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子書出版的瓶頸主要在什麼地方?

傳統出版社和新興公司在進入電子書領域時,面對的挑戰又有何不同?


謝邀。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盈利問題和版權保護問題,而二者又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

電子書的利益鏈從上到下依次為作者、出版商、技術商、渠道商,在這個利益鏈中最積極的是技術商和渠道商,最不積極的是作者,處於觀望狀態的是出版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只要出版商想搞數字出版的項目,一般都需要找技術商合作,所以他們是穩賺不賠的。渠道商比較典型的是手機閱讀渠道和網路平台渠道,他們都在積極的擴大自己的電子書品種,手機閱讀渠道是壟斷渠道,他們得到的利益巨大,網路平台希望通過品種的積累擴大用戶資源,只要有用戶積累了,其他的就水到渠成了。而出版商並不這麼想,我把有限的資源都給你了,而所得甚少,怎麼會給你做嫁衣,因此遲遲不動。由於出版商得不到多少利益,那麼到作者得到的就更少了,所以作者也不願授權,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在上面的整個環節中,版權保護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只要電子書版權保護不到位,作者、出版商、技術商和正規的渠道商的利益都無法保障,沒有規範的市場何談發展。

所以出版商在數字出版上另闢蹊徑,一是吸引政府投資,先保證不賠錢;二是做專業渠道,例如圖書館、軍隊、醫院等專業的數字化資源整合,既避免了盜版又能賣上高價。

對於以數字出版行業為依託的相關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很多,有做技術的,有做平台的,有做硬體的(如閱讀器、按需印刷設備、電子紙等)。這個方面涉及較廣,我就以點帶面的列舉一二。目前來看,做技術服務的最多,因此競爭也最激烈,只有能為出版商提供個性化的整套解決方案的技術商才能在競爭中勝出。由於數字出版的發展,紙書單本銷量減少是必然趨勢,因此按需印刷設備需求旺盛。


我先忽略「在中國」這個前提了。沒對比過……

電子出版目前很大的一個的瓶頸是技術問題。換句話說,基礎設施的建設還遠遠不夠。

比如我現在深有體會的兩個嚴重缺陷:

1. 內容和 APP 高耦合。

一部分商家之和一部分出版社合作,一部分書籍只能在一部分商家提供的僅支持一部分設備的一部分 App 中閱讀……

我自己是 kindle 用戶,http://amazon.com 上有的書就很方便,可是我想看的某本書,可能只在唐茶上有,只在豆瓣上有,只在百年千書上有,只在 http://z.cn 上有……

2. 沒有統一標準,體驗不一致。

  • 比如,豆瓣閱讀,不能做 note 和 highlights,但是可以推送到 kindle;百年千書,只有在線版本;唐茶只有爪機版本……;

  • 比如,ISBN 編碼和電子書文件不能做到一一對應;

  • 比如,各種格式,對於目錄,腳註,字體,排印等等的規範各有不同;

  • 比如,各個網站,對於書籍的分類,評分,書評,個成體系,不能互通;

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標準。電子出版的美好前景的基礎,是一系列像 TCP/IP 像 HTTP 像 RSS一樣的公開的協議和標準:格式協議,排版標準,數字保護協議,傳輸協議,支付協議,出版協議等等等等。

在有了統一的標準之後,電子出版物的內容(作品本身),用戶生產的內容(評分,書評,Highlights),閱讀用 App,閱讀用電子設備,支付渠道,出版渠道,可以逐步的分離(去耦),問題就會漸漸的好轉了。

(什麼叫去耦呢?就像我現在可以用不同的 Reader 來訂閱不同的 RSS 內容一樣。)

再接下來的事情就順其自然了。

建好了發電廠,鋪好了電線,資本家們就能建各種各樣的工廠了;

就彷彿有了底層的 lib 或者說 api,程序員們就會寫出各種各樣的應用,讓人們能夠更省心的閱讀,更快捷的支付,甚至更方便的出書……

以後我上 Amazon/唐茶買一本書,一鍵支付,然後會返回一個 RSS 地址一樣的東西,或者生成一個 HASH 或者二維碼,不論我使用的是 PC WEB KINDLE IOS WP ANDROID PS4 XBOX720,每個平台上都有各種支持這一系列協議的 xxx Book Reader,我輸入地址或者掃二維碼,再驗證我的身份,就能自動載入這本書,我所作的 highlight 和 notes 也能自動寫入到雲端……

再也不用關心電子書的管理和備份了,更不用管什麼 pdf epub mobi 的轉換,裁剪,合併了……摔!

