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真正需要的坦克應該是什麼樣的?

生產性要考慮,但是請從德國的那種水平上假設,先不考慮日本能不能生產出來吧,反正實際上日本人什麼都生產不出來……

我覺得首先是重量要輕,否則水田和叢林無法使用,其次裝甲面對美軍主力坦克有生存能力,不要被步兵隨便就打爆,火炮對M4有效就可以。

德國的E10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各方面都極為理想,但是沒有旋轉炮塔在森林和海島上比較被動……


樓上很多小車扛大炮的,講如何對抗敵軍坦克的,思路其實完全跑偏了。事實上,日軍的坦克其實對他們而言剛好夠用。

坦克在二次大戰中大概有幾種用法:

1.大規模裝甲部隊(數百輛以上的坦克集群),攻勢作戰時在盟軍德軍蘇軍的戰術理論里作用都是一樣的:快速部隊的矛頭,最理想情況是從敵軍的防線缺口穿過然後作快速迂迴。防禦作戰的情況是敵方快速部隊撕開防線後去堵截敵軍。

2.小規模裝甲部隊(營級規模)。戰爭後期把大量坦克和突擊炮下放到步兵師,1944年八個辣醬的時候步兵師很多有20輛戰車,到柏林戰役的時候平均一個步兵師有30輛戰車。這種坦克營主要作用是輔助步兵進行防禦,作為小規模的救火隊提高戰線的韌性,在快速部隊到來救援之前多拖延一點時間。而美軍在太平洋主要用坦克來抵近摧毀碉堡並打擊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日軍。

我們看日本陸軍的情況:

進攻戰中如果日軍要動員裝甲部隊,那隻能用來對付國軍或者裝備較差的戰鬥初期的殖民地軍隊。事實上日軍僅有的兩次大規模裝甲作戰(河南會戰和馬來會戰)投入200多輛坦克也是對付國軍和殖民地軍隊。而到了戰爭後期,美軍、蘇軍甚至英印軍的步兵師營級部隊即編製有反坦克炮,日軍坦克去撞這樣部隊的防線純屬送死。

而防禦戰就更沒有必要了。太平洋諸島那點狹小的面積並不需要坦克的機動性,緬甸叢林適合使用坦克的地方也不多,至於滿洲,唯一有價值的防禦地帶是國境防線,東北平原上掙扎什麼都是白費力氣。事實上,一式速射炮+良好的掩蔽工事成本其實比一輛九七改低得多,而生存能力卻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歸根結底,坦克對日軍實在是太奢侈了,日本不可能造出有意義數量的有良好防護的坦克,所以還是多造點一式速射炮和九零野實在。


二戰日本真正需要的坦克,中國戰場暫不考慮,日軍最主要的威脅來自東南亞戰場的盟軍,考慮到一方面南亞地形多變且擁有大量雨林,近戰較多,而且坦克基本不可能進行集團化作戰。另一方面日軍的主要作戰意圖應是防守和遲滯盟軍進攻,在失去制海權的情況下,即便日本生產出好的坦克也很難形成對美軍的數量優勢。題主想到E10應該是個不錯的思路,在南亞防守與其使用坦克不如使用驅逐戰車或者自行火炮,實際上日軍在南亞受挫之後確實也提出了生產自行火炮的方案,比如一式炮戰車和四式自行火炮:

一式

四式

這兩個傢伙的優勢就是重量輕(均不超過15t),跑得快,火力還不錯(一式有75mm炮,四式150mm),造價比坦克便宜。缺點就是防護比較弱,不過考慮到日軍是防守方,此類問題可以用掩體構築來補償。

不過此時日寇已經窮途末路,基本連輪子都湊不齊了...

如果一定要坦克,我覺得T-34並不是很合適,炮塔較矮,使火炮向下角度受到限制,在南亞地區遇到近距離目標很難調整角度瞄準射擊,而且30t的重量也不大適合叢林作戰。陸軍技術本部的四式CHI-TO雖然只有樣車,但是好歹也是針對謝爾曼研發的坦克,可以yy一下。

另外在南亞戰場,兩棲坦克也有一定價值。像是3式KA-CHI(沒找著圖)。

我不是軍迷,能想到的就只有這些了...


天西機器人株式會社設計研發的海嘯坦克基本能滿足日本的作戰需求,屠蘇滅美不是夢&>.&>


維克斯裝甲車。防點破片和步槍子彈就行了。大量仿製巴祖卡和鐵拳。車輛機動,下車作戰為主。必要的時候憑藉機動性和車體小,快速繞對方坦克側後。除了駕駛員,全體亂射鐵拳。


日本作戰地形複雜

坦克其實不好用

他們需要泛用人形兵器

恩,就弄個高達吧


飛行坦克就足夠,普通輪胎的裝甲車都可以了,全部是靠近水邊作戰,要不然緬甸熱帶叢林,

作者:zhen-liang

鏈接:高度機械化的蘇軍卻不採用自行反坦克炮摩托化自走炮以後有潛力嗎? - zhen-liang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科羅廖夫談軍事欄目第210期】蘇聯在50年代初嘗試把野戰加農炮改裝成為自走火炮,第一批自走火炮是57毫米口徑的СД-57型和85毫米口徑的СД-44型。

amp;https://pic4.zhimg.com/6fc7b0d4e275a7b15ddeb4e26c1fa7c7_b.jpg&" dw="448" dh="252" w="4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fc7b0d4e275a7b15ddeb4e26c1fa7c7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4.zhimg.com/6fc7b0d4e275a7b15ddeb4e26c1fa7c7_r.jpg&"amp;>

