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角度來說資產管理(asset management)和財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謝謝大家的回答。
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從業人員,講講自己的理解。不過可能更多是針對國際上的行業慣例,不一定適用於國內的情況。
我覺得「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一、業務:
資產管理公司是投資者,它的業務核心在於投資。它的中後台、銷售,甚至研究部門,可以說都是服務於其投資活動的。所以,對於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人員也是它的投資經理們。而財富管理機構的核心則在於客戶關係管理。財富管理機構本身並不是投資者,而更多是一個平台/通道,向客戶提供投資方面或非投資方面的服務。所以,對於財富管理機構來說,最重要的是其客戶資源。
二、產品:
資產管理公司向客戶提供的是「策略」(strategy)。投資策略的形態可以有很多,比如說從產品形式來說,可能是共同基金(mutual
fund),也有可能是單戶(separate
account);從資產類別的層面,可能是固定收益、權益的,也可能是跨資產類別的;從策略類型上來說,可能是純指數的ETF,或是完全沒有基準的無限
制(unrestrained)策略。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客戶所投資的是一個具體的,存在於投資指引框架內的策略。
而財富管理機構向客戶提供的一般是一個更靈活的顧問服務,有時是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從最基本的個券交易,到基金/理財產品平台、證券發行配售、融資、財富規劃等等,這些都可能是一個財富管理機構向客戶提供的服務,資產管理服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如前所述,財富管理機構本身並不是投資者,而更多只是一個平台。有時財富管理機構也會幫客戶做資產配置,但是具體投資到的策略都不是自己的,可能屬於本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也可能屬於其他公司。
三、客戶:
資產管理公司的客戶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上至國家主權基金或養老金這樣的超級機構投資者,到可以算作機構投資者的高凈值個人(HNWI),最後再到平民老百
姓,都可能是資產管理公司的客戶。區別只不過在於,機構投資者投資的可以是基金也可以是單戶,而普通的個人投資者則只能買基金而已。
而財
富管理機構,由於其所提供的產品/服務的特性,更多面向的還是高凈值個人。當然,這個高凈值個人的門檻近年來也有降低的趨勢。同時,一些企業為了滿足其投
融資需求,也會在一些財富管理機構開戶。因為客戶的範圍相對狹窄,所以財富管理機構的規模相較資產管理公司也會小不少。根據2014年的數據,全球最大的
10家私人銀行的在管資產(AUM)規模(未統計純產品銷售平台性質的機構)總額為9.7萬億美元;而2012年全球最大的10家資產管理公司的總在管資
產規模則超過了18.5萬億美元。
越多的財富管理機構開始意識到資產管理能力對於其業務的重要性。財富管理的核心價值還是在於客戶資產的保值升值,而從財富管理機構的角度來說,也只有擁有
自己的資產管理能力,才能將客戶的錢長久地留在自己的體系內,並賺取穩定的收入。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前10大私人銀行中,至少有一半都是同樣擁有規
模較大的資產管理業務的機構。
啊,終於有一個和我的 MSc. 所學相關的討論了!
=====挖坑一天,發現沒有多少腦殘贊,開心ing,以下進入正題=====
在看到二爺的答案之後,我就評論過,這種對 AM (資管)和 WM(財管,媽蛋,有更好的翻譯嘛?)理解是片面的。
先清理一下縮寫,AM = asset management, WM = wealth management, PWM =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HNWI =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 UHNWI = ultra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 KYC = know your client, FOF = fund of fund.