遙遙無期啊……望天……


瓶頸在於,人們不愛看書。


首先排除行政上的問題,那不是我們能夠解決的,討論無益。只說可能通過社會力量解決的部分。

題目里說到了傳統出版社和新興公司,我認為這兩者面對的挑戰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特點。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所面對的瓶頸都不是可以憑本行業自身力量解決的,需要不同產業間的合作才可能解決。展開來說,大概是這樣:

1. 傳統出版社:標準化電子出版平台。

電子出版和傳統出版的一個重要差異在於電子出版存在平台依賴,而紙質書則沒有。而傳統出版社的人力物力難以自創出版平台,幾乎必然要依賴於平台提供商的解決方案。這裡就需要解決合作模式的問題。合作模式之所以難,最大的麻煩是盈利。如今國內的電子出版商規模都不大,各家都有各家的技術,結果就是前面@納米黑客抱怨的平台分裂。碎片化的平台難以保證盈利,也加大了排版之類的負擔,這樣的狀況下出版社當然不願意做電子出版。於是平台標準化的重要性在此浮現。

如果僅僅是談標準的需求,那麼我只是在重複前面@納米黑客的觀點。我要指出的是:解決方案已經存在,而且早已實用化多年。在美國,Adobe 的 Digital Publishing 解決方案(ePub 格式 + DRM 加密技術)已是事實上的標準,也得到了多家獨立數字出版平台的支持,比如我常去的 Feedbooks 和 Smashwords,還有 O"Reilly。如今只要閱讀器支持 Adobe 的 DRM 技術,用戶就可以正常閱讀上面我說的幾家網站出售的 ePub 格式電子書。支持這些技術的閱讀器涵蓋了如今幾乎所有主流計算平台,甚至包括 Sony 為代表的一批電子書設備(見參考)。時至今日,大約也只有 Amazon 這種強大到可以同時運營平台和渠道的公司,才有實力無視標準而另起爐灶。幸運的是,目前做得成功的似乎也只有這一家。

如果出版社的朋友們希望和電子出版平台洽談合作,最好對電子出版的主要技術平台有一些基本了解。

參考:Digital Editions Supported Devices ? Adobe Digital Publishing

2. 新興公司:版權保護立法。

可能很多朋友會對這一條表示反對。為什麼不談技術而卻說法律?新興公司不是以技術立身的么?

關於這一條,我必須再次聲明我在很多場合一再重複的觀點:技術手段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永遠不可能取代版權立法。對 IT 行業略有了解卻不理解計算機安全的朋友經常犯一種幼稚病,認為技術發展到了足夠強大的階段,就可以補充甚至替代法律的保護作用。這是錯誤的。它違反了計算機安全世界的兩條常識:一、有盾必有矛;二、破壞比建設容易。解釋:只要一種安全技術存在在這世上,就總不能避免破解技術的發生。雖然單純從原理上說,很多演算法(主要是基於非對稱加密的公鑰演算法體系,即 PKI)確實可以做到現階段理論上的安全性,但原理落實到技術時需要大量的支持步驟,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造成漏洞進而破壞整個系統;環節越多,系統在黑客層出不窮的越獄/攻擊面前就越脆弱。攻擊成功的那一天,也就是這項技術失效的那一天,而且技術升級換代的速度在長期看來,是加快的。

更糟糕的是,把技術視為最終解決方案的朋友都忘記了另一個可能,「監守自盜」。百度文庫的例子還沒過去多久呢。

所以忠告是:永遠不要把版權安全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技術進步上。沒有法律的規範以及行業和讀者的自律和參與,任何保護最終都會隨著技術的更新而失效。

那麼技術是不是無足輕重?不是,但技術確實不是主要問題。加密技術的原理早已成熟多年,如果不是 RSA 實驗室的專利門檻,任何廠商都可以搞出一套自己的技術體系。但這種反覆重新發明輪子的行為對行業整體和商業模式的形成只會構成阻礙。與其把時間花在這樣的事上,倒不如專心研究怎麼為傳統出版社提供一套完整的、安全性可驗證的排版-出版-發布解決方案,更有意義一些。


說到底就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沒有一個好的盈利能力。

國外電子出版比較繁榮,多半得益於國外嚴格地版權保護,電子書相比較實體正版書,便宜的太多太多,加上生活水平高,電子閱覽器普及率高,所以很順暢。

這點放在中國就行不通了,就算是做實體書,不管是出版商還是作者,收入都不見很好,更別說把這一套商業模式,直接生搬硬套的放在互聯網上了。

所以做電子出版,要有電子出版的血液,得利用互聯網的特性,拓展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利用閱讀作為核心需求,然後在附加值上面尋找盈利空間。

這條路顯然不是想出來地,得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的來。


書是涉及到意識形態的,這方面天朝管的很嚴。紙書的出版自由還沒有,電子書的出版自由估計也很難。

就說韓寒的《獨唱團》吧,其實有啥過火的內容了呢,只出了一期就完結了。


我們出版社已經數字化了幾萬本正版圖書(版權已經全部沒有問題,都一一與作者或作者後代談好)

