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否暴露出我國科研體制不合理的地方?
希望科研圈的工作者來回答,請不要抖機靈,和作地圖炮的批判
覺得院士太招黑,自覺的改了問題描述
謝邀。
我國科研體制最大的不合理之處就在於:讓廣大人民群眾誤以為院士才是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追求。感謝 @張之詩 邀請。
屠老剛剛獲獎,馬上就有人拋出了「文革成果千千萬,改開科研大停滯」的論調,其觀點如下:
回顧一下青蒿素髮現過程,你會發現這是一起典型的冷戰時期舉國體制的案例。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當時越南常年惡性瘧疾流行,越南和美國兩軍都因瘧疾嚴重減員。美國有一種叫奎因的葯,但是越南人卻用不起,所以越南領導人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幫助他們解決這一難題。
中國領導人考慮到,瘧疾多發於非洲、拉美和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如果這一項目能夠成功,不僅可以促進中越之間的關係,而且能夠擴大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所以就答應了了。這就是「523」項目的背景,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政治性」非常強的項目。
誠然,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瘧疾高發的國家,醫療條件都很差;而醫療水平高的國家,有對抗瘧疾並不上心。也不是不上心,《魯濱遜漂流記》裡面就有主角患上瘧疾的描述,人們其實很關心,但是相關的投入不夠多。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有「奎因」這種葯,對幫助第三世界尋找更加廉價的藥品並沒有多大的動力。
這就給了左派黑資本主義的口實,甚至讓人聯想到了前不久美國某藥廠購得特效藥「達拉匹林(Daraprim)」生產權後將葯價哄抬 55 倍的事件,以至於更加厭惡資本主義。最後思維一滑坡,就草率的將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科研領域的「大停滯」現象歸結為引入資本主義。
(圖片截自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紀錄片《在前線發聲》,美軍剛剛轟炸了他們在阿富汗的醫院)
我個人認為上述觀點是有問題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請各位先別噴,聽我說完,我為什麼要說這種觀點不全面呢?因為他忽略了一個「科技高原」問題。
1、人類科技的發展,實際上是存在一種「低垂的果實」的,他指的是一些比較容易達到的成果。而這些「低垂的果實」摘凈了,人們就不得不進入「科技高原」,那裡的空氣更稀薄。
而「用一種葯就能夠完克一種病」這種成果,就屬於醫藥學領域的「低垂果實」,這樣的果實遲早要摘完,最終剩下的就只是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症。為了解決這些疑難雜症,則必然需要更多的分子生物學知識。通俗的講就是,如果單純的拿著中藥書去試驗各種植物,遲早是要試完的。
2、另一方面,這種觀點也無法解釋,為什麼美國近四十年,也出現了大停滯現象。
當然了,國際左翼同樣習慣於將其歸結為里根改革、全面向右轉、資本主義急功近利等。但這並不應該成為,我們忽視上述「科技高原」因素的理由。造成一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上的制度原因,另外也有一些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方面的觀點是正確而,但也並不意味這我們要因此忽略另一方面的原因。兩方面的共同作用,才造成了現在看到的結果。
3、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只看到了青蒿素髮現過程中的人海戰術,但卻忽視了,屠老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提出了用乙醚提取技術代替乙醇,這是一種創新性工作。
