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合理的利用起來?
每天都想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用起來,但是一直都只停留在想上面,怎麼辦?
關於碎片時間的使用,我寫了一篇文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推薦給你(原文):碎片時間管理與利用
1. 時間與碎片時間
時間本就是連續的,何來的碎片時間呢?碎片時間是人在使用時間過程中人為的劃分為的細小、零碎時間。
①時間:物質存在的可用鐘錶來量度的屬性。某一過程的發生、發展、終止,既反映了過程的持續性也反映了順序性。過程的持續性表現為時間間隔,順序性表現為日期和時刻。
②碎片時間:所謂的碎片時間,即指日常工作、學習之餘閑散的,零碎的時間,這些時間不是很長,如等車、排隊、等人等情況所用的時間,這些時間不適宜做比較有深度的事情,一般用來手機閱讀,玩遊戲等。
來源在線《新華詞典》
我們這裡所說的碎片時間,其相對概念就是整塊時間,碎片時間是那些容易忽略的時間,那些不注意使用就會輕易流失的時間。不論怎麼理解,怎麼劃分,「碎片時間」這個詞讓我們對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時間有了標記和識別,而正確的管理「碎片時間」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管理時間。
2.整塊時間整塊時間我們可以理解為相對較長而又完整的一段時間,比如我們參加一次90分鐘的考試,去電影院看一場120分鐘的一場電影,去籃球場打一小時籃球等等,這些都是整塊時間。
我們發現,大部分整塊時間都有一些共性:
①單一環境,通常不會切換多個物理空間。
②環境較為封閉,受外界干擾較少。
③如果環境內有多人,大家做類似的事情
這其實是大部分的整塊時間特性,而另外一些人可以讓自己在各種環境中都獲得整塊時間。
如果你學會集中注意力,就會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進一步投入各種思考活動中(《生命的心流》)
3.心流美國前桂冠詩人斯特蘭德(Mark Strand)對心流的概念有這樣一段描述:
當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時間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關注在所做的事情上……當你將某件事情做的十分出色時,你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米哈里齊克森認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
①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②我們會專註一致的活動。
③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④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⑤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
⑥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⑦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 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⑧不斷優化的障礙,我們對於所從事的活動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戰的,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加完成障礙的能力。
整塊時間容易獲得心流,在心流狀態下也容易讓專註時間變長,想深入學習這方面知識可以閱讀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所寫的《生命的心流》。
4.人與環境的關係我們都需要在環境中生存並依賴環境,會受環境影響同時也會影響著環境,但和環境的相互影響程度不同。簡單來說,我們和環境的互動有三種關係,這也正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①心隨境轉:外界變化,我們內心受到牽引、影響,我們的行為也受到影響。通常這個時候自己能力、心智不足,外界的困難、別人的態度都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和行為。
②對境無心:外境變化,內心不會受到波動、起伏,該做什麼還做什麼。隨著自己能力提高、心智成熟、閱歷增長,別人的觀點已經不會再影響自己,外界環境的波動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目標和志向,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③心能轉境:內心可以不受外界影響,順應並利用環境,內心的想法和自己的行動可以帶來環境的改變。有能力、有閱歷,堅定自己的目標和志向後,又具有智慧,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言一行都是別人的榜樣,他人和環境逐漸也發生著變化。
每個人所處的階段不同、環境不同,擁有整塊時間的能力也不同!
