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還是需要的,這個問題是討論,怎樣找到「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方法」來做這件事。

想討論挫折教育必要性的朋友,請移步這裡:

小時候經常給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 - 兒童教育


謝邀。

合適的時間,一般來說,基本是事件發生的時間,有些問題不適合立刻,可以稍許延後,但是不適合拖太久。

合適的方法,一般來說,主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和接受程度。有些孩子不喜歡旁邊有人,有些孩子只能接受講道理,有些孩子必須先發泄。

合適的方法,對教育者要求也非常高,平時要有充分的準備,來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

合適的方法,講究的是「適度」。不要太刻意。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家已經很難過了好吧!不要把孩子說「皮」了。

不要試圖去利用挫折讓孩子「長記性」!!!

一般來說,學前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能夠做到鼓勵和安撫就好了,去學學如何有質量的陪伴,學學如何和孩子溝通,不要去刻意學什麼挫折教育了。

小孩子打打撲克下下棋,都能模擬挫折心態訓練


愈挫愈勇對於認知發展成熟的成年人而言或許是可行的,但是小朋友的大腦發育決定了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能力不足,無法客觀評價目標和困難,更無法自己疏導情緒,因為,負責這些大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前額葉要在20出頭才會發育成熟。

那麼,當一個孩子總是無法實現某個目標,又無法開導自己,也得不到幫助,TA自然就對自身產生懷疑,最後可能會造成「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積極心理學之父Martin E.P. Seligman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經歷長期的失敗和控制感喪失,並得不到幫助後,最終選擇放棄抗爭,連試都不願意試了。就像是很多被拐賣的孩子在經受長期的身心虐待後,最後放棄了逃跑;很多長期處於家暴卻得不到社會幫助的婦女,最後放棄了求助,也不敢離婚。

你希望的是讓孩子習得韌性,習得堅強,習得剛毅。可你萬萬沒想到,過度而又毫無支持的挫折教育,只是讓孩子習得了悲觀、無助、放棄、自卑、逃避、泄氣和拖延(Lauren DiMaria)。

挫折教育的核心絕不是給孩子製造挫折,而是陪孩子一同面對挫折,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能給予孩子情感、認知和思維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讓孩子打無準備的仗(陳忻)。

況且,孩子們平日生活中要面對的挫折已經夠多了,並不是我們眼中的那些飢餓、貧窮、喪親等等才是挫折。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心愛的玩具摔破了,和小夥伴鬧矛盾,一直都寫不好字被老師批評都已經是劑量夠足的挫折了,你還要費盡心思再搞點事?

那麼,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抗挫能力,在心理學領域叫做Resilience,指的是能像彈簧一樣,在遇到挫折和失敗後的反彈能力。

影響孩子抗挫能力的因素分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前者如遺傳基因、年齡、性別、意外性創傷等,而後者指的是後天培養和學習。(它確實是可以學習的啊朋友們!)

提出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學家Seligman,同時也提出另一個概念: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也就是說,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專註、積極、掌控感、自尊自信都是可以練習得到的。

But How?

我們的能力培養切入點,從抗挫能力強的人所擁有的幾個典型特質來分析——

1,情緒覺察能力 Emotional Awareness

指的是:個體能覺察自己當前的情緒是什麼,以及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其中的奧秘則在於,我認同和接納所有情緒的存在,包括哀和怒,我不逃避和否認,並且我能用合理的方式與它相處。

在挫折教育上來說,這是父母要做第一步:認同、疏解情緒。

尤其是對男孩子,很多家長都會說:「就這麼點小事,一個男孩子,哭什麼哭,羞不羞啊?」讓孩子從小與自己的情緒抗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情緒的流露太自然了,我們無法操縱自己也無法操縱別人的喜怒哀樂。

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而抗拒情緒的存在才會帶來問題。斯坦福大學的健康心理學家、暢銷書《自控力》的作者Kelly McGonigal在她的TED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中談道:

「曾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每年有18萬人早年猝死,其中43%是因為壓力。但我們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導致一個人猝死的原因並非壓力本身,而是對壓力的否定、抗拒態度,一直將它視為一種有害的存在。相反,如果能把壓力視作為助力,生理上的反應也會隨之改變,血管會呈現無比放鬆的狀態,這更像是感到興奮和鼓起勇氣時呈現的樣子。

