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是怎樣的?
相關問題:
中國「底層社會」的生活是怎樣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是怎樣的?
相信知乎上更多的人還是中產階級,你們的生活方式又是什麼樣的呢?本來是想問大家的生活狀況……結果開始爭論起了中產階級的定義…………
題主也查詢了相關資料。嗯……現在還是有點兒暈。為了避免無謂的爭論,此處對資產階級的定義統一採用《福布斯》雜誌2010年使用過的標準,即:年收入介於1萬美元至6萬美元之間的希望話題不會再跑偏……
其實一開始不是很想答這個問題,但是看了一些回答後實在是太生氣,而且個人對中產階級的生活比較了解,所以我覺得我有必要站出來解釋一些大家嚴重的誤區。
首先,按題主說的,根據美國的年收入來衡量中國的情況,是完全不切合實際的。我在美國加拿大這一塊生活加起來有快10年了,這邊的物價差距是不大的。什麼意思?就是像洛杉磯舊金山多倫多這樣的大城市如果你吃一頓人均20美金的餐廳的話,在去中部西部一些大農村小縣城去吃想同檔次的餐廳,也是人均這個價格。也就是說,在北美,除了房價以外其他的生活成本在各個地區是相同的。在中國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各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差距就不用我來多說了吧?所以用美國的數據解釋中國的行情是毫無意義的。
其次,我看到很多評論里炫耀拿房產說事的,我覺得真的沒有意義。現在的中國經濟處以一個畸形的狀態,房產的溢價那是為了還前幾年高速發展和穩定通貨膨脹的債。今天的一線城市房價跟人均收入比不代表十年後還會是這個數字。至少現在世界上就沒有一個國家有中國這麼高的房產價格跟人均收入比例。而且我不相信那些房子都是靠你自己的本事賺來的,如果是你父母的或者你父母給你的,請注意那是你的父母是中產階級,而不是你是。中國經濟每天都在面臨新的變化新的考驗,想靠守著房子一輩子衣食無憂是不切實際的。何況房地產那都是地,地都是國家的,哪天哪個政策出來你的大部分資產都是你自己不可控的,除非你現在有魄力去賣房,那另當別論。稍微對經濟學有些研究並且擁有多套房產的朋友現在都戰戰兢兢的,真沒心情來知乎上秀優越。
所以說能夠衡量你是不是在一個地區的中產階級的話,只能去衡量你在那個地區內的生活質量和年收入在總體人群的前百分之幾。也就是說,是你的能力決定了你處在這個社會的什麼階級。那這個時候有人說了,我覺得我能力很強,在一線城市年收入也不低,但是因為要還房貸我的生活質量很低,我算不算中產?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如果你在35歲以上的年齡,那是你錯過了10年前的房地產紅利,我信的是人生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你之前這麼多年都沒看清局勢做了錯誤的選擇,那你的能力排不上中產階級,跟你的年收入沒有關係。但如果你在35歲以下,那沒關係,你以後一切還有可能。希望你十年後再來看這個問題,那時候可能你會覺得這個問題跟這個底下的回答都很可笑,努力努力你進入中產階層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的父親是八十九十年代的清華本科畢業生,他的同班同學朋友們現在大都處於中產階級。沒錯,基本沒有富豪階級,中國的有錢人真的沒有這麼多,不要被一些網路媒體輿論洗腦了。每次去見那些叔叔阿姨跟他們吃飯,我總能發現他們身上具備的一些特點,也許這些就是中產階級的生活吧。
首先,他們都很勤勤懇懇,在某一個領域一干就是幾十年。無論是做房地產的,外貿的,教育的,媒體的,可能他們都換過公司換過環境,但從來沒有跳出過他們的領域,也就是說他們不投機。唯一一個叔叔當時是他們的學生會主席,腦子最活,畢業後為了找風頭換了好幾個領域的工作,現在反而是混的最差的一個。怎麼說,那些大富的人確實嗅覺很准,但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你要投機前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這個分量,現在的人很多就是太浮躁總想著一夜賺大錢。其實你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做你喜歡的事情,腦子也不要太死,進入中產真的問題不大。
其次,他們都很重視教育,應該是他們瘋狂的在乎教育。他們會花很多很多的時間精力財力在小孩子的培養上面,從幼兒園開始就進行德智體全面教育,所以說他們大多數的孩子都能上得了檯面。而且他們會去學習很多小孩子教育方面的書,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母親,他們在跟他們的孩子一起學習,進步。
再者,他們不停地學習,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他們學習不是為了賺錢,他們從來不讀雞湯不讀成功學。他們的飯桌上交流尼采,叔本華,交流川普,希拉里,交流經濟曲線圖和展望未來幾十年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說實話有時候跟他們一起吃飯我都會覺得很汗顏,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在他們面前真的自慚形穢。
最後,他們的生活模式不張揚,也絕對不簡樸。不會吃幾千一頓的豪華西餐,也不會天天喝路邊攤的稀粥。沒有必要每天騎自行車,也不會去買超過百萬很招搖的車子。中產階級的生活不應該是通過物質包裝來體現的,有些人你跟他談過話你就大概知道他處於什麼階層。一個人的閱歷,涵養,知識會形成一種氣場,讓人一見就大概知道這個人幾斤幾兩。
其實不管中產階級小康階級大家的生活真的都差不多,我相信那些真正的中產階級是不會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現在這個社會人人都太浮躁,就這麼個問題下面就看到一堆比年收入比房產的,難道生活除了這些物質的東西以外就沒有其他別的東西了嗎?真的感覺有些人從小到大的書都是白讀了。
