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歷史等於德國歷史?
首先,神羅歷史不等同於德國歷史,這是比較確定的觀點;神羅不僅包括德國的一部分,還有瑞士、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蘭、比利時、洛林、義大利西班牙法國丹麥的一部分,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不是單一的德意志帝國而是由多個民族和文化構成的多重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了天主教區和新教區兩個宗教區域,但是這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區分標識,不過神聖羅馬帝國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在西歐帝國是一種普世概念,即世界上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羅馬人的皇帝,所以會發生法理性衝突,如果承認神聖羅馬帝國是德國的一部分,那麼包括在神羅內部的眾多民族和國家與神羅的關係就會變得難以解釋;事實上並非只要在某一塊兒領土上存在過就是一國歷史,正如同蒙古帝國征服中國之後的歷史我國不承認蒙古帝國是中國王朝一樣(我國以忽必烈成立元朝為中國化的標誌);
其次,神羅本身不是德國本國的成為和概念而是針對整個西歐的概念,其對應的稱呼不是法國、英國、瑞士這樣的世俗國家,而是羅馬天主教廷(教皇國),法理理論認為皇帝是獨一無二的,其劃分不是以地域和國家作為限制標準有沒有對各國之間的關係做出解釋而是針對世俗政權和教皇之間的關係,卡諾莎之辱和阿奎那都對此的回應,因此將神羅等同為德意志帝國本身就是荒謬的,也是不足提的;基於以上理由,題主的疑問是神羅與德意志帝國之間的關係以及神羅歷史與德國歷史之間的關係
謝邀。說實話題主的問題什麼意思我一開始就知道,只不過我不想從這個角度作正面的回應,因為德gun是一種信仰,而不是一種觀點,根本沒道理可講。
可是我發現不作正面回應,某些人可能真的是看不懂。說近代德國發端於勃蘭登堡-普魯士這個提法非常可笑,勃蘭登堡邊疆區是斯拉夫酋長普利比斯拉夫建立的,是一個斯拉夫人的邊疆區,大熊阿爾伯特是作為普利比斯拉夫的女婿,戰勝了自己的小舅子或者大舅子把它抓在手裡的,但是大熊阿爾伯特是阿斯坎家族,與您霍亨索倫家族什麼相干?把勃蘭登堡邊區從阿斯坎家族手裡奪過來的是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皇帝,把勃蘭登堡邊區授予霍亨索倫家族的是盧森堡家族的希格斯蒙德皇帝。你們如果打算把德國史的起源從勃蘭登堡那算起,那麼您要怎麼寫?德國的締造者是一位斯拉夫酋長?還是斯拉夫酋長的女婿?還是一個叛教的騎士團大首領在波蘭王國的領地上建立起來的普魯士公國?
近代德國尤其是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是1815年維也納最後議定書建立的德意志邦聯和各國政治需要磨合之後的產物,而1815年建立的邦聯是1803年帝國根本法帶來的德意志帝國革命的局勢的總結。1803年帝國根本法則是幾百年間德意志的等級合作制國家和邦國化路線鬥爭之後的最後產物。神聖羅馬帝國本身的歷史和法國、英國的歷史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從中世紀的等級合作國家、建立在封建制基礎上的普世性國家向近代的民族國家演變的過程,如果你單純的強調帝國的普世性而無視帝國的民族性,進而把它排除出德意志國家的歷史,那麼德意志國家的歷史就是扭曲和不完整的。
普魯士在王朝戰爭期間奪取了石勒蘇益格-赫爾斯泰因兩個易北公國,吞併了漢諾威王國、黑森選侯邦、拿騷、法蘭克福自由市,割取了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的一部分領土,但是普魯士的擴張就到此為止了,它從沒吞併過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薩克森,它也沒有對這四個大邦獲得過超過1867年締結的軍事同盟所規定的義務之外的更多的權利。巴伐利亞王國一度拒絕懸掛德意志帝國國旗,經過協商才接受既懸掛巴伐利亞國旗也懸掛德意志帝國國旗,但是巴伐利亞從沒有懸掛過普魯士國旗。符騰堡王國一度威脅斷絕與普魯士王國的外交關係,幾乎在帝國之內釀成憲法危機。巴伐利亞王國在加拿大自治領沒有自己的外交機構的時代,保持著自己駐彼得堡、巴黎和羅馬的使館。保持著自己的陸軍部,威廉二世皇帝希望參加巴伐利亞王國的軍事演習,但是遭到巴伐利亞駐普魯士使節的拒絕,因為不符合巴伐利亞王國和普魯士之間的條約關係。近代德意志德意志國家是邦國基礎上的一個拼湊的國家,絕不是從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民族國家。德意志從法律上的統一和聯邦化是魏瑪憲法時代的時,而不是小德意志帝國時期的事。
