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車的底盤,發動機,變速箱等很少帶有德國或美國技術?

國產汽車如長安,長城,比亞迪等底盤一般是日本車(豐田居多)或以日本車底盤「借鑒」而來,發動機也是三菱技術居多,自動變速箱一般也是日本愛信。為什麼沒有使用德國(如大眾)技術的國產車呢?還是有,只是我不知道?


同意劉曉答友的說法。兩方面,先入為主,技術封鎖。

首先說先入為主,就如他說的,三菱是國內唯一提供發動機和發動機技術的廠商。在此想分享一個故事,據傳當初大陸要搞汽車的時候,想跟美國購買一條報廢的生產線(是福特還是克萊斯勒記不清了),然而由於談價階段,美國想多佔幾百萬美金的便宜,結果導致談判崩壞,我國轉而同德國大眾商談並達成協議。而在此期間,美國突然醒悟,與我方交涉說為兩國友誼云云,以1美元象徵價,將整條生產線送與中國。然而為時已晚。這就使得傲慢貪婪的美國人,失去了其後至今幾十年的世界第一汽車市場的第一把交椅。其後德國憑藉頂尖的技術和先入為主的優勢,穩坐國內合資車品牌榜首。

然後說技術封鎖,既然德國佔先,為什麼是日本技術國內較多。因為德國對中國的汽車產業實施很大程度的技術封鎖,而相反日本對中國汽車乃至多種製造業的起步階段,提供了最早期的強大助力。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中國沒有對日本實施任何制裁,因為據說蔣介石剛要發兵日本,就被共產黨的全面內戰拖住了。後來新中國成立,中國政府也沒有跟日本再討說法,此後,日本對中國建國初期的工業實業等多方面,進行了極為大量的技術支持,汽車行業只是一方面。而說到日本的發動機技術,三菱確實是貢獻極大的,早在幾年前國產車大規模發展的起步階段,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國產車裝配的是日本三菱技術的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多是國產機,由於國內製造水平及精度的落後,這些發動機稍遜色於原裝三菱,但由於其可靠性高,動力性好,也在國產整車中名噪一時。

而現在,國內第一批發動機製造者已經對日本三菱的基礎技術比較熟悉,所以在技術研發的過程中也多基於此。但是例如長安這種大型國企,在歐美日等多個國家都設有設計研究所,所以現在中國汽車發動機,可以說是基於日本技術而廣泛吸收各國車系的路線,來進行自我的發展。


首先可以回答題主的是,肯定有使用德國,美國或者其他歐洲國家技術的,而且非常多。

具體怎麼使用,目前據我了解自主品牌主要有三種方式:

1. 一個就是題主所說的」借鑒「, 怎麼「借鑒"大家都懂的。但是往往只能照貓畫虎,更多是外觀或者簡單部件的借鑒,真正的核心技術,特別是控制軟體,是無法通過"借鑒」得到的。

2. 第二個就是直接使用國外供應商,包括完全使用國外供應商的成熟化產品(硬體+軟體),或者部分使用國外供應商的產品,如自主開發發動機硬體,而由國外供應商提供相對應的ECU軟體。這個方式是近年來用的最多的,也是對於國外供應商來說最直接的一種合作方法:無需向中方提供各種核心技術,賣的只是成品,軟體的話就是賣個copy。這類供應商歐洲美國在國內有業務的太多了,比如Delphi, Continental, ZF, Bosch, Valeo, 等等等等 ,有的只不過是以合資身份在國內出現罷了。說到具體是使用哪個供應商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一個是價格,另外一個是人家供應商願不願意和你玩。如果自主品牌一年都賣不出去幾輛,供應商尤其是歐美頂尖供應商肯定懶得為你費神費力。正因為近幾年國內自主品牌逐漸崛起,才有了各種和歐美頂尖供應商的合作。

3. 第三種是目前在國內如火如荼的聯合國外工程諮詢公司合作研發。這類公司比較有名的例如AVL,IAV,Ricardo,FEV等等,買到手的是半開放或者全開放的核心技術和設計,可能是硬體,也可能是軟體,甚至是整個系統(硬體+軟體)。

以我個人的感覺,目前國內車企正在從純粹依靠合資品牌向全力發展自主品牌轉型。在轉型中也越來越意識到核心技術競爭力的關鍵性,從純粹的買國外產品依靠國外供應商到現在更多的核心技術引進。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主要不是難在對技術的理解和學習上,而是在於對買到的核心技術的沉澱和管理。往往我們看到的是買了國外的核心技術,卻不知道怎麼管理,怎麼轉化為自身的技術,怎麼與時俱進地以此為基礎發展改進 。國內不缺少技術人才,缺的是管理技術的能力以及相對應配套的工具和流程。


個人感覺,市場環境因素更多。比如早期逆向的豐田都是那麼幾款車,工程設計公司很熟悉;三菱在國內的合資企業幾乎是唯一提供發動機的供應商。所以幾乎大廠小廠都是用豐田的底子加三菱的動力搞個車出來就賣,開發速度快。

