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部提出的「多校劃片」政策?學區房真的白買了嗎?

《通知》指出,科學確定劃片方式。在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地方,要積極通過單校劃片的方式,落實就近入學的要求。在目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採取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

來源:教育部要求做好城市義務教育招生 嚴控特招生比例


小時候看過一個傳統笑話,大意是這樣的:

有個收藏家去鄉下郊遊,無意中看到一個老農用一隻古董碗給貓做食物盆。這貨想撿便宜,就跑去和老農套近乎,花錢買了這隻貓,然後裝作隨口說:「這隻碗也順便給我吼不吼啊?」不料,那個老農斷然拒絕:「不吼。多虧這隻碗,我不知賣掉多少只貓了。」

現在的教育部,為了配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房地產去庫存,也是拼了。學區房大家都曉得好賣,而且能賣上價格,但是賣完了,剩下的庫存房怎麼破呢?調整學區,再當成學區房賣一遍。多虧了這一個學區名額,不知道賣掉多少套房了。

當然,我不是說教育部是別有用心,更不是說房地產去庫存的方式不對,而是說,這條政策真的落地,一定會有地方政府這麼去搞的。無論是為了維持土地財政,還是為了完成房地產去庫存的工作任務,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他們都有動機去這麼折騰一把,這時候出這樣的政策,結果一定會違背教育均等化的初衷,一定會走樣。

從實際操作上看,這條政策帶來的腐敗風險同樣很大。本來如何劃分學區,有據可查,現在多校劃片,OK,某小區假設有30個孩子入學,原本是30個去附近普通小學,這時候忽然給了5個名校的入學指標,給誰?自然是誰的父母有能力就給誰。當然,你也可以弄成考試啦,特長啦,但有沒有錢去送孩子上輔導班從而能夠達到入學標準,也是父母能力的一種。既有的教育不平等問題沒解決,又弄出新的問題。

說到底,教育和醫療一樣,承擔了許多本來不應該由教育承擔的社會平等的職能。你若是覺得私有制和市場經濟不好,那就搞一大二公;如果覺得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好,但弄出貧富差距不好,那就增稅搞二次分配;如果覺得貧富差距好但不能把差距傳導到下一代,那就徵收遺產稅;如果覺得貧富差距傳導到下一代也沒關係但是要通過教育給窮人一條活路,那就把名校的學區指標拿出來拍賣,把拍賣所得用於補貼普通學校。

總之,你有什麼想法就有什麼樣的出路,怕就怕這樣莫名其妙的政策,給人的感覺,就是你想把存量商品房給賣掉。雖然我知道你是好心,只是沒找對路,但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壞啊,對吧。


同意玄處的說法,這是教育部給房地產政策背書,不過我想多說幾句,玄處說的是針對一二線大城市的情況,我來補充三四線城市的情況吧,實際上,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去庫存壓力更大,而且這個政策也很妙,對三四線城市也是管用的。

為什麼管用呢?

因為教育是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所共有的需求,不論這個家庭在哪個城市。在三四線城市推進這個政策,可以有效的驅使鄉鎮和農村裡比較富裕的人繼續買房,最窮的那部分人怎麼榨都沒錢,所以不用考慮他們。要知道「名校」和「普通學校」不是絕對概念,而是相對概念,很多地方的縣一中可能一年最多出幾個985,但就這也比一年連一本都沒幾個的鄉鎮高中強啊……

再者三四線城市「進名校(相對意義上的)」的動機更強烈,因為在北京,你孩子上的學校可能一般,但你也可以選擇花錢給孩子請家教,海淀區大學城裡的學生,做家教和輔導班的不要太多,然而三四線城市呢?上哪裡找這麼優越的課外教育資源?上不了好學校,這孩子先就廢了一半。

再有一點就是教育部給房地產背書,房地產也反過來給教育部背書。現在不少三四線城市都有省會城市乃至北上廣深名校所開設的「分校」,出現這樣情況的本質原因是我國的公立教育和基層教育已經徹底崩潰,直接導致教育產業托拉斯化。這樣的政策如果得到推行,那麼近幾年剛開始招生的諸多「分校」肯定是受益者,這是個互相促進的過程。

知乎上的多數人都是中產階級預備隊,所以你們特別恐懼於無法變成真正的中產階級,但你們恐懼也沒用,接下來十年中,你們中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是西西弗斯,只不過西西弗斯推的是石頭,你們推的是齒輪,資本的齒輪,中產階級是一座山,等你們快到山頂時,就有類似的政策將你們或你們的後代重新打回山腳。

什麼?你們想革命?

