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長安城遺址保存完整,而唐長安城卻被現代建築覆壓?
建國前西安城區只在明城牆內,建國後對各個遺址進行了勘探和保護,但為什麼漢長安城被整體保護,而唐長安城遺址卻被允許修建現代建築?
反對目前排第一的匿名回答。其大意是說,城市化和遺址整體保護存在衝突,而隋唐長安城與現代的西安市建成區之間重合度太高,因此保護了若干重要的點已經難能可貴了。
首先是漢長安城、隋唐長安城、明清西安和現代西安的位置關係,網上找的圖湊合看一下:
漢長安城遺址在西北郊二三環之間、黑色虛線包圍的區域。漢長安城廢棄後當地就是鄉村+農田。
隋唐長安城遺址是藍色實線包圍的區域+東北角的黑色虛線的大明宮,遺址北半部都在二環內,其中皇城遺址大體對應現在地表上的明城牆,即圖中紅色實線範圍。唐長安城除了郭城基本廢棄,城北部略偏東的那塊地其實是一直沿用的城市核心區域(從唐末五代的韓建新城,到明清西安城,直到20世紀),建國前西安的城市建成區基本就在明城牆範圍內。
現在的西安城市空間結構,主要是在明清西安的基礎上經過建國後四次城市總體規劃建設形成的。 其中對兩個遺址保護狀況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1953年的第一部城市總體規劃(1954—1972年) ,它在決定避讓漢長安城遺址、把北郊作為遺址保護區的同時,並未把唐長安城遺址當作一個整體予以保護(比如避讓北郊的大明宮,局部保護標誌性古建,如明城牆、大小雁塔、鐘鼓樓),相反,該規劃實際上視現代的西安是歷史上唐長安-明清西安的延續,確定延續古城軸線對稱的空間分布模式,沿襲棋盤路網,保持古城風貌,與唐長安城關係最大的市中心被規劃為商貿居住區、南郊被規劃為文教區, 這就決定了以後這些地方肯定會被現代建築覆壓。
問題是:
1.建國後隋唐長安城遺址的保存狀況如何?
匿名答案中提到「 南郊在隋唐長安城遺址之上,雖然經歷了一千多年早已不見當年長安的痕迹,…… 」純粹是胡扯。實際上雖然更早的時候也有破壞,但建國後隋唐長安城遺址還有相當城牆、城門乃至建築基址是在地表可見的。
1957年,陝西省文管會對隋唐長安城遺址進行勘測鑽探,基本弄清了城垣的位置、長度和門址。四面城垣的破壞狀況,以南牆保存最好,東、西兩面城牆有破壞,只有北牆因連接市區所以破壞比較嚴重,但即使是北牆,也「尚有存留於地面上的土丘遺迹數個,可為依據,如丹鳳門和紙坊村內的殘牆長約100公尺高約兩公尺……」。 (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資料》,《人文雜誌》1958:1,85—95;《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考古學報》1958:3,79—94。)
「曲江公社1976年夏季改土大會戰」,是一次以「農業學大寨」的面目出現的大肆破壞西安大遺址的活動,現追憶這一過程如下:曲江池為唐長安城東南隅的名勝區,為唐長安城的一個組成部分,……唐代此一地帶已宮殿連綿、閣樓起伏。曲江公社的南部與長安縣交界處為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後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曲江地區也是文物遺迹、遺物密集地區,是西安大遺址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當時並未劃分為文物保護單位。從保存至今的《曲江公社1976年夏季改土大會戰戰區示意圖》和《漢唐曲江水道塬嶺示意圖》看,當時西安市有關部門雖也明白曲江地區漢唐文物遺迹密集,但仍傾其權力調集西安市郊區各公社的勞力達數萬人,甚至運用機械設施,對這積澱漢唐文化的文物遺址大肆蹂躪、破壞,劃分包干區,在短短的二、三個月中,「戰天鬥地」,移嶺填谷,滄海桑田一瞬間,將杜陵和曲江池一帶漢唐遺址形貌做了一個根本的改變。筆者參與記錄發現的漢唐建築遺址數十處,在土地一片狼藉中收集磚、瓦、俑、錢幣、瓷杯、鎧甲、玉雕龍頭等大量漢唐時期的文物,親眼目睹了這一破壞古代文物遺址的浩劫行為,雖痛心疾首,但也無可奈何。( 錢玉成:《文革期間的西安大遺址》,《中國文物報》 2013年3月1日7版、3月15日7版、3月29日7版。 )
2.當地政府是否在保護遺址方面「 已經相當儘力了 」?
