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小說,算是反偵探小說?
想問一下有沒有這樣的小說
比如發生了一個案子表面上是偵探小說結果偵探錯了,真兇不僅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罪行,還成功地嫁禍他人,然後將其他嫌疑人一個個置於死地總之就是兇手最後贏了這樣的小說
謝謝
謀殺官員!罪犯視角,最後成功脫罪
建議你看《洞穴》,絕不是兇手得勝那樣的顛覆!這書會更進一步!
余華《河邊的錯誤》反偵探小說,與《古典愛情》反才子佳人小說,《鮮血梅花》反覆仇小說三者並舉,是余華早期代表作品。
迪倫馬特的《諾言》,可以看做是對經典偵探小說的反動。這部小說只是一個中短篇,比不上他的代表作《老婦還鄉》,但還是很值得一讀。
故事大概情節我就摘一下網友的了,出處執著的「瘋子」偵探----迪倫馬特和他的《諾言》:
」小說故事寫的是一個小販偶然發現了一個被姦殺的女孩子的屍體,忙去報案,但偵查的結果,一切證據都直指這個小販。後來,這個小販「畏罪」自殺身亡了。從理論上說,這個案子應該結束了。但馬泰依卻認為這是一起冤案,便自告奮勇去重新偵緝。而這時,馬泰依的事業正處於巔峰時期,政府已經準備派遣他以專家身份前往約旦王國協助警務工作。馬泰依堅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對女孩的母親許諾一定要抓住真正的罪犯。為此,他在臨上飛機的那一刻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放棄前往國外的美差,無論如何,也要將罪犯繩之以法。就這樣,馬泰依開始了艱難的偵緝。
馬泰依遇到的困難還遠不止偵緝上的,因為違反了政府的命令,他被自動解除了警察局的職務,甚至被懷疑患了精神病。按常人的眼光看來,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像馬泰依那樣放棄飛黃騰達的機會,而去為一起普通的謀殺案自毀前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馬泰依在街角、加油站守候著罪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鍥而不捨。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他「偏執」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以致窮困潦倒,在別人的眼裡,成了一個半癲狂的瘋子……而最終,罪犯阿爾伯特在一次企圖外出再次作案時遇車禍身亡,事實證明馬泰依的判斷是正確的。然而,馬泰依為了得到這個結果,也幾乎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以下是我依稀記得的迪倫馬特本人的觀點,傳統推理小說就像棋局一樣,推理一方可以根據已知線索,一步一步算出全部迷局,而讀者也在深深著迷於這解題的過程。就此而言,傳統推理小說把人類理性發展到極致,只要有足夠的線索,就沒有解不開的謎題,整個世界如同牛頓的經典力學一樣清晰。但實際上呢,人類社會如此複雜,充滿種種不可知的變數,我們怎麼可能如此迷信自己的理性,認為理性如燈塔一般,能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即便推導思路正確,那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如同蝴蝶振翅一般,也會引發不確定的結局。
而馬泰依的結局,也隱喻了人類理性面對複雜世界的無能為力,而這一悲劇,某種程度上是無解的。這是整個人類的悲哀,但也是讓人著迷的地方。嫌疑人x的獻身
埃勒里奎因的《十日驚奇》整本書的流程設計基本就是按題主的描述來的,而且被耍的是大名鼎鼎的埃勒里奎因。
單純按照題主的描述,最符合的難道不應該是女王的《無人生還》嗎?
