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曲是如何做到對一首歌最優的呢?

聽過很多首歌,通常發現作曲和編曲耦合的非常好,基本沒有聽到過所謂作曲優良,編曲草草或者被編曲毀掉的歌(因為甚至編曲會完全改變一首旋律的氣質和水準);從過門到高潮到副歌,每一段的銜接,每一段的鋪墊,當然主旋律很重要,但內涵和氣質基本都由編曲承載著;而且根據我的觀察,編曲的技術細節很多,結構非常複雜,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幾乎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似乎每一首歌的編曲都是該首歌的GLOBAL OPTIMUM,而不是LOCAL OPTIMA)那麼問題就來了:

編曲和作曲是同時進行的嗎?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都是由同一個人完成的嗎?編曲會有多個版本,最後是誰來決定用哪一個版本呢?成品編曲中,任何一個音節和樂器都不能再動了嗎?

延伸:

你聽過的編曲最好的一首歌是什麼呢?編曲都有什麼套路?

例子:《瀟洒走一回》和《有一個姑娘》的編曲就驚為天人,把一首艷俗的香港歌曲升華到了反映名族精神的唐代佳肴。《有一個姑娘》裡面的人聲更加是一絕,我有一種編曲者的智商比我高很多倍的感覺。


音樂作品,是沒有最優的。

對於創作者而言,一首歌永遠有可以改的地方。但究竟改到哪一步,哪個版本是最好的?不知道。也沒有人能知道。

所以一般是:哎呀不改了不改了,打死都不改了,趕緊找樂手錄了吧。

然後在錄製完到發行階段都一直手癢:我覺得還可以再改改T-T

後來就是......發行都發行了,算了就這樣吧


謝邀

其實很多歌的編曲優秀 但未必是最配的 換個歌手 換個製作人換個樂團錄音都會更好

你以為的優秀只是在個人的審美中獲得了而已


首先你沒有聽到被編曲毀掉的歌是因為這種歌壓根就沒法出眾。有興趣了解可以去編曲吧和中國原創音樂基地混段時間,你會發現不止編曲毀歌,歌詞,旋律,嗓音,唱功隨便一個都可以毀了一首歌。

其次,一個能接單的編曲人必然經過了無數個作品的磨練。在一次次否定中自己對音色的把控能力,樂曲情緒的控制,以及各種編曲技巧的掌握也逐漸提升。所以既然是編曲,那就肯定具備這些能力,不具備也不會有人找他編的,所以既然編出來了就不會差到那去。

另外成品編曲如果不混音的話隨便動啊,混音之後再動就超級麻煩,所以盡量一次性編到自己滿意為止。我每過段時間聽自己當時引以為傲的曲子都覺得好垃圾。能聽出來垃圾就是進步吧,改著太麻煩就不動了。

大眾聽到的是一首歌的整體感覺,而編曲人則是除了旋律歌詞其他什麼都聽。哎呀這個貝斯編的超級好,弦樂的表情畫的太漂亮了等

某首曲子裡面的神來一筆也只有編曲人能直呼:生前習得此手法,死而無憾了~


卸腰。

1.好旋律好歌詞基本上沒有可能被編曲毀掉的可能性,畢竟主題為主編曲為輔。

2.無數版本、無數改版,最後都由製作人拍板(作用等同於電影製片人對於電影本身)。

3.作曲和編曲無所謂是不是一個人。不管哪種,都有無數優秀作品。

4.好編曲的定義是解讀並呈現主題。而不是為了花而花。變換多花樣多的不一定是好編曲。尤其改編的編曲,出乎意料,意外之中,嚴格考究,就是極致的編曲。

5.就算是成品了,從創作的角度來看,只是選擇了一種音軌和音符的搭配,要動一動也是沒什麼問題的,不會影響整體的效果。從音樂工業的角度來說,動了編曲就意味著混音的工程也得改了。所以通常不會在做到後邊了再倒頭回來改單曲的編曲(如何決定用什麼樣的編曲,這就體現了唱片製作人的水準和拿捏的大局觀了)。

改成品的編曲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N首成品的歌曲要壓制一張專輯的母帶了,有時候出於整體性的原則,會考慮修改其中一部分歌曲的編曲,回爐重造,以配合整張專輯呈現的深層次主題(那真的是大動工啊,編完了還要重新錄音重新混音再遞交給母帶)。

