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與朝鮮的語言文字是否相通?

如果是的話,後來是如何分化的?

如果不是的話,他們相互間是如何交流的?


文通語不通,但比日本情況稍好。蓋日語韓語雖屬近似(也有說同一語系的),但韓語中的漢字詞遠多於日語(今日韓語中的漢語借詞仍有70%左右),如果忽略語序語法的問題,單個單個的用漢語詞交流,未必不能互談。

明朝倪謙在景泰元年出使朝鮮,著有《朝鮮紀事》一篇,其中有說道:「謁成均館、宣聖廟……坐定,生員抬書案於前講書。謙曰:「汝國音難曉,免講。」茶罷,行。」孔廟講書,想必內容是以雙方都爛熟的《四書五經》為主,即便如此,倪謙仍顧慮『國音難曉』,乾脆讓免講了,可見雙方溝通上是很有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倪謙此次出行沒完成任務,心情不好)。

另外,與倪謙差不多同時代的董越著有《朝鮮賦》,裡面提到出使朝鮮時隨時有『譯者』在旁,朝鮮王『假譯以傳語』。還提到一個細節,道是朝鮮王和中國使者交談甚歡,董越以「請盡此一杯,明日蓋有天淵之隔矣」的話通過譯者翻譯給朝鮮王,但譯者卻聽岔了,「…乃誤以「天淵」為「天遠」,予二人解其語音而為之申說。王乃笑,乃送出門,又出酒勸,復有遠別千里之言。譯者又誤傳「遠別」為「永訣」作者評價道:「蓋張有善華語而少讀書,李承旨讀書而不熟華語。每觀其傳言至汗發而猶未達,殊可笑。」連翻譯人員都只有這等水平,可以想像中國人和朝鮮人單獨交流時的景象了。(也側面證明,雖然雙方語言不通,但單個的漢字詞有時卻聽得懂,語音差異不算很大)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明人薛俊在《日本國考略》里說日本是『語音不寄』(書註:寄即譯也),還特別寫了一大篇洋洋洒洒的日漢語音互譯(寄語略),大約距離遠,交往少,受漢化程度不如朝鮮之深吧。

ps:

雖然題主問的是朝鮮的問題,還是忍不住說一句,《日本國考略.寄語略》有意思極了!摘幾個常見詞與日語同好分享(括弧中為今音):

夜 :搖落(句註:よる/yoru)

火 :非(ひ/hi)

兄: 挨尼(あに/ani)

弟 :阿多多(おとうと/otouto)

女 :莫宿眠(むすめ/musume)

耳 :眉眉(みみ/mimi)

鼻 :發奈(はな/hana)

狗: 意奴(いぬ/inu… ^_^利家兄在此!)

……


要是真相通,就不會有《老乞大》、《朴通事》這種書了。


中日韓三國的語言是,有很多交集的。

首先呢,明朝 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朝鮮半島1392年李成桂則發動政變,廢黜高麗國王,1910年李氏朝鮮滅亡。

也就是說。高麗只存在於明朝建立初期的前20多年,

無論是高麗時期還是李氏朝鮮時期,他們的語言--朝鮮語(韓國語)(因為現在分裂,所以稱呼皆可)。語言是自成一體,是阿爾泰語系語言,

和日語一樣,是主語,賓語。謂語。不同於漢語主謂賓。

比如說,漢語--我 吃 飯,

朝鮮語--我 飯 吃。

但是歷史長期以來受漢文化影響,其辭彙內容包含大量漢字外來語。嗯哼,所以看韓劇的時候很多人會忽然感覺一句話里的幾個詞語很像漢語(或某地區方言0

韓國古代使用漢字表記,語言和文字是分離的。古代唯士大夫可習漢文,於此平民多文盲。

交流對話是正宗本土語言,但是在書寫的時候,要使用漢字。

朝鮮半島人民,嘴上說著--我飯吃思密達。

。寫出來就還是--我吃飯。

李氏朝鮮第四代國王 世宗大王深感漢字對於文化傳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達本國語音之文字,故特設諺文局,召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學者,在研究朝鮮語音和漢語音韻的基礎上,以方塊字組合,1446年10月發表 訓民正音。又稱諺文,今多稱韓文。這個時期我們還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鎮時期。

當然,因為漢字發展很成熟,朝鮮還是使用漢字居多。在官職等正式名稱上,仍然使用漢字,比如,
曹參、戶曹參、承文院副提調 之類。

文學方面,使用漢字,

,這是萬曆年間朝鮮詩人儒權鞾的詩句。不只是他,所有的詩人文人都這樣!

