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學研究也喜歡「扎堆」?扎堆的利弊有什麼?

受這個問題下回答啟發:國內外的頂尖科研小組是如何決定研究方向的?在選擇時是否會刻意避開已經獲得諾獎的方向? - 科研

這裡的「扎堆」指某個領域有突破性進展發生時,同領域的很多都會選擇去研究相同的東西,這樣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嗎?會不會對科研資源造成浪費?弊端又有哪些?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有肉吃的時候沒人去啃骨頭。這就是學術界的風氣。畢竟有肉就能發paper了。但最重要的工作還是那些不好啃的硬骨頭。

by 本科恩師

前者安身立命,後者青史留名。


謝邀。第一次在知乎上被邀,有點受寵若驚

我一個小小的PhD在讀,對這種問題的理解可能還是很膚淺很功利的。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一線的科研農民工,我見過的現實中的扎堆無非是這幾種情況。純屬個人拙見,大抵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要麼都占,要麼至少佔了幾個。

1. 這個研究方向真的很重要, 能夠從這裡挖掘出對科學發展有重大意義的產物的可能性非常大。物理里應該有很多是這樣的方向(如果我沒說錯,弦理論應該就是之一吧),我是完全不懂,但是能感受到那種氛圍。

2. 這個研究方向剛被發掘的時候做的人很少,扎進去做能很容易趁著熱度還在上升階段,跟著大牛發幾篇好文章,或者說多灌點水。但是這個度很難把握。早了容易跳錯坑,晚了的話說句粗俗的,吃屎都沒有熱乎的了。所以能做到這一點的一般都是牛人,至少說有極其敏銳的科研嗅覺。

3. 這個方向錢多易申請,或者說給的項目多自己進去能撈著funding的可能性也大。這樣的方向在化學領域,一般多是能源相關(比如各種電池,催化,儲能)或者是生物相關(這方面不是很懂,只知道癌症治療和檢測類的項目相對還是多一點的)。個人感覺真正大熱的扎堆還都是錢為導向的。不過具體到做什麼,就又不一樣了。就納米材料這而言,個人感覺就是大家也在找新材料,而且很多人都懶得自己合成,都採取2中說的方法,找剛剛報道的,還沒有什麼應用但又新鮮出爐看起來很promising的。至於這類材料怎麼找,這又是另一個long story,不跑題了。

4. 這個方向已經形成了小圈子,內部大家互相peer review也都心知肚明。這樣已經進圈子的人就都是安全的,誰都不會被擠出去,又能弄到錢弄到文章,就不想跳出去了,最後圈子裡的人越來越多,顯得很扎堆似的,其實往前論兩輩大家都是那幾個個導師帶出來的,互相不是師兄弟也是師門裡的親戚。這種太多了。一般想play safe這種也不妨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麼做有好處么?感覺至少有一個好處是,大家一起在排除錯誤答案。對這個領域本身而言,不一定是壞事。至於浪不浪費科研資源?科研本身就是個試錯的過程,投入產出比本來就是極其巨大的。但是扎堆過度了當然也是浪費的,至少浪費了很多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的才華。

至於弊端,我覺得最大的弊端是現在各國的教職評審制度,造成了這種扎堆的現象不說,更重要的是讓年輕的科學家都變得非常功利。不去搞自己想搞的,好奇的,有興趣的東西,而是去搞有錢的,能發文章的,能幫助人儘快找到一個穩定教職的東西。這樣的背景下,扎堆也是很正常的事。

暫時想到這些,個人覺得上述對於搞科研的人而言沒有對錯好壞。畢竟大家都是要糊口的,而科研只是一份job。生物都是要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的。 能適應環境養活全家老小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都是好樣的,至於能改變環境的,萬里挑一都說多了。絕大多數科研人員的存在就是為了幫著這萬里挑一的人排除錯誤答案,僅此而已~


這。。。謝邀。。。不過題目有點大我不一定答得好。。。等明天我把導師大人邀請來的。。。

1)為毛扎堆: 形象一點的解釋就是,有人挖了個很深很廣的坑,然後本來就在坑邊的人自然就掉下去了,硬撐著不掉下去很難活啊。然後不少還找不到自己的坑在哪,以及在本來的小坑裡待的不爽的人,也不遠萬里跳進來了。