6.編曲套路千千萬,一首歌無數種編法,適合最重要。適合最重要。適合最重要。流行歌大套路倒是就那十幾種。。就看你願不願意按套路做了。


影響一首歌最重要的除了旋律和歌詞以外最重要的兩個都在編曲階段完成,和聲和配器。

同樣的旋律可以用不同的和聲來拍配,配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完全不是一首歌,自從劉歡把卷珠簾的和聲都改成只有一個和聲之後我的心都要碎了(通常認為和聲是變換越多越豐富越好的,當然也不排除劉歡去掉和聲是為了讓聽眾吧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演奏者的聲部),但好在後來的編曲比之前的場面開闊多了。以前學音樂的時候經常玩一個遊戲就是,每次有客人來的時候老師都會拿客人的電話號碼作為動機讓我們寫動機發展(就是拿電話號作為前幾個音),旋律(其實是旋律的動機部分)都是一樣的但是和聲不一樣,寫出來千差萬別,低年級的就會用那麼幾個和聲寫的很像是通俗歌曲,高年級的師兄就能寫的很華麗。學和聲做題就是給定旋律配和聲,每個人配出來的也都不一樣,新手配出來的就很像通俗歌曲可能還有平五什麼的很難注意到的錯誤,老師配出來的就非常別緻。

配器更是影響風格(民族風、舞曲)的主要因素。

所以說編曲才是確定了一首歌的質量,詞曲都是其次。


參考五月天,瑪莎簡直是靈魂


給題主安利一部紀錄片電影《音樂的秘密》

梁指導拍的

主要揭示了中國一首歌是怎樣形成的,裡面有提到創作、編曲、錄製、混音等一系列的過程。希望能有幫助。


因為你所聽到的一般都是精挑細選的成品,作曲和編曲能夠有足夠的時間交流磨合,最後達成共識。只要不存在時間緊張趕工的問題,最後的成品都能夠反映他們對音樂最好的理解。

但所謂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有可能作品發布過一段時間他們又覺得某個音節可以做得更好,某個軟音源表現力更出色,某個過渡鈸和風鈴不夠自然,等等。

就像你看小說一樣,或許你作為讀者覺得劇情發展沒什麼問題,但作者可能會事後會有「我擦這什麼鬼展開這麼瑪麗蘇這真的是我寫的嗎」「明明可以寫得更好的可惜已經完結了」「其實哈利和赫敏在一起更好」「美隊被抹太黑了怎麼辦洗個白吧」之類的想法。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如此,只是每個人眼中可能有的缺陷不同而已。


再多堆砌音軌不如從簡 還有人會說日本音樂喜歡堆砌音軌 那是因為日本人在每條音軌的動態編輯上領先我們兩個檔次


要回答樓主的問題,首先我覺得我們要考慮一下編曲這個事物真正的意思。在古典音樂作曲家寫一個協奏曲ii的時候


《begin again》裡面女主一開始唱的那首歌《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反正我沒覺得多好聽,但是經過綠巨人一編曲,變得好好聽,特別是那段樂器自己動那一段,拉著進度條重複看超多次。所以編曲對一首歌真的很重要。


表達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唱,都對編曲有不同要求,當所有的條件一致的時候,編曲可以更好更好,但是藝術最優標準是什麼?大概是正無窮吧。。。


mayday 可看


編曲對一首歌曲的確極為重要,說決定氣質也不為過。比如李志的編曲,一首歌完全可以在編曲的催化下由舒緩變得激烈。經典的《天空之城》,2013版就是嘶吼版,都很好聽。無所謂最優,只在於編曲者想營造什麼氣氛,傳達什麼態度。感覺編曲應該是在作曲之後,為了音樂整體的流暢,編作曲可以合作編曲,當然單編的也有存在。最後的決定應該是由團隊決定。成品編曲中也不是都不能動,音樂這東西做死板就沒意思了。

推薦的話 李志的《牆上的向日葵》。網易雲上大概有三到四個不同編曲版本可供比較。比起最出名的2014io,個人更喜歡13版。


編曲是不存在最優這種說法的。不同的人來編,風格可以完全不同。而這些不同的風格也帶給不同偏好的人主觀上最優的聽覺感受。

當然,編曲合不合適,精不精良還是可以很快地分辨出來。


好喜歡孫燕姿的 比較幸福 的編曲

有沒有大神分析一下


作曲和編曲一般不是同時進行 不過我認為一個人作曲加編曲的作品效果會更搭配 這種更搭配不是說更好聽 而是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感悟

打個這樣的比方感受下 作曲者把面已經煮熟了 編曲者過來搞成了一碗老壇酸菜面 因為編曲者覺得老壇酸菜應該大家都喜歡吃 但作曲者怨念的想著其實我煮麵的時候想著的是紅燒牛肉麵因為我就是當時很想回味一下這個經典味道


能讓年幼的輪子哥都能欣賞的水平,這才是墜吼的。勃勃你還要學習一個


那英的《默》和周杰倫的《默》。。

雖然不只和編曲有關。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第九期哈林老師的編曲?
編曲對一首歌的影響有多大?
成為像AVICII這樣的音樂製作人,需要付出多少時間?
為什麼那些水平高的作曲人以及編曲人的作品都不會出現在大眾眼裡?
不知問的是否準確:主、屬功能及下屬功能在寫歌過程中,常扮演怎樣的情緒遞進,或三者關係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TAG:音樂 | 音樂人 | 機器學習 | 作曲 | 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