談資管,就應該對其資金的來源分類討論,按照 CFA 的分類,可以分為 retail 和 institutional。
retail 的話,就是大家熟知的證券投資基金,可以以 unit trust 形式存在,也可以 company 形式存在。國內的一般都是第一種,在這種業態的情況下,資方,也就是所謂買方的衣食父母,是 retail investor,可以是我們這種屌絲買餘額寶,也可以是牛逼的 HNWI 買信託產品。這種業態的本質,就是積少成多,把資金聚合起來(money pool)由一個如 @尹小二 這樣的專業投資人士幫忙代管,進行投資決策,為大家獲取收益。如果你作為一個 HNWI ,牛逼到一定程度,比如富有到和比爾蓋茨差不多,被定義為 UHNWI,也可以一個人對接一個資管公司,由他專門給你打理。比爾蓋茨背後就有一個基金經理,叫 Michael Larson。institutional 的話,資方,顧名思義就是由有資金的機構把錢給專業的資管人士去管,這樣的機構,可以是企業(大家最熟悉的 Apple Inc 的錢應是由他的資管子公司 Braeburn Capital 在管),可以是銀行(銀行一般會成立投資管理部或者資管子公司雇基金經理去管,一般這種部門叫做 principal investment),可以是保險公司(比如 Allianz 的錢,就有一部分是大名鼎鼎的 PIMCO 在管),可以是學校(Yale 的 endowment fund 大家都知道吧,Yale 的錢是由 David Swensen 管理的,他曾經培育出了張磊這樣的人物),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土豪機構,比如諾貝爾獎基金會。說到這裡,似乎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個人和機構的界限,其實是很模糊的,只要資金量上去了,個人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機構,比如蓋茨的錢,準確的說其實不是他的,而是他成立的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之後會詳述。
再來談談 WM(不好意思我真不能叫你財管)。通常大家都會自動腦補前綴,把 WM 變成 PWM。這個本身沒錯,因為,如果你不是 HNWI ,一點點小錢,從規模經濟的角度說,叫做不經濟。當然,還是有一些如 @Alex 這樣勤勞的小蜜蜂,在 24x7 伺候 PWM 客戶之餘,還在微信和知乎上面孜孜不倦的普及金融知識(監管大爺們,financial literacy 這麼差,你媽媽知道嘛!能不能學學香港 SFC 搞搞 financial education啊?)。
PWM 作為一種業態,一直被大家( @尹小二 就是一個例子)誤以為就是銷售,這種現狀可以理解,但是,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是因為中國的 WM 從業者跟錯了老師!(廣告時間)我所在的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的 MSc. in Wealth Management 項目,就專門把我們拉到美國和瑞士去和當地的 Banker 聊(啊啊啊,好懷念Zurich!廣告時間結束)。我總結的老師的觀點是,WM 現在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美式粗暴的 brokerage 模式,就是大家現在所熟知同時痛恨的 fee-based 模式,金融機構通過設計創新產品,然後吧 PWM 的客戶當作渠道去銷售,客戶交易的越多,fee 越多,有的花街大行還會和客戶對賭,客戶輸了我就賺了。客戶的死活,他們是不管的。當年中信泰富豪賭澳元的 Accumulator,就是一個例子。另外一種,是 advisor 模式,這種模式集中在瑞士,就是大家心目中那種類似管家的 private banker,可以幫你打理財富,可以幫你進行避稅,還會幫你管理你的遺產傳承(當然這個主要原因也是避稅)。有一種傳說是,牛逼的 private banker 和金主的關係比金主和老婆的關係還要緊密,原因是他可以想辦法擺平上來分家產的小三,可以出主意管住揮金如土的兒女,之類之類你懂的(當然這是未經證實的,你們拿出去吹牛可不要說是我說的)。
說到這,AM 和 PWM 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了,AM 關注的重點是資產增值,他們通過自己專業的投資眼光,靠為客戶提供風險調整之後的回報產生價值。而 PWM 呢,除了關注資產保值增值以外,還會更多的去關注 HNWI 其他方面的需求,在 KYC 之後,去滿足這些要求。一般來說,好的PWM ,他們會是好的 AM,比如 Pictet,他下面的一些大 fund 都是很不錯的。但是,反之則不然。這種情況以花街機構為多,當然,Morgan Stanley 在正確的路上走,現在他的 WM 部門已經是花街領先的了。
