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到的東北人真的能代表東北的民風么?

為什麼許多東北以外的地區的人們見到的低素質東北人比正宗的東北人見到的還要多呢?


城鎮化率遼寧第5,黑龍江11,吉林13,高等教育比例遼寧第4,吉林第9,黑龍江第13。文盲比例由低到高遼吉黑全在前5.

這就是你們所說的東北的低素質!呵呵!

你確定你見到的是純正的東北人么?

建國初期國家在日偽時期工業基礎上建設東北,形成了東北地區重工業基地,隨後基於總體考慮開始從東北向全國各地擴展重工業,特別是中蘇交惡後更是加快了其他地區的重工業發展,而其他地區的發展基本上都是東北援建,也就國內其他省市形成了大量東北人移居的成片聚居區,因而影響到該地區的口音(東北口音這個特點真的很詭異)

拿鞍鋼做例子是最典型的

1950年,毛澤東同志提出,鞍鋼「不但出鋼材,也要出人才」。1952年,陳雲同志視察鞍鋼,要求鞍鋼迅速培養人才,支援全國鋼鐵工業建設,要準備「割韭菜」,做到「五年三茬」。1953年9月,朱德同志視察鞍鋼,了解「三大工程」進展情況,並在題詞中寫道:「為建設中國第一個強大的鋼鐵基地,為準備幫助中國的第二個、第三個鋼鐵基地的建設而努力。」

於是鞍鋼開始分家了。

1955年10月,重工業部作出《關於鞍鋼為包鋼、武鋼培養、輸送幹部的決定》,要求鞍鋼承擔兩家企業的領導幹部、技術管理骨幹和技術工人培訓和支援任務;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即1958年初,根據冶金部的要求,鞍鋼製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鞍鋼為三個大型企業、三個中型企業、十九個小型企業和十三個省市冶金局或企業輸送各類幹部的安排》;60年代中期,黨中央、毛主席提出加強「三線」建設,水鋼、攀枝花的建設、生產所需的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由鞍鋼包干;197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興建現代化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鞍鋼派兩位專家型的副經理帶一批骨幹參加寶鋼建設。在三十年間,鞍鋼支援了27個省市的冶金企業300多家。

1957年春,包鋼、武鋼開始建設,鞍鋼陸續開展對口支援工作。把包鋼、武鋼的58個廠礦、22個處室確定為定點對口支援單位,落實到相關單位,負責選拔培養。並從主體廠礦到輔助系統,從領導幹部到車間、工段及主要科室負責人、專職技術人員、業務骨幹,對口支援單位要為對方廠配備「全套人馬」。據介紹,抽調人員也有嚴格要求,凡支援包鋼、武鋼的廠處級幹部必須是現職副職以上,原則上是1945年9月3日前參加革命,政治歷史清楚,年齡在45歲以下,他們都是在恢復時期全國支援鞍鋼、積累了豐富的施工建設、生產技術、企業管理經驗的骨幹力量。鞍鋼為包鋼、武鋼支援的技術工人,條件也是嚴苛的,年齡必須在45歲以下、身體健康、七級、八級高級工要佔10%;四級、五級、六級中級工要佔60%。

有統計數據表明:從1956年起,鞍鋼陸續向武鋼、包鋼輸送幹部3005名,代培技工11467名;鞍建組成7000人的包頭分公司,開赴塞上,擔負起建設大任。1958年至1960年,鞍鋼抽調幹部6411人,技術工人12748人,支援全國「三大」「三中」「十九小」和北京、內蒙古等13個省市地方冶金工業建設。60年代中期,鞍鋼4096名建設者支援酒鋼建設;14349名技術骨幹支援包鋼、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武鋼的生產建設;6799人調往攀鋼,2522人調往水鋼。1980年,377名鞍鋼技術骨幹參加寶鋼建設。建國初期中央為鞍鋼調入的五百餘名地縣級以上幹部(號稱「五百羅漢」)已有百分之八十支援全國各地。

