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樣才能學會深度思考?


個人理解這個題目是分為兩部分的:什麼是深度思考和怎樣才能學會深入思考。

深度思考的判斷標準似乎很模糊,什麼程度的思考算深度思考?

以我個人的拙見:只要能提供完整、可行的行動指南和符合自身實際條件的決策標準即可算深度思考了。

本人不是哲學家思想家,只能在操作層面,說說自己學習深度思考的經驗:

1 多豐富自己的經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識萬種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表述的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兩種途徑,即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但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在中國社會只有這八個字是遠遠不夠和不完整的。

個人認為無論是在深度思考中還是在社會生存操作層面都必須補上「識萬種人」。

在這一認知上的欠缺是造成很多人雖然學富五車、遊歷五洲但在實際生活中仍然飽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在深度思考層面,人也幾乎是所有社會活動層面的最大變數,因此,在思考層面只有識人,將人的因素考慮在內,才能令深入思考的結果趨於完整和具備可控性。

至於識人的方法,目前流派眾多,什麼九型人格性格色彩NLP骨相星座、各位可以自己修鍊。

2 知識的儲備。

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儲備幾乎是必須的。

知識是工具,是燃料,理論上講你擁有的工具越多,在進行深度思維掘進的過程中,豁然開朗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你閱讀某位名人的傳記,在深度思考其人生經歷以及重大抉擇給讀者帶來的啟示時,如果你具備其當時生活的歷史背景知識,懂得社會動蕩對人思維方式和行為的衝擊,了解家庭環境的改變對人性格和價值觀的影響,掌握人身處危機時刻所可能做出的行為反應,通曉某種技術在當時的發展水平,會更理解名人當時的行為,得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甚至啟發人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PS:思維方法的學習也很重要,比如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假設法、排除法、反證法等等,如果進行深度思考,這些都是需要掌握和練習的。

3 明確深度思考的目的,確立思考角度的範圍。

深度思考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是需要堅持和練習才能養成的。

我個人進行深度思考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為自己提供完整、可行的行動指南和符合自身實際條件的決策標準。

界定好所要思考問題的內涵和外延,有助於保持思考方向的聚焦。

4 專註,盡量排除干擾因素,以時間為基礎。

缺乏專註力,是深度思考的大敵,也是影響人在自身專業領域內成長速度的重要障礙。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受各種媒介的衝擊,人對信息的攝取進度很容易受到破壞,失去對自身成長的掌控感,導致面對信息的井噴常常無所適從。

人類對信息的掌控主要靠的是歸納和分類兩大能力。

儘管很多歸納和分類都是人類一廂情願以自身認知世界的方式進行的「主觀臆斷」,但清晰地對信息作出的各種分類,確實會讓你具備更強的目標感。

就比如像我們上高中時的文理分科等等。這些分類的標準有時會混亂和模糊,但從總體上還是提高了人對信息的整理和吸收能力。

而有掌控才有專註,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體會,當自己對前途迷茫、對某個領域不了解以及覺得生活無趣的時候,通常是很難做到專註的,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喜歡沒有目標感,喜歡新奇、喜歡偷懶,喜歡朝三暮四,喜歡神遊天外。

5 儘可能多的列出所要深度思考內容的各種要素。

如同寫小說和劇本構思一樣,一開始就要對時間範疇,空間領域、人物構成、關係條件等構成要素進行統計整理。

整理之後,嘗試對構成要素進行不同的組合和取捨,看看對所要深度思考內容的影響。

比如可以假設某件事,如果晚20年發生,如果換成計劃經濟時代,如果某人當時具備什麼樣的觀念和視野,如果某項技術能夠被大規模推廣,如果當時決策的時候不去考慮某種情況,那會出現什麼情況,等等類似的思考方式。

6 掌握思維工具的使用:

例如思維導圖、沙盤演練等等。

特別是在思維困難期的情況下,把思考的對象放到二維平面甚至三維平面上,常會拓展出新的思路。

7 個人經驗:深度思考一旦遇到頭腦疲勞期和燒腦過度的情況,一定要堅持住,不能輕易的淺嘗輒止。

我們的大腦很像一個才華橫溢但任性的孩子,如果不賦予它一些有難度有壓力的任務,他就會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它認為感覺舒服輕鬆愜意享受的領域。

8 不迷信權威,保持懷疑精神,少走思維捷徑。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都是接受吸收型的,素來不鼓勵思辨和獨立思考,所以相當多的人頭腦都處於混沌狀態,對遇到的問題往往只有情緒和態度,而缺少分析和總結。

一旦有權威的意見適時出現,頭腦就會習慣性放棄思考的努力,選擇接受和引導,這個往往是阻礙深度思考習慣養成的障礙。

每個權威的聲音都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目的效果、利益導向甚至個人動機。,最近國內某經濟磚家就因為曾為某公司站台忽悠投資者,結果被投資者圍攻就是個典型例子。

### 世間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真知灼見都要通過深度思考才能實現。

大家都在人生這輛車上,有疑惑和問題其實是人生的常態。

作為普通人,深度思考能做到內心充實心情愉悅即可,關鍵還是要有行動。

頭腦中構想出多麼香氣誘人菜肴的畫面,也比不上自己下廚房做出一碗打滷麵的充饑效果。


思考這玩意看不見摸不著,是很抽象的東西,所以並不好描述。但仔細想來也並非無跡可尋。伽利略大哥說過:我無法教你懂得什麼,我只能幫你做出發現。恩,這個問題亦然。要做到深度思考,簡單講就是多看多思,但並不能詳細,下邊說點具體的。

其一,思考能力本身就有天賦的成分。知乎上有個問題「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會不努力呢?」,有人在回答中說得好,其實會努力肯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天賦。思考這玩意一樣的道理,就好比參禪悟道,是需要慧根的,能安靜下來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天賦,而這種天賦並不是人人具備。

其二,要做到深度思考你得捨得花費時間,不能葉公好龍。沒有人不喜歡有一個好大腦,世事洞明,把什麼事都看得透透的,不畏浮雲遮望眼,一切盡在自己掌控。然而大部分人其實又都是口是心非的,想守株待兔吃現成的,希望上天賜予自己這樣一個大腦,但真讓自己花費大量時間去思考的時候就開始猶豫了,厭煩了,心浮氣躁了。作為一個90後,我自然跟知乎大牛們還相距甚遠,但在同齡人中算思考能力比較強的。每當有人問起為什麼我看事情看得這麼透徹分析得很有條理的時候,我都會開玩笑:我只是把別人談戀愛的時間用在了思考上。事實確是如此,我讀的書並不是特別多,但每讀必有收穫,主要是花在思考上的時間是非常多的,經常在吃飯走路甚至是睡覺的時候還在思考很多問題,絕對不嚇唬你。但是。。。夏天走在路上無法思考,大白腿太多,忍不住意淫一下下。。。

其三,沒有強大的獨處能力就沒有深度的思考。我個人的獨處能力是很強的,經常在一個人的情況下,不看書不看電影不逛街,就干坐著想事都覺得很幸福很快樂,一點不空虛也不無聊。我很喜歡「慎獨」這個詞,「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但很多人並沒有獨處的能力,喜歡熱鬧,喜歡群居生活,是,這能增加你的情商,但肯定難以提高思考能力。因為一切非政治性的日常交際運用的都是淺層次的思維。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很陽光很開朗很活潑卻不能成就大業,而很多內向的人卻可以有不俗成就的原因。

