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下一代社交網路會是什麼樣?


很好玩的問題,因為所有趨勢的預測都可以當科幻小說寫。

下一代社交網路,是一個能實現更高維度交流的社交網路。

大家都知道六度空間理論,但下一代社交網路可以把六降到更低,也許可以低到一,甚至零。

社交網路就是點和關係的集合,關係源於共同的屬性,維繫於信息的交流。

社交網路的維度決定於你的屬性個數。

tag cloud image:Come personalizzare widget tag cloud di WordPress

陽谷鎮武氏,這個屬性就是一個社交群。

城東小學讀書,這又是一個社交群。

先殺了三年豬,又轉賣兩年大力丸,又提供兩個社交群。

所以人的社交網路是上面這些社交群的集合,一個人有多少個屬性,社交網路就有多少個維度。

而社交網路的強弱,決定於屬性指向型的強弱,和信息交流頻度的強弱。

我們都是讀書的,這可以幫你建立一個社交網路,區別於我們都是文盲,但這個屬性很弱,這個網路也很弱。

我們都是藍翔畢業的,這個網路就強很多,是校友會。

我們都是藍翔學挖土機的,還都是06年畢業的,這就是同學錄和 qq 群了。

但在技術的限制下,很多屬性無法轉化為社交網路,因為基本無法建立信息交流。

假設北宋年有位愛讀杜甫詩家住長安的張公子,和一位同樣愛讀杜甫家住蘇州的郭小姐,不出意外是沒可能建立社交關係的。

地理的間隔過濾掉大量屬性。結果就是每個個體的社交網路都維持在非常低的維度。這些維度的屬性都依附於地理位置,家族血緣等,或者說,基於我們身體的自由。

交通工具破除地理空間的屏障後,人們就可以建立更高維度的社交網路,至少可以跨洋渡海交筆友了。上海的信徒和羅馬的信徒終於可以信同一個上帝了。

單向的交流比如廣播和電視,或者寫一本書給人看,基本是沒問題的。

但雙向的交流就大打折扣,在電報時代,基本是沒有人能通過打電報就泡到妞的。

互聯網後,整個社交空間提升了成千上萬個維度,原本世界兩端的人,在一個以咸甜豆腐腦決定宇宙規則的一維世界裡居然可以走到了一起。當然在五仁月餅的世界他們也許再次分道揚鑣。但大趨勢是,互聯網讓可以用來建立社交群的屬性越來越多,你如何去定義你自己,每一個定義的屬性背後都對應一個可以實現的社交網路。而這些屬性可以越來越遠離我們身體的束縛,可以是一個觀點,一個想法,一個衝動,比如在這個知乎問題下聚合的這群人,比如一群在同一張instagram照片下點贊的人,都可以因這種共同的屬性建立一個社交網路。

每一個特徵,或強或弱,都可以成為社交網路,而整體的社交網路所定義的,就是一個你願意呈現的自己,從地理空間,職業屬性,到經歷,觀點,喜好,短時的衝動,長久的執念,都可以衍生為你的社交網路。你每公開一個屬性,就可以為你的社交網路增加一個維度。你公開的屬性有多豐富,你就可以擁有多豐富的社交網路。你的社交網路就是你在這個世界從你能想到的所有維度投影的集合。

那下一步怎麼辦?好像已經到了盡頭,其實還沒有。社交網路開始變聰明,開始去發掘你那些未公開的屬性,然後主動分配你的屬性,然後開始分配新的社交網路給你。其實就是大數據做的事情。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因為點擊了同一個廣告,會被默認加入同一個叫潛在消費群的社交網路。這會是一個自增長的社交網路。其實linkedin已經天天推薦你加入這個群,那個組,Fb上的好友推薦,都是這樣的類型。社交網路可能真的可以直接發一張照片和一個電話,說她就是你未來真愛,其實它手裡有一百張這樣的照片,你遇到上面的任何一個姑娘,都會驚呼這是萬世修來的緣分。

這些某種程度已經實現了,至於下一代,可以想的再極端點吧。大數據所收集的行為永遠是已發生的歷史行為,根據大數據作出的結論其實是滯後的,公布這個結論然後被更多人看到,導致趨勢更明顯,其實是馬太效應。就像微博熱詞。

