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要靠的是什麼實力?

或是以下原因各佔百分之多少的權重?

A.領導人的英明決策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

B.氣勢如虹的房地產泡沫

C.人口紅利和廉價農民工優勢

D.領先世界的高鐵技術,冠譽全球的網上購物和發達的物流體系。


我想有一段趣事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註解之一:

引自《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遠在1835年,年輕、才氣縱橫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 ~ 1895),在其名著《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當時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大部分被美國的商船所壟斷?他的答案是:美國商船渡海的成本比其他國家的商船低。但是,想要進一步解釋美國商船何以有這種成本優勢時,可就有點困難了。美國商船的建造成本不比別人低,但是使用時間比別人段;更糟糕的是,美國商船僱傭船員的薪水還比其他國家的商船高,表面上看來真是一無是處,毫無優勢。托克維爾卻認為;美國商船之所以擁有較低的成本,並非來自有形的優勢,而是因為心理與智力上的優勢。

為了印證這個論點,托克維爾在書中生動地比較了歐洲水手與美國水手航海行為的不同。歐洲水手做事謹慎,往往等到天氣穩定時才願意出海;在夜間,他們張開半帆以便降低航行速度;進港時,他們反覆地測量航向、船隻和太陽的相對位置,希望避免觸礁。相較之下,美國水手似乎愛擁抱風險。他們不等海上風暴挺自豪就急著拔錨起航,日以繼夜地張開全帆以增加航行速度,一看到現實快靠近岸邊的白色浪花就立刻加速準備搶灘。這種不畏風險的航海作風,使得美國商船的失事率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商船(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要支付水手較高的薪資),但這種航海作風確實能縮短飄洋過海的時間,並大幅降低成本。

以19世紀初在波士頓進行茶葉貿易為例,美國商船在將近22個月的航行中,除了到達目的地——中國廣州——採購茶葉之外,整個航行途中都不再靠岸補給,水手們只以雨水及腌肉果腹。相對地,歐洲商船一般會停靠幾個港口,補給淡水與新鮮糧食。這種艱苦的航海生活,讓美國商人的茶葉比英國商人的每磅便宜5分錢,取得價格優勢,進而擴大了市場佔有率。至於為什麼美國商船建造質量不良,托克維爾在訪問一個美國水手後豁然開朗。那位水手理直氣壯地說:「航海技術進步的這麼快,船隻可以用就好,質量不比太好,反正壞了就換。」看到美國商船狂熱的追求速度以及擁抱風險的行為,托克維爾當時就大膽地預測:「美國商船的氣質現在已經使人尊敬,再過幾年他就會令人畏懼......而我不得不相信,美國商船有一天會成為全球海權霸主。美國商人註定要主宰海洋,正如古代羅馬人註定要統治全世界一樣。」如同托克維爾所言,百年之後,美國果真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強權。

我們且不論美國成為經濟強權和托克維爾的預言之間還有多少內容被跳過,單就美國商船在當時統治大西洋航運這點來說,不知道大家在這個論述中看到什麼熟悉的東西沒有?

我反正是立刻就想到了我們簡陋的設備,老舊的廠房,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生產的將將夠用的各種產品。美國水手所擁有的是他們身為新型民族自然流露的冒險犯難的性格,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中國人所一直擁有的,我看到今天的印度人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尤其他們奮力擺脫自己糟糕的生活環境的意願與相應的行動,更讓我堅信這種冒險犯難的性格一定是新興民族的共有特質。這並不以環境而改變,更進一步顯示了,歷史是由我們所有人共同書寫的,一切外部因素都只是配角。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還可以看出,人的力量不論在哪個新興國家都是存在的,而執政能力卻沒給結果帶來什麼影響,不論是毒菜還是皿煮都一樣, 人的生存與發展意識才是我們走到今天的動力。

所以如果你問是什麼讓中國有今天的經濟實力,那我會說,這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敢拼,當然老美也敢拼,而且我對中國人到了這個位置上會不會依然有老美那麼敢拼持懷疑態度。

因此我也希望我們能繼續拼下去,少講點有的沒的,先堂堂正正把日子過好再說。


說實話,這個問題是困擾全世界經濟學家的一個大問題。張五常老爺子也問過這個問題,「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蹟。那是什麼呢?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中國的經濟制度》)

張老爺子的文章中給出了他的答案,可見參見知乎這個問題的答案,張五常說「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蹟」,那是什麼呢? - 中國經濟,非常精彩,這裡不再詳述。

除了張老爺子提出的縣級競爭以外。肯定還有很多因素。比如人口優勢,改革開放,抓住生產轉移的歷史機遇。這些都不可否認。此外,我想著重強調的是朱鎔基總理的功績。這裡摘錄吳曉波《激蕩三十年》里的評價朱相的兩段話。