其四,真正把思考當成樂趣,而不是苦行僧般的青燈黃卷。記得好像林清玄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思維上的開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但這種「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幸福不是人人可以享受得了的,更多的人會覺得這種生活枯燥乏味,無聊空虛,更願意選擇吃飯逛街旅遊看電影,若是如此,便很難成為一個思考能力上的強人。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琢磨複雜的事情的,越是複雜的事情越是有弄清楚的慾望,每有開悟和新的收穫,那種幸福感是難以形容的。

其五,克服思維惰性,能耐住性子。懶惰是一個極善偽裝的傢伙,很多人無法安靜下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焦慮不安急於求成,本質上就是一種懶惰,很多人喜歡後悔,喜歡憂愁也不願意安靜下來仔細分析問題,其實也是一種思維的懶惰。人的思維一旦變的懶惰起來,整個人都會變得非常糟糕,遇事焦慮不安心浮氣躁,嚴重的甚至會有狂躁傾向。所以,做到深度思考肯定需要克服思維的多想,喜歡琢磨才能終有所悟。

其六,無所不思,思考從學會懷疑開始。知乎上有個問題,「豆瓣有哪些評分不低的爛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排到了第一名,我是不可思議的。很多理科出身的人說這部書很荒唐,當成玄幻小說讀還差不多,但其實這本書要做的不是科普好不好,你把書當成科普讀物那就是你的愚蠢了,這本書其實是在告訴大家,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處處值得懷疑,這就夠了。沒有什麼是顛撲不破的,小懷疑小收穫,大懷疑大收穫,即便是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現在的結論,那經過一番思考的你得出的這個結論也是深度的。

其七,思考只是為了思考,只是為了更加接近真理,與此無關的一切靠邊站。比如說刻意標新立異,比如說秀優越感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比如說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死不承認自己錯了,這些現象都非常常見,你如果能盡量做到思考只是思考,那你會更加接近真理,最起碼是你自己的真理。

其八,不多說了,看我在「怎樣不被作者的思想牽著鼻子走?」的回答吧,兩個問題同樣適用,概述如下:

了解多種不同的觀點後形成自己的觀點

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看問題,理解各種存在的合理性

擴充知識,只有真正了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才不至於被不同的觀點左右

不必刻意迴避別人的思想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思考則是自己對事實真相的探求。

一.思考需要讀書,讀書卻不一定會思考。

很多人覺得書讀得多的人是很聰明的,筆者很長一段時間也這樣覺得,可後來才發現,書上的都是別人思考後的,是別人的東西,讀書只是讓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人想出來的東西,很多讀書讀得挺多的小夥伴常常語出驚人,可後來才知道,那些論點都是書上已有的,可當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卻顯得捉襟見肘,這就是沒有自己琢磨,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方式。

二.思考是一種個性,思考是一種長遠的益處。

有一些朋友,喜歡沒事就瞎琢磨,琢磨別人覺得很正常的問題,常常喜歡為各種各樣的為什麼,這讓別人覺得不可理喻。但是筆者覺得,這就是思考者的一種個性,思考就是在自己的腦袋裡面去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本質,隨波逐流簡單,思想獨立很難,個性這東西放棄他或許也可以活得很少,可卻少了那份自我自在的瀟洒,所以思考者不要怕和別人不一樣。

很多人覺得與其瞎琢磨,不如去干點有「實際意義「的事,可我認為,思考是一項長期鍛煉的任務,而完成這件任務的獎勵就是可以讓自己條理清晰的分析事物,看清楚事物的本質。所以這不是立竿見影的,越是看得見成果的事,越容易做,所以思考需要堅持,才能大成。

三.思考需要靜下來,思考有無與倫比的樂趣。

思考需要自己能安靜下來,只有安靜下來,你才能察覺到事物發展變化中那一絲一毫的變化,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事物的本質,而當你堅持思考以後,你會發現靜下心來獨處也就變為一件簡單的事了。很多人覺得思考是一件及其枯燥的事,其實不然,喜歡讀書的人讀到妙處,常常會有」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感覺,而思考則有更甚於的」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