其實這個問題下產生那麼多的爭議甚至於撕逼,最大的問題還是定義不清;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如果你只是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把它領會為「按數字計算的收入排行中等的人群」,那麼無論按平均數還是中位數還是其他一些標準,單是在貴知上能算得上中產階級的都有一大票人。
但你可以發現,貴知上諸多能達到這一收入數字的人,並不覺得自己已經步入了中產行列。
因為中產階級這個辭彙在中國風行開的時候,伴隨著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收入數字,更重要的兩個指標是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
在那個中國人民剛剛開始享受改革開放紅利、富裕階層和平民階層之間還缺少一個足夠龐大的中間層的時候,人們理解中的中產階級往往是來自於媒體對於歐美人民的相關報道描述:生活相對寬裕並且追求品位、學歷高、收入穩定、從事腦力職業並且受人尊敬、願意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並且能形成一定的群體影響力。
這樣的定義深入人心,一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所以,回到原題:中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當你用單純的數字來推演和定義中國式「中產階級」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錯位感——這樣的收入在一二線城市連買房首付都給不起,生一場大病就可能導致家庭經濟崩潰,就算無病無災也得每天起早貪黑擠地鐵被老闆訓成狗,怎麼他媽的就中產了?
而當你用前面所描述的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生存狀態來做標準的話,會引發另一種抗議——這哪裡是中產階級?能達到這種標準的,已經算是富人資產階級了吧。
造成這種矛盾的根源,大概還是……世道艱難,求生不易吧。
說點別的吧。
中產容易擔驚受怕,因為中產有點小錢卻沒自保的手段。
緩和上下階級矛盾衝突的時候,中產是最佳的祭刀肥羊。
社會不穩定了,他們擔心上層掠奪出賣他們的利益平息窮苦老百姓的憤怒,他們擔心窮苦老百姓過不下去把怒火延及到他們身上。
他們沒有上層的各種手段,沒有下層的勇氣和無畏。
左的時候他們擔心自己會倒霉,右的時候他們日子也不好過。
中產其實也不容易。別說資產過億的人了,真正資產過三四百萬的人街上遇到的概率都小。有些人朋友圈秀個lv的包,發一些這個企業市值那個公司盈利幾億幾億,認識這個官員那個大亨,然後刷朋友圈的屌絲們看到了這些信息,就認為自己周圍都是有錢人。我說個事,我們本地很有錢一個人,基本十幾年前算是當地首富那種,(後來不是啥首富了,但也是排在前面的),我小時候也以為他幾十億不當回事,但前兩年吃飯遇到他,他說他搞的那個山莊(一個億左右),被本地其他大老闆教訓,說「你tm才掙了多少,就敢在這種事上花這麼多,你瘋了嗎?把自己往絕路逼」,他當時是笑著說的,但我聽了以後感覺偶像坍塌了一樣,原來一個億對他來說已經是賭徒性質了,算是動了根基了。那時我就知道可能是我把中國人想的太有錢了。
完善一下回答:
有些人回答問題不負責任,還有些人把這個問題當作炫耀自身的手段,這是很無恥的。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但三四百萬占多數這是扯了很大一個蛋。我從小到大隨父母走過大半個中國,去過北京上海,也去過其他內陸城市,去過廣袤的大西北,見識過億萬富豪也看過苦命的農民,和地產老闆吃過飯也看到過討薪民工吃泡麵。我家裡曾經買不起一個臉盆,也逐漸發展成四線小城市有一定資產的准富裕家庭(平均年入一百萬多點)。我見識過國內的發展與進步,現在在國外留學也正在見識發達國家的不足和缺陷。無論從國家統計數字(有沒有水分都知道),還是我個人的生活閱歷,我對我的回答是問心無愧的,也對某些陰陽怪氣的說幾百萬不算什麼吧這樣的裝富人的low貨表示遺憾。
轉眼一七年了,因為學業幾個月沒上知乎,發現評論區里赫然多了一些質疑的聲音,也多了很多支持。對這些質疑,你質疑我的數字來源,那好說,但你秀優越,我認為你很可恥。中國脫貧速度很快,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所以富裕人口依然是少數,資產幾百萬是不是富裕人口暫且不論,但從平均線來看,絕對是超越一般的中產階級水平的。到底三四百萬在中國算不算多數,你自己抓一把米扔地上,隨便挑出一個,這個就是資產三四百萬的人,剩餘的人就是芸芸大眾。喜歡看數據的,你自己去谷歌,谷歌完不相信的,你自己去做田野調查,去農村,工地,街頭小巷走走,觀察觀察,做做訪談,ok?至於秀優越的,在這個問題上秀優越,不只智商有問題,道德也有問題。一群小資產階級,或者自以為是小資產階級,或者自以為自己認識幾個小資產階級自己就也是小資產階級的狗,你們要談問題我陪你們談,要裝b就滾。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懷在於怎麼減少窮人,而不是否定窮人。中國人的良心在於達則接濟天下,而不是稍微達了那麼一點就自得其樂目中無人。還有些智商略低者告訴我,如果我說的是真的,那他怎麼就認識資產幾百萬的人?為什麼他們縣,他們城就有幾個資產上億的? …請仔細看,不管資產幾百萬還是上億,我都說那屬於少數,少數,少數!我沒有說不存在,我沒有說不存在,我沒有說不存在!請看清楚再評論,謝謝。這一篇文章是寫中國中產階級最好的文章。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014000442244828308
