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者的習練方式是不是普遍有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
現在太極拳習練者大多從套路或者站樁入手,動輒幾年潛心練拳架功力,因為老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嘛…但《太極拳論》里是說「由招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這裡的招不是說套路啊,套路是由多個拳式套在一起的組合練習,而招法是對敵技術呀,當然,我不否認套路里含著對敵技術,但是有幾個人會拆分運用呢,震腳幹嘛的?懶扎衣?搬攔捶?明明都沒幾個人知道呀…為什麼不像柔道一樣先練對敵技術,而後逐步在對敵技術里掌握勁力變化呢?是不是因為教學和練習方向本身就錯了?是不是因為這個所以現在練太極的普遍不能打了?哎呀我問題好多,畢竟是星期六日嘛 大家多花點時間幫我解答唄。
現在的太極拳不出活,我和門裡前輩也探討過,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現代人的作息已經是反先天了。我們來看看古代/近代人的作息:過去人練拳講究「寅時吐納,神守天根"。大家可以查查寅時是幾點,農民都是天明即起,農忙時天不亮即起,前人習武,除了半夜習練習秘術,基本與農人作息時間一致,睡覺也是晚上8-9點就睡了。看上去貌似沒什麼,但我師爺當年告訴我們想出活最好按著日頭作息,中午要睡午覺,當然他也知道年輕人是很難達到這個標準了。我曾經問過師爺,這麼做真有用嗎,他說,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囑咐,云:跟著日頭走,丹田氣長久,你小子不接日精月華怎麼長功夫?我聽了以後確實照這個作息堅持了幾個月,確實是丹田氣足,精力旺盛,後來學習工作一忙就拋棄了。現代人普遍氣虛、腎虛,所有的頸椎病、肥胖、腰間盤突出,都是氣虛導致的。一般人也就算了,習武之人如果氣虛,再加上又要練功,只會更虛。有人說不對啊,現代人的身體比過去強多了啊,是的,但那是因為醫療和飲食上去了,又有時間健身,不用干強體力活,當然比過去人身體好,但我們這裡說的是氣虛,有的人看著挺壯,說不定忽然就得了急病,很多時候就是氣跟不上了,現在你很難找出一個人能練「百日功」的了吧(下文會介紹)。其次,功法遺失、混亂。現在的西方健身、搏擊水平已經很高了,人家開發出來一系列基礎練習都是很好的,雖然和傳統功夫分歧甚大,但人家早就認識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反觀傳武,很多人上來就跟師父學套路,有一次我師父和我路過一個場子,師父看了一眼就說,你看,這就是癟架子。作拳有幾個前提要實現:氣足,肉鬆,節通,筋強,骨硬。氣足上面說了,肉鬆就是肌肉放鬆,節通是關節通暢,這都沒什麼,通過一般的練習就可以達到了,關鍵是後面的筋強和骨硬,上面說的「百日功」就是練筋骨的一個功法,簡單來說就是關起門來三個月,有人送飯,在屋裡練功,以前有很多人去廟裡練的,練夠一百天,勇猛精進,才能把筋骨關過了,現在有可能嗎?我見過前輩練到爬樹如狸貓,就是攀爬的時候手臂都是松的,像狸貓那樣全靠筋骨和脊柱的伸縮,這才是真正的「狸貓倒上樹」,而不是現在人解釋的什麼上面一拳下面一腳,開玩笑呢?前輩講究練拳如游龍,知道什麼叫游龍嗎,是說你的動作瀟洒嗎,顯然不是,游龍指的是脊柱的一申一縮,這龍在你背上呢,你站著不動也能把龍叫出來才是本事。還有易筋經,是過去人必練的基礎,不是武俠小說里的絕頂武功,練的也是筋骨,每一式都要拉扯大筋,過去老師教我的是一邊拉大筋一邊默念杜甫的《後苦寒行》,詩云: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天兵斬斷青海戎,
殺氣南行動地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凌澌,
彼蒼回軒人得知。
這可不是為了裝逼,是要每個動作重複七七四十九次,古人喜歡用詩歌來計數,其實你重複五十次一百次更好了。練到手臂一伸,鬆鬆的放著,壓不落也抬不起,行了,去打拳吧。這時候做的拳才是充實的,漲功夫的,至於你打什麼套路,已經不重要了。
第三,過去人練拳,都是為了鬥毆。兩個村子搶水源,幫派之間搶碼頭。傳說中的什麼前輩高人制服惡霸,其實說不定就是爭地盤把人打了,我聽老師說過很多故事,在這裡就不舉例了,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打得多了,手就快了,心也狠了, 什麼外三合,內三合都有了。過去有名的武人很少有喝酒的,就是怕喝多了被人報復,到一個陌生地方,都是小心翼翼的,怕遇到仇人,真動起手來,根本不把人當人看。我師伯的弟子給師伯出過一本內部發行的書,上面說有一次師伯和我師父出去遇到橫人,師伯給我師父說別理他,得饒人處且饒人吧,那人還不依不饒,師伯這才出手教訓,我師父看了給我說,純屬放屁,當時就是師伯先惹事,不是他拉著師伯,都差點把人打死。現在練拳的喜歡講究武德,是說不輕易動手,而過去講究的武德,是贏了以後別把人打壞打死。
傳統武術一直是少數人的遊戲,至於現在大家打打拳健健身真比過去打打殺殺強多了,再注意一下作息就齊活。今天是周二,不是周末,誰叫我好這個呢.
