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跟阿拉伯人有什麼聯繫嗎?
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
突厥是怎樣被伊斯蘭化的? - 范西迪的回答羅姆的塞爾柱人和塞爾柱人(阿拔斯帝國)有什麼區別? - 范西迪的回答突厥人起源於蒙古高原,東部突厥部落曾經建立了突厥汗國、回鶻汗國等部落,最終在漢族王朝統治下衰落;西部南部突厥部落逐漸遷入中亞、小亞細亞,成為拜占廷帝國與波斯帝國的邊患。6世紀初,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大帝,曾約合突厥40萬人,合攻波斯,沒有成功。
突厥人在阿拉伯帝國崛起,有兩種形式:
一是突厥奴隸轉化成將軍、素丹甚至埃米爾,這種崛起方式使少部分突厥人轉化成貴族,但對於整個突厥民族的影響較小,其最高成就是馬木魯克王朝。阿拉伯帝國崛起,並不斷向外擴張。705-715年,名將古太白攻伐中亞,並佔領了粟特地區(河外地區)。阿拔斯革命期間,751年波斯名將艾布*穆斯林與唐朝高仙芝爆發怛羅斯之戰,唐朝敗績,中國勢力撤出中亞;阿拉伯人開始在中亞、西域傳教。
魯克王朝。突厥人或向阿拉伯國家繳納丁稅和租稅,或被阿拉伯的統治者置為奴隸。突厥人淪為奴才者,連家人、子女,大批地被送到奴隸市場上出賣。於是,突厥人出現在東西各地的皇宮和家宅中充當僕婢。以後奉伊斯蘭教者日多,成為「釋奴」(馬瓦里),但多數仍充僕婢,服役於統治階級①。
突厥人吃苦、耐勞、勇敢、善戰,漸被阿拉伯人編入軍隊。特別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後,阿拉伯貴族之間的矛盾日深,而波斯貴族的勢力日大。阿拔斯王室為了防止波斯人做大,又不敢組織阿拉伯軍隊,於是就重用突厥人。哈里發麥蒙(813-823)曾派人到伊拉克東北部及中亞等地,選購突厥人中聰明強壯勇敢者數千人,讓他們享受美好的生活,穿上綉金的衣裳。其中以兒童居多,自幼訓練教養,使他們忘卻自己的根本,忠心於主人,這些突厥人稱為「馬木路克」,即「奴隸集團」。從哈里發麥蒙時代,「馬木魯克」人成為了封建皇室的支柱。他們參加鎮壓國內人民起義暴動,從事抵抗外來侵略的戰爭。到哈里發穆阿台綏姆(833-842年)時,突厥人已成為了一個特權階級,他們在巴格達城中,橫行霸道,殺人越貨,無所不為。人民對他們切齒痛恨,掀起暴動起來反對王室對突厥人的寬容。穆阿台綏姆乃於836年率領突厥軍團遷移到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沿岸一帶。突厥人多達數遍十萬,營帳相望,綿延數十里。因而商旅聚集,供應所需。同時移民也接踵而至,興建民房。哈里發在這裡建築了行宮,數年間兵營變成一座大城,名「撤馬臘「。公元836~892年,哈里發和他的政府都駐在這裡。在這56年間,突厥軍團的勢力越來越大,哈里發不能不分給他們一些土地,讓他們徵稅租稅,這些土地名義上雖仍為哈里發所人,事實上則漸漸成為突厥軍隊的封地。9世紀末,突厥人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帝國的統治大權,他們中的首領成為了伊拉克、敘利亞和埃及各地的「埃米爾」(長官)。突厥人甚至可以隨意廢黜一個哈里發,擁立另一個哈里發,而且可以隨意任免各省的總督。阿拔斯哈里發不過是突厥人手中的傀儡而已。突厥軍團的勢力自8世紀中葉隨著阿拔斯委派來的總督進入埃及後,在埃及日漸作大,奪取了埃及的統治大權。突倫王朝(公元868-905年)和伊赫西德王朝(935-969年)就是仍隸屬於阿拔斯哈里發王朝的突厥人獨立王朝。
二是突厥游牧民族整體遷徙,這種人數眾多,是整個突厥民族的大事,並形成了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等超級帝國
突厥語的烏古思、土庫曼各部族湧入阿拉伯帝國的西亞腹地、拜占廷控制的小亞細亞境內。10世紀中葉伊斯蘭化人突厥人的一波新一輪擴張的開始。塞爾柱突厥人是烏古思部落一支,在956年起中在首領塞爾柱帶領下,離開河中地區,翻越吉爾吉思草原,進入河外地區。他們先和薩曼王朝聯合,擊敗了河外諸汗國,986後進佔河外重鎮布哈拉、撒馬爾罕等。999年薩曼王朝滅亡,土地為塞爾柱突厥人奪得。