所以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產生的壓力或其他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如果都能被父母很好地接納,他也會漸漸習得情感覺察的能力,悅納自己的負面情緒,那才是接下來解決挫折問題的情感基礎。

對了,如果你很困惑到底要跟TA說什麼才表示你在接納TA的情緒?其實,一個擁抱就夠了。

2,堅毅 Grit

華裔心理學家Angela Lee Duckworth在進行數年的實驗研究後,於13年提出了風靡全球的教育理念:決定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Grit,而並非情商或是智商。

目前,對於Grit的最佳培養模式是由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相信:能力是永恆的,當下的錯誤和失敗是暫時的狀態。比如當TA考了60分,TA也會傷心難過,可TA會一直朝著90分的目標努力。而擁有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孩子則會因為一次60分就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家長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a. 經常引導孩子用「可持續」的思維看待問題。當孩子說出一些「自暴自棄」的話時,用另一些句子來鼓勵TA。長期的積極暗示能促進一個人思維模式的改變哦!比如下面圖:

b.表揚和獎勵孩子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過程指的是:孩子在解決問題,或是實現某一目標時,他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想過多少不同的辦法和策略?比較上一次他進步在哪裡?

c. 循序漸進地跳出舒適區,縮小和細化目標。永遠給孩子一個過高的目標,TA卻怎麼也無法達成的時候,這或許就導致了習得性無助。

所以,把目標細化,小到不會太簡單,但他跳一跳就可以達成,從而他能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成就感,這會激勵著他向大目標走去。

3,內控點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這是一種歸因模式,指的是個體會將很多事情的後果歸咎於自身的原因,相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相對的外控點(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則認為很多事情是外部因素導致的。就比如有些孩子一摔倒,父母就會打地,說:「都是地不好,讓你摔疼了」;有的人考上一個三流的大學,就放棄學習了,因為TA覺得這裡太差了,導致TA無法學習。

內控點的同義詞是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 和個人自治(personal autonomy),這傳遞的信息是: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想要的生活是自己創造的。

所以,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父母要多鼓勵和引導TA去想:有哪些解決的辦法?接下來,我該做什麼呢?讓他從小就一點點學會:有困難時,抱怨無用,逃避無用,但想辦法卻又可能解決問題,雖然並不一定都能成功,但至少值得一試。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是否會像我一樣有一絲絲失落:怎麼辦?我自己好像抗挫能力就挺差的,做事情也總是半途而廢,常常也會忍不住怨天尤人……這樣的我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的孩子呢?


把挫折教育留給社會吧,好好的愛孩子就可以了


我忽然想起一個民科的論文,開頭就是「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錯的,問題是怎麼證明它是錯的」…………


請不要挫折教育!我是從小被父母挫折教育大的,女生,海歸碩士,看似光鮮,可依舊從父母那得不到肯定,對外貌和事業都極其自卑。請給孩子洗衣服鼓勵,四十他們不會驕傲,只會單純的做的更好。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能打擊學生的驕傲情緒,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因此,對現今的青少年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尤為具有現實意義。


給自己孩子挫折教育的父母基本腦子都有病


e我記得,小時侯家裡買了一個電腦,好像是和郵局聯繫裝網線,那個時候自己還太小,對電腦網線一竅不通,覺得電腦似乎是插上電就用,隱約覺得好像還要通一根網線。總之就是什麼也不懂,然後我媽和郵局的人打電話交涉,大概是問怎麼裝網線,她非逼著我打電話,我說我什麼也不懂,還是你打吧,當時我大概十歲左右,然後她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強逼著我打電話,我被罵哭了,被強逼著,打了電話,然而我什麼也不知道,也不知道是給誰打的電話,我問媽媽這個電話號碼是誰的?她很生氣的說是那個人的,那個人是誰?她就不說了,反覆強調是那個人的,暴怒得很。那個人是誰,我不知道,她也不肯告訴我,似乎我問這一句都是多餘,都是懦夫,都是膽小鬼,其實那應該是郵局的電話,那個年代網線似乎和電話線是一條線,撥號上網,這都是我成年後自己琢磨的,當時是真的不懂,我不知道,還以為是賣電腦的人的電話,可是她讓我問什麼啊?她大罵我,不懂事,什麼不能幹,她說是為了鍛煉我,然而什麼都不說,一副理所當然我生下來就該懂不懂就要問,連問都不敢問,連個電話都不敢打,我是個什麼東西,窩窩囊囊的,我被罵著打電話給那個人,電話通了,我囁嚅著說,你好,我們剛從你那裡買了一台電腦回來,請問要……對面是個男人的聲音,說,啥?你從我這裡搬了一台電腦回去?……然後我媽奪過電話,結結巴巴開始說,不是的……我站在一邊,臉火辣辣的,忽然知道自己似乎是出了丑,對面不是賣電腦的那個人啊……而應該是郵局的人,我媽掛下電話,得意的看著我,似乎是覺得我啥也不能幹,那種諷刺的譏誚的口氣,我意識到她自己也不敢打電話,但是她敢欺負我,因為我是弱小的。這種感覺真差。