看到「中產階級」一詞,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也同題主和答主們一樣:開始思考不同階級之間資產的分割線,並試圖以收入界定中產。而作為心理學領域的答主,我們想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剖析這個題目:以心理來界定何為中產。我們想參考國外關於中產階級心態的研究和調查,比對中國有哪些人是真正處於中產階級的。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還想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新中產階層——頻繁聽到這個詞,也就是這兩年的事。在這波創業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品牌、公司把自己的目標用戶定位到了「都市新中產」身上。
這個概念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麥肯錫曾在2013年將中國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年收入在10.6萬至22.9萬的人群定為中國的新中產階層(MagniPoh,2013)。他們相對年輕,其中很多人分布在金融、諮詢、互聯網、新媒體等行業里。他們的父輩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中產階層出身,但他們自己已經開始習得、並有能力享受來自西方的消費文化。他們有一些調性一致的生活方式,包括住房、交通、旅遊、休假、食物、生活用品等——儘管沒有具體的指標,「品質」是其中一個普適而重要的關鍵詞。
2002年,江澤民提出了「新中產階層」(NewMiddle-Propertied Stratum,也被稱為中等收入者)這一概念,他們中包括創業者、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知識分子等。當時,學者們預測到2020年,中國超過一半的人口都會成為新中產階層。實際上,這個人群增長的速度並沒有達到預期,截止2013年,僅有10%的中國人口屬於這一階層(Osnos,2013)。
這個近兩年來興起的概念,它和傳統的「中產階級」概念有什麼區別?這個身份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批人有什麼樣的心理特點?
要理解新中產階層,首先要從理解階級/階層對人的影響開始。
什麼是階級?
不僅關於財產,也關於心理狀態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過去,經濟學家們主要從財產和消費習慣的角度研究階級:你房子多大、位置在哪;你的收入和存款情況;你的車子是什麼牌子;你用什麼方式購物;你是自己磨咖啡豆,還是買雀巢速溶,等等。
但這個角度顯然並不準確。舉例來說,2015年,一個基於全美50個州,1504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每10個人中,有9個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他們中有的收入剛剛超過貧困線,而有的收入水平則名列前茅(Pew Research Center, 2015)
近幾十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階級不僅僅關於經濟和社會地位,也關於精神和心理狀態。它不僅關於我們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子、吃什麼早餐,更關於我們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行動。階層包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決定之中(DeAngelis, 2015)。
遇到一個同樣的問題,不同階級的人感受到的難度會不同;面臨同樣的決策,不同階級的人對考慮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會不一樣。我們會主動接近哪些人?我們預設的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是什麼?等等,都受到階級的影響。階級也是我們看待自身和他人的角度,當我們覺得一個人特別優秀的時候,我們往往也已經暗地判斷了Ta所處的階級。
從根本上來說,階級高低的核心,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多大程度體會到地位、權力和巔峰感(DeAngelis, 2015)。也因此,心理學家們指出,與其說階級被劃分為高、中、低三種,不如說階級是一個連續的譜,而除了位於兩端的極富和貧窮階級,很大範疇里的人都可以說是中產階級。因此中產階層並不只有一個,事實上它有很多個。在北上廣認為自己是中產階層的人,和三四線城市認為自己是中產階層的人就有著很大的差別。
不安與不甘:
夾縫中的新中產
中產階級,對於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來說,曾經是一個充滿褒獎的詞語。它代表著「舒適的生活」、「樂觀的態度」、「勤懇的工作」。1968年,美國政治家塞繆爾·亨廷頓寫道,中產階級大多曾經具有革命性格,但逐漸到中年時會成為保守分子。他們曾經被認為,是一個社會得以穩定、並不斷和平改良的中流砥柱。
它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國,二十世紀的重大轉折,就起源於焦慮的中產階級,他們對政府的不作為和腐敗不滿,從而發起各項運動,經濟調整、反壟斷法、食物和藥物立法、直接選舉參議員、以及女性的投票權都和中產階級的推動有關(Surowiecki,2013)。
但新中產階級,正在用焦慮和壓力,不斷覆蓋掉過去的榮光。
不安:搖搖欲墜與節節敗退
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家ThomasHirschl說, 所有不同的中產階級們都有一個統一的、核心的訴求,就是經濟上的安全感——「沒有經濟安全感的人,都不能稱為中產階層」。而當下被稱為新中產階層的這群人,恰恰是經濟安全感極低的一群人。
畢業之後,第一重鋪面而來的壓力就是:
a.「階級能否在代際傳承」——自己能否達到和父母同樣、或者比父母更高的社會階層?隨著婚姻和生育的發生,進一步的問題也會被提出——自己能否給孩子創造條件,讓ta在同輩人中也享有父母過去為自己創造的地位?