11世紀,塞爾柱人進入第二輪遷移擴張,此時塞爾柱已死,由三個兒子米哈伊勒、穆薩和阿爾色蘭、孫子突格里勒。1037年,塞爾柱突厥人首領突格魯爾擊敗了阿富汗加色尼王朝,建立塞爾柱王國。1055年其領袖突格魯爾攻破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領袖東西方之王和素丹的稱號。1063年突格里勒死後,事業由侄子阿爾卜阿爾斯蘭繼承。1071年阿爾卜阿爾斯蘭在曼齊克特之戰,以少勝多,擊敗拜占廷帝國,敲開了帝國大門。自此突厥人湧入小亞細亞,小亞細亞當地居民或被屠殺,或轉宗伊斯蘭教並與突厥人融合。阿爾卜阿爾斯蘭及其子馬立克·沙的塞爾柱帝國統治了西亞、小亞細亞等廣大地區,並阻擊了羅馬教皇的十字軍東征。但1092年後素丹馬立克·沙死後,塞爾柱帝國由於諸子爭位,內戰不迭;再加上帝國四位素丹分封土地與諸子與將領,同時塞爾柱帝國沒有固定的政治中心首都,缺少向心力,帝國很快四分五裂。
除了大塞爾柱王朝中央宗主國外,分裂成了許多小塞爾柱國。著名的有波斯的伊拉克地區的塞爾柱國,即米地亞塞爾柱國(1037-1157)、大馬士革、阿勒頗地區的敘利亞塞爾柱國(1178-1117)、波斯蘭南部地區的克爾曼賽爾柱國(1041-1187),占廷的小亞細亞地區的羅姆素丹國(1077-1300以尼西亞為首都,是影響最大的塞爾柱國)。1176年,羅姆素丹國在邁里奧法克壟之戰再次擊潰拜占廷,強盛一時;拜占廷帝國徹底喪失小亞細亞統治權,突厥人成為統治者。這些國家雖奉塞爾柱帝國為中央,但實際上各自為政。1194年花拉子模滅中央塞爾柱帝國,諸小國坐壁上觀。1243年蒙古在柯塞達格戰役,大破塞爾柱人,政治上肢解了羅姆素丹國控制的小亞細亞地區。羅姆素丹國被分裂成了突厥公國(加齊公國或埃米爾公國,加齊即自由游牧武士),塞爾柱突厥人滅亡,突厥的政治勢力重新洗牌。小亞細亞西北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出現一個自稱是羅姆素丹國的突厥小公國,這部落就是奧斯曼突厥人。她縱橫於亞歐大陸,建立了偉大的奧斯曼帝國,並滅了拜占廷帝國,小亞細亞徹底突厥化伊斯蘭化;滅埃及馬木路克王朝,並攻佔巴爾幹半島,匈牙利,突厥人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來臨了。參考文獻:①納忠 阿拉伯通史
打手和僱主的關係。打手也會趁僱主衰落的時候霸佔管家的位置,並對僱主指手劃腳,但還不至於把僱主一腳踢開,譬如塞爾柱帝國和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等僱主越來越弱,打手就會一腳踢開僱主,翻身把歌唱,譬如奧斯曼帝國。
這個要先從波斯人說起。從阿巴斯王朝開始,非阿拉伯人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越來越大,原來的統治基礎阿拉伯人反而逐漸被排除到權力中心之外。阿巴斯王朝從呼羅珊木鹿起兵革命,而木鹿正是薩珊帝國重鎮之一,波斯人在政權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成為阿拔斯朝的軍政中堅,首都也從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遷到薩珊故都泰西封附近的巴格達。波斯人支持阿巴斯王朝,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波斯文化的復辟。阿巴斯朝早期的頭號政治世家—3代為相的伯爾麥克家族、頭號功臣—阿布-穆斯林,要麼是波斯人,要麼是波斯化的其他民族。第七位哈里發馬蒙,再度從呼羅珊起兵,與哥哥阿敏爭奪皇位,他勝利之後,波斯人的勢力更盛。馬蒙對頭號功臣塔希爾拉打結合,外放呼羅珊,塔希爾則在呼羅珊天高皇帝遠,實現事實獨立。 為了牽制波斯人,哈里發穆爾台綏木開始扶持突厥僱傭兵,組建了突厥禁衛軍,用剽悍的突厥人把波斯人從軍事領域排擠出去,形成了阿巴斯帝國的三角政治,阿拉伯人擔任哈里發(神權),波斯人掌握政治和經濟大權,突厥人主軍事。但是突厥禁衛軍逐漸成為類似於晚唐神策軍的存在,立刻對阿巴斯王朝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阿拔斯王朝的第八位哈里發穆耳台綏木(833—842年),是哈倫的兒子,是一個突厥女奴所生的。