在說完 PWM 之後,需要再說兩句 IWM,institution 的財富也是財富,他們也需要管理,對於他們來說,需求和 HNWI 的需求是有區別的,他們可能不會出現小三問題,他們也可能不需要遺產避稅,他們的需求更多的是保證財富增值和機構本身的目的的匹配,這樣的機構的典型例子是foundation和endowment。他們的期限都是 indefinite,比如諾貝爾基金會每年要給出那麼多獎金,怎麼去管理他們基金會的財富,就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了。在怎麼管 endowment 上,不同的機構思路是不一樣的,有全部 in house 的,比如 Harvard Endowment Fund,就有不下一個中型 AM規模的人在做投資,也有像 Swensen 一樣做類似 FOF 的工作,去投資基金經理。不好說哪一種更好,看機構的風格和需求了。
暫時就這麼多,總結一下,AM 和 WM 肯定不是上下游或者 buy sell 的關係,他們是一個互有涵蓋,但是又有不少區別的概念。國內現在的 WM 都做成渠道,這其實是不好的,當然,也有先行者在做有益的嘗試,比如平安在做真正意義上的家族信託,不是現在成為銀行渠道的信託。在未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去理解 WM 的內涵,同時,去賺錢,成為 WM 的客戶!瓦咔咔
以上。
利益相關: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MSc. in Wealth Management 2010屆畢業生,現從事與 WM 無關行業,未來立志成為一名合格的 AM。「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是兩個非常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很多客戶或者從業人員一直以為是一回事。WE私行特邀資深理財師曉慶姐,她將從管理對象、專業能力要求、角色及價值訴求、管理過程等方面為大家一一做個對比:
管理對象
資產管理的對象是「資產」,例如可交易股票、不公開交易的公司股權、公司債券等,資管管理公司需要針對這些資產做相應的組合配置、控制風險、注意產品凈值的回撤率等等。本質上,資產管理公司提供的是策略。投資策略的形態可以有很多,比如說從產品形式來說,可能是共同基金,也有可能是單戶;從資產類別的層面,可能是固定收益、權益的,也可能是跨資產類別的;從策略類型上來說,可能是純指數的ETF,或是完全沒有基準的無限制策略。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客戶所投資的是一個具體的,存在於投資指引框架內的策略。
財富管理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家庭」或者「機構」。因為管理對象的原因,就導致財富管理的需求非常的個性化。本質上,財富管理機構向客戶提供的一般是一個更靈活的顧問服務,有時是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從最基本的個券交易,到基金/理財產品平台、證券發行配售、融資、財富規劃等等,這些都可能是一個財富管理機構向客戶提供的服務,資產管理服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如前所述,財富管理機構本身並不是投資者,而更多只是一個平台。有時財富管理機構也會幫客戶做資產配置,但是具體投資到的策略都不是自己的,可能屬於本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也可能屬於其他公司。
專業能力要求
資產管理公司的專業能力體現在對某一類資產價值規則的清晰理解,以及長期積累的風險控制能力,這種能力應該是「精而深」的。其門檻往往比較高,需要多年的專業財務或者行業知識;但是一旦掌握了某類資產的投資能力,其可複製性很強,可以很容易通過條款約定,彙集一定規模的同質化資金進行運作,運作過程不太需要考慮資金來源的個性化需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房地產基金,PE基金,公募基金,都可以規模迅速擴張,從幾億美金到千億,萬億美金規模。
財富管理的專業能力體現在良好的溝通能力,值得信任的品行,對大類資產配置的精通以及善於挑選好的資產管理人,這種能力應該是「廣而博」的。其門檻也比較高,一個客戶信任的理財師具有非常寬的護城河,別人很難替代,這很難通過大規模複製成功,因為客戶的需求都不一樣,產品的合適性也不一樣,對A客戶合適的方案,很難運用於B客戶。所以在該行業,我們更強調理財師的匠人精神。
角色及價值訴求
老規矩,我們還是從醫生的角度來打個比方,方便大家理解,資產管理人就如同「專業醫生」,需要對某一個專業領域吃的非常透,非常的了解,能夠很恰當的應當和解決這一科出現的任何問題。而理財師就如同「全科醫生」,需要對病人的整體的健康狀況有了解,需要配哪個科的醫生解決相關的問題,哪個科的醫生處理問題的能力怎麼樣要非常清楚。客戶因為專業知識和精力所限,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面前,不得不像病患一樣信任並依賴於醫生。而在對自己的病認知不清晰的時候,配一個全科醫生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總結起來,資產管理公司的價值在於資產的管理能力,或者通俗的說,就是讓資產增值的能力,而理財師的價值在於客戶溝通能力(理解客戶,也能夠讓客戶理解),在於大類資產配置和資產管理人識別能力。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忠誠於客戶,如同醫生忠誠於其病人一樣。