哦,行啊,揭竿而起唄,小資和中產預備隊,一群畢業了就待宰的綿羊而已,能成什麼事兒,除了大統領的先進生產力論,我再補充一點他非常瞧不上的組織術好了。

你們上面的人允許你們下面的人變成你們,從而達到了用更多更廉價的西西弗斯推動更大更重的齒輪的目的,就這麼簡單。

最後回到原題,有人說庫存太多,可能僅僅這一個政策不夠用,嘿嘿,不要緊,還有幼兒園和早教產業化嘛,急什麼。

西西弗斯絞盡腦汁想達到山頂,他想著如果換個方式推石頭,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命運?

知乎用戶絞盡腦汁想成為中產,他們幻想如果找到「最好」的方式推齒輪,碼農啊,互聯網啊,股票啊……會不會真的能達到成功?

答案是會成功呀,不管哪條路,漏網之魚都是有的嘛。

祝好運。


謝邀。。其實我一般很少回答這種已經有幾百答的問題,因為回了也沒什麼人會看。。

看了其他的答案,基本論調只有幾種:

1、房價論,2、階級固化論,3、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論。

大家都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來考慮一個國家或者地市的政策規劃。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在教育局和國家層面對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看的。

其實在這個事情上,教育局的原則是這樣的:

1、原則上,保障所有戶籍所在及實際所在適齡人口有學可上。

2、原則上,保障所有戶籍所在及實際所在適齡人口就近入學。

3、原則上,儘可能打破和取消重點、優質中小學擇校錄取制度和方式。

對於教育局來說,適齡人口有書可讀,他就算完成任務,對教育局而言,沒有什麼重點優質小學和非重點一般小學的區別,最少在中小學入學問題上,沒有,他們的任務是保證每個片區內,適齡兒童都有書可讀。這是國家目前能夠做到的最大公平,其他都屬於人民的要求,目前來說國家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也沒有把這一問題放到考慮範圍之內!

矛盾產生的原因,是優質學校周邊自動富集的資源,並由此帶來的大量適齡兒童,遠遠超過學校能夠承載的學生數量。就我知道的,某市實驗小學周邊因為開盤了幾個新的樓盤,導致當年需要入學的兒童達到730人,而學校的最高承載能力只有350人左右。。。。

那麼現在請問大家,這種情況的最優解是什麼?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最優解是拍賣。。。抽籤是最差策略。

即:在購買學區房獲得拍賣資格後,再通過加價的方式拍賣入學資格。教育局,學校,開發商三贏

但是沒有選擇這種模式,就是因為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就是因為教育局從來都沒有陳諾開發商有什麼「學區房」學區房是開發商自己搞出來的概念!就是因為教育局在最基礎原則上希望大家能夠公平入學!

但是在客觀供給低於需求的時候,任何分配方式都有可能導致個體認為不公平!

原來的規則是就近入學,就搞出了學區房。

後來搞過安分入學,就搞出了輔導班。曾經出過哪些所謂的小學擇校輔導班花1千萬買出題老師的情況,在這種數量級的金錢面前,誰都不是聖人。。。

現在隨機分片+戶口資格,你們說暗箱操作。

其實說白了,只要我能保證給你一個資格,你絕對對如何分配這些名額沒意見,哪怕剩下的人拿槍火拚生者上學,你都覺得很科學!

出過一個案例,某地區有兩個小學,離得挺近,一個非常好,一個一般,其實從學校硬體條件來說,兩所學校差距不大,師資力量也差不多,但是因為歷史原因導致一個口碑好,一個口碑一般,口碑好的,生源就更好。口碑就越來越好。。。因為兩所學校離得很近,導致了學區覆蓋上有所重合,你們可以想像一下豬鼻子那個形狀,兩個洞就是兩所學校。

由於採取就近入學制度,優質學校附近富集了大量的適齡人口,包括調劑戶口也硬調劑過來的(老居民),開發商開發的樓盤的(學區房),還有在當地租住的農民工兄弟的子女原則上要分流一些名額的。

那麼好,現在,請問究竟怎麼決定誰能去好的學校?

就近入學?是就空間距離,還是就實際路線距離?

就空間距離:為什麼2單元能上,3單元不能上?

就實際路程距離:我家離學校就一堵牆的距離,只不過要繞一圈才能走過去而已!是不是我把牆砸了就能上?

按照學區房優先老房子新房子不給?那就買下老房子,兩間破茅房賣400萬!

按照戶口常駐時間長短?抱歉,那也不夠,很多都是小孩一出生就掛靠到這個學校附近的親戚家,一家有三四個小孩的情況很正常。

最後的結果是抽籤,而且別忘了,有一部分家庭是本來的確離好學校相對近得多,離那個一般學校相對遠得多的,沒辦法,一起抽籤。不然家長就堵門,抗議,鬧事,打砸!