當我們處在第一個階段,由於對外界環境敏感度高,經常受到影響,所以並不容易獲得大塊時間,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這樣也影響了我們在某一個領域深入學習、鑽研所提高的精力投入,個人的成長會受到影響。在這個階段,一方面需要投入時間學習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鍛煉自己的專註力。能做到以上,人生就可以開始轉彎,逐漸可以做到對境無心。
當然,如果我們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就要留意選擇對自己成長有利的環境,選擇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人,通過環境來幫助自己獲得大塊時間,甚至達到心流狀態。比如自己在家裡學習英語定力不夠,看幾分鐘書就坐立不安、想看電視、想吃點東西,那可以考慮去報名參加一個英語學習班,或者乾脆報名參加一個提供住宿的英語學習班,身邊的同學都在學英語,日程安排也是英語學習,那麼自己便可以逐漸提高。
在第二個階段,已經可以專心做事,已經可以在專註的領域上有所收穫。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釋: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在第二個階段之後,不僅有能力、有智慧專心做事,如果在此階段再進一步,用心做人,為他人思考、為他人服務,便能影響他人,影響環境,心能轉境。
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
釋:聖人以「無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法教導別人,萬物興起時,不勉強阻止,也不強佔天下創造的成果。有所倡導時,不依恃自己的才能,事業成功了,也不把功勞攬在自己的身上。正因為他不居功,他的功勞才不可磨滅。
5.記錄自己的時間
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整塊時間,有多少碎片時間,不妨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記錄,了解自己。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道德經》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中關於「時間管理」曾經提到過「時間記錄法」,書中這樣寫道:
許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保持這樣的一份時間記錄,每月定期拿出來檢討。至少,有效的管理者往往以連續三四個星期為一個時段,每天記錄,一年內記錄兩三個時段。有了時間耗用的記錄樣本,他們便能自行檢討了。半年之後,他們都會發現自己的時間耗用很亂,浪費在種種無謂的小事上。經過練習,他們在時間的利用上必有進步。但是管理時間必須持之以恆,才能避免再回到浪費的狀態上去。
如果你還沒有記錄過自己的時間,那麼很可能你還不知道自己使用時間的狀況有多糟糕。而記錄時間的使用狀況有多重方法和工具。
談到記錄時間,推薦大家學習一下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管理法。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是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這種方法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之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記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並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簡單地說,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奇特的一生》這本書,這本書對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管理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大家也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柳比歇夫的時間事件記錄法介紹》
至於具體的記錄方法,我了解的有以下四類:
①手工記錄
找一個本子和筆,記錄自己做某件事情的起止時間。如:
8:00-8:35分 上新聞網站看新聞
8:35-8:40分 去洗手間
8:40-8:45分 收拾桌面
8:45-9:12分 回複電子郵件
9:12-9:14分 接了一個電話
9:15-9:18分 泡茶、喝水
……
註:圖片來自《柳比歇夫的時間事件記錄法介紹》