所以說,60年代那種「科技要為普通老百姓服務」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提倡,但是那種冷戰式或者說文革式的科研方式卻不是。也就是說我並不認為,中國人拿了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以後,全國上下就會開啟大規模的「驗葯工程」,大家拿著中藥古書挨個去試,生物專業的失業生們也因此有了工作。
不,我並不認為會這樣,所以最後請允許我點出本文主旨:請謹慎選擇生物及其相關專業!我想可能因為屠喲喲的成果在國內存在一定爭議,這在靠投票選舉的院士制度下會產生一些問題。
另外可能屠的年紀有點大了,這和現在院士選舉要求年輕化趨勢不符了。
其實屠在國內拿了不少獎,基本也是院士級別的人了。比她慘的不少,比如2002年拿諾獎的日本人田中耕一,碩士學位都沒有,獲獎時只是公司小職員。
屠拿獎靠的是舉國體制的項目做出的成果,但是也是這種體制下導致文章發表和署名存在問題,不好直接評價。不過這肯定是實實在在中國本土的工作,貢獻有目共睹,我覺得獲獎名至實歸。
貼一個講得更全的鏈接吧,前兩點和我說的差不多,第三點沒了解過不評價。
屠呦呦為什麼當不了院士—————————————————————————看了一圈答案,大家還是喜歡把院士制度批判一番呀,發泄新仇舊恨的。我這麼容易憤青的人,難道對「體制」理性一回,反而成了異端呢。——————————————————————————我覺得「以非院士身份獲獎」並沒有說明科研體制存在問題。(不是說整個體制沒有問題,而是在屠沒有評上院士這個方面並沒有什麼黑點)。屠的獲獎在我看來,是意義大於實際工作成果。屠的工作很重要,但是真正完成的只是青蒿素的初步提取,用乙醚將有效成分從黃花蒿從提取出來。後面獲取對成藥更關鍵的藥效單體分子結晶並不是她的工作,是同組的另一位研究者率先完成的,早於昆明和天津的工作組,而彼時屠並不是該組的PI,所以該項工作不能歸於她名下。雖然屠的工作很重要,工作量也很大,但是對於如今的藥學業內同行,恐怕還是不夠有說服力。因為同樣無比重要的結構解析和藥理分析也不是她的工作。所以到頭來,業內對屠的認同度低是有道理的,想必也是沒有評院士的重要因素。諾貝爾獎一向親睞最初的發現者,比如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也是意義遠大於工作本身,諾獎給了擺弄天線聽到噪音的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而真正從事這方面研究並對該現象做出解釋的皮布爾斯沒有獲獎,早在二十年前對這項成果做了重要先驅工作的伽勒莫等人也未能被提及。雖然屠的工作遠遠不止於聽聽背景輻射的噪音,但是屠要是真的只靠這個評上院士,同時沒有獲得那麼多獎,估計好事者又會問「出現這種沒有被廣泛認可的工作的院士,反映了科研製度的什麼問題」。
1.行政級別依然是是決定學術資源的關鍵因素,並將繼續是。
院士很容易申請到各種研究經費,底下的普通學者想喝湯都要削尖腦袋。這個是老生常談的「學霸」問題,各國都有,只不過我國因為有行政級別的加成,更加放大。
還有,你萌以為屠呦呦的研究不是反應這個情況么?
仔細看看有多少人跳著腳說要不是有國家批准搞這個項目,屠呦呦怎麼可能發現青篙素。。。那不還是在承認權力或者行政意志有肯定或否定學術研究的作用么。所以,在中國搞學術,你沒點政治頭腦,往往比屠呦呦慘多了,畢竟有幾人能有這麼逆天科學發現?
2.獎勵與資源分配製度的多元化仍需要提高。
有很多研究是需要年輕人去拼的,和創業很類似,年輕時的研究激情對科學事業很有意義。但許多領域年輕人很難擔任項目領袖,這導致他們必須屈從於其他團隊來獲得學術資源。
一個國家如果只有院士才能拿到諾貝爾科學獎,是不正常的,月老不可能只讓科學和院士牽紅線,各種各樣的學術團隊百花齊放才證明我們國家的錢沒有被浪費掉,畢竟「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3.對於學術性格的包容,對於學術討論的純粹性,嚴肅性亟待加強。(當然,這一點和體制關係並不直接,這裡屬於展開說了)
屠呦呦的性格問題可能不是她沒能評上院士的原因。但是有人拿這個出來說事,就證明在學術討論上,許多人還不能接受純粹和嚴肅的討論,自覺地認為言語直白激烈,就是頂撞,不給面子,那麼很多科學問題大家都會為了不傷害「面子」,避而不談,大家都沒錯,科學怎麼進步?證明自己錯了,避免別人走老路,也是科學的進步。
攻擊屠呦呦性格的人,可能忘了,我們在各種媒介、作品喜愛的科學怪才,天才,哪個不是性格鮮明的呢?如果因此說屠呦呦性格不好,難道不是葉公好龍?
