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濕氣重對應西醫如何解釋?

濕氣重的表現有很多,大變粘稠、排便不暢、沖的時候不易沖乾淨也是濕氣重的一個表現,那麼西醫如何解釋濕氣導致的腸胃反應呢?其中的機理是什麼?按照西醫的方法治療濕氣導致的胃腸反應該如何實施?


西醫與中醫的區別,一個側重於器質指標改變,一個側重於功能感覺改變。所以很明顯,「濕氣」在描述上就是感覺層面的,純粹的傳統醫學概念,靠現代醫學檢查化驗也難以標準化描述,或者被歸為「神經官能症」一大類,醫院大夫會讓觀察,交代一堆「清淡飲食」等患者聽完也不大會照做的「安慰」,興許西醫大夫也開些中成藥也挺常見。

我個人理解,濕氣帶來的整體上粘滯倦怠的感覺,就是身體細胞代謝率下降和循環功能不佳的外在感覺。人體細胞相當於生物化學反應容器,底物濃度和比例、酶的濃度和活性、反應溫度、滲透壓等等,都會不同程度影響到身體的生化反應,也可以說新陳代謝。基於此,想想容易引發身體「濕氣」盛的誘因,要麼是外界環境潮濕(可伴隨冷或熱)影響到生化反應的溫度或滲透壓;要麼是飲食太失衡高糖高脂肪肉類吃得多或生冷蔬果太多,都會造成生化反應底物和酶(尤其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相對缺乏所致)濃度和活性不足,統統造成代謝效率下降,有一種「開車猛踩油門卻不提速」的感覺。如此生化反應受阻也反應在循環系統,當血液粘稠,心臟搏動輸出效率低下時,也讓循環系統為全身「運來養料氧氣運走代謝廢物」功能變差,更加劇了那種「濕氣」過盛的感覺,這也許就反映在中醫「濕氣」盛的脈象上了。

至於排便粘稠這類表現,可以說是定位在消化道的「粘滯」感,那就更像是因飲食營養失衡,肉類脂肪類精製穀物類太多而粗雜糧、蔬果類不足,造成膳食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失衡,引起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不完善,部分食物營養未被小腸充分吸收,反而在結腸被腸道菌群加工,產生很多偏粘、氣味重的代謝物,帶來不適感。而且近來,腸道菌群研究很熱門,長此以往不平衡飲食,或許也會改變腸道菌群構成(不利於健康的菌種增多),到時候升高慢性代謝病發病率也未可知。


半吊子實習醫生一枚,感覺這個事兒不是這麼簡單對應的。

西醫的思路比較像電器維修,基本是考慮」替換」。判斷到胃腸道功能紊亂基本就停了,一般用對症的葯來代替胃腸本身的功能讓其休養,或者服用搭配好的腸道菌群建立新的平衡。

中醫的思路比較像程序調試,基本是「抓bug」。濕氣是導致全身功能運行不暢的一個原因,把關鍵部分處理好,整體效果也會改觀。

不周之處還請見諒&>&<


腸道功能紊亂,腸道對食糜中營養成分及水分的吸收功能降低,故而在排便時大便會較粘稠,再加以腸道蠕動功能降低,則可能會有排便不暢之感。


腸胃功能紊亂唄,還能咋解釋?


生化反應速率降低與代謝廢物運輸緩慢是造成易疲勞,身體感覺沉重的原因,但起因不是如此,氣血不暢,營養不良也會引起。油濕(脾虛)和水濕(肺腎)造成了微循環不得勁,從而造成了反應速率和排廢速率降低,細胞滋養不良,並發神經癥狀(不是很正常嗎?)。伯父被診斷為肌肉萎縮,我認為是濕氣。西醫不治,中醫拔火罐,針灸,艾灸,正骨。。。。花了67千,見效甚微,最後被我二十藥酒給治好了。愚見而已。同時給個反調,嘲諷下西醫。既然濕氣重和血淤,氣血不暢都有很多相同的癥狀,按西醫說法是同一起因(細胞層面),那中醫還分那麼多起因搞啥?為啥中醫能治,西醫只能傻看?因為西醫總是忽略了一堆人細胞是不堆不成人的。小學森的回答,莫當真。語文不及格,說話沒頭緒。見諒。


我覺得好像對應的是內環境滲透壓


推薦閱讀:

請問十二指腸潰瘍能喝牛奶么?
酸奶里的有益菌從口腔到腸道吸收時會損失多少呢?
幽門螺桿菌超標是否可能通過不吃抗生素治癒?
求問蛋白質的具體吸收過程?
便秘是大便干硬還是粘稠?

TAG:中醫 | 腸胃 | 西醫 | 醫學 | 腸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