神聖羅馬帝國由通過共戴一君的德意志、勃艮第、義大利或者倫巴第三個王國組成,中世紀的皇權不是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君權,這些當然不能迴避,但是因此就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是德國史的一部分未免太狹隘了,奧托三世皇帝葬在羅馬所以他不是德國君主?世界奇人腓特烈二世皇帝生在義大利死在義大利葬在西西里,所以他不是德意志君主?使德意志的伯爵階層走上歷史舞台中心的封地法是康拉德二世皇帝在義大利頒布的,所以它不是德國歷史的一個里程碑?可笑的民族主義者用狹隘的近代的民族國家觀念去反推中世紀的等級合作和普世帝國理想,最關鍵的是您還沒用德語這麼思考。
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並不是說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普世羅馬帝國,而是殘存於德意志民族之內的普世羅馬帝國。從大空位到查理四世皇帝的黃金詔書之間的歷史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化的歷史,皇帝、選帝侯和教皇爭論誰才是帝國和皇權合法性的基礎,教皇認為羅馬的加冕才能賦予皇帝以統治帝國的合法性,而皇帝則認為單純選帝侯的選舉就足以賦予皇帝以統治帝國的合法性,這種爭論從路德維西四世皇帝和教皇的爭論,到倫斯的選帝侯判詞,到查理四世的黃金詔書,皇帝和選侯們從沒有退讓,始終堅持選侯的選舉就賦予了當選者以統治帝國的合法性以及皇帝的身份,前往羅馬加冕不需要得到教皇的許可,皇帝的當選和進軍羅馬只是告知教皇而不是請求。這就是普世帝國的德意志色彩。而且這種色彩實際上是重申而不是退縮,並不是一個普世帝國在失去義大利權威之後才退縮為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帝國,相反這個帝國一直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皇帝選舉本身就是日耳曼選舉制君主國的傳統,而不是基督教羅馬帝國的傳統,法蘭西原本也是選舉制君主國,但是法國君主依賴教會的支持成功的降服了他的日耳曼臣民,使法國成為世襲君主國。而德意志剛好因為捍衛了它等級合作的日耳曼傳統,而將君主選舉制維持了將近900年。這正是帝國一以貫之的日耳曼傳統。
德意志文化是多元的,這是德意志開放的地理環境,多元的民族性決定的,中世紀的德意志是多元的甚至是普世的中世紀國家而不是一個近代意義上的狹隘的民族國家,連這個道理都理解的話是不是應該先讀讀基本的德意志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問題在於提問的人自己,他把德國史和德意志史混淆了。也就是說他把德意志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歷史與德意志這片土地上某一階段建立的國家的歷史混淆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是德意志帝國的歷史的一部分么?神聖羅馬帝國史是魏瑪國家的歷史的一部分么?神聖羅馬帝國是納粹德國的歷史的一部分么?其實即使在這種語境下我的回答依然是「是」,因為既然是一部分就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而假如我們換一個說法,神聖羅馬帝國是德意志史的一部分么?德意志帝國呢?加羅林法蘭克呢?魏瑪國家呢?納粹德國呢?回答就再簡單不過了,當然是啊!所謂歷史就是一片土地、它的山、海、河流、礦藏、土壤、氣候、在這個環境下生活的人,他們的日常生活、在古代就是耕地、採礦、冶煉、手工藝、商品交換和貿易,還有他們結合在一起的方式、他們的文化和信仰、他們的風俗、他們和統治者的關係,他們和鄰國的關係,他怎麼對待他們的生命,他們怎麼面對死亡,所有這一切的綜合、農業、工商業、宗教、文化、藝術、風俗、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連續的,生生不息的人民和他們的或許簡單或許短淺的願望和夢想,與他們的命運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構成了一個有時候沉寂但從未中斷的江河般的過程,這就是一片土地的歷史。或者我們用丹納的說法,當莫里斯巴雷斯來到巴黎拜見傳說中的丹納的時候,丹納帶他去看那顆神聖的高大的樹,告訴他歷史和民族就像那棵樹一樣高大宏偉持續增長從未枯萎。