但隨著各種實時監測的智能終端出現,網路傳輸速度加快,大數據可以呈現即刻的結果,所有實時的即刻的短期的反應,行為都可以變成社交網路的原點,而不再是之前那種長期的屬性。想像一下,你一個人在家看一部電影,在結局前五分鐘,你發出一聲淺淺的嘆息,嘆息被戴著的手環檢測到,這時,這個聯網的手環告訴你在這一瞬間全世界有28個人發出同樣的嘆息,然後你開始和他們聊天討論劇情。一個即時的社交網路就因為你的嘆息而瞬間形成,它和你的地理位置,讀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愛好等長期屬性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因為這一刻你們都有意識無意識的對著同一個鏡頭選擇了嘆息。

所有個人化的行為,在一個幾近無限維度的社交網路下,都變成了可衍生為社交行為的東西。之前基於長久屬性的長期穩固的社交網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更多湧現的是這些基於短時間的,轉瞬即逝的感覺,行為,思考產生的即時的社交網路,在這一瞬間開始,在下一瞬間結束。你跑步時聽著 Pentatonix 的歌(私貨,超喜歡他們),可以邊跑邊和此刻坐在 uber 上聽著同樣的歌的人討論他們的音域。 你在家裝傢具時,會向此刻裝同樣傢具的人提出問題或幫助他們解答。這個即時的社交關係可以隨著這個活動結束,當你進行下一個活動,就隨之加入了下一個網路。

在這個趨勢下,也許根本不需要六度空間,和如果你把你所有的固定的,即時的屬性都變成社交的起點,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從國王到乞丐,瞬間建立直接的社交關係。某種程度上,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也許會感到迷惑,因為當自己所有的所有都被公開後,自我和外界的邊界已經開始模糊。 想像一下,一個南極的科考隊員和他的粉絲群實時分享google glass 的視野, 這一刻,他的視野已經不屬於他自己,而我們的感官呢?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本只屬於別人的絕對私密的世界。感官的邊界被打破後,很多內在的東西,專屬的東西,也可以拿出來交流,分享,形成新的網路。

而這個理想中的網路會非常大,可以是你的生活的生活次方大。不一定是下一代網路,也許是下下代。因為我不確定如何劃分代,就先以此作答吧。

其實有的人已經想的更遙遠。谷歌已經計劃把我們的基因組上傳到雲端,也許不介意的話,在未來可以直接告訴你從基因匹配的角度,你會加入多少社交網路。

社交網路的的本原是發現共同點,所以消除孤獨。但想到在未來連你自認為孤獨的時刻,都有無數人和你分享這種孤獨感,還是蠻荒唐的。而孤獨也許會成為這世上最奢侈的感覺。

最後貼一張《Her》劇照,我不知道算好例子還是壞例子。


做過幾年社交的人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在我理解,能把現在社交產品中用戶痛點解決的就是好的社交網路,我們總遐想會有更先進的社交產品出現,彷彿要淘汰掉已有的社交產品似的,可是bbs這種產品被淘汰了么?像twitter、quora這種先進的產品形態就一定比以往所有的社交產品都強么?所以回到本質,不扯上一代下一代,我們只解決用戶的不爽,讓用戶社交起來更舒服