他首先用河外地的突厥新兵做自己的禁衛軍。禁衛軍的名額是四千人。輸入這些突厥人,原來是為了對付在建立阿拔斯哈里發帝國的時候有過汗馬功勞的呼羅珊軍人的勢力,但是每年輸入的突厥人又變成了對帝國完整的更大的威脅。曼蘇爾的「和平城」變成一座「騷亂城」。巴格達城的居民很可能起來暴動,以抵抗禁衛軍驕傲蠻橫的行動,面對著這種危險,哈里發於836年,把中央政府所在地向北遷移到距巴格達六十英里的薩馬臘城①。這座城位於底格里斯河畔,原名Sāmarra,是一個亞述名詞,哈里發把這個名字改為SurraManRa』a見者喜),阿拔斯王朝的錢幣上都印著這個城名,那裡可能設有造幣廠。當時曾有人幽默地說,這個城的新名應該這樣解釋:見者喜,是因為看到突厥禁衛軍遷居此城,而巴格達城獲得了安寧,人人皆大歡喜。
薩馬臘城曾被許多宮殿和清真寺所美化,那些新建築都是穆耳台綏木和他兒子穆台瓦基勒(847—861年在位)所修建的。這座新城曾作首都五十六年(836—892年),有八位哈里發曾在這裡互相繼承,古城的遺址是現存的阿拔斯王朝古迹中最堂皇的①。
以突厥軍人為主體的這支禁衛軍,在哈里發帝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羅馬的禁衛軍和土耳其的禁衛軍並無差別,他們的出現,標誌著哈里發權力告終的開端。哈里發住在自己的新都里,幾乎等於他們的囚徒。861年12月,他們暗殺了穆台瓦基勒。這是他兒子嗾使的②。這是一系列事件的開始,在那些事件中,阿拔斯王朝的大廈,根基既經動搖,就面臨著迫在眉睫的崩潰。穆台瓦基勒是衰亡時期的頭一位哈里發。在他之後的哈里發都是由軍人自由廢立的,那些軍人主要是突厥人,他們的將軍大半是奴隸,互相傾軋,爭奪大權。宮廷婦女憑著自己對於這些奴隸的影響,也來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這就使局面更加混亂了。優柔寡斷的穆斯台因(862—866年)在被圍困之後終於向巴格達逃走,又被禁衛軍追回來,不得已而退位。在他在位期間,他的奴隸母親和兩個突厥將軍共享了最高權力①。他的繼任者穆耳台茲(866—869年)的母親,不肯交付五萬第納爾,以贖取自己的兒子哈里發的性命,儘管她在地下室的貯藏處收藏了一百萬第納爾,還收藏了無法估價的珠寶②。土崩瓦解的哈里發帝國二百年的歷史,呈現出一幅混亂的圖景,一些有名無實的哈里發升上寶座,一些死不足惜的哈里發葬入墳墓。如果還有和平和安寧的話,要在邊遠的省區里才能享受到,那裡的省長,實際上是獨立的,他以鋼鐵般的手執掌著政權。
由穆爾台綏木開啟的潘多拉魔盒導致的阿巴斯王朝中央槍指揮黨的情況也波及地方穆斯林政權,各地埃米爾也開始使用波斯人主持政治經濟、突厥奴隸擔任軍人,遙尊哈里發為領袖。後來的埃及馬木魯克,奧斯曼耶尼沙里都是古拉姆制度的延續。而槍指揮黨也直接導致了阿巴斯王朝的崩潰。
簡單的說,突厥人曾經是阿拉伯人的僱傭兵,後來僱傭兵自己翻身農奴把歌唱了,於是阿拉伯人反而成了自己的奴僕。歷史快進到了十九世紀,隨著西方的崛起和奧斯曼帝國的相對衰落,西方各國和俄羅斯積極在帝國周邊搞分裂活動,意圖徹底解體之。終於在一戰中,奧斯曼帝國由於和德國結盟,英國人於是勾結阿拉伯人搞了個Arab Revolt, 於是阿拉伯各國就慢慢脫離奧斯曼帝國投入了英國大大的懷抱。不過東邊的阿拉伯人(Levant)主要是在西方的庇護之下,而西邊的阿拉伯人主要還是在法國大大的庇護之下。隨著冷戰的加劇,連突厥人都投入了西方陣營,相對緩和了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後來冷戰結束了,土耳其也夢想再在殺回阿拉伯人的腹地。伊拉克戰爭中,土耳其對美國人的種種野蠻行徑相當不滿,已經開始有了離心離德的傾向。隨著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逐漸鞏固自己的權利,加上阿拉伯之春的東風,土耳其決定大顯身手,誰知道在埃及被沙烏地阿拉伯捅了一刀子,自己中意的總統穆爾西被沙特支持的塞西搞下去了。
話說在敘利亞,由於自己實力也不至於力挽狂瀾,以至於大量的敘利亞人,尤其是敘利亞庫爾德人在自己的地盤上搞了很多破壞活動。不過埃爾多安正好可以藉此收拾庫爾德人,所謂天下大亂,何其妙哉。
突厥人跟阿拉伯人有什麼聯繫嗎?