四.思考需要懷疑,需要打破思維慣性。

思考的人要打破各種不同的桎梏,打破家庭的,社會的,時代的現有價值觀,要敢於懷疑,沒有人是對的,任何人都可以懷疑,任何事都有多面性,只有這樣,才能看得更清楚,更深入。筆者最近在看小夥伴們傳言已久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才覺得以前打破的那些思維方式都弱爆了,看了這本書才覺得什麼叫做」神經病人思維廣「,不過筆者以為,思考是無邊界的,不過一不小心過了界,變成思維廣的神經病人,就有點那啥了。

五.思考需要表述。

就如同李陽學英語的名言:」看懂是騙人的,聽懂是不夠的,只有說出來才是自己的「,我認為思考也如此,當很多思緒在你的腦海飄飛,然後經過你的思考以後,形成一個屬於自己框架,但這還不夠,當你能清晰的表達出來的時候,你的框架才可以用。而且表達的這個過程也是一種鍛煉。

六.思考需要碰撞。

一個人不能閉門造車,而且一個人悶頭悶腦的思考也很容易走進牛角尖;再一個,人力有時窮,特別是一個人思考時,常常不能兼顧多方面,所以及時的把你成果拿出來和小夥伴們碰撞,擦出點思維的火花(說不定也會擦出愛情的火花哦),這對思考很有幫助。不過對於不同的思想,需要有寬容的心態,不要太過激烈的爭論。

看遍紅塵繁華,我自瀟瀟然歸去。


多讀書...儘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思考是有前提的,不能指望一個嬰兒去判斷任何問題,ta只能遵從自己的本能,因為ta是一張白紙。

我每次看到朋友圈,網上一些看起來就很可笑的東西被那麼多人轉發的如此篤定,就彷彿真理一樣的時候,都會覺得特別無奈。其實包括算命,還有很多談話的藝術一樣。歸根結底是在打擦邊球。就彷彿一個每個人都試用的框架,然後誘使每個人往裡鑽。所有人都覺得有道理啊,真准啊。其實放到每個人身上都試用。

這個世界的社交,經濟,感情。背後都脫離不開心理學。雖然我完全沒學過,我只是個廢材會計。心理學可以影響市場營銷,經濟,政治。包括那些糊弄人的手段,招數。超市貨架的擺放,商場地形的設計,各種打折,etc.只看表面的人就容易中招,有時候也不能說,中招的人都是不愛深度思考的人。但是如果什麼都不懂的人,視野太窄的人,確實比較容易變成被宰的人...

所以深度思考的前提就是,有足夠的判斷力和知識面,具備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在面對一個問題,一件事物的時候,才會具備初步的判斷力。什麼都不懂的話,必然不會去思考事情是否合理,只會盲目崇拜,追隨。當然,盲目反對一切主流的也都是不可取的。我也遇到過以反對一切主流標榜自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他認為只要是大眾認可的那就是爛的,只要是政府做的就是壞的,只要出了事情就是肯定你也有錯不然別人惹你做甚的。...他認為你們都好糊塗啊,只有我才想到了事情的根本。我好像扯太遠了..總而言之,這樣的腦袋還不如不思考,盲從,來的讓人身心愉悅啊~·


我有一個朋友,江湖人稱王海獺,他說:「學會深度思考,首先應該學會用你自己的大腦思考,比如打麻將的時候,自己算番,而不是來知乎這種你一個人都不認識的破爛地方,尋求別人的意見,這些人一個個用院士的口氣,小學生的水平,討論諾貝爾級別的問題,完事再互相吹捧一下。」