另外東野的《嫌疑人X的獻身》也應該符合要求。——————————————很多犯罪題材的小說,或者「罪犯作為主角並最終獲勝」的小說,其實嚴格意義上不應該稱作「反偵探小說」,我忘記是哪位作者在偵探文學研究的作品中指出過「偵探是超人」這個觀點,請記得的朋友幫忙提醒下。罪犯獲勝的小說,其本質是「罪犯」替代「偵探」去扮演了這個「超人」的角色,並不能說是反偵探的。只是偵探小說由偵探去解決最終的謎團,而犯罪小說最後是罪犯公布謎底。——————————————
多說一點,關於「偵探」和「反偵探」,離題主的問題有點遠,見諒。個人觀點,歡迎探討。
先引用一段我早先寫的文字。偵探小說公認的鼻祖是美國作家、詩人埃德加愛倫坡,然後由英國作家發揚光大,後又回到美國經歷了「黃金時代」最後的輝煌,之後進入一個紛爭的年代。歐洲和美國在語言和文學上也是密不可分,在早期的偵探小說上也呈現出比較一致的特色,直到進入20世紀中期,尤其是在艾勒里奎因之後,才漸漸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我覺得大體上歐美偵探小說可以分三個流派:古典推理派,即狹義上的偵探小說或稱推理小說;硬漢派,也稱冷硬派、警探小說、警察小說、黑色偵探小說等等;法醫派,這是隨著刑偵技術不斷發展新近派生的一個門類。
之所以這樣分,是因為我覺得這三個流派分別代表了一名完美偵探的三個極端: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正義感和堅韌的意志;淵博的知識和運用先進科技手段的能力。
而對於在東亞地區比較受歡迎的日系偵探,我覺得他們多數比較類似古典推理派,並且由於日本文化獨有的一些特點,所以偵探小說也呈現出一種特別的風格,總的來說,日本人有著謹慎和追求細節的性格,對於要求嚴密邏輯的推理小說更是如此,因此日系的推理無疑在細節的控制和對人性深處「小心思」的把握上,更勝一籌。但是相對的,我認為日系推理太過於注重「問題」本身,文學性上比現代歐美作品要差一些。
如果要我簡單為「偵探」下一個定義,其核心應該是「解謎的人」,不管其表現方式和解決手段有什麼不同,發現謎團並解決它,是偵探作品的重心所在,從這個角度說,諸如古典推理、硬漢派、法醫派,甚至部分間諜冒險、武俠科幻,只要「解謎」這一元素佔據了故事的核心地位,都可以歸入偵探小說這個大範疇。
而「反偵探」這個概念,其實我一直在思考。
起因是我在思考為什麼中國的偵探推理小說一直沒有什麼取得很大的進步,對比中國科幻文學近年來的發展,本土偵探文學同為類型文學,只徘徊在相當小眾的範圍內,像 @文澤爾 大大(居然真的在知乎)的作品,可算個中翹楚,無奈也有些曲高和寡。
後來我發現,本土的確比較缺少偵探存在的土壤,中國歷史上是有類似偵探文學的好作品的,我們給他們的正式稱呼叫「公案小說」,大家熟悉的包公案、狄公案就是,這就反映出一個問題,即:從古至今,官府衙門基本壟斷著「破案」這件事,民眾極少參與。不僅沒辦法參與,也很少能得到第一手的相關知識,到現在也是這樣,出於安全等因素考慮,公安機關也很少披露辦案的細節。
甚至整個大環境,並不鼓勵獨立的思考能力,這一點和歐美文化也有比較大的差別,也從一個側面抑制了「中國好偵探」的誕生。在中國廣為流行的文學作品中,只有兩個人,我認為可以算偵探文學的大家,但不巧的是,他們兩人的作品都不是以「偵探小說」著稱的,這兩個人,一個是倪匡,一個是古龍。大家仔細想想,剝去武俠和科幻的表現形式,其實這兩位大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解謎」。
而這又印證了我前面的觀點,因為沒法寫現實主義的「偵探」,只能在想像的世界裡「破案」了。
基於此,我想到的「反偵探」故事,是這樣的:現實中並無案可破,但一位偵探文學的超級愛好者,總是對周遭的一切疑神疑鬼,信誓旦旦地去偵破一個又一個「謎團」。但是在每一個完美的推理背後,其實都是一個跌破眼鏡的現實;所有的推理工作都是完整嚴密無懈可擊的,但是最後都指向一個錯誤的答案;所有的偵破工作都是專業科學的,但是最後都被證明是小題大做的。這樣的故事應該可以稱之為「反偵探」。《走近科學》
《特倫特的最後一案》是我印象里最早的反偵探。
想起了東野大叔的名偵探守則……
順便補充個~致命id,雖然不是小說但是這電影結尾絕對驚艷到你,嗯,覺得特別符合題主所要求的…絕望。《名偵探的守則》東野圭吾。不是題主說的那種架構,是對本格推理小說的各種吐槽。
好吧看了看題主的要求,題主要求的那種小說並不能叫做反偵探小說。
真正的反XX小說,意思是「用的是XX小說的形式,卻指出了XX小說的不合理荒謬之處。」