自1991年臨危受命赴京出任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到1998年正式接任總理,朱鎔基用專業和強勢的方式全面改造了中國經濟。在他的任內,宏觀經濟一直完全地行走在「三八線」內,即通貨膨脹不超過3%,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始終高於8%。正是這種持續的高速成長讓中國在動蕩的世界交替年代保持了"風景這邊獨好"的繁榮景象。他通過"分灶吃飯",徹底改變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入格局,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能力。他在國有企業的改造上更是取得了出人意料地成效,在「抓大放小」和「國退民進」戰略的堅決推行中,一向萎靡的國有資本集團獲得了近乎脫胎換骨般的改觀。1998年,當他宣布將在任內完成對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改造任務時,國內外輿論一片質疑,而最終的事實卻證明他用自己的方式兌現了承諾。在30年的企業變革史上,朱鎔基是繼鄧小平之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如果說鄧小平以開放的胸襟決定了中國變革的方向,那麼,朱鎔基則完成了路徑的選擇。在今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期,中國企業一直行走在他設定好的變革邏輯中。

我粗略的總結一下,在朱鎔基的領導下,我們挺過了三次危機,並且正式確定了土地財政+出口導向這一發展路線。

90年代初三角債危機,朱相臨危受命,成功化解。

94年中央財政危機,朱相提出了分稅制,也放出了土地財政這隻亦正亦邪的怪物。(這就是題主說的B)

97年亞洲金融危機,西方金融大鱷來勢洶洶,朱相打敗的。

98年朱相正式接任總理,上文已經提出了,抓大方向國退民進,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功績。

01年加入WTO,也是在朱相任期,朱相親自談的。從此中國走上了外向型出口導向的道路。(這就是題主說的C)

這就是問什麼吳曉波會說,「朱鎔基則完成了路徑的選擇。在今後十年乃至更長的時期,中國企業一直行走在他設定好的變革邏輯中。」


小平同志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大包干也是小崗村的農民摁血手印搞出來的,所謂英明領導其實不大說的上。

人口紅利有一定道理,不過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有廉價勞力,怎麼就沒發展起來?

搞三來一補,搞外商直接投資,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搞,最後倒大霉了。

我國改革騰飛的重要基礎就是土改、婦女解放、工業體系、港澳台和海外華僑的投資。


黨的領導。


1,健全的工業體系;

2,龐大的人口基礎;

3,勤勞智慧的人民。


窮瘋了想富裕的動力。

其他什麼科技制度文化都是屁,改開30年所有的動力都來自於想掙錢想做事想發展想和世界接軌。


靠得是你們這群加班狗啊


蟹妖。我需要跳出限制,開放性地回答。

中國現在在哪些方面的實力可以挑戰全球其他所有國家? - 李可-集慧智佳的回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相比於印度,中國的國家發展從改革開放至今的三四十年,可以客觀的說比印度強了些。

一堆原因之中,是否有一個原因,就是落後國家在發展的起步階段一直到達到中等收入陷阱之前的階段中,適度的集權體制或中央政府適度的強勢,同時,還有自由的市場經濟部分存在,即是所謂的國有經濟+自由私有經濟並存的雙軌體制(特色社會主義),或可能叫某種程度上的國家資本主義,對於一個國家快速發展更加有利。

有專家說,韓國、台灣等經濟體當時快速發展時期,也恰是蔣經國、朴正熙所謂強勢領導執政的時期。

而中國經濟發展極其重要的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公路及高鐵之類,如果沒有一個強勢政府舉國力執行,估計在印度這樣純西式政體下,各方利益涉及太廣,執行效率與力度肯定大打折扣。

而奇怪的是,至少在中國人眼中看來是個笑話的印度發展軍力之事,確也是舉國之力。在一般人看來,印度這些年的大課題,首要是發展國家基礎設施,軍事力量以陸軍為核心,應對周邊軍事入侵足矣,再多就是浪費國家財力了。可在如此西式政體下,不計代價發展軍力卻能一直堅定執行。


