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丘陵地區農業為何不能借鑒日本農業從而轉向小型高度機械化?
如題
我個人認為 主要還是個經濟問題我們湖南地區 人均耕地不到一畝 而我們正在開的日本洋馬插秧機 一台就要十幾萬 看不出在土地沒有流轉的情況下 買插秧機的必要 而且南方 大規模的國有農場比較少 我見過最大的一個號稱十萬畝 在洞庭湖邊上 原來是個監獄或者勞改農場什麼的 現在也被拆分成一個個的小農場給承包了出去
其實其他人都回答了,成本太貴,中國太窮。
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想過,任何東西都是一個套餐,要了這個就得附帶別的你未必想要的東西。
比如說農產品價格貴到天上去啊,比如說國家問你我他收非常多的稅來填平巨額補貼這個大坑啊,這時候大家恐怕就不太願意了吧。
農產品價格太低是最大的問題。
其實真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那麼消極。
老家鄂東山區,丘陵-山地地帶,現在田裡面基本上是只種植一季水稻(以前是一季水稻一季小麥或者油菜),數年前就有人買了小型的收割機、脫粒機,適用於那種長條形不足1畝的稻田使用,有些收割的水稻直接在稻田裡脫粒。而且這幾年農機有補貼,小型農機也算不上貴。至於微型的微耕機、插秧機這些不太清楚,可能有吧,畢竟以前耕地用的畜力現在也基本上沒有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農村人力成本很高,而且就特么沒有適齡的勞動力,租用農機的話成本還要低一些。
河谷沖積地帶,大中型農機使用的還是比較多。
這是我近期發的幾篇關於日本農業的文章,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農村耕地在50畝以下的,學日本農民做現代小農! 日本農村老齡化嚴重,下一代農民將是機器人! 盤點日本農民用的7大APP,有一款能讓橘子提高1倍產量!日本人能把柿子開發出100多種產品,我們卻常常滯銷!——————
首先要看日本的現狀,日本農業也出現老齡化嚴重,後繼乏力。但他們長期以來處於耕地少的局面,導致每個農業從業者對農業本身有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在裡面。所以在育種、管理技術、機械化運用、加工包裝、售賣等環節都遠遠領先於我們。
他們在一縣一品、一村一品推動下,特色農產品突出,而且日本高端農產品走向禮品化,商品化率比我國高的多。
加上日本農民階級具有相當大的權力,進口農產品即使售價低也難以與國產抗衡,各類補貼多,降低了農業機械的普及成本。
我國呢?
首先農民的技術素養不足,使用專業農機具存在困難;農技人員不足,不能有效指導農民運用;專業農機維修點不足,出現故障比較麻煩;農產品售價低,投入產出比不高。
日本的機械工業發達,創新應用非常多,就連稻草人都研發出機器人來,下圖是秋田縣立大學正在開發一個機器人稻草人。
上面這些答主大概都沒去過農村吧 剛好上個月我回家了一趟 我家鄉就是典型的南方丘陵 安徽省黃山市 已經有很多小型農業機械了 就連半山腰的一快水田都有 前面說什麼划不來的 人力便宜的 其實人力真不便宜 本地小工200一天 請個公司來收割插秧什麼的也就是200到300一畝 所以現在連山裡農民收割都是請公司里開機器來 我還請教過山裡親戚 他們說以前人力弄 要請村裡人吃飯 要弄幾天 還不如現在用機器呢 所以題主說的這個情況並非現實 現實是目前已經是在學日本人了
另外建議經常去阿里上看看 我因為喜歡農業 經常上去搜各種工具 現在山東產的那些小型的農機 很便宜的
沒錢還是,地塊小,大規模上機械農民支付不起,在一個就是小農思想,我的老師以前參加過南征北戰,有些農民那真實一個小麥粒一個小麥粒和你算。我沒去過日本,但聽高中在日本留學學長說過,日本農民就是比較富有的。再有就是農業機械是個很複雜單位東西,不是想的那麼簡單,對象不是流水線上的標準間,是每個都不同,每天都不一樣的生物。耕地不同土壤適合不同的犁,單靠個人力量太難了。為什麼每年一號文件都是三農,充分說明不重視,這是個見效慢,人才少,發財機會不多,辛苦又難的東西。還是先試著把一塊一塊的地連起來吧。 還有一點就是利用率,這東西不是汽車可以天天用,就能用那麼幾天,雖然每年都熱火朝天南征北戰但南征北戰之後聯合收割機也只能庫里呆著了,不用時候還要保養,這是一大筆支出。現在這個糧食價格確實不高,農民種地不賺錢。很多地方農民種地就是自己家吃,自己勞動就夠了用不著機械。
老家農村,坐標湖北武漢,家裡田3畝,旱地1畝多(具體數據沒記得,家裡還有承包的小本本)。旱地產量不了解,田最多畝產1000斤(剛諮詢我爹,說最好的年頭是畝產1000斤,一般是畝產800斤),一年兩季,也就是年收穀子6000斤,谷今日價格1.63元/斤,一年收入9780,還不算種子錢、化肥錢、農藥錢。別提什麼機械化了,讓你種你也不會種,還投資搞機械化?每年回老家,基本看到田地都荒廢了或者被承包種植樹木,就老一輩在家種點口糧。個人認為,三個原因:第一、地少人多。第二、農作物價格低。第三、你今年賺錢了,明後年大家都按照你的模式來,然後一下賠三年。