招熟,確實不是套路熟。震腳,懶扎衣,搬攔捶也確實少人知。說說為什麼,個人淺見,可以辯難,不能吵架。
1任何一門技藝都不是能全民練習掌握的,在普及之後,大多數練習者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皮毛。2得真傳者往往都是固守舊習的思維,難以適應這個活躍多元的社會,必然出現劣幣驅逐良幣。3現代教育模式下,概念現行,用練習加深理解。這種思維模式造成習拳者在學藝過程中發現老師傳授的東西不是自己"想像「中的功夫。變通的師父改變了傳授內容,老派的師父遭學生離棄。4新環境下,玩票的越來越多,希望速成的越來越多,追求數量的越來越多。樁功,套路應運而生。耐煩強筋骨,練呼吸,提神意下笨功夫 打單操,對練技擊越來越少。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大部分老師不懂技擊,大部分學生不學技擊。
我最煩聽什麼什麼鬆了,誰給我講松一律終止談話。問題其實有點大,簡單說下自己的看法,正好太極拳我接觸過。
1、太極拳有危險動作,如果想實戰訓練,必須經過整理。
柔道確實比較早接觸實戰,但須知目前我們所學柔道,是精簡後的柔道。現代柔道禁止技一大堆,當身技、部分關節技、危險動作,都被剔除了。
太極拳雖然有幾個抱摔動作,但反關節動作占非常大的比重,能做到實戰安全的動作不多。實戰訓練保留不保留這些危險動作呢?保留的話,即使高手也難免受重傷,更何況笨手笨腳的初學者。不保留的話,太極拳的味道也沒了。現在推手大賽就是只有抱摔、其他技巧都禁止的太極拳比賽,我認為沒什麼發展前途。
2、傳武缺少挨打訓練
太極拳必須向柔道(以及其他現代拳術)借鑒的,是每個初學者都先熟練「受身」。「先學挨打,再學打人」,這也是學拳的常識。但傳統拳真是很少有「如何挨打」的教學。挨打的時候不會自我保護,實戰中肯定抓瞎,也十分容易受傷。
太極拳強調引進落空,其實有點一廂情願。大多數人不能熟練掌握,那就該教點"如果沒能引進落空我該怎麼不被打死"的技術。
3、現代搏擊教學思路也並非完美
初學者過早接觸實戰,容易依賴本能和身體,忽略技巧的磨練。很多柔道初學者,習慣生拉硬拽,對技術細節不感興趣。有時蠻力也能奏效,但很快就會遇到瓶頸。
我覺得磨動作,功夫上身再實戰,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思路。4、傳統拳還是要立足於「拳」
拳是什麼,技擊,防身術。
拳不是氣功、養生、體操、舞蹈、仙術。現在搞太極拳的,立足點非常不穩定。談著談著拳術,就容易往玄學上偏,試圖用神秘主義拔高自己。我認為不該搞這些歪門邪道的東西,拳術不立足於拳,是沒有什麼發展的。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太極拳這一個門類武術的問題,在很多傳統武術上都有類似的問題,結果就是在傳統武術界形成一個普遍的結果,即,不實用,或者更直接一點,不能打。
個人認為,套路的本質就是多個常用的攻防組合,如果硬要拿現代格鬥技如拳擊或者散打來類比的話,就好比拳擊里的一二、一二一等技術模仿訓練以及散打常見的兩拳一腿組合技術動作,套路訓練在沒有對練對手的情況下,尤其在禁武政策時期,可以練習基本的攻防組合動作、身手的敏捷度和流暢度,以及耐力。
樓主說了,「我不否認套路里含著對敵技術,但是有幾個人會拆分運用呢」
這既是問題,也是答案所在僅僅靠套路練習,無法養成對抗的經驗,也就是說,不能打。