這種記錄的方法,需要有意識記錄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起始結束時間。好處是簡單易操作,但也有問題就是容易忘記記錄一件事情的結束與另外一件事情的開始。
但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不妨經過幾次嘗試和訓練,對自己一天的生活進行一次完整的記錄。記錄之後,在對自己一天使用時間的情況進行分析。
②手機APP-atimelogger
通過紙質記錄書寫的方式,對於多日數據便不利於整理分析。如果你想長期統計自己時間使用情況,可以了解一下atimelogger。
使用這個軟體的好處是:
1:記錄速度更快
2:可以對自己做的事情進行設置,比如看書、打電話等常做的事情類型,以後只需要選擇這件事,然後點擊記錄開始結束時間就可以,系統會自動計算所耗時長。並可以對在某一個時間維度內(比如一周)進行統計分析,讓你自己從全局上更好的分配時間。
③電腦軟體 Manictime
自己有意識手工記錄時間的方法,詳細但記錄起來有一定難度,而且經常容易遺忘。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可以使用Manictime自動記錄你在電腦前的操作各個軟體的時間。
下面這張圖片是我當時一下午記錄的截圖:
1:左下角自動記錄了你在電腦前的所有軟體切換的操作,相當於前面提到的用紙質的方法記錄自己做一件事情的開始結束時間。當然,自己在切換各個軟體時經常是無意識的,依靠紙質記錄非常困難。
2:右下角的區域對各個軟體進行了顏色上的標註,而且匯總了使用該軟體的所有時間。你可以了解自己真正有效的工作時間多少,閑聊和浪費的時間有多少。
3:Computer Usage這一行:綠色代表在使用計算機過程中,紅色代表這個過程沒有操作計算機。
4:Applications中,每一個顏色代表一種軟體,比如綠色代表360安全瀏覽器,黃色代表Outlook等等。(右下角區域)看到這一行發現很少有一種軟體的顏色保持很長時間,代表著我當時在各種軟體中切換。而且我發現我真正辦公的軟體只有word、onenote、outlook,而這幾個軟體的操作經常中斷,說明我得專註力並不好。
5:當然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對一些軟體打上標籤,比如「word、outlook」歸為「辦公標籤」,這樣可以根據你的標籤來進行統計。(我當時未設置標籤,系統自己進行了判斷)
使用Mac的朋友可以下載「ManicTime Alternative for Mac OS X」。
④攝像
如果你想更詳細了解自己一天的行為、狀態,可以試試使用攝像的方式。當然,會受到環境,位置的一些影響。攝像的方式可以和其他方式結合起來使用。
6.自己不要切碎時間
當我們記錄了自己的時間以後會發現,碎片時間比自己想像的多很多。這很正常,大多數人即使工作多年,依然很難獲得多次完整的大塊時間做同一件事情。不只是你,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念頭經常會漂浮不定。
所以對於碎片時間,我們不是立即去利用而是考慮如何減少碎片時間,增加整塊時間。
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每個人都會不斷有雜念產生,就怕我們不去觀察這個念頭(覺)。
只要你開始不斷記錄自己的時間情況,了解自己一天產生了多少不必要的碎片,相信你自己就有辦法去解決了。
7.防止別人切碎你的時間很多時候,自己雖然安定,但外部環境一些事物會切碎你得時間。工作期間,我們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受到很多干擾:
①別人來到你工位
②接到電話
③收到電子郵件或QQ等消息
以上的情況都會打斷你正在進行的工作,以上事情發生時我們如果有一個處理機制,就會坦然面對。我們可以嘗試以以下流程處理:
①判斷這個事情是否同時滿足「重要」「緊急」兩個要素。
②如果滿足以「重要」並「緊急」的條件,記錄一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去處理這件出發的事情。
③如果不滿足「重要」並「緊急」的條件,和對方說我手頭正在忙一些事情,你說的事情我已經記錄下來了,我在某個時間找你(或者某個時間之前找你)。把剛才的承諾記錄到自己經常看的系統中。到這個時間之前可以提前準備一下溝通的內容,然後找對方進行溝通。
那如何判斷「重要」和「緊急」呢?我個人有以下習慣,供大家參考:
①直線領導(或者長輩)找你溝通的事情,而且你能從對方情緒上感覺這件事情迫切,或者這件事情本身就必須儘快去做,
②其他同事或下屬找你溝通的,經過你得分析,這件事情非常緊急如果現在不做就會很大損失,或者做了有非常大的益處,錯過當前的時間便失去了機會。
在這種情況以外的,我都會記錄下來,告訴對方我記住了,我會安排時間找你溝通或者做這件事情。
如果我們不懂得避免時間被切碎,那麼一天下來就難以聚焦、難以產生具有創造力的工作成果,你的職業就難以卓有成效。
事勿忙 忙多錯 ——《弟子規》
8.不要輕易去切碎別人的時間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不僅要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也要合理規劃部下的時間,不要輕易切碎你部下的時間。懂得尊重別人的時間,同時卓有成效會讓你在職場上獲得尊敬。