主觀上儘力與否確實很難衡量,但從種種跡象顯示,至少是沒有盡與漢長城遺址同樣的力。否則難以解釋兩者在進入國保時間上的巨大差異:
漢長安城遺址: 1956年由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唐長安城遺址:1956年和1957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先後公布了第一批133處、第二批168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沒有隋唐長安城遺址(只有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等列入)。 198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公布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僅將掖廷宮南牆遺址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務院於1961年、1982年和1988年先後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沒有隋唐長安城遺址(只有大明宮遺址列入國一)。
我國的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制度實行的是逐級升格機制,即一般國保從省保中選擇,省保從縣保中選擇,沒列入省保的話,如果不是出於新近的考古發現,很少有直接跳級到國保的。可能最後國家文物局也看不下去了, 1996年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隋大興唐長安城被直接列入。 按照文物保護法, 「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在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直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國務院核定公布。」 隋唐長安城遺址就是「直接確定」的一個例子。
3.除了經濟建設中的提前避讓之外,是不是就沒有別的保護遺址的辦法了?
匿名答案中把「保護」理解得過於狹隘和絕對。必須要強調一點,遺址上蓋現代高層建築不等於遺址沒有保護,保護是分成不同層次的,不具備整體保護條件起碼可以部分保護,不能原地保護的遺址還可以搶救性發掘保存下來一份考古資料。對於那些發掘的地方,搶救完了該怎麼建還怎麼建——這也就是說最低限度的文物保護不是和城建有絕對衝突,只不過要求後者晚兩三個月時間留給考古工作者。就算保護程度不如漢長安城,我們退而求其次總比完全捨棄不管要強吧?
五六十年代的考古工作,除了全面勘察隋唐長安城的城牆城門、里坊、街道格局之外,還重點發掘了大明宮麟德殿和含元殿、興慶宮、芙蓉園、西市等遺址。這些地方就學術價值來說當然大於郭城內的普通里坊,而且有些同一面臨破壞、存在搶救壓力,在考古工作人員和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只能集中力量投入少數遺址。這樣,同時期西安城建向南擴張,逐漸佔據隋唐長安城遺址南部時,考古工作者是無力介入其中進行搶救性發掘的,或者說遠遠跟不上城市建設(1953年的城市規劃預計城市20年後的人口數量是120萬,可到1959年人口就達到125萬人,1972年已經突破400萬);就算有餘力,隋唐長安城遺址本身(除了大明宮、興慶宮等個別區域)也沒有足夠的法律保障。
4.如果說90年代中期以前,隋唐長安城遺址作為一個整體的保護得不到重視,那麼進入國保名單之後,情況總該好轉了吧?很遺憾,回答還是否定的。這就不能單純怪罪到「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趨勢」上面,因為城市化建設哪裡都有,可在這麼高規格的遺址上面還存在如此多的違法破壞的實例,全國都沒幾個。而且要命的是,現在的建築基坑可比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地基深得多,足以將遺址文化層全部毀滅。
1996年隋唐長安城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文物管理部門一直沒有明確界定其保護範圍,只對此前公布為全國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宮殿、古建等遺址,諸如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青龍寺、天壇遺址等,界定了保護範圍。此外,只對已經發掘取得考古成果的重要遺址,諸如明德門、延平門、含光門、掖庭宮南牆(西五台)等遺址進行了征地保護、樹立標誌和展示開放,對其他遺址還缺少劃定保護範圍、樹立保護標誌等必要的保護措施。在這樣的情況下:
- 原在蓮湖公園湖岸南側的宮城南牆的正門——承天門遺址,地面存有的門址夯土堆及可見的門洞遺址已無跡可尋;
- 唐城西牆遺存最好的金光門,地面上高3米多、直徑達10米的夯土墩已蕩然無存;
- 唐城南牆西側的安化門遺址,地面原有巨大的夯土門墩,寬7.2米的三個門道清晰可見,1996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調查時尚存,今已無跡可尋;
