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媒體臆造出的「經濟學術語」?

來自答案

哪些指標可以說明經濟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 - XQ CHEN 的回答

有哪些非專業人士眼中的「經濟學術語」,其實完全是被媒體創造出來的。

它們在經濟學中有更專業的對應辭彙,還是根本就是對經濟學的悖離?

--------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經濟課堂 101,歡迎關注討論


一般媒體不會自己創造,但是會誤用。比如我現在正在實習的一個國內很好很靠譜的財經媒體,某天我在審稿的時候看到在一篇關於中國迎來消費時代的文章里,引用了一個統計局的數字,說中國的「最終消費」已經超過了GDP的50%。乍一看沒有錯,但是其實最終消費按國家統計局的定義是政府消費支出+私人部門消費支出,所以最終消費按照我們平時常用的國民經濟核算標準應該等於C+G,而不是單純的C。這樣就導致這個論據有極強的誤導性,其實中國現在的C也就佔37%左右(如果沒記錯的話)。所以遠遠談不上迎來消費時代,這個數字是低得可憐的。

還有一點就是媒體引用數字的時候從來不標註是真實值還是名義值,看文章的時候非常蛋疼。


哈哈哈。我對剛性需求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很我就興趣。我猜它就是屬於被發明的詞。

經濟學術語中是有剛性這個詞,也有需求無彈性一說。但是經濟學在用剛性這個詞的時候,主要是宏觀經濟學中價格能不能靈活變動問題,所謂價格剛性或者工資剛性。在需求受價格影響大小問題上,一般說需求價格彈性低,缺乏彈性之類。

現在出現了一個剛性需求,我覺得是生造出來的。不過奇怪的是,它所指代的內涵大家的理解都是對的,就是需求不受價格影響。只不過有些小白會認為這是媒體不學無術,發明了一套中國特色經濟學。為這個問題我還和別人吵過架。


謝邀。(第一次被邀好緊張,看到大牛都這麼寫,是不是寫了「謝邀」就會顯得很叼的樣子。)

以上三個答案多少有些不贊同。

1. 李同學說不要過分強調「專業」辭彙,「媒體不是學術信息的基站。媒體的存在價值就是生動直觀地向大眾傳達信息。」這兩句話是真實的,但並不合適。

第一,我們不會以媒體作為學術信息的最主要來源,但如果媒體主動涉及了學術話題,那它就應當在涉及的當下保持嚴謹和科學,有些定義模糊、沒有形成共識的詞或表述恐怕就不能亂用了吧?被錯用的專業辭彙也應當被糾正吧?並且,我想題主想問的是有哪些經濟學的專業辭彙被誤用、誤讀、不合理對待了或者有些媒體用詞根本就是隨潮流「編」出來的卻很難在經濟學中找到合理出處和定義的吧。所以籠統地將經濟學不分學術與通俗,不論專業不專業,恐怕不太合適。

第二,媒體的價值的確包含「生動直觀地向大眾傳達信息」,這也是現在的實情,但媒體的價值不止於此,甚至其最重要的價值都沒被包含,就是真實。把錯話、假話、虛話說得「生動直觀」,難道不是比說得「枯燥無聊」更危險么?

2.「剛需」這個詞是存在的,並且「剛需」和「需剛」是不同詞性的同根詞。「剛需」是個名詞,指代剛性需求,而實際上是從「需剛」衍生出來的吧。「需剛」指需求剛性,按我的理解,這個詞應該來源於需求彈性,也就是消費者對商品的依賴程度、在商品自身性質(如價格)或其他經濟、社會因素變化時消費者對該變化的反應程度。彈性越低,「剛性」越大。所以「剛需」這個詞也算是有來源吧。但開發商是不是用這個詞來迷惑消費者了,就不予置評了。

3.「三駕馬車」這個不算「偽科學」。因為我覺得這只是個中式表達而已,帶動經濟增長的三指標是達成共識的。只不過被官媒用的太多、用的時間太長而被當作是空口號了。就像「國企改革」一樣,國企在改革開放近40年來是真的有很大改革,只不過這多年來一直說國企改革就給人一種「都喊了這麼多年了你特么到底改了沒有」的感覺。