最後抽籤之前,家長提前三天排隊,就是為了早一點抽籤(這個有關係嗎?)

抽籤時,有公證處人員公正,並且抽籤結果是直接公示的,多少人抽到什麼學校當天抽完當天出結果當天公示,仍然被認為不公平,認為彩券上做了記號,有些人能摸出來,有些人認為有資格被內定了沒有放出來。

抽籤結束後,現場有人高價購買入學資格,哪怕是教育局聲明了抽籤結果一旦生效,絕無更改,如期不報道,視為放棄資格。但是總有人認為自己和校長熟悉,和老師熟悉,有錢,有權,能夠額外爭取到資源。

甚至有本校老師子弟沒有抽到的,只能自嘲「最少能證明我們沒有作弊」然後回去抱著孩子哭的。

僧多粥少,事本如此,如果真的能讓金錢和權利開口說話,事情反而簡單明了。

就寫到這,反正你們也是無腦黑,壓根就不看。


就我個人的看法,中產階級對學區房這種東西最為看重。上層的完全不需要這種東西,最多也就是遞個條子的事情,上層階級也不是高考這條道路能進入的。下層反正也買不起,也不指望這個。唯有中產階級,既需要保留高考來給自己孩子留一個向上的指望,也需要學區房這種東西來阻止底層的聰明孩子來和自己的孩子競爭。於是,學區房也被利用作為上層割中產羊毛的利刀。碼農們看著年入頗豐,可是一個買房落戶才能讓孩子讀書的政策,直接讓碼農一輩子血都被吸干。

既然如此,在如今庫存高企的情況下,用學區房來放中產血來救房市自然是最方便的手段了。


所以我說現在的教育一點也不公平,還有人不信。

無論是以前的自主招生、保送考試,甚至哪怕是更久之前的統考,都比現在的所謂「學區房」或者「電腦派位」的制度要好得多。

現在這個情況,無論怎麼改,歸根到底佔便宜的都是趙家人。有錢的,無論成績怎樣,占著好學校的坑。成績好的,家裡沒錢買學區房,只好上差學校。

其實本來你成績好,上差學校大不了自學,這也不是問題。

可是問題在於,差學校的制度,又大抵是那種縣中制度,只知道簡單重複,堆時間,壓榨學生,毫無人道可言。而且教育內容也十分功利,不考的不教,而且重補差輕培優。最後人才也被埋沒了。


這個顯然是教育部的亂命,也是拍屁股的決議。因為學區劃分不僅僅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情,也涉及到整個城市的運營,亂改學區帶來的不僅僅是影響學齡兒童入學的問題,更是給城市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和負擔。

首先說小學:

小學就近入學是合理的,因為小學生需要接送,每天接送學生是每個家長頭疼的負擔(尤其是雙職工的家庭),所以現有規劃法規對小學服務半徑有嚴格的規定。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公立學校是不提供校車服務的,所以只有減少接送的距離,才能有效減輕家長接送學童的負擔在政府沒有提供有效的校車服務的情況下,搞多校劃片,等於是擴大了小學的服務半徑,就意味著很多家長不得不用更多的時間來接送學童,這必然給城市早晚的交通高峰帶來更大壓力,也會引發很多連帶的安全和社會問題。

另外小學入學難以通過考試來確定學位(學齡前兒童比較稚嫩,無法用考試來區分真實水平,而且真組織考的結果也只是徒然加大幼兒園階段學童負擔,這顯然是不健康的教育理念),如果存在多種選擇,就必然給權力尋租和腐敗帶來新的空間(其實搖號是最容易操作的),給社會帶來新的不公平因素。

再說一下初中:

理論上初中生可以自己上學放學,這個要比小學好一些,但是因為初中生往往處於青春叛逆期,可控性和自控性都比較差,長距離和長時間的通勤也容易增加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而且對於初中生來說,身體還處於發育期,體格和體質都還較弱,初中課業負擔又開始變得較重,過長的交通距離對於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體力消耗,削弱了他們將體力和精力投入到學習或者運動等更有益的活動中的能力。所以在政府沒有提供有效的校車服務以前,初中但服務半徑過大也容易引發很多安全和社會問題。而且初中法定服務半徑本來就比小學大,再擴大服務半徑也會給城市交通和學生家庭帶來更多的負擔。

總之學區劃分是涉及城市正常運行的複雜問題,教育部不能只從自己的本位考慮問題。更何況從公立教育的目的來看,其目標不僅僅提供基本的社會福利,也負擔為國家培養和選拔人才的職能,所以從我的觀點看,小學應當嚴格執行單校劃區,就近入學的原則,減少學童父母負擔。初中可以適當擴大服務半徑,多校聯合劃片,但是範圍不宜過大,而且必須統考統招,按照成績入學。

至於有人說的通過這個狗屁政策來幫助地產消除存量房的設想,先不說是否有效,這種想法本身就純粹是飲鴆止渴,以私害公的行為。


「阿……Q哥,像我們這樣窮朋友是不要緊的……」趙白眼惴惴的說,似乎想探革命黨的口風。

「窮朋友?你總比我有錢。」阿Q說著自去了。

任何政策的出台總有人叫好,有人叫罵,和最近很熱的拆牆一樣。

不過目的不就達到了么? ----「發動 crowd 斗 crowd」.