德意志這片土地的歷史也是如此,對羅馬帝國而言除了萊茵河兩岸的軍事要塞和阿爾卑斯山上和高地德意志的某些殖民點之外,德意志幾乎是一片空白,茫然無知。但德意志的歷史從那個時代以前就已經開始了,高大野蠻的日耳曼人從森林裡出來有時候打劫有時候跟羅馬人做生意有時候乾脆在羅馬人那當兵,他們小心的把積攢下來的錢收藏起來,這些被小心的埋藏起來的財寶成了日耳曼考古的重大發現,各處窖藏的羅馬錢幣被考古學者發現,同時考古也告訴我們這些野蠻人一點都不傻,被窖藏的銀幣里最少見的就是尼祿降低含銀量的那種劣幣。這不是德意志史么?
加羅林征服薩克森的戰爭,到911年的選舉之間這不是德意志史么?從911年康拉德當選到奧托一世加冕為皇帝之間是神聖羅馬帝國之前的神聖羅馬帝國史,這不是德意志史么?從奧托一世加冕到大空位期,曾經蠻荒的德意志土地上興起了一系列萊茵河兩岸的小小城市和主教管區,在人口不足500的施佩耶爾,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宏偉的施佩耶爾大教堂,來自德意志的皇帝們統治著基督教歐洲的廣闊領土,召開宗教會議廢黜教皇,支持修道院改革這不是德意志史?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中世紀的國家,是一個日耳曼習慣法和羅馬法還有基督教互相作用之下的產物,日耳曼的傳統、羅馬的傳統互動之下,產生了一個等級合作的國家。從911年開始它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四個部族的選舉產生了這個國家的君主,這個君主並不能完全獨斷專行,當他要制定通行於整個國家的法律,比如捕鳥者亨利的《城堡法》,他需要得到代表著國家的各個等級的認可。君主的力量沒有大到可以壓倒各個等級而實行君主專制的地步,而等級卻通過認可權和君主的選舉權捍衛著自己的權利。對中世紀低下的管理能力來說要壓倒這些等級的任務過於繁重了,所以在幾百年的歷史當中君權被這個重擔壓垮了,而在相比之下小的多的諸侯領地之內,卻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就是德意志國家從等級合作制國家向近代發展的過程中的兩條不同路線,等級制國家和邦國化。
邦國最終在1803年帝國根本法當中笑到了最後,也就是德意志帝國等級的被摧毀,教會諸侯、帝國騎士、帝國城市被徹底清除併入邦國開始了德意志史的新時代,但是邦國同樣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遺產,當締造者魯道夫把奧地利公國抓到手裡並授予自己的兒子的時候,邦國化的路線已經出現了,邦國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們試圖賴以重建皇權的工具,路德維西皇帝的巴伐利亞、哈布斯堡的魯道夫的奧地利、盧森堡的亨利和查理四世的波西米亞,都是這樣的工具,這些大邦都是皇帝抓在手裡為了復興「帝國」服務的。
從1806年帝國解體到1871年帝國建立之間,是邦國基礎上的德意志再統一,這個過程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中世紀以來德意志的「等級」與「邦國」的路線之爭,最終走上了「邦國」路線,德意志帝國是以普魯士邦為基礎的,如果說普魯士是一個非德意志的邦的話,勃蘭登堡一直都是德意志的。所以如果你不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屬性,就等於把德意志這片土地上幾百年的歷史一筆購銷。那麼德意志的歷史就會中斷。而1806年到1871年的歷史發展就會變得突兀和不可理解。