構建了一個新的體系,這種體系是存在於將過去的一切特權階級都打破,所有人都是無產階級

現在來看,特權階級的再現又促進了生產力的再次提高

不同時期內的不同做法,還是有必要的。

在中國,最主要的是土地,

每一次生產力的變化,都是土地改革政策下的另外一種表現,不同的是,過去的是土地所有制,土地承包制。。。。。。。。

是否是會開倒車呢,我們在見證歷史,但是不知道歷史的車輪是碾碎我們,還是帶著我們前行


人口多就致富么?看看印度

勤勞就能致富么?看看你自己。

很多人就是忽略了(不管是故意還是無意)黨的領導。

同樣的勤勞的人民,實際上,領頭羊的作用很大,黨出昏招時,國家一片混亂,如大躍進如文革。黨出高招時,國家一片繁榮。如最近二十年。

你別不服,就如你所在的公司,一把手牛逼時,公司牛逼。一把手傻逼時,公司傻逼。

看看諾基亞。


1、政治三十年穩定,一直是共產黨執政,保證了政策延續性

2、鄧小平四化規劃與各企五年規劃的執行

3、九年義務教育和應試教育,增強了全球最強的山寨模仿集團軍

4、最大消費市場規模,加上開放對外資優惠政策

5、全球化浪潮和產業分工機會

6、人口規模巨大形成的激烈內部機制

7、儲蓄,勤奮,吃苦的國民性格

8、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資源分布~


集權+人多


如果按答主列出來的幾個,毫無疑問a和c是有決定性的。

房地產泡沫出現的時間比較晚,那時候大局已定。

至於高鐵和網購,我國第一條高鐵09年才通車,網購也基本是在虎時代末期才真正強勢崛起。

一個國家的崛起,一方面要考慮個人的奮鬥,太宗,長者,我虎都是一代人傑,選擇了悶聲發大財不折騰是內因。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沒有產業轉移和融入全球化做代工,玩到天荒地老也成不了經濟大國(而能做代工,當年數以萬計的農民工是居功至偉的,而不是毛時代所謂產業工人,敢問這些創匯企業中是農民工多還是下崗職工多)


謝邀。什麼都不用靠,中國人對於當霸主是最有經驗的了


第一,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工業體系,能源,交通,通信等。

第二,人口,體量夠大,放哪裡都是毀滅性的力量。國內技術突破,世界人民都能受益。

第三,文化,追求不斷進步的信念。支撐了廉價勞動力的穩定輸出,然後才撐得起工業體系 ,互聯網經濟等等。


個人認為廣義上現代化事業自鴉片戰爭之時國人就開始追趕,洋務運動,康黨變法,辛亥革命,直至新中國成立,毛鄧確立中國以後大部分的意識形態。

中國民間一直是重商的,只要政府取消商業上的限制,中國民間就可慢慢積累巨大的經濟活力。只要政府不折騰。我們國家在古代自唐宋元明清是接連在多項領域是世界上的第一,所以說,不必奇怪,因為我們在過去一直是這麼做的!


地理也是重要的因素,

地理中包含有利和不利兩方面

有利且不說

中國人為了克服地理不利,

建設了全球總量第一的基礎設施。


如果單純從一方面講,那就太偏科了。

可以說主要還是靠屁民,龐大的人口基礎讓歐美企業紛紛到國內建廠,第二就是國家的經濟開放改革,地方政府以追求GDP為目標來進行招商引資,來進行道路建設,以及人口的就業,優惠的稅率帶來的是龐大的外資。人口基礎以及改革政策是中國成為第二經濟體制的根基。

而實力方面主要由一下幾個方面:

1.對外投資方面,國家在很多地區都有進行投資,主要是非洲地區,美洲地區,還有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港口。

2.對內投資,龐大的基礎建設,要想富先修路,從以前的村村通政策,再到錯綜複雜的國道,還有貸款修了N多的高速公路,還有高鐵建設,目的是讓經濟貿易更暢通,也讓更多外資到國內投資。

3.研發投入,很多外國人都在中國搭建實驗室,中國比其他國家在科技研究方面更大方,簡單說就是不差錢。

4.教育方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努力實現所有人都識字,特別在貧困地區,由紅十字會牽頭,搭建了很多希望小學,努力讓現代中國人人人識字。對於中專的進行補貼,減少中專生家庭負擔。對於大學生開通助學貸款,很多人因為沒錢而無法上大學,所以政府是真心努力在教育方面使勁的。像在發展中國家試問哪個國家可以做到?

5.民族觀念,什麼都要爭取第一,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什麼技術都要拿到第一名。奧運獎牌要第一,IT要第一,高鐵要第一,鋼鐵要第一,什麼都要第一的大國觀念也在影響我國的實力。

6.有日本美國做對手,強大的對手可能讓你死,也可以讓你活得更好。

7.體制方面,很多人鄙視體制,但恰恰是體制在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比如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這些都是在有目標性有計劃性一直進行,我敢說往後50年的發展方向黨中央都已經規劃好了。一切都朝一個目標做計劃做規划進行,不管更換領導人,還是照樣執行該規劃。而像其他國家的規劃發展更多是臨時性的,由當任領導人決定,缺乏長遠方向。

8.真的太多,不細講了


靠自由世界有好生之德,

有限度的將你們納入國際體系,

選擇性的轉移給你們些落伍技術,

跪國當年憤而封鎖全世界時候的樣子大家也都看到了,全國就剩下一個胖子了。。。


推薦閱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否阻礙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為什麼中國人在國外不團結?
中華民國到什麼時候為止?
為什麼中國紀錄片優秀,電影卻很差?
中國漢服的地位相當於日本的傳統服飾和服嗎?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中國 | 國際經濟 | 全球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