啟夏門、延興門、春明門等遺址也都地面無跡可尋,或被現代建築疊壓。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安城市建設大規模開展,隋唐長安城遺址基本為現代建築覆蓋。在隋唐長安城遺址中進行的建設工程,基本上都未能遵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履行報批手續、進行必要的考古鑽探和發掘,對長安城遺址保護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摘自:韓保全:隋唐長安城遺址,糾結40年是否列為文保單位_瞭望_新浪博客)
我們要重點指出的是,目前西安的城市建設中還存在不少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現象:
- 一些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長安城遺址」範圍內的大型建築項目,沒有經過報批市、省、國家文物局,就進行立項和設計建設,如大雁塔廣場、西市商貿城等項目。
- 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西安地鐵車站、城中村改造、商住樓等項目,多數沒有進行考古發掘。
- 2015年,在西市遺址由西安大唐西市實業有限公司建設的「大唐西市三期佳郡」項目,就是典型的一例。這個項目未經考古勘探和發掘就開工建設,致使商肆、作坊遺迹密集的西市西南部分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這些做法如不加以糾正,勢必將西安市引以為驕傲的唐長安城遺址破壞得更加支離破碎,甚至連根剷除。
以現在西安城市發展的現實情況,我們並非全然反對在隋唐長安城遺址範圍內進行建設,只是希望在文物保護法的框架下履行報批手續,由考古機構先行調查、發掘,儘可能地獲取遺址的各種信息,再由文物保護專家研究遺址、遺迹的保護辦法,最終決定建設項目是否可以通過審批。
值得一提的是,唐東都洛陽城址也壓在現代城市之下,城址的保護也存在著與西安同樣的問題,但由於洛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時間比較早,執行文物保護法、進行配合基建的考古工作起步也早,雖然建設項目也很多,但涉及到的唐城遺址都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應天門、定鼎門、上陽宮、九州池、宋代衙署等重要遺址都得到了及時的清理和發掘,共計發掘遺迹200餘處,獲取了豐富的考古資料,值得借鑒學習。
(摘自:張建林、龔國強: 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的最後機會_瞭望_新浪博客)
總結起來如下:
1.在最初做關於文物保護的決策時,唐長安城遺址的起點或稟賦不如漢長安城遺址。
2.在唐長安城遺址保存較好的時候,考古工作沒有和城市規劃全面對接,文物保護的能力和意願都不足,喪失了搶救遺址南半部的機會窗口。
3.形成路徑依賴之後,唐長安城的考古工作很難做,已經成為整個西安的文保窪地。在遺址工作的著名考古學家缺乏正常渠道進行溝通,反而要去《瞭望》上發表署名文章呼籲,可見問題已經嚴重到何種地步。
因為隋唐長安城遺址緊挨明城牆以南,城市發展基本上很難繞開這片區域。
不是允許在隋唐長安城遺址上建設,而是當時城市化的趨勢難以避免。圖為歷代西安城位置示意圖,周灃京西周鎬京秦咸陽漢長安隋大興唐長安明清西安民國西京。圖為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和今西安市所轄區域示意地圖。
①隋唐長安城的情況
隋唐長安城分四部分,最外是外郭城,中間的北部是皇城,皇城北端正中是宮城,宮城東北的龍首原上是大明宮。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末朱溫攻入長安下令拆毀長安城,留守長安的節度使放棄了外郭城和宮城,長安城的範圍縮小到皇城以內,自唐末到民國西安城的規模一直只有唐皇城略大(明代筑西安府城各向東向北各擴建了三分之一形成如今西安城牆的規模),西安城牆以外的部分都逐漸荒棄基本成為耕地,唐代被朱溫拆毀以後遺留下來的建築也在一千年的風雲變幻里成為斷壁殘垣 有的已埋入地下成為遺址。明代擴建西安城見我的回答為什麼西安的南大街和北大街長度不一樣? - 薛一山williamxue 的回答②漢長安城遺址的情況
漢長安城遺址和隋唐長安城遺址情況不同,它分布在西安北二外以外的西北郊區,距離中心城區(西安明城牆)較遠,一直對它採取荒地模式進行保護,即不布局任何工業和建設,和城市中間還有漢城湖【團結水庫】和主城區隔開,再加上西安一直限制北郊的發展,直到90年代北郊還一片破敗,後來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北郊才迅速發展起來,【不得不贊一下我們現在高大上的經開區】,城市擴張到漢長安城周圍已經是0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
即便如此,漢長安城內還是有聚居的村落對遺址造成破壞,拆遷和保護都十分困難。③ 為什麼漢長安城遺址上沒有城市建設,而隋唐長安已被現在的西安市區重合?
