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Arista是間怎樣的公司?

相比cisco,hw,juniper 等等大廠,優勢在哪裡?希望大家談談有關它的一切,哈哈


ARISTA從low latency trading起家, 創始人Andreas Bechtolsheim和David Cheriton最開始是想做的產品是世界上最快的交換機, period

2004年成立, 2008年跳出"隱蔽模式", 2014年在紐交所IPO, 最近幾年每年業務增長率在35%-40%之間, 對於一個做網路設備的公司來說, 還是不錯的.

目前公司總部在Santa Clara, 在New Hamshire和北卡都有辦公室, 其他地方如本人所在的VA/Washington D.C. area活動的, 都是散兵游勇的銷售團隊職位(working from home, 需要時去拜訪客戶, 培訓, 設備安裝, 技術支持什麼的). 碼農職位是在總部大樓.

國內就N桿槍, N&<10. 基本以兩個大客戶為主(騰訊阿里), 間或發展其他客戶.

和CISCO是企業網的領導者一樣, ARISTA是高頻交易網路的領導者和主流網路設備供應商, 所以你在高盛/大摩/小摩/Barclay/滙豐/紐交所/納斯達克這樣的FSI金融服務機構(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ion)可以看到超多的ARISTA設備, 這是ARISTA的市場的老巢.

近年來, CLOUD NETWORKING盛行, ARISTA大大地分了一杯羹, Amazon/Oracle/MS/Rackspace等等的雲服務基礎設施架構幾乎都為ARISTA設備搭建.

產品方面, 不採用自研晶元而是採用商用晶元(Broadcom/Intel/Dune), 主要研發力量在軟體操作系統上, 叫作EOS(Extensible Operating System), OS的主要特性是在上面可以做多種SDK和插件來快速部署客戶想要的功能.

Home · aristanetworks/EosSdk Wiki · GitHub

Lifecycle of an SDK agent · aristanetworks/EosSdk Wiki · GitHub

OS的主要架構是SysDB/NetDB架構, 說白了就是有一個軟體形成的中央資料庫系統來維持和同步所有軟體進程的狀態, 如果某一軟體進程癱瘓或者失去響應則可以通過ProcManager來重啟進程, 然後由SysDB來和重啟後的軟體進程同步狀態信息, 這就避免了多個進程交互產生的海量信息以及帶來的不穩定性. 這是目前一個比較先進的軟體架構.

Arista - Cloud Networking Solutions

上面這個鏈接可以看看, 與其他廠家不同, ARISTA的技術白皮書還是有很多技術性的乾貨而不是產品的推介和堆砌.

公司今年推出的新產品是-R系列交換機(7500R和7280R系列), 主要目標是高端交換機和路由器市場. 坦白來講, 路由的特性方面比JUNIPER MX和CISCO ASR9K系列還是差很遠, 不過, 產品feature嘛, 一點點做吧.

產品市場定位: 高頻交易/FSI/雲網路/企業行業/電信運營商.

正經的扯完了, 扯點兒管理層八卦:

Arista - Management Team

Andreas Bechtolsheim早年創建Granite Systems然後賣給CISCO了.....發了一筆

最猛的是, 98年的時候, 他寫了一張10萬美元的支票給Larry Page和Sergey Brin.......他現在的回報.....呵呵, 最起碼四五億美元.....

Ken Duda, CTO 這個是超級大牛, 牛到變態. 當年讀書時, 3個MIT本科學位同時讀, 斯坦福PHD. 現在他仍然狂牛, 看他的代碼就知道了. (Yes, Arista CTO writes code.)

沒了.

P.S. 對了, 今年鄙公司大肆招聘銷售團隊的售前工程師(Systems Engineer/Advanced Services Engineer), 本人所在的FSI team還有很多空缺, 在美國的, 有工作身份而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私信我聊一下. (是網路工程師的職位, 不是碼農)

(本人文筆不大好, 寫的不好請見諒. 有問題請在評論處提問, 我儘可能回答. )


我在 Arista 溫哥華辦公室的 Kernel team 實習過,簡單講一點我所知道的。

技術方面:

Arista 的交換機產品硬體上的特色就是大量使用 COTS (Commercial off the shelf) 硬體,本質上其實是個帶高性能交換機晶元(可以理解為插了幾張 PCIe 卡)的 X86 伺服器,伺服器常見的硬體都是來自於那幾個大廠(比如 Intel 的公版 CPU ),甚至連最關鍵的交換機晶元都是從 Broadcom 等公司採購來的。能這樣做其實是得益於 Broadcom 等公司推動的開放的交換機產業,試圖從一切都自己搞的傳統巨頭 Cisco 那裡分一杯羹。然而,這樣一來似乎造高性能交換機的門檻降低了, Arista 要如何脫穎而出呢?答案是只能靠出色的軟硬體設計。

硬體上雖然使用 COTS ,但是還是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比如主板,尤其是怎樣連接交換機晶元、物理埠、CPU ,在追求 ns 級延遲的要求下,PCB 走線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還要再追求總吞吐帶寬,有時候還需要使用多塊交換機晶元,就要考慮到如何組網互聯;再比如散熱,交換機滿負荷運轉的時候發熱量也是相當可怕的;其他還有一些小創新,比如使用 FPGA (用途不確定是不是保密的,就不說了)。