先明確一件事,「思考」絕對不是一件獨立的事。

我們人有幾個很重要的能力,比如感受力、記憶力、思考力和表達力。

思考只是中間的一個環節,在開始思考之前,你需要感受力和記憶力來為你提供思考的基礎。

這些基礎包括邏輯、知識和經驗。

能否實現「深度思考」,就與這三點密切相關。

1、邏輯。邏輯比較差的人,基本上是沒法完成深度思考的。因為「深度思考」這個詞,說白了,就是一個有邏輯、有條理、能夠逐層深入的思考。

有些人在思考問題時,常常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這種思考是零散而破碎的,所以註定與「深度」無緣。即便是在知乎,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有人會在評論里爭吵,這種爭吵其實很無趣,因為它往往缺乏邏輯,不是在就事論事,而是在任由情感去宣洩。

生活與工作中,我們比較常用的一個邏輯是:先定大方向,再定優先順序。

比如你坐的飛機墜機了,你一個人落到了荒島,你的大方向就應該是「尋找出路」或者「等待救援」。

定完大方向之後,再決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比如你選擇「等待救援」,那你就不著急製作船隻,你首先要做的是先搭一個遮風避雨的棚子,再去研究生火等等。

2、知識。知識是實現深入思考的一個必要因素,它是你用來思考的素材與原材料。

乾貨文章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很深刻,就是因為這些文章不僅有邏輯,而且輸出的都是實打實的知識。

假如你的邏輯水平很棒,但你不怎麼了解考古學,這時讓你和一個考古學家同時去思考一個盜墓的問題,你肯定會因為專業知識上的匱乏,而導致無法展開深度思考。

還以那個荒島求生為例,如果你以前從來都沒聽說過鑽木取火,你還有什麼辦法可以生火呢?

3、經驗。在有邏輯、有知識的前提下,加入經驗,能夠讓思考變得更高效。

任何活著的人都沒有死亡的經驗,即便是那些從死亡線上走過一回的人,由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地死亡,因此也不存在死亡的經驗。

在思考死亡時,我們既有邏輯,也有各種流派和宗教的知識,但很難有一種說法能真正說服我們,因為這裡面缺少了經驗。

不過,「有經驗」本質上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有時能讓我們迅速地透過表象去思考本質,有時反而又會讓我們固步自封。

比如一個做公眾號的團隊,當他們把一個公眾號做大後,他們在思考如何做另一個號,這時在他們的思考里,就一定會融入前一次的經驗。藉助這些經驗,他們的思考就會更深入。

而如果這個團隊,在成功了幾次之後,迷信起自己的經驗來,他們的思考就會被經驗所制約,導致他們看不到市場與受眾的變化,這就很容易引發下一次的失敗。

簡單總結一下:想要學會「深度思考」,需要你有邏輯、有知識、有經驗。

怎麼具備這三點呢?多讀、多聽、多看、多做。

讀什麼?邏輯、哲學以及各個領域的經典書籍。聽什麼?聽別人的演講和報告。讀和聽,補的是邏輯和知識。

看什麼?看這個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新鮮事。做什麼?做嘗試、做梳理、做總結。看和做,補的是經驗。

最後,重複一句:「思考」絕對不是一件獨立的事。一個能夠進行深度思考的人,在此之前一定是一個深度積累的人。


多問為什麼,不要想當然。打破沙缸問到底,順藤摸瓜,一直問到最簡單直白的基礎。當然思維要嚴謹。

而大道多歧,歧路亡羊,所以每條歧路都要追下去。

兩千年前兩小兒辯鬥:

甲:為什麼樹枝比樹葉落得快?

乙:樹枝比樹葉重啊。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

甲:為什麼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

乙:這這……當然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啦!重嘛,當然落得就快啦!(此時犯了想當然的錯誤)這還用問,你傻呀你!不信我們做個試驗。你看,我左手的是個石子,右手的是根雞毛,拿到一般高,同時放手。你看,石子先落地吧。(此時犯了循環論證的錯誤)怎麼樣,這個試驗就充分證明我的觀點正確吧。告訴你,小夥子,物理學就是個試驗型的學科,關鍵靠試驗,有沒有腦子都不要緊,只要勤動手做實驗就行。你要能進入世界一流實驗室,你就佔據了霸主地位,誰說話都沒有你有分量,他們都是民科。