管理過程
資產管理的過程中格外講究收益率比拼,投資者對資產管理者的績效評估,不僅長期業績要比拼,短期業績也要比拼,比如對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僅3年評、5年比,還要半年拼、月月比,這就會給資產管理者帶來極大的壓力,情緒上的負面效應會帶來組合配置的短期化、非理性化,由此給資本市場帶來不必要的波動。
財富管理主要針對的是投資者個人,不大追求不同產品之間的不必要的比拼,比如一個低風險的投資者,預期年化收益率是6%,如果給他進行財富管理,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0%, 10%的收益率就遠遠超過了他6%的預期收益率,超過了他的預期,客戶就會很容易達到內心的滿足。
本文小結市場是公平的,只有滿足客戶需求的市場主體,才擁有其獨立市場價值。資產管理公司如果對自己的專業領域吃的不夠透,資產保值增值做的不夠好,就很容易被其他的資產管理公司替代,而財富管理顧問僅僅作為一個「理財產品的信息搬運工」是容易替代的,但作為一名「客戶信任的專業人士」是不容易替代的。願我們越來越不可替代,與大家共勉。
理財行業可以分為前後兩端,後端是產品生產者,就是資產管理行業,比如基金公司;前端是投資顧問,或者叫財富管理,兼有售前售中售後各階段服務職能。
整個理財行業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為投資者掙到錢,即讓投資者有收益。
收益是收益率和資金量的乘積。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各自負責這個乘積中的一部分:資產管理負責製造收益率,而財富管理負責資金的進出結構。與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差距並不大,無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還是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這些資產管理行業的運作效果其實都不差。以公募基金來看,過去十四年公募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19.2%,這個收益率無論放在哪個市場上都是可以傲視群雄的,這意味著投資公募基金大約四年多就能翻一番。那為什麼現實中老百姓對公募基金風評不佳,甚至很多人都覺得這個行業是個騙子行業呢?因為確實大部分投資者並沒有賺到錢。收益率本身不低,那為什麼投資者在賠錢?唯一的解釋就是,老百姓的資金進出結構出了問題。或者說,是財富管理行業出了問題。財富管理行業出了什麼問題呢?管理資金進出結構是個艱難的活兒。為什麼?因為這是個反人性的事兒,投資者的資金進出結構,一定與理財的內在要求是反著的,直白點說,一般投資者的資金進出結構一定是錯的,市場需要投入的時候,他一定避之不及,而市場要求遠離的時候,他一定趨之若鶩。這樣做錯了嗎?沒錯。因為這是人性使然。而財富管理行業,就是得在可能的情況最大程度地幫助投資者擬轉這個人性,實現資金的長期留存而不是追漲殺跌。這要求財富管理行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得是個性化的。因為投資者錯誤的資金進出結構,是受他個人獨特的貪婪和恐懼所驅使,是因為市場的變動擊碎了他的恐懼承受底線和貪婪控制極限。因此,財富管理的方案就必須得在這兩條線中間進行。二是,絕對不能把利益建立在與投資者博弈的基礎上,尤其不能是產品銷售導向的。為什麼?產品銷售導向一定是順著投資者心思的,投資者愛要什麼,銷售就會賣給你什麼。而我前面說過了,投資者需要的,一般都是錯誤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其實沒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管理行業,所謂的財富管理,不過都是產品銷售而已,它從內在邏輯上,就不可能與投資者的真正利益一致。所以,老百姓其實是錯怪了基金公司,把財富管理行業該背的鍋背到了資產管理行業身上。這個鍋,背的時間夠長,範圍也夠大,比最近大熱的「背鍋俠」李達康書記還要冤枉。我們的制度設計中,是沒有獨立的投資顧問機構存在的,只有產品生產者和銷售者(銀行基金銷售,獨立第三方基金銷售,如天天螞蟻等)兩個角色,並指望銷售者能起到站到投資者立場上優化資金進出結構的職能。開玩笑,利益都不一致,這個訴求不是與虎謀皮么?美國七十年理財市場的基礎管理法律只有兩部:1940投資公司法(監管基金公司)和1940年投資顧問法(監管投資顧問或財富管理),從來沒有過一部1940年銷售機構法。何也?脫離投資顧問的單純產品銷售本身就是耍流氓。@weizhi pan 舉了瑞士流派的私人銀行,他們的財富管理算AUM的,那麼就跟資產管理行業一樣了。
如此說來,以下的描述只適合國內市場。
第一次被人反對。估計不少朋友是從事私人銀行工作的。之所以說它本質是銷售工作,那是因為這個行業的收入大面上還是跟著賣了多少金融產品走的。只不過私人銀行家的服務的確很多很高端,罷了。