任何產品能解決我下面提出的問題,我都覺得是好產品

  1. 交流的真實性:溝通的三要素各個比例為 語言7%,語氣38%,肢體語言55%,所以我們通常在網路上交流是嚴重失真的,會極大的增加溝通成本。使用文本溝通的信息量是7%,使用語音是45%,使用視頻才能接近真實的溝通,但是我們日常中有多少是需要視頻溝通的呢,尤其是陌生人初次交流,更是會忌諱視頻這種模式,我曾經YY過解決這個問題的是產品可能是VR(虛擬現實)或者全息投影,這倆產品都會把現實中的溝通場景還原到線上,達到最真實的溝通效果
  2. 雙向精確匹配:就是典型的用戶配對,常見產品如交友網站、微博、SNS都有類似的功能,通常情況下匹配成功/曝光不到1%,匹配程度高低直接會影響互動效率,尤其是交友產品,比如陌陌、花田這種交流門檻很低的產品,會充斥著大量的無回複信息,這其實是種極大的浪費,在真實世界中,即便你在大街上跟人搭個訕,也不至於被不理不睬,正是因為網路的門檻太低,才導致大量的無效溝通,也因此對很多用戶產生了垃圾騷擾,這個問題會隨著技術手段如大數據挖掘慢慢弱化,但是很難產生質變
  3. 內容獲取信噪比:任何一個內容型產品都在努力克服這個問題,目前獲取內容有四個維度:編輯、用戶、系統、標籤。編輯推薦是種很傳統的1.0的模式,已經淡出主流;用戶是目前最廣泛性的內容獲取方式,因為人肉過濾已經被多次驗證過比系統過濾更有效果,所以朋友圈、微博、知乎等大部分社交產品都是基於用戶的;系統通常是根植於其他維度的,作為補充用,比如豆瓣,就是推薦系統做到足夠好;標籤可以理解為豆瓣小組、百度貼吧、知乎話題,是基於某個tag下的內容獲取,當然是魚龍混雜了,且通常需要人工維護。以上的產品形態各有利弊,比如微博是基於用戶的,但是如果用戶會發一些你不喜歡的內容,那你是忍受呢還是取消關注呢?豆瓣小組是基於興趣標籤的,但是如果有大量的垃圾用戶刷貼,你是忍受呢?還是去其他小組玩?每每看到朋友圈有人代購或者微博上大量的營銷信息我就感嘆,為什麼這些人這麼不珍惜眼前的這些好友和粉絲呢,所以靠譜的人會產生高效的內容,不靠譜的人容易失控。我曾經很期待豆瓣的達羅,因為這個產品很好的結合了用戶和標籤,即你關注了一個人的某個標籤,就是內容上雙重過濾,信噪比更高,可惜達羅已死,目前仍然在探索更好的產品形態,知乎新的feed已經引入(話題+推薦)了,算是一種新的嘗試吧
  4. 用戶區隔:其實就是圈子的概念,你討厭不喜歡的用戶評論你、出現在你的首頁中、私信你,但是產品在成長過程中會帶來大量的」劣質「用戶,當他們出現在這個產品中,就帶來了」噪音「,垂直產品或者興趣群組是大範圍內做了用戶區隔,但是在產品中或者群組內又要克服這個問題,總之就是不停的上演劣幣驅逐良幣的循環。我曾經也想過這個問題,是否可以嘗試做大範圍內的區隔,比如:屏蔽掉未成年人、只允許出現跟我有共同好友的人、只允許出現財富1000w的富人、或者產品建立一個用戶等級,用戶可以任意選擇等級進行屏蔽等等。。。當然,這些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兒
  5. 線下社交的便捷性:回歸到社交的本質,真實生活才是社交的場所,當你跟面前的一個人聊天,或者你想搭訕附近的一個人時,你可能需要對方一個更詳細的資料作為背書的,我認為互聯網應該更加提供線下的溝通效率,而不僅僅是給線下創建渠道。google glass和電影Her已經在告訴我們未來的線下社交方式了,比如你可以實時查看他的社交網路,了解他喜歡什麼,以便更好的跟他進行溝通,我相信這類產品離我們不會太遠


關於下一代社交網路,我倒有些跟大家不同的看法。

大家分析目前的社交工具只是提到社交方式,而沒有提到社交內容。

什麼意思呢。

微信是以 QQ 在移動端的繼承者、簡訊的替代者出現的,陌陌是以附近的人和興趣作為切入點的陌生人社交。

你會發現,實際上在 QQ 時代,熟人社交已經存在;在 BBS 時代,陌生人社交也已興起。再往前追溯,前互聯網時代,定期的聚會、電話、通信也都是熟人社交的工具,而四處可見的線下興趣組織(天朝不就算是很牛逼的興趣小組創立的)、論壇也是陌生人社交的工具。

嚴格來說,這些社交方式只是形式不同,變得更加高效了。原本我跟紹興的遠房表妹聊天需要發電報,現在可能微信喊一聲就行了。

之前存在的,並不能算是革新。而社交內容的變化,我個人理解,才是目前互聯網正為社交帶來的劇烈革新。

微信只是用來像過去發電報一樣溝通文本信息嗎?並不是。微信可以讓你發圖片、講語音、視頻聊天,可以拉個群更多人同時聊天,可以在群里發紅包大家去搶,可以快速轉賬,可以喊朋友一起玩遊戲。因此,微信改變的不僅是原本就存在的熟人社交中信息溝通的部分,而是創造了更多社交場景,提供了更多想像力。比如工作上可以用微信群開會、比如教育和諮詢方面可以用微信群講課、比如工程上可以通過微信的視頻功能來遠程協助、比如生活上快速 AA 餐費和活動費。