馬上口占

國在艱虞日

朝無老大臣

嶺南猶戰伐

關北尚風塵

耿耿此時恨

悠悠何處人

我們是完全可以看得懂的!

明朝末年許筠的《洪吉童傳》是朝鮮最早文人獨立創作的母語小說、最早「真正的」母語小說了。


不通

吾東方禮樂文章侔擬華夏。但方言俚語,不與之同。學書者患其旨趣之難暁,治獄者病其曲折之難通。昔新羅薛聡,始作吏讀,官府民間,至今行之。然皆假字而用,或澁或窒。非但鄙陋無稽而已,至於言語之間,則不能達其萬一焉。

by 訓民正音鄭麟趾後序


語言不通,文字通用漢字。交流有翻譯,那時候叫通譯。如果用筆交流,就完全不用翻譯了。

其實那時候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當時只要是有文化的人,都必然也必須認識漢字,這種情況在韓國一直維持到二戰結束,之後則一直在搞去漢字化運動。日本要結束早些,大約明治時期就結束了。

因此現在的韓國年輕人直接閱讀本國史料是有障礙的,看不懂中文史料。

反而日本略好些,因為它沒有完全去漢字化,日文里還保持了大量漢字,意思也比較接近。


理論上是需要翻譯的,但實際上,當時朝鮮很多上層高級官員都還是會說漢語的,清朝時期一些甚至還會滿語。尤其是朝鮮派往中國的使臣,基本漢語溜的不行,發現知乎上有很多這種問題,可以參閱《燕行錄》。燕行錄_百度百科朝鮮人視角下的天朝,裡面各種黑,各種搞笑,切克鬧的不行。


不通。但是可以筆聊。漢文化圈內的讀書人都是通識漢字的。不僅朝鮮,連日本也可以做到無障礙交流的。更何況有密切交流的情況下互學語言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明朝時期,高麗和我國文通語不通,因為他們使用的文字是漢字,語言則有自己的發音。

韓語目前使用的韓字源自15世紀朝鮮王朝4代國王世宗創製的於1444年完書的訓民正音(明朝土木堡之變5年前,朱祁鎮在位期間),而在此之前,漢語和漢字是官方通用語言。此後數個世紀內,由於當時朝鮮上層階級的官員貴族們和正式書籍文本仍然使用漢文,諺文(也就是訓民正音)在數世紀間未能成為正式文字。諺文因多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朝鮮人群中使用,而被兩班抵制。

關於分化:

二十世紀初期朝鮮被日本吞併後,由於受到日語的影響,韓文字開始與漢字並書,並且此時的「韓漢混寫文」成為了書寫朝鮮語的主要方式。朝鮮半島獨立以後,朝鮮和韓國政府基於民族性和朝鮮語字母的科學簡潔性先後廢除朝鮮語書寫文字中的漢字,主張單用朝鮮語文字書寫記錄朝鮮語(即純韓文)。朝鮮自1946年即開始限制漢字的使用,到1949年徹底廢除了漢字;韓國於1948年規定不得於政府公文中使用漢字,到1968年則進一步明令禁止使用漢字。而中國的朝鮮族社會也於1953年開始廢除了漢字,單用朝鮮語文字書寫記錄朝鮮語。


不是,那時候朝鮮這些屬國的統治階層都以會說漢語為榮。

話說【來自星星的你】裡面那個小女孩爹媽要弄死小姑娘,想要立貞節牌坊,還得上報明朝才能立呢。


同文不同語,漢語在韓國的沒落主要是現代韓國政府推廣韓文導致的,古代漢語在日本朝鮮都是上層人士學習的文字


不通,必須用漢語交流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朝鮮語嘛.....到現在也不知道是誰生的娃


應該是通的,漢語於古代大概相當於法語之於歐洲,只要是自認為是文明人或者想成為文明人都得會,在清代朝鮮滅國之後大量的愛國志士不願做亡國奴,來到宗主國生活,現在留存了許多救亡圖存的詩,漢語水平之高與漢族知識分子無異。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德語總是被黑成是發音最難聽的語言?
現代漢語的捲舌音是怎麼來的?
漢語中有沒有發「ki」音的字?
為什麼英語拼讀要看音標,不像德語那樣有限定的發音規則?
心寬體胖的pán這個讀音是從哪來的?

TAG:明朝 | 歷史 | 語言 | 韓語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