這要從建國以後的西安城市發展說起。1952年編製的西安市規劃,工業區設在文物古迹相對較少的東西郊區,且離城牆都十分遠。紡織工業分布在東郊滻灞以東,電子工業機械製造分布在西郊。北郊由於有隴海鐵路阻隔以及唐大明宮遺址,被限制開發,只作為倉儲用地和遺址保護區。南郊在隋唐長安城遺址之上,雖然經歷了一千多年早已不見當年長安的痕迹,但還是沒有在南郊布局任何工業,只是把所有大學和科研院所都布局在這裡,打造成文教區,同時對南郊的遺址和古建築都進行了保護,建設成綠地公園,如大雁塔(慈恩寺),小雁塔(薦福寺),青龍寺,明德門,曲江池,芙蓉園,唐天壇等,算是進行了點狀保護。
從一五計劃開始,西安憑藉著國家布局了許多大型的軍工國企,蘇聯投資的17個工業項目(全國城市之首),東部遷來的和本地建立的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西安市區人口從50年的60萬迅速增長到60年的130萬,人口的迅速膨脹導致城市的迅速擴張,西安不再偏安於明城牆之內,而是迅速向南發展,南郊多是古建築區,公園和高校,環境比布局工業的東西郊要好得多。為了解決急劇膨脹的城市人口,許多國企,高校,科研院所的家屬區都建設在南郊,城市向南發展的速度最快,南郊已不再是城市郊區而是西安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隋唐長安城就主要分布在南郊。。
國統時期,民國陪都西京地圖,城市龜縮在明城牆以內,只有四門的關城延伸到城外。
70年代地圖,明顯可見南郊的市區範圍比東西郊大得多,長安路是主幹道發展最快,已發展到電視塔附近,其他向南的主幹道如文藝路含光路朱雀路雁塔路都只到二環附近,當時往南還不是市區。(當時還沒有二環路,這裡引用只是用來說明城市範圍)城市距離漢長安城遺址區還很遠,這時的地圖甚至沒有把漢長安城框進去。80年代規劃圖,南郊基本已擴展到現在的長安區境內了。其他城南主幹道都已跨過二環抵達三環,和長安路並駕齊驅了,西南郊和東南郊已逐步變成市區,東郊二環外除紡織城一片空白,西郊剛剛跨過二環,北郊還只停留在一環外的龍首村附近。漢長安城依舊只有一半部分進入版圖。
99年地圖,東西郊都有了很大發展,南郊範圍更加擴大,東南郊的曲江和西南郊的高新開始起步,北郊終於發展到了二環腳下,然而二環以北除了西安城市運動會場館城運村以外依舊一片空白。 10年左右的西安地圖,隨著西安市政府北遷、經開區崛起,北郊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也迅速膨脹,市區範圍迅速擴張到三環,西安的市區向北向西發展終於包圍了漢長安城遺址區,隔著漢城湖和未央宮相望,東北郊的滻灞生態區由於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也已經發展起來了,西南的高新區高樓林立鱗次櫛比,東南的曲江已經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至此西安市的市區範圍已經全部覆蓋了隋唐長安城遺址。 由於隋唐長安城和明清西安距離太近甚至部分高度重合,再加上城市的迅速發展,當時的城市化建設需求更甚於古遺址保護,以當時的經濟實力,梁陳方案所謂離開舊城另擇地區建新城並不現實。北京都無力另建新城,更何況西安呢。而西安把工業布局在遺址較少的東西郊區,在遺址區古建築附近建立公園,點狀保護大小雁塔青龍寺曲江池唐城牆唐天壇等遺址點。三番五次的拒絕二汽和飛機廠要在漢長安城建工廠的需求,限制北郊發展大規模工業,保護大明宮遺址。
國家不重視,以一個城市的實力保護如此已經相當儘力了。如何看待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對西安歷史古建的改造與拆遷? - 薛一山williamxue 的回答隋唐長安城,明清西安城,現代西安市高度重合,因此無法整體保護。不然整個西安南北三環東西二環都不能有任何建設了。因此,不是允許在隋唐長安城遺址上進行城市建設,而是當時城市化的趨勢難以避免。這是西安博物院序廳里歷代西安變遷示意圖。
