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林毅夫「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獎的規則」的言論?

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面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

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為避免片面,引用了兩篇不同的新聞來源)

林毅夫 | 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的規則

林毅夫:諾貝爾經濟學獎很可能出自下一代中國經濟學家


https://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economic-sciences/ 諾貝爾獎官網說的非常清楚:「No one can nominate himself or herself.」所以林毅夫老師說的一半人提名自己是壓根不可能的。


我同意林毅夫的看法。

我去年在預測諾獎時就說過,諾獎本身非常看重研究者在其他經濟學領域的影響力。去年我之所以推薦菲爾德斯坦,就是他的學生們現在夠牛,基本都是經濟學領域的大咖,手裡有票。但由於菲爾德斯坦本人經濟學理念,和金融危機後世界潮流時相悖,因此他獲獎原因可能不是其最為出名的宏觀與財政領域。菲爾德斯坦的學生與同事,可能依據其在衛生(健康)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推薦他。典型的代表,就是去年華人經濟學家魏尚進推薦菲爾德斯坦的理由,就是衛生(健康)經濟學。

同時去年我也表達了,自己替奧爾森(我最喜歡的經濟學家之一)惋惜的原因,就是政治經濟學相比於其他領域太冷門了,就業市場的狹小,使其不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票源。

不過我覺得林毅夫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如果他利用中國發展經驗,主導的那幾個非洲國家工業園取得不錯的成就,其很可能和孟加拉小額貸款倡導者一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當然,前提是項目結果不錯,影響力也夠大。


同意這個看法,因為推薦人確定性高所以即使有異類,但推薦結果一定會在一個閾值範圍之中,所以能不能獲取選票是一個大概率性事件


在我心目中0

不管什麼賽事,或多或少存在這些問題

但這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評審團或多或少都會有有主觀因素的偏差

所以,我得不到諾貝爾獎,是有理由的


我也知道諾獎的規則,大概這也是我不會得諾獎的原因?


林毅夫老師所說的「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不知道有何依據。正如 @劉銳 所說,諾獎官網明確說明「No one can nominate himself or herself.」 假設諾獎不存在黑幕,林老師的這一番言論著實令人唏噓,細思恐極。

為人師,當對自己輸出的所有信息負責,盡量保證說出的、寫下的東西有理有據,方能讓人信服。


林教授是我們大一開始最學經濟學的時候老師給普及的第一個中國經濟學家,所以別管後來的言論有的真的讓人反感,總體還是很尊敬的。

但是林教授您說話之前做做功課,諾獎提名人不能提名自己,您哪怕是認識個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教授大概都能知道吧……==。


把「因為」去掉 前半句有道理 後半句也有道理


我連諾獎的規則都不知道,或許就是因為這個我才沒得獎吧


首先我個人對林毅夫是比較反感的,林毅夫此人1997年底,林毅夫發表〈關鍵在於戰略目標的轉移──評中共中央14屆三中全會的決議〉,提到國企改革不彰、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比重偏低、貪腐嚴重等等問題,後來都出現在中國總理朱鎔基的政策中。有媒體稱林毅夫是朱鎔基的智囊。

縱觀中國今時今日的種種社會問題,高房價,醫療,教育等等社會問題,總禍根無非就是朱鎔基改革時所留下的,林毅夫作為朱的智囊,不能說林沒有責任。

林毅夫主張中國應繼續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利用較低成本引入先進技術,快速積累資本,再實現產業升級。他也認為國企改革是繼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林毅夫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認為中國能夠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中國的經濟已經開始下行,中國今天的民企凋零已經印證林毅夫的主張是失敗與錯誤的,2030年左右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已經成為笑談。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林毅夫此人就是個政治投機分子,林如果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那簡直就是經濟學界的恥辱,吹NB誰都會,

我不會當美國總統,因為我知道競選的規則。


這個估計得到達一定的層次,一般人接觸不到這個小圈子吧。比如說我知道主席原則上四十五歲中國國籍,符合條件的千千萬吧,但是真正能進這個候選人圈子的估計就幾十人吧!


考不上清北的是不是也可以強行來一波?


嚇得蘇聯出了5+諾貝爾獎得主,怕不是歐洲人全在蘇聯留學,冷戰什麼不存在的


不管林毅夫說的對不對,我覺得投票這麼分散其實是很合理的。經濟學這麼大一個領域,每個人都只能在一兩個方向上精通。其他領域的學者到底貢獻多少,怎麼說的清楚呢?穩妥起見當然還是要投本行業的人。


重點是說他要教出四五十個牛逼的學生吧。


所以說莫言是認識的人多還是手底下學生多?還是說文學獎和經濟學獎規則不一樣


推薦閱讀:

有哪些被媒體臆造出的「經濟學術語」?
關於討債公司,你了解多少?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的常數項和隨機誤差項在含義上有什麼區別?
Prisoner"s dilemma: 為什麼理性的抉擇不一定是利益最大化?
"China Gazetteer Project"是否涉及國家安全?

TAG:經濟 | 經濟學 | 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 林毅夫 | 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