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里和台灣人/美國人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都紛紛走向海外,像騰訊、阿里、百度、獵豹移動、華為等而且海外工作的條件和待遇通常比國內要高一些,但是同事多半都是台灣人和美國人,跟他們一起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在北京的台灣人不多,北京的氣候不兼容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居民。。。然後由於台灣對大陸人的種種限制,也鮮有同學可以進入台灣「工作」(嗯再牛逼的公司都不行,不服的可以度娘阿里巴巴),所以估計能回答台灣共事體驗的人不多吧。本人崗位有點特殊性,去年一年出差去過台灣9次,在當地合作夥伴的申請下,還給發了方便進出的台灣工作簽證,算有點發言權。。。

為了求點贊放台灣同事們今年參加同性戀大遊行的合影鎮樓!最美不過台妹,不但皮膚好,說話也好柔柔。。。。

看到大家還真是蠻想念。放福利繼續求點贊,隨意介紹下裡面的幾位台灣妹子。

這就是站在合影中間的那位姑娘,戴著牙套也那麼美,崗位是做市場活動。她是罕見的一點也不嗲的台妹,家住陽明山的半山腰,爬山時路過一次,還真是有點遠。每天先坐公車下山,再搭捷運,上班單程一小時,已經一年多了,並沒有任何抱怨。

這位待人非常nice但其實是綠營的做平面設計的妹子,笑起來有可愛的小虎牙。學藝術的姑娘,剛接觸還蠻高冷。內心是個逗逼到不行的妹子。自己做了一個Facebook賬號叫「很難回答」,隨意感受一下:

下面這個同事是最像台妹的台妹了。熱情火辣,嗲到不行,大眼睛又特別會扮無辜,在工作中因為這一點所向披靡,因為大家也真的很願意幫助這樣的一個妹子。跳舞喝酒,是台灣最新潮的年輕人代表。

總體來說台灣是一個地球人去了都不想走的地方,台灣年輕人是一群徘徊在「小確幸」和「大時代」中的特殊族群,純個人感受分享,不同觀點的歡迎討論。

(一) 台灣錯失整個互聯網時代

台灣曾經在上個世紀創造了巨大的輝煌,憑藉強大的半導體產業鏈,台灣孕育出了一批在全球範圍內頗具知名度的科技公司,其中就包括宏碁、華碩、HTC等品牌公司。他們曾深深驕傲:地球上每兩個主板就有一塊來自於台灣。然而物極必反,埋頭髮大財的台灣仁對2000年開始在大陸悄然興起的互聯網時代渾然不知。至今到台灣去,做互聯網產品的人鳳毛麟角,對於互聯網的理解也比較初級。每次跟那邊的科技記者見面,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必然是,你們軟體是免費的醬紫,那你們的盈利模式是怎樣呢?

如果有去台灣玩的朋友也可以順便登陸下那邊的科技網站,嗯看起來真的是比較初級。

後來跟很多當地年輕人聊去年大熱的O2O,逐漸的理解了一些。一方水土一方人,台灣的生活便利程度實在令人髮指,便利店功能強大,可以買高鐵票電話卡發快遞取錢,計程車滿大街跑招手即停,服務態度友好,各種服務業的妹子們,嚶嚶嚶弄么溫柔,還需要什麼社交軟體?!真沒啥可顛覆的。。。

(二) 22k,台灣年輕人的痛

台灣的經濟有點像日本,早年人均GDP就接近發達國家。反而到近十年來滯漲,工作機會少,薪水也不漲。這對於30歲以上的人是享受平靜的「小確幸」時代,但對年輕人來說就有點一眼望到老的無力感。