隋唐長安城、明清西安城和近代西安市高度重合,所以自然形成地層的疊壓關係,也就無法「整體保護」。漢長安城離近代西安的核心區域較遠,所以可以整體保護,不過拆遷和環境整治也是廢了老鼻子勁。
有人提到曲江模式,近年來沒去西安,手裡也沒有資料,但是一開始曲江模式犧牲文物的原真性搞景觀化來拉動房屋價格,搞真假參半,是違反文物保護法的。據說近年來好一些,不過我覺得不能盡信。如果要找個比較好的協調模式的話,南京的六朝博物館把古遺址蘊含在新建築中,比曲江模式要更好一些。史紅帥和吳宏岐有一篇文章介紹民國時期西京規劃的文章(「陪都」西京 都城級的城市建設 2008年8月21日 西安晚報)其中說了兩套規劃方案,一個是《西京規劃》,另一個是《西京市分區計劃說明》
《西京規劃》
「西京市區擬定為行政區、古迹文化區、工業 區、商業區、農業實驗區、風景區等六區」, 「工業區與 古迹區應先嚴定界線」, 「所定各區土地為限制使用區, 餘地為自由使用區,其行政、工業、商業、農業、風景等五區凡有古迹者,均限制其他使用」 。
這個規劃方針雖然比較簡略,未形成相關的分區規劃草圖和具體的規劃草案文字,但已明確提出要將未來的陪都西京市區劃分為行政區、古迹文化區、工業區、商業區、農業實驗區、風景區等 6 區的設想。
《西京市分區計劃說明》
「查西京市區域南以終南為屏障, 北有渭河之瀕繞,西有灃皂之襟帶,東有滻灞之雄抱,集崇山峻 嶺、高原平川於一地,而為歷代首都者達一千七百餘年, 氣象雄深, 殆非其他都會所能及。本會爰就山河形勢及名勝古迹之所在,劃分為六區」。
《西京市分區計劃說明》比《西京規劃》,在分區名稱上大致一樣,關於分區的具體內容有調整,而且更細化,更具體,尤其是關於行政區的規划進行調整, 即在西安城南鳳棲原規劃新的行政區, 「建設各級官署」。而 《西京規劃》則是將行政區設在今龍首原古漢城以東,來安排國家機關單位, 同時又將西京市政府安排在城內。
其實在這之前還有1934年2月, 民間學者季平先生的《西京市區分劃問題芻議》,這個分區規劃最早。
工商業:
「如不假人力之節制,聽其自由發展,即將來之商、工業中心,似以現在車站迤東鐵道線南北兩方,最有可能」, 但「現車站迤東地帶,局促窄狹,既不足供整個市區之應用,復有人謂東北一帶為西安最頻風之上方,頗不適於工場之建築」
「如舍此而另謀相當之地點」 「舊漢城一帶, 實最適於商場之建築。漢城以西, 自三橋鎮西進, 夾於鐵道線與渭河中間帶地區, 宜為工業之中心。」
文化、風景區:
「 滻、灞兩水之濱, 柔麗 輕倩, 韋、杜二曲之際, 深秀雄偉, 在此為園林游觀之建置, 高尚性格之陶冶。曲江、樊川之盛, 既有前例, 山水風物之美, 無須他求矣。故城郊一帶, 高等教育機關之設置, 幽居、別業之創建, 自為適當地點。」
行政區:
「若夫一市總樞之市政府在 理應位於市中心地帶而以應附之局所附麗之, 以成 其為小小之政治區域。然西京既曰陪都, 將來有關政治建築自不在少數。如須另尋適當場所, 則西關迤西現崇仁寺一帶, 定為行政區域亦自堂皇。使將來鐵道線南之商業區果須增闢者, 此亦正為全市之中心焉。」
註:崇仁寺址在今城西,其址或附近,其地即唐長安大秦寺舊址,《景教碑》明天啟五年(1625)初春出土此,現為空軍工程大學豐鎬東路校區(西安西郊喜來登大酒店斜對面)所在。
這幾個規劃,《西京市分區計劃說明》最晚出,也是這三個中較為科學的一種方案,我今天把這幾個規劃貼出來不是為了比較優劣,若感興趣,別人有研究論文,不煩我詳舉。這三個規劃,有一個共同的思路就是由於西安市是著名古都,特重歷史文化,將古迹文化區(文化區)專門提出來,應當新舊分別。這種思路與時下的城址保護思想不謀而合,非常具有前瞻性。
但是,不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建國初期人民政府,西安市的規劃均沒有從這些規劃中汲取有益成分。
上面談到了三種規劃,都是民國時期對西安的規劃,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參考價值,但是被破壞的遺址永遠不會再回來!希望大家都能樹立起文物保護的意識,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微不足道,但聊勝於無!九層之台,起於壘土。與諸君共勉!