三十餘年間,十幾萬鞍鋼人奔赴塞北草原、江南水鄉、西南邊陲、東北大地,將「鋼鐵強國」的希望播撒在全國各地。

以下引用自《這些地方的人也說東北話:攀枝花、包頭、平頂山……》

2017-08-30 芥末敦兒 芥末敦兒

只有東北話在攀枝花紮下了根

攀枝花的東北工人都生活在高度自給自足的大院式廠區里,單位不僅具有生產、管理、經營等專門職能,對工人的生活、工作、學習、醫療、養老等社會職能也全部包辦。上班後門上一把鎖,安全由單位保衛部門負責 ,子女送往單位辦的幼兒園或學校,老人多為單位離退休職工。

由於這些工廠還有自己的子弟學校,並且有著較好的教育資源,本地人也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這些學校學習,東北話就進一步影響到了本地人。在東北籍教師比較多的學校里,父母都不是東北人的少年兒童和一些年輕人,也會說東北話。

當然,除了東北人,也有其他地區的人也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攀枝花。第十九冶金建設公司有很多湖北人、天津人,他們大多在公交系統;上海人主要從事醫療衛生行業;幾百個北京人被派往此處當幹部;還有兩千多個成都人來到這片處女地經商。

所以如果你能在六七十年代去一趟攀枝花,就會得到這樣神奇的體驗:坐公交時乘務員用天津口音喊站;去政府部門辦事聽到一口京片子;在路邊吃碗面,老闆娘熱情地給你澆上一勺巨辣無比的臊子;傍晚六點下班,成群的東北人從工廠里湧出來。

不過,由於其他地區來到攀枝花的人遠遠沒有東北人多,所以他們的口音已經慢慢地被同化,只有東北話還在攀枝花隱隱地出現。

當然,援建的也不僅只有攀枝花這一座城市。在三線建設中,東北人還去了貴州、湖南、甘肅。這些操著東北口音的工人、幹部、技術人員們,走到哪就在哪平地起高樓。很多要建設的地方都是荒郊野嶺,當時在那種地方建起工廠,相當於現在去城鄉結合部造個高檔寫字樓。在這片高檔區域里,除了工廠,還有學校、醫院、食堂,比客家人的土樓更堅固。

而在這裡的東北人們,也經歷著和家鄉的人們相似的命運。80 年代,三線建設漸漸停止," 該關停的就不要搬遷,能遷並的就不要遷建 "。到了 90 年代,遠在三線的大院也迎來了洶湧的下崗潮。

講三線建設的文藝作品不多,2009年上映的賈樟柯執導的影片《二十四城記》值得一提。這部電影用紀錄片的手法講述了成都420廠來自東北、上海等地的三線建設者的生活歷程(17分開始是瀋陽出生的公交車售票員侯麗君的含淚講述)

東北援建的三線城市有很多。我沒去過包頭,但同事中有包頭人,在旅行中也遇見過包頭人,他們都是70後,他們講一口純正的東北話——包鋼是鞍鋼援建的。

武漢人都知道,武漢市青山區的人是講東北話的——武鋼也是鞍鋼援建的。

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集團的圈子裡,你可以聽到「滾犢子」這樣的說法——平頂山煤礦是撫順(好像還有雞西、鶴崗)煤礦援建的。

在雲貴川的大山裡還有很多東北援建三線企業,那裡有人說東北話。

再要提一下的就是趙本山趙大叔,本山大叔連續多年在春晚的表演在宣傳了東北民俗文化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其他的影響。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這些年來 。 逐步走向全國,說明東北方言有很強的感染力。小品演員趙本山就是媒體傳達東北方言的領軍人物。1990 年趙本山小品登上央視春晚,緊接著黃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擊隊》與觀眾見面,東北方言通過春晚成為各方言中最讓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小品《賣拐》獲得 2001 年 「最喜歡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小品類一等獎。接著,東北方言劇《劉老根》央視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東北方言劇的萬人迷身份,「忽悠」 之後,全國一片 「咋整」 聲 …