性格本沒有好壞,只是可能錯位,屠呦呦認真執拗的特點在科學上是對的。
————————————2015.10.11添——————————
4.科研的格局思維沒有明確的制度保障。今天又和朋友聊起來這個話題,對於許多人說青蒿素的科研成果,不是屠呦呦一個人的功勞,這一點我是持肯定態度的。但是,反過頭來說,世界上哪個科研也不是一個人搞定的。牛頓尚且要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不討論背後的八卦哈),可見學術成果確確實實需要集合眾人的智慧。只不過,屠呦呦藉助的科研人力資源,大多數還活著,戰鬥力旺盛。。。屠呦呦踩著前輩也罷,同輩也罷的肩膀,提出了科研思路並取得了成功,本質上和其他學術研究的過程沒有區別,都是總結前人,繼續發展。所以,以個人身份獲獎實至名歸。
有人問,其他科研人員怎麼辦?歸根結底,不就是錢和榮譽么。如果我們當年把青蒿素的專利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用收入來個這些科研人員相應的補助,並且頒發一定等級的榮譽證,或者其他證明,這個事情還會愈演愈烈嗎?我想應該會息聲很多。如果早早確立一項制度,既然是集體智慧,那麼個人榮譽歸個人,利潤歸集體,二一添作五做社會主義再分配。
諸君不思如何悶聲發大財,凈想著撕逼,結果專利沒了,每年百億美金的利潤沒了,卻去盯著那一點點個人榮譽,實在是丟了芝麻撿了西瓜。科學界的格局實在是被一個諾獎弄得神魂顛倒,毫無骨氣。。。雖然中國科研體制黑點很多,但這鍋不好讓兩院來背。
當上院士的科學家都真的都很了不起。沒當上院士的人里也會有了不起的科學家。
然後,現在沒人關心的大村智其實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屠呦呦沒有PhD學位就很厲害,大村智有兩個PhD學位也很厲害。屠呦呦沒有院士身份就很厲害,大村智有日本、中國、美國、法國、德國、歐洲科學院院士身份也很厲害。但我們不能就因此黑PhD學位無用,各國院士評比都有黑幕。對科學家來說真正重要的還是科學本身吧。讓更多年輕科學家能獲得寶貴的科研資源,能真正投入到學術研究里。這大概才是最重要的。中國科研體制的黑點主要在官僚系統上,在於於官僚和行政對於學術界的干涉。這個問題很嚴峻,而這個鍋也不是中科院能背下的。【共同社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瑞典卡羅琳學院5日宣布,研發出抗寄生蟲葯伊維菌素的日本北里大學特聘名譽教授大村智(80歲)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伊維菌素是對非洲等地傳染病有顯著療效的藥物,一年有2億人使用該藥物。大村通過拯救眾多生命的這一發明獲得了科學界最高榮譽。
這是日本人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獎,大村成為日本第23位諾獎獲得者,他也是繼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之後第3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日本人。
今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除了大村外,還有生於愛爾蘭的美國德魯大學威廉·坎貝爾博士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博士。大村和威廉·坎貝爾在同一研究題目中共享了該殊榮。屠呦呦因創製新型抗瘧葯而獲獎。
大村在研究中發現,日本土壤中造出細菌的物質具有抗寄生蟲的效果。他從1973年開始與美國默克公司進行共同研究,研發出了伊維菌素。該葯對線蟲類、扁虱及蛆蟲等寄生蟲有顯著的驅殺效果,作為動物用藥得到普及。
研究發現,伊維菌素對人體也有效果,成為了治療可造成失明的熱帶疾病蟠尾絲蟲症及象皮病的特效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在該藥物的幫助下,有望在本世紀20年代消滅這些疾病。
頒獎儀式將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共計8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11萬元)的獎金將由大村等3名獲獎者分得。(完)
科研背後有隻看得見的手╮(╯▽╰)╭
諾貝爾獎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這次獲獎的成果也是在文革時期搞出來的,1994年才開始有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稱號。我覺得,可以預言一下,二十年內必有中國兩院院士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