除非練習者是一個天才,否則誰能僅僅靠套路培養格鬥中的距離感?速度?反應?以及攻防實際帶來的觸覺(特別是攻防時發生的痛感)和距離位置變化?這些問題必須靠實際交手來取得。因此,套路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攻防標準動作的組合練習,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根據敵我情勢不同,必然表現為千變萬化,正如打籃球的人都會練習三步上籃,在實際球賽當中並不會做出如同教科書一樣的經典動作。從理想化的套路到實際化的對抗中,有一個重要的訓練環節,姑且稱之為「散手」。
說白了,就是拆解對練,剛才說的拳擊的一二一、散打的兩拳一腿,在訓練中會有教練與同伴提供大量的喂靶,包括連續動作的喂靶和反應喂靶,以及進一步的條件實戰。在傳統的武術流派,如從南派拳法衍生出來的空手道很多流派,依然保留了型(套路)的拆解和約束組手練習,也就是散手練習。不論是外家拳還是內家拳,招式拆解與條件實戰等散手,再加上實戰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通過文獻可以看得到,許多內家拳手也經過大量的實戰交流,甚至,不少內家拳手本身就是有外家拳的底子,經受過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對抗訓練。實戰,以及圍繞實戰的散手訓練,是當今傳統武術的重大缺失。傳統武術並不是招式不好、招式無用,而是沒有訓練如何用,就好像未經訓練的普通人持械一樣,並不能發揮兵器械的一半威力。同理,練某個招式、某個勁再好,沒有通過散手與實戰的大量練習,是無法實用出來的(不排除碰上運氣好的時候)。至於拳理、拳譜,那些東西,並沒有提供太多技術指導,很多都是個人經驗的意象化表達,並不具備太多的實踐指導意義。當你練到那兒的時候,或許能有啟發。但是沒有太多練習與實戰經驗的情況下,看了等於白看。除了對抗訓練之外,普通練習者也缺少大量的專項訓練。
人們都知道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但是這個功,不僅僅「現在太極拳習練者大多從套路或者站樁入手,動輒幾年潛心練拳架功力」,還涵蓋了提高練習者對對手的控制能力和打擊效果的專項訓練,在太極拳里,知名的專項訓練有抖大杆子、推磨、雲鐵球等,這是大多數現在太極拳練習者缺乏的,試想一下,你的雲手都帶不動對方的重心,沒辦法使對方露出破綻,如何對對手追加擊打。現代格鬥技方面,一方面對傳統練功方式進行延續與發展,如把石鎖這個器械演化成了壺鈴,把劈柴這個動作改變成砸大鎚,另一方面,全方面引進現代體育的成果,對心肺功能、肌耐力、爆發力和整勁等不同領域的格鬥素質進行專項訓練。
傳統武術並不是不能打,而是缺失或者被閹割了很多訓練內容,因此導致整個體系落後,屬於低效體系。
不管是外家、內家,既然要打,就是格鬥技的範疇,格鬥技始終包含的那些要素,是必不可缺的,而在傳統武術領域內,大部分人或者門派,由於複雜的原因,如有的是環境變了因而沒落了,有的是體制改造,有的純屬忽悠……到現在都漏掉了走向實戰的多項要素,最後只剩下站樁、套路。而僅僅靠走套路或者站架,想能打,肯定是天方夜譚。那不叫做武術,叫做仙術、幻術。事實上,大多數人發現不能打,就停止學習與訓練了,只有少數人,要麼運動天賦好,要麼有其他的底子,要麼就靠著一股狠勁去打實戰,打出一條路來。作為一個體系,必然導致了訓練效率低下。有點扯遠了,不過可以拿詠春這個體系來作為一個例證——為什麼詠春在國際上擁有很多練習者並以能打知名?