所以說啊,P民還是圖樣圖森破,就算一人一票給你,這種事保證也能高票通過. 畢竟, 沒學區房的還是大多數.

前一整子的一個回答, 不知為什麼找不到了, 難道是傳說的"摺疊"? 只好把存在沒上線的WordPress上的內容拿過來了. (別搜了, 127.0.0.1 沒錢租用伺服器,沒上線呢)

中層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其實是話語能力/精力/時間,很多底層沒能力/時間,上知乎,也不會討論政治)

這些有時間和精力的中層, 趕上了中國階級形成「新常態」的好時光,向上躍升了階級,比那些無力參與政治的階級不知高了多少。

於是那些新提升階級的中層群體的訴求是顯而易見

1/保持相對自己出身較高的現有階級,

2/希望能再提升階級

這樣中層需要向上"自由"的通道, 這需要"右"的語境

當然, 順便把下層繼續踩在腳下, 不過這些連說話能力都沒有的下層應該不是問題.

然而中國的政治語境是「左」的,或者說,階級上層----那些其實是"右"的群體----為了保證「萬年不倒」 鞏固自己的階級,同時限制中下層的"自由"上升通道,而採用「左」的語境

這樣,矛盾產生了,中層非常焦慮。中層的右派希望用其話語權(上述的話語能力, 因為下層連話語能力/時間/精力都沒有)去影響政治途徑由左轉右,在右的語境中進一步打壓下層

於是, 「我的成就是個人的努力」,「你窮是因為你懶」,「你弱你就有理啊?」 "我個人能力外的資源等於0"......

這種聲音,上層予以默認,這個有利於下層的洗腦,反正下層光憑說, 是說不過中層的。

而當中層把話風轉為"拆圍牆違反物權法", "學區的頻繁變化是不講契約精神", 甚至「私有制可以治理霧霾」 這種問題時,上層就立刻展開行動,發動大的語境來引導/支持/幫助/武裝下層來反對中層。

就這樣吧

利益相關

由於對自己的社會資源深刻的認識-------無限接近於0, 所以多年前發動三代人的棺材本, 置換了學區房, 這幾天的新多校片區政策, 讓我有一種一夜回到解放前之感.這種深刻的無力感, 自大學牛逼哄哄, 造成一門幾乎滿分的學科被關至今是第三次. 也算人生一大體驗了.

其實房子漲跌, 都是自己住, 關係不大, 比起自己小時候的居住環境強很多了. 感到接受無能是因為計划了4年, 全家的生活水平下降, 為的只是孩子遠離校園暴力的菜場小學.

然並卵!

-------0227更新---------

評論都提到「無力」,所以將原答案此段加粗體了。

這是一種「饒你奸似鬼,喝了老娘洗腳水」的感覺。

由於學區的政策歷來的不確定性,筆者做了超過5年的區域對比變化,取其交集。最後索性買在離學校大門20米處的小區。為此賣出以前的大房子,形式「離婚」,撤銷仍然在父母處的舊宅戶口(由於我當年早於父母入籍,我成為戶主,撤銷戶口以為產權轉給父母,然而轉給退休無收入的父母,我也是要交契稅和所得稅。此處不表),一系列動作換得老舊的小面積的學區房。

之所以提前四年操作是因為規定必須入戶滿三年。

然而這個持續多年,整個家庭為之傷筋動骨的項目,最終成了這種結局。

更糟糕的是,目前即使再投入更多也不能使結果向預期的方向改善。

「無力感」在於

1/ 付出了時間精力金錢換來還不如不不付出的結局

2/即使為一切沉沒成本埋單,卻又沒有任何的補救計劃可行。

好比一個人左腿得病,醫生說「截肢」,結果截了右腿,之後,醫生說截錯了,而病人說「我認了,左腿也截了吧,救命要緊」,醫生說「沒用,截腦袋也沒用,買棺材吧。」


終於沒人注意,悄悄取匿了。

人類玻璃心摧毀委員會主席(空一格)卡富爾(空一格)卡爹教導我們說,「遊戲規則不友好怎麼辦?改規則啊!改到爺爽為止。」

我國目前的三(san)項(zuo)國(da)策(shan)是住房商品化,醫療市場化,教育產業化,分別託付給了住建部,衛計委,教育部。就當前熱(shui)火(shen)朝(huo)天(re)的經濟形勢來看,第一項國策貫徹的最好,第二項國策經過多年努力也在穩步推進,只有最後一項,成果還不顯著。怎麼辦?難道教育部要在做不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繼續去給住建部幫忙嗎?Naive! 教育部是以教書育人為本的, 當然要痛定思痛,迎頭趕上了!