中國有一句話叫前因後果。講文藝復興,講現代文明都要從突厥中興開始。
1、突厥中興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歐洲需要新的航道,這就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新紀元。
奧斯曼帝國(突厥人)強勢崛起,控制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壟斷、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他們一度打的歐洲諸國無還手之力。對內他們包容、開放,用猶太人當自己的財政大臣,用宗教自由和泛民族主義控制國家,在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他們實現了絕對控制,他們的知識分子可以自由的學習歐洲各國的文化和文明,甚至還有人專門研究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佛教哲學,在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西安、洛陽、南京有穆斯林聚居區,奧斯曼帝國甚至攻下了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並把伊斯坦布爾作為新的首都,把東正教最大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用以彰顯意志和決心。
2、十全武功
而當時的歐洲還處於矇昧無知的狀態,東方的中國還在無止盡的燒書殺人,日本還在研究所謂的蘭學,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是繁榮、開化的,那就是奧斯曼帝國。歷史上甚至出現這樣一幕,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拿著火炮、火槍和騎著戰馬,拿著長矛、弓箭的歐洲士兵會戰,最後輕而易舉的消滅那些技術落後的歐洲邦國和民族。我們只知道拿破崙和希特勒遠征莫斯科,其實1571年奧斯曼帝國就焚毀了莫斯科,並計劃征服俄羅斯。
3、帝國危機
伴隨著開明、強勢君主蘇萊曼一世的死亡,一些極端保守的知識分子和極端排外的宗教人士浮出水面,並控制了這個國家,開始出現後宮干政、排猶主義、殘害少數民族、思想控制、原教旨主義、軍國主義、軍權世襲等弊政。在此情況下,土耳其逐步滋生了改革派。塞利姆三世也試圖嘗試改革,但這個時候的既得利益者已經羽翼豐滿,最終塞利姆三世死於自己的改革之下。此後奧斯曼帝國進行了類似於中國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的社會改革,但是由於既得利益者的不配合和反對,奧斯曼帝國所有的改革都失敗了,甚至改革走向了反面,不但沒有改變國家存在的問題,反而使既得利益者的勢力越發強大。18世紀初期艾哈邁德三世的「鬱金香改革」,19世紀初期塞利姆三世的新軍改革,繼起的馬哈茂德二世改革,都以歐為師,但他們不是被廢,就是被殺。20世紀初青年土耳其黨人推動的君主立憲也失敗了。究其原因,土耳其的改革充其量是一種改良運動,雖然推動了傳統社會的改造,但是學習只停留在「技術」的層面,無法完成制度的革新,更不要提對文化的改造。希臘、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先後獨立。奧斯曼帝國已經無法實現北非的有效管理。1798年埃及先後被法、英兩國佔領,1830年阿爾及利亞被法國佔領,1881年突尼西亞被法國佔領,1912年利比亞被義大利佔領。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的君主立憲和憲政改革又一次的失敗了,也加劇了帝國危機。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11年失去黎波里和昔蘭尼加。
4、無上光榮
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列裝火炮和火槍的國家,是全世界第一個擁有空軍的國家,曾經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甚至一度向西歐公派留學生。改革無效,唯有革命。1922年土耳其終於想通了,廢止了精神社會,驅逐了蘇丹及其王室,稱其為不受歡迎的人。經過二百多年的掙扎與反思,土耳其終於選擇了凱末爾式革命,在確立現代制度之後,進行文化革命,開始選擇脫亞入歐。
5、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的衰退,希臘、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黑山先後獨立,1912年10月9日巴爾幹聯盟組成聯軍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大有瓜分小亞細亞半島的氣勢,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土耳其大敗,被迫簽訂倫敦條約,放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主權和領土訴求。這次戰爭保加利亞獲益最大,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經濟規模都有了東歐大國的氣勢。