通過方言表示人物形象,這些作品體現著濃厚的東北文化底蘊 。 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 東北人感到熟悉親切,南方人感到新鮮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聽得懂。文藝百花園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為民族語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融合、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壯大了國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聲勢和影響,弘揚了地域特色,促進了文化交流,並進一步激發了民營節目製作機構的電視劇創作熱情,極大地推進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發展。

東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儘管這些年來東北方言在全國範圍內的傳播很廣,影響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吳、粵、湘、贛、閩方言區的人也有意識地學習東北方言、說東北方言,甚至把學說東北方言當成是一種時尚,但是,這場「東北方言熱」是媒體宣傳、演員演繹、人們喜愛的結果,而不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造成的語言統一。

近兩年網路直播上東北方言的「火」更是造成部分想火的非東北地區主播,在直播時也採用東北方言。

你還確定你遇到的是東北人么。

另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常接觸什麼樣的人說明你本身也就那樣的人。


不是有個段子嘛,「窩系東北滴黑澀會,里鵝幾在我手上。」

這段子有點誇張,即便是真的,有點腦子的也不會上當,但如果一個沒什麼特殊南方口音的人模仿東北話,一般南方人是聽不出來真偽的。因為一方面東北人佔據了喜劇界半壁江山,大家幾乎都聽過東北話啥樣,另一方面東北話比較容易模仿,但模仿得地道並不容易,我聽過許多外地朋友學說東北話,都能學個幾分像,但細聽起來很彆扭,語氣和用詞總有不對勁的地方,但南方人一般是聽不出來真假的。

前些年在論壇上看過一個貼子,是一個在南方開過酒店的人寫的一些見聞,裡面提到一個事情,很多南方人覺得東北女孩漂亮身材好,找小姐的時候喜歡找東北籍的,但事實上東北籍小姐並不多,且大多數價位比較高檔,因此有大量不是東北籍的小姐冒充東北人,以此攬活兒,她們隨便學一點東北口音,就能騙過那些嫖客。

早年我在廣州工作的時候,結識過許多東北老鄉,其中有個非常漂亮的瀋陽女孩,在東莞的娛樂場所跳舞,她本人瀋陽口音挺重的,但在廣東她會盡量控制自己的口音,所以你要在南方娛樂場所看到那些東北口音特別刻意的,留神遇到冒牌貨,說普通話但偶爾漏出一點點口音的,一般是正宗東北女孩。

我認識的這個瀋陽女孩,在廣州坐計程車,司機大哥使勁誇她漂亮,說和她比這大街上女孩一個個都沒法看,把她暗爽壞了。

和她去北京路吃飯,我倆旁若無人的一頓瞎嘮,結賬時候我喊了聲服務員,結果鄰座一大哥開口了:「哥們瀋陽人吧?」我說你咋知道,大哥說:「就咱們瀋陽人結賬喊服務員。」


高素質的東北人,說話不咋咋呼呼,一口普通話你不問可能根本不知道他是東北人,低等的呢?本來不是特別重的東北口音都得加重一些,怕別人不知道他是東北人,用音量掩飾內心的怯懦。其實這樣的人哪兒都有,不過東北人表現力太強。好像到哪都能一眼被人識別出來。

另外其實我原來跟答主一樣,現在我都習慣了,網上黑東北的言論我都已經自動過濾,完全不在乎。就當他們噴糞好了,沒必要理會。


哪些東北人能代表東北民風,哪些又不能代表呢?


我就是東北人,但是我不可能代表東北人啊。不否認我們大部分東北人身上肯定有一定的共性,比如怕冷,比如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比較高,比如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但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具體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其他地區的人們也是一樣啊,有共性又有區別。要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同時要學一點《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素質高的人哪都有,包括東北

素質低的人哪都有,包括廣東

(hhhhh廣東躺槍emmm...因為我是廣東人)

來東北讀書一個學期了

感覺周圍的本地朋友們都挺正常啊~和以前在廣東沒什麼區別呀

所以題主你覺得東北民風是什麼樣的呢?