第一步就搞素質教育,學生來學校是學(xun)知(kai)識(xin)的,不要應試教育,要素質教育,每天快快樂樂開開心心,考什麼大學,不要考大學,你也上大學,他也上大學,新東方怎麼辦?藍翔怎麼辦?二十一世紀還要不要高素質挖掘機人才了?想學人家考狀元,可以啊,交錢自己去上補習班,沒有錢可以去賺嘛,你去學挖掘機啊,學挖掘機很賺錢的~

第二步搞私立學校,引入社會力量獨立辦學,你又想考大學又不想上補習班,這讓教育部很為難啊!不過,我們是講道理的,你可以去上私立學校嘛,私立學校老師拿了你錢肯定會教你知識哦。什麼?你說私立老師水平差?!我們可以搞聯合辦學嘛,年輕教師在公立學校刷經驗,滿級以後轉職去校中校當老師,你收穫了知識,青椒們收穫了事(jin)業(qian)和愛(mei)情(nv)。皆大歡喜,你說吼不吼啊?

大家都是上過小學的人才,當然知道要「查漏補缺」了,經過以上兩步,教育部忽然發現有些家長不按規矩出牌,明明有錢,不來支持教育產業化,反而去幫住建部沖業績!這怎麼辦?!打亂學區!學區是圍繞著優質公立學校產生的,沒有優質公立學校不就沒有學區房了嗎?重點小學被分到一般中學就會成為一般學生,成為一般學生就只能上一般大學,上了一般大學還怎麼「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呢?!孩子的一輩子不就毀了嗎?!教育部是教書育人的,怎麼會讓這麼可怕的事情發生呢?我們早就為您準備好了,十二年一貫制私立學校,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師資,每天只要998,就能讓您遠離這種風險,多划算?我們的口號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能夠讓孩子「 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有點小激動 」,花點錢又算什麼呢?

所以,不要怕,這次改規則也只是謀財而已,我們不害命。


民辦教育和培訓機構的福音。


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政策。

1、義務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義務教育應該是以公平為首要目的,公平意味著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這個教育水平應該均等。

2、義務教育的問題在哪裡?

既然以公平為目的,那麼就與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相矛盾。也就是說,好學校好老師就那麼幾個,想上的人很多,怎麼辦?

3、現今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總的說來,過去一段時間以及當前,解決這一問題主要靠「經濟槓桿」。很久以前,想上好學校要送禮要花錢,然後,這個過程規範了一些,叫「擇校費」,再然後也就是現今,劃學區,也就是你買得起「學區房」就能享受優質資源。不管採取什麼方法,也許形式不同,但本質都是「花錢買」。

4、現在這個解決方法好嗎?

明確的說,不好!最主要矛盾在於「義務教育」目的是公平,不應該把學校、教師甚至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醫院,咱們國家醫院也分等級,但原則上你想去哪個醫院看病就去哪個醫院看病,沒人禁止你選擇醫院的意願。但是義務教育,其實變相的在掩飾這種不公平,也沒有推進它往好的方向轉變的跡象。

5、怎麼辦?

個人看法,分享給大家供討論。把學校分為兩種,比如「國立小學」和「市立小學」。國立小學由國家撥款,自然以公平為目的,所有教師輪轉;市立小學由市政府籌辦、評定和監管,接受社會資本辦學,入學條件自定,可以收費。由國立小學滿足義務教育的公平性需求,而家長要是覺得孩子聰明、或者支付能力足夠希望得到更好教育,那可以上市立小學。

6、優質資源是收費的。

說白了,優質教育資源一直都是收費的,只不過通過「擇校費」、「學區房」這種收費方式既不透明也不高效,不如就設定一個機制好好運作。

7、既然如此,這個政策意義何在?