6、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由於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支持,以及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獨立後可能出現腹背受敵情況的預判,於是奧匈帝國策動保加利亞攻擊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為了自保,聯合希臘組成同盟,後羅馬尼亞見有利可圖也加入同盟,土耳其和保加利亞接壤,為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也加入了同盟。戰爭一開始就出現四打一,一邊倒的局面,於是保加利亞戰敗,被迫接受布加勒斯特條約,割讓了一半的領土,這個所謂的東歐強國保加利亞曇花一現,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由於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支持,以及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獨立後可能出現腹背受敵情況的預判,於是奧匈帝國策動保加利亞攻擊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為了自保,聯合希臘組成同盟,後羅馬尼亞見有利可圖也加入同盟,土耳其和保加利亞接壤,為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也加入了同盟。戰爭一開始就出現四打一,一邊倒的局面,於是保加利亞戰敗,被迫接受布加勒斯特條約,割讓了一半的領土,這個所謂的東歐強國保加利亞曇花一現,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7、一戰前
1914年1月,歐洲很少有人能想到,7個月後,世界將發生一場災難性的戰爭。當時的歐洲,英國正忙著應付愛爾蘭自治運動。巴黎人在關注「卡約事件」。聖彼得堡的焦點是格里高利?拉斯普京(Grigory Rasputin)的人品問題。與此同時,一個身無分文奧地利青年畫家(24歲)正在慕尼黑逗留,以逃避祖國的徵兵。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8、奧斯曼帝國的重生
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的政策就是屠殺,性質堪比納粹,從戰爭的角度講奧斯曼帝國是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家轉型成功的範例。新的國家土耳其誕生了,大量的邊疆地區被放棄,土耳其沒有奧斯曼帝國那樣多的民族問題,沒有過高的行政管理成本,大學、圖書館、歌劇院等拔地而起,新的世俗國家體製為新的國家塑造了新的生命力。現在一些沒有政治頭腦的土耳其政治家妄想恢復奧斯曼帝國,就行政管理學的角度講是很荒謬的。
9、凱末爾
講到土耳其,就要講到凱末爾,他是土耳其的國父,是土耳其外交、經濟、文化、軍事政策的制定者。土耳其在中東的優勢最大,但在全世界土耳其是一個有野心的小國。從宗教上講,土耳其是穆斯林世界的多數派,即遜尼派。從大國政治上講,土耳其,或者是奧斯曼土耳其,不是沒有能力統一穆斯林世界,而是奧斯曼土耳其明白,大國不容許他統一穆斯林世界。從軍事上講,奧斯曼土耳其取得的軍事成就是中東其他國家不可企及的。從民族獨立開始說: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聰明的多,早早的就開始排斥精神社會,並著力構建世俗社會,這在中東相當於脫亞入歐的日本。他明白土耳其打不過英國,以及英國的繼任者,所以土耳其放棄並非、中東、巴爾幹的大部分領土,安安心心的韜晦待時。而英法德美俄為了爭奪這些地區,紛爭不斷,也很長時間的卻保了土耳其的國家和地緣政治安全。突厥人是一個好鬥的民族,突厥人是一個有野心的民族,裝了整整一百年的慫,終於裝不下去了?
10、先知聖裔
在中東歷史上,唯一想統一中東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漢志國王海珊(先知穆罕默德後裔)。
一戰時期,漢志王國(海珊)想統一阿拉伯地區,其中包括耶路撒冷,英國人口頭同意,於是漢志反。土耳其被迫兩線作戰。
一戰打完了,英國人想,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地,不應該給海珊,於是出爾反爾。(注意這是近代中東政治的起源。)
11、命運多舛
於是海珊開始奉行不合作的政策,於是英國決定換代理人,英國人選的代理人是內志國王伊本-沙特,於是伊本-沙特倒向英國,佔領了漢志,趕走了海珊。海珊的兩個兒子比較識時務,找到英國,你看你們統治中東總是需要帶路黨的吧,你看能不能讓我當這個帶路黨?英國人當然高興,這可是聖裔啊!低三下四的求我,那就給你們倆約旦和伊拉克的國王吧!!!民族主義運動的大潮中,兩國國王都堅決效忠英國,結果約旦國王被刺殺,伊拉克國王全家被殺。後約旦倒向民族主義者。私以為約旦王室沒滅的主要原因是約旦沒有石油。
約旦_百度百科
伊拉克王國_百度百科
12、屌絲夢想
ISIS的政治理想是什麼?答:統一阿拉伯世界。
眾所周知,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最有錢,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是沙特。
那ISIS背後的金主是誰?