有次打車碰到一位60歲的師傅,對生活滿意度很高,因為每個月開計程車可以掙到5萬新台幣(大概1萬塊人民幣),可是台灣的新畢業大學生,連續十年平均薪水是22k(大概四五千塊)。連續十年不漲哦,而且20歲的人干不過60歲的人,高學歷的比不過開車的,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所以當很多外來資本的企業,可以開出明顯高於本地企業的薪水的時候,他們是雀躍的。記得當時某陸資企業的合作夥伴進駐台灣,因為薪水開到同行三倍,老牌的科技企業資深員工紛紛跳槽,還掀起了一波新聞熱議。你們熟悉的TVBS、三立電視台之類的都報道過,「陸企挖角兇猛」之類的。。。

可以感受到台灣的年輕人心態越來越務實,並沒有想像中覺得跟大陸企業相關就不信任之類的,接offer的成功率還是很高的。But,開心歸開心,綠的還是綠的。

(三) 感恩是一種職業習慣

台灣實話講是非常親日和親美的。。。整個城市細節和氛圍都充滿了濃濃的日系小清新和賣萌風,而選擇教育和移民機會就會傾向於去美國。台灣年輕人去美國留學非常常見,英文水平普遍很好,而因為22k的痛,當拿到非台資企業的高薪酬offer時,他們也會非常珍惜機會,工作態度比我熟悉的北京年輕人明顯積極主動。有一個同事,每次發完微信,結束都會說一句,「感恩」。最開始覺得很不習慣,後來真的發現這對於治療有狂躁症的北京青年療效顯著。真的未曾出現北京這邊跟這位同事溝通不暢的情況。

另外是專業度。總體經濟環境的緩慢衰退導致台灣發展機會不多,早年曾經輝煌的HTC、宏碁、華碩正在慢慢被遺忘,而新的高增長產業機會並沒有出現。帶給台灣年輕人的是穩定的心態,他們換工作不會很隨意,可以長期在一個崗位上認真的積累五年以上,把技術磨到一流,基本功也很紮實。有一次我們搞了一個兩地的設計師交流,汗顏的說打開PPT的那個瞬間就。。。。

(四) 台灣文化創意類人才全球一流

台灣牛逼的產品經理、技術研發還是比較多的,而且心態十分職業老成。台灣在文創的積累甩大陸不只一條街。病毒視頻這種老舊的傳播形式,整個亞洲地區泰國稱老大,只有台灣敢稱老二。。。我們台灣夥伴拍攝的視頻,光那種台灣特有的小清新色調,偶們北京就調不出來。

更神奇的是一個85年的小姑娘,可以自己製作賣萌的動畫片。漫畫、配音、拍攝、剪輯一個人搞定。

(五) 最後說點有的沒的

本人工作於傳說中高大上高成長一夜暴富不是夢的互聯網公司,不好意思還是一家做全球業務的公司,更不好意思的是在台灣的合作夥伴還開在了台北101大廈的最高層。是辦公區的最高層,其實算可出租的第二高層,最高層是大廈物業。。。。即便如此,坐在工位隨時眺望下台北大巨蛋、國父紀念館也是非常難得的體驗。(你看到那個打了補丁的蛋蛋和金黃色的紀念館了么)

還有更妙的,跨年的時候101是會封樓的。可以留下來在辦公室過夜,會看到世界上最璀璨的跨年煙花沒有之一!!!台灣同事很浪漫,2015年跨年的時候還真的有七八個同事不回家享受煙花在腳下開放的感覺,當然付出的代價就是暈妝爆痘第二天熊貓眼。(貼圖證明我來過,是的拍很渣)

還有台灣的年輕人真的超級重視親情。成家的藍孩子綠孩子,即便是一周的出差,也需要提前跟家人商量可行性。可不是咱們北京仁說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過年的時候台灣年輕人也是不會呼朋喚友出去旅行的。他們更保留了中華傳統的溫良恭儉讓和孝道,過年安心陪父母足不出戶,街上商鋪全部關掉。同事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和睦,每次來北京出差都會帶禮物,鳳梨酥啊手作餅乾之類的。