2)扎堆的好處: 就像前面答的,有的坑一旦出現,會給旁邊的東西造成很大的影響,深度學習遍地開花就是個典型例子,大幅度超過很多相似方向原本的最佳性能,不跳坑沒法比啊。這個時候全都跳進去大概有助於領域方法的革新,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研究更上一層樓。

3)會不會浪費: 我個人覺得,這事應該挺,嗯,挺大自然的,我語文不好。坑好的話,裡面的肉可能會多,但再多也是有限的。跳進來能搶到大塊肉的除了早下手的就是實力強的。也有別處根本沒飯吃過來撈點肉沫的。選擇是否跳坑的人都足夠聰明,是能判斷清楚在坑裡能得到什麼的。如果有很大的不合理的浪費,這種跳坑吃肉活下去的大自然體系應該早就崩潰了吧。


都是為稻粱謀,錢是要從別人手上拿,編個有真實背書的故事,自然故事會可信得多。


一開始看到這題目以為說的是Club問題。。。

結果問的是對於熱點問題研究集中啊。

你以為突破性成果是只有一個組能做出來的嗎?

然後圈子裡其他人就純純地這麼想:

「哇靠他們比我們快好吧祝賀他們。」

怎麼可能!學術界競爭之激烈,刺激之程度實際上是遠超各位的想像的

尤其是在某一個學術熱點上,研究到了一定程度,實際上都很成熟了,但是決定性的」內容「(試驗結果,數學證明,模式模擬等等等等)出來了,才能夠說他們有了」突破性成果「。所以研究這條道路上,最後能夠成功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在裡面。也正因科學道路上充滿了未知,人類目前都只是在黑暗中不斷摸索。看看任何一個你能夠認定的某領域的」突破性成果「,其結論肯定是最新的,但也肯定是有非常多不確定性值得去研究,值得拓展,值得充實的。

一個熱點研究出來以後,大家的反應可能有:

"我靠?!James他們發的這個,我也有看到啊!我以為是無關緊要的/雜訊/邏輯不通!小林你過來一下,你組會報告為什麼說這個不重要來著?"

」哇塞!James仔發達啦,小林你地睇睇,亘都得,不如這樣啦,實驗室/電腦/草稿紙準備好了,你地去看看換個方法/東西能不能馬上做滴嘢出來啦。「

」就James那套破玩意兒做出來的東西還發表了?笑話,等我馬上水一篇批評一下,小林,聖誕就不要放假了,跟我一起再把這方面的東西做做,不能老讓他們發表錯誤的東西!「

」Dear Dr.Lin, You are vely welegome du sabmit your work on ...... du our peypar.「

......

不過不管怎樣,熱點起碼能持續上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集中的研究的確能夠極大地促進該相關領域的發展,乃至延伸出新的問題和研究方向,算是該領域的一劑「興奮劑」。這一點本質上其實很簡單,關注度高了,得到的資源人力等都提升了,自然會有所裨益。至於你說的科研資源浪費,你說浪費不浪費?我覺得,只要是有進展都可以算是不浪費的。

當然,除了研究本身會追蹤熱點以外,熱點問題本身也往往是在該領域現階段最有科學價值,最有研究意義的。參考一下The 20 big questions in science,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將為人類的生存,社會的發展,對宇宙的探索提供極高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各個熱點問題必然會去吸引大量的人進行研究。

此外,熱點問題是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吸引力的,但是由於目前科學問題越來越複雜,學科交叉越來越深入,科研成本越來越高昂等等,許多真正的熱點問題,都不大可能是傳統的研究組模式能夠去觸及的。比如SERN大型對撞機項目,南極科考,國際空間站等等等等……我和你,你和我,研究在一起,吃喝拉撒在一起,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一起寫寫文章,我引用你(誤),你引用我(誤),大家一起So easy!所以你看,本身許多大型科學計劃/觀測實驗就是需要人「扎堆」去做的,自然扎堆的現象到處都是!

