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與日語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

之前空間有撕逼,其他地方的同學也說我說話像日語


除了漢字音讀以外基本沒有更多聯繫了。

以下講的是相似之處(即聽感為什麼會像日語):

1.鼻韻尾

吳語各方言中的鼻韻尾基本只有一個,或是n,或是ng,或是近似於這兩者的發音。此外,吳語中很多-ng韻尾的字都讀成鼻化母音(即法語里常見的那種很重的鼻音)

而日語里也就一個鼻韻尾,即撥音ん(其實是以一個音拍長度存在),雖然它也會發成m,ng等,但那是受到後面輔音逆同化的結果。日語中漢字詞的-ng韻尾大多變成了長音,比如「康」,日語里是こう(kō,上面橫線代表長音),吳語里是khaon(aon是鼻化母音,且ao是單母音),兩者聽感差不多。

2.單母音

吳語中單母音很豐富,如果不算上ia、ua等,雙母音其實很少。

日語中只有五個(單)母音a i u e o。算上-ya -yu -yo就是八個。

單母音多,說話時一個音節里口型變化少,感覺相對來說「癟癟」的,聽著就很像日語了(舉個反例,粵語里雙母音很豐富,鼻韻尾出現頻次很多,聽起來就很圓潤)

3.濁音

吳語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了全套的全濁聲母,而日語里也保留了全濁音b d g。

(根據2、3兩點插播一個例子。學校里一個日語老師,山東本地人,她說,日語里「葡萄」和江浙方言里的念法幾乎一樣。我當時就震驚了,但她的確沒來過吳語區,而ぶどう和budo聽感除了聲調就幾乎一樣)

4.聲調

吳語屬於漢語,所以也是聲調語言,但吳語有複雜的連讀變調(普通話里的「一」「不」,以及上聲也會發生連讀變調),這個變調和普通話區別很大。有一個很大的特徵的是,一個雙音節詞的首字經常變調成平調(高平或低平)或升調,而後字經常變調成平調(高平或低平)或降調,如果是多音節詞,中間的數個字也經常會變調成平調。也就是說吳語里雖然有5~8個聲調不等(大多是6~7個),各有高低起伏,但實際連讀起來平調居多。

而日語的聲調模式和漢語(包括吳語)都不同,它是以音節(確切說是音拍,因為日語里撥音和促音也是以音拍存在,但不能單獨算作一個音節)的高低形式展現的,日語中聲調有高低型、低高型和低高低型,也就是在一個音節中沒有升降,每個音節都是平調。

吳語平調多也是導致「聽起來像」日語的一個重要原因。

(註:因本人母語是寧波話,所以以上所說的在太湖片吳語中可能更適用,南部及西部吳語姿勢水平不夠,不太了解。)


謝邀,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吳地漢語」跟日語聯繫是極度的密切

5世紀的時候,「倭五王」從金陵分批次帶了一堆工匠織女去日本,這堆人語音夾雜著大量孫吳的上古白讀,成為大和朝廷對漢字讀音的第一批老師

6世紀中後期,作為中古漢語的金陵士音伴隨著佛教、佛經大面積傳入日本,日本進入了「老孫吳」vs「新金陵」的混戰,soga umako 按照新金陵,寫成「蘇我馬子」,按照老孫吳,卻寫成「巷宜有明子」,

7世紀中期,大化改新,老貴族帶著老孫吳一起失勢了,從此日本進入了新金陵的「吳音時代」

8世紀中期,日本迷戀長安,派出一堆學生學習長安音,長安音伴隨這些歸國學生來到日本,然而,他並未被日本社會廣泛接受,除了表達中國書籍的辭彙,長安音難以深入日本社會。

13世紀,南宋杭州音伴隨禪宗傳入日本,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日本女名常見的「杏」(an)

==&> 這個已經是現代意義上的「吳語」了

16-17世紀的南京官話其實也傳了不少詞,但屬於另一個系統就不多說了

可以說,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就是「吳音社會」,

日本的數詞(ichi、ni、san。。jyuu、hyaku)、

日本的國名(nippon)、日本的國都(kyou)

武士的各種習慣用語(go~、~goza~、御前go zen、仆boku、家人ke nin、~家ke)