美國經濟學家Emmons和Noeth(2015)發現,很多美國人認為,儘管自己比父母獲得了更高的學歷,他們的收入水平卻沒有能夠超越上一代人。而那些和父母學歷水平相當的人收入水平比上一代人更差(Emmons and Noeth,2015)。
令階級的傳承變得困難的一個原因,是工作機會、收入水平的靈活性都增大了——這是一把雙刃劍。過去社會上「鐵飯碗」很多,工作變動的機會相對較少,收入水平也不太可能出現極大的波動,通常處於穩步上升的狀態。而如今工作與收入水平彈性增大的現實,在創造了更多機會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多不穩定性、以及殘酷的競爭(Cohen, 2015)。
便宜好用的物品越來越多,中產階級有了更多的途徑接觸到過去由富人階級獨享的消費,但他們生活中最大的開銷——教育、醫療、住房,卻變得越來越貴。過去中產階級的標配是房、車、度假、以及足夠維持退休後生活的積蓄——新中產階級離這個標準顯然還很遠。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維持和父輩相當的階級地位。
b. 越來越強的相對剝奪感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認為,比起實際上的匱乏,我們和某個參照物對比時,感受到的自己的匱乏,會更強烈地引起我們的消極情緒。這種感受被稱為「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
在過去15年里,幾乎所有收入的增長,都聚集在最富裕階層里。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Robert H. Frank說,這個社會是一個「勝出者獲得一切」的社會,只有極少數金字塔尖端的人正在過得越來越好,大部分其他人都只是在勉勵維持——而這本身也就意味著大部分人和極富裕階層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從相對的意義上來說,除了極富裕階層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在不斷變得更窮(COHEN,2015)。
在下層階級集聚的地方,例如中國農村,人們的眼界有限,不能體會到自己與富人階層的差距有多大。而城市中產階層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到富人的生活——甚至連空氣都是不公平的——他們感受到的相對剝奪感更強烈。
c. 階級自下而上流通的通道正在日趨關閉。相比90年代中期,調查顯示,更少的人相信「出生在貧困的家庭,只要勤勤懇懇,就能變得富裕」——這是一種主觀上,也是客觀上的社會階層不流動感。
如果說相對剝奪感讓中產階層對富人階層有更多的渴望,同時感受到更多地不公平感,那麼階層不流動感就讓他們感到更多地無能為力和絕望。他們生活在兩種感受的擠壓中。
這種渴望和絕望,讓中產階級的婚嫁也變得微妙起來——婚姻,是目前社會中仍然存在的階級自下而上流動的重要方式。中產階級擁有的足夠多,讓他們無法僅僅把婚姻作為階級上升的工具;又擁有的不夠多,讓他們無法不顧及對方的階級,僅讓婚姻回歸愛情,完全放棄其工具性。
不甘:活在兩種價值的罅隙間
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階級的心理學家Michael Kraus研究發現,越低階級的人越容易有集體思維,越高階級的人越容易有獨立思維。越低階級的人,越看重「自己與環境是否融合(fit in)」以及看重「關係的維持」;越高階級的人,越看重「偏好表達」和「出眾」(Kraus, 2013)。
中產階級,某種程度上,已經有著足夠的啟蒙,來意識到自己的偏好、形成自己的意見。但他們往往在兩個極值間搖擺——既想表達自己的意見,選擇自己的喜好,又不敢不聽社會的聲音,害怕集體的意見才是正確的;他們既希望出眾,又渴望平凡和融入。
同樣是Kraus的發現:越高階級的人,越容易出現自戀的傾向。他們通常有一套完整的敘事,來解釋自己為何合理地擁有現有的一切。那些極富階級的人,處在與他人的擔憂相隔絕的孤島上,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的特權是理所當然的,自己懷有成功的基因,以及這樣的社會就是公平正義的。
而實驗發現,越低階級的人越善於解讀他人的情緒。他們在解讀陌生人的表情和情緒上更加準確。——從這個意義上,低階級的人實際上是對他人的痛苦更有共情力的。
而中產階級,正是那些寄渴望獲得更多的特權,又感受到社會不公的人。
