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測量山的高度?
在現代科學沒出現之前,古人是如何測量山的高的?比如古代人們就知道泰山的高度高於蒙山,事實上這兩座山的高度僅差300多米。古時候他們就知道「登東山(即蒙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中國很久以前就有測高的工具。
一種叫「矩」,就是「規矩」的「矩」:
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周公曰:大哉言數。 請問用矩之道。
——《史記·夏本紀》
商高曰: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
—— 《周髀算經》
「規」是校正圓形的工具,「矩」就是畫方形的工具。
「偃矩以望高」,是指把矩的一邊仰著放平,可以測量高度。
還有一種叫「表」,也就是圭表。
最早的圭表就是「立竿見影」裡面的那個「竿」。周朝的時候人們發明了專門測量日影的土圭,「土」是量度,「圭」是尖頭的玉器,傳說周公曾在陽城樹立表圭來測量冬至日與夏至日的日影,來確定一年的天數和季節。古代人們還用圭表來測定方向和丈量土地。
說到測高就不能不提到劉徽 (約公元225年—295年),他的《海島算經》是一部關於測高望遠之術的專著。
度高者重表,測深者累矩,孤離者三望,離而又旁求者四望。觸類而長之,則雖幽遐詭伏,靡所不入。
——劉徽《九章算術注·序》
就是說,使用多次測量傳遞的方法,就可以測量出各點之間的距離和高度差。
《海島算經》共有九問,其中就有關於測高的問題:
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後相去千步,令後表與前表三相直。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與表末三合。從後表卻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三合。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 答曰:島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術曰:以表高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除之。所得加表高,即得島高。求前表去島遠近者:以前表卻行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除之,得島去表裡數。
古希臘的學者泰勒斯(約公元前624年-約公元前546年) 在很久以前也用過類似的方法,測量出某座金字塔的高度為134米:
(以上兩圖均引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三角測量)
十字儀(cross staff)廣泛應用於歐洲中世紀晚期,是當時最重要的測量工具,就像這樣:
但最早的十字儀有可能是中國發明的。
「陳王寵有強弩數千張,出軍都亭 。」 ——《後漢書》
"陳敬王寵善弩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為經,三小為緯,萬勝之方。然要在機牙,其射至十發十中,皆仝孔。"
—— 華嶠《後漢書》
千年以後,沈括終於理解了劉寵神射的奧秘:「天覆地載」指的是雙手握弩的姿勢,一手在前一手在後;「參連為奇」指箭鏃在刻度上的相對位置,這個位置取決於目標的遠近,這樣就能合適地確認目標的仰角。「三經三緯」是設在一個框架上的三條橫線和三條豎線,射手利用十字網格就可以上下左右地瞄準目標了。
這一原理與用相似三角形測量山高的原理相同。由「數千張」可知,在東漢末年,劉寵已經了解了十字網格的測量功能。
「予頃年在海州,人家穿地得一弩機,其望山甚長,望山之側為小矩,如尺之有分寸。其原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擬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之法也。」
——沈括《夢溪筆談》
奧斯曼向東擴張的一個副產物是促進了西歐測量學的高速發展。拜占庭學者與手稿的流入引進了新的地圖觀念,恰好人們被迫轉向西方的貿易路線,於是出現了新的測量手段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Martin Waldseemüller(1470-1520)設計了這樣一個測量方位、高度和水準的多測計:
這個儀器也是經緯儀的原型。
參考書目:
宋鴻德等《中國古代測繪史話》
任繼愈《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查爾斯·辛格《技術史》第3卷
我只知道中國古代修仙 飛翔測量 就和mc創造模式一樣
大概這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白雲石直接和稀鹽酸不反應,粉末就反應。是因為白雲石太緻密了嗎?
※地震中失蹤的人去哪了?
※和石油一樣,鑽石是億萬年前的動植物形成的嗎??
※來說下你認為真正的地質學的專業課程?
※中國更少出產寶石嗎?如果是,這在地質學上有什麼深層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