在和同級或領導溝通的時候,除非這個事情特別緊急,最好也做到提前準備好溝通的材料,提前預約以便對方也能有所準備,提前規劃時間,達成更好的效果。
9.利用難以避免的碎片時間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一方面減少自己切碎時間,也避免了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人切碎時間,也懂得了不輕易切碎別人的時間,那麼我們再考慮如何去利用那些難以避免的碎片時間吧。
常見的碎片時間通常發生在以下環節:
①起床洗漱、早飯期間
②上班路上
③午飯時間
④下班路上
⑤等電梯、無聊會議、銀行排隊、理髮等
對於碎片時間的使用,我分為三類:
①休息,養精蓄銳:比如閉目養神、數自己的呼吸,讓自己思緒平靜;二十分鐘的午睡。
②學習辦公:看電子書(多看閱讀)、聽有聲錄音(喜馬拉雅聽)等。
③鍛煉身體:很多運動是可以原地進行的,運動並不是一定需要操場或者健身房
④溝通:打電話、回復微信或QQ消息、回復郵件等
了解了有哪些碎片時間,也了解了碎片時間可以做什麼,剩下的就是你的臨陣發揮了。在下班路上,你可以儘可能休息也可以看電子書,也可以鍛煉身體(後面會講解一些原地的有效運動方法),但肯定不要無意識的浪費或閑耗掉。
10.舉例10.1 起床6:00-7:00早上6點起床後就打開手機中的《道德經》錄音,利用早起後的碎片時間邊聽邊洗漱、準備早飯、吃飯。
10.2 上班路上 7:00-8:007點出門前,我戴上藍牙耳機,把手機和藍牙連接上,開始使用上班路上的碎片時間,把碎片時間轉為學習的整塊時間。路上用藍牙耳機繼續聽錄音,如果是在地鐵或公交上有座、不擁擠,看會電子書,回復一些簡單的郵件。而中間,雖然精神不錯,我依然會閉目養神休息幾分鐘。
到這個時候,我已經學習工作兩個小時。
10.3 上午工作8:00-12:008點到公司以後,到公司的同事還沒到,非常安靜。開始用番茄時間(25分鐘一個時間段)工作(整塊時間),工作一個番茄鍾休息5分鐘。休息時間對於我來說也是碎片時間,第一個休息時間(碎片時間)泡了杯檸檬水,第二個休息時間(碎片時間)去了趟衛生間,回來在工位附近做了二十個蹲起活動身體,伸伸懶腰,吃了一點點乾果。
這一個小時,非常的安靜,沒有其他人打擾,而且我的精力非常好,讓我處理了兩個有難度的工作。
9點鐘,我開始了第三個番茄鍾(整塊時間)。9:05的時候,陳經理找我來溝通一點事情,我問她是關於什麼事情,她說是關於一周以後的一個客戶拜訪安排,要溝通一下細節。我想了一下這個事情不是迫在眉睫,同時細節在一分鐘無法溝通好,於是我說你稍等一下,我看了看近兩天的安排,說:「我提前也準備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後我們明天上午9點到9點半溝通這個事情怎麼樣。」 陳經理說「好的,那明天溝通」。於是我繼續手頭的工作。(避免整塊時間被切為碎片時間)
9點25分,完成了到公司以後的第三個番茄鍾(整塊時間),我感覺有些疲勞。
於是接下來,我用半個小時邊整理桌面、抽屜,邊和同事做簡單的溝通。(主動把時間切碎,讓自己身心放鬆)
10:00參加一個會議,這個會議不是我主持,我預計會議時間較長而且中間可能沒有休息,提前去了洗手間,泡了一杯普洱茶帶到會議室。會議進行到了12:00!(整塊時間)
10.4 午休 12:00-13:0012點,我帶上藍牙耳機,邊聽有聲書邊到公司附近吃飯,從出發到排隊取餐,到吃飯,到回公司。一共用了40分鐘,我絲毫沒有浪費時間,一直通過聽得方式學習。12點40回到公司,閉目養神休息了20分鐘。(利用碎片時間)
10.5 下午13:00-14:00
上午的工作、學習比較飽和,而午飯剛過自己的狀態不是非常好。於是自己用了兩個番茄鐘的時間瀏覽一些不太重要的資料,整理一些文檔。(低能耗的整塊時間)
14:00-16:00
這個時間段,會等待同事來切碎我的時間。間隙,就處理一些零散的時間,這個時間段,我不會對自己具體完成什麼有過高的要求。(主動把時間切碎,降低自己的壓力,調節)
16:00-16:30
我會到樓梯、走廊人不多的區域,健身十幾分鐘,放鬆一下。(整塊時間)
16:30-17:30
對一些今天工作事情進行收尾,做明天計劃。減速,放慢自己思緒。如果有其他同事來找我溝通工作,要麼簡要溝通,要麼安排後續時間。(整塊時間)
10.6下班路上 17:30-18:30不是很想聽錄音看電子書,路上看看風景、觀察自己的呼吸,或閉幕眼神。
10.7在家 18:30-22:20陪伴家人的時間通常不會做工作上的時間,也不會使用電腦。但如果是一家人坐在電視前看電視,我可能會打開電腦,邊寫寫博客邊陪家人看電視聊天。(這個時間段就不再考慮是碎片還是整塊了)
刷知乎
謝邀
預計讀完要3分鐘
下面都是乾貨,不要忘記點贊,評論,收藏,關注我哦。
如何高效率的利用碎片時間,我對此給出的答案就是就是就是在大腦中進行深加工——思考
至於為什麼是思考,而不是其他什麼的,這就要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極速發展的時代,講究的就是高效率,但是如何達到高效率。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點。