不談來留去送這些理念,因為人都是兩條腿兩隻手,格鬥理念或有差異,但不會有本質差異。只談技術體系。基本技術上,從套路角度來看,詠春的套路少,只有三套。套路當然要練好,但是套路只是這個體系中的一部分,詠春同樣注重單式的訓練,而不是一味的套路。反應技術上,針對力量感知與反應,詠春有黐手訓練,能讓練習者提升感知力,專項訓練反應能力,豐富近戰階段的距離判斷與接手經驗。散手技術上,詠春獨創性的提供了木人樁訓練,即使在沒有對練者或者專職靶手的情況下,詠春練習者也能通過打木人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經驗。在其它專業人士眼中詠春或好或不足,但是從訓練體系角度來看,詠春提供了一個圍繞對抗而形成的、較為完備的訓練體系,這值得其它門派傳統武術練習者去思考。
當然,最近有檔節目是詠春拳師對專業拳手,並落敗,那並不是詠春自身的問題,而是業餘和職業之間的問題了。同樣,太極拳的推手訓練,提供的是感知、反應這一部分的專項訓練,但是如今推手變成了太極拳的主流競技形式,也就是手段取代了目的,在實戰上焉得不敗。申明一下,我並不善格鬥,說了這麼多,只是想提出自己的一個小小看法,即,不要神話武術,也不要輕慢武術。武術並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東西,也並不是不能打,而是需要根據門派風格特點,建立一個圍繞對抗的、健全的、高效的訓練體系。這樣的武術,才有技擊性(既有技、又能擊),才有前途。我是練形意的,簡單說說拋磚引玉吧。首先題主說的練架子和練實戰的問題是對的,但是其中有一個練功次序的問題,得先分清楚各個東西練得是什麼,為的是什麼目的。盤架子的目的是練功,不說太虛的什麼練氣啊什麼的,簡單說就是練筋骨,練下盤穩固,練發勁,給自己提高身體素質,同時很關鍵的就是練規矩,讓自己動作標準,按我師叔的話來講就是形成個玩意,不然實戰里也罷,或者玩耍也罷,一急就慌了,一慌就不可能使出來那些技巧,所以題主說的直接去實戰里去用,對沒有獲得一定基礎的人而言是不可能也沒益處的事。練拳其實和佛學有點類似,就是尋找自己,發現自己的過程,一個是發現自己的尺寸,進多少胳膊擺到什麼位置才能發力最大,才能更順暢,同時也是鍛煉心性為技擊做基礎的東西,因為現在大多數人在實戰里都是在跟著對方走,想打,但是沒有尺寸,沒有心理素質,就跟著對方走,動作必然必定會變,也就成了多數的練得傳統武術,打的散打的東西,甚至跟沒學過一樣。當然這是一個徒弟應做的事,還有師父的部分,師父得教真東西,得有真傳,能給徒弟校正架子,教招式技擊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要麼是沒有碰到明師,要麼是還在考驗階段。可是這年頭,難在沒有下功的徒弟,不缺想傳的師父。是人變了,拳沒變,時代的悲哀。。。所以知道練功的目的,知道練的作用,然後就明白該怎麼做了,可是現在的人都上手就想打,對練功覺得沒用,只能說是一件太悲哀的事了。最後說兩句道德經講,知其雄,守其雌。吸引人的東西大家都願意干,可是真正有用的東西大家都不幹,所以能反著來的才是真正的道路,什麼事都是一樣,不獨練拳,都想上好大學,掙大錢,不好好學習,不踏實工作,又怎麼可能獲得這樣的結果,練拳也是如此。隨便說了不少,希望對題主有用,拳術想往下傳靠的還是年輕人,可惜,難就難在這了。
謝邀。
接到邀請很久了,這個題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現在我在銀行排隊,估計可以打發掉這個時間。
太極拳的訓練思路不是從招式用法入手的。
太極拳從一開始就明確地說「練身不練招,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
練身不練招,練身不練招,練身不練招。
那你要問了,套路是不是招式組合?套路的招有沒有用法?
是,有用。問題是對於太極拳這個公式來說,這些招式等於是習題,對於公式的用法來說幾十個習題不過是滄海一粟。
不能用心體會習題背後的法則,把習題做得再溜,也不過掌握了幾個小技巧。作為太極拳系統教學者來說,在這些小技巧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
我們在做雕刻的時候,都是先定大框,再修稜角,再精雕細刻。上來先精雕細刻一個局部,又一個局部,其實是費時費力的方式。