等等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吳音

從現代吳語和日語來說,聽感接近是一種巧合,但這種巧合又蘊含著某種必然

單母音化=&>音節暴跌=&>聲調崩潰=&>語速極快,一旦開了頭就停不下來了

日語掉進這個坑已經上千年,現在單母音化(~じゃねえか?)、聲調崩潰仍在不斷進行

而吳語目前看來至少在宋朝的時候還沒進入這個坑,但在明清發展的極為迅速。


只是聽起來比較相似,但實際上關係不大。按照主流觀點,日語被認為屬於阿爾泰語系或者獨立語言,吳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親緣關係上是差很遠的。當然,漢字和漢字詞在日語中的廣泛使用,使日語和漢語有著特殊的關係:日語漢字音讀和漢語各方言中的漢字發音都發展自中古漢語。

非語言學專業,吳語只熟悉上海話,對日語了解僅限於五十音圖和部分漢語音韻學相關知識。所以只站在普通話母語者的角度,談談上海話和日語的相似點:

1、輔音都有清濁的對立。日語有清濁對立(如ka和ga,ta和da。此處的d和g和漢語拼音所表示的發音不同,是英語里的b和g,題主是吳語使用者,應該比較清楚區別),而吳語是漢語方言里唯一完整保留清濁對立的方言,所以比起其他漢語方言聽起來更像日語。

2、吳語重聲輕韻,開音節結束的字和單母音的字在漢語方言中相對較多;日語眾所周知是母音-輔音比最接近1:1的語言之一。

3、日語的五個母音,在上海話裡面都可以找到。而普通話里e,u這兩個音是沒有的(日語和上海話的e和英語「let」中的e一致,普通話無此音;日語和上海話的u是後高不圓唇母音,而普通話是圓唇,聽感差很多。較起真的話,a的發音部位也不盡相同,但聽感類似)

4、日語有促音,吳語有入聲,對於普通話母語者而言,兩者聽感是相似的。吳語的陽聲韻韻尾(鼻音韻尾)只有n和ng,日語為m/n/ng,普通話母語者聽不出m,所以聽感也相似。

5、日語的音調是「高-低」的體系,而上海話在連續變調的影響下,也正在從平上去入四聲體系,向「高-低」調的方向演化。

6、最後,音節結構都是「輔-元-輔」,沒有複輔音,如「pl」、"spr"之類。當然,這也是漢語各方言的共同點。有學說認為華澳超語系的諸多語言在單字讀音上擁有共同的「輔-元-輔-元-輔」的結構,這可能是漢語和日語這一共同點的原因。(可自行在知乎搜索關鍵字「華澳超語系」)


吳語和日語根本不是一種語言。吳語聲調語言,清濁氣三分,語法主謂賓典型的漢藏語言特徵和日語根本沒有類似的地方。

日語語法接近阿爾泰系的蒙古語、韓語,發音接近南島,當然和阿爾泰系有大量的同源詞。

如果要說發音相像的話,只有日語漢字詞的時候,模仿中國人的發音。日語漢字吳音像吳語,日語漢字漢音像閩南語。

說吳語和日語像的,其實多半是語言盲,覺得所有聽不懂的語言和日語都像。


我說個不一定對的推測。

日語吳音的侯尤二韻各與模虞二韻合流,吳語也有類似特徵。保有此特徵的中古漢語方言可能是吳語的源頭。

(歷史假名遣以チュウ?チウ區別知組虞尤,不過個人懷疑一開始是不分的)


日本人看到這個回答可能會覺得很搞笑,自己的語言以前被中國人說是和粵語接近,過了不久說和閩南語接近,現在居然要說日語和吳語本是同源。


日語里一多半的發音確實和漢語,尤其是江浙話有點像。

從兩晉南北朝到明代江浙話鍥而不捨地影響著日語發音。

日本人的吳音漢音唐音,都是江浙話的遠房親戚。

那麼這種語言改造是怎麼完成的呢?視知TV用兩分鐘告訴你~

這裡是文字版:

日語聽著像江浙話你的直覺沒出錯。

日語里的漢字發音,有音讀訓讀兩種。

其中,模仿漢語發音的是音讀

常見的音讀又分三類:「吳音」「漢音」「唐音」

它們雖然發音不太一樣,但是都和江浙話比較像。

比如「京城」的「京」,吳音是「kyoto」、漢音是「kei」、唐音是「kin」;