此外,越高階級的人,越傾向於在不同的環境、場合里,都保持一個固定的自我形象,用一以貫之的態度對待別人。因為他們更有資源去免除或解決矛盾,有更高的能力不去顧及、不去適應。而越低階級的人,越相信有「不可違抗的外部力量」存在,他們更順從,更擅長適應,在不同的環境中展現出來的自我都會有所改變。
中產階級既感受到「做一貫的自己」的渴望,又很多時候不得不適應環境、調整自己,這種順從又令他們感到厭惡。
不安與不甘,不寧願放棄,尚無法堅持——這就是中產階級獨有的困境。再次,階級不僅有既定的財富標準,精神和心理狀態也和階級地位息息相關。新中產階層,或者說,新夾縫階層的這群社會新貴在奔忙中搖擺掙扎,若是能在彷徨不安中找到一套自洽的價值體系,來權衡兩難時究竟什麼對你來說更重要,再藉由每次選擇之後內心的感受,進一步影響更確定的人生哲學的形成,最終導向「inner peace」,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了。
以上。
原文發表於:「我的不快樂只來源於兩件事:不安與不甘」|新中產階層還是新夾縫階層?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通常,大家都認為律師是中產階級,收入可以,但也賺不了很多錢。所以就截取律師的一些生活片段,呈上一段一家之言,有些是律師群體特有的,有些是中產階級共有的。
簡言之,這是個對未來充滿憧憬和憂慮的群體。
1.對未來的憧憬
中國的律師已經將近30萬人,本回答所說的情況不能代表全部律師的情況。如果一個畢業生有幸能加入一個一線的內資律所,他可以期待15到25萬每年的起薪,通常他還可以期待後續每年約10萬元的漲幅。律師職業的特點是越老越吃香,所以只要他足夠努力,通常可以期待一個相對穩定的職業生涯。律所的扁平化結構與一般公司的金字塔結構有很大不同,所以他還可以期待一個可預期的上升空間。
所以一個好的律所工作10年的律師,通常可以基本維持一個體面的生活。
如果他足夠優秀,他還可以期待將來成為頂尖的律師,雖然會比較艱難。那麼這些頂尖的律師在幹什麼呢,可能同時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可能同時在收藏文玩、在養馬,可能在國內有幾幢別墅同時在海外有資產,可能在投資一些初創企業也可能已經是上市公司需要披露的股東。
2.對未來的憂慮
(1)先說律師群體獨有的憂慮
儘管職業道路看起來未來很美好,但幾乎每個律師都很焦慮。這個職業給每個人足夠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同時也意味著幾乎沒有人能告訴你你該如何發展。
律師不一定有很多的資產,但通常會有穩定的現金流。所以律師的一大憂慮是怎麼不讓手裡的現金貶值。但天生的謹慎又讓很大一部分律師對有風險的投資項目望而卻步,所以儘管有些律師還比較有錢,但可能並不是金融機構理想的客戶,因為他們過於謹慎、愛挑刺以至於有些讓人覺得「麻煩」。
大部分律師有很強的規則意識,並且通常不會刻意去破壞規則。規則和法律是律師的立身之本,一旦規則受到挑戰,律師們就會有很強的不安全感,例如前些天最高法院院長發表了「要敢於向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亮劍」的言論,讓不少律師不寒而慄。
(2)再說中產階級普遍的憂慮
都說中產階級是國家穩定的保證。中產階級對於國家的穩定也同樣很關切,對於中產階級來說,最大的風險是國家風險(或主權風險),因為中產階級並不像富豪階層那樣有那麼多的避險手段。所以即使他們不做投資,也同樣會關注外匯、股市,以及特朗普又說了什麼。很多人從中國現有的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和教育體制里獲得了成功,但他們並不認同這些體制,如果他們是中產階級里的富裕階層,可能會考慮讓子女獲得外國國籍以及在海外配置資產。目前的世界並不平靜,各個國家的現狀都表明,一旦政權出現危機,中產階級是第一個待宰羔羊(低收入階層沒油水,權貴階層動不了)。
這是個很沒有安全感的群體。各種隨時變動的政策、稅收在威脅著中產階級的財產安全。前一段的雷洋案又讓人感到連生命都是受威脅的。更別提早些年李庄案反映出來的對職業的威脅。
中國的中產階級,有很多是從低收入階層走出來的。雖然目前有階級固化的趨勢,但從過去三十年來看,有些人走的太快了,導致他們和原來的階層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衝突,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這種衝突,用舊的觀念看可能是忘本。具體到家庭里,反映出來的可能是兩代人、兩種生活環境的人之間的衝突和煎熬,因此知乎才有了「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群人」這種問題。