陌陌和豆瓣小組也只是交友聊天嗎?並不是。對有強烈興趣驅動的陌陌群或者豆瓣小組,它們提供了組織聚會、拼車拼人、報名填表等能夠協助活動順利進行的功能。陌陌也因為前所未有地對人進行了標籤化和信息化(前互聯網時期顯然是很困難的),所以這讓需求的對接變得快捷高效。大家並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是打發時間,或者只是喜歡同一本書、同一部電影、同一個主義的人。在這上面找工作、約炮、請家教、找同伴等等,都變得可行。嘟嘟美甲的第一批用戶就是我們從陌陌上找到的,因為你能快速篩選出「附近」和「愛美的女生」這兩個條件。

一言以蔽之,當今的社交平台正在做到很多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情,它們改變的不僅是社交本身,還有我們的生活。

你可以想像下,你現在的生活有多少是被社交網路影響或者有社交網路參與的,即使不多,也顯然是有程度在增長的趨勢。

所以我不敢說下一代社交網路會是什麼形態,但我能大膽預測下一些變化趨勢:

1. 社交活動本身的更多需求將會得到滿足

現在的微信已經能完全滿足信息溝通的需求,但在其他的需求上還只是剛剛開始。在 VR 、AR 成熟後,熟人之間可以就跟面對面一樣交談和溝通,也當然就可以足不出戶大家聚會、玩遊戲,甚至還有情趣用途。(打敗微信的將是怎麼樣的一款產品? - 劉飛的回答)

2. 人的信息化程度將會大大提高。

現在的陌生人社交除了提供純粹的交友,實際已經在我剛才提到的約炮、找工作上開始發揮作用。而一旦對人的信息化做到足夠成熟(比如,對人的能力、品格、興趣、經歷、信用度等等的記述足夠真實),又將大不相同。

我是職場新人,可以快速找到想諮詢的前輩;我是愛美的女生,可以快速找到私家美甲師和美容師;我是學生,可以快速找到能請教的老師。等等。

可能附在人身上的,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標籤,將有更多更全面的數據可供參考。有時候我常想,在地鐵里擦肩而過的可能就是小學隔壁班的同學,高鐵上同車廂的,就有你一直想結識的前輩,而樓下住的,其實跟你居然有 70 多個共同愛好。

未來,也許通過雲數據的處理,你都能知道這些,並且通過全息技術,甚至能看到每個人頭頂上都浮現他的某些信息。這感覺多奇妙。

3. 陌生人社交會變得更有價值,甚至改變社會協作方式。

說到現在,你大概能想像到,其實除了家教、上門服務、私人定製、約炮等這樣的一對一服務,更多的服務、資源整合、人際協作,都可以在強大的信息化前面變得容易。

再多想一步,傳統的社交在工作中有哪些意義?或者說,所謂內行,他在社交資源上的價值主要在什麼?當然就是在他擁有大量的資源和渠道。你要做手機,我能幫你聯繫到晶元廠家、硬體廠家、代工廠家,能幫你找到工業設計師、硬體工程師和測試工程師,這是我的價值。

在未來的這種形式可能會有大的改變。所有的能提供資源的人和團隊可能是打散的,不一定在生態圈裡搞得錯綜複雜。所有廠家和技術人員,都完全可以是自由職業者。

也就是說,未來信息化社會的協作方式,真的有可能是以項目和任務驅動的,而非以組織和僱傭關係驅動的。要做一次手機,我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所有的角色,可以立馬開工。成功了就續約,不成功就散夥。

實際上在超大規模的公司里已經初見倪端,很多人和資源都是項目驅動或者產品驅動的,由於公司掌握著詳細的人和資源的信息,所以這種形式能夠運作。在未來整個社會的人和資源都變得有條理、有足夠的量化程度後,也完全是可行的。

瞎說了這麼多,希望大家能看懂我在說什麼...


要說社交網路,一定得回溯人類社會關係的變化,洞悉影響社交行為的各種因素,才能說下一代該怎麼走。

大概是在一萬多年以前,老祖宗們還光著屁股在非洲大草原上狩獵為生的時候,社交活動就已經出現。一隻性發育成熟的猿人祖宗向一隻貌美如花的母猿示愛求偶,爬到枝頭撅著紅彤彤的屁股跳著只有他們看得懂的舞蹈,然後天雷勾動地火,基於種族延續的血緣關係誕生了。在原始部族,社交幾乎都是基於血緣關係展開的。