「光明」的「明」,吳音是「myo」、漢音是「mei」、唐音是「min」。

吳音的原型是兩晉南北朝的吳方言

中國文化傳到日本,剛開始要靠朝鮮半島做跳板。

應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濟國王阿直歧王仁帶著中國書籍東渡日本,這可能是日本人第一次大量接觸漢語

五世紀起日本和中國南朝有了使節往來

到了六世紀南朝不少僧侶工匠東渡日本,這些中國人不光帶去了漢字書籍,他們的方言口音也影響了日本人

隋唐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遷回長安洛陽

日本留學生接觸到的,主要也是長安洛陽音。

這種發音傳到日本以後,被叫做「漢音」。

在醉心大唐文化的日本貴族和儒教弟子之間,當時漢音比吳音更流行

不過,一千多年前的漢語語音和現在不大一樣。

唐代的長安洛陽人說話,比起今天的陝西河南方言,還是更像江浙話

「唐音」又叫「宋音」或者「唐宋音」,指的是宋元明期間傳入日本的漢語發音

「唐」字的意思也不是唐代而是泛指中國。

唐音主要靠來往於江浙和日本之間的商人和尚傳播。

唐音的原型是浙江土話和南京官話。

現代日語里,三種音讀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漢音,其次是吳音,最後是唐音

因為歷代政府的偏愛,漢音的勢力越來越大,直到在東京話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標準日語

漢音佔了音讀的半壁江山。

至於唐音,今天基本上只在禪宗武士道茶道這些領域裡才能見到了。

參考資料:

1. 王力:《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第5期。

2. 李慶祥:《試論日語漢字讀音中的吳音、漢音、唐音和慣用音》,《山東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3. 成春有,游衣明:《日語吳音漢音子音差異比較研究》,《外語研究》,2004年第3期。

4. 范淑玲:《日語上代、中古音韻與漢語中古音的比較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5. 楊柳:《現代日語中吳音與漢音的分布》,《文學界》,2012年第11期。


以前有個女孩子要我教她寧波話,但是眾所周知,寧波話沒法用現代漢語的拼音注音,因為發音規則很不一樣。後來我靈機一動,還是用拉丁字母注音,但是我告訴她這個需要用日語的讀音去讀,(正好她自學過五十音)就跟日語里的羅馬注音一樣。比如寧波話「國民黨」(go min do,ご みん ど),「共產黨」(gon tsue do,ごん つえ ど),不單單是發音,連語調都需要跟日語那種音調一樣。當然還有一些是無法用日文發音注音的,比如寧波話裡面一些入聲的音節,比如吃飯的「吃」,蔣介石的「石」,毛澤東的「澤」,我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注音的方式,如果知乎支持語音答案的話我倒是可以把這些讀音錄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看B站有個日本太太,她老公常州的,她說去常州感覺吳語和日語發音很像,我倒沒覺得這兩者發音像


王廠長《汰腳水么燒》(聖鬥士星矢主題曲滬語版)

汰腳水么燒!! 今朝伐汰腳困高。

卡面水, 還了燒,伐汰腳困高, 哈窩錯。

汰腳水么燒 媽媽剛費用太高。

伊剛伊面孔汰好,再拿腳放進去泡~~

汰腳水幫卡面水, 才是用煤氣爐來燒~~

為撒工資不漲水電煤才漲價啊~oh my god~~

燒啊燒呀~ 伐燒明年還漲價~~~~

燒啊燒呀~ 汰好腳再來spa~~~oh yeah~~~

燒啊燒呀~ 從開頭燒到月底~~~~

燒啊燒呀~ 為撒不燒~~阿拉娘買單~~~~~~~

汰腳水幫卡面水, 才是用煤氣爐來燒~~

為撒工資不漲水電煤才漲價啊~oh my god~~

燒啊燒呀~ 伐燒明年還漲價~~~~

燒啊燒呀~ 汰好腳再來spa~~~oh yeah~~~

燒啊燒呀~ 從開頭燒到月底~~~~

燒啊燒呀~ 為撒不燒~~阿拉娘買單~~~~~~~

汰腳水么燒 - 2014魔途音樂節現場_王廠長_高音質在線試聽_汰腳水么燒 - 2014魔途音樂節現場歌詞|歌曲下載_酷狗音樂

我在KTV唱這首歌的時候外地的同事都以為我在唱日語。。。


學日語的上海人表示根本就不一樣的,只是江浙滬以外地區還有日本人以外的外國人會覺得很相似而已。坐標美國,有次我媽朋友說xx要去日本旅遊了,xx還會說日語的。然後我媽抖機靈說我也會啊,鞋子沒壞鞋帶先壞(請用上海話讀) 結果在場的中國人都被唬住了,連經過的美國人都豎起了大拇指

