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學(Semantics)和修辭學(Rhetorics)的差別是什麼?

黃光玉等翻譯的Arthur Asa Berger的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中提到Rhetoric analysis,將其翻譯成語藝學,而中文版的語義學(語藝學)都翻譯成Semantics,所以Rhetorical與Semantics有什麼差別呢?


謝題主喵。我目前在做的問題剛好屬於語義/語用對修辭的解釋,就試著來解釋一下。

把Rhetoric翻成「語藝學」,個人覺得是一個特別優美而讓人頭疼的翻譯。優美的原因是其信達雅三方面都完全符合,而頭疼的原因則是可能更會有不明真相的群眾把Rhetoric和Semantics混為一談。所以我接下來還是暫用「修辭學」這個老叫法吧。

Rhetoric的定義可以上溯到亞里士多德,後生不才,讀過他的Rhetoric,大概了解一個皮毛。修辭的存在,是為了強化表意,而非為了分析表意。古希臘文化中所指的Rhetoric,一般是作為基礎表達的附加品,使一個已經完善的論點在表達上更容易使聽眾接受、能夠調動起聽眾的情緒,通常用於演講、辯論中。為了勸服聽眾而採取的特別的說話技巧,就可以被稱為「修辭」,而修辭學則是研究修辭技巧的實際應用和現實反映,比如在演講、辯論、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的具體體現,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聯,修辭手法、修辭內容與意識形態、社會思潮的關係,對讀者聽眾的實際影響等。現在的修辭學,已經逐漸擴大到超出了普通語言修辭的範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轉向視覺符號(特定標誌、電影)的範疇,所以可以說修辭學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語言範疇的。

現在在一些大學裡(如UCB、圖賓根等)都開設有修辭學的專門研究,據我在圖賓根就讀過的朋友說,這個專業在德國是很有地位的,因為政府幕僚需要經常進行政治遊說與宣傳,而掌握修辭學可以大大提升他們的效率(畢竟大多數人並不懂修辭,聽到好聽的話就會感覺「雖不明但覺厲」;而這也是修辭學研究者需要破除的一個想法)。我這裡找了UCB修辭學系的過往論文題目列表,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修辭學具體研究什麼:Recent Dissertations。

當代的共時性語義學(semantics)的存在,則是為了分析表意。目前語義學的兩大對立流派相去甚遠:邏輯語義(formal semantics)及其相關流派(也包括真值語義等)生髮於傳統邏輯學(分析哲學及數理邏輯)對於語言的解釋,試圖用邏輯語義解釋自然語言(如anaphor的含義指稱、預設條件等),並將邏輯語義無法解釋的內容(如內涵義的理解等)交予語用學進行闡釋;而概念語義(conceptual semantics)及其相關流派(特別是認知語義等)則是試圖將自然語言解釋為人類所認知的概念的表達,這點在辭彙語義的解釋上有著明顯的優勢。但不管怎麼樣,語義學的研究都是為了解釋為什麼語言會出現如此的表意結構方式,為何這樣的辭彙組合可以引導出這樣的含義(這也是目前語義學的一大討論內容: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而並非是說「這樣的表意方式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樣的目的也同時延伸到了語用學裡。

(另:目前關於時、態、體、性、數、格、theta-role的研究,一般並不劃分在語義學下,而是在句法學下;仍保留在語義學與語言哲學的討論範圍里的是實際/虛擬語氣的研究,特別是counterfactual的研究。)

在語義學裡,作為統合概念的「修辭」是不存在的,修辭手法所導致的效果也是不會討論的;但是這不代表語義學不會談論修辭。在語義學(及語用學)里,特定的修辭手法是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最常見的二者即為反諷(irony)和比喻(metaphor;實際上metaphor只能代表隱喻,不過在當前的實際操作里,simile有時也和metaphor一起參與討論,因此合在一起談論)。如果看這二者在研究方向的差別,可能會對語義學和修辭學的差別有著更直觀的認識。我由於個人原因,更熟悉比喻方面的研究,所以就只說比喻吧。

在修辭學的始祖、亞里士多德的Rhetoric里,就已經有了對比喻的討論:亞里士多德首先界定了比喻的概念(一個外來詞在陌生語境里的轉移行為),而在此之後就立刻開始討論比喻在實際應用中的分類——類別與特種的相比,以及其在演說中的裝飾效果。而修辭學在此之後對比喻的研究,也基本沒有明顯脫離這個範圍;修辭學更多地討論了隱喻在文藝作品、辯論演說中的「感染力」、讀者聽眾對其的判斷和象徵意義。可以說,在修辭學裡,比喻依然是一種裝飾性的手法,有關它實際表意的解析則不包括在內。

而在語義/語用學裡,比喻則是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實際出現的語言現象進行研究的,當前的最大爭論點依然是「比喻所表達的含義能不能用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進行分析;如果能,可以分析到什麼程度,如果不完全能,語用學需要接管多少內容」。對於一個具有比喻意義的句子,它的比喻義到底是從何而來,是從各部分的內生組成而來,還是受語境的影響從外部獲得,或者二者兼有之;如果是語境影響的話,語境對比喻義到底有什麼限制,這種限制如何反應在該句話的Logical Form上,這些都是語義/語用學對於比喻的研究的重點。

所以,從研究的方向、所期望的研究成果上來看,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二者的不同:修辭學研究修辭手段本身的應用和反映,而語義學研究包含修辭的句子的含義表達。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兩個學科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語義/語用學和修辭學、文藝理論、文學分析之間依然會產生交集。Anne Furlong所推進的non-spontaneous interpretation,Robyn Carston近期有關「比喻是文體修辭選擇還是實際表達所需」的討論,都在實際上把二者逐漸關聯到一起。

大概就是這樣吧。


簡單一點說,修辭學不是語言學的範疇,研究的主要是如何讓表達更美,所以追求的是藝術性,當然可以說是語言的藝術,研究修辭方法,語體風格,文章結構,節奏,表現風格等都是修辭學。語義學是語言學的一大分支,研究的是語言符號和意義的關係,嚴格地說語義學是科學研究,追求的是真。經典的語義學研究意義思想現實的關係,詞義及其分類演變等,句子和現實的關係如預設,以及語體語態,語氣,論元角色,語義格,以及一個大的分支是認知語義學,如心裡空間。另外語義學已經發展出形式語義學,即用邏輯符號描寫語義。需要注意的是,文藝學也講語義,但他們的講法更接近哲學思想領域,也不是科學研究,即他們關注的是對不對,我們語言學只關注可不可以這麼表達。


英文里的rhetoric和中文裡的修辭其實是兩碼事。。。。英文里的rhetoric指的是演講技巧(跟中文的演講技巧不太一樣,要更加豐富和嚴謹。什麼pathos ethos lagos題主可以自己去看一下),而中文的修辭翻譯成英文應該叫writing technique.所以這個問題要分中英文的。

比較贊同樓上那位的答案


從字面意思來看,語義和語藝就是不同意思了啊。。。

難道不是么?

不用想那麼複雜,就是你感覺的那樣。

扶額。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背景理論?
如何評價喬姆斯基的學術影響?
「懶音」是什麼?「懶音」現象對語言音變的影響有多大?
屬於閃族語系的語言有哪些?
語義學(semantics)和語用學(pragmatics)有何區別?

TAG:語言學 | 語義學 | 修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