只不過很多「雕刻家」沒有學到完整的雕刻技藝,只會局部的雕法,並以此為生,因此,只能講手、套招。甚至講手、套招都做不好,悲劇。
因此,太極拳系統的教法和學法,不是單點突破的,而是「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只不過會教和不會教差別就大了。
祝各位遇到好老師。上周在上海會友之餘,專門大早上起來走訪了上海魯迅公園和江灣體育場還有襄陽公園,以及閔行一武當門生的武館,只有一80歲的老者有內功,其他均已演變成操,已經沒有人在外面練技擊太極拳,或教技擊太極拳,一武館館長告訴我,要入鄉隨俗呀,現在社會講究養生,上海這邊更是這樣,要不怎麼賺錢,然後談到一朋友練心意六合拳武功甚高,在閔行租一別墅教拳,卻很難招到生,社會價值觀變了,所以拳也不是拳了,但堅持的人一直在堅持,只是你沒沒看到,比如你我
我練得不好,不過可能看的比你透徹一點所以我決定說句不好聽的首先,太極拳論,你理解不了,這種東西不是自己感覺懂,或者看了誰誰誰的評論之後就能懂的。就立身中正這句話,以為真的是站直了就行?我們拳館裡有不少陳家溝比賽能當裁判的人,每天也就是打套路站樁,就說練個立身中正,我問蓬勁怎麼出,就告訴我練拳立身中正。練著練著,就懂了然後我講一個很多人都會犯的毛病我從字裡行間看得出來,你最近沒怎麼練拳,不然不會有閑心想這麼多。招熟不熟,怎麼練不是你說了算的,是你師傅。他怎麼教能把你教出功夫,就怎麼練。如果有一個人看了高術莫用然後在師傅教的時候說:『不對,不能要求我要含胸拔背,這個是自然練出來的,誰誰誰在哪本書里說過應該怎麼樣怎麼樣,而不是一開始要求怎樣怎樣』傳出去,這個人在這個圈就走不了了。我希望題主不是這樣的人,能看理論固然好,可是這些暫時是無法對你起到實質性的幫助的。
比如,我前不久看到寫陳照奎老師的一篇文,他老人家說,練拳沒有紮根這種說法,你在地毯上別人一抽毯子,樁功多好也得翻個跟頭。
很有道理的,可是他有說怎麼練不紮根的樁嗎?樁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他說了嗎?你現在不想著紮根,有人能教你嗎?同理,太極拳論中有人解釋招不是套路,可能像你說的一樣,是單招。這個結論很可能是對的,可是那關你什麼事,你能跟你師傅說我不練套路了就要在實戰中感悟(另,這個是會練的,我練懶扎衣被摔了半個月我會說)嗎?該怎麼練,是你師傅說了算。不是王宗岳希望題主腳踏實地練拳。共勉普遍有問題是肯定的。
出現問題的原因是絕大多數教太極的人就是在網上看了倆視頻就認為自己學會了。
套路里招法是實戰技術沒錯,但更重要的是套路是練功方法(你完全可以理解為舉杠鈴也要正確方法而不是拿起來瞎練)。
招式用法無非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和所有武術一樣,外形樣子好學,沒有細節,不懂發力什麼玩意兒都不算。所以直接講招沒什麼卵用。碰見比你勁小的可以玩兒,碰見力量大點兒的沒用了大家都去練力量好了。(當然我也不是否認力量沒用,對於武術來說當然力量越大越好)
現在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和練習方法是有太極的形有用太極的名,但完全不是太極的東西。完全依靠力學原理去解釋太極,當然我肯定也不能否定力學原理,只不過僅僅用外在所謂的什麼槓桿一些東西去解釋真的是有一些極端。
接下來說一說名家問題,見過的名家確實不少了,真正有東西的其實也就呢么些,包含我們這一脈有些挺有名....但是真的是招!搖!撞!騙!..真的是想掛他們名字出來T-T
最後關於能不能打的問題,這個問題永遠是相對的,那我就變換一下理解成能不能用吧。 能在實戰中使用的才可以叫武術,功力、招數暫且不說,實戰里有包括了反應 應變 技戰術 經驗 距離感等等。。。如果在訓練方法正確的情況下。對於現在的練習真正的太極拳的人來說。實在是打得太少和適應規則問題。。。如果練的是用現代體育所理解和解釋的太極拳經過實戰測試檢驗當然也能用不過肯定是不完善的。 因為現代體育所解釋的太極拳根本沒有系統性和核心技術訓練方法。。公園的太極操....咱們就忽略他們好不好。。。。。
最後,陳氏太極拳這兩代的傳人...已經開始走上擂台,對泰拳也好,對空手道也好,還是對散打也罷..我都希望大家看到傳統武術敢於走上擂台的進步。
無論陳、王、朱三家關係有多不好、但是都在傳承陳氏太極拳。還是希望陳氏太極拳最終一直能站在擂台上闖出曾經的名聲。
我說練太極看智商,你信嗎?