-----分割線-----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吹得多麼天花亂墜,資產管理工作,管理的是資產組合,最常見的資產管理從業者就是基金經理;財富管理工作,顧名思義管理的是財富,實質上管理的是擁有財富的人,最常見的從業者就是各類理財經理和私人銀行家,他們的工作本質是把金融產品銷售給零售客戶。
如果把金融行業的產業鏈分級,那麼資產管理業在上游,他們生產各類金融產品;財富管理業在下游,他們負責銷售這些金融產品。
雖然宣傳的面上都說客戶的利益為導向,實際上這兩個行業各有各的特(cao)點(dian)。資產管理業在乎管理規模,財富管理業在乎產品銷量。理論上說,專業的財富管理應該在資產管理的上游。舉個例子,面對一個高端凈值客戶,為其做財富管理,首先應理清客戶的個人情況,包括風險承受能力(客觀情況,主觀偏好),財富管理的目標(要不要留遺產,希望什麼時候退休,希望的生活水平等等),明晰客戶的風險承受和收益目標後再根據選定模型做資產配置,比如配多少權益類,多少固定收益,多少另類資產等等。
在具體配置的過程中,比如配置權益類(或者債權類)資產中,應該選哪幾個基金經理來做具體的權益類資產配置(當然還可以再細分多少配成長型基金,多少是價值型,或者按照全球區域劃分,),這裡是涉及到具體的資產管理,每個基金經理按照基金約定的特性管理資產。 所以整個應為客戶量身定做private weath management(核心就是一個財務規劃),下面進行asset allocation做大類資產的配置,最後細化到具體的Equity or Fixed income or ...針對具體的資產去進行management,最後這一塊是交由基金經理去完成 。所以遠不是先搞個產品,然後掛個所謂的財富管理的招牌就去賣了,財富管理是達到客戶需求的具體規劃,資產管理是遵循財富管理規劃,實現對應的大類資產收益的具體手段。國內很多機構賣理財產品只是行財富管理之名,而無財富管理之實。
打個比方,財富管理人員是槍手,資產管理方(也就是如基金產品等)為手槍,通過資金的這個子彈,打中客戶要的收益目標。今天在微信上看到朋友轉發的,對於這兩個問題講的比較清楚,我轉過來,你感受一下~未經作者授權,若要刪除,請聯繫我
隨著全球財富的不斷增加,尤其是自2005年以來中國私人部門的財富進入爆炸性增長,截至今年6月,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逾120多萬億元,規模龐大的財富,需要有大量的專業人士和機構來打理。
國內目前從事財富管理業務的機構越來越多,包括商業銀行、信託公司、券商以及第三方理財機構等。但國內金融業對財富管理業務的認識並不十分到位,常常泛泛地談論理財。一
般意義上的財富管理業務(wealth
management),通俗講就是理財業務,也有稱之為「泛資管、大資管」,這些都是一種相對廣義、泛泛的財富管理概念,具體深入分析以後,它實際既包
括以基金經理為代表的資產管理業務,也包括以財富顧問為代表的狹義財富管理業務這兩個方面或說兩個環節。而且這二者所要求的專業技能有較大不同,實際上是
金融行業中兩個不同的領域。資產管理業務的典型代表就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他們通常負責尋找具體的投資項目、某某股票、某某債券等具體
投資品種,決定相應的買入賣出時機,他們是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人。其他諸如國內商業銀行內部負責理財產品設計的產品部門(如一些銀行內部的資產管理部、投
資銀行部等)、國內信託公司、券商、私募機構等目前都在從事資產管理業務,他們都屬於資產管理機構範疇,到處尋找各個具體投資項目、投資標的進行投資,並
承擔之後的投資管理職責。而狹義財富管理業務的典型代表就是財富顧問,他們負責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幫助投資者尋找符合投資者自身風險偏好
特徵、適應某一特定時期市場風格的理財產品,即將合適的產品在合適時機銷售給合適的客戶,他們是理財產品的銷售者(如國內商業銀行內部的個金部和私人銀行
部等)。不同於資產管理機構的內設銷售部門,如基金公司的銷售部門,他們也在做銷售,但他們僅僅是在銷售本機構的產品,一般不屬於財富顧問的範疇,財富顧
問往往需要在不同市場、不同資產管理機構,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私募等機構之中,尋找同類產品中表現最優的產品,而不僅僅是銷售
本機構的產品。為了給財富顧問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國內首家理財產品分銷平台金融港應運而生,破除分業經營是狹義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趨勢。具
體而言,財富顧問除了需要充分了解客戶的投資風險偏好選擇合適的客戶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能幫助客戶在諸多參差不齊的資產管理機構和基金經理之中挑選合
適的、同類產品中表現最優的產品和產品管理人,實際就是要有本事篩選出優秀的基金經理,評價該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歷史業績和投資風格;同時財富顧問還要