中產階級還有一個普遍的憂慮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中國經歷了太長時間的穩定發展,大部分人已經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危機發生時是什麼樣子,整個社會都有點浮誇,體現到人的思想上,就是欲壑難平。如果真的有一天發生了危機了呢?這些中產階級可能就只是鏡花水月而已。二三線城市,工薪族,家庭年收入大概10萬人民幣(不算我),倆房,一小福克斯,沒寵物,一兩年旅遊度假一次,吃的還是盡量買得起質量好的,其他就基本湊合了,按時體檢,偶爾運動。
中產的生活就是這樣,窮不到奇葩富不能裝逼,很乏味,博不到眼球。這問題下面博眼球的,都是答不對題。一群說小康的請自己回去看題目描述。關於中產階層的定義,確實沒有統一的標準。有專家說在中國個人年收入6-50萬都算中產。
而在一線一個月掙一萬還是相當辛苦,可在小城一個月三千也很舒服。
個人以為,以城市居民來說,有房+有車,就可以算是標準的中產了。
中產階級這個詞是從英文 Middle Class翻譯過來的。 Middle對應「中」,Class對應「階級」。多出來的「產」字是生硬的塞進去的。
資產階級 Bourgeois
中產積極 Middle Class無產階級 Proletariat上面三個單詞,哪個和另外兩個看上去不是同一個出處?
Middle Class在英文的原意就是中間階級,和產字沒有一點關係。處於這個社會的收入百分位中線值上下的就是標準的中產階級。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家庭稅前年收入中位值是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ACS survey, the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for the United States was $53,657 in 2014, the latest data available. 2015 Census ACS data (including 2015 national household income numbers) will be released in September of 2016.
以今天的人民幣美元匯率計算,53657美元=358134人民幣元。
2015年,美國人均GDP為55,805美元,和家庭稅前年收入中位值差不多。
2015年,中國人均GDP為7,990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4.3%。
粗略計算:
如果中國的貧富差距和美國大致一樣,那麼中國的家庭稅前年收入中位值大致等於358134人民幣 x 14.3% = 51,277 人民幣。
如果中國貧富差距大於美國,那麼中國家庭稅前年收入中位值要低於51,277人民幣。
總結一下就是,中國的中產階級的代表就是家庭稅前年收入等於或低於51,277人民幣的家庭。
當然,每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都各不相同,不過只要有這個城市的人均GDP數據,該城市的中產階級的大致水平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推算出來。假如有一對夫妻,30歲左右,每人年收入都是20多萬,在北京買了一套房,首付150萬,每個月還房貸一萬多,然後每月的錢都用來還債和付房貸車貸,算不算中產階級?算。那好,告訴我,家裡沙發壞了想換個新的,幾千塊錢而已,但是換不起,這算中產階級?不算。那好,告訴我,年收入40萬的家庭,至少在國內已經是前5%的了吧,看來中國基本不存在中產階級。所以中產階級這個詞,不是給中國人造的。
大概和身家60億美元的白人生活差不多吧,可以天天吃10成熟的牛排配番茄醬,可樂。
1.上海4套房產,兩套內環,兩套外環,1套宅基地。2000萬不到。2. 家庭現金存款250萬以上。3 待收款230萬。在知乎屬於小康吧,畢竟流動資金不多,主要是房產價值。平時生活更小康了,不買名牌,不怎麼出國血拚。
坐等年入幾百萬吃著火鍋唱著歌開卡宴歐洲游北美留學的回答。
中產要看是在哪對吧?