看了@包子醬 @劉超 在 @淳子 答案下的評論。你們的態度,代表了兩類典型:
1、覺得功夫是體悟的學問,拳論是作為印證用的,所以沒練到多看無益。通常,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可能呆在師父身邊的時間比較多,估計也試過技了,所以甘願做一個小沙尼,練拳如熬藥,一層境界一層火。2、覺得拳論是用來指導練拳的,所以腦子不明白,就不大願意下功夫。我就是這種風格的人,讀書人練拳的毛病,我都有過。如果碰到功夫好,又說得清楚的師父,那真是莫大的幸運,知乎上有這樣的人,只是他練的不是太極。回到問題
Q: 太極拳練習者的習練方式是不是普遍有問題?A:是的。Q: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
A: 因為太極拳普及得很好,導致散落在民間的東西大多是些碎片性的東西,而且大多是些枝枝葉葉,未能觸及本質性的東西,偶爾碰到一兩個人,能夠摸到裡面的東西,但是都不系統。展開一下
1、套路:因為很多人只學了套路,而且自己練了一輩子,功夫依然未上身,就覺得可能是自己練得不夠多。然後就告訴自己的學生,練套路去把,先練十年再說。2、拳論:
拳論可以作為練拳開始,比如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 這種拳論類似於工藝學,對練拳指導性很強,但是要練好拳,還是需要更具體的,類似圖紙的東西,就是練拳的標準和法度,這個東西真的只能老師教了。拳論也可以作為過程的印證:像」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用這句話,不知道可以打多少人的臉。
你說的 」由招熟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就有點像郭雲深說的三段論了,為練拳的最高綱領,幾近於信仰了。
3、拆招
內家拳都是功力性的拳法,沒有太極勁,什麼拆招都是浮雲;好比形意拳,身上沒有形意勁,用拳擊的思維,靠五行拳打人,那會被人打蒙的。練太極,要練自身的功夫,然後按照方位,生出八門勁別,然後在推手中進行運用,在套路進行組合。不過,我好像覺得,套路是祖師爺在給徒子徒孫講故事呢。4、功夫
現在練太極的,要不沉迷於套路,不明白」拳假功夫真「的道理,還覺得練推手是高級性的東西;要不就沉迷於公園式的摸摸手,靠一些手法上的東西,玩一些力學,還特別看不起陳家溝那一路的玩法,其實對抗強度一上來,他們這些東西,毛用都沒有。練拳開始得先完成筋骨改造。 正所謂,筋骨之力,呼吸之功,意氣之靈,這是有順序的。一上來就談意啊,氣啊什麼的,要不是大師,要不是騙子。
5、吞吐
太極走吞吐,沒有功夫,一般吞不住,就算吞住了,也放不出來。而吞吐是一下,走一個迴旋,但是容易被拆解成兩下,那就是討打了。所以,太極拳比形意拳難練,儘管形意拳也非常難練。朱國禎論拳「太極走粘勁,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勁,合手足以截撞。通背走鞭勁,順腰臂以摔拍。攔手走炸勁,抽肩胯以穿彈。以太極為本、形意為基,動自腰始、神行勿拘,腹轉八卦、肩胯脊臂俱縮俱放,鞭、炸二勁自含其中。」謝謝邀請。本門理念----師訓:「推手入,散手出,拳中練,規律找。」為何必須要「由招熟而漸悟懂勁」?這就得明白什麼是「懂勁」?我的理解:第一步,做到自身的通透。第二步,做到自身與對手間的通透。第一步的本質是由「招熟」練出來的(「拳中練」)。第二步,即是「推手入」。網上看過一帖子,某知名太極推手冠軍學生,號稱他老師教他們功夫已經不教拳架了,直接上各種素質訓練。當然,也出功夫,也能打,如他老師在檯面上一樣。但出不了太極功夫,拳架里上輩人總結的精妙勁路就是一座寶藏!注意,不是招法,是勁路!不練拳架不僅是撿芝麻丟西瓜,更是不懂裝懂!當然大多數情況是:你的上輩人已經不知道這些勁路了,只有招法。沒有勁路只有招法那就是瞎熱鬧!
我覺得這是一個傳統武術的問題,是個歷史遺留問題。現代武術訓練都應該從實戰開始入手,脫離實戰練技術效率很低。教一個拳擊新手手不要掉,保護下巴,你讓他打多少次沙袋,他可能還是很難記住。但是實戰打兩場,被人KO一次,他絕對能記在心裡了。出拳要留肘沉肘,不能出到老,新手也記不住,但是實戰裡面被人鎖幾次關節,就記住了。武術裡面很多時候力差一點,角度錯上一度,在實戰中就是天地之別,這些在練習的時候,都體現在套路,架子的標準上。但是沒有經過實戰的人,他們理解不了為什麼這個架子,這個招式要這麼練,為什麼標準要這麼嚴格,為什麼要有這麼奇怪的角度。這樣強練出來的,就算是身上對了,但是腦子裡還是不理解,整體還是不協調。所以我覺得現代武術練習,第一課就應該和實戰結合,學一招就講這一招在實戰中的具體用法,然後用部分實戰訓練來練習,達到一定水平就全接觸實戰訓練。等練到能輕鬆打倒一個同體重級別的普通人的水平之後,再來談功力,談細節,談深層次的東西。