素質高的東北人都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你不問都不知道他是東北人。


原因在於,東北是國企的大本營,當年下崗潮流的時候,下崗的工人迫於無奈,紛紛南下。

這批工人大多數都是普通工人,文化水平普遍有限,所以很多人都從事了一些新職業。

比如打手

比如妓女

所以才導致了整體東北的風評較差,持有這種評價的人主要分布在40-50歲。


我是八零後,哈爾濱人。在浙江和河南工作了三年。回哈爾濱工作了七年。

對於我這個行業的哈爾濱同行們,我只用一句評價:說話大管子,辦事兒狗lan子。

這個評價不分性別和民族。如果分出來性別和民族,只能用 一個字來評價:亂。

但是這個行業不能完全代表民風。只代表行業對一個人的本質的的發掘。

民風是什麼意思?大家都各自低頭用盡各種辦法找飯轍,找飯東。哪有時間去體會和思考身邊的環境是不是民風的概念。


不能。

我見過東北人給我感覺有點兩極分化。

哪怕是同一個省的也不太一樣。

素質問題跟哪裡人沒有什麼關係吧,應該是跟家教和個人素質品德有關。


我們評價任何我們身邊的事物,評價都是通過自身的感受,而不是數據。就像看網購體驗,比較看圖表和數據還有所謂測評,更看重的是切切實實的每一條評論,最看重的是身邊使用過的人的評論。

………………

全世界大多數人都是好人。民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熱愛和平,與人為善。機關單位也肯定超過一半的也都是工作認真,不遲到早退。遲到早退,弄權玩人,打架鬥毆的永遠不是大多數。就是10%可能都算比例比較高了,也不是大多數。某教大多數人也都與人為善,對其他非教的人也很友好。新疆人也都是善良真誠的。印尼的華人大多數都是安全沒被x的。說東北腐敗,大多數人是不腐敗或者沒有腐敗的機會的。老外說中國貨質量差,但也沒買兩個就壞一個。中國也有自己好的品牌。說闖紅燈危險,一百個里也沒死一個。

那又如何呢,重點是你見到的讓你印象不好的是哪些人。這些人確實是少數,但是在印象不好的人里,這個群體佔了多數就是問題了。

舉例就是恐怖襲擊是哪些人高發,賣糕點哪些人強買強賣砍人,哪些人在公共場合經常低素質。交通事件里死得都是哪些人。他么都是群體中的少數,沒錯。但是他們在這些事件里,所佔的比例確實有點高。

我作為一個東北人,當然不同意以偏概全,一竿子打死,但是應該反思,對一個地方,一類人的印象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改變別人的印象很難,可以一笑了之,也可以看到問題,想辦法改善。不強迫誰,都看個人。


大學在東北,感覺東北人給人印象差的原因就是軸,而且大部分東北人都不認為別人覺得他們有問題的地方是他們的問題,導致很多問題太固執根本說不通,這是東北人留給我印象,但是,真要說網上那種腦殘東北人。。。呆了那麼久,現實中真心一個都沒見到過。。。第一次看的時候真的當耍猴看的


題主你要知道每個地方都有好人,區別只是哪種人的比例多一些罷了。而這大部分的就因為概率在外人看來就是代表了全體。所以才會有這種想法。


因為東北口音比較容易辨識,低素質的人做沒素質事情的時候容易被人辨識,而很多其他地方的人說方言大部分人辨別不出他們是哪裡人。


首先用某些人代表地區不管用在哪一個地區都是不對的,只能說某些地區有什麼特別的風景物品,但是地區的部分人是不能這樣簡單概括一個地區民風的。

在東北上了四年大學,同學大多是東北人,對朋友還是比較耿直善良的,當然也分好壞,但是總體還是非常熱情直爽。

然後在北京實習了半年多,經歷了北京拆自建房的熱潮以後,見識到了各種黑中介,大多卻也是東北人,不斷騷擾再加言辭威脅成為我在北漂半年的最大噩夢,開始的花言巧語加上我自己上學時對東北人的印象完全騙取了我的信任,到後來醜惡嘴臉漸露威脅我舉報就找人打死我。現在在北京一聽到東北口音就莫名的害怕生氣。