我覺得這有歷史原因,當年沒有機械化,農民要活,分了土地。現在每一小塊,要想收起來很難。一小塊一小塊的,很難協調,很難大機械化。 但以戶為單位的小機械化確實在逐步展開,有的是農戶自己買的,有的是農忙時僱傭的。現在具備大機械化的技術條件了,可能土地還得收回集體,統一承包管理,否則成本太高,效率太低。
1.中國人力成本低於日本。2.機器種植適合平原,我國耕地情況複雜,機器不一定能做到,例如盆地,還有山坡等。3.目前我國播種和打葯等工作已經開始使用無人機了。
人多地少還沒錢
通過機械化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怎麼消化
如果中國的農產品價格有日本的貴,我甚至可以用比日本更先進的設備。我也不想用六七十的老大媽,效率低還不好溝通。最近跟朋友閑聊,再過幾年這批人去世了,我們的生意該咋個辦?目前還沒有答案
普通種植戶沒有這個經濟能力來支撐機械化。
轉型的話需要有人願意投資才行,或者政府支持。
截止到目前有17個回答只有一個回答是農民寫的
機械化生產確實提高效率,而且從業者收入也得到保障。但個人覺得南方丘陵地區不選擇學習日本小型機械化是有客觀必然的因素制約著。
首先,中國國內農產品價格是與國際價格是倒掛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在銷售價格不發生大的變化情況下,增加生產成本的事情大家要慎重。其次,機械化提高的是生產效率,生產潛力的提升不光是效率的提高,還受制於土地的潛力。在沒有成體系的提升生產能力措施的情況下,單獨提升機械化水平不一定能提高生產能力。再次,勞動力目前還算夠用,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第四,小型農機具有購置補貼,農民用的也很多,這點不要忽視。大型農機具在丘陵和水網密集地區的實用性一般目前中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雖然沒有達到科幻級別的水平,但是小型農機具的應用水平和應用技術在世界上還算不錯的,這方面要對我國的農業科研科技工作者有點信心。
淺見,勿噴其實歸根到底還是樓上某些知友說的問題,農業機械太貴了,如果有幾千畝的土地,全部機械化的成本還是可以得,因為幾千畝農場化的土地,總投入應該在幾千萬到一個億之間,但是幾畝幾十畝的土地,搞機械化,就有點得不償失了,首先,丘陵地區不儲水,要想機械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灌溉,灌溉系統的話,一千米大概在兩到三百左右,其次是機械,國產的農業機械,一般在10W到20W之間,大型的30W起,國外的就更不用說了,最便宜的也要幾十萬,售價在百萬的機械比比皆是,而且有些機械在丘陵地區也沒辦法展開作業,還需要特定的機械,這些算下來,小型耕地根本就不划算!
一個是地形限制,一個是產業化成本太高了,再一個從全國來看還是供大於求,動力不足。
謝邀。這裡就有個投入產出比的問題了。中國的農業過去一直都是國家的支柱產業,所謂皇糧國稅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根本不可能有太多財力搞什麼機械化。中國剛剛取消農業稅,給農民補貼也是最近的事情,農民只能說可以投入了,想不想投入則是另一碼事了。
窮
日本農業補貼非常高
看到報紙上說日本農業補貼的大米價格是市場價格的三倍
如果按照這個推理,日本人農業現代化也就不足為奇了。不值唄。要是能賺錢早買機器了。
地少,且銷售渠道、品牌塑造之類的問題。最終就是一句話,產品附加值太低。日本的農產品價格高的令人髮指,我們這邊幾乎不可能達到這麼高的附加值,具體原因當然是多種多樣的。
日本農業進口保護政策,大米收取高達400%左右的進口稅,使之在日本小規模農業的農民也能有不錯的收入。但後果就是日本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舉個簡單的例子,國內1塊錢一把的小蔥,日本能賣到10塊錢。
中國如果不實行農業進口保護政策,小規模農業生產者是沒有辦法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機械化的。畢竟水稻畝產千斤也就兩三千塊錢,百畝地20w,刨去成本還剩幾何是收入?推薦閱讀:
※怎麼在機械行業堅持下去?
※大眾DSG變速箱的宣傳中,對換檔預判機制有一個盲點,到底是怎麼回事?
※機械工程專業的本科生應該自學哪些知識?
※自動化將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金屬拋光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