震腳,勁發於湧泉;
懶扎衣,轉帶脈;
搬攔捶,肩跨手相合。
內家拳是全身勁力相諧以達整勁,所以慢練出功夫。
與人對抗中掌握勁力變化,也可以達到同樣的外三合境界,但難以通神明。需知靜極生動,感而遂通,極動再到極靜,便可天人交感,由武道入丹道。
練什麼便得到什麼,功夫高者未必能打,養練結合才是現代人練拳的目的。
我算是業餘乒乓球裡面水平最高的那一批之一,練內家拳幾年,感覺它給我的是身體潛藏的寶藏,取之不盡。打乒乓球,高水平也要求六合,外三合提高力量,準確率和速度;內三合提高反應,並忘我。 我進入狀態後可以讓平時和我水平差不多的人一分都拿不了。
內家拳有成還表現在打撞球,15個球可以一桿清掉,這是因為對手上勁力的控制,和神念的集中,同樣是入虛的境界。
如果功夫到了瓶頸,可以試試別的運動。我乒乓打不過世界冠軍,撞球打不過丁俊輝,不過是自得其樂,付出也沒有他們多,天賦也沒有他們好。我追求的也不是戰勝別人,而是內心的享受。
自有高人為太極正名,高手不出手而已。
另:有人不推崇看孫寫的書,我不發表意見。太極拳如果練的對路,半年已經有初步戰鬥力,跟其他拳種無異。
以前在中科大武術協會的時候,一起練跆拳道的同學跟著浦漢健老師練了半年吳式太極拳。在ITF跆拳道(類似空手道)規則下與之對打能夠明顯感到被干擾重心很彆扭,跟別人打沒這種感覺。
只練24式、88式太極拳套路沒這個作用。
另外經常有太極拳傷膝蓋的說法,傷膝蓋說明24式、88式都沒練對。謝邀。太極拳首先套路一定要練,有套路是長處。其次,太極拳十年不出門,並不是說太極拳練十年才能實戰,這個我反覆強調過。套路不是誰都會的,怎麼也得學了才行,打架卻是誰都會的,不過有強弱而已。什麼叫學拳學打?當然練拳的第一天就要實戰就要推手。我知道的很多門內人都是這麼練的。以打開路,並不是讓你會了再打,這根本不合道理,誰是這麼練的?都是在打得過程中慢慢懂得怎麼打。認識師父先挨一頓打,架子小年紀輕的師父親自打你,架子大年紀大的讓徒弟打你,,不是今天打完就不打了,"只是個開始,以後就經常打了。推和打的過程才能招熟,能夠懂勁。所以拳是以打開路的,打必然是第一件事,在打得過程中學方法漲功力。當然你說學武就是為了打也不盡然,為的還是養生「詳推學來何所用,益壽延年不老春。」總是一個從打到不打的過程,不打就不練拳了么?這樣也就偏頗了。我們說先慣打後功夫,慣打且會的東西你都不會,談不上什麼功夫,我們說一個人有功夫,可不是只說腰腿好有力氣的意思。所以武術的學習並不是什麼先樁功後套路再實戰。而正好是反過來。或者專攻實戰或推手,不單獨練樁功和套路。要是有條件和師父朝夕相處其實也是可以的。把功法套路都帶到打的具體動作里練了。再把意氣心神培養起來。這都算練拳。唯獨練了幾年套路還沒有實戰,這個情況可不以練拳的人看待的,不用和他談拳談打。在學拳的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很多知識的,不僅僅是招式的運用,還包括對各種實戰條件和情形的處理。不是先功法套路後實戰也不是先徒手後兵器。年輕的時候和一個同鄉的前輩學打,拳腳沒有練一兩天就開始打棍。都是一塊練的。要儘快手熟,人沒有幾個三年五年的,三月五月你不練出來,一年半載你不練出來,你練的是啥就要想想是哪裡出了問題。一打起來自然發現自己很多不足,很多東西帶著就練起來,皮骨的腰馬的精神的都要有,招法的勁路的脈理的都要會。所以你看高手都是一批一批的出的,練拳要有個環境,一個人單練沒人切磋是不好的。補充:好多人覺得打要有基礎才行,我不覺得,打要什麼基礎,打就是基礎中的基礎,先會打了再說其他。不然等到「踏雪無痕」了再打?你能踏雪無痕還需要打么。所以古人早就說了,招熟漸至懂勁,懂勁階級神明。有的人上來就談內功丹功、還踏雪無痕,要是能做到這個還要一步步來幹嘛?沙上建塔空中搭樓。人類要是幾十萬年前就有ak47,他們用石刀打獵幹什麼?有基礎才能打?打就是基礎的基礎。有了打法你才能慢慢夯實基礎一步步走上去。師父以前就說過,你現在就得趁著力弱練打法,有功夫了一下就打傷人,反而不方便,也沒必要打了。
訓練方法的探討,最好的辦法是橫向比較。下面對比一下劍道的訓練。
首先排除騙子神棍等因素的干擾。這些不是方法問題,是初衷根本就不一樣,不在討論範圍內。
那麼,太極拳的訓練為什麼不從對敵訓練的推手、散手開始,反而要先練一些單式、拳架呢?