СД-57型57毫米自走反坦克炮,其俄語字頭的С為самодвижущаяся的縮寫,漢語意為」自行「的意思。該炮的綽號是"長桶",還有另外一個外號叫」摩托炮「。是在著名的ZIS-2(D-57)型57毫米反坦克炮基礎上設計而來。該炮由前蘇聯設計師別拉夫斯基在1948年研製,由57毫米火炮和M-72型摩托車發動機組合而成的自走火炮系統,裝備蘇聯空降兵,可由米-4型直升機運載。算上炮班和備彈,火炮全重1.3噸,能夠以35公里/小時的速度進行戰場短距離機動。

amp;https://pic2.zhimg.com/3fd4f2599253f7032c6e285bb72a35d5_b.jpg&" dw="599" dh="430" w="59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fd4f2599253f7032c6e285bb72a35d5_r.jp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3fd4f2599253f7032c6e285bb72a35d5_r.jpg&"amp;>

隨後蘇聯又在Д-44型85毫米師屬加農炮的基礎上研製出СД-44型輔助動力自走炮。1944年式D-44型85毫米加農炮,火炮型號為52-П-367,誕生於二戰末期,有很多改進型,譬如Д-47/Д-48,最晚的型號是СД-66,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該炮全重為1725公斤,最大射程15.5公里。幾乎所有使用蘇制武器的國家都使用過這種火炮,我國的56式85毫米加農炮,就是此炮的改進品,在1969年的珍寶島戰役中,我23軍67師地炮團的加農炮營,以及瀋陽軍區炮兵31師加農炮營,就曾使用這種大炮隔著烏蘇里江轟擊蘇聯軍隊的陣地和坦克。該炮是真正的老爺炮,現在在我軍隊列里,已經很少能見到了。不過在俄軍還有少量裝備。

СД-44型自走炮的炮架輪胎行走系統採用簡易的扭桿懸掛,炮輪直接使用嘎斯GK型卡車的車輪,可以達到25公里/小時的最高時速。1948年年底開始研製,樣炮在1954年11月驗收定型,定名為СД-44式。它的彈道性能和穿甲能力都跟D-44牽引火炮一樣,該炮一共生產了697門,除裝備蘇聯空降兵,還出口東德等華約國家。

進入90年代,俄羅斯軍隊以7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2A45式125毫米牽引式反坦克炮(綽號「章魚」Спрут)為原型,推出了СД-13式自走炮。研製單位是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葉卡捷琳堡市的В.Ф.彼得羅夫特種設備設計局,在1993年阿布扎比國防武器展上首次亮相,少量裝備過俄羅斯摩托化步兵師反坦克炮營和集團軍反坦克炮團,用以取代MT-12式100毫米反坦克炮。後來又以該炮為基礎發展了一種大口徑試驗改進型,具體性能和照片都未見到,身管採用155毫米口徑,自重6噸,最大射程30公里,暫命名為2А45М-155式。

【科羅廖夫談軍事欄目第210期】СД-13式自走炮的結構比較簡單,炮身、搖架和反後坐裝置是在Д-81式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的基礎上設計的,三條開腳式大架來自於Д-30式122毫米牽引榴彈炮(也就是我軍現在裝備的96式122毫米牽引榴彈炮),可以進行360度環射。輔助動力來自一台功率20千瓦的МеМЗ-967A汽油發動機,採用液壓傳動驅動炮輪實現短途自行,最大自行速度2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50公里。

我軍的56式85毫米加農炮,在海防守備部隊還有少量裝備,不過數量已經很少了。

另外,朝鮮和古巴也算自走炮技術強國,他們甚至將火箭炮安裝在大膠輪拖拉機上,把14.5毫米高射機槍用自行車牽引。不管怎麼說,咱家這也算機械化部隊。


海軍:石油配額怎麼又被砍了?這樣下去聯合艦隊最多只能在特魯克停泊,你們陸軍馬鹿自己開坦克划到索羅門群島吧


裝甲汽車


馬鹿不需要坦克,海軍的內火艇才是非常需要的。

好好研究一下內火艇,能跟斯圖亞特拼一下就不錯了,反正前期占的島,後期依然會被美帝碾過去。

一直等到美帝碾到天寧島,吃原子彈就是了。


對付蘇聯,日本什麼樣的坦克都不夠看的,t34等等狂潮太可怕了

對付中國,日本也不需要啥坦克,能打打碉堡皮厚一些,能掩護步兵前進就行

對付東南亞,日本也不需要啥坦克,能打打碉堡皮能擋機槍過泥塘小河方便些,能掩護步兵前進就行

對於美國,坦克完全沒有,施展不開……


日本在二戰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坦克,在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一個是對手根本沒有正式的裝甲部隊,一個是地形根本不適合坦克作戰,至於本土防禦?固定地堡之類的比較靠譜吧,