瀉藥。
中國研究體系確實不合理,不達到一定的行政官職很難申請下經費來,就這樣。屠呦呦教授1978年就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諾貝爾獎也只是對其成就的一種更深層次的肯定。我國的科研體制是有問題。但是從屠教授獲獎並不能看出問題。只是打了那些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無法培養出偉大科學家的人的臉。
謝謝 @張之詩同學的邀請,使我也能在知乎上裝一回B。
但是寫下謝邀兩個字,還是十分慚愧。因為自己也只是科研領域一無名小兵。只是就題主的問題寫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必須承認,屠呦呦的工作我真的沒有關心,因為她上次得風向標那個獎時,我還沒有入科研的坑。如今卻已在科研坑裡好幾年,其中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苦處自然無處訴說。前幾天在雪球上與人討論今年是否有中國科學家是否能拿炸藥獎,我說可能清華施一公團隊有機會,另外中科院潘建偉針對量子通信的研究也有可能。這些都是近些年科研領域的明星。中國在高溫超導、可控核聚變等其他領域也很有可能取得突破。而這些領域都是可期的可以改變人類社會的重大領域。
答主不由得感嘆,也才短短十幾年,世界幾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說911後還有什麼事件稱得上改變全球格局,那一定非中國崛起莫屬。而中國崛起本身,雖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但遙想鄧公當年下斷論100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有三步走,上世紀末翻一番,2020年再翻一番,到建國100年時達到初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言猶在耳,感慨不已。
驕傲完畢,潑個涼水。說下我國科研現狀,簡而言之,全面落後。
中國起步落後,具有後發優勢。什麼是後發優勢?說白了就是把最有可能最先應用的先進技術率先進行研究。可以參考日本騰飛時的一個發展歷程。但這樣相對比較山寨的發展道路,也造成了日本的技術精細卻非前沿的特點。我在科研領域幾年來感想是,即使中國猛追猛趕,在科學技術領域,我國還是以平均五到十年,差不多三到五個研究周期的落後。說白了,就是永遠追不上。
這種落後僅僅歸咎於我國科研體制不合理是有失偏頗的。答主舉個例子,以答主所在的低溫工程領域舉例,脈衝管制冷機是一種獲取100 K以下低溫溫區溫度的一種較為先進的機械裝置,該裝置的較大規模的研究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左右,其實起步基本上是在同一線上的。90年代初,西安交大的博土生朱紹偉,推導並製造出了一種新型結構的脈衝管制冷機,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脈衝管制冷機的發展史上。這非常值得我們後輩驕傲。
但該款制冷機如今的研究現狀如何呢?同時起步,在應用領域,98年美國NASA所研製的TRW型制冷機已經至少在太空中服役十五年,在研究領域,所能取得的最低溫在2K甚至1K以下。而我們所有的研究機構,主要有理化所、技物所、浙大、交大等科研機構,所發的核心期刊論文很多,當然灌水的也有,也有提出的各種理論,但我的感覺得然並卵。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羅二倉的團隊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幾千萬的公司,專門做這種制冷機的產業化。可我的感覺還是然並卵。
簡單地說,這種制冷機對技術工藝的挑戰幾乎是各種極限。涉密就不多說了,反正我們要的零件從來不會順順利利的加工出來。你要做研究,總得有零件吧,先不說加工精度了,你加工1、2個零件,誰會幫你做?哪怕你給天價也沒人做。那我們自己買個機床如何?一台小精工機床也8、90 W。兩年申請一個課題也才1、200 W,1個正式編製一年就得有幾十萬的人頭費。好吧,我不在乎錢,可錢也不在我手裡,我要去管錢的地方要錢。批不批看心情的。
最後,批下來了,買了這個小機床,可是誰來操作呢?找師傅。這樣的師傅一定要找40歲往上,最好50歲,技術好,工資低,如今在長三角、珠三角哪裡能找得到這樣的藍領工人師傅。零件的材料都是從材料研究所一點點摳過來的,一個報廢心疼好久。