有能力判斷評估當前或未來某一時段的市場風格,當前市場適合哪個大類資產,買債券類產品,還是買股票類產品,股票類產品中適合買投資成長類股票的產品,還
是投資大盤藍籌類股票的產品,以便下一步挑選出擅長相應某一類市場風格的基金經理適時推薦給客戶;反之,當前是不是應該賣出某類產品等。這
些都需要較強的專業能力,需要始終面對投資市場永恆的變化波動和不確定性,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還需要有敬畏市場的態度。只有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才能更好
地服務好客戶,賺取相關業務收入,也才能更加有利於防範銷售風險,減少銷售糾紛。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促進下,像金融港這樣的分銷平台充當了篩選
產品的角色,在篩選過程中提供了一定的風控建議,便於財富顧問快捷地挑選優質產品。因此,基金經理負責評價挑選具體的項目、具體的股票、
債券等特定投資品種,而財富顧問主要是負責評價挑選基金經理,總體而言,資產管理業務和狹義的財富管理業務二者是上下游的關係,是兩個不同的細分行業,盡
管都和投資有關係,但二者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各自所要求的專業技能有較大不同(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部門在理財業務中所要求的專業能力,與個金、私人銀行部
門在理財業務中所要求的專業能力的不同,實際正代表了兩個不同的行業;當然財富管理業務如果只是在銷售市面上的一些類存款的銀行理財產品,這對銷售人員而
言確實幾乎不需任何專業性)。財富顧問是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之間的橋樑,當然有些財富顧問由於在某方面具備較強的投資能力,有時也可以在具備相關監管資質的
情況下,向客戶推薦具體的股票等投資品種,但這只是一種補充,否則他更應該去擔任基金經理,而不是財富顧問。從國際金融同業來看,特別是
在談論具體業務時一般對財富管理業務的理解,更多情況下是按照狹義財富管理業務範圍的理解,即與資產管理業務平行並列的業務,以下所提財富管理業務均採用
狹義理解。事實上,正是由於存在現實的和潛在的巨大商業機會,使得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近些年來已和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一起並列成為國外成
熟金融行業中的主流子行業。瑞銀集團(UBS)除了瑞士境內存在一些商業銀行業務外,其全球業務一直以來就分為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三大板塊,其
中財富管理板塊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國外大銀行一般都同時經營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多種業務;對於具有傳統商業銀
行背景的國外大銀行,由於其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佔有大量客戶群體,可以很方便地將自身業務自然延伸到財富管理領域,因此在傳統商業銀行與以上投資銀行、資產
管理、財富管理等幾項業務的關係中,財富管理業務往往是具有傳統商業銀行背景的國外大銀行經營範圍中必不可少的。而在國內實踐中,作為中
國財富管理業務的主力軍,不少銀行的理財業務過分依賴銀行理財產品,甚至常將銀行理財片面理解為銀行理財產品(這實際只是銀行從事的資產管理業務),而將
銀行銷售自身理財產品以及基金、證券、信託、私募等第三方理財產品的財富管理業務,只是按照傳統商業銀行分析框架簡單歸在商業銀行的一項中間業務、一項代
銷業務里。總之,這些認識上的不到位,使得目前業內對財富管理業務,特別是財富管理業務本身作為一個獨立、有著足夠生命力和巨大商業空間
的主流金融行業的重要地位重視不夠,目前國內財富管理行業仍處於相對懵懂狀態。如果業內能早日投入更多精力、更加積極主動地發展它,抓緊提高財富管理專業
能力,就能更好地滿足客戶巨大的財富管理需求;同時也能更好防範銷售風險,減少銷售糾紛,真正促進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事實上,財富管理行業的重要性在目前國內間接融資比例和直接融資比例結構調整、傳統商業銀行業務整體的行業空間面臨挑戰的情況下,顯得尤為突出。近年來以諾亞財富為代表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大量出現,也正反映出財富管理行業在國內民間關注度的不斷提升。來源:一財網
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資產管理
就是管理人盡最大努力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多賺錢,持續賺錢如基金、私募等財富管理是理財師根據客戶的需求,通過投資、保險、稅務等各種工具,幫客戶做好長期現金流的管理,做出各類財務決定。國內財富管理過去十年基本淪為產品銷售的角色