從此我反感她安排的一切事。

有這樣的父母就夠挫折的了,他們還經常在群里發,,社會不是你媽,不會慣著你,,這類的文章,還會吩咐你會幹各種他們創造出來的難事,像耍猴子似的,動不動就說,你現在這樣沒出息,就是你小時候我們我們太寵你了,你經歷的挫折太少了,云云,他們說這個話,我都氣死了,然而只能笑著對他們說,你們說的對……


一看到這個心裡就難受的很。挫折教育下,孩子不管外在多優秀,他的內心都是自卑、敏感的,會萬事都只看到壞的一面,會沒辦法對自己有認同感,會不相信自己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深愛。我就是這樣子,現在在拚命地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和常隨身側的負面情緒。這樣真的很痛苦。您真的不用擔心孩子將來會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您們對他的認同,就是他的底氣和對抗壓力最有用的武器。不要讓他連您們的認同都失去了。


應邀!

我覺得孩子,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挫折,不要刻意去害就好。

不帶敵意的堅決,有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另外是小時候

和媽媽互動中怎麼寵愛也不過。十八個月前。


直接上乾貨:

1 對孩子進行抗壓訓練

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項長期、細緻的工作,需要父母、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意識逐步進行訓練。為了使孩子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帶來的壓力,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從實際出發,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需孩子努力才可以完成的難題,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令孩子把學到的對付困難、挫折的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從而培養其心理承受能力。

2 對孩子進行抗壓教育

當前教育的弊端就是注重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孩子們只會考場得分,而不會在生活中做人,更不會頑強地面對挫折。偶遇不如意的事,不是出走就是自尋短見,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因此,對孩子進行抗壓教育,對於培養其心理承受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們應教會孩子應付挫折的方法,學會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衝突,學會客觀認識自我和冷靜評價他人,學會排除消極情感和自我調節方法,讓他們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從而引導他們從應試教育的「獨木橋」轉到素質教育的「立交橋」上來。

3 有意設置障礙,培養抗挫能力

任何人的成長都要經歷無數的挫折,如果孩子總是一帆風順,那麼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情緒緊張,束手無策。家長平時應有意識為孩子創設挫折情境,讓他獲得應對挫折的適應能力。

但要注意,障礙設置難度要適中,否則屢次失敗,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採取「無視」態度,而應幫助孩子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採取正確的方法戰勝挫折。同時還應讓孩子認識到挫折本身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敢於面對挫折。

4 家庭是培養抗挫力的起點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在人生的挫折與困難面前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在於一個人Resilience(心理彈性能力,俗稱抗挫力),即逆境中的反彈力或恢復能力。學會從容應對壓力,是培養孩子抗挫力的關鍵。

抗挫力有七C要素,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金斯伯格博士在經典著作《抗挫力》中提出的,包括:能力(Competence)、自信(Confidence)、聯繫(Connection)、品行(Character)、貢獻(Contribution)、應對(Coping)和掌控(Control)。每個C 要素都如同一層保護膜或一種具體解決辦法,既可以保護好孩子也能強化他的能力。

抗挫力是孩子生而擁有的一種能力,父母要做的只是用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和孩子共同制定目標,以及抱有合理的期望,為孩子的獨立奔跑做好準備。

-------------------

歡迎關注飛心理的微信公眾號(ID:fei-xinli),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內容及資訊:)


推薦閱讀:

2016北京大學暑期學堂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如何看待北電攝影學院以宋靖、吳毅為首的教授潛規則和貪污受賄的事件,後續的發展會是什麼樣的呢?
假期怎麼才能充實?怎麼才能克服懶惰?
我國為什麼不把邏輯學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修學科?
中專,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和生活是怎樣的?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