所以,我國科研水平落後,是全面落後的。所以我說,把鍋全給科研體制背上,並不公平。
最後,大家不要以為得了這次諾獎,我國的科研水平就可以飛速跟上歐美先進水平。科研只是表象,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先進的基礎研究才是科研事業的根本。諾獎的象徵意義更為重要,而非衡量一國科研水平的絕對標準。如果僅僅說YOUYOU TU沒有評上院士,就認定我國科研體制壓制了很多才華橫溢的研究者,那是不公平的。
最後的最後,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諾獎某種程度上跟表白類似,有時候事都辦了,可能還沒表白過,但你表白了,卻不能說事一定能辦成。諾獎是蛋糕上的那顆櫻桃,有沒有,蛋糕都是要吃的。。老毛子以前的體制如何,但強盛時照樣與大美利堅雙峰並立。
就這麼多。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不要說知識產權了,即使以個人的名義發表研究的結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1972年3月,按照523辦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組代表的身份報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實驗結果,她報告的題目是:「用毛澤東思想指導抗瘧中草藥工作」。
從莫言的文學,到科幻代表作《三體》再到現在的屠呦呦的醫學成果被國際社會的各個領域的最高獎項頒發機構所認可,總的來說就是中國的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而是方方面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獲獎絕非偶然。當然,科研體制的問題已經有很多答主提了。上次《三體》獲獎,很多人都指出中國的科幻作品整體實力並沒有提高太多,這更多是作者個人的突破。結合平時眾多的學術醜聞來分析就是,這個體制下已經有一些極為優秀的個體在各個領域創造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但整體而言,中國科研體系並不是非常完善,優秀人才的梯隊建設並不令人滿意。具體到屠呦呦個人,很多人已經指出她在國內獲得的榮譽並不完全匹配她的成就。官僚主義盛行於中國的大多數機構,包括科研機構,對於中國科學界獲取更大的成果是有一定阻礙作用的,但是相對於曾經的一長段時間而言,進步也是明顯的。反思是需要的,成果也是要肯定的。
科研體制肯定是有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資源被院士搶了,但是自己做科研的院士又非常上,基本上都是開會扯淡!!今年六月有幸去上海開了一個中國工程院的一個項目資訊會,參會的有十三個院士,本人負責會務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打雜的!!說說我對院士的看法!!去的院士中,就有中國航母電磁彈射器研究的總工程師!他一進酒店,本來會務已經把房間訂好了,只要刷身份證就好了,他沒身份證,是軍官證,其實都不用他刷,他把證件給我們,我們去處理,剛好來了幾個其他人,我在排隊,大概等了五分鐘左右,他就不耐煩了,旁邊的人都是陪笑說快了!擺譜很大,而且院士都是套房,一晚上就兩千四!!都是科研經費出啊,而且他們行程不定,我們沒有準確安排,只能給他們訂兩個晚上的房間,其實好多第二天開完會就走了,房間六點後也不能退了,白白出錢!!在他們眼裡,院士不在跟學術相關,都是拿頭銜來享受的。。他們還沒到機場,他們的秘書就把航班號發到我們會務,然後會務會安排人去接,去接院士的人必須都是教授,不是教授都不讓去,而且接人車都是有要求的,太差了也不行!!在開會過程中,院士都是說了下大方向的建議,很空!!沒什麼實質性建議!大家都是來撐場子的,因為課題的主持人也是院士,來的都是他們的朋友!!因為是個大課題,下面分了幾個小課題,小課題在分給不同學校和教授,至於怎麼分,其實就是關係,沒啥其他的,院士就是資源,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學校喜歡請雙聘院士!!為了拿到院士主持課題的子課題!!現有體制下,院士能夠拿到資源太多了,他們拿了其實也沒自己做,甚至都沒給什麼意見,全部是底下的人來做,院士本來是學術大牛,應該做學術,但是好多都沒有做,這樣子的狀態,怎麼去做科研!!而那些做科研的青年老師,有激情做科研,但是很難拿到課題,前沿一點的課題更是不可能拿到!!!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科研怎麼能搞上去!!
