聲里出不完的公差里晚會節目的笑聲里軍訓小朋友崇拜的目光里周末三國殺的戰場里籃球場的奔跑里八一杠的准心裡更在每天不缺的奔跑里最喜歡的,是連綿到清晨六點的雨最難忘的,是雪地五公里後暢快的虛脫無力因為支部建在連上
同訓練,同學習,同勞動,同休息,同吃一鍋飯,同舉一桿旗。
就像你上學時的班級一樣啊 連長指導員就像班主任,排長班長就像班長啊學委啊還有小組長什麼的 你在回憶你上學的時候大部分人會想到同班同學和你的班主任吧
因為連是基本戰術單位,可以執行戰術任務。無論是訓練還是戰時,連隊內的是自己人,連隊外的是外人。體現是方方面面的,別人連隊的不會來吃你們的飯,跟你一起唱歌,分享彈藥武器。
支部建在連上,連隊是黨組織發揮作用的末梢,黨支部各項工作都以連為範圍開展。
有研究表明,最適合集群行動的人數,就是百人左右,從原始人的族群到大學學生會的大致規模,莫不如此。所以共軍在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在了連上。行軍打仗幾千年摸出來的規律,是有道理的。
嚴格意義上說因為只有連這個級別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因為是義務兵服役幾年都要走的,不考慮什麼政治前途也不用太理會官僚那一套,也沒有顧慮大家又年輕,都是背井離鄉年齡小,自然有感情可言,互相有依靠,到了營團級以上,那都是官對官,以營級軍官為例,營長打交道往下是連級軍官,往上是團級幹部,平級是營級軍官,這就是官僚體系,官僚體系講什麼感情,都生怕做錯一點前途就毀了,講什麼感情,而且,為官者都講感情是做不了事情的,小兵蛋子講感情無所謂你又無權,又不能用這個感情做什麼,軍官就不一樣咯~
你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明白,軍隊是這個國家最大的「社會團體」。
記得以前看過,連是基本的生活單位,營是基本戰術單位。
什麼叫緊密?你得給個定量的定義吧。我還覺得一個班或者一個寢室或者上下鋪的最緊密
推薦閱讀:
※單看眼睛這部分,為什麼雙眼皮比單眼皮好看?
※為什麼說孝順是一種道德綁架,這種說法會不會成為有些人不贍養父母的借口?
※自學心理學可以嗎?有哪些比較好的書籍推薦呢?
※為什麼我們本能的抵觸橙汁加香油,或是巧克力炒肉這樣的食物搭配呢?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拖延是什麼心理,如何克服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