ISIS的政治訴求和他的體量完全不符!所以我得出結論,是沙特叫ISIS在前面打前陣,自己在後面摘果子。
13、大國伊朗
伊朗自然清楚自己面臨的險惡處境,土耳其和沙特假如打起來,那是兄弟打架。沙特和伊朗打起來,假如伊朗輸了,那就是抄家滅門,伊斯蘭教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最關鍵的是伊朗戰略性的放棄了和美國撕逼,立刻就同意了美伊核協議。萬惡的美帝你過來,我們擁抱一下,你太可愛了,我們簽訂那個什麼核協議。這可是重大的戰略性讓步,目的就是為了中東亂局做準備。伊朗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伊朗已經對戰後的中東做了預判,大不了放棄庫爾德地區。
14、萬事俱備
建國已經是板上訂釘的事情,這是誰都阻止不了的事情。那庫爾德人還在等什麼?庫爾德人還在等沙特、土耳其、伊朗之間爆發的局部戰爭。以下是庫爾德人的戰略推演,是沙特和土耳其的聯盟進攻伊朗?還是土耳其和伊朗的聯盟進攻沙特?假如是沙特和伊朗聯盟進攻土耳其,那劇情就太狗血了。庫爾德人說:我能說養寇自重這種沒品的話?還是要和沙特、伊朗、土耳其搞好關係!,雖然我是中東第四大民族,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15、元首夢話SIS這雙臭襪子,我已經穿很久了,已經沒什麼使用的價值了。對於臭襪子,我們美國一貫的態度就是想扔就扔,比如說伊拉克和阿富汗,還有其他不能說姓名的特工和組織。在這裡我謹代表我自己感謝ISIS精彩紛呈的賣力演出,但他們演的再好也是配角。
現在輪到俄羅斯、英國、法國、土耳其、伊朗、沙特、以色列上台表演戰國時期了,最後我第三羅馬的皇帝凱撒,不,是第三羅馬的皇帝奧巴馬將會像一戰、二戰、蘇德戰爭那樣出面收拾殘局,拯救全人類。至於為什麼我們美國不從一開始就遏制戰爭這個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美國是如何從不入流的殖民地發展成世界霸權嗎?對了。戰爭。
感謝威廉一世,感謝張伯倫,感謝赫魯曉夫,感謝米羅舍維奇,感謝本-拉登,感謝普金。偉大的第三羅馬帝國萬歲!我自己萬歲!嗨!奧巴馬。
16、小敘改革
阿薩德開窗改革,大國之間角力,英法也不甘心中東戰爭的失敗,參與進來。土耳其醜人作怪,沙特一廂情願,伊朗已經處置完不良資產,以色列枕戈待旦,ISIS背後捅刀,庫爾德蓄勢待發。大家都知道陳勝吳廣和張角黃巾的下場,先出頭的椽子早爛,最後只是給別人作嫁衣裳。
17、美國構想
對於美國而言,割裂亞歐大陸,遏制印度發展(印度製造),拉攏中國(中國製造),打壓歐盟(大西洋湖),恐嚇俄羅斯(北約東擴),駐軍中東(軍事基地以色列等),就是美國亞歐地緣政治邊緣化戰略的全部。
不讓中東統一的,不是俄羅斯,而是英國,以及英國的繼任者美國。美國對中東的態度,就是拜把子(土耳其)、摻沙子(以色列)、丟石頭(兩伊戰爭)、攪混水(中東戰爭)、打棍子(伊拉克戰爭)等,目的就是石油開採完以前,不能讓中東統一,或者說不能讓奧斯曼帝國統一。
中國一看,美國的交道比蘇聯好打,最主要的美國錢多,所以中美建交,改革開放。蘇聯分分鐘被秒,葉利欽上台以後,希望通過自殘的方式,換取美國的諒解,希望繼續當美國的狗腿子,美國默默的看了一眼曾經的蘇聯,沒(養)有(不)表(起)態。
18、社會本質
人類社會歸根結蒂都是人壓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還是資源稀缺和分布的不均勻導致的。
(上面這句話,你信不信不重要,但一定要記住。)我最想對我的關注者說一句話:你們是想知道歷史?還是想知道真相?謝@范西迪邀,無論怎樣,能夠被人邀請總是很開心,對於中亞歷史不是很清楚,因此特地查了很多史書資料前來答題,有什麼疏漏之處,歡迎指正!(認真答題臉)首先應該明確一點,突厥人的概念很廣:突厥內部支派複雜,他們的社會形態尚處於較低階段,社會結構十分不穩,他們居住的中亞地區民族混雜、播遷頻繁、動蕩不安,很多地區文明發展程度很高,具有強大的融合和同化他族的能力。這些因素都使突厥社會迅速發生著變化,使他們與其他民族混雜融合。因此,活動在中亞的這些「突厥人」,已經不是同一個民族或部族集團。把生活在歐亞大陸上一批不同民族(部落或部族)的人統稱「突厥人」的應該首先是阿拉伯人。當阿拉伯人在征服這些地區的部落、部族或民族時,面對一個個從沒見過、又在一些方面表現出共同特點的群體,無法將它們互相區別開來,只好先入為主,把他們統統稱作「突厥人」,把他們居住和活動的地方稱作「突厥斯坦」(突厥人居住的地方)。阿拉伯人的這種稱呼逐漸為其他一些民族所接受,成為習慣沿用下來。後來,使「突厥人」這個指稱所指代的對象不斷擴大、並真正在他們之間建立起相互關係的,在相當程度上來說,是18世紀以來的語言學家。