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地區喜歡讓農田休耕,但是在中國往往怕田地荒掉,要連年耕種?

無論古代還是現在,西歐、美國都喜歡讓農田休耕,恢復地力。但是中國不是這樣,尤其是古代時,地要年復一年地種才好,好像會越種越「熟」、越種越好一樣,就怕地荒了。是因為農田荒掉再開墾很難嗎,還是什麼?

這裡面有什麼道理嗎?


我國的耕地自古以來就比較寶貴,不太容易進行定期的休耕,但是是有輪作的,輪作分為定期輪作和不定期輪作,以不定期輪作居多。中國農民不定期換種作物也在一定基礎上保護了土地肥力。

先說說據說在夏朝的時候呢,就開始了的畎畝法。( 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上田棄畝,下田棄畎,就是在高田裡將作物種在溝里,利於抗旱保墒;在低田裡將作物種在壟上,利於排水防澇及通風透光)

畎畝法作為一種最原始的農耕方法,是沒有那種規律性的輪種輪休的,所以當地的肥力用盡時,就需要萊田(萊,休不耕者《魏書》:田萊之數,制之以限,蓋欲使土不曠功,民罔游力)或者種植五穀雜蔬。一般上等的田需要一年,中等的田需要兩年,下等的田需要三年來使其恢復肥力。「谷田必須歲易」不萊田的話,會「莠多而收薄」,「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齊民要術》)

這樣的生產力其實並不高,根據《淮南子·主術訓》:一人耒而耕,不過十畝,十畝之收,不過四十石。(漢實行大小畝並行的制度,二百四十步為一大畝,百步為一小畝。此處指小畝,1小畝=0.4166大畝=0.2881市畝)

到西漢時候,趙過在畎畝法的基礎上總結了代田法,並推廣了耦犁,耬車,提高了耕作效率。

代田法,和畎畝法一樣,在農田中起壟作圳,將作物種在壟下的圳中,第二年壟圳互易,進行局部修整「一畝三甽(畎的古字),歲代處」。簡單地說,就是一畝地分三畎三壟,第一年將作物種溝里,讓壟休息自生,培養肥力,到中耕除旱時,將壟上有肥力的土壤鏟下到畎里谷者覆土之上作為作物壅耕,使穀苗根基更加牢固,到盛夏時壟土被剷平,至收穫時壟變為畎,到第二年在原先的壟上開溝,依法種植。

此法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息輪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況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復和增進,效果相較畎畝法而言 「一歲之收,常過縵田(即畎畝法)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還有一種區種法,沒有大規模推廣。《汜勝之書》中記載美田大畝年19石,中田13石,薄田10石。

「美田一畝產粟739斤,產麥793斤;

中田一畝產粟505斤,產麥542斤;

薄田一畝產粟389斤,產麥417斤。 」手機不知道怎麼引用,就先這樣了

雖然歐洲封建社會生單位面積產量比中國低,收穫量是生產量的最低1.5?2倍最高也不過6倍,(而據《汜勝之書》《齊民要術》記載,中國收穫量是生產量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最低也有十幾倍) ,但是每戶墾田面積比較大,所以勞動生產率比中國的還是要高一些的,這個我有空再更新答案吧。

手機碼字,先到這裡


我問過我爹,中國耕地為什麼不休耕。

他說,就這麼點地還休耕?別說休耕了,還要向十邊要地呢。

我問啥是十邊。

他說,路邊,河邊,屋邊,墳邊。。。。。。(記不清了,就是墳邊記住了)

我問,那地力不夠怎麼辦?

他說,所以要積肥啊,積肥一樣是可以算工分的。雞屎那麼小一點都不會浪費的。冬天還得去挑河泥。


對現代農業來說,休耕毫無意義


前面很多人沒說到點子上:

因為歐洲人不會施肥啊!