羅里吧嗦在知乎碼這麼多字,覺得有收穫的隨手點贊正能量哦,收到鼓勵我還會繼續說台灣的。。。。小吃什麼的。。。


曾經有個美國帥哥,怎麼個帥法?告訴你,這帥哥剛進公司就坐我旁邊,總有漂亮妹紙過來搭訕請吃飯……,年會的時候,才發現美帝人民真是好喝酒,傅老闆在上面講,這哥位拎瓶郎姆酒拿兩隻杯子四處找人喝酒,很有趣的美國人。

再有公司海外業務進展飛快,來了不少台灣妹紙帥哥。我個人對台灣總有些神往,時不時懷念國父孫先生,有同事去台灣出差,總不忘讓他們替我給蔣公獻花……

台灣同事英語很好,我這個英文盲表示很抓狂……


還好啦,愛做小甜點,很直爽,發動態愛用繁體字,經常會發一些帶走台灣特色的東西。。。。


和繁體字交流的快感,嘖嘖嘖,層主對我大中華文化的嚮往是滔滔不絕滴,有傳言對岸才是傳承了大眾化文化的精髓,所以..

然後對岸小夥伴能和周杰倫當鄰居,真是不錯,吾等屁民只能通過好聲音來瞻仰!

然後藍同學說話也會輕聲細語比較溫柔,直男可能要小小適應一下。

然後呂同學就是萌萌噠。


台灣人比較抱團,但不會像傳說中的那麼排外,整體比較溫和儒雅,彬彬有禮,對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繼承比內地青年好一些。貌似日韓這方面也較強。普遍學識和眼界較高的,包括外語優勢。生活和文化背景有差異,所以在某些表達上會不能理解或大相徑庭。比如什麼窩心,我們感覺是憋屈,他們是溫暖....在當地看到很多出國留學拿了高學歷仍然回來的做原創設計的,或者就是個小本生意,但很滿足於安逸的生活平緩的節奏。一些願意出來的年輕人相對鬥志較強,但適應內地一線城市快節奏、高效率需要時間自我調整,但比內地青年更珍惜好的工作機會。有中國人看美國人會覺得人家傻,但其實這樣的人才真傻,美國人猴精猴精的.....不然會有那麼多成功的公司和創新實物......美國人家庭和工作分的很開,討厭別人打擾假期和加班。來中國老美比較討厭你借著和他做盆友學英語,哈哈。美國的媒體環境和國內的也完全不同,人家不做有償新聞。不過來了很久的老美也會本地化了,懂得中國的人情世故,有次跟一老美見面走時還送我一個杯子....也碰過米國洋垃圾,做事效率不高,各種推脫,理由也特別多,騙了中國妹子幾個月又離婚的......曾經遇人不淑,差點被好朋友的老米朋友坑了一次,覺得他們表面溫和熱情,其實也不是善茬,勾心鬥角起來比中國人不差......目前所在的公司正能量磁場貌似強大,吸引了不少優秀的美國人,雖然沒直接打過交道,但聽說一個個都很牛逼。


partner是台灣人, 相處還好。唯一要注意的是術語的差異, 有相當一部分和大陸不大一樣,這時候往往需要動用英語來做一些解釋。 然後對方就是恍然大悟的表情:「原來你們這樣子表達...」

以前公司有個美國德州人,講話比較直接。他老婆是香港人,他本身不知道在哪裡念過中文,所以不但會流利的普通話和粵語, 而且還會寫.........


我咋接觸過的台灣人都很不喜歡呢,我不喜歡。情緒化了我。匿吧


推薦閱讀:

吾志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SDN對未來互聯網最大的影響在哪裡?
有哪些互聯網運營方面的書值得推薦?
互聯網公司的開發工程師和傳統軟體公司的開發有區別嗎?如果有是什麼?
軟體工程的就業前景如何?程序員的發展前景如何?

TAG:互聯網 | 美國 | 台灣 | 國際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