從民族和文化的角度說德意志人並不排斥「帝國」這個羅馬遺產,德意志人從來沒有完全倒向新教,相反南德意志和老德意志都還信奉天主教,奧地利更不用說。就像我在另一個回答里說過的,1870年建立新國家的方式確實有人提出要拋棄德意志的羅馬傳統,拒絕帝國和皇帝,取而代之以德意志王國,但是這個提法遭到了俾斯麥和德意志現實政治的阻礙,因為如果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國王,那麼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的國王就將被降為公爵,俾斯麥表示這是不用刺刀就做不到的事,用了刺刀則無法不給這些地方的人民和君主留下持久的仇恨。
這個事例說明什麼呢?說明神聖羅馬帝國的漫長歷史,和邦國化的發展道路,即使到1871年頒布皇帝宣言的時候,依然在發揮作用。
德意志的地理環境是開放的在東南西北它都沒有一個鞏固的可靠的自然疆界,在西部萊茵河把它和法國連結在一起,在南部阿爾卑斯山把它和義大利聯結在一起,在北方它被丹麥和波羅的海吸引,漢薩城市裡的不來梅還是哪,實在加入德意志帝國十幾年的1888年才最終加入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就是明證,而在東部它的地理根本就是開放的是東歐大平原的末端。
所以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宗教、都必然是開放的,他的歷史也必然是多元的。如果你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缺乏集權和統一的國家就認為他不是日後的某個德意志國家的歷史的一部分,那麼同樣的小德意志帝國可以允許巴伐利亞有自己的陸軍部,南德意志各大邦有自己的駐外使節,它們能夠成為高度集權的納粹德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呢?而納粹德國犯下的反人類罪行又有什麼資格成為日後文明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呢?
所以回到一開始說的歷史的主體是土地和人民,而不是某個國家,從德意志這片土地上有人類活動到今天,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德意志的歷史,加羅林法蘭克、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邦聯、德意志帝國、魏瑪國家、納粹德國、德意志的兩個共和國和今天的德意志共和國都是德意志史的一部分。至於它們彼此之間是否構成對方的歷史的一部分,我認為也是,無非或多或少,這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什麼叫做「等於」?神羅既不是開端又不是結束。
日耳曼蠻子的開國始於條頓堡森林戰役。屋大維一口氣沒了4個老兵軍團,羅馬從此停在萊茵河左岸,沒像高盧一樣被帝國化。
而神羅是由薩克森的奧托建立,但是從一開始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奧托也是半打半拉(和蔣校長差不多),後面13世紀更是承認了7位選帝侯的地位。與其說神羅等於德國,不如說等於北義大利還差不多,想做神羅皇帝,就要去羅馬加冕。因為奧托就是這樣,奧托又是學誰?卡爾一世(即是查理曼)......怎麼去?當然是打過去啊,旅遊過去啊?當然打不過,就只能舔教皇腳了......(這梗自行查,懂得自懂)不等於。準確的說,德國的歷史是神羅歷史的一部分,神羅歷史不僅僅是德國歷史。
今天德國的由來,簡單來說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德國,是普魯士王國吞併/聯合神羅北部邦國及巴伐利亞王國而成立的。當然中間有北德聯邦,有帝國也有共和國。
而神羅被拿破崙滅亡後,神羅的原有邦國獨立或被消滅。混亂之後剩下的主要國家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從土地到人民,從音樂到詩歌,從哲學到科學,德國/奧地利的歷史和神羅的歷史一脈相承。
一個形象直觀但不一定完全準確的例子,台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中國的歷史不僅僅只有台灣。玩過歐陸風雲嗎??玩完你就有個大概的了解了····
「德國歷史」這個俗稱會讓人往今天的德國上套,還是說「德意志史」明確,神羅是德意志的一個歷史時期
不等於 包括現在德國 奧地利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建議看看李元馥的《漫畫西班牙》 了解哈布斯煲堡王朝有助於你的理解。
不等於,德國史理應包括神羅史。
莫名想到了黑塔利亞~? ?