但是這幾萬本電子書現在幾乎都在我們自己的資料庫里存著,沒有上線也沒有賣出。。。

如果上線的話,並不會有大的贏利點反而會影響紙質書的銷售,所以領導直接把這些電子書都放置PLAY了。

做自己的平台很難。技術公司給我們提供的平台總是在用戶使用和版權保護上有一些問題。

直接去找銷售平台合作的話,人家只想要熱點圖書暢銷圖書的嘛。我們社的大部分圖書都是學術類啦技術類之類。

後來我們乾脆直接做了個區域網內部用的資源庫賣圖書館學術機構了。

不過呢,我們現在依然每天都在繼續做著紙質書的數字化,豐富著我們這個近期沒有讀者會看到的圖書資料庫。。。


個人觀點,電子書的瓶頸在於:中國尚未形成為電子內容付費的消費習慣

你想讓用戶為硬體付費容易,因為那看得見摸得著

你想讓用戶為軟體付費,那太難了,在更多人的心目中,軟體就是5塊錢一張的光碟,而且,這5塊錢還是付給光碟的


供參考:

「多看」東張西望——數字閱讀的希望與掙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428


傳統出版社很多編輯抵制數字出版,認為數字出版會影響紙質書的銷售。傳統出版社如果沒有大的動作,仍然小打小鬧,未來堪憂。

新興公司思維新,有活力,資金人力投入大,未來發展前景廣闊。知名的新興公司會越做越大,名氣小的公司在獲取數字資源方面有困難。


主要瓶頸在於,即使不通過「購買」電子書,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弄到「電子版」的看,不用花錢。這樣的不唯一性,或者叫監管上的難度,導致很多電子書沒有銷量及利益,電子書的發展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動力。


說句俗點的,

現在絕大多數(我想知乎的各位是不會認同的)人認為,把錢花在摸不到的地方就像沒「買到」東西。

並且看免費的電子書多了,誰還會習慣正版。


憂慮其不能長久。


標準統一的格式,版權


寧可花 100塊錢看電影,也不願意花20塊錢買書看


沒有不同,都會被管制。


試著回答一下。

  • 國人的閱讀量和閱讀水平還有待提高。並不是吃裡扒外,更不是全盤否定,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大有人在。但發現沒淺議國人年均閱讀量世界排名倒數第一 這樣的敲警鐘的報道已經爛大街了,這難道不能說明這個問題?!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閱讀量,接著閱讀水平上去了,接著大眾閱讀素養上去了,大眾會慢慢的接觸電子書。而有這個需求,行業的發展更不在話下。互聯網上,更多的是碎片化的閱讀,不怎麼看書了。我甚至覺得,這是根本。
  • 版權。紙質書是載體,電子書也是載體,但後者更容易觸碰盜版侵權的神經,更容易滋生盜版,為人唾棄。寫作者字字嘔心瀝血,不容褻瀆。如果是一位寫作者,更傾向於選擇紙質圖書出版社將自己的作品推廣銷售。「多看科技至今推出了17本App單行本電子書,這17本的下載量和銷售量成績斐然,有11本書進入App store圖書類排名前3名。多看科技還有幾個有趣的數據和業務探索值得大家研究,有7%的用戶同時購買紙質書與電子書,30%的用戶來自於海外,還有一些用戶通過電子書推廣得知這本書後,由於不擁有iOS設備而購買了紙質書。用戶沒有選擇電子書,但恰恰是這個現象讓我們感到興奮,因為這證明電子書與紙質書完全可以互相推動,它們不是互斥的。」——胡曉東《數字閱讀與電子書新解》數字閱讀與電子書新解--《出版廣角》2012年06期

  • 大眾的消費習慣。閱讀一本,最先考慮的是是否有「免費」的;接著是買實體書;購買電子書的觀念還沒來得及浮現,書已經讀完了。

關於「傳統出版社和新興公司在進入電子書領域時,面對的挑戰又有何不同?」的個人看法:

新興公司集中較多的技術資源,能更好的完善用戶體驗,並且能在多個平台進行拓展。但這只是載體,只是一種展現形式,歸根結底用戶看重是更為本質的內容,這一方面,傳統出版社千百年來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個人認為,短板是傳統出版社和新興公司的理想的合作模式。

最後,推薦閱讀胡曉東寫的《我們的數字出版夢》。多看閱讀已經開發免費下載了。


付費習慣和盜版這個說的太絕對了。這2點是影響到數字閱讀市場市值多少的因素,但是市場並不會應為這2點而消失


在中國,人們的版權意識不夠強,很少有人願意為電子內容付費。買書人群大部分為書籍愛好者,他們更願意買紙質書。電子書市場很難做大。


1. 中國人沒有付費習慣和盜版泛濫是最主要因素。

2. 電子圖書在中國才剛剛起步而已,再等等看。

(ios上的位元組社和多看閱讀做得不錯,但願能有大發展。)


中國人對版權的意思可以說是O

說一句大話,等哪天baidu倒了,中國的正版電子書和正版電子音像就起來了。


1. 盜版

2. 價格

3.中國人沒有為之付款的習慣。


推薦閱讀:

出版行業編輯的薪資水平到底如何?
我寫了一本很實用的對外漢語教材,生存級別,適合零起點來中國工作的外國人。如何出版?
噹噹的自營書究竟是正版還是盜版?為什麼從噹噹買的所有書都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書籍出版前都是如何校對的?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嗎?
吳軍《浪潮之巔》是本怎樣的書?

TAG:電子書 | 出版商 | 電子出版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