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文明的發展,有了部落,有了國家,游牧狩獵的老祖宗們學會築巢建屋,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地緣關係的社交從此開始。在這以後,為了社會族群的有序發展,社交活動開始有了規範,有了行為準則,即禮儀。地緣關係和血緣關係相互滲透,構成了以宗族鄉里為基層單位的農業文明時期社交行為。

雖然在農業文明時代主導社會關係的是血緣和地緣關係,但是還有兩種關係是不容忽略的,分別是:

第一:業緣關係。農業文明自給自足的生產關係註定了不會有更精細的社會分工產生,此處所講的業緣關係是基於國家需要——戰爭防衛所產生的戰友關係。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除了詩經,中外有許多的文學作品都在歌頌這種偉大的基友之情。業緣關係除了合作外,還有領導與被領導、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等形態。

第二種:學緣關係。

學緣關係在農業文明時期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中國科舉制度出現後,這種師承門第關係的強大到一度可以左右國家發展的地步,我大天朝在宋明清時期這樣的破事兒不勝枚舉。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業緣關係逐漸開始佔了主導地位,特別進入電氣化時代後,通信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電報、電話等即時通訊技術使得人類的交流更為頻繁,每個人可以在單位時間內維護的關係數量可以更多了。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文明進步再次推動了教育體系的變革,現代教育制度也應運而生,學緣關係的地位也有顯著提升。

再之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人類社交活動的顛覆性突破。從最早的BBS時代,到現在的WEB2.0,時間和空間對人類社交行為的阻隔被徹底打破,點狀的、現狀的社交行為也進化為網狀的社交行為。新技術的誕生,也推動了人類更加自由的社交活動——基於趣緣關係的社交關係自此開始發展壯大。

基於趣緣關係的社交關係有以下特點:

無用性

非即時關係

自由發生

說了這麼多終於要扯到正題了,社交網路的發展。題主所講的社交網路,應該是指基於個人社會關係的網站或者應用吧。典型代表有:

Facebook:學緣、趣緣為主

人人網:學緣為主

Linkedin:業緣、趣緣為主

微博:趣緣為主

QQ或者微信:具備社交屬性的即時通訊工具,趣緣、學緣、業緣、血緣的綜合體

陌陌:地緣、趣緣為主

Same:趣緣

我曾經在有一個關於Same應用的回答中說過:Same是目前我看到的最接近下一代社交網路的產品,符合趣緣關係的三大特徵,但是瓶頸也是顯而易見的。基於趣緣關係誕生的弱關係社交如何維持,如何通過趣緣關係的運作實現商業變現,這些都是Same團隊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說說我眼中的下一代社交網路,無關技術,可能是手機的,也可能是電視的或者更多的設備:

基於趣緣關係的弱關係社交

自由人的自由社區

無用的無意義的


已經連上的遲早玩膩,還沒連上的想法連上


案例:社交網路的演進

SNS產品有三個重要的要素:用戶、關係和內容,豆瓣網和大眾點評網是側重內容的社區,人人網和開心網是側重關係的社區,並且人人網和開心網的關係是強關係,家人、同學和同事和朋友等,側重雙向關注。接下來的微博的關係是弱關係,側重單向關注,社交網路的下一步會出現什麼產品呢?最近新出一個概念:彈性社交網路,它是利用手機的移動特性和位置定位功能,為用戶與正身處其周邊的人(陌生人)建立起一個「臨時的社交網路」。這個網路中的每一個點(用戶)都會隨著位置的遷移而發生變更,故謂之「彈性」社交。可以看出,社交網路的演進步驟:強關係—弱關係—零關係(陌生人)。

不妨思考一下,SNS的核心在於用戶的社交關係圖譜(SocialGraph),不管其關係是強關係還是弱關係,以關係為主的SNS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將會是什麼?答案是興趣圖譜(Interest Graph)。

美國知名財經專家Om Malik在其博客上發表了關於下一代社會化關係網路的觀點:興趣圖譜,即社會化圖譜的細分。

他推測,在不久的將來,在原來的一個宏大的社會圖譜中將會出現許多細分的社會化圖譜。興趣圖譜受矚目,更貼近用戶需求,他解釋說,我們的朋友並不一定是各種信息源的最佳推薦者。我們也許會有一個朋友,他和你對音樂的品味幾乎一致,但他對電影的觀點恐怕是你很難恭維的。因此,他建議下一代的社會化應用是基於社會化關係網路的興趣網路。這也解釋了輕博客出現的原因,微博關注的是人,輕博客關注的是話題。例如,美國的一家創辦於2011年的正迅速成長為受世界矚目的圖片視覺社交網站Pinterest,為用戶提供在線收藏和分享Pinterest視覺藝術圖片的服務,國內已有數十家跟隨者,Pinterest也是興趣圖譜服務的典型代表。