因為經濟總體向上的大量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如各類信託、理財均可以剛性兌付所以財富管理在剛性兌付的大趨勢下沒有任何意義但去年開始各類違約抬頭從信託,到近期公司債、企業債,P2P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時候
一個能看明白產品的真實的底層資產及其風險情況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向客戶披露實情並通過合理的產品配置對衝風險的理財師價值越來越大理財師的專業化機會也才真的到來但同時國內的理財師幾乎都從屬於機構,如銀行、信託、第三方等因為目前的市場收入制度是沒有客戶願意為專業的意見付費所以理財師的收入均來自所在機構的銷售提成這樣的體制下本質理財師和客戶之間是博弈的關係銷售能力強的理財師自然比更願意為客戶考慮的理財師有機會所以歐美多年的獨立理財師辦公室正在逐步進入大陸我邊上也有不少朋友開立了自己的獨立理財辦公室向客戶收費的模式固然有點反人性但當一幫人的錢被玩的七零八落後專業理財師的價值以及獨立理財師的行業會逐漸被市場認可前邊大家熱烈討論,精彩不凡,以下是我對證券時報內容的整理財富管理是更強調針對性的理財服務與資產管理,也就是說它更強調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這一樸素原則,更強調客戶內心理財需求的滿足。簡言之,財富管理是更高形態的資產管理,是富有人本主義和人文色彩的資產管理。資產管理相對於過去的炒股、炒基金、炒外匯、炒期貨是一種進步,因為由《炒》上升到了《管理》。炒意味著跟風,沒有自己的理念;而管理則明顯上升了一個檔次,比如做組合配置,控制風險,注意產品凈值的回撤等。但資產管理也有明顯的弊端,就是收益率的比拼,不但要比長期收益率,還要比短期收益率,這就會對管理者帶來很大壓力和負面情緒。從而引起資本市場不必要的波動。財富管理相對資產管理又進了一步,財富管理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誰的財富,當然是人的財富。正因為如此,財富管理強調根據每一個人的風險收益特徵進行資產配置,比如高風險的投資者,不妨給他多配置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低風險的投資者則可以配置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產品。財富管理的主體是人,不大追求不同產品之間的比拼。
【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區別】在操作上,財富管理強調配置能力,而資產管理則更強調投資能力。商業銀行中的私人銀行機構,應是典型的財富管理機構,其功能更多是幫助客戶配置財富;而在資產管理方面,典型的代表應是各類公募或者私募的基金公司,強調以自身強大的投資能力為客戶的資產保值增值。另外,財富管理是以客戶為中心,篩選理財產品;資產管理一般都是賣本公司的產品。
請允許我以一己之見給現有答案做個補充。
其他的答案大多數說個結論,只說了工作內容到底區別在哪,沒說原因,我就給個我認為的起因。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財富和資產的區別。
作為一名銀行從業者,我從實際操作與觀察中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資產本身並不等於財富,真正的財富是擠掉了「風險水分」的資產。資產是用貨幣計量的,而財富是用風險程度衡量的。據說坐擁400億身家的劉氏兄弟,你說他們資產有多少?很簡單,你我都知道,據說400億。你說他們財富有多少?我說他們基本為零,因為這400億都緊緊綁上了政治風險。你說那是因為他們是黑社會?那我只能…呵呵…之所以現在大部分的銀行內專門負責理財及基金保對接的部門叫財富管理部而不叫資產管理部,也是因為基於客戶財富做出的服務和規劃,而非基於客戶資產。
身為一名優秀的財富管理工作者必須具備區別客戶資產與財富的能力。財富管理的關鍵不在於客戶資產量多少,在於客戶的財富多少,在於資產有沒有風險,有多少風險,如何轉移、消化、分散風險。接下來就可以接得上其他答案所說的:
到底財富管理工作做的內容是什麼?答:以資金安全為主要目的,以客戶關係維護為主要手段,理財服務、基金保服務、個人資產配置服務、私人銀行服務等等;到底資產管理工作做的內容是什麼?答:以資產增值為主要目的,以高回報率為主要手段,投資規劃服務、具體項目建設服務、存貸比配置服務等等。拋磚引玉。接下來兩類工作的詳細職責分解其他答案說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叨叨了。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WM接觸的是個人客戶的全部資產,甚至包括不可投資資產,目標是讓資產長期保值升值,滿足客戶長期理財目標。最重要的功能是asset allocation,60股40債之類的。有一定AUM的機構internalized了WM的功能。AM反而是下游。作用只是管理好一個資產大類,或者大類下的細分類別,跑贏benchmark。
懶得打字了...