這個政策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學區房」購買模式,那麼將要演變成哪種購買模式呢?難道要回到「擇校費」嗎?還是回到「托關係送禮」呢?如果都不是,比如說咱們「搖號」吧,即使沒有暗箱操作,那麼那部分想上更好學校的需求該怎麼被滿足呢?這部分市場需求,或者說這股勢力會閑著嗎?「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知這樣做會把義務教育帶向何處。


借著這裡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究竟要不要買學區房,我想看了下面的這些。大家心裡自然會明了。

第一幕:不靠譜的學區房

這兩天石景山遠洋山水項目的業主們炸鍋了。

本來購買的是學區房,突然被告知景山學校遠洋分銷取消共建。正如圖中大家看到的。原來協議約定的招生條款對業主子女不再適用。一紙狀令過後,遠洋業主的權益就這麼沒了….

第二幕:央視財經探訪天價學區房

誰炮製了天價學區房?

央視財經頻道3月25日晚針對文昌衚衕46萬/平的天價學區房實地走訪後做了深度報道。

節目組通過走訪的形式「證實」了天價學區房的荒誕。並通過某學區房近年穩定的價格,以及部分學區房由於學區擴充帶來的價格回落,呼籲大家理性看待學區房投資。

知地君常年在北京某上市房企供職,長期關注北京學區房的走勢,所以在2月曾上「真房源」的鏈家網上也看到過這套天價學區房的房源,當然節目中央視並未就此提出疑問,這套房源是鏈家的虛假房源還是迫於壓力被撤下的真房源?這是我提出的一個疑問。

關於學區房房價漲幅,這裡我想先引用新京報公布的一組數據

1(2015年北京二手房年漲幅TOP10)

2

拋開文昌衚衕的平房,從上述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北京諸多學區房中有了自己的無冕之王。

宏匯園小區、新德街35號院和豐匯園小區三個小區成為了2015年北京二手樓盤中價格漲幅最高的三個學區房:西城區的宏匯園小區和豐匯園小區(劃片小學)宏廟小學,房價漲幅高達69.86%和47.77%。新德街35號院位於海淀,劃片小學(北京市西城區育翔小學),年度價格漲幅48.06%。

學區房成交火熱,價格一路走高。在去年成交均價漲幅排名前十的小區里,除了北無宿舍位於海淀區外,其餘9個項目都位於西城區,且均為宏廟小學、育民小學等優質小學學區房。而像東城區重點小學附近的學區房價格一年時間價格上漲也超過50萬元。

和央視報道不同的是,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西城、海淀、東城的優質學區房都有著很高的漲幅。

當然這和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這三個區有很大關係,按照有關統計全市8723個小區,所涉為市區兩級學區的小區為1048個,佔比12.01%。其中所涉市重點小學283個,佔比僅3.24%。

據央視統計。2014年全市學齡兒童央視統計數據是160575人,其中西城、東城、海淀三區市重點小學目前是25所,年接收入學人數是5000人。

我們具體再看西城區所有各類小學的招生情況,西城區計劃招收1.22萬人。和16萬的適齡入學人數比,佔比不到8%。而實驗二小和北京師大附中是西城最好的學校,文昌衚衕有著如此緊俏的學區資源,自然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在15年以27萬/平的單價買入這裡的房子。要知道東鐵匠衚衕里13平,報價480萬的學區房是切實存在的,單價已經摺合37萬/平。不管是37萬還是46萬,背後隱藏的都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等。

講到這,對於學區房的價值大家已經可以看到,除了對於央視報道中一些問題的解答,這裡還想和大家講的是現在學區房的現行政策是什麼樣的呢,購買學區房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呢?

像遠洋業主遇到的取消合作共建房。另外包括多校劃片、隨機派位改革等都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建議大家不需要過分追求某個名校對應的學區房,新的教改制度下,很難再保證就近入學。同時類似一房六年內一學位,取消合作共建等政策的變化給學區房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北京已有過中關村四小和二小合併的先例。並把對口學區從10棟擴充到64棟,所以大家不必過分追求頂尖的牛小。

北京教委近年為了解決升學問題正在考慮學區制度改革,雖然各項細則尚未出台。但諸如海、西城和丰台基本已經明確,大家從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今年海淀區的「幼升小」的政策方向,有可能會推行一房六年內只能有一學位規定,集體戶口入學不按劃片進行,由學區統一安排。海淀區會明確集體戶口入學不按劃片進行,由學區統一安排。而且由於今年海淀對房產入學政策趨嚴,如果戶口掛靠在非直系親屬家中,也無法按照戶口劃片入學,由學區統一安置。同樣,由學區統一安置的還有非京籍學生。今年海淀對非京籍學生入學政策依然趨嚴,對五證嚴格要求。據悉,非京籍學生在海淀入學只能保證入學,無法保證就近。

西城區教委也規定,在今年小學入學時,如同一房屋地址六年內有多個適齡兒童申請入學,則房屋產權人必須是適齡兒童的法定監護人,不符合上述規定的,根據當年的招生政策統籌協調安排就讀學校。