題外話到此為止,以上只是個人看法(雖然下面的也是個人看法),對題不對人。

題主應該是想讓答題者舉出具體的報道來說明哪些名詞被媒體瞎jb亂用的。既然如此,對於報道我就不舉例了。

下面就想到什麼寫什麼了,僅列舉一些辭彙,出處什麼的看新聞都是一掃而過很難找到了。

1.克強指數的媒體濫用

吶,做人呢,就是要緊緊圍繞黨中央和政府嘛!我下面給你吃。克強指數自從被任遼寧老大的強總理提出來到強省委書記成為強總理以及被《經濟學人》上升到理論高度,很受媒體歡迎。但這個指數的缺點也很明顯,甚至有站不住腳的可能,並且這一組指數的依據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邏輯。

首先,發電量、鐵運量、貸款發放量這三個用以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數是強總理還是強省委書記時(8年前)提出的,他作為一省之首,出發點必定是本省。遼寧是重工業大省,這幾個指標多是衡量重工業發展狀況的,意義自然是有。但放諸全國,恐怕就不太合適。我國一直強調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並且我國服務業比重也在不斷增加,請問「發電量」能衡量服務業發展情況么?一般服務時難道不是關著燈更方便嗎?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以國企為代表的我國企業技術落後,以高能耗為代價的粗放型經營和發展模式很是普遍。但我們不是一直在改嘛!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不是一直是目標的嘛!現在還用「發電量」來衡量經濟增長是不是有點自相矛盾?

也就是說,時過境遷,以這幾個指標來衡量我國經濟增長情況恐怕過於狹隘,但這一組指標還在被媒體反覆提及,甚至用於學術研究。在去年我還看到一篇研究影子銀行的碩士論文在用「發電量」作為變數之一做VAR模型,合不合適暫且不論(因為我也忘了他寫的什麼鬼東西了),但至少說明媒體和學術會相互影響。

2.「餘額寶比銀行存款收益高10倍以上。」的誤導性。

對於餘額寶為什麼比銀行活期要賺更多錢很多人都是了解的,但還有更多的人不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因為雖然表面上都是「存錢」,但它們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東西。銀行活期是個人儲蓄,餘額寶的錢是對貨幣基金的投資,只不過貨幣基金因為投資對象風險很小而被稱為「准儲蓄」。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你的活期存款放在銀行里,但餘額寶的錢也是要放在銀行里的,它也不能就塞床底下。這錢同樣是都在銀行體系里沒出來,為什麼餘額寶就能有更高的收益?還有個原因是你的活期儲蓄銀行需要向人民銀行交準備金,而作為貨幣基金的餘額寶的錢放在銀行里屬於同業存款,這部分錢不用交準備金。然而,人民銀行早已看穿了一切。在去年12月27日,央行發文要對原屬於同業存款的各項存款重新計入各項存款,這樣原來不用交準備金的各種理財產品可能就需要交準備金了。(雖然目前這個準備金率還是0)所以日後,餘額寶等理財產品,尤其是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的收益還會往下降。所以標題2所述的具有很大誤導性。

好吧,我承認我似乎也有點跑題,題主就當看著一樂吧。


性價比,這是老百姓都再了解不過的「經濟名詞」。


瀉藥,我木屐啊

你不能要求媒體人什麼都懂,什麼都通,有時候想當然的引用一些是是而非的東西,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非要論個你對我錯,那就真的需要紮實的功底了,況且經濟這種東西,偶爾發明個新名詞只要不影響閱讀整片的意思就行了,經濟學家說出來的就算髮明,媒體人說出來的就是杜纂。別太強求


新常態;剛需。


宏觀調控

遙想06年房地產走高,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央二胎最愛說的一個詞就是宏觀調控。而經濟學家在我幼小的眼裡也成了無所不能的魔術師。呵呵呵


克強經濟學


講講亂用的吧。之前看到騰訊財經(騰訊自己編輯的)一條新聞,好像是說打車軟體的,說沒有打車軟體之前,想打車的與出租車司機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再也不敢看騰訊財經自媒體??


買空賣空。

股市,期貨市場,都沒有這麼用的。只有在期權交易中才有賣出看跌期權和買入看跌期權。


媒體的逢場作戲不必在意,都是混口飯吃而已。


剛需


濫用最多的應該就是「三駕馬車」,經濟學中沒有這個詞,完全是中國自己掰出來的。


推薦閱讀:

關於討債公司,你了解多少?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的常數項和隨機誤差項在含義上有什麼區別?
Prisoner"s dilemma: 為什麼理性的抉擇不一定是利益最大化?
"China Gazetteer Project"是否涉及國家安全?
是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定價?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