年輕的淪為文章專業戶,年紀大的有成就的忙著圈錢。
體制是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全部歸結為體制的問題。
全球的科研界都存在著大量灌水的現象,要不然你以為那些低影響因子的水刊水雜誌都是做什麼用的。首先,先說說灌水。1.並不是每個從事科研的人都是為了追尋真知,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把科研當成了一種職業,一個飯碗。就不要說哪些「不追求真理,你就不配搞科研」之類的話,就算你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也不一定強啊。2.不是每個科研工作者都能拿出像樣的成果。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能獲取的科研資源也是不一樣的。雖然每個國家都大筆資金用於科研,但是絕大多數都被一線學校和一線大牛學者分走了。(這裡也不要說資金分配不均了,國家投錢做科研,自然也希望多出成果,利益最大化,當然首選大牛學者和一線名校。)資金不足的話,那什麼做科研。拿什麼出成果。這部分人可能屬於有心無力。接著說體制問題。
1.我不否認體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現如今,美國都開始縮減科研預算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為了科研經費,必須去申請項目。然而,別人申請項目都是做三分吹七分(略誇張),你申請項目有一說一,試問你有多大概率申請到項目。所以,你就會發現風氣就是這樣形成的。2.科研界也存在新舊交替。以教授的評定為例,一個單位,教授的職稱數量是有限的。很多情況下,要有老教授把位置空出來,新的科研工作者才有機會爭取。這種情況下,對於剛來不久,想要立足或者以後評各種職稱,頭銜的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是很常見的。3.科研有時候也看背景。以投文章為例,如果你屬於一個很牛的課題組,成果不斷的那種。那麼你以後往一些知名期刊雜誌投稿,接收的可能性會大很多。(因為文章是要寫單位的,編輯和審稿的一般都是同行,作者中如果有一個牛人的署名,無形中增加了可信度和接納程度。)相反,如果你的成果是出自一個默默無名的課題組,那麼別人更容易(只是一個傾向,不是絕對的)質疑可信度。我見過有些很牛的成果但卻發表在一些比較一般的雜誌上。況且,有些成果,雜誌的編輯也參與其中,所以你懂的。總結,
不管制定何等的制度,都不可能完全的合理。當然,不合理的地方是要改。其次,所謂科研,我的理解是,一千個,一萬個,(甚至更多的)科研成果能有一個轉換為實用,就已經很不錯了。然而,僅僅這一個能夠轉換為實用的成果就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進步乃至變革。科研,本就是大海撈針,向著未知,不斷的探索。有些人奮鬥一生,到最後可能發現自己做的都是錯的。有些人隨手一弄,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有重大的發現。就如同蘋果可能都砸過你和我,但世上只有一個牛頓和一個喬布斯。科研不難,做好科研不易,作出有實際意義的科研成果很難。因為這不僅需要實力,耐心,戒驕戒躁,還需要一定的運氣。
至此,向奮鬥在一線,踏踏實實做科研的工作者致敬。每逢什麼人獲得榮譽,總有兩幫人跳出來,一幫人說,這是源於黨的英明領導,另一幫人說,這反映了中國落後的體制。
雖然這兩撥人彼此撕的不可開交,其實我覺得他們是一類人。他們都是沒有人性的人,他們把任何事情任何人都當成自己政治天平上的砝碼,當成攻擊政治對手的武器,當成發泄自己對現實不滿的借口,他們眼裡沒有活生生的人和事,他們才是冷血的人,他們才是他們嘴裡那個最卑劣最滅絕人性的最喪心病狂的群體。中國人好不容易獲得一個完全自己培養出來的諾貝爾獎。大家就不能停下來真誠的高興高興嗎?就不能真誠的對屠呦呦祝賀一下嗎?為什麼非要吵來吵去呢?該反思的是國人把任何新聞都整成娛樂版的能力。
過去說過的話,再說一遍,不要動不動誰有點啥成果就跳出來說集體有功什麼的,實在酸的不好看啊。
中國人生活在政治的影響下,痛恨這政治的同時,但是又習慣用政治的思維去考慮問題。
好好的一個獲獎,先讓大家開心兩天行不行,不行!別說兩天,兩秒都不行!!一個說:我們要先討論一下屠呦呦同志獲獎對於民族振興,中國夢實現的意義。另一個說:從屠呦呦看中國科研腐敗的之困局。
今天沒看新聞,知道屠呦呦獲獎,還是靠吐槽中國院士的問題里知道的。總感覺我自己跟不上這個時代了。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在美留學生唐曉琳自殺事件?
※生物科研素養是什麼,一個生物phd與一個生物本科生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讀研究生,是學校比較重要,還是導師比較重要,讀研期間發表多篇sci是什麼水平?
※看網上說很多專業的博士就業很難,如果一個國家連博士就業都難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科研未來和發展空間還有么?
※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應該具備哪些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