4月1號丰台區教委就「小升初」透露消息,稱2016將全面取消推優。(丰台的「小升初」途徑之前為民辦入學、劃片、特長和寄宿制入學這四種方式。全區劃分為7個片區,劃片入學只採取單校對口直升和多校劃片派位入學相結合的方式,由計算機根據招生計劃和學生志願完成)。往年推優採取部分初中校和部分小學畢業生參與的有條件派位徹底退出「小升初」。要知道,2015年丰台「小升初」推優的比例佔全區入學人數的7%左右,共576人。取消推優派位後,這部分的學位有望釋放出來。

諸如北京市西城、朝陽、海淀等區的各個學校都會單獨發布自己的幼升小、小升初的入學政策。面對價格畸高的學區房,一旦選擇錯誤,既佔用大筆資金也會耽誤孩子上學的時機。目前部分區域已經出現下述情況

入學增加對落戶年限的限制

很多名校學區房近兩年紛紛增加了落戶年限的限制。北京多個熱點學區均對學生的落戶年限做出明確要求,限定年限從3年至5年不等。

招生不接收二手房業主

有一些學校在招生簡章中直接規定是不接收小區的二手房業主子女的,二手房業主子女會被調劑到鄰近學區的其他小學

北京小學紅山分校學區2015年的「幼升小」招生簡章,劃定片區範圍是蝶翠華庭、西堤紅山和紅山世家三個小區。按照要求,符合西城入學條件且具有三個小區內居民戶籍的適齡兒童,以及實際住所地在三個小區內的本市居民戶籍適齡兒童。其中實際住所地證明,是指與原開發商簽訂的購房合同。在北京這種限制二手房主子女就讀的情況並非只此一家。

一個房源只能入學一次

中糧萬科長陽半島項目宣傳時宣稱「買長陽半島,上北京四中」。很多業主考慮到孩子未來教育問題出手購買了長陽半島的房屋,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合同中約定「子女就讀北京四中房山分校有6年期限限制,即入住6年內可入校就讀。業主可行使一次就讀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初中的權利,但能否入學取決於屆時教育政策」。不少房屋業主該到子女入學年齡了只能被調劑到其他學校。

近幾年北京「教改」動作比較大,一系列「控人」「九(十二)年一貫制」等改革措施令人應接不暇。各方面顯示北京市各區會陸續建立並逐步完善、固化一個幼升小有限入學序列,並按照戶口、房產性質、居住年限等綜合考慮適齡兒童入學問題。因此現在各位朋友在入手學區房時要謹慎抉擇,不要過分追求牛小。像試點的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和十二年一貫制(如革新里小學——100%直升11中初高中直升校(114中)——100%直升11中學)反倒是不錯的選擇。


我覺得這是本末倒置,應當從均勻教學資源來做。這種劃片永遠都是給權力找到尋租空間。


這一政策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辦小學和初中的發展。

既然沒有了所謂的學區房,大家一起搖號,那麼,要保證自己的子女進一個好學校,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民辦學校自然成了不錯的選擇。

現在要推廣的這個政策確實有滋生腐敗的可能,即所謂的「拼能量」,但是只要腐敗的成本高於民辦學校的學費,那麼這一政策就能算可以接受的。

展開來說,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促使這些有經濟能力買學區房的家長轉向民辦教育,並對民辦教育收稅,來補貼公辦教育。現行政策下,富人為優質教育付出的成本,多數並未流向優質的教育工作者與財政手中,而是流向了腐敗官員和持有學區房的城市土著手中,這明顯是既低效也毫無公平可言的。相反,讓富人自己出錢向市場購買最優質的資源,不僅給了富人以追求最佳教育的可能性,也有利於普通學校的建設(普通學校的生均資源上升,也能拿到更多補助)

總而言之,過去富人為優質教育支出的成本(學區房)要經過開發商,腐敗官員,土著,炒房者之手,才能到達財政手中,發展民辦教育並對其徵稅,則可以省去中間環節,只是,制度的設計者與執行者有足夠的實力對抗這些利益集團嗎?