1)由興趣圖譜向社交圖譜的轉化;

2)從線上交互向線下交互的轉化。

當然這樣的轉化都不是完全的。

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孤獨。

在有生之年幫你尋找到一幫真正志同道合的人,通過和這些人的交往建立和世界的緊密關聯感。

幫助你維護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關係。


基於硬體的社交:

之前看到一款智能硬體產品, 貓兒耳機, 戴上以後可以分享給同樣戴著貓兒耳機的人群。社交不一定就是圖片和文字, 甚至是共同的喜好,可以通過硬體設備來傳遞、影響。

這給我一種啟發,可穿戴式智能設備, 會重新引起人類社交活動的變革。 社交以人為本,可穿戴式設備會作為人類的輔助,擴展社交體驗。

大家可以盡情的在評論下方想像一下這樣的智能硬體,開一下腦洞。


成熟標準的社交網路目前以facebook和Qzone兩種產品為代表,通過實名和非實名的關係鏈鏈接整個社交網路的ugc內容,用戶在社交網路中獲知信息幾乎主要的模式來自於社交圖譜,隨著關係鏈的爆棚,以及大量ugc內容的出現,信息騷擾和篩選成為了用戶比較困擾的難題。每天看到我新的較大動態數字,點擊去瀏覽半天結果對我來說有價值的內容幾乎不存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是脫離底層用戶之後,成熟的中層、精英用戶越發對以社交圖譜為核心的產品模式有叛逃的趨勢。

微博的出現讓這樣的人群有了自己活躍的空間,他是典型的興趣圖譜導向,我所關注的內容都以自己的興趣圖譜為主,當然也不可避免融入一些個人的社交圈子關係。個人看好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是基於挖掘用戶的ugc內容和操作行為分析用戶的興趣圖譜,根據興趣圖譜去提供信息內容,同好人群。

在當今浮躁的社會當中,社交圖譜的人往往比興趣圖譜更加大眾,但是往往好的興趣圖譜相對粘性更強,忠誠度和轉移的門檻更高。類似的產品規模可能並不一定高,如知乎,豆瓣,Pinterest;但是從ugc內容積累,社區沉澱來說往往更有價值。


夏日大作戰裡面的 OZ !!


在可預見的未來,可實現神經通信的感測器將成為社交網路的IO端,真實的互聯網強姦將會誕生。黑客們將通過社交網路篩選心儀的美女,控制她的智能終端和神經系統的通信。通過社交網路發送神經指令讓美女出現一系列生理反應,黑客們通過自己的神經感測器接收美女的生理反應的反饋,黑客們的神經感測器將根據美女的生理反饋向他們自己的相關神經元傳遞信號,在大腦中模擬出完全真實的生理體驗全過程。除此以外,社交網路的正常通信也將以類似神經通信的形式進行,你女朋友告訴智能終端「kiss you」那麼你就會真的感覺到被吻了,並且還會聞到你女朋友吃了大蔥包子沒刷牙的味道。╮(╯▽╰)╭

新的社交網路和神經通信的結合,將會成為我們超越語言的,顛覆性的信息交流方式,因為我們通過分享神經信號能比語言更準確高效的傳遞情感和信息。人類的語言能力將會退化,未來我們都將變成啞巴。╮(╯▽╰)╭


答案非常廣泛的一個問題,下一代的社交網路到底會是什麼樣?或者說未來的社交網路到底會是什麼樣?在此我非常欣賞樓上幾條大家非常推崇的的答覆,他們完美的詮釋的未來社交網路的技術,構造以及規模。讓我了解到了何為科技何為網路的思維模式。可是我想闡述的個人想法或許更小而化之,更能讓大家容易理解。

社交網路,顧名思義一定要建立在社交的基礎上。所以我認為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在當下這個社會到底是人類需要社交網路來為自己的生活補充能量還是我們人類淪為了社交網路的運營動力。因此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未來的社交網路要為我們帶來什麼。