就目前寫的東西總結一下,其實也很簡單:熱點問題本身突破較快,社區研究活躍,同時也具有非常大的科學意義和可能會帶來較客觀的回報;由於科學不斷發展,很多大型項目需要進行高程度的合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綜上,「扎堆」現象是必然會出現的。當然這只是個人淺見,科學中的特例還是非常非常多的,不過與題無關,故不贅述。


非相關專業,謝邀,瞎猜一下:

1、當代科研,各個領域都有脈絡可循,總體方向是比較清晰明確的;

2、當技術積累到一定階段後,攻克某一個重點方向成為可能,於是會有集中的攻關。這是向薄弱點發力的方式;

3、當然一些課題方向屬於難度極高,但是一旦成功收穫也極大(名利收穫吧!),於是會有無數隊伍去打怪升級,這是向獲利方向發力的方式;

以上完全瞎猜,我不是科研工作者。


聽說省城又有新姿勢了,趕緊學回去晚上在自家田裡試試


謝邀。我不是大神,就提一點,難道不是為了提高論文的引用率嗎???

選個冷門方向常年引用率為零的話會哭哭的哦+_+


熱點的出現一般都伴隨著重要節點的突破,這個節點一突破,可以把很多以前的方法套到新領域來刷很多文章。這種文章第一不需要什麼創新第二隻要你樂意熬夜活兒熟練可以出很多,最適合刷畢業證或者教職了。


這個,這個,雖然謝邀,但作為一個搞臨床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壓力好大。

撿我熟悉的領域說兩句吧。

被「扎堆」的領域多半都是時下的熱點,這個熱點有兩種:一種是本來就很熱,一直被學術界前沿關注,同時還有很大的潛在商業利益在裡面;一種是忽然有了突破於是很熱。其實扎堆的理由很簡單,就兩條:1、容易出成果;2、容易變現。

第一種的典型是腫瘤靶點,一直很熱,很多文章,每一項研究都和製藥公司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每一項研究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雖然很多東西都被研究過了,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在裡面淘金。

第二種典型是前段時間很火的諾獎腦內淋巴管,這個發現算是開啟了對但腦結構的新認識,然後就很多人扎進去了,就好比一個新開的金礦,隨便進去說不定都能撿到黃金。

我個人認為,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第一種沒什麼好處,這就好比一群人去一座山裡找東西,這山有個一個好,逼格特別高,花花草草拿出來都可能賣錢,於是不同的人就進去反覆的找啊找啊,把這山犁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種有點好處,第二種就類似於一個人發現了一座金礦,之前沒人動過的,於是一群人衝進去搶著挖金子,因為之前沒人動過,可能真有不少人能挖出金子來。

總而言之,這不是我特別熟悉的領域,一家之言無乾貨,姑且聽之。


因為這是科學發展的一部分

托馬斯·庫恩在他的作品《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自己對於科學發展的觀點。上圖的「常態科學」,可以粗略地理解成題主提到的「扎堆」。庫恩對於常態科學中的常規研究是這樣理解的:

  常規研究是累積性的,它的成功在於科學家能不斷找到以現有概念和儀器就差不多能解決的問題。如果一個科學家想解決一個既有知識和儀器容許探討的問題,他並不四處探尋,圖謀創新

  原則上,只有三類現象可以引發新理論……第二類現象是指那些其本質已為現有範式所表明,但其細節的理解卻有待範式的完善的現象,它們是科學家常規研究的對象。但是這種研究的目的,在於完善現有範式,而非發明新範式。只有當這種完善工作失敗後,科學家才會遭遇第三類現象,即公認的反常現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扎堆的意義在於窮盡現有範式(簡單來說也就是某個領域的主流研究手段)的可能性。在此之前,研究者是不大願意去創新的,因為現有的研究模式足夠有效,來對自然界的現象進行解釋、預測、干預。但是隨著扎堆而來的研究積累,使得在現有框架下所有能解釋、預測、干預的現象在學界都成了共識之後,那些尚未能被解釋的現象就會受到學界的注意

第三類現象,即公認的反常現象,其特徵是無法被現有範式同化。只有這類現象才會促成新理論的發明。

  例如第一次數學危機產生於邊長為1的正方形其對角線無法用整數或分數來表達,其結果是引入了無理數,並極大地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如果你覺得數學不能算是標準的科學,那麼物理學從經典物理學發展到現代物理學的過程,大體上也符合上述的描述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