甲: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吧,這個我暫時承認了。可是為什麼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呢?這個問題你還是沒回答我。

乙:……當然重的比輕的下落快了,顯而易見。凡是這麼問的都是傻B。

甲:這條路我們就先做個記號放一放吧。下面我再問,重的物體一定比輕的物體下落快嗎?我也來做個試驗,你看我左手是個10斤重的鐵球,右手是個1斤重的鐵球,我同時放手。你看,它們同時落地。

乙:……這個這個。噢,我明白了,應該是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下落快(這就是科學研究中的打補丁)。你看,樹枝比樹葉下落快,石子比雞毛下落快,都是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下落快。兩個鐵球,因為密度相同,所以同時落地。哈哈哈,我發現真理啦!

甲:那麼速度和密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成正比,或成指數比?

乙:……我還沒來得及推算公式。

甲:好吧,這條路我們再做個記號放一放。下面我再做個試驗。你看我左手是個銀球,右手是個石球,同時放手。你看它們又同時落地了。

乙:我……這個……我……我想請求你,別把這個試驗結果公布出去。


培養自己的責任心


簡單來說就是發現一個問題不要輕易問別人為什麼

因為在你問為什麼的時候你已經跳過了思考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交給了別人

你一定要有了自己的思考後再去和別人交流

然後你會發現別人的想法和你的差別

finally 你倆繼續思考一下,結合對方的想法

這就是深度思考了

以上

ps:朋友之前告訴我的,還批了我一頓,現在想想還是很有理的


1. 先把你變成一個靈敏銳利的人,形成一種勤于思考的MindSet

2. 思考各表像的本質是什麼,思考事物中的內在聯結。

3. 邏輯

4. 解構,重構。


只有進行深度的學習才能學會深度的思考,你學習了哪些內容呢?布魯姆認為學習有六個維度: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布盧姆的學習維度 - 能力中國 你正處於哪個維度,如果你是記憶理解是不可能進入深度思考的。


在我看來,其實這個問題蠻簡單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部分微信就屬於簡單思考甚至不思考;所謂的識人術也是簡單思考,而研究論文就是深入思考。

簡單思考和深入思考的區別在哪裡呢?

簡單思考就是給出問題A,直接回答B。比如女生月經失調怎麼辦?回答:多喝五紅湯。

深入思考其實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就是:多問為什麼。

比如女性月經失調怎麼辦。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是因為宮寒?因為壓力太大?因為貧血?還是因為其他疾病???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癥狀?是有某些不良生活習慣?先天體質不好???這種癥狀是否可以改善?怎麼改善?

要是學過一丟丟哲學的就明白:提出問題,找到答案,驗證答案,發現新問題,如此循環就是了。

怎麼訓練呢?

遇到問題不要妄圖快速找到完美的答案。

比如我研究生室友曾經說,要是有個大師能給我指明道路告訴她該幹嘛。

其實這種思維就是懶得思考。

這種思維方式其實透露了一種普遍的心態:懶和依賴。

深入思考其實艱難又辛苦,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得不到完美的終極的答案的,並且有些問題也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答案。

深入思考很簡單,就是多問為什麼。不要覺得權威或者專家就一定是對的。

問自己為什麼,和自己辯論,尋找支持與反對的證據。

最好的訓練就是辯論。最好的心態是不求答案,只求了解的更多。


很多"不是可以學習 是走到那一步 水到渠成


我覺得深度思考這種行為不是學來的。當人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之後衍生出的一種能力。我理解的深度思考可以分兩種。一種是針對性比較強的,面對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作出分析判斷的規程;另一種是日常生活中忽然產生的對某些事物之間聯繫的理解與吸收。我覺得,前者在真正遇到棘手問題時大多數人都會進行這樣的思考來解決狀況;而後者可能就需要平時養成一些小習慣。比如求知慾或好奇心。


說實話,我並不覺得思考能力有多重要。這算是這個時代代表性的洗腦式教育了吧。不過很快時代就會變了吧,一直覺得這個時代過於強調大腦邏輯思考什麼的,卻嚴重忽視了也許更重要的直覺,身體,夢境,潛意識告訴我們的自己更真實的認知。又一次的認知革命快了。常常懷疑人類這麼多年,到底進步了多少呢?進步?確定真的有多少進步嗎?