二戰日軍的幾個主要陸地戰場:

中國戰場,面對孱弱的國軍、多變的地形和氣候,後期面對強大的蘇聯紅軍。

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主要面對美軍英軍,多變的地形和複雜的氣候。

綜合考慮機動性、通過性能、火力、生產性、防護性能、主要對手和日本人的技術水平等因素,以T-34/85為基礎進行仿製明顯是最佳選擇之一。

面對蘇聯紅軍的T-34/85至少能打個平手;45MM30度的車身裝甲面對雪曼能基本抗得住,扛不住了也可以再加厚點兒裝甲,大不了就把錢兩個負重輪懸掛弄得硬一點;Zis-53在500米上120MM的穿深也是輕鬆秒殺雪曼。

地形適應性和氣候適應性上,T-34/85也絕對沒問題,雪地到沙漠,海岸到丘陵,這老貨一直很好用。

最大的問題是,日本在當時有幾個技術難題難以解決:

一是鑄造技術不過關。T-34/85的炮塔是整體鑄造或者分體鑄造+焊接的,日本那時候在大件鑄造上技術水平相當的低。

二是發動機不過關。T-34/85皮實耐用機動性好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偉大的V2柴油發動機(五十年後生產的T-72還在用V2柴油機的改進型!),而日本在二戰期間長期受制於柴油機水平不足,無法製造出重型的坦克。

三是火炮技術差點兒事兒。日本海軍明明有著逆天的火炮製造技術,就是不願意跟陸軍分享。所以日本人早在40年就弄到了博福斯75炮卻直到45年才搞出成品。


當然是需要外型科幻,戰力強大,乘坐舒適,秒殺世界各國的坦克,不過鑒於技術和資源,也就只能做做薄鐵皮的應付了


日本需要的坦克的要點如下:1.主炮穿甲能力強,能一炮打爆M4系列坦克的正面裝甲;2.由於日本當時的鋼鐵冶煉不如歐美國家,加之大部分鋼鐵要撥給海軍,因此坦克在設計時應考慮縮小車身尺寸來減少車身受彈面積;3.全車重量輕,一來方便海上運輸,二來機動靈活,降低被擊中的概率


昂圖斯。就那個越戰王師用的,自行6管無座力炮。

話說,皇軍還要啥坦克啊。


日本在二戰時候需要的坦克,各國的都不合適,他們需要的是高達。


有那資源還不如多造飛機軍艦 反正中國戰場沒有也湊合 太平洋島嶼爭奪有也起不了決定作用


按德國的工業水平假設基本就是讓我們回答問題的去yy了。在下思維保守,權且一答。

這問題得從環境和自身出發。環境是日本的各個主戰場環境,自身則是火力機動防護。

對中華民國的作戰,正面強度很弱,地形和民兵什麼的,情況卻很複雜,這裡、坦克的作用更類似於一戰時期的步兵附庸,yy起來,一戰的a7v其實也能湊合著用,當然,做一些「步兵坦克」性質的東西,就足夠了,基本性能和瓦倫丁差不多就夠了。也就是說火力要求不高,但能充分戰術壓制並且保護步兵,創造局部戰術優勢。

南亞的戰場……裝甲車輛要輕便,要致命,要耐候。那個年代,德國沒有太合適的玩意。真要說起來其實仿造火箭筒更好。畢竟二戰時沒有太好的小車扛大炮案例。但是,如果考慮其實到很多南亞正面戰場,地形並不是特別糟糕,只說防禦的話,那30噸以內的中型裝備也可以湊合,那麼自走炮也行。沒炮塔的自走炮容易被暗算啊,仿造美國m10不難吧。別說t34,那是萬精油,哪都合適。

太平洋戰場…………………………你要裝甲車輛有毛用……………………

最後,奔放的蘇俄。黑龍江的邊境,有大量工事和掩體。蘇俄數量巨大而且兵種結構完善。協同也很不錯。非得背水一戰,那你用德國技術不用虎式坦克怎麼行?輕型中型裝備火力上根本干不過的。

最後,經過仔細思考,在下陡然發現,不考慮蘇俄,法國的b1就可以勝任大多數的場合。雖然有點醉,但他在多數場合能滿足日本的戰術需要。就是對戰車火力略弱。哈哈……玩笑,其實裝甲車輛要協同作戰,輕重火力搭配使用才好。只論單造一種的話,t34強於一切。

ps:把自己看弱一點用b1也湊合………………


題主這句什麼都造不出來。。。太不負責任了吧,自己去看看海軍的坦克。。。


特二式內火艇


推薦閱讀:

國軍抗戰中都打過哪些大仗?
哪款中制武器最能代表中國的樸素美學?
怎麼老是比較國共抗戰傷亡人數來確定誰的功績大?
專家稱在法國外籍軍團只需掌握250個法語單詞,這是真的嗎?
除了AK47,還有哪些武器或裝備在全世界廣泛使用並經久不衰?

TAG:日本 | 軍事 | 坦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