謝邀。

把這個問題換一下,比如「為什麼好的館子食客喜歡「扎堆」?」,「為什麼購物中心裏面時尚快銷品牌喜歡「扎堆」?」,「為什麼美女的周圍男的喜歡「扎堆」?」

答案只有一個——逐利。

滿足口腹之慾是利,人氣是利,想和美女做朋友走向人生巔峰也是利。

科研也是一樣,扎堆研究一個課題只是為了利。

對於機構也就是給錢的一方來講,這是未來的方向,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於科研包工頭來講,這是錢。在科研經費大幅削減的今天,錢有越來越往熱點研究領域集中的趨勢。而且這種熱點方向,由於研究者眾多,可以借鑒的成果也多,更有機會出成果,容易揚名立萬。

對於民工來講,容易發文章,無論是乾的還是濕的。


感覺「扎堆」也好,「跟蹤」也好基本上都是前面幾個大牛在領頭,後面人跟著做,看看有什麼修改的。這樣的話一個領域推進可能會比較快,而且理論或者機理可能更詳細。好發文章。

但是,如果只是跟在別人後面做的話,最主要的缺點就是你的科研可能缺少點原創性,恰恰這個原創性又是很重要的東西。如果你的東西做得很好,但是缺少原創性,那並不能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我們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一個故事,一韓國科學家在美國大學做科研,也發了幾篇高水平的文章,但是最後評終身制教授的時候就因為一句「他的文章沒有原創性」把他否了。

所以能在一個方面領頭是最好的。如果是跟在後面喝湯那肯定沒有在前頭吃肉爽。。。

最後,我還只是一名大四學生,對科研有點興趣,如果說的不對的地方,大家多多指正。


PhD要文章畢業啊!!!!!!!!!!!!你給我畢業證跟找工作我立馬給你開腦洞做虛無縹緲的東西去!


量變引起質變!

熱門方向一般會是量變積累的最重要部分,冷門的領域可能是需要質變的地方,熱門方向積累不到位,冷門的也可能突破不了。最好的策略就是借鑒熱門方向的研究方法,輔助冷門研究。誰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引起質變的那一個,但是沒有足夠積累,一切都是扯


有些人扎堆是想更進一步研究某一熱點問題,畢竟任何問題都不可能完全研究透徹,必定存在可研究之處;而有些人扎堆是因為懶惰和害怕,沒精力去思考開拓新的領域,或者害怕新的領域帶來的各種風險,比如實驗失敗,不能及時發文章,不能及時評職稱,不能及時拿基金等等。國內似乎後者的較多!


因為好發文章


學者也是人


大言不慚來說兩句,以下內容沒有乾貨,純屬抖機靈,潔癖慎入!

1.最常見的——有好處,有大大的好處(求名、求利),故此大家扎堆了,就像山寨機剛風行的時候有很多小工作室,小廠也快速上馬一樣。

2.這是一個大坑,搞研究的就喜歡挑戰難度,前赴後繼跳坑。

3.假設學科是一個範圍,題目是一個點,以點破面是人類的局限,也是我們不得不有的選擇,那麼選擇這個點的時候要根據已有的點來選,可選擇的區域就比較局限了。

4.和上面一條相關,能採用的手段有限。

5.其實頂尖學科的圈子也很小,互相交流的範圍也局限,也容易碰到一起去——就像一個小區晚跑步,大家都選擇晚飯後跑,感覺怎麼每天都是那麼幾個人啊?能跑的路徑也就是那麼幾條。


謝邀。。第一次被邀好緊張

科技的發展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人類的進步,通常來說發在頂級期刊上的文章直接能應用於實際生產的少之又少,原因很多,可能是成本太高或者工藝過於複雜,這時候其他的搬磚工和包工頭就會按照藍圖具體畫圖紙然後施工,最後才能使普通人得利。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施一公院士認為不應該過度解讀屠呦呦獲獎、反對一刀切?
你對於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為什麼青蒿素是從黃花蒿里提取的?
迄今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半數集中在物理領域,說明了什麼?
大隅良典為什麼能獨得 2016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在細胞生物學研究上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TAG:科研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