某中原三線城市。你能保證8小時工作制下月入5000,基本就是中產了。在一線城市,月入2w,家裡能拿出房貸首付,也就差不多了。在知乎……你不能在伊頓公學享受不丹照過來的清晨的陽光,好意思說自己脫貧?中國的中產本質就是高級打工仔啊,無產階級而已。只是得益於國內發展不平衡而過上了中等偏上的生活質量而已。你真以為你這個「中產」可以和小資產階級劃等號了?圖樣啊,你的產呢?別告訴我是貸款還沒還完的房地產啊。夫妻每人20萬左右收入,到手30萬+
如果是北上廣第一代,在郊區買房,三萬左右一平,百平三百萬左右。可以攢四五年首付到手,或者父母資助一點,結婚兩三年買房
房貸月供萬元左右,買菜水電五千以內,然後每個月有1萬+現金可供使用。
開一輛車,上班路上耗費半個到一個小時。
周末可以去別的城市玩。短假期可選擇回家看父母/旅遊。每年至少可以出國玩一次
有孩子之後錢可能緊張。。。但是國內工資增長較快,那時未必是40萬了
.看了幾個回答,哦呦好屌哦,什麼千萬什麼上億張口就來。真正的中產階級本來就缺乏自信,一看這架勢基本上就打消了回答的念頭,然後就是這種回答越來越多,有意思嗎?上億的資產在哪個國家都是妥妥的中高產,怎麼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就成了中產呢?知乎就這點不好,別的論壇里裝逼是為了大家開心,這裡裝了逼還不許別人不服,你不服你就是loser就是low比。
【幾千萬都羨慕你見沒見過錢啊】我沒見過。還有更可笑的是先假裝批判一番,然後不經意間透露出【其實我家算算也幾千萬/幾億,還不是喝稀粥騎自行車】還自以為玩了個高深的套路,其實大家看你跟看猴子似的。
你這個都不叫裝逼,叫逗逼。有時候我真想挨個@這群土豪們,這麼有錢能不能施捨本窮人點,不多要幾百就夠了,實在不行給五十八十的也行啊。估計到時候一個個跑的比香港記者都快。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地誤以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出身。後來出了省、出了國看過了外面的世界、結識了更多真正闊綽的留學生才知道,自己其實只是個三線省會城市的普通小市民階級。(定位合肥,北上廣一線,南京武漢二線這種劃分。)
作用一個偽中產階級,來強答一下自己的生活體驗吧。
這種體驗大概就是,衣食住行不用刻意節儉,供我出國留學不會影響家裡的生活品質,除了父母收入,有兩套非自住的住宅可以收租,持有一些企業股份收益穩定,父母每人一輛代步車,家人每年都能出國旅遊一至兩次,隔三差五還能資助個貧困兒童,人脈資源能保證家裡老人生病時省級醫院能安排到病床。
這種在三線省會小富即安的生活讓我產生了自己是中產階級出身的錯覺,還一度曾產生過「就算自己不十足努力,回家做個普通白領再啃啃老也會過上保證品質的生活」這種可怕的想法。出國之後,獎學金和打工、代購收入都自己來打理。一度經濟獨立之後,父母很欣慰,也開始向我通報家裡的一些財政狀況。在大抵掌握了家裡的財政狀況之後,我才明白「啃老也可以輕鬆地品質生活」這種想法簡直是幻想。
今年年初,合肥房價暴漲,我媽為了給我在好地段買「婚房」,貸了大幾十萬。(合肥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不同區域的房價差距很大,西南的政務、蜀山、濱湖的房子能賣到一萬到兩萬不等,東北的瑤海、廬陽的房子才七八千。。)父親跟朋友合夥做生意收益不好虧了些錢、我因為要脫產學習沒了打工收入、加上去年股災我媽賠進去的十多萬……我們家居然落了虧空,現金流幾乎要斷了…
原來,家裡的情況可能根本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只是父母一直把最好的那邊展示給你看。「中產階級出身」從頭到尾都只是自己美好的幻想,就像歌詞里美麗的泡沫,一戳就破了。
通過這些,我才明白,想要不努力靠啃老是無法過上讓人看得起、讓自己舒適愉悅的生活的。父母能留給我最好的東西,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提升自己、努力學習的機會。僅此而已。
擺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咬緊牙關,努力學習,提升自己,開創事業。
與諸君共勉。晚上和一個上海姑娘聊天,她說我在筆友吧認識的,儘管沒寫什麼信,但是那天我說我想和你聊天,姑娘出乎意料地爽快答應了。
接通後,只聽見電話另一頭是一個非常清脆悅耳的聲音,這和她的性格無不有相似之處。開朗中帶著一絲自信的語氣,總之此人骨骼驚奇非常人可比。
她說在趕作業呢。她在上海帕丁頓雙語學校上學,這是一所國際學校,說得好聽點就是土豪學校。大概就是澳大利亞的大學在上海開設的高中班。她今年高二,而且令我不可思議的是她居然才十六歲。問一下是跳了一級。高一一入學就參加跳級考試,這掛開得未免有點太牛逼。
姑娘上次說她是ISTJ人格,也確實人如其風。語言方面上也非常時尚,例如「根本不存在的」。我問她說有沒有住宿,她說直接家裡住,很近的,就是晚上回來,然後早上七點再去。
「上海房價很貴吧?一平米五到七萬的樣子。」
「是啊,其實也還好,徐家匯中心的一平米十四萬呢。」
「那你們家以前多買幾套房子不就發了。」
「有啊,我們家現在就很多套呢。」
「多少套?」
「讓我數一數——」
「數一數?」
「一二三四五六。六套吧。以前拆遷多賠了兩套。」
「我靠,你是拆二代啊。」
「拆三代好么,因為我爺爺那一輩就有房了。」
此人果真骨骼驚奇。而且聽她說有一套三百多平米,其餘的大概都一百多平米。還有她說她那裡的房價是一平方七八萬,嚇得我目瞪口呆。這樣總市值不就五六千萬了?