比如《鹿鼎記》就是反武俠小說,《守望者》就是反超級英雄小說(如果超級英雄漫畫算是一種小說的話),蝙蝠俠是反英雄,《堂吉柯德》是反騎士小說。只是兇手是贏家的小說不要太多啊……比如《沉默的羔羊》,最後漢尼拔醫生成功反殺越獄,算不算?比如《無人生還》,兇手雖然沒活下來,但是也是全滅結局。比如京極夏彥某作,我一旦告訴題主是哪本書,那本書其實就已經被泄底了。比如《冷月》,愣是沒抓住。比如《黑死館殺人事件》,偵探硬是等相關人員只剩下一個的時候才抓住兇手…而且兇手還搶先一步去世了。比如……懶得說了,可能上面的小說距離題主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兇手嫁禍他人完殺所有人」的小說肯定有的,不要以為偵探小說最後偵探絕對贏。不過接下來的才是重點:
像我逼格那麼高的人,肯定要跟題主安利一部真正的反偵探小說啦!那就是日本作家夢野久作的《腦髓地獄》!這本書中有標準得不能再標準的「邏輯解謎鎖定兇手」模式。但是這個所謂的兇手是我們的腦髓,腦髓為了不讓人類發現「腦髓不是思考器官」的真相,拚命隱瞞……偵探小說的真義在於思考,這本書直接顛覆了關於「思考」的一切:你確定你推理出來的真相不是被腦髓這個大騙子欺騙得出來的結論?你確定一些只能用瘋狂來解釋的作案動機,其背後不會有複雜的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的原因?那些指出兇手的行為後對動機加以簡化的偵探,難道不是一群自大的小丑?千古惡搞偵探小說,真是無出此右者……蒼井上鷹《偵探一上來就死了》
殺人回憶,電影
伊坂幸太郎《金色夢鄉》(Golden Slumbers)。
這部作品更偏社會小說了,不過確實是一部相當出色的作品。首相被暗殺,主角被誣陷為做兇手開始逃亡之旅,最終整容後逃過一劫。從書中的細節和20年後的那份調查報告來看,整起事件是一場龐大的政治陰謀。案件相關資料被新任首相設為百年機密,案件相關人相繼死亡。作品的主角不是偵探,不過調查或了解此事件的人不是死亡就是銷聲匿跡,真相已然湮滅。因此不論真相如何,主謀的目的已經達到。從深層次看,與其說是兇手得逞了,不如說是政治贏了,現實贏了,所謂的真相、法律、正義,卻只能如作品主角、知情者以及調查者一般,苦苦逃亡甚至被迫銷聲匿跡。推理(偵探)小說本就是理想主義的產物,這才是真正的反推理(偵探)小說。非常嫌疑犯
愛德華·諾頓的《一級恐懼》(Prime Fear )和 凱文·史派西的《普通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兩部電影只相差一年左右,異曲同工。
《死亡筆記》(L死為止)
現編一個:
連環殺手也就是兇手每殺一個人,就在他邊上放一包不辣的鴨脖,然後寫個數字,1.2.3.4.5.6......等殺完6個,兇手就消停幾個月,然後再殺一個,寫上19。
等警察忙一陣子後繼續殺人,然後放的是辣的鴨脖。警察會認為兇手又出來作案了,但這時候機智的偵探登場了,他發現了這個細節,告訴愚蠢的配角警長出現了個copy cat,因為報道不會說放的是不辣的這個細節。
兇手再然後殺人,殺這個人的時候偽造出兩個人搏鬥痕迹,然後留下一包不辣的鴨脖,上面寫著one duck neck killer only(或者I come from Hujian),同時留下一些線索(只有機智的偵探才能發現)指向兇手老巢。在警察要趕去現場的時候抓住警察局長的女兒發警察局長女兒的照片給警察局長威脅他找借口下令拖延時間,同時要求他獨自前往老巢。但機智的偵探巧妙地擺脫了愚蠢局長的愚蠢手下,偷偷去了,在那發現了為了救女兒來到老巢的警察局長和一屋的罪證。最核心的證物是牆上一張局長父親的照片。偵探查了資料發現局長父親(born in Sichuan)酷愛鴨脖,結果在吃完一次辣鴨脖之後心肌梗塞死了。而局長(grow up in Hujian)正是一個不辣鴨脖忠實粉,而且死者都是辣鴨脖愛好者。
故事的結局,警察局長進了監獄,偵探成了警局顧問。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Naive!
最後兇手露出了真面目,他就是偵探!!!原來局長還是一個基層民警的時候,因為嘴饞在值班時跑出去買鴨脖回去時踩死了不小心跑出來的紗織(不知道的補習李狗嗨),被趕到的童年偵探撞個正著。之後年輕的局長因為此事勵精圖治做了局長,而偵探也勵精圖治研究犯罪方法成了偵探......
差點忘了說被害人,他們都是對紗織的死視若無睹的幫凶!!
那有童鞋就要問了,不是說都愛吃辣鴨脖么?為什麼這麼巧?因為事發地在武漢。《剪刀男》殊能將之
推薦閱讀:
※如何評論《謀殺官員》這部小說?
※中國古代神鬼故事,志怪傳說,書籍。?
※有哪些好看的輕小說推薦?
※你覺得最好看的言情小說有哪些(除了被推爛了的經典)?
※有哪些你特別喜歡,想推薦給別人或者想珍藏在心底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