在資本市場,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這兩個字出現頻率頗高,也顯得似乎還比較高大上,但讓人疑惑的是,到底什麼是資產管理?什麼是財富管理?二者之間又有何區別?似乎誰也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其實,細細究之,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確實是有著極大的區別,二者代表著不同的財富管理理念。
所謂資產管理,比之過去的炒股、炒基金、炒黃金、炒期貨,應該是有了很大進步,由「炒」上升到「管理」,字眼不同,理念也迥異。「炒」往往意味著盲目跟風、沒有自己獨特自主的投資理念,而「管理」則明顯上升了一個層次,比如做組合配置、控制風險、注意產品凈值的回撤率等等。相比炒作,資產管理的概念已經引入了很多西方成熟資本市場的投資策略和投資方法,比如在進行資產管理時,除了股票、基金,還包括期權、期貨、不動產以及各種各樣的衍生品。資產管理的內涵和外延,相比之前的純粹資金和資產炒作,明顯是一大進步。
但資產管理也有明顯的弊端。這就是資產管理格外講究收益率比拼,比如投資者對資產管理者的績效評估,不僅長期業績要比拼,短期業績也要比拼,比如對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僅3年評、5年比,還要半年拼、月月比,這就會給資產管理者帶來極大的壓力,情緒上的負面效應會帶來組合配置的短期化、非理性化,由此給資本市場帶來不必要的波動。
相比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明顯又進了一步。財富管理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誰的財富?當然是人的財富!也正因為如此,財富管理強調根據每一個人的風險收益特徵進行資產配置,比如高風險特徵的投資者,不妨給他多配置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低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不妨多配置一些低風險的固定收益或者保本型產品。財富管理主要針對的是投資者個人,不大追求不同產品之間的不必要的比拼。比如一個低風險的投資者,預期年化收益率是7%,如果給他進行財富管理,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0%,這在高風險的產品裡面並不是一個很高的收益率,甚至可以較為容易地實現這一收益率,但對於上述這位低風險的投資者來說,10%的收益率就遠遠超過了他7%的預期收益率,這就超過了他的預期,客戶就會很容易達到內心的滿足。
財富管理更強調有針對性的理財服務和資產管理。也就是說,它更強調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這一簡單樸素的原則,更強調客戶內心理財需求的滿足。簡言之,財富管理才是真正的更高形態的資產管理,是富有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色彩的資產管理。
【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的區別】在操作上,財富管理強調配置能力,而資產管理則更強調投資能力。商業銀行中的私人銀行機構,應是典型的財富管理機構,其功能更多是幫助客戶配置財富;而在資產管理方面,典型的代表應是各類公募或者私募的基金公司,強調以自身強大的投資能力為客戶的資產保值增值。在美國的話,資產管理是為了實現客戶資產的有效配置與分布,以達到最佳的風險/回報比,是純商業性質的,客戶一般是被動型管理,即不參與每天大大小小事件的決策,只關乎回報。
但財富管理是帶有非常多的客戶個人色彩的,有點像conceirge service。以我身邊的人為例,財務管理團隊不僅要問客戶每年的避稅提供解決方案,還要參與客戶購買房產的地段選擇,汽車保險,甚至子女的學校問題。在財富管理人的任務中,讓客戶真正享受自己賺到的錢比為客戶賺錢更重要。大概就是這樣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財富管理公司忽悠客戶把錢拿給資產管理公司去管理
一言以蔽之:資產管理對接的是項目端,是融資方;財富管理對接的是客戶端,是投資方。
很簡單嘛。財富管理關注人,以客戶的需求尋找可配置的方案,需要很廣的視野和判斷力;資產管理關注資產,專註於控制風險獲取利潤,需要很深很專的判斷和控制能力。
財富管理看重資產配置,典型如PB,資產管理看重投資過程,典型如公募基金,投資管理看重項目,典型如信託 。三種不同的技能模型,從上至下,完成資金到項目的匹配,構成完整金融鏈條 。在我看來,財富管理是藍海,是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中欠缺的一環。
財富管理是更強調針對性的理財服務與資產管理,也就是說它更強調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這一樸素原則,更強調客戶內心理財需求的滿足。簡言之,財富管理是更高形態的資產管理,是富有人本主義和人文色彩的資產管理。 資產管理相對於過去的炒股、炒基金、炒外匯、炒期貨是一種進步,因為由《炒》上升到《管理》。炒意味著跟風,沒有自己的理念;而管理則明顯上升了一個檔次,比如做組合配置,控制風險,注意產品凈值的回撤等。 但資產管理也有明顯的弊端,就是收益率的比拼,不但要比長期收益率,還要比短期收益率,這就會對管理者帶來很大壓力和負面情緒。從而引起資本市場不必要的波動。 財富管理相對資產管理又進了一步,財富管理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誰的財富,當然是人的財富。正因為如此,財富管理強調根據每一個人的風險收益特徵進行資產配置,比如高風險的投資者,不妨給他多配置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低風險的投資者則可以配置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產品。財富管理的主體是人,不大追求不同產品之間的比拼。如果還不清楚的話可以詳聊l582ll33279
推薦閱讀:
※求解,為什麼康考迪亞大學畢業進投行的人那麼多?
※在倫敦從事金融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本科非 211 類學校畢業,申請復旦 / 上交的全日制 MBA 的可能性大嗎?如果順利畢業,進入券商投行部或 PE/VC 的機會有多少?
※在華爾街,投行從業者是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的?
※現在美國是不是已經沒有雅皮士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