中國人傳統使用的糞肥在歐洲是被各教會明令禁止的,只有少量的草木灰肥在歐洲有所使用,但是歐洲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沒有像中國人那樣長期施肥,所以田力很快就耗盡需要休耕


休耕以保障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近幾年,我國農產品供給開始由短缺轉向過剩。目前,我國已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休耕試點。


建國初期的彝族刀耕火種的個人耕種份地面積還是與夏朝時一樣大,但是每人的份地有十幾份,可以輪休


前面已經有回答提到,歐洲主要種植旱地作物如小麥等,而中國主要種水稻。種水稻的田,尤其是梯田,如果休耕時間過長,梯田上方的水會慢慢流失,水位下降,對整個耕種區域的水土平衡造成惡性影響,土質也變得鬆散;而平原地區的田則會慢慢積水,變成淺淺的沼澤地,都是不好繼續用的田地。而且,中國的傳統村落都是田在村落自然環境中最好的位置,居民點向田野中擴散,如果田地退化,土質變差,一來收成無法支撐人口使用,二來居民點建設無法良性擴散。


樓主別鬧,天朝農民不是你想的這麼簡單,我國傳統種植的確是年年種,但是現在基本都是種兩季,3月到7月種小麥,7月到10月中是玉米,種完之後就不種,拉上豬羊糞「喂地」,來年3月又開始循環,種個四五年之後就換再換種點別的,換種兩年再開始種糧食。天朝種植土地相對來說不多,能有效利用就要有效利用。


處於地中海的氣候的歐洲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少雨,雨熱不同期,北歐又受到副極地低氣壓控制,終年多雨,種植糧食作物不如種植牧草有優勢。輪休也是無可奈何之事,輪休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圃輪休制。即土地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種植冬小麥和黑麥,第二部分種植春小麥和燕麥,第三部分就是輪休的,種植牧草。牛羊在牧草區留下的糞便是土壤肥力的主要來源。休閑一年後牧草區耕作,如此反覆。

中國農耕區大部分位於季風區,雨熱同期,和歐洲相比,適宜糧食作物的生長,當然了,產量也比歐洲的糧食作物產量高。我覺得中國精耕細作不輪休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多。在古代,人口的多寡是衡量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中國統治者歷來重視人口的生長,加之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傳統觀念。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決定了中國通過精耕,細作,施肥,優良品種栽培等等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糧食產量。連不適宜糧食作物生長的山區都被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開闢成了梯田。總之適宜的氣候地理條件,人多地少的矛盾,決定了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方式。

美洲,特別是北美,當初的移民者結合當地印第安人的種植方式和種植作物,形成了與歐洲不同的種植。第二個原因就是美洲人少地多。地不值錢但是人力值錢啊。既然粗放式經營可以獲得利潤最大化幹嘛要精耕細作啊?加之技術的發展進步,大機械化生產方式早已使美洲農業和歐洲農業分道揚鑣。因此我覺得題主把歐美合併有點兒不嚴謹。


(避免玻璃心就不提地名了)

一些肥力相對不太好,或者在陡坡上的、不方便澆水的零碎土地,在某地廣人稀土壤肥力強的平原省就廢棄不要了。

但是在某省,如果按照前面那個省的標準,可能就沒多少耕地可以種了。

正經適合耕種的土地都種滿了還不夠吃的,休耕現實嗎?

不過按照現在糧價降低種地有可能賠錢的尿性來看,休耕就快實現了


有個詞叫「精耕細作」,你體會下


←_←周代就有息耕制了。


先問是不是


大概是因為相比farm,開荒太累吧

已經farm的本,你也不願意再開一輪荒吧


有很多答案都說到農業技術的進步,包括積肥的使用以及中國土地的短缺。 然而可能還有一點可以注意,就是西歐廣泛種植的是麥子和蕎麥,而中國種植的是水稻。


歐美人喜歡讓農田休耕,但是在中國古代往往怕田地荒掉,這是為什麼?

答:還是講羅馬前後吧,羅馬的地中海氣候本就不適合耕作,而中國的季風氣候適合耕作,所以締造了兩個不一樣的帝國。羅馬在蠻族入侵以後,被瓜分成若干民族(蠻族)國家,長期的軍事動蕩讓歐洲的人口整體保持較低的水平,所以使粗放式的輪作成為一種習慣。而中國在蠻族入侵(五胡亂華)的動蕩後,迅速收復失地,雖然歷經蒙古、女真的等落後民族的入侵,但中國漢族整體的人口優勢,已經對沖了少數民族的進取心,最後直至消化。


在工業化肥出現前休耕是必須的


推薦閱讀:

智利的領土為什麼是罕見的長條狀?阿根廷和智利之間有什麼不可不說的歷史嗎?
這個圖裡中國西北的河流屬於什麼類型?
外國由國家出資測繪的大、中比例尺地形圖是否也屬保密內容?
用谷歌地球生成 等高線?怎麼操作?
南通是蘇北嗎?

TAG:歷史 | 地理 | 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