然而我們總是遇到一些閑暇時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碎片時間,大多數人感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不作為是一種浪費,所以必須要利用起來,這才能達到所謂的高效率。
但是,如何利用起來,該如何去利用,怎樣才能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卻顯得有些盲目。
例如在公交車上或地鐵上,你或許想在其中,去看書,聽音頻或者像現在一樣拿著手機看知乎去充充電。這樣你會覺得自己感覺真會利用時間。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回想起在這點碎片時間中究竟看了什麼?聽了什麼?或者學的什麼?你只有一個印象就是我充分利用了碎片時間。但是具體的內容卻記不清楚了
這就是大多人的通病,而我現在要講的也就是如何高效率的利用碎片時間。
下面就要上乾貨啦,大家注意看啊。
碎片時間之所以被稱為碎片時間,原因就是他蘊含的的時間真的很短,大多數的時間基本上也就在半個小時左右,有的甚至只有十分鐘,而且十分零散。所以我們才稱之為碎片時間。
而我們通常利用碎片時間,都會去閱讀一些資料。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整體時間都用於上學,工作,或者是去睡覺上。所以想在碎片時間中去閱讀一些課外資料,去提升自己。
我將這一段時間行為稱之為碎片化閱讀。
這裡就要引出一個概念。就是系統化閱讀與碎片化閱讀。
系統化閱讀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閱讀的內容是有主幹與分支的,可以上下聯繫的,並且對記憶,學習十分有利。
而碎片化閱讀是指在一小段時間內閱讀的內容是十分零散的,而且毫無聯繫,或者說有微弱的聯繫,不利於學習。
所以說是碎片化閱讀是一種低效率的行為。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在碎片化閱讀時間內,可利用的時間非常短,眼睛掃過的資料信息已經遠遠超過大腦所吸收的信息。據可靠研究表明,單純進行文字閱讀的吸收率大概在20%~25%,這也是說明我們最多記住大概1/4的信息。所以大腦根本就無法在短時間內承受如此大的信息輸入量。
而我們最多只有在很短的時間內去記憶,然後就會過一個很大的整體時間。這時大腦已經開始吸收新的信息,而以前的在碎片時間中所學習的信息已經開始消散,或者印象十分微弱。這時可能連5%都達不到。
這就是導致碎片化閱讀的低效率。
所以在碎片時間內進行碎片化閱讀這一行為是不可行的。
那究竟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在碎片話時間內是高效率的呢?
我給出了答案就是——思考。
為什麼是思考呢?
第一個原因:碎片化時間所蘊含的時間是短的,而思考所用的時間大多數也是短的。(當然,也有進行長達一小時或者多小時的思考,這是極少數的。)這兩個的特性是十分相符合的。
第二個原因:當我們進行單純的閱讀,很難記住相應的知識。這時就必須讓大腦參與進來,進行深加工——思考。這樣才能大幅度提高知識的吸收效率。
舉一個例子,當我們精讀一本書時,通常邊閱讀邊思考,思考的越多,便覺得閱讀的明白,越覺得通暢,甚至感覺閱讀就是一個十分幸福的事。甚至過一段兒時間回想起來也十分容易,這就是思考的好處。
我們可以進行解釋一下。
在神經學方面,他們通常認為知識的記憶是以點與線的形式進行的。
你們可以理解為一個的知識點,代表一個點,然後聯繫組合而成為線,也就是一門學科。
每當我們接收外來的新知識時,都會在腦中形成一個點,一個知識點。而當我們將之提取,進行聯繫其他知識點,隨著思考的增加,知識的網路也開始變得更加密集,逐漸形成體系,這就是學習的本質。
而在其中的思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而我們在碎片時間裡該如何思考呢?
我給大家講解一下。
在我眼中,大腦思考有兩種模式:專註模式,發散模式。
顧名思義,專註模式就是在一段時間內花費大量精力,集中注意力去獲得知識。這樣的模式往往是需要大量時間,而且效率十分高效。但是不適合在碎片化時間進行。
而發散模式, 則是大範圍的思考。主要是聯繫所學的知識點。去看待,推理,研究一個問題。
如果說專註模式是細而深,那麼發散模式則是寬而廣。而它這適合在短時間內進行。而往往靈感也源於這種模式。
就比如我,往往我會設置一個清單(思考清單,比如我的一些疑惑,或者寫文章時的方向,都在裡邊),我通常在碎片時間翻看清單
,去思考其中的問題,然後其中的關鍵點寫在手機裡邊的軟體上,記住我的想法。通常我們在外面經常會注意到一些新鮮事物,在思考過程中偶爾遇到,會激發我的靈感,拓寬我們的思路。而我搜集的一些素材,也在其中慢慢找到的。
對於如何進行發散思維?
我推薦一種方法就是冥想,簡單的冥想就行。
你只要坐在一個地方,放鬆全身,然後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力隨著呼吸進行,然後注意幾分鐘,內心就會緩緩地平靜。
這樣你就可以嘗試一下發散思維。
如果感覺有用,記得點贊,收藏,關注我。
以下無用,純粹自我明志
我是誰?
我離目標偏離了多少?
我還能堅持嗎?更多的是預想接下來該做的事。
去做就行了,關掉手機,關掉一切電子設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