又,關於這個問題,本來沒想回答,但是看到@linyi812 兄很認真回答了,他說的很好,很重要的一點是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其實並不一定非得衝突的,我在他的回答下有若干評論,作為考古工作者,看到著名的遺址被破壞,從內心來講,其實是非常心痛而又非常無奈的一種感覺。我還要重申一點,地方政府還是繼續被房地產商綁架,還是靠土地財政過活,為了發展,放縱文化遺產的破壞,甚至是助紂為虐,與破壞者狼狽為奸,那麼文物保護的工作便是一席空話,文化遺產保護的惡態非但得不到遏制,還會繼續惡化加劇!
參考文獻:
西安市檔案局,西安市檔案館:籌建西京陪都檔案史料選輯, 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
其實也不是選擇性地保護漢城,只是城市的發展導致了唐城與現代城區重合,漢城相對偏遠,整體保護的可能性更大。我家就在漢長安城遺址內,具體數字記不清了,遺址內有五個自然村,好幾萬人。很多城中村,小作坊,我小時候有很多人在長安城的城牆上取土,挖東西,所以破壞也是存在的。但是優點就是離城市中心相對較遠,西安市政府決定保護後,也是付了很大的代價才將幾萬人遷出,才有了現在的漢長安城遺址區。而明西安城的位置與唐代皇城大部分重合,在建國後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之後,城市規模自然是以城牆為中心進行擴大,也就產生了現在西安基本與唐長安城高度重疊。這種情況在洛陽,也存在,洛陽與隋唐洛陽、東周王城基本重合,與漢魏洛陽有一定距離,所以漢魏洛陽現狀與漢長安城相似。
曲江那個什麼公司毀的東西不少了,法門寺砸了對少億建了個能累死人的廣場,然後廢了,前幾天去臨潼華清池驪山算是毀了、還有樓觀台、華山等等,拆掉原真的,建起一批批仿唐的毫無意思,有些,曲江所致,歷史盡毀,票價大漲,說白了利益最大化何談文物保護。
「漢長安城」從西漢一直使用到隋朝初年,後來一直荒廢成農田。隋在舊長安東南方興建大興城,稱「隋大興城」。唐在龍首原興建大明宮,改大興為長安,就是"唐長安城「。唐末長安縮小為原來宮城南半部+皇城的部分,直到明初西安城東擴,就有了今天的「明清西安府城」。拋開城市規劃不談,單說歷史,「漢長安城」所在的土地在隋之後沒有新的城市覆蓋其上。而「唐長安城」,它是五代以後,直至今天西安城市的基礎。以興慶宮一帶為例,明代這裡是西安東郭城,也叫「老東關」,現在留有明清時期的街道布局。而「景龍池」,「卧龍巷」,「古迹嶺」等等這些街道名,都是沿用唐代興慶宮,李隆基宅,東市等的地名(可在《兩京城坊考》中找到,分布於各坊之中)。如果說保存了唐長安的遺址,那明清老東關影響至今的布局就被抹去,那不就是把歷史割裂了嗎。君不見,五代到明初的西安城東面「景風門」一線的城牆和後來明秦王府的東牆-清八旗校場的東牆-今天皇城東路,在一條經線上。西郊「土門」地名的由來是唐「開遠門」。灑金橋的西五台雲居寺,就在唐長安宮城與皇城間的城牆遺址上興建起來的。含光門改革開放後才開通,而道路環島內就是「隋唐含光門」的遺址,向西不遠的西南城角的形制是元代改修的,含光門裡的街道「甜水井」則是明清時的地名。……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太多變遷留下來的痕迹都包含著這座城市歷史的脈絡
漢長安城自自隋代起就被放棄,因「其水鹹鹵」,意思就是地上地下水都被數百年的生活污水污染,無法飲用,所以另起大興城。此城中心地帶一直沿用,尤其是唐亡後只作為地方行政中心,更加固化,沒有大的變動。
推薦閱讀:
※古代首飾的螺鈿、百寶、琺琅、琉璃都是什麼?現在珠寶上還用嗎?
※請問古埃及有多少個小國家?
※商博良是如何破譯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的?
※如何評價該新聞中澠池曙猿遺址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這一說法?
※是否有能證明夏朝存在過的古墓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