對比一下劍道學習過程。劍道初心者都是從正確的姿勢(中段)開始學習,然後是基礎的步法(送足),然後單式(素振)。
在這過程中不斷反思:後腳腳尖有沒有超過前腳腳跟?有沒有沿自己的中心線切落?舉劍時用的是肩背的力量還是手臂的力量?揮劍時右手是不是用力了?etc.
這些基礎基本上ok了以後,才會開始站在前輩的面前,從一刀一足的距離打面打kote。(當然也不排除練習中有反覆有退步的情況,所以也一直要保持素振的練習)等到基礎合格、得到道場老師的認可後,才能上甲開始真正的對敵應用的練習。
對比後不難發現,太極拳的學習與上述流程是基本一致的。以我學習的吳式太極拳為例,師傅最先教的是姿勢,然後是四種步法,然後是出掌、出拳的方式(跟劍道新人素振一樣,此時不發力輕鬆打),然後才教拳架。拳架打的師傅滿意後,才教推手。由此可見,兩種武技的學習,都是從「知己」到「知彼」的順序。既然劍道的訓練流程公認為科學的、合理的,那麼這種流程應該不存在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出在「人心」。
如果一位劍道師範用國內不少太極拳大師的心態教學生,會是以下的過程:新人素振,不會左手發力帶動竹劍,老師不說;中線偏了,老師不說;送足前後移動時上下起伏,老師不說,etc.總之就是各種學生犯了錯誤老師不明說或者說一半藏一半。
練習劍道的同學們應該有體會,一旦一個錯誤動作養成習慣,要花數倍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改正。結果當然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動作姿勢身型。
老師當然不會明說全說細說,其一你才跟老師幾天萬一教會了你你又不拿老師當回事了咋辦,其二有的學生一看就資質差教了還不如不教礙於推薦人關係糊弄糊弄吧,其三當年你師爺可能就是這樣對你師傅的憑啥為師要減輕下一代的學習難度,其四有些細節師傅搞不好自己也不太清楚萬一說多了露餡了咋整,etc.
反觀劍道的教學,什麼手之內啊、腳後跟離地多高啊、向前打面用腰推送啊什麼的,這些細節恐怕在不少太極拳老師手裡都是門內機密,不是入門弟子不給教的撒。舉個栗子,劍道老師說進入攻擊範圍就要屏住呼吸,要換氣就先退出來,因為吸氣的時候無法發力,此時會被對手抓到破綻。講真,我不覺得哪位太極拳大師會對報名學習不到半年的小毛孩傳授這些「真傳」。
所以說,太極拳的訓練的問題並非一定在「對敵應用」與「套路、單式」的學習順序,可能更多的在於老師和前輩的教學意願和能力。我是練詠春的。
我師傅說,練拳有三個步驟:
第一,能把動作打好, 第二,能把動作練好, 第三,能把動作用好。第一點是說,可以把一個招式流暢正確標準地打出來。
第二點是說,可以把一個動作,或空擊,或對著木人樁流暢的多次打出來。這樣上千次地做一個動作,把招式記住。
第三點好懂了,就是在實戰的時候可以把動作打出來,詠春講究中線,但是打的時候不可能完美地在中線上遊走。所以儘力把手往中線上靠就行了。同樣的,一個膀手,平時練習的時候標準了,打起來也不會太差。但是打起來只要結構在了,就能用好。
另外,我們詠春是只有三套拳,可是兵貴精不貴多嘛,三套裡面的招式都打好了,那你也是厲害的。其實詠春的核心,我認為,還是黐手和對練。同樣練三個月,詠春肯定比太極厲害。不是說太極的技術不厲害,而是因為我們的訓練接近實戰。我們每天練的時候,都會有人戴頭盔打實戰。是有問題,前面很多朋友已經寫的很清楚了,
我認為從太極拳練習者自身角度來講,主要是兩個問題
1,不練基本功,只畫套路
2,不練對抗,極其缺少比賽實戰,只玩推手,講手。
你所說的問題都是「體育太極拳」的,而不是「武術太極拳」。武術不是體育武術不是體育武術不是體育~~~~
推薦閱讀:
※如何破解太極拳不能實戰的邏輯悖論?
※怎麼學習道家文化?
※為什麼很多傳統武術人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做「護具」?
※傳統武術與格鬥術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陰陽理論?陰陽理論在二十四式太極拳中如何實踐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