但是我也不敢以偏概全說在東北地區的都是很好的東北人,因為也有搶劫犯騙子人渣。

我也不敢說在北京的東北人都是騙子,因為也有善良正直的東北人。

最後,用部分人代表民風這種話我覺得非常不對


反正我是代表不了東北人的,我認識的一些好的人也代表不了,壞的人也代表不了。地域是客觀存在的,人是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的。(個人意見)

我想再補充一點,我們不像快手裡的那樣。看快手的要麼是傻逼,要麼是看傻逼的。


現在能講東北話的人太多了,遠大於東北人口總和,也許你在外地看見的「東北人」根本不是東北人


絕對有關!

東北有兩種俠。

1:鍵盤俠

2:接盤俠。

鍵盤俠負責自黑自己的家鄉。

接盤俠負責去別的城市接盤。

俗話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窮山惡水出刁民,沒有文化真可怕。

(最近在看闖關東,東北不是窮山惡水,確是窮人移民的後代)

東北人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思維上的腐化!

外地人都在爭先恐後的搶人去自己的城市接盤。

而東北傻子被吸引去接盤,繼續的打工做窮人,還不忘黑自己的家鄉一把。

恨不得告訴所有人:我想走、我走了、你也走、其他人也別進關。

你走可以,但是你的言論不要影響外地人進來,

你的行為和素養,不要丟了東北人的臉。

你走了,你爸媽和你是東北人的身份還在,東北不好,東北人都走光了,你爸媽和你自己生活得有多凄慘。

窮人永遠都是窮人,永遠給富人接盤。

因為窮人不會想如何抄底如何創業如何翻身當未來的既得利益者去讓別人接盤,而是總想著,打工的崗位不多啊!我要去個打工崗位多一點的城市去接盤!

而外出的精英和富人,我也希望你們不要忘記生你養你的故土!為你的家鄉,為你東北人的身份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東北人,必須要再再再再次強調!東北人不是全都說話帶苞米碴子味兒的!那些說話帶有「東北口音」的人很大部分都是條件差一點的村鎮或是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至於為什麼這種人更常見,我很贊同前面的那位小夥伴:

中高素質的東北人是你找不出和任何其他地方中高素質人任何區別的!!!


我覺得我見到的東北人能代表大多數的東北人,大家不要以為東北人就是有口音的. 我去年親自去的黑龍江發現當地人的口音竟然很少. 我身邊好幾個東北人,感覺一開始很熱情,說話也很直接. 但是越接觸越發現東北人的這種熱情跟別的省份的熱情不一樣. 在我老家有個說法,3個東北人能唬住5個外省人. 我相信大部分東北人是好的. 但是事實卻是現在小混混,包括在三亞,珠海宰客的都是東北人. 我感覺那小部分東北人很假就是那種假的熱情,素質低下,不尊重當地的文化. 並且給當地的民眾帶來極其差的印象. 我個人對東北人的偏見還是很大的. 僅代表個人意見


非常奇怪的是你們以為的高素質就是高學歷有錢吃穿用度很牛逼嗎?

其實看到的外地人看到的感覺素質低的不是你有沒有錢也不是怎樣牛逼的貂皮,而是

1、辦事從來第一不問正規的流程手續就問關係。

2、不管啥時候都用自己手裡的一點點權力給別人不爽,哪怕是看門的大爺

3、牛逼吹破天,張口就吹……

4、擺官架子,動不動就提自己的級別,動不動就說自己的貂

……

諸如此類的才是低素質。非常能代表。


推薦閱讀:

東北每年「九一八」的9:18都會拉響防空警報,這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吉林省遼源市作為煤炭枯竭城市,2016年經濟增長卻達6.7%,其經濟轉型給東北帶來哪些啟示?
滿族人為什麼喜歡吃豬肉?而且清朝時期的皇帝和八旗子弟也很喜歡吃豬肉。
中央提出「2030 年全面復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的計劃可行嗎?
為什麼東北人喜歡大嗓門說話?

TAG:東北人 | 地域文化 | 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