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為什麼不分real和true?

如題,中文為什麼形成了這種一詞多義的所謂高語境?是因為中西方觀念有什麼不同之處?或者受到什麼環境差異的影響?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我提問時寫的太簡略,給噴子們留下了機會,看了很多回答都是在沒有明白我在問什麼的情況下就開始瞎噴。不過還是有一個答案很專業,讓我學到一些東西,但其實也沒有解答我的疑問,所以我再具體說一下。中文的一個真字可以表達real和true的兩種意思,反觀中文分不同字表達的都是一些不包含具體意義的詞,比如「的、地」,「作、做」,還有像一些答案里提到的「叔叔、舅舅」之類的。英語的很多變化讓語言表達更簡單,而中文的很多變化其實讓語言的運用更複雜。在我的理解某個事物的發展變化應該向降低使用成本的方向,英文是基本符合這種理解的,但中文卻走上了所謂「高語境」的路,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覺得一對特定的近義詞在特定的語言中是否區分是有隨機性的,不見得能見微知著。

你看英語還不區分「米飯」和「水稻」呢~


怎麼就不分了?英文里real對應fake,true對應false。中文裡真假和對錯也是兩組不同的概念吧。


分啊,怎麼不分,一個實,一個真


一詞多義個屁。那這個親戚稱呼……


完全隨機啊,一詞多義完全在中文英文德語中普遍存在啊。


中文也分,不僅分,還分很多種

對錯

真假

是非

曲直

虛實


因為你中文可能還不太好……「真」和「實」是兩個概念。


英文還不分自由和免費呢。

上次我問一個妹子:are you free?

現在我躺床上回答這個問題。


來來來你讓英語分一下大姨小姨姑媽姑姑舅媽,叔叔伯伯堂叔堂伯舅舅姨父,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叔伯堂兄弟姐妹,姨侄親侄舅侄外甥。


看過一篇回答,內容是說一個人的外語是受限於他的母語水平,因為外語水平是不會高過母語的,所以母語的高度決定你外語的高度。


因為中文不是外來語啊。

中文裡有幾個梵文詞、日語詞,看把中華虛無論者急的呦,國將不國,乾脆亡了算了。

要是中文和英文似的,一個「真的」還有兩個語系的表達,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語系的讀音,多少人會不想活了?

日語算高語境了吧,一義多詞還不是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因為被好幾種外來語碾壓過啊。高低語境在這方面沒太大關係。


真正和真實啊

真正的男人,real man

真實的故事,true story


real 真正的

true 真實的

我以為中文是區分的?題主?


true對應漢字"真",

real對應漢字"實"。

並沒有不區分。

再者單憑這件事情並不能體現中文高語境,只是一個個例,不要隨便以小見大。


我自己是研究虛詞的跨語言比較的,對類似一詞多義的現象我從純語言學的角度考慮過,但是文化層面的解釋就不是很清楚了。

漢語和印歐語系的一些語言相比,確實一詞多義的程度會更高一些。而印歐語系內部,我們熟悉的英語又比其他印歐語如法語、葡萄牙語等一詞多義的程度更高。

以漢語「就」為例,其語義豐富程度簡直令人髮指,你覺得這個詞可以表示時間短如「我馬上就來」,但是換個重音它又可以表示時間長,比如「這兩個地方離得太遠,一來一回就得五十分鐘」,除此之外「就」還可以表示各種各樣語氣;英語Just也如此,其多義程度隨意翻開一本英語詞典就可知道。然而其他語言比如荷蘭語、法語、葡萄牙語、德語等,相應的詞的多義程度則很低。

An inspection of contemporary dictionaries reveals that the semantic profile of JUST displays a much richer degree of polysemization in English than in other languages, as many of the twenty-five nuances recorded in English are not attested in many of the cognate terms. The analysis of nuances allows identifying more encompassing senses within which individual readings may be ingrained, but nonetheless the overall number of senses remains larger in English than in languages such as Dutch, French, German, Italian, Portuguese, Rumanian, Spanish or Swedish.