軟體上特色也非常明顯:系統是完全開放(對的,客戶可以獲取系統源代碼以及一些網路 SDK ,還能有 root 許可權!)的 Linux ,同時又在其上提供了兼容於 Cisco 的傳統 CLI 。前者方便了軟體工程師開發、部署一些有趣的程序在交換機上,後者又方便了網路工程師遷移、適應。這個特點讓一些有自主開發能力的高端客戶非常喜歡,很方便可以部署一些新奇的協議,搞點 SDN 什麼的。即使是對傳統客戶,也算是提供了一個未來可能的增長點——賣軟體服務。這些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細節很多,產品的可靠性和負載要求極高,不是什麼隨便弄個 OpenWRT 裝在路由器上這麼簡單的事(還得養這麼大一個 Kernel team 呢!)。當然,在系統內部的應用層架構上(大貓貓提到的 SysDB 等)也是有獨到之處的,不過對客戶來說相對不那麼可見了。

工作氛圍方面(主要以溫哥華辦公室為主):

不同於傳統的硬體廠商(其實 Arista 並不聲稱自己是硬體廠商), Arista 的工作文化更接近 Google 一些。硬體軟體工程師估計各半的樣子。軟體開發嚴謹而又敏捷,工程師們可以訪問整個代碼庫,有一套非常龐大的內部工具。據說早期骨幹受 Google 影響比較大,留心的話可以發現借鑒了很多小細節。員工普遍有較為紮實的 C/C++ 功底,且大部分開發工作在遠程終端中完成,這些也是從面試就開始的。這樣的工作流實話說不適合所有人(如果你聽到「在 Linux 終端下寫大型 C++」覺得渾身不舒服的話,說的就是你了)。

除了 Kernel team 外,其他大部分組都工作在一個統一的應用層框架之下。一整套系統的設計理念挺有特色的,很值得學習。然而也有壞處,這套東西太 specific 了(更不用說很多時候還是使用一個奇怪的私有 C++ 方言來寫程序),很多經驗技能也許不那麼 portable 。


在HQ實習過,Arista的核心競爭力是EOS, 跑在交換機上,linux發行版用的是Fedora.

EOS實際上相當於一個in memory database用來給那個超級交換晶元編程,那個晶元好像是有1tbps的帶寬。

開發用的是一個叫TACC的語言編譯成c++,開發效率巨高。員工很多是Cisco, juniper, brocade跳過來的。我的intern project是實現pimsm的一部分,然後一個Cisco來的說在Cisco得搞一年。

TACC是co-founder David Cheriton發明的,此君是學術致富的典範,Forbes 排名前500,前兩年還在斯坦福講cs244b吧,就用這個語言。他還開了一個公司就做這個語言,還和Arista打官司來的。

公司網路實力超強,很多新的協議rfc都有公司的大牛參與編寫。


站在用戶網路工程師角度來看,我說說Arista Networks的價值。

1. 提升自己的技能 - 編程

Arista EOS是一個開放的平台,API SDK 完善;在自己日常的工作中,發現的各種運維工作可以全部自動化,用程序替代。

好處之一比如:不是去交換機被動去抓監控數據,可以在Arista Linux裡面寫一個守護程序 主動的吐數據出來。監控的意義以及檔次 是質變!

(場景太多太多,有興趣的話 可以開話題來討論 。)

運維的水片 經過1-2年的歷練,提升不是一點點。

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激發資深網路工程師的興趣 大幅提升自豪感!

對於資深工程師(大型網路經驗 1w+ 台伺服器),馬上會遇到的新的運維、 自動化、DevOps、 安全、 業務應用新需求等等 問題;可以自己動手 或者 組一個隊伍來解決。

當然肯定需要循序漸進,先做實現了1, 再去走到2。

國內Arista 2個超大客戶 阿里 和 騰訊 都是如此,阿里有4大場景,開始都從簡單開始,慢慢工程師開始愛上了這種自豪感!可惜Cisco N9K 才行,其他型號都不行;國產的差距目前還太大。

最後一個小好處:

Arista是平衡Cisco一個很好的對手,壓壓Cisco的價格肯定是有效的。


作為一個anet前員工分享一些八卦吧,太多技術就不談了,樓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ARISTA從low latency trading起家, 創始人Andreas Bechtolsheim和David Cheriton最開始是想做的產品是世界上最快的交換機, period

arista確實是從low latency起家的,但andy和david兩人的初衷可從來不是做最快的交換機。兩人從一開始就是瞄準data center networking這個市場,只不過當年晶元開發商跳票了(大家都懂的),所以不得已才做了兩年low latency。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andy和david的初衷也不是做數據中心的交換機,具體是什麼就不說了,反正當年創業的時候做東西,想法都容易變。

要說私人對arista的評價,那就是裡面的管理層都非常的tech savvy。現在CTO/VP ENG都還經常上手寫code,而且估計寫的比我好。裡面politics不算多(相比於一些互聯網公司,比如uber之類),少了很多bullshit,多了一些實幹。而且管理層都還算比較厚道吧。4年前,andy曾說過股價能到100,我看了看今天的股價,覺得別人能開公司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總之,這家公司挺適合一些只喜歡鑽研技術的碼農的。


推薦閱讀:

什麼是分散式數據中心?
國內做IDC數據中心運營維護/管理前途怎樣?

TAG:Cisco思科 | 數據中心 | 網路工程 | SDN | AristaNet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