其實也並非沒有借鑒德國或美國技術吧,比亞迪逆向的雙離合就是歐美技術,早期奇瑞的旗雲就是捷達車的底盤,後來也主要請的歐美系的技術研發在做新車。


因為日本人大方,不管主動還是被動,至少比起其他國家的車企。

從一汽模仿大眾垃圾發動機被大眾告上法庭,以及通用陷入破產危機上海汽車拉他一把等他恢復元氣馬上要求回購可以看出,西方列強遠沒消費者想像的那麼友好。

至於日本,首先可以從海馬汽車全盤照抄馬自達,甚至車標,可以看出日本人相對技術抄襲表現的更加溫和。同樣的還有奔騰和一汽一款以皇冠為基礎的紅旗高端車(手機不方便就不百度粘貼了)。奧迪?你說的是垃圾堆里撿出的奧迪100改裝的紅旗吉星嗎?

不知道回答的對不對?還請內行指正。

但是一點明確,拿一汽來說,若合資方馬自達豐田大眾開放技術,自主品牌紅旗會有很大的概率選擇大眾技術,不管技術先進不先進市場反應肯定大眾好,至於為什麼選日本的,只能腹黑大眾了。

這是整機,至於配件技術,日本人在整體市場並不強勢。舉個例子,esp基本上是博世的,這個佔有率要比三0??發動機高多了。另外輪胎也一樣,都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還有很多。


有啊,華晨中華駿捷FRV,可是地地道道的德系大大大大眾PQ34平台技術,除了動力系統。


這個問題是綜合原因造成的,任何單獨角度都是片面的。

首先國產發動機幾乎是沒有技術,進夠的技術都是國外老技術,比如世界上在做混合動力發動機,而把渦輪增壓買給了中國,國內宣傳的如火如荼,卻很少有人說我們落在了別人的後面,我們不僅是沒有德國美國的技術,更是沒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很多都是買來的,卻很少有人賣給咱們。

從國家戰略上來講,國外是不會把先進的發動機技術賣給中國,因為這代表著工業革命的成果,如果賣給了中國就是讓我們坐享其成,德國和美國是工業大國工業強國,是不可能把自己先進的技術對外分享的,何況中國從任何意義上都不是他們的同盟國。

從歷史上來講,我們沒有經過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歷史基墊,也沒有技術的啟蒙,就像沒有地基蓋樓一樣,直接進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所以我們不僅是買不到德國和美國的先進技術,也是短暫時間做不到的。

從文化上來講,我們的差不多先生思想極其明顯,這是工業化最大的弱點,因為不嚴謹,所以發展會很慢很慢很慢,很簡單的例子,德國是一戰和二戰的戰敗國,卻仍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化大國,軍事,政治,經濟都是不容汗顏的,這個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民族文化,二戰戰敗德國的科學家和技術都被洗劫一空,最後回來的也是冰山一角,可德國的工業仍舊蓬勃發展,這是民族文化所導致的,探索,求知,嚴謹,堅持,人們的思維和態度決定長遠的發展中誰能夠成為強者。

國人的模仿能力遠高於研發能力,我們在學國外的很多技術,可國外最好的技術是保密的,尤其對我們是很保密的,所以僅靠模仿我們的發動機會離德美越來越遠。去年比亞迪18億研發發動機無果,而這18億可以買來很多技術,我們離最高點還很遠,所以買比研發更立竿見影,作為企業家是會選擇百分百盈利的購買國外落後技術還是希望渺茫的創新呢?很明顯要以經濟為主導。

所以說國內的汽車技術不是不想有德,美的先進技術,而是人家不賣,我們又不做,想做做不出來。這對於中國的工業來說只能選擇購買所能買到的,以經濟最大化來維繫國家的發展。

當然隨都不希望認慫,可能去為之奮鬥的又會有幾人?當知道大企業開發無果,自己還想試一試的又有幾人?當輿論評價這些人為自不量力而不是有勇氣,這樣還能堅持不受阻礙的還剩幾人?因為我們被甩的太遠,所以我們看得更開(認服),我愛國所以我奮鬥,希望大家都為中國工業奮鬥,這樣的話13億(15億)人將是不可小覷的勢力,這些人的思想與行動凝聚在一起將會創造無限可能!

發動機如此,底盤,變速器也如此。先進不是學來的,而是做來的,成功也不是投機,而是一種態度!


別看德粉多,在經濟領域德國的壞心眼那真的是比日本大多了。

學機械去德國交流的人應該深有體會,那真是防中國人如同防賊啊。


日系車可靠性高是公認的,相比德系車,就底盤來說結構略為簡化,比如後懸掛雙連桿雙橫臂,成本較低,也方便仿造。技術方面來說使用較為成熟的技術,技術革新不會像德國車一樣激進,可靠性更高,後期保養也便宜些。自主學習日系應該更合適國情


有雄心的弱者會通過努力最後達到成功,比如:韓國現代是二戰前的汽車大廠嗎?本田是什麼時候造出第一輛車的?