從那時起,東西方國家的語言學家對這些部族、部落和民族語言進行了研究,他們把這樣一批從歷史上看可能有共同來源、或是發生過密切接觸關係的語言群體,劃歸為阿爾泰語系中的一個語族,稱為「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一般稱為「突厥語」、「突厥諸語言」或「突厥語族語言」。隨著歐亞大陸越來越多民族的語言得到研究,那些和已知的「突厥語」結構和特點相同之處較多的語言,就不斷被歸入到該語族中。也就是說,學者們基本上是依據語言特點,把一些操相關語言的民族歸入到「突厥諸民族」這個群體中的。從上述情況看,中國史籍中記載的「突厥人」,和現代西方語言的Turk(突厥)一詞所包含的內容和所指對象是完全不同的。這裡要討論的突厥人與阿拉伯人關係里的突厥人和唐朝滅掉的東突厥和西突厥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在遭到唐朝的決定性打擊的同時,西突厥居地以西的國際政治舞台上興起一支新的強大力量,這就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征服的腳步如旋風般迅速,7世紀中葉他們就越過波斯進入中亞,到8世紀初已直抵唐帝國邊境。他們征服了突厥故地,但突厥各族統治者仍被留用以管理當地民政。阿拉伯人更失策的卻是,自9世紀起,他們每年從中亞輸入上千的突厥奴隸,以充實他們的軍隊並擔任警衛。這些突厥將領和士兵逐漸取得權勢,參與宮廷陰謀、左右朝政,把哈里發變成他們手中的傀儡,後來他們竟成了阿拉伯人的主人。還有,從這時起,突厥各族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
突厥人都是出色的戰士,充當僱傭軍本來是突厥人受到壓迫和奴役而不得不從事的職業,但他們卻好像樂此而不疲,最後總是要設法變成僱主的主人。阿拉伯人在中亞的勢力衰微後,當地各族貴族建立了一個個小王朝,突厥人就曾在強大的薩曼王朝中充當宮廷衛隊,10世紀末,他們就藉機建立了著名的伽色尼王朝(其首都即今阿富汗的加茲尼)。而幾十年後,他們又被另一支突厥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塞爾柱人,他們充當著薩曼王朝和伽色尼王朝的邊防軍)打敗。伽色尼王朝還在11世紀初滅掉了伊朗語族建立的花剌子模第一王朝,突厥奴隸出身的伽色尼軍官建立了短暫的第二王朝,而第三王朝則是塞爾柱人建立起來的,但統治者仍然是突厥奴隸出身,他們後來擺脫了塞爾柱人的統治,臣屬於西遼,又打敗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最後於13世紀在一場空前慘烈的戰爭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滅亡。
塞爾柱人是僱傭軍出身而攫取最高權力的典型。這批突厥人在公元10世紀從北方南下進入穆斯林地區,接受伊斯蘭教,受編為薩曼王朝邊防軍,又稱臣於伽色尼王朝,勢力增長,參與中亞戰爭紛爭,遂反叛伽色尼,很快擁有伊朗大部分地區,到公元1055年徑直進入阿拉伯阿拔斯帝國首都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其首領"蘇丹"稱號,自此,雖然哈里發名義上仍然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領,但實際上阿拉伯帝國已落入塞爾柱突厥人手中,史稱塞爾柱帝國。此後塞爾柱帝國繼續四面出擊,並於1071年大敗拜占庭軍隊,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岸盡屬突厥人所有,在這裡建立了羅姆蘇丹國,曾頑強抵禦十字軍入侵,後敗於蒙古入侵。
參考資料《世界知識》
謝邀?我相信題主想問的不是阿拔斯與可薩汗國(和東羅)在高加索的恩怨情仇,那就主要談談「突厥人」進入伊斯蘭世界的兩個階段,古拉姆系統與土庫曼加齊。
簡短點說吧,首先是古拉姆(ghulam,「侍童」),這支人群的形成最早開始於上層穆斯林蓄養的奴隸衛隊(注意此「奴隸」要考慮伊斯蘭世界文化傳統的特殊語境,不要進行想當然地理解);後世的馬穆魯克,耶尼切里也屬於這一制度的發展延續。