沒編段子,真事


學日語的上海人表示:

部分日語漢字詞的發音略相似,但是並沒有到能夠根據吳地發音規則準確推斷的程度,這部分的相似我覺得意義不大。

只有一個好處是日語音節基本上吳語都有相同/類似的,在學語言上比較容易發音準確,感受特別深的就是撥音ん、鼻濁音がぎぐげご這類,學習時候非吳地比較容易發不出來。


為了來打臉那些說日語漢音和現代陝甘方言沒有關係的言論,都真以為說幾句陝普就當我秦語不存在了?

日語宕梗的長音,可以理解為aa&>oo,也可以理解為aa?&>oo,甚至理解為a??&>oo

運城的省應該是?ɑ= =


眾所周知,日語漢字大體上有音讀和訓讀兩套體系(當然還有名讀,但是通常歸入訓讀中)。其中音讀有兩個大類,漢音和吳音。

吳音和吳語的相似點:

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此現象以吳語較為典型,但亦可見於其他方言如贛語,客語,福州話等。

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 吳語wu(或前加/?/),但匣母脫落在吳語中是普遍現象,而在吳音中主要限於合口字,開口字常為ガ行聲母。此現象亦見於其他南方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等。

山刪韻吳音多讀エン韻,吳語多讀e韻,有共同的主要母音。此現象亦見於粵語部分子方言。

日語本身就是混合了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的一門獨立語言,自中國魏晉以來又吸收了漢語的發音,所以和吳語有相似之處並不意外。


我作為吳地人,表示經常在日語裡面聽到方言的發音

在日漫里看到有注音的漢字:

手話(出自《聲之形》)日語發音(xiu wa)

方言 話事 發音(wa shi)方言 手 發音(xiu)

補充中。。。。。


吳語保留古漢語特徵;日語從古漢語借來大量辭彙和音讀。

「XX方言像日語韓語」聽多了我是很反感這句話的,跟說「官話」是胡化漢語沒什麼兩樣。


優衣庫 = ユニクロ = 幺二角落


那個啥。。。上面那麼多答案基本也沒在點子上的。

形成兩個語言的相似有四種情況

1.同源。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是日語和漢語的差別

2.接觸。這是日語和吳方言相似的最重要原因,日語的漢語借詞有兩個層次,分別是日譯吳音和日譯漢音,前者是六朝開始東南和日本接觸傳入的,丁邦新先生的判斷,六朝時候的吳語就是今天的閩語,吳閩語的內在一致性導致整個東南沿海方言都被人說像日語。日譯漢音是隋唐後傳入,隋唐的漢語層次保留在不同方言里有不少,也造成相似。

3.人類共同的生理結構。這個。。。比如說很多語言爸爸都叫爸爸,媽媽都叫媽媽。用在這裡不是主要原因

3.巧合。怎麼說呢,這也是一個神奇的理由,一切不可解釋的東西都可以扔進來。吳方言演化的一些語音特徵比如動程縮短和單音節化,和日語的語音形式發展方向剛好相近。也導致聽感上的接近。


日語是東北扶余語系,它的親戚是高句麗語和百濟語,吳越語是侗台語系,八竿子打不著。中原王朝滅國無數,邊緣小國的語言消失了不知道多少。


以前日本總公司來客人,學上海話的發音比普通話標準多了。。


推薦閱讀:

人類語言什麼時候產生分化?(如為何產生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等的巨大差異),而且在某個具體語種里的巨大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如漢語中吳語與江淮官話),這些過程如何進行的?
英語單詞里字母s後的p, t, k等為什麼由原本的送氣念成不送氣?
是否歐洲語言有向分析語發展的趨勢?是否分析語較之綜合語更加先進?
為什麼關和官拼音一模一樣,聲調也相同,讀音卻不一樣呢?就比如當官,換成當關,感覺讀音就不一樣……?
為何日語當中「h」與「p/b」形成清濁對應關係?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日語 | 語言演變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