麻省理工全能女教授Sherry Turkle2012年在TED的經典演講《Connected,but alone?》中曾說過,在1996年作為一位心理學家能使她興奮並且認可的是,人類可以在虛擬的網路平台中能從不同的方面以及角度角度認識自己並且可以改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時間遷回2012年,她仍然著迷於現代化科技,但是她同時也確信越來越先進的科技社會也正在將我們帶入歧途。

我們依賴於網路,就像我們依賴於手機,這無形之中就形成了自我的一種「獨處」的生活模式。我們期待社交,期待與別人進行溝通,但是往往我們也只喜歡與自己興趣相同有一樣愛好的人一起玩耍,從而我們可以控制我們自己的精力去經營我們擅長的事情,有人說這叫揚長避短。可是從未想過的事,長此以往我們也漸漸的隱藏了我們自己。每當在自己不適應周圍環境或者無法從彼此得到更多的時候我們會依賴於網路,喪失了交流的能力。為什麼大家連開口跟人交流的能力都沒有了?我朋友告訴我:「因為面對面說話是實時性你沒有辦法控制你當下說出的話會給他人造成什麼麻煩或者會給自己拉上什麼麻煩,而通過工具則是可以進行編輯,我可以讓別人看到的我就是最完美最想呈現給他人的我。」但是我想問的是通過你用手機發出來的一句句拆開來的話真的可以整合出一個能讓別人真正了解你的內容嗎?我們擅長於自欺欺人,通過社交來逃避現實中的面對面交流甚至於更多的時候你會感到一種「沒有人願意與我互訴衷腸」的自卑感。因此我們更願意發朋友圈,發微博來贏取別人的評論,從而體現出自己的人氣。或者說這就是一種「孤獨感」。

社交網路說到底充其量是生活的催化劑,當它越來越新穎的同時我們似乎也越來越會逃避,所以要我說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會是什麼樣,我更希望是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是不要變成什麼樣,不要變得讓我們越來越遠離人群,不要讓我們通過簡單的數據傳輸進行聯繫。改變革新,而不是一味的通過線上或者說手機與手機之間的交流來代替我們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我希望可能是引導。


web2.0的時代,是頁面與頁面的交換,在互聯網上,我們能看到的是,對方提交的評論框,網頁,圖像文字。

下一代社交網路,將不僅僅局限於這些。例如LBS應用的發展和推廣,我們可以利用社交網路,交換彼此的位置,去尋找和相遇。又例如社交網路上如果開始支持很多新功能,而且還貼切生活,隨著網路應用開發的發展,這裡儼然會成為另一片「世界」。

web3.0的時代,有人提出其特點是數據與數據的交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產生出很多獨有的,屬於自己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在新的網路時代裡面,將有可能被利用得到。當然,用戶隱私和安全還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正如前段時間看了一條新聞,美國FBI,打算通過分析社交網路裡面的各種用戶內容數據,來推斷社會未來,預防恐怖襲擊等等,但是由於涉及隱私和人權相關問題,所以不少人持否決態度。


下一代社交網路將會出現分層。

我是一名QQ用戶,自預初開始便入了這個大坑。

期間嘗試過人人網,新浪微博,乃至現在的FACEBOOK和Twitter,但是又離開這些站點死守那隻小企鵝。

原因?一個圈子的存在,那便是二次元,在具體一點兒的話,便是語言cos.(以下簡稱語C).

QQ的門檻相當低,你可以什麼在個人簡介里都不填或者瞎填一氣,在二次元中,那便是一個自己原創的人物形象或者一個既存的文學形象的資料.換言之,如果你注入的信息十分簡潔。對用戶如此鬆散的管理方式為QQ提供了成噸的用戶(設一個成年人的體重為70kg,just a joke:)),為不法分子提供了詐騙的目標與渠道,同時也為文人志士中二病以及二次宅遊戲宅等提供了一個戴著面具自由創作發表觀點結交的廣闊平台,進而湧現的小說,戲劇作品都是語C玩家的熱忱。

這樣的文字遊戲有著很大的魅力,如此這般一個人與人的遊戲很快便讓許多陌生人成為了朋友,成為了彼此生活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二次元於是成為了一部分青少年【就我3年來淺薄的觀察,主要是16~18歲的學生,其中女生佔多】無法拋棄,無法離開的一部分。