之前有答主關於最初突厥語人口作為奴隸衛隊進入伊斯蘭世界並發跡的過程已經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我不多重複;整個個過程的啟動基本上是阿拉伯蓄奴傳統與(薩曼)波斯人口販子共同努力的產物,但隨著古拉姆制度的發展完善,這些依附於個人的軍事團體在各方面也逐漸發生了質變:一方面,由於結實好用+政治可靠,古拉姆兵團規模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升,在阿巴斯王朝中期已經成為各地穆斯林政權軍事力量的核心組成;另一方面,眾多的古拉姆靠功勛或恩寵或槍杆子,在軍事之外從各地穆斯林君主手中獲得了近侍,重臣,地方實權統治者乃至中央實權統治者的地位,構成了伊斯蘭世界中一個普遍的勛貴階層;此外,在成員文化印記和軍事系統特徵的作用下,這個勛貴階層在不斷擴充壯大的過程中實際上構成了一個以「波斯化/突厥語」為其文化面貌特徵的特殊民系。此「民系」除了語言外,其成員在其遺傳情況,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較缺少草原痕迹。這一人群逐漸成為了伊斯蘭世界上層的第三個主要部分。相對的,保留完整部落組織與游牧習慣的突厥牧民在伊朗高原內部的活動早在前伊斯蘭時代就已經很普遍了,而大量湧入兩河流域則是在塞爾柱蘇丹國之後。出於對生活環境的一致性的需求,他們更樂於在伊朗高原,亞美尼亞高原及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活動;由於角色定位與此前的貝都因游牧部落基本一致,突厥部落很快就完成了與伊斯蘭世界的整合,穆斯林統治者們為這些部落找到了施展手腳的領域——武裝拓殖團體「加齊」(ghazi,「攻擊」)。這些團體被部署在邊境地區,對異教政權發動襲擊並佔據土地,其中相當一部分隨後會逐漸轉向定居統治管理(比如奧斯曼政權),並匯入前文提到的那個以波斯化/突厥語為特徵的上層人群。這一方針在高加索-小亞細亞方向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在隨後的三百年里直接主導了東羅馬的一步步崩塌並催生了奧斯曼帝國。我的記憶是這樣的:首先區分中東和中亞。中東的古代歷史有清晰的主線:古代的蘇美爾、亞述等到波斯帝國(古、中、新三代,前538-後636共一千多年、此即稱波斯人,亦非特定種族,至今仍是伊朗主要民族)——632年以後伊斯蘭興起,(阿拉伯人即閃族人從阿拉伯半島發跡高舉宗教大旗進而囊括伊朗以至於西南亞大部分地區,造成統治,稱阿拉伯帝國)。此帝國661年後進入倭馬亞王朝,750年以後進入阿巴斯王朝,中國稱黑衣大食,同時倭馬亞王朝後裔並存,稱白衣大食;800年以後由於內部分裂和外部征服開始走向混亂,大小王朝不斷生滅,其中,定都開羅的法蒂瑪王朝中國稱綠衣大食。這一點可以與突厥割裂開來看。中亞的古代歷史比較多元,不詳細展開,提幾點,第一他們有土著的民族(和王國),如粟特人,非突厥;第二,以佛教、祆教而非伊斯蘭教為宗。突厥亦是泛民族集團,因語言而稱之,發跡於阿爾泰大草原,興起時間更晚些。他們於公元5世紀-公元10世紀完成對中亞的突厥化(於此同時由於伊斯蘭亦爭奪中亞,佛教衰落,中亞在文化上又走向伊斯蘭化,即民族上突厥化,文化上伊斯蘭化)。1000年以後突厥(塞爾柱)西侵伊朗,劍指歐洲,取代阿拉伯帝國造成統治。1300年以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以小亞細亞半島為中心崛起,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的主心骨(延續600餘年)。查看如今的人口分布比例可以看到,1)波斯族裔和語言主要分布於伊朗、阿富汗、塔吉克:
2)阿拉伯人(如今定義亦擴大為講阿拉伯語的人)是世界上跨國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是這些國家的主體民族:
3)突厥人主要分布在小亞細亞和廣大中亞一帶:
如此,它們之間的關係則大體可以明了。1916年,漢志地區爆發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阿拉伯大起義,第38代聖裔麥加謝里夫海珊·本·阿里建立漢志王國。1920年,在英國支持下,其三子費薩爾·本·海珊成為伊拉克國王。1921年,同樣是在英國支持下,次子阿卜杜拉·本·海珊成為外約旦酋長國埃米爾。
1924年漢志王國國王海珊·本·阿里在遭到內志蘇丹國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進攻後被迫傳位長子阿里·本·海珊??,但仍然被滅國。
推薦閱讀:
※突厥化是怎麼回事?突厥那麼點人,西遷的更少,是怎麼同化中亞,西亞的民族的?
※「突厥」「匈奴」「鮮卑」有侮辱的意思嗎?
※為什麼匈奴,柔然,突厥都被打得西遷了,蒙古反而留了下來?
※在被蒙古征服之前,欽察汗國境內各民族大都信仰什麼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