而有些弱者,總會為自己的失敗找出借口,國產汽車曾經的龍頭老大一汽轎車,韓國人還在做夢的時候就已經造出了紅旗轎車,而後一直墮落。。。。我就搞不清楚為什麼一汽的自主車即便是趕不上日歐美韓列強,但你趕不上奇瑞吉利比亞迪怎麼講??產個紅旗車還得用馬六的底盤??


奇瑞的車偏德系風格。沒太明白題主的意思。

自主車裡不少需要用到德系的東西啊,博世的ECU、ESP等,目前自主T動力也不少用的都是德系的增壓裝置。至於自動變速器,4AT用日本愛信的多,6AT用采埃孚的就多了,CVT除了奇瑞自主研發的,其餘基本都是邦奇的。


底盤:日系多用非獨立懸掛,成本低,可靠性好,國內山寨的較多,例外的:奇瑞A3→高爾夫(有模仿嫌疑),菱悅V3→老款台版翼神……

發動機:不少可以自主設計或合作共同研發,也有用國外的:一汽→豐田大眾馬自達,東風→psa日產,長城byd東南(部分)→三菱……

變速箱:手動自產,自動:1自主研發或收購:奇瑞吉利,2山寨(嫌疑)byd,3對外購買:愛信zf都有。

以上只是部分例子,並非針對某一廠商。

總結,除了極少數不爭氣的廠商,大部分國產車都是進步明顯的,都有自己的技術,新車也擺脫山寨,超過外企也非不可能,需要時間和支持。ps豐田現代也是這樣過來的。


大量使用日本技術,最大的原因就是可靠性好,成本低,規模巨大的過時技術總能滿足這兩點的。而當國產車水平上升之後勢必不能再抱著過時技術不放了,做的好的或者有心想做好的廠家都著力開發自己的技術了。至於美國的技術,可靠性不如日本的,又明顯不具備日本技術在國內的規模,成本也就很難下來了。其實技術是不會輕易給你的,只會賣給你成品,三菱發動機裝了那麼多,也不見得各個用它的廠商就具備了這技術。至於有規模的德國廠商,也就是大眾,為什麼國產車不用它家的老舊技術?去看看新桑塔納新捷達還有朗逸的銷量吧。


非相關專業人士,提出個個人觀點。八十年代,日本開始對中國提供援助,包括貸款和無償援助。當時中國缺外匯,這筆錢可算是及時雨。但是這種政府貸款一般只允許採購所在國的產品,而且中國還得打申請。所以很多貸款就買了日本企業的東西,這裡面就包括了汽車生產線。比方說天津的華利和夏利,北汽引進五十鈴的技術,昌河引進鈴木技術。當時基本都是技貿結合,所以掛國外品牌的不多。這可能是日後中國汽車工業大量使用日本技術的一個原因,因為日本的技術已經在國內遍地開花,且因為不是合資的緣故,使用起來限制較少。


BYD那個1.5TID算嗎?


貴 。


大眾EA888不要被抄的太多,長城,吉利等的2.0t都是。


哪天全世界只用一種貨幣呢,這些技術的東西都歸全人類共同所有, 不用再封閉了呢


排除政治因素,日本車公認的性能穩定可靠。德國車雖然是老字號,牌子名氣大,但是歐美那種粗枝大葉,不像國內神話般賦予的那樣精密。一個問題實事求是,多了太多的政治色彩,那就沒答案了。


只是借用了人家的發動機而已,沒有用到技術


看個這個問題就醉了,因為他是國產


據說好像是因為日本車的技術路線(低油耗,低成本)適應中國市場,真實情況還是等大神們來科普吧


三菱發動機裝了那麼多,也不見得各個用它的廠商就具備了這技術。


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說49年後對中國大陸地區的技術封鎖導致了此類結果的,我要問的是,二戰後日本有什麼?大陸有什麼?德國有什麼?大陸有什麼?或者西德有什麼,東德有什麼?有人會說西德是投靠西方的所以技術沒有被封鎖,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說西德是以人的發展和人的權利立法的呢?東德是以某黨的意志和權利而立法的呢?


推薦閱讀:

汽車離合為什麼不設計成檔位控制,分為關閉,半離合,開啟?
等紅燈時停車用了 P 檔被追尾,變速箱會不會有問題?
日系真的省油么?為什麼我感覺德系TSI+DSG更加省油一些呢?
對315晚會曝光路虎9AT變速器的問題,圈子裡的人有什麼看法?
為什麼變速箱的最高檔的齒比不設計的更低?

TAG:汽車 | 汽車行業 | 變速箱 | 底盤 | 汽車發動機 |