準確的說,普魯士是神羅的一個省。當年俾斯麥和威廉一世就這個問題在巴黎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威廉一世甚至以不稱帝相要挾,但最後還是俾斯麥獲得政治上的全勝。這就相當於49年,中國面臨是否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國號的問題,當時的幕僚給毛澤東的建議是重敲鑼鼓另開張。
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普魯士的由來很複雜,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神羅和他關係不大。
1、日耳曼和赫爾曼的由來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為了這一天應該感謝誰。(德國歷史學家-拉克爾對赫爾曼的評價)首先可以充分肯定的是雅利安人是絕對的野蠻人,羅馬在臣服西北的雅利安人後,一個叫赫爾曼的雅利安人,同時還是羅馬軍官(羅馬名字叫阿米尼烏斯arminius)。於公元9年聯絡各部落在條頓森林伏擊了瓦魯斯率領的羅馬軍團(15000人)。」自此羅馬人把帝國西北的雅利安人叫日耳曼(意思是另人生畏的戰士)。
2、條頓騎士團就是今天,條頓騎士團的社會組織和管理方式都深刻的影響著德意志蘭的。1198年3月5日,條頓騎士團成立於阿卡,應波蘭討伐異教徒的請求進入普魯士地區。經過五十多年的屠殺,1285年,條頓騎士團最終征服普魯士地區,迫使普魯士人改信天主教。1291年阿科陷落後,條頓騎士團遷去威尼斯。1309年,騎士團設在威尼斯的總部遷到普魯士的馬林堡。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繫,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自任普魯士公爵。1809年拿破崙入侵,普魯士公國國滅,條頓騎士團正式成為一個宗教慈善組織。
3、普魯士的誕生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我們姑且把它稱為普魯士的日耳曼人。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軍人數由原先的7萬人激增至20萬,佔全國人口9.4%,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普魯士的軍械都是外購,於是腓特烈二世免稅補貼發展軍工,組建了總參謀部,發展了戰爭全民動員,都說俄羅斯是戰鬥的民族,我認為這個頭銜普魯士更加合適。隨後是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對於普魯士而言,國王的唯一作用就是戰爭。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話說德國歷史上就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國家,甚至沒有統一的文化和制度,德意志的意思是日耳曼人(種)的土地,在德意志這個地區有兩個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布魯士和奧地利,他們都希望借船出海,形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參與世界競爭和角逐。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純熟的使用外交手段,利用英國光榮孤立,割地換取法國局外中立,與俄國達成准同盟,與義大利形成攻守同盟。一次次吞併周圍小的國家和地區,等法國和英國反應過來,德國已經彪悍的無以復加,最終德意志帝國形成了。
有大神科普神羅歷史是德國歷史一部分,可我覺得這鬆散的國家聯盟跟德國歷史完全不能算前後繼承,求解答
古代國家的歷史是否屬於現代國家的歷史,完全看現代國家的話語權和政治需要。
至於古代國家本身的歷史,政權滅亡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推薦閱讀:
※關於希特勒合併德國與奧地利的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德國人對納粹那麼反感,是出自內心的討厭這種形態還是因為怨恨當時他們輸了帶給德國痛苦多一些?
※說說在德國留學最感動和最寒心的事?
※德國波恩大學數學碩士申請難度如何?
※為什麼一戰前比利時完全沒有德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