「那你在上海算中產階級了。」
「可以算普通的中產吧。」
「你這算普通?」
「我是窮逼啊!」
接下來她就解釋說她自己如何如何窮逼。班上全是富二代,有一個女孩這個月買了新出的iphone8還有macbook,簡直像買菜一樣,還買了兩個LV的包包。由於班上全是富二代,有的還抽煙喝酒紋身什麼的。
「比起他們,我真的是窮逼啊!」
「你可以考慮一下我的感受么?人比人真的是氣死人好么。」
「哈哈哈哈哈哈——」
後來聊到了她的學校。她說一個班其實也才十幾個人,而且流動性很大。我說你學校有游泳館吧,上次看到的。她說有,但是因為她有中耳炎,戴耳塞又麻煩,所以很少去游泳。當我問到會什麼姿勢時,她說就蛙泳游不好,其他的都會。那你還很少游泳,你這不是開掛是什麼?
她的學校就是澳大利亞的那種高中,反正體制和中國的國內高中完全不一樣。因為外國早在高中就開始確定以後要讀什麼了,所以她就選了數學語文物理科學什麼的,因為選這些以後去墨爾本大學可以讀數學教育。她想當老師,而且是澳大利亞的老師,因為她說她以後會移民的。
「還有數學教育這門課?」
「是啊,但是要讀五年呢。而且我要讀研究生,還要再加兩年。」
「那你以後不回國了?」
「不回啊,因為國內的工資比起外國來算太低了。」
「那你現在讀書累嗎?」
「很累的啊!因為期末考試不僅是試卷,還有演講,實驗,實驗報告之類的綜合評比,試卷只有百分之二十,關鍵是演講要講三十分鐘......」
「那如果再讓你選一次,你會選擇讀國內嗎?」
「不會。」
「為什麼?」
「因為國內的教育太落後了。舉個例子,教師資格證可以隨便考,這不是坑人嗎!」
我和她說在中國只有學歷是最重要的,能力什麼的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她說在澳大利亞只有讀研才可以考數學教育的資格證的。她說其實國外的大學挺難畢業的,因為不僅僅是試卷,績點還要看很多綜合因素。我說在國內大學簡直水到不要不要的,隨隨便便就可以畢業。
我的乖乖!你現在才十六歲哦,我的十六歲是一無所知的時代,還是一頭扎進中國愚蠢的教育體制下整天埋頭做題目的時代。當別人都不知道未來在哪裡的時候,你卻已經清晰地知道了道路。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有的人真的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
後來還聊了非常多的東西。例如她在本地很少有朋友,倒是有五個美國朋友。就是在facebook上認識的,然後那個美國人就來上海找她玩,就逛了一圈。還說到上海的高架橋,一到高峰期就堵車。她說上海的空氣比起北京來算是不錯,北京的天空整個都是黑色的,因為最近工廠都被趕到郊區外面了。她說其實上海蠻大的,一般都坐地鐵出去。我說我什麼時候也去上海,你當我嚮導,她笑著說可以。
總之就是這麼一個姑娘。我們打了兩個小時的電話,姑娘喜歡芭蕾和足球。我在想,她跳芭蕾肯定很有氣質吧。其實不僅是氣質不一樣,她整個人和一般家庭的孩子氣質也不一樣,一般的十六歲女孩和人打電話都慌張得要死呢。到了晚上十一點半的時候,她的報告也寫完了。然後我們就各自去睡覺了。
我失眠了。這讓我真實地看到了階級的差距,不僅是物質上的差距,還有思想上的差距。出國和在國內讀真的是不一樣的兩種概念,不要說起跑線,是跑道不一樣。無產階級和中產階級永遠不在同一個跑道上。中國沒有中產級階級!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收入上來說中國這麼大肯定有幾千萬或者上億的家庭達到這個水平。中產階級首先你得有良好的教育和消費觀念,這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你的流動上線和下限。但是很遺憾中國絕大部分城市造富運動還主要是來自剝削勞動力價值和賺取土地升值價值。教育和職業發展
勞動者在獲得一定收入的之後應該有收到法制保護的勞動休息時間,拒絕不正當加班超勞的權利。很遺憾沒有,從公務員到央企再到民營企業,這一點比我們經濟距離世界一流水平的距離可以乘以十。工會
勞動者在獲得一定收入之後要有尊嚴的和社會交流,可惜沒有,即使你技術一身比不上一紙行政命令,即使你腰纏萬貫也比不上縣令捕頭一句話。政治
要你干你就得干,想不通也得想通。雖然經濟上沒有那麼悲觀,但是所謂中產,當不起當不起。推薦閱讀:
※圓滑世故和人情練達的區別是什麼,分界線在哪裡?
※在榆次一中讀書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果全球統一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那這個國家是否仍然無法避免貧富差距加大、經濟危機與無產階級革命?
※為什麼日本那麼乾淨,治安那麼好?中國要怎樣做才能達到那樣的水準?
※大家覺得未來世界發展會出現什麼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