我已經忽略自己的內心太久了,想要重歸感性。。

還有你憑什麼覺得自己比小孩,老人認知水平高?閱讀理解能力,大多數人都太雞肋

想到這裡,我就覺得,讀毛書啊?唯一的價值就是人脈和能力認證?人性都是追求更高的快感,為了得到更高的快感而產生莫大的孤注一擲的勇氣,這時候人就容易犯世人所謂的錯,一方面被壓抑很久,就一定會爆發出很大的勇氣,雖眾人阻,吾獨往也。這股勇氣如何而來呢?就是長期壓抑慾望的力量的反彈,為什麼我們會看見一些人不顧道德壓力和眾人勸阻做出看似『做死』的事呢?我覺得應該給予理解,並幫助他,開回正軌。近來的明星出軌之事,我也是這麼看的。

有時候覺得自己即世界,是不是越來越矛盾多元分裂的自己表示著這個世界也正處於這樣各方勢力攪和矛盾的時期?當然問題是你的自我意識深度了。看林丹出軌,也是作為一個處於這個時代的普通的人面對自己內心的變動時期犯的一個錯,不過王者畢竟是王者,林丹和其妻子內心之強大讓他們攜手很好的調整適應了新時代的變動,因此我看到林丹的迅速認錯,心裡是覺得佩服感動的,畢竟是王者,迅速地調整了自己並只對家人道歉。我覺得他們不會離婚,隨後謝杏芳的表態,也就不意外了。

人有多少潛力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不知知而消失殆盡的。


https://www.quora.com/How-can-one-become-a-better-thinker-1

剛好一周前把這個quora上這個答案加到了自己的read list上,就結合這個答案與自己的體會說一說。

上學的時候看愛因斯坦的自述,裡面提到過其對於歐幾里得幾何的思考。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反映了一個難得的思考方向。我也是在初二就開始學的歐氏幾何,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大意是我們所得到的都是根據五條公理得到的,但是我們推斷出直線的關係,推斷出了角度的大小,這整個過程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如今你能輕鬆做出初中的幾何題目,但是你是否真正的理解呢?

這裡就需要的是上帝視角,來深入的思考整個世界。對待很多當下的問題,開啟上帝視角容易做出有失偏頗的論斷。但是上帝視角卻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的思考,而且是從最基本的開始,逐步構建最宏觀的世界。這個過程中,提問,反思,並試圖解決問題。當下我們一直在談論創新,其實只要我們嘗試著真正的理解,from zero。那麼創新只是這個過程的附加產物而已。


深度思考,簡單拆分就是,多角度,與多思想。或許這兩者就是同一個東西。

即可縱覽全局,也可考量細節。


當人別無他法,必須走通某一條路的時候,就能深度思考。

這是思維規律,可以運用。


站在巨人肩上。


有些事情需要自己親身經歷過了才有資格去評論。

在別人的庇護之下永遠也長不大,

大樹下面好乘涼,也難以茁壯成長

遇到事情,先別想著求人,先自己想辦法。查資料都行。

慢慢培養。人生就是一種修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從不讀書但其遠見、思維方式、做事方法卻那麼卓越?
請問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有什麼不同之處?
特別會聊天的人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子的?
怎麼理解「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如何能夠勸解哥哥讓他自己變得優秀?

TAG:思考方法 | 思維 | 思維方式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