把漢語、英語以及這些語言放一起來看的話,可以看到也許多義程度的高低和詞的形態變化的多少有關。

先看所謂詞的形態變化。漢語是孤立語,缺乏形態變化,意思是表示時間(過去、現在、將來),表示體(完成、進行)等這些語法意義的形式都不附著在動詞本身,不通過動詞的變化來實現。比如「我取東西」,「取」無論發生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任何變化。但是英語等其他印歐語不同,他們的詞的形態變化比較豐富,fetch, fetch-ed 就直接顯示出時態。

詞的多義程度高的那些語言往往都是些孤立語,比如漢語、越南語、壯語等,這些語言缺乏形態變化。詞的多義程度低的那些語言,也就是那些翻開詞典各個詞後面附的義項都比較少的語言,往往都是屈折語,比如印歐語系諸語言。而這些語言的形態變化非常豐富。

缺乏形態變化的更易衍生出新意義新用法,因為一個「裸詞」更容易直接和各種語境下相鄰的詞語產生語義整合;相反,那些拖拽著各種詞綴的詞想要吸納語境義,或者產生新義,顯然都要麻煩得多。

至於為什麼漢語是孤立語,為什麼德語就是屈折語有那麼多詞形變化,跟思維與文化有怎樣的關聯,那就是個更大的題目了。


這兩個明顯不一樣吧,看看true的同源詞betroth之類,明顯更多主觀性在裡面,更接近誠實忠貞之類的意思。而real則更客觀一點,更傾向於只是指代事物間是否客觀上符合印象。


首先你問題的問法不對,把兩個領域的問題當做一個領域的問題了。

一般來講當我們說漢語是高語境語言的時候,這裡的語境兩個字是指語境文化。

這是我直接百度的詞條,你想知道更多的語境文化成因的話可以自行搜索,在這裡我試圖貼一篇論文的鏈接但是沒成功。再然後你問中文的真為什麼不分real和ture,這個涉及了我知識的盲區,我無法給出回答。但是你的問題補充中舉的例子是錯的,『的得地』是虛詞,具體區別和其作用請百度。做、作的意思也不一樣,不是你所說的【反觀中文分不同字表達的都是一些不包含具體意義的詞】。


英文水平高於中文,步子大了扯著蛋了


這個坑本人掉進去過一回 ,想起來都尷尬。

情景如下:

某天本人和男票及他朋友見面寒暄,對話如下:

[男票朋友]—...so where r you from?

[我](心想他知道我是Chinese啊)那麼—Pekin!

[男票]—not really!!

[我]… … …(什麼?不是真的?!!當時的心裡活動:尷尬!!怎麼不對了?!我真的是從北京過來的啊,來之前在北京生活了小十年,我家也在北京啊…我一直這麼說的啊...糾結...鬱悶...是指我撒謊嗎?!!...還是問我出生地?老家?...我沒有撒謊!唔…好難堪)

[男票朋友]蒙筆臉ing...也被我的表情弄到尷尬

[男票]著急—...your hometown...

[我]—恍然大悟....

這個情景對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因為當時耿耿於懷的是那句not really!!啊啊!雖然表面鎮定,可內心翻江倒海啊~難過自己男票居然當面指責我在撒謊,好丟面子好尷尬啊!暴走。。最後憋不住了等朋友散了趕緊拉臉指責男票,男票更蒙筆啊,直說冤枉,沒有說我撒謊啊,特無奈。

所以事實是:

我英語學的糙,填鴨教學出來的,只記得當初記單詞的時候real真實;true真實。

你妹啊怪我中文不好咯,覺得這不是一回事嗎?!

可惜就不是這麼回事!!

好丟臉。


跑個題。粵語里 啱 有正確/對的意思,而沒有真實的意思,比起 real 更接近於 true (然而最接近的是 correct?)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E5%95%B1

至於為什麼普通話里沒有?同意 @王贇 Maigo 的回答,或許就是巧合而已。


推薦閱讀:

學習多年法語如何進一步學下去?
綜合語中複雜的詞形變化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漢語四聲沒有「^」這個聲調?
為什麼中南半島上只有越南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韓語的人名地名是如何寫成漢語和日語的?

TAG:語言文化 | 漢語 | 詞語 | 漢語辭彙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