上層不需要學區房,只要遞條子,我一高中同學,上了一本線,被招進交大。

我只想說明遞條子是真實存在而且的確可行的。

底層買不起房,對子女教育也沒有那麼多精力。

中層需要學區房,因為中層從投資自己中學習到了投資子女的重要性。搖號對教育資源沒什麼改變,從學校而言,生源和大學錄取率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家長願意給孩子投錢投精力,生源就好,學校就容易教好,然後又會吸引更多的生源來報考,學校又可以收錢,可以去請比較好的老師。這樣是一個良性循環,所以未來地段比較好的地方,學校都不會差。

但是問題在於大家都不想做中間那段,都想直接跳到結尾。我覺得這是強調主觀因素的時候了,事實上主觀因素起決定作用,學區這種適可而止就可以了。好學校不全是好學生。

===========

這個問題下有好多完全不懂的小白。連調學區賣房都想出來,連就近入學都不懂回答個毛線啊

教育資源不平等是廢話,同濟在上海招1000多人,要是我出生在湖北我祖墳冒青煙也考不上同濟。

假設一個地區存在一所好小學或者一所壞小學,然後搖號決定周圍孩子上哪所小學,結局是這兩所學校的出分會越來越接近。因為,任何一個老師都會告訴你,有了好的生源才能教好,家長在家裡給孩子天天上輔導班,學校教的輕鬆啊,舉個例子,如果上小學之前連拼音也不會,那教學的時候就要從頭講拼音,進度就慢過其他已經會的班級了。

民辦不用想了,上海四大民辦小學我兒子報了兩所,25取1,難過考復交。所以民辦初中我也已經死心了。那個已經不是正統考試了。

說回復到考試的,那個不可能,教育還是有其教育的特點的,以後高中也不用考,就近入學。

說做大蛋糕的,說實話問題在家長,教育是要花錢花精力的,指望學校教那老師都會告訴你,那麼多孩子不可能每個都照顧到。

收擇校費是個好主意,但是上海學校我感覺已經不太動這個腦筋了,學校有錢了。從學校而言,收錢不挑生源將來出分不會好看,等於透支信用。所以他不缺錢的時候,能不收就不收。

本回答應該最佳,結論是搖不搖號從長遠來看不會有變化。


預計補習班市場將更加火熱


我怎麼覺得是糊大餅的玩法啊。幾個平米平房的那種學區房是不會漲了,能正常居住的,絕對不會跌價。相反,由於能參與的孩子增加了,競爭會更激烈


真正應該做好的是這一句啊。

原文地址: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


總是在分蛋糕上想辦法,為什麼不花大力氣把蛋糕做大。

2016.2.24.看到評論的質疑,來認真的補充一下。以下分析是以本人所在城市合肥為基礎的。

分蛋糕和做蛋糕的本質就是公平和效率問題

目前合肥市中小學教育這塊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這是2015年合肥各城區的學區劃分:

合肥各大城區2015學區劃分方案出爐

涉及到172所小學,68所中學。這些學校中所謂的重點學校:小學5所,中學7所。

大家都擠破了頭想讓孩子進這幾所重點學校(這些學校的分校,認可度明顯沒有本校高),所以學區房價格才會如此高。

如果政策變化了,多校劃片了,學區房價格可能沒那麼高了,但是好的學校還是這麼多,總會有人千方百計的想進這些好學校。既然沒有明確的學區概念,那就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來讓自己的孩子上這些好學校,這樣豈不是又增加了權力尋租的空間。

所以說,目前優質的教育資源稀缺,這塊蛋糕太小了,努力把這塊蛋糕做大才是根本之計。

分蛋糕也很重要。分蛋糕的方法,肯定是要伴隨著蛋糕的做大,逐漸去摸索更為適合的方式。


還不是中國人的爛公平觀念鬧的?如果不鬧,按90年代飽受詬病的擇校費玩法,花這麼多錢早已徹底解決教育資源緊缺問題。

當年中學錄取可以交擇校費、花錢買分數的時候,窮家長嫌不公平,搞得教委三令五申禁止擇校費和補課,一直鬧出就近入學政策。結果搞出學區房了,更買不起。而且本來該給老師的錢流失了,教學質量越來越爛。

中國人對教育公平的理解完全顛倒了,「窮人需要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尤甚。專門為應試選拔設計的教育、跟現實脫節的技能樹,考砸了以小白狀態直接進入社會,這才叫改變命運,往壞里改變。

任何人為干預資源分配的方案,一定能被富人買通或繞過,區別在於老師拿的錢更少。這種方案要堵住漏洞保證所謂公平一定要反覆折騰拿人開涮。


真心覺得,買學區房還不如討個聰明的老婆,只不過討聰明的老婆比討漂亮的老婆難多了。


推薦閱讀:

那些拼了命買學區房家庭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學區房是怎麼確定的?在哪裡可以看到這樣的規劃。
如何評價玄處新文 《成天哭喊買不起學區房是病,得治》?
北京工作的碼農沒有戶口(碼神是極小部分),孩子上不了學(不能考大學),花那麼多錢買學區房做什麼?
怎樣說服老公換學區房?

TAG:教育 | 房地產 | 資源 | 政策 | 學區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