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門語言中語音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

之前我想的太幼稚了,邏輯表述也比較混亂,請看@ICARUS 的吐槽。

現在應該只剩下主問題了:為什麼會產生音變?


我不回答問題,因為我不學這個,我就想吐個槽。

記得《格列佛遊記》里有一個情節,主人公通過一個能召喚鬼魂的官員來同古希臘羅馬的歷史人物交談。西方人當時學習拉丁語、希臘語,其語音與歷史上千年前的發音竟然相同,而且能夠交談。相比之下,漢語應該做不到這點。

超級混亂的邏輯。

  • 首先格列弗是文學作品,寫的不一定是真的,誰也沒見過古希臘鬼魂。我還可以寫我能和外星人交流呢,真的,你別不信啊;
  • 拉丁語和古希臘語是死語言,你可以去學它的古音(但由於是擬構的,也未必完全正確),征途你現在也可以學上古漢語發音,等你穿越了估計也能勉強用;
  • 就拿當代的(我認為對與發音研究已經比較科學且透徹了)拉丁語來說,英國一個味德國一個味義大利一個味,更別提古希臘語了(也更別提以前人學得古希臘語了),寫寫筆頭還差不多。

可能是因為西方是用拼音文字,每個字母的讀音固定下來了。

No...拼音文字當然可以在不同語言中(共時地)和同一語言的不同歷史階段中(歷時地)有不同的發音,字母永遠是為發音服務的,也許現在字母的規定性更強了,但文字永遠處於第二位,語言才是第一位的。

但西方也有音變,一些定律如Grimm"s Law,揭示了像cord-和heart這些詞其實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可以說西方也有音變。

格林法則是好,可是跟字母有啥關係。。。

Grimm"s Law (also known as the First Germanic Sound Shift or Rask"s rule), named after Jakob Grimm, is a set of statements describing the inherited Proto-Indo-European(PIE) stop consonants as they developed in Proto-Germanic (the common ancestor of the Germanic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in the 1st millennium BC

你知道1st millennium是什麼時候嗎。。。那時候,特洛伊戰爭大概還都沒打,羅馬人都還沒建城,日耳曼野人?寫字??

為什麼拉丁語的一個詞過了一千年傳到英語里從讀音上很難認識到這是一個詞

啥??我隨便舉個例子吧philosophy,這個詞大概公元13世紀進入英語,差不多也1000年吧。拉丁語里叫philosophia,字形字音都沒什麼變化啊

而羅馬時期拉丁字母的發音仍然和現代英語發音十分相似?

相似個。。。尤其是母音,到英語裡面目全非的,都賜福於黑死病和Great Vowel Shift。。。

一個詞的讀音發生了變化人們不會根據字母表去糾正嗎

Why bother......如果你周圍的人都這麼說的話

為什麼會是字母發音不變單詞發音變了

這件事情什麼時候發生過了。。。。

吐槽完了


歷史語言學新手嘗試回答一下: Sound change可以分成好幾種,在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一書里,一種的分類法是unconditioned和conditioned,也就是無條件和有條件。

Conditioned是因為一個音的phonetic context(我理解為發音環境),比如前後音或長短母音、重音位置、輔音清濁、送氣與否,而發生了歷史音變。

比如說拉丁語里重音多在倒數二三音節,進入法語等羅曼語後,末音節不是重音,所以逐漸弱化,如法語porta>porte,最後直接不發音了。而中古漢語里,平聲因為聲母分清濁,分化成了陰平和陽平。

Unconditioned是因為音自身的性質導致了變化,比如西班牙語中ll發音是[ ? ],到了拉美殖民地後大家感覺這東西不好發,於是乎發音偏向了[ j ]。非條件音變多是出於「省力」的原則發生的變化,有一篇論文就講現代漢語里o和e在一些音節里不被區分,就是因為e不圓唇,發音更「省力」。


本來都想睡覺了,可這個問題和今天一個學弟問我的問題有點像,想趁著還有印象,具體來說說語音變化這個事。

日語裡面這個音變叫「音便」,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歷史演變過程中,現代日語里的各種語形活用也離不開它。

日語中的語中,語末連音的主要產生原因被認為是「發音上的便利」,說白了還是懶。。。別忘了我們說話都是消耗能量的,所以怎麼省勁兒怎麼來唄嘿嘿。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大多數音聲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後面再舉例子。

現代日語中主要有 ウ音便、イ音便、撥音便、促音便和濁音便5種,和活用型密不可分,變錯了就不對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種音變主要推測產生於平安時代初期,公元800年左右開始。來歷主要被認為是受到當時大量湧入的漢字讀音的影響。這些音變不是呼啦一下一起產生的,而是慢慢演變而來的。其中ウ音便和イ音便的適用範圍較廣,而撥音便、促音便則多見於漢字的訓讀和使用漢語時,相反,和歌中沒有發現。日語里有很多例子可以舉出來,不知道題主有木有興趣所以先不使勁寫了,有需要的話再補充。

說完了日語音變這個最普遍的音聲現象,再說說更大範圍內的音聲變化,也就是「同化(也叫順行同化)」和「逆行同化」,這個現象感覺要比音變的概念大那麼一圈,很多語言里都可以觀察到。即一個音素x受到其相鄰因素y(順行的話是前影響後,逆行的話是後影響前)的影響,發音變化成具有y特徵的y『。

比如英語里:liked/laik+d/ → [laikt] (順) assimilate & → [?s?m?le?t](逆)

除了同化之外,母音弱化,輔音弱化等等,語頭音語中音語尾音的消失,口蓋化等等,都被認為是為了使發音更加便利。(有需要再舉例)

最後說一個還不太明確的音聲變化現象--「母音大推移」。

這個變化(產生得非常迅速,200-300年間英語母音發音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的產生原因至今沒有確切答案,很多學者認為是由於黑死病在歐洲蔓延,導致知識分子階層大量死亡,以至於隨後庶民階層的用語和發音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所以使英語母音發音產生了「巨變」。

其他的關於音聲變化的概念例如格林定律,這個就如前面答主所說,涉及歐洲歷史語言學,與此概念相關的發音變化等很多都是為了建立祖語所進行的推測,個人感覺也說不太准,無法解釋。

不考慮上述所有理論依據和研究,根據說了二十多年話的經驗來看,單純從感性上來說,我也相信所有發音變化都是為了省力氣,因為......我們大多數時間說話不是因為自己想說,而是活在社會上不得不應酬,因為...真是很累啊......

以上,晚安。zzZ


小說當論據

西方語言沒音變,一脈相傳從未斷過

哈哈

舔的一手好菊花

為什麼音變?

因為本來就沒統一過

同一種語言,相差一里地都有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讀音和習慣用法

比如我們這個鎮就有個詞叫「di4 beng1」

意思是走

當我到市裡去的時候

沒人用

這還只是一個詞

如果我當了個什麼大官

那我會不會把這個詞用在正式場合?

順嘴就說出來了

會不會對其他方言乃至於標準方言產生影響?

鞥橫?


推薦閱讀:

英國英語中的 posh 和 RP 是兩種口音嗎?

TAG:發音 | 語言 | 讀音 | 口音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