同理,百度HI也可以被認為"低門檻"的社交網路。

這有可能落在列位經驗世界邊緣之外了,真正離不開網路的人不是山口山等網路遊戲的骨灰級玩家,而是那些孤獨的少男少女們,對他們而言這有可能是個惡性循環。喜歡角色扮演喜歡文學創作的心在當今的高中往往得不到認可,拳腳亦得不到施展,往往會遭到老師同學的否定,進而成為小眾。與家長爭吵,孤僻,不合群在家捧著電腦,在外握著手機的他們有時亦被烙上「網癮」的標籤。在此,希望列君可以思考一下這樣一個群體的出現是因為什麼,我們真的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筆者注

但是,願意將自己的群名片改成一個並不存在的人物的用戶並不佔多數,在我的班級里,語C玩家只有我一個人,再帶上隔壁的兩個班級,我是那個1/75,粗略算來,也就是那個1.3%。在這個圈子裡,我從10年的新人到14年的老玩家(4年對這個圈子已是相當耐久),每年都能看見新加入的新人。可見,語C這個玩法會續存下去,這1.3%會繼續續存下去。下一代,QQ這類歡迎形象模糊的用戶的"厚面具"社交網路會繼續存在,但由於屢屢爆出的網路詐騙世界,該類社交網路不是很可能繼續壯大。

社交網路的初衷便是幫助人們建立現實中的朋友,隨著網路實名制一類政策的推行,支付寶餘額寶等理財軟體將我們的錢包和網名綁在了一起,初衷的回潮帶來了"微信"的大熱。騰訊也知道自己不能靠那個1.3%吃飯(假設企鵝知道我們的存在),然後那兩個小氣泡便黏上了你的手機號。成了,這是一個真實的社交網路,再也不能扮妹子求包養了。

與QQ不同,微信這類的社交網路和facebook有點兒像,沒有了QQ秀,取而代之的時"距您只有5公里"的字樣。有沒有種無處可逃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讓我們不再感到孤獨。透過屏幕我們可以觸摸到更加真實的彼此,方便的更新方式讓用戶向別的用戶傳達"嘿,我還活著呢"的信息。

這樣給人一種充實感,就算已經是混的熟透的好友也會看看彼此的照片牆,讓熟悉的人更加熟悉。

微信的快捷便利卻是十分可靠的交友模式讓陌生人變成了熟人。「約炮神器」(雖然我沒搖出來妹子過sad)做到了用QQ做不到的事兒。

說明了什麼?與當年"交到世界另一邊的朋友"不同,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會鼓勵人們認識身邊的人,並且讓如此這般"短兵相接"版本的"赤裸裸"社交網路成為主流。

面基變得更加簡單,續存網友之間關係更加簡單,社交網路這個大坑,會有更加多的人去填。

拓展→關於語C這樣的東西,百度百科裡的詞條寫的相當不錯,可以用作淺嘗輒止的參考。


人腦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


線上轉線下。在線上結識,在線下交往。


下一代社交網應該是可以解決中國目前比較匱乏的個人信用體系。


要淘汰既有的http協議,非常非常討厭現在的single page app,html的設計初衷是非常純粹的報文傳送,結果添加了越來越多的非語義標籤,添加了繁冗的樣式屬性,還添加了腳本javascript,

以至於今天腳本開始追求框架化,mvc分離,瀏覽器不再是""瀏覽",而成為了「載入」

從技術上來說,只要帶寬支持,瀏覽器規範,b/s,c/s是沒區別的,

但是從商品的形態來說,報文信息與出版物是一個東西,

處理信息的應用工具是另一個東西,

現在的問題就是,做一個應用網站,80%的精力拿去做最次之末節的展示問題了,一個網站首先不是好不好用,而成了好不好看的問題,因為瀏覽器通過html+css+js極其蹩腳的方式來實現應用,無論在開發和用戶使用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而假如做信息出版方面的使用,html明顯的違背這個職責了,請問footer算個啥?header算個啥?

未開是app吃點web,還是web吃點app,還是仍舊目前這種半桶水情況?


社交網路有個隱形的規則:如果你在現實中找到了那個人,遊戲就終止。

那麼,你知道遊戲該怎麼發展了。

ps:目前我正在考慮如何布局這個遊戲,歡迎感興趣的人類加入。


先說明:不一定是下一代。

如果加入AR,倆人相隔千里,如在眼前,會不會很吸引人?

當然,我認為這並不是顛覆。


推薦閱讀:

2016 年中國互聯網界發生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如何看待微博紅人 @全真道士梁興揚?
如何評價比鄰、陪我、桔子熱線等的陌生人語聊軟體?
如何看待現在的快手主播?
垂直社交網路的意義是什麼?

TAG: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